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宗教手抄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5:28:46 作文素材
宗教手抄报作文素材

篇一:平等手抄报

世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对她说:?回

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的萧

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竟学着萧伯

纳的语气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

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卡嘉。?

这件事给萧伯纳很大的震动,他说: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成就,他在人格上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在街上散步,一乞丐跪倒在地求道:?先生,给我一点食物吧。?屠格涅夫寻遍全身无一点可充饥之物。只好说:?兄弟啊!对不起!我没带吃的!?这时,那乞丐站起身,脸上挂着泪花,紧握作家的手说:?谢谢你!我本已走投无路,打算讨点吃的后就离开这个世界。您的一声‘兄弟’让我感到这世间还有真情在,它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篇二:评剧手抄报

评剧大舞台

评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中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除京剧外,中国评剧院是全国唯一一个带国字头的地方戏曲剧院。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华北各省市及东北三省流传最广,其他一些地区也比较流行,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

宗教手抄报

剧种之一。

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篇三:各民族风俗习惯手抄报

汉族风俗习惯

二(三)班 卢静

1).饮食——主食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2). 饮食——饮茶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

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

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

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

生了广泛影响。

3). 饮食——酒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

4). 饮食——节日食品

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

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

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

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

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

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

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

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5).服饰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

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1644

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

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

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

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维吾尔族风俗

二·四 张旭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

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

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

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

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

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

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

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

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

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

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

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

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

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

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

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傣族风俗习惯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

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

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

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

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

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

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

歌舞晚会。

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

的显著特点。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青年

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

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轻

女”的意识,多生超生情况不多见。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

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

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

层拴放牲畜。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竹楼由木

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

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

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服饰

傣族的服饰颜色特别鲜明,大胆。像是

明清时期的彩绘,特别漂亮。衣服上面绘画

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

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

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

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特别精致,

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

果现在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应该也会像

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

回族风俗习惯

二(2)班 赵文凯

日常食品

居住在城市的回族,一般都是一日三餐,

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馍,或烙饦

饦馍配炒咸菜吃,或配腊牛羊肉吃,还有的

老人喜欢配炒花生米吃。午餐吃牛羊肉泡馍

的人也较多,还有很多家庭喜欢吃饦饦馍配

炒菜。炒菜一般也较简单的家常菜,如莲花

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土豆丝、醋溜西葫

芦、辣子炒咸菜、炒辣子酱等。晚餐大多数都吃面条,面条的种类很多,有碎面、长面、捞面、笼面等,也吃饺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饼等。

古尔邦节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

德·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

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大部地

区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

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

十天举行。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

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回族老

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

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

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

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

戴耳环的习惯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