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何永康议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1:29:48 体裁作文
何永康议论文体裁作文

篇一:何永康讲作文

何教授教你写2015年高考作文之一:什么是记叙文

何永康

重视记叙文,写好记叙文,这一问题,我关注多年,甚至在公开场合“恳请”高中语文老师抓紧记叙文教学,并希望初中生及早起步。但几乎没有什么反应。

原因何在?“议论文”比“记叙文”好教!只要确立一个论点,正面说说,反面说说,再举几个例,一篇议论文就写成了,而且据说会拿一个“保险分”。记叙文写作就不同了,百人百性,万物变化,叙写起来必定千差万别,很难套用什么现成的“模式”,故教师只能一一审视,“个案”处理,费时而又费神。

然而,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高考作文不看好议论文,许多优秀之作总是记叙文。因为,大规模的、批量进行的高考作文阅卷,最忌讳答卷内容的机械重复——大家都说那几句“公理”、“常理”、“大道理”,大家都列举那几个尽人皆知的经典“例证”(如今年的“牛顿”最牛、“苹果”丰收)!记叙文则不同,只要你写了“人”,就得有个“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就得有个自在生发、演进的生活“小故事”,阅卷者就可能处于一种“常读常新”的状态之中!《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说:“幸福的家庭都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本人在此套用一下:“高考议论文往往是‘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高考记叙文往往是‘不幸的家庭’,千差万别。”亲爱的考生们,你们选哪一种呢?

为了加强印象,提高我的说服力,谨选录一篇优秀记叙文并做简要分析。

寻找

吕琴

站在雨里,泪水在眼底,不知该往哪里去。陌生人,不知你的模样,不知你的方向,茫茫雨夜里,我只能漫无目的地寻找。

站在雨里,风裹着雨点向我打来。陌生人,我有一个故事,你愿听吗?让风把这个故事带给你,让雨为你讲述,好吗?

有一个女孩,参加了省高中生作文大赛,捱过了一个漫长的等待之后,终于盼来了一张决赛通知书。当时,她恨不得插上羽翼,将这消息立即告诉妈妈,因为她的妈妈没念过书,靠自学,现在已能读书看报了。写那篇预赛的作文,妈妈还当过她的参谋呢。但她是个寄宿生,只能星期六回家,正好,星期天又是母亲节,她打算将这作为献给母亲的礼物。终于熬到了星期六,当她兴冲冲赶到车站,挤过拥挤的人群,准备买票时,她发现包被划了一道缝,钱包不见了,而通知书恰恰在钱包里。她急了,不光是因为没了它,她去不了南京,更重要的是,那张通知书渗透着她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而且那也是对母亲刻苦自学的激励,那不是一张普通的纸。

最后一班车开了,她回不了家了,只能独自在街头寻找,她希望能碰到那个拿了钱包的陌生人。如果那个人急需钱的话。她可以给他,但她要那张通知书。

风雨潇潇,她还在寻找??

陌生人,你听到故事了吗?你一定知道那个女孩就是我。你在哪儿?你听见我的呼唤了吗? 一夜风雨的洗礼,洗尽了人世的尘埃,天空格外清亮,空气异常清新,大地吐露着泥土的清香。寻找了一夜的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学校,虽然一无所获,但我并不气馁,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果然,奇迹诞生在我路过传达室的那一瞬。

“××,你的钱包!”传达室老王叫住我。

期待已久的声音终于在耳旁响起,我迫不及待地接过钱包,通知书、钱俱在。“谁送来的?”

“一个年轻人,说是你的朋友。”

“对,对,是我的朋友。”我点点头,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

经过一个风雨夜的寻找,我终于找到了这世上一颗曾经黯淡但现已闪亮的心;我知道,这一夜,那一方的朋友,你也在风雨里苦苦寻找,寻找一个正确的方向,你终于找到了。这是当年南京师大举办的全省高中作文大赛的一等奖作品(临场考查,相当于高考,当时一等奖可在招生时加10分),十几位高层次评委面对此文禁不住热泪盈眶了——我至今记忆犹新。试想:如果作者依照同一主题写成议论文,将是何种模样呢?她只能说一通关于“人间有爱”、“人间有真情”、“人人都在寻找自己的路”、“迷途知返金不换”之类的“大道理”!这些“大道理”,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还用得着你再来发表“社论”吗?如今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记叙文就十分新颖、十分巧妙、极有情感冲击力了!想想吧:在那样一个雨夜,女主人公在含泪寻找她被盗的“决赛通知书”,因为这是她献给妈妈的“母亲节礼物”,是茹苦含辛的妈妈的无尚骄傲??更令人心弦震荡的是,那一位没有亮相的“小偷”也在雨夜里“寻找”,寻找自己的良知,寻找自己曾经失落的灵魂!他(她)是一名几经坎坷的年轻人?那就有可能为这位被窃女孩的心血结晶、苦学成果所感动,叹息自己怎么活得不如一个还在上学的黄毛丫头!他(她)是一名辍学少年?那就有可能被同龄人的光荣和骄傲所打动,觉得自己为什么误入歧途、落魄至此?总之,他(她)也在找啊找啊,风雨凄迷兮夜色茫茫,吾将举步而何往?谢谢真善美的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他(她)终于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爱”和“良知”,其灵魂在苦闷与徘徊中再生了,复活了!我们为之鼓掌??

这样的“记叙”,顶得上多少“公理”、“常理”和“大道理”啊!这样机智的、亏她想得出来的构思,怎能不使评委们、考官们眼睛一亮?这样一以当十、生动鲜活、意味无穷的细节描写和心灵倾诉,怎能不打动每一位读此作品的男女老少?

有比较才有鉴别。以上一例,向我们生动地显示:在理性思维尚未成型的高中、初中学生笔下,认真地、实实在在地记人和叙事,乃是他们展示才华的自然途径!

因为,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对花花绿绿“现象世界”的感觉、感受和感动,到对人事沧桑的理性剖视和理论升华。—个人的理论分析能力,大约要在经历一番人生奔波、曲折,尝到一点酸甜苦辣之后才能初步成型,这可能要到“而立之年”。所以,我始终认为,让初中生、高中生写“议论文”,是“赶着鸭子上架”,有违基本的认识规律。朱光潜先生说过:“我从十岁左右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我自知得不偿失。”北京师大刘锡庆先生说:“我主张中学生少作议论文??真正的议论文要到大学里去再说。因为人在十八岁以前思想不成熟,逻辑思维很难发展到缜密严谨的程度,他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深刻。”

一句话,凡作文者,都必须从“记叙”始,打好扎实的“记叙”基础,否则难以登堂入室。大多数初中、高中学生,都内蕴着写好记叙文的潜力。他们有独特的少年视角、敏感的情思,只要自自然然地落实到作文试卷上,就会有股子动人心弦的力量,就会与“高分”和“优秀”结缘了。

第一讲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一般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叙述是事物动态(如人物的经历、事件的进行、空间的转换等)的述说,重在过程性,所以记叙文要有线索。才能使文章显示出较清晰的思路和结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

描写是事物状貌的描绘,重在形象性。中国小说叙述成分多,而外国小说反之。

(1)人物描写。A肖像描写。描写外形——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要抓住特征,以形传神即透过外形揭示出身份、性格和内心。B语言描写。要透露内心秘密并显示个性特征。C行动描写。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典型的行动描写,如黛玉焚稿、范进发疯、大闹天宫和单刀赴会等。行动描写要反映人物心理并显示个性特征。D心理描写。要注意下意识的心理如幻觉。还要注意借助外在事物的间接描写。

(2)环境描写。A自然景物描写,包括时序节令、自然气候、山川湖海、动物植物等描写。作用:交代时间、地点,烘托作者或人物的感情心境,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推动情节发展。B社会环境描写,一是某种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如《子夜》的开头,二是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志趣、气质和情操等,如《红楼梦》中女儿们的居室小院。

(3)场面描写。对有中心人物活动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如《药》中的杀人场面。

(4)细节描写。对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如阿Q画押、严监生竖起两根指头。起着描绘人物性格、安排线索(如《百合花》中的被子)、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细节延伸开来就是一篇微型小说。

描写法又可以分为:白描(无比喻修饰,以叙述代替,重在传神)、细描(细腻深刻、修饰较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通过旁人的眼睛或者周围事物来描写);主观描写(带感情色彩)和客观描写(不带感情的准确的,如在说明文中)。

抒情是抒发和表现感情。其中直接抒情多是带有感情的判断句,并有感叹词;间接抒情是指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带有感情色彩。

记叙文的基本写作要领

细观察:没有细致的观察就不可能对生活有真切深刻的感受,就不可能写出具体感人的生活,就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重细节:细节是记叙文的灵魂,是感动读者的最有效手段,没有细节文章就谈不上具体、形象,就谈不上感染力。

精选材: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不能是菜就往盘子里放。

巧排列:所选材料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或由轻到重或并行排列或按时间顺序,不能想起什么写什么。

分详略:不能平均使用笔墨,也不能轻重倒置。

截片段:就是不要记流水账,要截取关键部分,留出必要空白。《荷花淀》就截取了夫妻话别、探夫遇敌、荷塘伏击几个主要片段。

出画面:对截取的画面要细致描写,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见真情:抒情类记叙文必须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

出哲理:非抒情性记叙文要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有中心:或抒情或言理,或表现人的性格、品质等等。记叙文绝不能为叙事而叙事,为写景而写景,不能无病呻吟。

记叙文写作注意事项

任何一篇记叙文都离不开叙事,写"事"应该求真,但也不是非写真实不可,只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就都属于"真实".因此,记叙文

往往需要"编故事",

记叙文写作可以运用概述,但不要冲挤描述

记叙文,写作可以夹叙夹议,但不要以议代叙。

何教授教你写2015年高考作文之二:学会叙述

何永康

一篇记事的记叙文,以记事为主,所谓记事,就是以完整地叙述一件事的发生、发展、结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要记事就要学会叙述。

叙述,就是把人物的经历、言行和事件的发展变化描写出来。简单地说就是学会讲故事,把发生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常见的叙述方法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叙述在作文的分说部份,因此学会了叙述,就学会了写作文。如何做到叙述时要详略得当,条理清晰,不记流水账,是这一章学习的关键。

一、以时间的先后为序进行的叙述——顺叙:

二、顺叙:

按事情自然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起因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经过则要详细描写。

[例文1]

泥土情怀

吴昊馨

去年二月,外公上城里做了阑尾手术,之后住在我家里将近一个月。如此的“娇生惯养”显然让大半辈子扎在地里的外公不习惯了,他想给家里做些事。做饭?煤气灶,电饭煲还勉强凑合,微波炉就简直摸不着头脑了。“挣扎”了几天,外公改变了方向,扬言要给我们种点绿植,改一改我们家死气沉沉的现状。

妈妈找来5个花盆,里头装满了土,全是以往买回来的成品绿植,不出一月全死了。外公凑上前去,看了看土色,黑紫黑紫的。又用手指摁了摁测测硬度,接着撮起一小把在指间捏了捏、放到鼻前闻一闻。眉头一皱,将土掸回了盆中,不屑的说:“这算个什么土,还不是种什么死什么!”妈妈争辩到:“这些是营养土,营养成分都配得好好的,浇点水就能活。”外公撇起嘴,仿佛很嫌厌的样子。

下午外公要我帮他带路,出去挖点土。我还从没见过种东西,十分好奇,领着他左看右看,却也没有适合的土,外公要求高,建筑工地的沙土不要,干裂的黄土不要,这可让我上哪找?最后我跳进花坛子拨弄一盆土,拖着他赶紧跑,怕别人看见了骂。回家后,外公就着满满一盆土挑挑拣拣,一边拣一边抱怨:“我说这城里的草怎么的这么蔫头搭脑的呢,就这土也配叫土?”说着又从土里扒出了一缕塑料,外公气得连连摇头。外公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这些土,挑出石块,枯枝,捏碎土块,一会儿工夫一整盆土只剩一半多。外公往里浇了点水,不种什么,说要先“醒醒土。”他庄严地把半盆土搁在了阳台上,望着他们,外公轻轻说道:“土是有灵气的,你甭指望不侍弄就有好收成,你对他好,它才给你回报。”

几天后,我上学了,外公也回家了,临走前把那盆土种上了东西,并叮嘱妈妈天天浇水,不得偷懒。妈妈留外公多住些时候,他不肯,还说“城里的日子太难熬,十天半月闻不见土腥味,憋死了。”

外公走了,妈妈也天天浇水。这土里也没多大动静。外公种的什么呢?是月季?兰花?还是芦荟?

外公回家十天后,打电话来了,他对我说:“还是家里舒坦,看着地里头即是什么也不长,那泥巴都让人感觉实在。”我笑了,外公这辈子都离不开那几亩地了。

我每天都去看那个那个颇有悬念的花盆,一直猜不到外公种了什么,今天望着“挣

挣”地往上窜的葱芽,我忽然领悟,这青青的芽,黑黑的土里,就是外公质朴的泥土情怀。

点评:

这是一篇以“泥土情怀”为题的命题作文,小作用质朴而不失个性的语言叙说了一个与泥土相关的故事,刻画了一位具有泥土品格的人物——外公。文章采用顺叙的方式,从去年二月外公来我家暂住说起,细细地述说起老人为我们培养绿植的过程。中间两段看不上所谓“营养土”和挑剔“城里土”的描写尤为出彩,幽默风趣又饱含深意,活脱脱写出了一位对泥土一往情深“土是有灵气的,你甭指望不侍弄就有好收成,你对他好,它才给你回报”,热爱泥土并懂得泥土以至于离不开泥土“十天半月闻不见土腥味,就憋死了”的老人。

文章采用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顺叙方法,完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叙述自然却颇有悬念,感情真挚,细节传神,是符合新高考写实精神的典范之作。

二、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叙一段过去的或相关的事—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要表达写作目的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主要事情,插进一段过去的事,或者相关的另外一件事,使叙述更加有声有色。在插叙结束后又回到主要事情的叙述上来。

不论是以顺叙的形式还是以倒叙的形式开头,都可以在叙述中间插叙一个与事件相关的片断。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例文1]

外婆家搬进了新房

“外婆家搬进了新房!外婆家搬进了新房.”消息传来,我们全家很高兴。

一个星期天,外婆外公带着我们一大家子,乘着搬家车来到外婆的新家——南方新村。大人们忙着搬家具上楼,我们几个小孩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铁门打开,哇!一面大镜子,里面还有一扇门。打开门,展现在我眼前的简直是一间“宫廷式”的客厅。墙纸是蓝色的难以看出的花纹给予人一种和谐的美感。墙壁的下半部分是镂花的木头做成的护墙板,真漂亮。客厅里有转角的真皮沙发和一个精致的茶几。电视机柜上那台29寸大彩电特别引人注目。

外婆的房间连着客厅。打开仿红木的门,真是别有一番景象:拉开窗帘,外面是铝合金窗,屋子里有一套红木家具。大橱、矮柜、床头柜上都是雕刻着美丽的图案。席梦思床软软的舒服极了。躺在床上,我的脑海中不禁想起了外公外婆以前的老房子……

外婆家以前住在棚户地区较密集的南市区。用外公的话说,他们住的是“七十二家房客”的那种房子。每当夏天来临,苍蝇、蚊子、跳蚤“大会师”,外公外婆被咬得浑身都是疱。他们一手拿着苍蝇拍,一手拿着“雷达”去灭蚊蝇。一进外婆家的门,就闻到一股刺鼻的杀虫剂和清凉油混杂的气味。房子里的楼梯更是可以用“摇摇欲坠”来形容。楼板和扶手已被蛀虫蛀空。有一次,外婆踩上了一块烂木头,结果摔了下来,在床上足足躺了三个月……

我正想着,外婆的叫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成彦,快来吃西瓜。”我答应了一声,出了房间。

回家的路上,爸爸妈妈兴奋地说:外公外婆也真该享享清福了。路上,留下我们一串串愉快的笑声。

[写作讲析]:本文作者叙述的是一件让自己感到欢欣的喜事,在描叙外婆搬新家的喜悦中,插叙外婆旧家的描叙,这样新家旧家就形成的鲜明的对比,使内容更加丰富感人。

篇二:何永康谈高考作文

何永康谈高考作文

高考即将临近,广大考生和毕业班教师对高考作文极为关注,本报特邀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复查组组长何永康再谈高考作文,以飨读者。

高考将临,静下心来思考了几个关于高考作文的问题,说出来供高三同学参考。

一、关于“话题”与“文体”

已经考了7年的“话题作文”,一大特色是“文体不限”。这类作文的命题,在文体要求和文体难度上应当说是一视同仁的,即既有利于写记叙文,又有利于写议论文;否则,命题者的“文体不限”便是一句空话了。考生千万不要费时去琢磨此题写哪种文体最合适,特别不能把“提示语”里的几句话,依次拿来充当自己的议论层次。这样做,看起来挺省事,其实犯了高考作文的一大忌——成千上万的考生在文体选择和议论思路上“撞车”了!当许许多多考生都扑向议论文,都按部就班地解说“提示语”中的几个小观点时,每一位考生的个性就被扼杀了;他们所写的作文,千人一面,机械重复,套话连篇,阅卷人会越看越生厌,成绩肯定会大受影响。

一般说来,高考作文主要是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考生选择哪一种为好呢?从十多年来的作文答卷情况看,选择记叙文比较理想。这是毋庸讳言的。尽管高中教纲要求学生两种文体都会写,尽管命题者让两种文体的写作难度大致相当,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因为,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构造和内部矛盾、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并作出自己的总体上的判断。这是需要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在人生的道路上尝过许多酸甜苦辣,摔过几次大筋斗,是难以讲出多么深刻的道理来的!高三学生的年纪都在18岁上下,如今又基本上被“圈”在学校里,“茅庐”还没有“初出”,要他们发表人生的见解,分析事物的“内里”和“外在”,委实是难为他们了!说明白一点,这是“赶鸭子上架”!我在十多年前就强调这一点,这几年遍阅江苏高考作文试卷,越发觉得此话应当挑明——100个考生写议论文,有1篇“优秀”就不错;而100个考生写记叙文,往往会有三四篇“优秀”!这是粗略的估算,但大体如此。朱光潜先生说过:“我从十岁左右起到二十岁左右止,前后至少有十年的光阴都费在这种议论文上面??我自知得不偿失。”北京师大刘锡庆先生说:“我主张中学生少作议论文??真正的议论文要到大学里去再说。因为人在十八岁以前思想不成熟,逻辑思维很难发展到缜密严谨的程度,他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深刻。”

然而,据我所知,一些语文老师还在要求学生拼命写议论文,说是比较“保险”。这“保险”,就是我前面提及的按照“提示语”、按照常规思路去写,大家都挤在一起讲“公理”、讲“常理”、讲“大道理”!凡是阅过卷的人都知道,这种高考作文是很难越过中档分数线的!当然,如果某考生平时的思辨能力比较强,临场又迸发出理论灵感,那也有可能写出相当精彩的、有自我见解的议论文来,如去年江苏考区的优秀议论文《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和《善始之论》(用文言写成)。然而,这种作文可谓凤毛麟角,十分鲜见!凡作文者,都必须从“记叙”始,打好扎实的“记叙”基础,否则难以登堂入室。从感性到理性,从对鲜活的现象世界的把握到对生活事理的领悟,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认识规律。大多数高中学生,都内蕴着写好记叙文的潜力。他们有独特的少年视角、敏感的情思,只要自自然然地落实到试卷上,就会有股子动人心弦的力量,就可能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这是那种解说“提示语”的作文无法比拟的,所以,我恳望:高考学生应当以写记叙文为主!

二、如何写好记叙文

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近几年来,江苏考生越来越忽视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这是“话题作文”教学偏废记叙文训练、死抠“提示语”带来的恶果。

我以为,高考临场记叙文必须强调3个基本要求:①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②必须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③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可以不发议论。这些要求,在7年之前可谓高中作文教学的“A、B、C”,人人都明白。然而,现在的高考记叙文,多为信马由缰的“教文”,既不见“事”,又不见“人”。这种状况,2006年的考生必须努力挣脱。注意了以上3点,文字通顺,结构完整,一般可得中等分数。怎样才能充分发挥高三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潜力和优势,写出比较优秀的记叙文来呢?我提示几点供考生参考。

第一,在弄清“题意”后,围绕“题意”在考场上迅速过一下自己的“人生电影”(以近期为主)。 譬如写《尝试》,考生可以这样问自己:这些时,我有哪些“尝试”?熟悉的人中间有哪些“尝试”?这些“尝试”中,有哪几个最令我动感情?其中,又是哪一个最令我心潮起伏,在考场上想起来都很激动?于是,你就锁定“这一个”!这叫做“糊涂识别”,在走马观花中选定最惹眼、最勾魂摄魄的“生活之花”;也就是说,要在快速选材中丢弃“芝麻”抱“西瓜”。记叙文必须以情动人。考生自己不动情,写出来的文字焉能打动阅卷老师?1988年考《习惯》,许多优秀记叙文写了千差万别、各具光彩的“好外婆”和“好奶奶”。这些考生的选材很聪明。他们在感情的“敏感区”中进行了快速“优选”——爸爸,不如妈妈亲,“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不如***妈妈、爸爸的妈妈亲,因为隔代之间的情感格外无功利,格外刻骨铭心!从“宣传”效果上讲,这种“材料”也容易让阅卷老师为之共鸣,因为大部分中年老师会由此想到自己逝去或将要逝去的奶奶和外婆,心弦的共振便可想而知了!当然,我不是在此号召江苏考生都扑向“好外婆”、“好奶奶”。我强调的,是要快速捕捉人类感情汪洋大海中最耀眼的“浪花”。其它如“乡情”、“师生情”、“同窗情”、“手足情”等等,亦是考生们值得去搜索和觅取的“领域”。

第二,不要回到古代,不要复述经典。 这一问题,我在2004年阅卷结束后就强调过了。然而,2005年依然有相当多的考生重蹈覆辙。为什么呢?一个直接原因,乃是如此操作相当省事,相当方便。你考《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我就从近年来学过的《语文》教材和辅助教材中找,立马召唤到许多古代的山、古代的水,一会是李清照的“水”,“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会是李太白的“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会儿是苏东坡的“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来写去,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没有家前屋后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去年考“豹尾”,成千上万的考生一齐追捧一位古代大明星——项羽,他的乌江自刎确实是人生的“豹尾”。可惜,大家都写得大同小异,阅卷者很快产生了“心理疲劳”,一看到“项羽”就发“毛”!这是沉痛的教训。这些时,我发现有些同学依然喜欢到现代文阅读、古代文阅读、名言名句中找“材料”。甚至到本试卷的现代文阅读中找“材料”。这是很不明智的,这些“材料”多为经典,它可以帮助你提高综合素养,提高审美水平,但不能拿来“改造”为临场记叙文。如果这么做了,一个直接的后果是选材“撞车”,再一个后果是隔靴搔痒、融不进自我、无法产生动情效应(譬如被某些考生视为“终南捷径”的“故事新编”)。拿来作议论文的“事实论据”如何呢?也不行。因为这些“材料”你知、我知,考生皆知,英雄所见略同,篇篇作文皆“点”此“睛”,这个“将”在阅卷老师的眼里便很快贬为“小卒”了。我在七八年前提醒过考生,万万不可找那些“名人”(如袁隆平、王选)来“帮忙“;因为他们有名,一定会造成”追星族“,而“追星族”永远是没有个性的“陪衬”而已。现在,这个问题还得再认真讲述一番,特别要讲给那些选择写议论文的考生朋友们听。

第三,如果你的生活中只有“青菜”、“萝卜”,那么,你一定得设法放一点“生活

的味精”——生动的、感人的细节描写,否则,一锅“青菜萝卜汤”,谁喝了也乏味。 那年考《战胜脆弱,选择坚强》,要求考生必须联系“自己”,同学们无法再求助古代名人或当代名人了。于是“实话实说”,数以万计的考生老老实实地写了自己面临的最大“压力”——考试。结果很不理想,几乎千篇一律:快要考试了,本人挑灯夜读,全家轻手轻脚,妈妈送夜宵,爸爸关了电视机,“拜拜”足球赛,终于考完了,成绩不理想,老师在叹气,同学翻白眼,妈妈哭鼻子,爸爸吹胡子,于是我痛苦,要振作,要坚强??这种作文,分明清汤寡水,很没味道。怪考生吗?不能全怪,因为他们的生活面就是这么大,他们面临的“压力”的确是“考试”。那么,怎样才能别开生面、使“大路货”显出一点新光彩来呢?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再复述一次。一位考生也写“考试”压力,也写挑灯夜读,明显地落入了俗套。然而,他机智地增加了一点“味精”——夜读中的“我”,突然发现书桌上的时钟已经快要耗尽电池,那根长长的、瘦弱的秒针,正爬到“45分”那一格,再也爬不上去了;但是,它仍然在顽强地颤动、颤动,企图向上攀升??啊,我就是这根长长的、瘦瘦的、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的伟大的秒针啊!读到这儿,阅卷老师的心弦被打动了,眼眶甚至有点湿润。这就是作文中的“起死回生”,这就是颇有动情力的细节描写,这就是奇妙的写作“味精”,这就是我经常讲到的高考作文中的“亮点”。有了“亮点”,你才能摆脱“随大流”的困境,向“发展等级分”进军!说到这儿,同学们会问了:何老师,这“味精”从哪里觅取呢?我想,前面提及的古今经典、教材名篇、名言名句等等,只要你平时多读、多记、多品味,它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你提供“灵感”,提供“机智”。再者,在平时生活中,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热情,多一点荣誉感,多一点责任感,你就会觉得生活是有“味儿”的,你的记忆仓库中就会有一些“芝麻虽小、香气扑鼻”的有趣的生活细节,到时候快速“优选”,它们会呼之即出的。

第四,原汁原味地展示高三学生的生活画面、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这里强调的是“原汁原味”,不是过分理性地提炼出来的“蒸馏水”。就是说,哪怕带有某些杂质、某种污染,也比那种纯而又纯的“H2O”好!我曾经戏说:撇开写作技巧、知识面和词汇量不论。高中生的记叙文不如初中生,初中生的记叙文不如小学生。为什么?因为人长大了,就会多一些顾忌,多一些俗套,多一些粉饰,多一些“欲说还休”。所以,我不喜欢高三学生把自己装扮成相当“成熟”的“小老头”、“小老太”。应当充分展现一个本本色色、活蹦乱跳、童心未泯、当代风味、可亲可爱的“你”。你们的审美取向、思维节奏、情感色彩、文字风貌,是你们“这一代”的。我们这些老、中、青阅卷者,十分珍视高三“小朋友”们的个性风采,哪怕有些“另类”,也能颔首而对之。举一个例。1999年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位考生这么写:进入高中了,不断考试,痛苦不堪,于是设法移植了一位老教授的记忆,从此柳暗花明,考试不在话下,顺利考入了重点大学。(按:写到这儿,很是一般,许多考生都这么构思,“撞车”了!)进入大学之后,头一桩重大事儿是什么呢?就是找一个漂亮的女朋友!(按:这在80年代阅卷时,肯定会引起反感,太不守学生的本分了!)终于如愿以偿,明日要和女朋友约会了。谁知前一天夜里,老教授突然思维活跃,不停思考,害得我彻夜未眠,第二天一觉睡到下午,错过了约会的良机。我责问老教授,他说:“科学的灵感稍纵即逝,我得抓紧它,这也是为你今后的发展着想啊!”第二次又约会了。老教授没有误我。我准时见到了美丽的姑娘,正欲张开口,说出全世界爱情领域最经典的三个字,突然,老教授又发威了,使我吐出来的不是那三个字,而是公式、定理和概念??姑娘一听,白了我一眼,说:“有毛病啊??”扬长而去。我立马同老教授算账。教授说:“看来咱俩的关系得调整调整了,应当以你为主,以我为客,客随主便,主取客长,方能和谐,方能进步。”我听了,拍手叫好,从此咱俩配合默契、相辅相成,一片和谐??面对这种记叙文,我已

无须再作评点了,读者们肯定会会心一笑,肯定会喜欢这一老一少。

三、不要猜题押题

最近,在一些“变相图书广告”中,有人猜题、押题,甚至“自我诉讼”——某某图书在“变相泄密”。呜呼,高考社会病怎么会恶性发展到这般田地了呢!说得最多的,是今年依然考“话题作文”。今年考什么形式的作文,2006年6月7日上午一定会见分晓,谁也甭去猜,甭去投机!我们认为,每一个考生都不要去理会这一套。你只要认真地、扎扎实实地从几个主要方面去准备,到时候就一定会应付自如。这叫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投机,押宝,到头来只能顾此失彼,聪明反被聪明误。本人这些年也写过一些辅导文章,不管是放是收,有一条不敢妄为,那就是猜题。谁有这个胆?至于高考作文形式,说白了主要是三种: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高三老师和高三同学,应当实实在在地搞好这三种模式的教与学。

先说“话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题干中“请以‘×××××’为话题”一语认真吃透。从法理上讲,“×××××”是命题者最核心的指令,考生认的就是这个引号里的内容。希望考生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数遍,咬文嚼字,弄懂吃透,否则就要“跑题”,一旦跑题便只好不及格了。去年的引号中是:凤头·猪肚·豹尾。一些考生把间隔号“·”误读为顿号“、”,结果这三个词便各自为政了,凝不成一个写作学术语。这就很不妙了。于是真有考生把“猪肚”单独抽取出来,大谈其如何从卤菜店买回卤猪肚,如何细嚼慢咽,细加品尝!这是典型的匆匆扫描、泛泛读题的苦果,实在是前车之鉴。

2、我不赞成话题作文前面加一段“材料”,这种“材料”往往造成对考生的“心理暗示”,引得考生跟着跑,滑到它指示的氛围和格调中去。 2003年全国话题作文,前面加了一则“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结果把考生引向了“低幼化”,如:记得我上初二时,掉了一块橡皮,疑心甲同学偷的,因为我与他不亲;不怀疑乙同学偷的,因为我与他很熟。结果恰恰相反,这说明“情感亲疏”不能代替对事物的认知。如此云云,高三学生简直变成了幼儿园里的小朋友!2004年江苏话题作文,前面加了一首哲理抒情诗,结果把许多考生引向了虚无,引向了抒情,引向了玩高深、谈玄理。今后不论命题者加不加这些“材料”,我希望考生都不要太迷恋它,只要冷静地读懂它,即可。

3、话题作文可以,而且应当跳出“材料”,通篇可以不提及“材料”,只要让阅卷者明确地看到你的作文内容与引号中的内容有内在联系,就算切题。否则,就有可能写成20世纪80年代前期考过的那种“读后感”。

再说“

何永康议论文

材料作文”。它正好与“话题作文”相反,必须紧扣“材料”来写,同时要放开去,联系某种生活实际。需要说明的是:不能仅仅在作文的开头提及“材料”,而应当在行文的中间“点击”、“回应”一两次“材料”。

最后说“命题作文”。这种模式与“话题作文”有血缘关系。有时候,“话题作文”引号中的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拿出来就是一则命题作文题。1988年考的《习惯》,1994年考的《尝试》,都属于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是不需要考生自拟标题的,你只要在印好的文题下做文章就行了。面对“命题作文”,首先要把这个词,或这个短语的内涵吃透。如《尝试》,你就必须注意两个重要方面:一是“第一次”,不能写“第二次”;二是“主动进行”,不能写“被动应付”。在此基础上,你就可以放开来想象、来构思了。其基本原则,与我前面提及的那些注意事项是完全一致的。

四、想起了一则民间小故事

这则民间小故事,是我小时候听母亲讲的。云:一位杀人不用刀的庸医,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他很不服气,气得直跳脚。跳啊跳,竟然听得有人在下面喊:“老兄,甭跳啦,你把泥巴都跳到我头上来了!”这庸医好生奇怪,难道还有人比我罪孽更深,

被打入了第十九层地狱?于是好奇地问:“请问老弟,你是干啥营生的?”下面答道:“我是教书先生,阎王爷说我误人子弟,必须在十九层地狱里受罚!”

如今,我已经当了几十年教师了。每当我登上讲台,每当我面对睁大眼睛听我“辅导”的高三学子时,都不由得想起这则由母亲当年口述的民间小故事。但愿本文能对2006年高考学生有细微的帮助;一旦发觉我说得不对,请立即弃之,不要以讹传讹。

篇三:何永康教授教你写2015高考作文2

第四讲 记叙文中的描写

记叙文离不开描写,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根据描写的对象,描写分为两种:一是人物描写,二是环境描写。

一、人物描写

记叙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刻画人物形象,要刻画人物形象,就离不开对人物的描写。人物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去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和动作等。这些类型的描写在教材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也是同学们的作文中运用得最多的描写手段。

1.外貌描写:

同学们在外貌描写方面最大的缺点就是套话太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策略点拨 画人像,眼睛是关键。其他轮廓具备,眼睛画得像了,那人物就活了。#大凡写得最好的人物,不是用叙述方法来介绍他的面相和性格,而是写他的声音、笑貌、一举一动,使人读完后能够想像出这个人物的形貌。《红楼梦》中的人物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描写的,甚至可以从人物的说话中想像出他或她的丰采,辨出是男是女??闻其声,如见其人写人物能写到这样境界,才算技巧之上乘。

实例展示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好的脸色新鲜得使人忘掉口渴又觉嘴谗,仿佛是好水果。她的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话,大而无当。

点评 世上之假大空者,莫过于政治家的讲话,用它来比喻女人空荡荡的眼睛,反衬唐小姐活泼可爱、温柔多情的眼神,比正面描写形象深刻得多,且顺手抽了说大话的空口政治家一鞭,可谓技高一筹。

实例展示 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这人姓夏,乃薛家集上旧年新参的总。

点评这是《儒林外史》中一段传神的人物描写。作者没有写人物五官端正与否,只说眼边之红乐于帮闲凑趣而经常性的熬夜、酗酒的结果;锅铁似的脸,则标志他尚处于官场的外围,需要风里来雨里去,顶烈曰,冒严寒;“几根黄胡子”,暗示了年龄;而那歪戴的“瓦楞帽”、油篓般“青布衣服”,形象化了他的地位及其为人之龌龊与粗鄙;再加上“一根赶驴的鞭子”------这根平凡的赶驴鞭,不是一般乡民所能拿的,又非有身份的人所愿拿,因此恰到好处地表明了此人的身份。

实例展示 这是一双凝神专注的眼睛。那圆圆的眸子里深藏的是什么,能够折射出如此诱人的光?像浸在水中的一颗乌亮的宝石,那么晶莹;像黑夜中闪烁的一粒珍珠,那么夺目。它是那么黑,似乎包容世上所有的暗色;它是那么亮,能够折射出人间万物的光芒,以至于竟不易察觉到它的黑。它是一块墨玉,纹理很鲜明,中心是一点,最幽深的一点。周围纤细而浓密的睫毛,偶尔投影在它的上面,宛若微波荡漾的水面下的修长柔美的丝丝柳絮。

点评 这段肖像描写选自1991年高考满分作文。作者用了一边串的比喻,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眼睛,同时辅以细节描写,占示人物眼睛独特的魅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实战演练: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人,并对他或她作外貌描写,着重刻画其眼睛。要求:1、通过外貌描写,让这个人给读者留下一定的印象;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3、不少于200字

3.心理描写:就是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个性性格特征所进行的描写。事实上在同学们的习作中直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的情况并不多,更多的是通过对人物其它方面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一种间接心理描写。

4.动作描写: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现,这就决定了行动描写的重要性,与外貌、语言、心理描写相比,在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更具有特殊作用。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鲁迅先生的《药》中康大叔和华老栓在钱药交换时的动作描写真是生动深刻,让人一见难忘。

同学们在这方面往往满足于把动作交代出来而已,而不去抓最能体现人物内心的动词,就显得松软无力,给人留不下深刻的印象。

动作描写是指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目的是让人物自己表现自己。因此,必须对人物的行动进行选择,抓住人物的特征性动作进行描写。描写具体,要有个性;描写时要选用准确恰当的动词,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写生动。

策略点拨动作描写的几种技法

1、综合法,即把动作描写与语言、心理等其他描写有机结合,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2、特写法,运用细致笔调使行为动作如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凸现于读者面前。

3、对比法,将特定场景中不同表现作对比,会你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4、特征法,精选富于特征性、个性化的词语简洁传神地进行描写。

动作分解法<又是秋风起>父亲给钱:

父亲拍拍手站起来(准备),微倾着身子(姿势),从怀里掏出一只破钱包(过程与道具),取出三十元(过程与数量),在粗糙的指间摩了摩(细微情态),递给我(方式)说(语言):“天冷了,你娘身子不好,眼也花得不中用了,不再给你做棉袄,你就照城里人的样儿买件儿算了。”

摹形绘声法(我被同学取笑A)

我一边想着,一边走进教室。刚要到座位的时候,被小耗子一绊跌倒在了地下。我很生气,但还是忍着疼痛回到座位上。又被同位取笑了一番。被同学取笑的时候,直觉得被碰的地方非常地疼。

(我被同学取笑B);个性历险记

用零下两千度的眼神回视“受惊的众人”,然后潇潇洒洒地走到座位上,该多酷。(怎样想_形)于是我昂着头走进教室。(怎样走__形)“嘘”声一片, “扑通??” 我趴在了地上。(怎样跌_声)“小耗子,你——”我火冒三丈,但强忍着疼痛回到了座位上。(怎样怒_声)同位“安慰”道:“‘东施效颦’的效果怎样,还是??”“啊?唉哟!??” 钻心的疼。(怎样疼_声)

《我的同桌》

(文1)不清楚跟她坐在一起是好是坏,反正我只知道跟她坐在一起,随时会耳膜爆炸,为什么?因为她是班上有名的大喇叭,只要她轻轻地发出一声,就要把人吓死。不明白为啥她那嗓子会那么厉害,真是“一鸣惊人”。

>(文2)“我以后就是你的同桌啦!”她边说边习惯性地搔着后脑,脸上挂着笑,我大吃一惊,“和你同桌?”她耸耸肩,一脸无辜。有谁不知她是最大胆最调皮的女孩呢,我有点畏惧。

日子很快过去。印象中,每天晚修铃响起时,她就会问我:“准备好了吗?”我点点头,双手捂住耳朵。不一会儿,耳边骤然响起:“组长收数学作业啊——”其声如雷霆乍惊,即使最懒的同学也会乖乖地交作业。

实例展示 红梅枝上正开着花,清香一阵一阵地送到他(觉慧)的鼻端。他伸手折了短短的一小枝,拿在手里用力折成了几段,把小枝上的花摘下来放手掌心,然后用力一捏,把花瓣捏成了润湿的一小团。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是他满足了,因为他毁坏了什么东西。他想有一天如果这只手变大起来,能够把旧的制度像这样地毁掉,那是多么痛快的事。

点评 折揉红梅的动作与心理融合着写,借景写人,以小喻大,既表现出觉慧对窒息生命的旧社会的愤恨,也微露出未经生活风暴洗礼的觉慧的性格中单纯、幼稚的一面。

实例展示 书记官站起来,开始宣读起诉书。??结果他的声调就混合成不间断的嗡嗡声,听得人昏昏欲睡。法官们一忽儿把胳膊倚在圈椅的这边抶手上,一忽儿闭上眼睛,一忽儿又睁开,彼此交头接耳。有一个宪兵好几次把刚要开口打哈欠的那种痉挛动作压下去。??玛丝洛娃听着书记官朗读,眼睛盯住他,时而呆呆不动地坐着,时而全身一震,仿佛打算反驳似的涨红了脸,后来却沉重地叹了口气,把手换一个放处,往四下里看一眼,随后又凝神瞧着宣读的人。

点评 法官们“一忽儿”中变换动作所表现的漫不经心、草菅人命,与玛丝洛娃“震”“涨”“叹”等动作所表现的全神贯注、抗争无门构成对比,读者从中出了沙皇统治下下层人民的苦难冤情和法律制度的虚低伪、专制。

实例展示 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娄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了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双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了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揩楷眼泪,走近上前道:“爷,

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点评 临死前只因两茎灯草而举着手指头不肯咽气,只这一个举动,就把严监生的吝啬体性刻画到骨子里去了。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唇边,给他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跪在前面,流着泪吻着他已经冰冷的手,可是他看不见。“父亲,祝福我啊!”“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点评 刻画人物不一定处处求全求多,有时候,一个稍纵即逝的细节比累赘的描绘更有说服力。此段文字中葛朗台临死前的骇人动作已将守财奴的本性暴露毕尽。

2005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豹子飞奔!

在奥林匹克主体育场,无数的观众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闪光灯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解说员在静静地等待着,夜空中的月亮在静静地等待着,孙海平教练也在静静地等待着。

所有队员一起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刘翔那豹子般的眼神死盯着终点,用手拍打着自己的胸脯,又高高地扬起双手??预备——砰!

刘翔像平原上疯狂的豹子,开始狂奔,一步,两步,三步,右腿向上抬到最高点,啪!用力下压,左脚用上全部的力量向下蹬地,右脚稳健地落在地上,第一个栏轻松过了??

又是那凶狠的豹眼,盯住前方,咬紧了牙,似乎用尽所有的劲,开始第二个栏:一步,两步,三步,右腿抬到最高点,啪!用力下压,左脚用上??第二个栏也过了!

此时所有的中国观众,都紧跟着刘翔;孙海平教练,左手握紧药瓶,右手按住心跳早已超过120的胸膛,眼睛紧盯着刘翔。

第三个栏开始,依旧是那凶猛的表情,一步,两步,三步??右脚稳健地落地,刘翔开始兴奋了,因为在他最弱的前三个栏,并未吃亏;孙海平平缓了??

进入倒数第二个栏。依然是那双凶猛的豹眼,只不过眼神中流露出更多的自信。一步,两步,三步,右腿向上抬到最高点,啪!??又轻松地过了。刘翔开始发狂,孙海平又握紧了药瓶,全场的中国观众屏住了呼吸。身旁的“法国”被刘翔的气势锁住了,倒下了!开始进入最后一个栏,一步,两步,三步,右腿向上抬到了最高点,啪!用力下压,左脚用上全部的力量向下蹬地,右脚稳健地落在地上??主持人嘴里喊着刘翔,刘翔快到终点,他不再死盯着前方,而是充满自信地左右各瞥一眼,一个狮子甩头??无数的观众沸腾了,无数的闪光灯沸腾了,无数的解说员沸腾了,孙海平??

完美的前三个栏,完美的后三个栏,过硬的栏上技术,充满自信的神情,将刘翔送上了世界之峰,豹子——飞奔!

优雅的凤头有力的豹尾,刘翔的飞翔是那么完美。这是一个成功的速度,这是新时代需要的速度。漂亮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强劲的结尾是成功的另一半。豹子在加速!

中国在飞奔!

【简评】此文记叙“瞬间”,颇能尺水兴波。作者聚焦赛场,又笼袖广阔的世界,能放能收,挥洒自如。不断重复的“一步,两步,三步??”如阵阵鼓点,强化了文章的节奏感。孙海平手中的药瓶和砰砰的心跳,也被引来助战,有张有弛。文末的“诗”句,突现了速度,突现了豹子雄风,为中国点睛,为世界点睛,十分有力。

实战演练:选择一个你最熟悉的人,用一段话来描写他或她,可从肖像和行为两个方面来刻画,着重通过写行为来表现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求:1、选择动作要典型化,能见其人;2、所写人物能给人留下一定的印象;3、不少于250字

侧面描写是指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称为衬托法。《陌上桑》中作者描写罗敷之美,就是极好的例子。同学们在作文中更习惯于从正面去描写人物,侧面描写运用并不多,但在大师的笔下,这种侧面描写是很多的。

二、环境描写

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环境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这一些在同学们的习作中往往难以展示,也不容易把握,所以在学生的作文中,描写最多的还是自然环境。

2000年高考,一位考生以《淡妆浓抹总相宜》为题作文,其开头是这样的:

依稀记得的情景,于暮春三月,撑一柄油纸小伞,流连于江南的小镇。天空斜织着密密的细雨,路两旁是古旧的亭台楼阁,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轻盈地漫步,空气中飘散着湿湿的花香??

于是,有人便说,美就是轻柔,就是典雅,就是雕梁画栋,就是亭台楼阁,就是江南烟雨?? 开篇的这段景物描写使人仿佛置身于烟雨迷蒙的江南小镇,清新、古朴,让人在陶醉之余,不仅生出对"美"的无限遐想。这样的开篇既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又突出了作者的才情。

2001年高考,湖北省一位考生以《一地梨花》为题,记叙了这样的事:父亲不将遭到虫害的梨子卖给已签了合同的客户,并主动承担赔偿客户损失的责任。以此赞美父亲诚信不欺的美德。文中关于"梨花"的用笔不多,一处在叙事开始时:"前几年父亲承包了果园,春天那会儿,漫山遍野的梨树、苹果树都开着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梨树最多,父亲整天泡在园子里??"另有一处在文章的结尾:"零落的梨花,飞珠碎玉,它孕育着这个老农民品质的光辉,即使零落成泥,哪怕碾作灰烬,它也香如故!念情悠悠啊,我的一地梨花??"

在本文中梨花不仅仅是情节设计的一个道具,而且是与父亲的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种人格美的象征。

2002年高考,广东省满分作文《月若有情月长吟》也是一篇巧借景物描写设置记叙文亮点的范例。文章以"我"为母亲治病筹钱作线索展开,写了"我"选择送迷路的小孩回家,因而感化了王医生,王医生选择了为"我"妈治病,这让小作者更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整个故事设置在月光下展开,全文共三次写景。开篇描写景物:"太阳最终吝啬地收起了它最后的一线亮光。月亮还没有出来,留下的只是满天的云霞,轻轻地亲吻着宁静的山村。我心急如焚地奔走在狭窄的村巷间,无心欣赏大自然的赏赐。我焦急地挨家挨户去筹钱为我妈治病。"这里的景物描写交代了环境,为"心急如焚"作了铺垫。

再看文中送迷路的小孩回家后的一处景物描写:"月儿已经爬上了树梢,有了些许凉意。我仍然在为母亲治病筹钱。我坚信:人与人之间一定会有人情的气息。"这里的景物描写除了交代时间外,还映衬了人物的美好心灵。我送小孩回家感化了王医生,王医生到我家为母亲治病。这是真情的相互传递。

文末还有这样的景物描写:"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仿佛是滑过了一曲悦耳的琴声。哦!月若有情月长吟!"这里写月景为深化主题,抒发情怀作烘托。

总观全文,三次写景前后呼应,渲染烘托相当成功。

高考作文中的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以片断的形式出现,而且可以独立成文,如2000年四川省高考佳作《冬的主宰》和2002年湖北省高考佳作《飘落心灵的秋叶》就是景情相生、情景交融的美文。请大家找来一读,这里不再赘述。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描写人物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总之,巧借景物描写设置记叙文亮点,是提高高考作文得分率的一项重要策略。

同学们在这方面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景物描写独立起来,为景物而景物,把景物描写看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没有意识到在自己的文章里景物不再是单纯的景物了,而是和你的心灵碰撞产生的带有你的主观情感的心灵世界的外现,就如自然界的凄风苦雨在你的文章中已不再是自然的风雨,而是你内心的阴霾。

第五讲记叙文写作中的细节描写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请几位年轻人吃饭。席间,年轻人为内容和形式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只好请老作,家作出裁定。老作家随即点了一道凉菜,名曰“白玉飞花”。盘中间是用白菜疙瘩雕成的绝美的飞花.四周是可口的水果沙拉。年轻人首先对宛然艺术品的“菜花”赞叹一番,接着就把筷子转向沙拉,一会儿工夫就把沙拉吃了个精光。这时,老作家才微笑着说:“这样知道内容与形式哪—个重要了吧。”看来,再美的形式如果不实用,也只不过是内容的点缀晶罢了。

记叙文的“内容”要真实,所写的人和事要力求不干瘪,不落俗套,要做到有血有肉,给人以可触可感、真实可靠的感觉。怎样做到有血有肉呢?这就需要生活中的细节(指汜叙文中,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物中的“细枝末节”)来表现,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样东西,一种眼神,一两句话,总之就是能够“牵—发而动全身”的闪光点。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很好地运用了细节描写:

“我看见他带着罴布小帽,穿着晨布马斟,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剥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过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于向左微斜,做出努力的样于。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漉下泉了。”

《背影》从发表 至今,始终具有巨 大的魅力和影响 力,关键在于作者 抓住了生活中的细 节。父亲给儿子送别时买几个橘子,原是件寻常事,朱自清却能很好地选取“父亲过铁 道”这一细节,把父亲对儿子的慈爱,儿子对 父亲的眷恋等特别真挚的感情,通过细节细写生动地反映出来,从而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那怎样才能选好“细节”呢?

(1)符合生活的真实。

真实是—切作品的生命。细节描写要符 合特定的人物身份、个性,又要符合特定的环 境氛围。高晓声在《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里就是通过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陈奂生这 一改革开放下的农民形象:

“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履,不敢 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嗯偷里,被人发现 枕全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于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 去摸摸,轻轻撩了撩,知道里面是弹簧,却不 敢坐,怕压瘪丁弹不饱。然后才悄悄开门,走出去了。

陈奂生是个老实巴交、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民,他骤然来到招待所,?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鹆趵牙呀舜蠊墼啊W髡哂蒙谋誓殉论忌幌盗懈挥猩钋槿さ亩鞅硐殖隼矗缘煤苷媸怠?/p>

(2)细节要典型。

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在叙事性的作品里,作者往往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特有的精神面貌和鲜明的个性。请看吴敬梓在《懦林外史》中,对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这一细节的描写;

“自此,严蓝生的痛,一日重似一日,再不田头,诸亲六眷都泉问候??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柬,伸着两个指头。”

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作者写他临死时, “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别人都没有猜出其中的含义,还是赵氏了解他,他是因为多点了一茎灯草而死不瞑目!作者通过这一典型的细节描写,把这个吝啬鬼特有的精神面貌和鲜明的个性深刻地表现了出来,真可谓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