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生搬硬套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7:26:23 体裁作文
生搬硬套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十宅论》读后感

《十宅论》读后感

《十宅论》,我们可以通过透视十种日本人居住的十种住宅,来了解日本既传统,又带有“舶来”色彩的文化。并能在各种风格之间,找到自己所欣赏的,喜欢的,不知不觉中,也映射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十宅论》是一本易懂且有意思的日本文化论,但是与隈研吾的另一本著作《负建筑》相比,它本身并不能算得上是一本优秀建筑著作。

隈研吾将日本人居住的住宅分为十种,他们之间的分类并未采用一种统一的分类系统,相互之间有交叉,界限并不是很清晰。正如书的副标题《十种人的十种居住方式(原副标题翻译过来应该是“10种日本人居住的10种住宅”》,行文非常像一类较浅显的建筑论文。他“生搬硬套”地将日本人分作十类,也就是单身公寓派、清里食宿公寓派、咖啡吧派、哈比达派、建筑师派、住宅展示场派、独门独院派、俱乐部派、日式酒屋派、历史屋派。他探讨十类人选择的住宅模式,具体地用一个个例子揭示这十种类型住宅中所透露的各种“符号化”的信息,比如,为什么住在“清里食宿公寓派”住宅中的人会喜欢圆形餐桌,那象征了他们内心的何种观念;“日式酒屋派”的房子里为什么会装有花柏木浴缸??住宅,成了照着日本贫民以上阶层城市居民的真话镜,戳穿这十类人选择这些住宅、将其布置成某个模式的用心,其中包含着自然而然的虚荣、媚外、装腔作势,也有些是身在其位的必然选择,总还是有不得不选择单身公寓的人,大概境况跟

我类似,我们仍会在屋里放一些网球拍或者吉他,标榜自己对生活的憧憬。

读着这本书,知道他说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日本,我脑子里仍不断出现日剧里出现过的各类住宅,也渐渐在中国的住宅中找到了对应的,只是我们的住宅面积偏小,经济条件也更差点儿,哈比达派中的“哈比达”指的是池袋一家著名的现代家具专卖店,这一路人多少可以在当下流行的全家使用IKEA样式家具的人身上找到共鸣吧;建筑师派的住宅,可以看看“长城脚下的公社”,虽然那跟安藤忠雄用清水混凝土塑造的朴素的奢华并非同道;历史屋派非要住在老祖宗留下的旧房子里,跟那些非要住四合院的人大概有着相似的“追求”。有不少,我甚至可以在记忆里找到某个具体的人和家庭符合他的描述。 不过,隈研吾的分类为了凑够十种,界定并不那么清晰,有几种之间明显带有雷同和渗透,他原本想“尽量客观真实地记述下来”,最后还是“夸张且充满了偏见”。他的描述,虽然是武断的,甚至是蛮横的,却不能说是错的。他对住宅的观察,犀利而敏锐,这十种类型,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都说中了不少人的心思,在住宅类型选择、装饰、布置上耗费心思,并不全为满足居住的功能要求,总是希望住宅能体现自己的“身份”、“品味”,甚至“理念”。譬如,“食宿公寓派”住宅,各个“断片”只是将这种私家住宅的印象强调、夸张了一下。“食宿公寓派”意义最深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象征了家庭(私家住宅),同时还象征着旅行。“咖啡吧派”与“单身公寓派”是属于近亲。这两派都拒绝接受过去或未来的家庭,而且审视、验证

被夹在两个家庭之间的自我场所又都是两排各自的住宅。而两者之间其决定作用的差异,在于验证自我的方法不同。“单身公寓派”的自我验证方法,是用无数的物品把自己包裹起来,然后再通过寻找适合自己的物品来验证自我。“咖啡吧派”则是通过在别处审视自己的行为、动作来进行自我验证,而且为了达到此目的,还要寻求“伽蓝”舞台装置那样的空间。买房时选择“欧式别墅”或“现代雅居”,总还是怀有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表达,这折射着城市居民的居住意识,是社会文化取向的表现——我们是在媚俗还是媚雅。

写这本书期间,隈研吾自己不在日本,跑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员会研究所作访问学者,这在日本人看来是对国内激烈竞争的回避,更何况那时以地产为契机的“泡沫经济”正如火如荼。他怀着三十一岁男人常见的困惑:为什么别人都开始志得意满地收获了,自己却完全没发芽,明明野心正烤着他,他却看不到一个明确的方向。 “就在这忙碌生活即将开始之时,如果能跟社会把持一定的距离,睁开懵懂的双眼,用一种稍带刁难的眼神,用以可没有归属的自由的心,孤独地去观察社会,这将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带来莫大的意义”,从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美国,让他有一种“旁观者清”的眺望感。回到日本的现实中,隈研吾开了事务所,做起住宅设计,我猜测,此后他也感到逐渐堕入了曾挖苦过的怪圈,本以为能“超越这十种类型,探求到别的什么东西”,终于发现,没有答案,而彼时那种距离感、怀有希望和野心的焦燥充实,才是最宝贵的,能留下一段自己无法破解的认真思考,也是好的。

篇二: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建议》这本书里面,谈了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看这样的书,感悟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名参加工作多年的教师,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被深深的触动了。下面我就根据自己读到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

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觉如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是好的方法。

二、课堂质量是我要追求的目标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我还读到这样一段话“‘批改作业本占去了全部业余时间。’??面对着一叠叠作业本要批改,不止一个教师会不寒而栗,这不仅是因为要耗费许多小时的劳动——令人苦恼的是,这是一种单调的非创造性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减轻老师负担的三个方法:第一、在每堂语法课上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书写和记住可能犯语法错误的词语;第二,为(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家庭作业的完成做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以防出错;第三,定期抽查:教师有时收几个学生的作业本批改,只有测验时才全面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

前两个方法是避免学生作业出现大量错误,教师批改起来才能健笔如飞,节省时间。我觉得,这是向我们课堂要质量的另一种说法,课堂质量上去了,批改作业的时间少了,等同于我们教师的生命就延长了。所以,可以这样说:“课堂质量是教师生命的延长线。”后一个方法的提出,我觉得可以稍作修改,采取平时分层次、不定期抽样检查,测验时候进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在探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这个问题时,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非常诙谐有趣:“我不由得想起波兰的着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动形象,很能发人深省。确实,现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不能盲目地跟从,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选择,我想说:“克隆永远到达不了艺术的高峰。”别人好的东西应该吸收借鉴,但决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我个人认为,除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能最大程度发展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追求的终点,但这个终点不像是高山,我们爬一辈子、几辈子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而且,个人的顶峰又不等同于全社会的顶峰。我觉得,在教学这条路上,只要你遵循上面提到的这两个原则,才可事半功倍。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在上这一课时,我想孩子们很是感兴趣,试想:都是八九岁的年龄,谁不喜欢玩呢?可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并不是很简单。

《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因此在教学时我把“玩”与“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这个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方设法地创造机会,大胆地让学生表现自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如课文的导入时的谈话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同学们都喜欢玩,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基于孩子思想过于严谨,所以看法都相对单一。

而在课文理解方面,因为内容不是很深奥,所以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该如何去把握?所以在指导方面,我比较注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学生对列文虎克的磨镜片的恒心赞赏,就让他们读出赞赏的语气,学生对列文虎克很钦佩,就让他们读出钦佩的语气,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升。

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领会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是“玩”出来的,鼓励孩子们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交流自己日常的玩中有没有发现,让学生回归生活,孩子们畅所欲言,此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把自己玩的过程写一写。课后发现多数学生基本能把玩的过程写出来并有所收获。

总之一句话,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老师的任务是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过去老师主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掘与培养,让学生在学生中掌握、认识和发现知识,并在深入地探究中获取学习的乐趣,养成敢于尝试、追根问底的科学精神,而学生自主与合作意识,也将会因为我们探究的逐渐深入而相得益彰。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

由于有课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决定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让抽象的事物具体鲜活起来,课堂效果非常好。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一段视频的播放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了海水的美,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

其次,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过程,努力营造一种“平等、信任、激励、自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们主动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达到扎实有效的课堂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来学习、品味,比如在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来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读自己喜爱的内容时,往往是最具情感的,听着孩子们用带着欢喜的心情,读着描写西沙群岛景色的句子,看着他们仿佛亲眼看到这美景的表情,我真是感慨万分。看来,朗读以及在朗读基础上的感悟,能够给人多么神奇的想象力。

读,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全国小语理事会理事长崔峦强调:“一定要把课文读对、读通、读顺、读好。”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的前提。因此在这次教学中,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听读、初读、速读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做到将课文读对;在熟读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在精读、理解的过程中,又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朗读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读好。在这样有目的、有层次地阅读指导中,学生逐步学会了读书。

当然,我的这次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尤其是尝试建构一种多层面的课堂,希望能通过一节课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但是,许多方面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补充素材在课堂上成为一种资源的浪费,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

篇三:读后感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

今天又有最新的《爸爸去哪儿》可以看了,我觉得很期待,从第一集我就开始看,我觉得看着很有感悟,也很欢乐。每一集我都能从中学会很多东西。

节目内容主要讲了五个孩子离开妈妈,跟爸爸一起过72小时的生活情况。这72小时内,五位很少带孩子的明星爸爸,必须面临着自己寻找食材做饭,在小山村里住宿以及孩子们的无理取闹这种种困难,可他们都一一克服了。北京的灵水村里,多了五个年仅4、5岁,古灵精怪的孩子和五位忙的焦头烂额的爸爸们,其中,他们深夜的温馨谈话最令我感动,孩子们的回答虽然都很天真,但是字里行间都显现出了浓浓的爱。在一点都不熟悉做家务的爸爸们做出那一道道饭菜的时候,虽然不好吃,但孩子们还是硬撑着,一边吃一边说:“爸爸做的饭菜是全世界最好吃的。”这五个孩子中,有调皮的,有爱哭的,有懂事的,有天真的,有可爱的,他们的性格特点都各不相同,但每个人对爸爸的爱却是一样的,都那么真,那么深。

古今中外,全世界有那么多诗人赞美母爱,可真正称赞父爱的却是寥寥无几,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我觉得其实父亲的爱不会比母亲差多少,只是他们的肩上扛着养家糊口的担子,父爱其实很简单。它像白酒,辛辣而热烈,让人醉在其中;它像咖啡,苦涩而醇香,容易让人为之振奋;它像茶,平淡而亲切,让人自然清新;它像篝火,给人温暖去却令人生畏,容易激奋自己。他们也许不能像母亲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可是这些父亲们却承担起了“避风港”的职责,为了我们的幸福而日夜辛苦着,爸爸们这么辛苦,可我们还是总是在惹他生气,动不动就闹小脾气,现在想想,真不该呀!所以,在这里,我不但要感谢我的妈妈,更要感谢我的爸爸!在这个节目中,我最喜欢片尾曲里的那句歌词:“你拼命发芽,我白了头发,一起写下一撇一捺。”是啊,我们会长大,可是爸爸们会越来越老,我们应该趁着这个最好的光阴,努力的去报答他们,让他们晚年能得到更多的欣慰。

看了灵水村和沙漠的节目之后,我发现五个孩子在成长,五个爸爸也在成长,我相信,当这档节目结束之后,他们将会是更加合格的爸爸,更加体贴的孩子。

今天晚上,我还要看《爸爸去哪儿》,去见证那五个孩子和五个爸爸的成长之路??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

“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有我在就天不怕,地不怕。宝贝,宝贝,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一阵熟悉的音乐响起,不错,这就是近期热播,家喻户晓的《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播出后受到很大的反响,人们不但成为这五个可爱宝贝的粉丝,也被着浓浓的父爱所感动,已不单单是所谓的娱乐节目。五位“爸爸”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了成功,像世界冠军杨威,影帝吴镇宇,黄磊,陆毅,歌王曹格。因为平日工作繁忙,很少陪自己的孩子,而爸爸去哪儿提供了这么一次机会,五种父爱交织在一起,擦出亮眼的火花,开启三天两晚爱的旅程。

几期节目下来,让我思绪纷飞,不禁能想起自己的爸爸。他使我在平常的点滴生活小事中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那件事烙印在我心里,久久不能忘怀。

那天,天空格外阴沉,我拿着成绩单拖着沉重的腿,怀着不安的心情,是的,我考砸了。回到家爸爸看到后,就仿佛一下子明白了,不一会儿,端着一杯茶来到我面前,我接过茶杯,

可是手一滑,茶杯摔在了地上,碎了,茶水溅了一地,我的心情,就像这杯茶瞬间爆发,而爸爸就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孩子,红着脸,说对不起。我满脸委屈回到了屋里,锁上门,躺在床里大哭起来,而爸爸在后面不知所措。不知过了多久,屋外飘来了一股香味,我的肚子咕咕作响,忍不住走了出去。

饭桌上摆满了我爱吃的菜,还有,一杯茶。爸爸见我出来了,说:“饿了吧,快吃饭吧。”我端起那杯茶,泯了一口,苦涩之后,是那脾人的茶香,望着爸爸,我仿佛明白了什么,我们相对一笑,爸爸语重心长的对我说:“生活就像一杯茶,先苦后亦甜,学习也一样,不是常话说,风雨之后有彩虹么。”“恩,爸爸我知道了。”我破涕而笑,心想:爸爸,我爱你。但我却始终没有说出??

如果说,母爱温柔似水,那么父爱就坚定如山,让我们乘着父爱的小船在海洋上前行。爸爸,我爱你!

“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耳畔又想起那熟悉的歌声。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

——秦佳婕家长

最近迷上了湖南卫视推出的父子亲情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很喜欢也很受感动。现在大部分的父母尤其是爸爸或者忙于事业或者忙于玩乐,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少,这样的父子亲情互动活动节目对于做父母的来说不得不说是一次触动,在喜悦中感动和反思。

电视节目让人有瞬间的感动,这其实不难。但是,要像《爸爸去哪儿》那样,不止让人有频繁的心灵撞击,还能有看完后的沉静思索,就不容易了。所谓亲子,不只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更是大人与孩子两颗心灵如何靠近。《爸爸去哪儿》,是在对亲子的心灵进行距离测试。

然而可以说,在中国,由于受了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母亲养儿育女、带孩子、教育孩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而父亲则是在外挣钱,扮演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然后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可以说,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缺失已经很普遍。

因此,从孩子出生懂事起,父亲就应该是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家庭教师。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与孩子不同侧重的爱,以身作则地教孩子怎样做人,如何自尊、自爱等,使孩子树立起一套正确健康的评价体系,在孩子的人生成长过程中,始终让父爱不缺失。

教育孩子是分阶段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双方所担任的角色,侧重点,影响不同。因此,父爱,母爱,缺一不可。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母亲任何一方的角色有所缺失,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极其不利的。

父亲们、母亲们,工作可以缓一缓、应酬可以推一推、生意可以放一放,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你的陪伴,因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能重来。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爸爸去哪儿》观后感

——张琼羽家长

看了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几期节目后,你会发现:育儿并不应该只是妈妈的独角戏,爸爸们看似放羊的粗放式关爱,竟也可以挖掘出宝贝的隐藏技能,孩子们最自然的真情流露除了可能让你束手无策,也会在不经意间让你感动的一塌糊涂!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孩子们以后走向社会的的第一步。前后变化最大的属田亮的女儿。她前半天一直在哭,可当离开爸爸面对找食材任务时,从“爱哭的小女子”变身“女汉子”,不

仅照顾妹妹,还自己拎篮子。“看到田亮女儿各种飙泪,我真是感同身受。” 这个例子说明,孩子的适应能力永远超出家长的想象。” 中国常规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敢放手,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下雨天怕淋着,刮风了怕冻着,总是不敢放手。“教育本来就是一个放手的过程。”家长可以把握紧的“手”松开一点,不要凡事都帮孩子做了,你做得越多他做得越少,他的动手能力越差。

保持和孩子的一种积极、平等交流非常重要。节目中,林志颖的儿子抽到了环境最差的3号房,有点沮丧。但林志颖在最无奈的境遇中还能很乐观,用“爸爸式”幽默的语言和行为去鼓励儿子,让孩子很开心。我想,要是妈妈们遇到这种情况,估计会把负面情绪带给孩子。在孩子不愿意单独执行任务时,林志颖也是循循善诱,不断地鼓励和开导孩子,给他参与活动的勇气和干劲,并且要忠实地履行自己许下的单独执行任务的诺言。比较欣赏林志颖的这种教育方式,从头到尾正能量,不抱怨不埋怨,充满鼓励。而且林志颖每次和儿子说话都会蹲下来,采用和孩子一般高的姿态,这一点家长应该多学习学习。

家长的正面示范作用也很关键。几位家长,除了张亮曾经干过厨师以外,其他几位都因该是家里倒了酱油瓶都不扶的主,更不用说烧火做饭做家务。但是,在孩子们面前,他们都当好了爸爸“男子汉”的范儿,认真学习家务,虽然有很多的困难,但都一一克服了,每顿都给孩子们提供了丰盛营养餐,并且都照顾好了孩子。在孩子前面,不能表现自己的弱项,不能给孩子掉面子,不能让孩子认为一件很简单很日常的事情都干不来,表现得很弱智,否则只会给孩子传递负能量。所以爸爸们在这些日常的生活起居上都表现得很出色,表现出了勇于担当的一面,为孩子们做出了表率。

我们的幼儿的爸爸在孩子成长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平时陪孩子时间是否少了?和孩子一起时,是否做到了真心陪伴?”你是否给了正面引导?爸爸的陪伴引导非常重要,让孩子知道无论在何种处境下都要保持良好心态,心理素质的锤炼胜过任何一项技能。我想这些也是爸爸们从这档节目中应该得到的体会。

让爱相伴孩子一块成长

---家长会心得及《爸爸去哪儿》栏目观后感

听从儿子学校的安排,下午参加了儿子班上的家长会,晚上,我怀着虔诚的心情陪同爱人和儿子观看了湖南卫视播出的“爸爸去哪儿”栏目。看完节目后,联想到我自身和我的孩子,陷入了沉思:儿子刚满六周岁,我就把他送到省城长沙来上学,希望他早日独立,在省城接受系统教育。目前,我也不知道这样的效果到底会是怎样,但是我们都在努力做得好一点。

儿子是个感情细腻极其懂事的小家伙,而且,这么小就离开父母在省城上学,他缺乏安全感。同时,因为单位的事情多、压力大,我不能每周都来省城陪他,而且到长沙陪他有时也是匆匆来,又要匆匆走,这让他感觉非常委屈。我希望男孩子是足够的阳光,且带点虎气的,但是,由于我经常的不能陪伴他,总感觉他文文弱弱的,这一点真的让我感觉愧疚。听了报告、

看了节目后,更让我感受到了父亲陪伴的重要,今后一定要改改,尽可能的多陪陪孩子。

作为父亲,我是个不称职的。孩子是带点童稚、灵性满满的璞玉,他们至真至纯。而我,因为自身的修养和历练不够,常常不能耐心的对待孩子的稚嫩和好奇,做出一些武断和急躁的事情,缺乏宽容和如山般的爱,这些让我深感自责。在节目中,我们看到那些父亲们那么辛苦的情况下还是那么有耐心的照顾孩子、帮助孩子,更是让我看到了自己在孩子身上做得实在是太少,远远不够。接触社会、学会生活、探究真知,这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并非易事,他们需要我们的耐性和陪伴,才能征服一个个困难和难题。孩子是一面镜子,父母付出的有多少,孩子就会折射出多少。

孩子是有特质的,他们各有千秋,我们不能强求一致。作为父亲,我应该是孩子的良师益友,而不能成为生搬硬套的教条者。夫子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人最为有名,可谓各有所长。这一点上,我做得尤为不够,做一个良师般的父亲,需要我不断的学习、探索。孩子本来就是浑然天成,犹如璞玉,关键是“子不教,父之过”,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有问题,关键是对于孩子,我了解得太少,而是一味的强加和求全责备,其实,往往孩子的缺点就是他最明显的优点,只不过是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孩子气而已。

看了《爸爸去哪儿》后的一点感触,愿以此文与我的爱人共勉,陪伴我儿子茁壮、健康、阳光、快乐的成长。

曹治桢的父亲:曹军华

二O一三年十一月十六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