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喝酒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1:33:12 体裁作文
喝酒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饮酒有感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赏析: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这首 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篇二:酒后驾驶读后感

禁止酒后驾驶宣传班会后感

酒后驾车一直是我们觉得很贴近生活的一个话题,我们常常听到报道某某在某条路上因为酒后驾车撞伤或撞死了一个人。我们也常常惋惜生命的无常,因为别人的一个疏忽,就要与这个美好的世界告别。

什么是酒后驾驶?顾名思义就是指驾驶人饮酒后驾驶车辆的行为,通俗来讲,它总的包括了不论饮量多少,只要是饮用了含有酒精的白酒、红酒、啤酒或果酒以及其他含有酒精的食品饮料等。从时间上分为饮酒后8小时之内和醉酒后24小时之内。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全国因机动车驾驶人酒后驾驶而引发的恶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一般事故占总事故相当大的比例。因此,酒后驾驶被公安交管部门列为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并予以严处。

“酒后请您做乘车人”、“开车莫饮酒,喝酒不开车”,这些标语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么我们真的做到了吗?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们不喝酒,我们也不会开车,所以酒后驾车跟我们没关系。作为社会未来的希望,虽然我们未满18岁,但是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告诉我们的亲人及朋友,酒后勿驾车,这是对家人对自己生命的承诺。

从这节班队课,我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从对醉酒驾车和饮酒驾车的概念模糊,到了解饮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经过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1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这一切一切触目惊心的数据显示酒后驾车的危害性之强大。

为了对自己对家人负责,请告诉你爱的爱你的人,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篇三:酒后 ——读后感

摘要:本文通过对闺秀派凌叔华的作品《酒后》的读后赏析,体会其中的一些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可以在平常的文学作品阅读时运用此类分析方法,既提高阅读水平,也增加阅读的趣味。

关键字:人物、写作手法

《酒后》(是闺秀派凌叔华于1925年在陈西滢主编的《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五期发表的第一篇具有影响力的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少妇采苕,向丈夫永璋请求让她去亲吻他的喝醉酒的朋友子仪,但最后并没有亲吻他。

看完这篇文章,发现里面运用了非常多的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也用上了他熟练的写作技巧向读者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行为,我觉得可以从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写作内容与细节进行分析。

第一,作者运用了比喻、联想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例如在描写子仪正在睡觉时的姿态,作者写他的“两颊红得像胭脂一般”,以一个词“胭脂”,就能让人想象出子仪脸颊的色彩,对子仪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另一方面,子仪这样的形象到底为什么会对女主角有吸引之处?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故弄悬殊”。一个喝醉酒的男子,就一副红脸颊并不是吸引采苕想亲吻子仪的原因。相反,一般来说,醉酒男人应该是给人不好印象的,但是这里就是不一样,看看作者对醉酒男人的描写,也即是采苕眼中的子仪:“那双充满神秘思想的眼,很舒适的微微闪着;两道乌黑的眉,很清楚的直向鬓角分列;他的嘴,平日常充满了诙谐和议论的,此时正弯弯的轻轻的合着,腮边盈盈带着浅笑。”恰到好处的比喻和细致的描写,让子仪的形象活灵活现,也让人联想到为什么女主角会被这样一个醉酒男子所吸引。

第二,在细节描写方面,作者也是下了很大一笔功夫的,前面看起来像是简单的做场景介绍,实质上却是利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心理:在如此温馨浪漫的氛围里,青年主人夫妇都“醉了”,既醉于酒香醇美,又醉于环境的恬适静美,同时,丈夫醉于妻子的娴雅淑美,妻子醉于客人高尚优美。环境美是铺垫,有了环境的映衬,人物很自然的就活动在美的氛围中,以至于妻子提出吻客人的要求时,读者也认为是可以被允许的,因为读者也被环境深深的打动了。

第三,细细品味文章,里面的台词中包含了丰富的潜台词,隐藏着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和人物的心理。“夫”和“妻”原有一个温暖、平静的家庭,文化层次也比较高,感情也不错。却由于醉酒的客人的存在,引发了小夫妻间的一场对话。通过人“生在世上”与“活在世上”的争论,通过妻子突发奇想,想吻客人,说服丈夫同意,而又临阵退却。这一系列对话,揭示了夫妻之间的关系有着微妙的变化和感情的微澜。

第四,文章中有很多对话,其中的戏剧语言很传神,机智幽默,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二人对话各有特点:妻子将心思完全集中在客人身上,自己完全沉迷于客人才华风度,忽视此情此景下丈夫深情的表白,热烈地渴求。妻子对客人的浓烈渴望与其对丈夫的冷静温婉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这两种心理在她和丈夫的眼中却一点都不矛盾,反而自然和谐。妻子纵然有“越轨”的想法,但通过对话可以看出,妻子这样的“过分”的请求并不过分,并没有破坏她的真诚纯洁的妻子的形象,她把自己想吻客人的想法说给丈夫听,类似少女粉丝追星那样,一愣之下不觉莞尔。丈夫不担心妻子对自己朋友的爱慕,热情的赞扬妻子,恨不得尽全力满足妻子的要求。但妻子提出的“亲吻”要求实在出乎他的意料,不但出乎丈夫的意料,也出乎读者的意料,但丈夫只是稍加犹豫,便抱着完全信任的心理同意了妻子的要求。丈夫的大度气质可见一斑。

最后,文章结尾处妻子放弃要求,故事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联想——为什么不去KISS他了呢?她不是在强烈要求丈夫同意吗?难道是屈服了?我觉得,有一句俗话:朦胧美才是最好的。采苕对子仪的向往就像是对一些美好事物的向往,那些事物就像是水中

花,镜中月,给人一种模模糊糊的朦胧美。如果真的去接触它了,好像就可能会把美好的事物给玷污了。同样,采苕内心里的美好事物纵然是美好的,但如果自己真正拥有可能会失去那种神秘感与倾慕感。所以,她想通了,宁愿“不要去KISS他了”,情愿得不到,也要保持事物在心中的美感。

综合上述分析,我觉得《酒后》给我们展示了当时女性的心理特征,并能让我们在平淡的语言当中领略人物行为语言动作变化的不同的特点。各种艺术手法在《酒后》得到恰当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分析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学习其中的语言运用的技巧,虽说不是环环相扣,但却也是精彩之极,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殊魅力。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