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说明文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08:23:55 体裁作文
说明文什么意思体裁作文

篇一:说明文答案

科技说明文导学案答案

【中考演练】答案:

(一)18.(4分,每空2分)神经启动(进入)应激状态、 内分泌系统紊乱

19.(3分)A(为心脏病的发生累积了条件。)

20.(1)瞬间:转眼之间,说明坐气对身体产生影响的速度很快。(2)当然:指没有疑问的意思,说明生气毫无疑问会引起血糖升高,从而引发糖尿病。(4分,每小题2分。)

21.(1)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生气会消耗人的很多精力。(2)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不良情绪会引发其他四种因素同时产生,给人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后果。(4分,每小题2分。)

22,避免不良情绪伤害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心智修养,调整心态;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有:散步,唱歌,参加体育活动等。(4分,答到心智修养2分,答到一种方法2分。)

(二)12.石美在:①能变出别的形态,具有神韵。②它不世俗,不肯媚身媚脸的像什么,是什么。③各俱情态,能化平淡为神奇。④与水相互映衬。到处错落有致。13.举例子、打比方。举例子:举了石的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这一个例子。说明了天星桥的石头变出了个样,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打比方:把石头的皱褶比作裙裾之褶,秋水之纹,美人蹙眉,枯荷向空。生动形象的写出天星桥石的形态与神韵。使读者清析的了解的石的形变更具体、生动、形象。

14.不能去掉。因为大约是大概的意思,如去了就成了肯定的说法,“有城里的一座高楼那么大”。这与原句表达的意思不一样。所以不能去掉。这也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5.“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已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是由孔子学院举办的中文比赛,分为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汉语桥-在华留学生中文比赛和汉语桥-商务汉语大赛。

(三)12.答:邓巴研究,人类受新大脑皮质影响个体能够处理的“稳定人际关系”的种群数,他估算的结果是148.13.(1)答:“相对” ,指非绝对的,准确地表达了灵长类的演化环境的稳定是与其他动物相比的结果,而非绝对稳定的种群,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答: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威廉一世统计的英格兰村民平均数,具体真切地印证了“邓巴数”的数值,使说明更有说服力。14.答:人的新大脑皮质的大小。

(四)阅读说明文《“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13分)22.(2分)作用:一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二是引出本文说明对象——低头族(1分)。23.(3分)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答对一种得1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明显上升(1分)24.(4分)本文采用逻辑顺序(1分),由好莱坞动画大片,引出说明对象,并说明“低头族”的种种表现(1分);再说明长时间使用手机对身体造成的伤害(1分),最后说明长时间使用手机还会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影响(1分)。25.(2分)加点词不能删掉。“几乎”一词表限制(1分),若删去,句子的意思变成了人们离开屏幕就完全无法生存,过于绝对。“几乎”用在这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26. (2分)手机带来的悲、喜两方面各1分。意对即可。示例:‘“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手机的出现有利有弊。有了手机,人与人联系更方便,沟通更便捷;利用手机上网,自由灵活,信息量大。但是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手机引发各种情感危机,消解了社会伦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

【课后拓展】答案:

(一)阅读《和善开朗人长寿》一文,回答15-18题。(共8分)

15.和善待人、有良好人际关系者,大脑会产生有利于免疫系统的激素,心理学家称之为“快乐素”,这种激素使人心情愉悦,保持心理平衡。 评分说明:(2分)紧扣“快乐素”、“保持心理平衡”组织语言,表述规范也可满分。

16.不能用一个,因为这两个例子是从青年、老年两个年龄段和中、外两个角度来举例 说明“和善开朗能使人长寿”的,例子更全面。 评分说明:(2分)答出两个年龄段和中、外角度即可得2分。

17.不能删去,“多”表示大多数,如果去掉,就变成“和善待人者”都是“性格开朗者”,语言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这个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评分说明:(2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1分(只答词意不得分),指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8.示例: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摒弃不良习惯,如嗜酒、抽烟等。 评分说明:(2分)一点1分,两点即可得满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4.白噪声、交感神经、褪黑素、进化。 评分说明:(2分)每个方面各0.5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5.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什么是白噪声,使读者对白噪声有了本质上的认识。 评分说明:(2分)说明方法1分,作用1分。有“科学准确”字样即可得分。

16.不能删去。“可能”表示估计、猜测,在文中表示雨天好眠与进化有关只是作者的推测。去掉后,就变成雨天好眠一定与进化有关,与事实不符。用“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评分说明:(2分)态度明确,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1分(只表明态度不得分)指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7.示例:春天逐渐昼长夜短,睡眠时间不足;秋季工作或劳动强度大,身体疲乏;夏季天气炎热等。 评分说明:(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三)12.参考答案:①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②世界各地冷热将全更不均衡。 评分标准:2 分。每个要点1分。

13.参考答案:不能。“往往”是指通常情况,但不排除有些年份台风带来的水分不足25%的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评分标准:2分。只判断无分析不给分,只分析不判断或分析不具体给1分。

14.参考答案:列数字、做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了闪电的放电量巨大,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评分标准: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只写一种说明方法、作用分析不具体酌性扣分。

15.参考答案:①氮+氧=>一氧化碳 ③二氧化氮+雨水=>硝酸评分标准:2分,每空1分。

(四)15.答案示例:口腔“润滑油”(润滑口腔),具有抗茁和凝血的作用;对污染食物中的致癌物具有)自毒作用,使人健康长寿(使人保持年轻)。(答出两点即可,2分)

16.答案示例:作比较(1分)。将口腔内伤口与其他地方伤口的愈合时间进行比较,突出了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2分)。

17.答案示例:不能(1分)。“几乎”指大部分,表明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大部分消失,并不是全部消失,如果去掉“几乎”就成了全部消失,与事实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随意不能删去(2分)。

18.答案示例:含羞草受到触摸就会闭合;痒痒树受到触摸时,树枝会摇摆;猪囊草会捕捉小昆虫;变色龙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色等。(写出两点即可,2分)

篇二:说明文的概念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

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三、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 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 画图表、引资料 (8种)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________特征/事理。

④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⑦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⑧引用作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让人更能理解,仿佛身临其境。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六、说明语言:

——准确(科学性):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趣味性):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或引用了故事、传说、谜语、诗句等。

例: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或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1、表态2、定性(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所换词语的意思和内容)4、××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七、说明文的中心句与支撑句

中心句:段落里能体现中心的句子。往往位于段首

说明文什么意思

或段中或段末。有时段中没有现成的中心句,但是有中心,可以通过阅读概括出来中心句。

支撑句:对中心句起支撑作用的分析、解释、举例的句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顺序、脉络,理解赵州桥的特点。

3.了解石拱桥的特点,激发对桥梁研究的兴趣。

学习重点:同教学目标2。

学习难点:本文的说明顺序

一、 资料链接

1.题目解读

《中国石拱桥》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色,展示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一篇说明文体。“中国石拱桥”这一题目,从语法结构上分析是一个典型的偏正短语,这个短语按层次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中国”修饰“石拱桥”,第二层为“石”修饰“拱桥”,第三层为“拱”修饰“桥”。从上所看,这个短语的核心是“桥”字,而“中国”“石”“拱”为它的层层定语,起限制作用

2、作者介绍

茅以升(1896——1989),我国近代桥梁工程学的奠基人,著名的桥梁学专家。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工学院博士学位。1933年主持设计并领导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五十年代有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1989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他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预习﹒导学

1、辨清字形,读准字音

洨()河 匀称( )张鷟()桥墩() 惟妙惟肖( )

2、释词:

(1)巧妙绝伦

(2)和谐 (5)匀称

(3)推崇 (6)古朴

(4)惟妙惟肖

三、学习?研讨

1检查预习

2.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文意

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大意:

(1)

(2)

(3)

我们按这个顺序逐步研究,作者是怎样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3.请思考下列问题:

(1)石拱桥有些什么特点?找出有关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2)我国石拱桥有些什么特点?试概括。

4、细读课文第五节,研究赵州桥的特点。

作者在说明赵州桥的特点时,先总述,然后从四个方面进行分述。在

整个说明过程中,既说明了赵州桥有一般石拱桥所共有的特点,又说

明了它独有的特点。从课文里找出有关语句,哪些是属于共有的,哪

些是属于独有的?

5.理清顺序

(1)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2)文章抓住哪些特点说明,又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

6、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推崇( ) ②和谐( ) ③惟妙惟肖( )

2.按注音填字组词。

①桥dūn( ) ②xiáo( )河 ③饮jiàn( ) ④ɡǒnɡ( )桥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是桥梁专家_______,这是一篇_______,向读者介绍有关石拱 桥的知识。

②中国石拱桥的三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_____,结构_____,强度_____。 ④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_______。(巧妙绝伦匠心独运)

⑤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游记里,十分____(崇拜推崇)这座桥。 ⑥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_____(证明 表明 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4.下面四个句子,说明不严密,不准确的一句是( )

A.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C.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D.全桥结构匀称,和四面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四、作业

1、阅读课后练习三两篇短文,比较其文体特点。

2、熟记说明文文体知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特点。

2.揣摩学习本文说明语言特点,弄清本文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激发对桥梁研究的兴趣。

学习重点:同教学目标1、2。

学习难点:同教学目标2

一、复习旧课

1、默写生字词。

2、说出赵州桥的特点及说明顺序。

二、 学习?研讨

(一)阅读课文6—9节,探讨下列问题

1、卢沟桥是个联拱石桥,和赵州桥一样,是我国最著名拱桥,它有哪些特

点?

2、我们学习了课文,了解了赵州桥(独拱石桥)和卢沟桥(联拱石桥)的

特点。请大家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中国石拱桥有哪些

特点的?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3、我国石拱桥为什么会取得这样光辉的成就呢?三个原因中哪个是最主要

的?为什么?

4、朗读第10段,思考:

作者怎样说明解放后我国石拱桥建筑和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

(二)弄清本文说明方法 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在说明中国石拱桥特点时运用了什么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3)“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

(4)张嘉贞说“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唐朝张鷟说“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5)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 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

(6)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 桥从没出过事??”()

(三)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篇三:说明文题目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格式

一、【中考考点】:说明文的类型

1、【知识要点】: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划分:①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具体事物的说明文;②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

2、【常见题型】:①、请说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②、本文的说明文类型是什么?

二、【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知识要点】: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如: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2)空间顺序的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远到近等等,都可相反来。(3)逻辑顺序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如:、主—次、浅入深、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2、【常见题型】: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②、选文的A段和B段能够调换顺序?为什么?【答题格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 )到( )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三、【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结构

1、【知识要点】: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2、【常见题型】:①本文的说明结构属于 结构。【答题技巧】: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四、【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知识要点】:①、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②、不常用的有: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题型】:①、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真实、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运用真实、具体而准确地数字,科学、具体、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令读者信服。

【作比较】将( )和( )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将( )比作(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 )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或是种类),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科学、准确的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区别】: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画图表】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作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②、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回答。

【答题技巧】:由题中的“哪些”可以看出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应该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具体可以结合题的

分值进行初步的判断;“分别”是要求针对每一种说明方法都要进行分析作用。

③、选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由题中的“主要”我们可以看

出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应该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但要判断其最主要的一种加以分析。

五、【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知识要点】①、说明文最基本的语言特点为:准确、严密②、在准确严密的基础上A:生动、形象(运

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B:简明平实(运用科学术语、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

2、【常见题型】:①、选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题型分析】:本题应该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这一基

本特点答题。【答题格式】:真实准确(或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或事理)。

②、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答题格式】:(1)不可以。 (2)解释原

词在文中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情况,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③、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题型分析】:这一类题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往往起修饰和限制

作用。

【答题格式】:(1)首先表态,删还是不删(一般情况下都不能删去)。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加点的词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④、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其作用。【题型分析】:此类题应该

从文中找出起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进行分析即可。【答题格式】:(1)在文中找出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表程度修饰性的词语;“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的词语,“多”“有余”等表数量的词语。

(2)分析这些词语在文中含义,如果没有这些词语文章内容会有哪些变化,进而总结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⑤、文中加点的词语“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题型分析】:如果这些加点的词语位于这句话的句首,一般指代的内容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

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六、【中考考点】:说明文题目的作用【答题格式】:①、交待说明文的说明对象;②、提示说明对象的( )特点;

③、题目生动、形象、新颖

七、【中考考点】:说明文开头语段的作用【答题格式】:①、引出(或交待)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

的XX特点);②、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或是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总领全文,引起下

文。

八、【中考考点】:怎样概括说明的内容

【答题方法】:①、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段意,相同意思的语段可以合并。(应该注意每段的中心句。中心

句一般出现的位置在语段的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②、用以下的术语概括:本文说明了(或是介绍了)XX的结构、特点、功能、前景、影响、作用、用途、成因、使用方法、类型、危害、优点等。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九、【中考考点】:说明文中问句的作用【答题格式】:①、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引出下文的说明内

容;③、设置悬念。

十、【中考考点】:如何答好开放性试题?【题型分析】: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

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2、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

自己的认识。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4、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

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5、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

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答题方法】: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十一【中考考点】:说明文阅读选择题【题型分析】:说明文阅读题都是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答题方法】:①、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也适用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②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被排除的依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的选项。

③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

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6.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7.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②空间变换法③稳步换景法④分门别类法

19.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2.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