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关于规律的历史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0:32:10 作文素材
关于规律的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篇一:历史发展有无规律

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

历史,从广义上说即事物以往的发生、发展过程,从狭义上说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及其结果。 规律,即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且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历史规律是二者的抽象融合,即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次出现的、具有表象相似性或本质共同性的历史现象及其内部和外部的本质联系。它是那些相信人类社会及历史像自然界那样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人们所揭示的一个范畴。

德国古典史学奠基人康德说:“历史在运动中有规律的前进。”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成了美国种族主义学派解释历史演进的信条。如果说没有规律的话自然不需要其他的探讨,但如果说有规律,那么就会有人问到底是什么规律?对于历史规律的探讨从古至今、尤其在西方史学界几乎没有中断过,下面仅选取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赫尔德坚信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他曾把人类社会分成三个依次递进的发展阶段:“诗歌时代”为人类童年期;“散文时代”为人类壮年期;“哲学时代”为人类成熟期。可以说,这种比喻是非常形象的。从文学体裁来讲,诗歌出现的较早,而且显得比较朴素,象征着人类的思想意识还处于一个比较蒙昧的阶段,到了“散文时代”,繁荣、发展、昌盛接踵而来,但是,繁盛之后,引起人们对生命、对世界的深深思考,就像人生的中老年阶段。这种想法很有道理,看到了万事万物发展由产生到发展到高潮到衰亡的变化,但未免显得朴素了,只是一种简单的线条式的勾勒,而且文学化的形容难以达到科学的高度。

维柯建立了历史发展的观点,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理解为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要进过三个阶段:神祗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进行的是渐进的螺旋式的上升运动。我觉得“螺旋式上升”的描述是很经典的,但是三阶段不一定准确,尤其不适用于东方世界,像中国,我们有神话、有神仙的遥想,但从未像西方那样拥有一个严密、多姿多彩的神学体系,更称不上神祗时代,皇帝口含天宪、金口玉牙,这是一个压抑英雄的国度。

孔多塞根据知识进步的程度,把历史划分为神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三个时期。哲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和自然科学是截然不同的,此二者是一体之两面,绝非递进的关系,相反的,我倒是觉得,任何一门学问发展到最高境界都是哲学的境界。

兰克认为,历史发展进步的观念是错误的,历史的连续性,是各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之间的前后相继,这是上帝安排的结果。抛开上帝不谈,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优势与劣势,“进步”的意义也是有适用范围的,所有方面都比前一个时代进步,这恐怕是不可能的。就像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很难说谁就比谁好,谁比谁差,兰克不愧为客观主义史学派的大师,

似乎可以跳出人类社会去审视人类社会。但我们既然活在当下,总要有一种心灵的寄托,有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如果没有“发展进步”的说法,我们的一切行为就失去了面向未来的意义。所以,我宁愿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期说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顺序发展。我觉得遍观各家关于史学规律的探讨,马克思的理论相对来说是最科学的,这种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促使社会运动变化的模式比较令人信服。但至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变化的说法会有些争议,比如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划分并不明显,是不是真的有奴隶社会也需要研究,更为明显的是中国根本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 汤因比认为人类历史不是循着进步的直线发展,而是展现在这一系列的文明及其更嬗中。这可以作为马克思历史分期说的一个弥补。不是直线而是更嬗。

我个人认为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并且是有规律发展的,但是遍观各家的说法,好像没有一个令人完全满意的,总是有些瑕疵,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就觉得没有规律,因为如果有规律不会从古至今一直没有被发现。但我们更要注意的是,人类依然处于历史之中,而在历史之中寻求发现历史规律是异常困难的,历史规律是人们在历史中探究归纳的,多少避免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人类社”

会由低向高不断演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政治。、”“成王败寇。”…这些在历史进程中宏观上的“规律” 适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历史时期)。在历史滚滚车轮的进程中,大的方向,主要的动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但是在历史具体细节中,个人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只要他有能力握上方向盘,国家、民族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历史都将跟着他想要的方向走…… 宏观大局来看,它的规律趋势是一定的。但是具体细节中,它又是无法摆脱个人意志的影响,环境条件的影响的,所以,历史是必然和偶然结合的产物。 必然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历史的进程; 偶然就是历史事件的创造者的偶然。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如果说历史的发展有规律,那就是人类的历史必然是向前发展的,必然是不断的进步的。 至于想用几句话勾勒出历史具体的精准的发展规律,恐怕是做不到的,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那些史学家的观点也都有道理,只不过看到的是一个侧面。

人类的历史还在继续,不要说现在没有最佳的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就是现在有,也肯定有问题,因为人类的历史还没有终结,谁也不能预见未来一定会发生什么、一定不会发生什么。那么这个规律只能是从人类起源到提出者,这一段时期的规律,之后会怎么样,谁也没有发言权,只可以做出一些假设或推理,但毕竟不是科学。

总之,人类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还需要多少代人共同的挖掘和探究。

篇二:第十章 历史的规律

第十章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从初中到大学的历史教科书,就告诉我们,人类的社会经过这样几个历史阶段,或者这就是所谓的人类历史的规律。迄今为止,西方的史学界还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仿佛这种结论已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即使有些中国的历史专家反对,也找不出一个适当的替代品,其他人所做的工作无异于削足适履,将中国的历史强行塞入这个已有的框架之内。于是,就是这样一种毫无逻辑关系的排列竟然一直在历史科学牢固地占据着核心位置。

显然,这种排列根本算不上什么历史规律,戴维.弗罗姆金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写道:

历史充满了反讽。推动人类迈向这八大重大转折的人,往往对自己的建树毫无知悉。历史的过程中,并无所谓的必然。威廉.麦克尼尔的经典之作《瘟疫与人》充满了真知灼见。其中一句智慧之言便是他提醒众人,主导历史走向的往往是偶发事件(在他的著作中,指的就是疾病的暴发)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等西方人士均欢欣鼓舞,庆祝人道价值观的抬头。然而,此后不久,全球便陷入前所未有的野蛮杀戮。倒退的例子比比皆是。

许多自然科学家虽然对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如数家珍,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却缄口不语。爱因斯坦曾说:“政治学比物理学困难。要在政治学中确定普遍规律,绝不象在物理等实验科学中那样迅速、有把握”。尽管也有一些科学家做过一些尝试,试图用物理学的定律建筑人类历史的理论体系,似乎又不太成功。社会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还是杂乱无章的?社会发展有无一条普遍规律,还是各民族自己走自己的路?

正如戏剧大多取材于宗教神话一样,人类历史也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故事素材。对历史学家而言,历史更像是一部动人的文学作品,惊天动地的灾难或战争,复杂多疑的历史谜团,幽默滑稽的政坛表演,充满了曲折、离奇、诡异,跌宕起伏。这并不希奇,因为记载历史的学者又同时是文学家,他们习惯以文学的手法和诗一般的语言描述历史,固然让每个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看起来非常那么形象,栩栩如生,却反而使历史的本来面目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丝毫无助于探索历史的真谛。

茫茫宇宙,大到日月星辰的轨道运转,江河湖海的潮涨潮落;小到基本粒子的跃迁嬗变,胚胎细胞的朝夕变化,几乎无不处在周

期的循环运动之中,真可谓是“冬春来去浑无尽,岁月消长感有涯”。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出版的月刊《循环》所言,已经发现了500多种有规律的周期循环。由此可见,循环是最普遍的运动方式。

在历史上,一个王朝覆灭了,新的王朝在旧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又重复旧王朝发展、繁荣、衰落直到灭亡的全过程,此所谓“一治一乱”的循环。

文化是一个体系,正如一座建筑一般。譬如原来的房子是平房,主人现在又想住楼房,直接在上面加盖一层,行不行呢?就连最平庸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必须将原来的平房完全推倒,再挖地三尺,从头开始。旧的文化毁灭了,固然可惜,但新的、更高水平的文明却因此诞生。

所谓循环,就是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和变化。其中包括两个方向相反的运动阶段,即由原点到最远距离和最远距离回到原点。两者组合成为一个封闭的曲线,才能保证事物从原点出发,最后再回到原来的地方。这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交替出现,就构成了事物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

但是,事物的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并不象走马灯似地循环往复,从哪里来,又回哪里去,而是有前进的飞跃。所以,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运动。

10.1中国社会的循环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应该符合循环规律,也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马克思说过,历史存在着惊人的相似!这是对循环规律的精辟描述。早在北宋时代,著名学者欧阳修就发现,中国有两个明显的相似过程,即秦汉至两晋南北朝的演化与隋唐至两宋(那时还没有南宋)的过程极其相似。

在中国历史上,汉朝和唐朝是封建社会的两个鼎盛时期,恰如两个波峰,两个朝代自然有许多相似之处。更令人惊奇的是,它们的前朝秦和隋也非常相似。人们习惯上也把秦与汉、隋与唐分别连接起来,称之为秦汉和隋唐。这一现象也被外国学者麦克.哈特发现了,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上,秦始皇和隋文帝作为中国的政治领袖榜上有名。

秦朝兼并六国,首次统一了中国,开始了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但由于采取暴政统治,修建万里长城的宏大工程,激起农民大起义,仅历二世竟亡。之后,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天下,并仿效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统治。隋朝则结束了南北朝的划江分治,再次统一了民族大融合之后的中国。同样,也是由于人民不堪重负,大运河工程规模巨大,掀起大起义的浪潮,将其推翻,也仅历二世即亡。此后,唐

高祖李渊和其子李世民统一了天下,并继承了隋朝的体制,推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另外,前朝在二世继位的方式上也有些相似,如太子被废,由次子代替,前者仁慈,后者残暴。而后朝初期都出现了妇女主政(吕后专权和武则天称帝)的现象。在对外关系上,汉朝与匈奴、乌孙等民族保持着和亲关系,如著名的“昭君出塞”;唐朝则与吐蕃保持和亲,如文成公主入藏。

汉朝继承秦制,实行郡县制,对人民则体养生息,删去了苛刻的秦律条文。对外,起初面临匈奴的威胁,后来随着国力强盛,汉武帝发兵打败了匈奴,并将疆土扩大到西城,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方的交流。在当时世界上,只有古罗马才能与其相比。唐朝则保留隋朝制度,实行“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土地耕作,经济逐渐恢复,“府兵制”适应这一经济状态,兵农合一保证了国家足够的兵源。这一切,为国家的富强和对外扩张打下了基础。建国之初,唐朝一度受到突厥的威胁。后来国内巩固,唐即对其予以攻击,先灭了东突厥,后又消灭了西突厥,并且不断扩张。向西势力到达中亚,向北到西伯利亚,当时只有阿拉伯帝国能与其相比。唐朝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重心:社会高度开放,华夷混杂,各国商贾纷纷来华,贸易繁荣。

在第二代皇位的继承上,汉唐极其相似。刘邦以太子刘盈仁弱,欲以“类我”的赵王刘如意代之,却遭到朝中大臣一致反对而作罢。李世民废掉太子和魏王以后,以李治身体孱弱,欲立李恪。李世民曾经对太上皇李渊称,李恪“果决类我”。然而,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朝廷大臣却一致反对,李世民没有办法,只好立李治为太子。

汉武帝实行严刑峻法,重用酷吏张汤、赵禹、周阳由等人,打击豪强和商人阶层;武则天奖励告密,重用周兴和来俊臣等酷吏,诛杀李唐宗室和元勋大臣。这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典型的酷吏政治时期。

隋唐是对秦汉的复兴,不仅是因为二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似,而且也体现在文学上。唐朝中期,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力反空虚颓靡的六朝骈词俪句,复兴先秦两汉散文,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使中国的散文发展出现了健康的转折。同样,欧洲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复兴古希腊的科学与人文主义传统为旗帜,不仅为整个资产阶级登堂入室奠定了基础,而且成为近代革命的先声。可见,优秀的文化产生于强盛的时代,即使暂时被庸俗势利的沉滓所淹没,也必然随着另一个时代的强大而复兴。

以上是中国处在波峰-统一强盛时的情况,在它处在波谷-分裂

衰弱时也是相似的。

东汉灭亡后,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混战,经过一番激烈争战,后来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这种局面也不长久,终于由三国归晋。西晋王朝政治腐朽,对外不能抵御异族入侵,最后被“五胡”所灭。逃到江南的人拥戴晋室皇族司马睿建立了东晋王朝,它与北方蛮族建立的国家(主要是北魏)长期对峙,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唐朝灭亡前,就出现了“藩镇割据”;唐灭亡后,出现“王代十国”。经过一番恶战,终由北宋统一了全国。北宋王朝也和西晋一样,对外软弱无能,先是受辽国威胁,割地纳币;后与西夏交锋,也是输绢奉银,处于下风,结果被金国所灭。康王赵构逃到江南建立了南宋,与北方的金国长期对峙。因此,西晋和北宋相似,东晋则与南宋相似。

面对北方蛮族的蹂躏践踏,东晋王朝只有祖狄坚持北伐,率少数兵力屡战屡胜,最后因受朝廷的各种掣肘忧愤而死。南宋时,岳飞也以一旅孤军大破金兵,却因坚决反对议和而被害。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将宋孝宗和宋文帝相类比,预言了北伐因准备仓促,将以失败告终。

直到“元灭金,绝宋室”,元朝再次统一了中国。但是,元朝和秦朝、隋朝一样,统治残暴,被红巾军大起义推翻。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与人民休养生息,扶持工商业;在政治上剪除元功勋臣,封诸皇子为藩王,建立三司“分权”制度等等,和汉朝十分相似(刘邦曾除掉了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并大封同姓王;汉武帝设立察举制,加强了对各郡县的控制)。唐朝虽然在建国初期没有大杀功臣,却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元老重臣及宗室贵族也遭到血腥屠杀。明朝后期,宦官势力猖獗,清流被害,导致农民大起义,又和东汉、晚唐非常相似。在兵制上,唐初实行府兵制,战时朝廷命将率以出征,战事完毕,将归于朝,兵散于府;明朝实行卫所制,遇有战事,皇帝命将充总兵官,统率卫所官兵出征。战事结束,主帅还印,兵归卫所,和唐朝非常相似。

就农民起义而言,凡是因暴政统治引发的全国性起义,都最终推翻了旧政权,被史家和后朝视为正义的行动,如陈胜吴广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和红巾军大起义。而一个兴盛长寿的王朝,到了腐朽末落时期,也出现了规模浩大的农民大起义,如张角领导的黄巾军,黄巢领导的起义军,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彻底动摇了旧的统治,却在官方的史书上被称为贼。

到此,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社会已经在一条相似的轨道重复了两个轮回。

10.2西方社会的循环规律

对西方而言,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时期与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是两个波峰,表现为社会文明的高度发达,国家强盛。它和中国不同,一是其处在沿海地区,二是主体经济不同。

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起源于地中海中的克里特岛,然后向希腊半岛南部流动,出现了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灭亡后,才形成古希腊文明。古希腊人-多利亚人由半岛向地中海沿岸大举移民,建立了许多殖民国家。和中国不同,古希腊世界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数百个大大小小相互独立的城邦国家组成。它们围绕地中海不断向外扩张,先是击败波斯帝国,又自己开始争斗,结果被半岛北部的马其顿帝国所压服,第一次形成了统一。统一之后,它们向东方扩张,占领埃及、巴比伦,进兵中亚和印度。但是,马其顿帝国不久又归于分裂,直到罗马的崛起才最后统一了地中海沿岸地区,建立了强大的罗马帝国。

在西方,以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标志,东方以“五胡乱中华”为分界线,世界于公元四至五世纪进入中古史,开始了又一轮文明的循环。即游牧民族-日耳曼人侵入欧洲平原地区,定居农耕,再进一步产生工商业文明的过程。

近代资本主义的文明和古希腊没有直接的关系(有间接关系),它是从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它首先崛起于大西洋中的英伦三岛,以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为标志。之后,又传播到欧洲大陆,先是法国,后是德国,从西欧到东欧的俄罗斯。这些西方国家利用它们的文明优势向美洲、非洲、亚洲和澳洲扩张,先后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印度和中国等封建国家,在全球建立了殖民统治。但是,在大西洋的对岸,它们建立的殖民地却纷纷独立。美国是第一个赢得独立的国家,它和古代的罗马共和国是一模一样,今天的美国也公然以罗马帝国自居。李光耀先生曾将英美比作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也许当年的罗马就是克里特人所建。 如果将古代的地盘放大,古代西亚到地中海的区域就变成了亚欧大陆,地中海就变成了大西洋,希腊半岛变成了欧洲,意大利半岛变成了美洲,日耳曼人就像当年的多利亚人,罗马人则像当年的迈锡尼人。

关于迈锡尼文明的衰亡问题,考古学家又有了新的看法。从考古资料来看,公元前13世纪期间,多利亚人并未进入希腊世界,直到迈锡尼的许多城市已经变成废墟的很长一段时间后,多利亚人才涉足此地。因此,公元前13世纪末以来迈锡尼文明世界各地王宫连遭毁灭之灾,不能归咎于多利亚人。

实际的情况更像罗马帝国的末期。J.柴德威克指出,神话传

篇三:2013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全国II

2013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全国卷II)

12.财政政策是我国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2013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A)

A.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B.减轻企业的税负,改善经济结构

C.优化预算的结构,完善社会保障

D.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13.近年来,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除传统手机制造商外,许多网络公司也纷纷斥巨资研发智能手机,并将内置其网络产品的智能手机推向市场。在下列选项中,能够解释“网络公司造手机”原因的是(D)

A.生产智能手机的利润率高于其他行业

B.网络公司的业务创新速度不断加快

C.传统手机制造商生产智能手机能力不足

D.网络公司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竞争力

当前我国农业补贴的重心已由流通环节向生产环节、由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初步形成了支持价格、直接补贴和一般服务支特相结合的农业补贴模式。回答14~15题。

14.我国农业补贴重心转变的目的在于(B)

①增加农业生产者收入

②优化农产品需求结构

③缩小农产品供需缺口

④稳定农产品市场供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15.支持价格是指一国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而对粮食等农产品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我国某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如图4所示。该产品的支持价格和供给数量分别为(C)

A.P0,Q0 B.P1,Q2C.P1,Q4D.P2,Q1

16.为了使政府部门与群众的沟通日常化,Q市开展了“网络在线问政”活动。2011年前9个月,共有19个政府部门组织了287次在线访谈,受理建议及咨询9 482件(次),网民在线参与43 657人次。Q市开展“网络在线问政”活动是(B)

①提升行政管理水平的要求

②提高政府决策效率的基础

③健全权力制约机制的关健

④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的举措

A.①② B.

关于规律的历史典故

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12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进行界别分组讨论时,政协委员就如何管理政府预算外资金、治理“小金库”展开激烈辩论。这种辩论是(A) ①人民政协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的体现

②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表现

③政协委员管理国家事务的具体表现

④政协委员参与政治协商的基本形式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18.在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区域外的国家中,中国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一个明确支持《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第一个确定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这表明(B)

①中国重视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

②中国与东盟之间用战略伙伴关系取代了竞争关系

③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共同利益高于各国的自身利益

④中国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事务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9.《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A)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0.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C)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21.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唯物史观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C)

①是顺应群众期盼、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

④以宣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为根本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有人把一块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说:“我把玉给工匠看了,他们认为是宝物,所以才献给你。”子罕回答:“你把玉当作宝,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给我,那么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子罕拒玉的历史典故包含的哲学道理有(D) ①事物的价值是变化的,因为其属性和功能具有不确定性

②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

③人们的立场和需要不同,其价值选择就不同

④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C)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

3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富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材料一:2004年,某县在R镇征地近2 000亩(1公顷=15亩)建立了一个工业园,在一家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后.15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园,2012年该园区实现产值120亿元。在园区周围,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出现。2012年,该镇人口由2.3万增加到3.5万,新增人口中有7 000多人是脱离土地的农民,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务工农民留下的土地由一些经营大户集中起来、统一经营,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镇90%的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人均收入明显增加。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4分)

企业的聚集发挥了规模经济优势,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产值增加;(4分)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为园区和该镇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3分)土地的统一集约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3分)居民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或有利于扩大内需)。(4分)

(其他诸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材料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的许多现实问题受到广泛关注。M省2010年对1 460户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显示,被征地农民户均失地2.1亩,99%的家庭得到各种形式的补偿,每户平均获得政府货币补偿76 271元;与土地被征前相比,34%的家庭年收入增加,户均增加7 125元,37%的家庭年收入下降,户均减少10 409元,其余家庭收入变化不明显;69%的农民拥有固定职业,31%的农民没有固定职业;在有固定职业的农民中,10%的农民是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的;70%的农民拥有医疗保险,17%的农民拥有养老保险,3%的农民拥有失业保险。

(2)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12分)

被征地农民获得的补偿偏低,应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机制。(3分)部分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收入减少,应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3分)部分被征地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应扩大保障体系覆盖面,并提高保障水平。(3分)加强对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监督,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3分)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一: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 000人次,最多时约7 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 000人?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阅凇4罅坑慰徒攵纯撸趸汲な奔渲土簦吣诳掌仍龃螅露壬仙质幢诨筒仕埽患又て诘姆缁脱趸饔茫呖弑诨筒仕苷诨郝嘶?/p>

(1)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14分)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游客增多加大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若限制客流会影响利用的效益,但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是能够相互促进的。(4分)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从实际出发,探索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保护。(4分)

材料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2)结合材料二,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8分)

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3分)科技创新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3分)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

(3) 除互联网展示和吸引海外游客实地参观以外,请就如何增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另提两条建议。(4分)

在国外举办敦煌莫高窟艺术展览和主题艺术节;扩大含有敦煌莫高窟文化元素的商品出口;开展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国际合作。(每项2分,答出任意两项可得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