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王澍演讲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1:34:48 体裁作文
王澍演讲稿体裁作文

篇一:王澍演讲稿

2

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视为建筑专业的最高荣誉[4]。1979年由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家

族通过旗下凯悦基金会创立,由专业评审委员会每年评选出一名作出杰出贡献的在世建筑师。获奖者可以获得10万美元奖金和获奖证书,1987年后委员会还为获奖者颁发一枚铜质奖章。颁奖典礼在每年5月举行,地点则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物内。

3,王澍成为建筑界诺贝尔奖中国第一人。2012年5月25日,普利兹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这一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全世界公认的代表建筑行业最高荣誉的奖项自1979年创立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颁奖典礼,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4

1963年11月4日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学士。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

5

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这种特殊的属性从何而来: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王澍说过,每次做设计时,不只做一个建筑,而是设计一个保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世界,走上一条重返自然的道路。

6放眼当下,中国目前城市化进程正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因面向未来的讨论“30多年前,二十几万个村落在整个中国形成的一个体系,就像绘画中出现的一样,有着无与伦比的伟大成就。然而30年后的今天,可能只剩下八千多个这样的村子。”王澍忧虑的说他所感到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人注意到它们正在消失。”在王澍眼里,他要做的是唤醒一片几乎没有记忆的城市,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这显然不单单是一个建筑师能做到的,与此同时他还要是一个思想家。

7

建筑师王澍想告诉人们的是,循环利用人们眼中的废旧材料也能造出“桃花源”。这也一一体现在了他的那些代表作中。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垂直院宅:杭州钱江时代(2001) 宁波美术馆(2002,已建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及建筑设计(已建成)

宁波博物馆2005

南宋御街陈列馆(2009,已建成)

2010年中国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已建成)

9

10王澍坚称自己是个文人,建筑设计只是情趣所在,“现代建筑最无能之处在于,它们只是一些自足的作品,经常找不到返回真实的生活世界的道路。”

在正式跨入建筑领域后,王澍坚决抛开流行的西方建筑学标准,坚守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王澍说,他厌恶高大威武的标志性建筑,他所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骨子里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有四,即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些特点在象山校区中彰显无遗。

11比如说在建筑完成后,王澍把校园的一些空地租给农民耕作,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上课之余看到另一种劳动方式在眼前呈现,在行走之间也能宛若江南水乡。我们知道,中国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就是农业,显然王澍在规划校园时并没有忽略这一点。

12说到这个象山校区,王澍称当他接手这个项目时想到的就是改变,批判式的改变,当然这个批判是双向的,教育与自己,他要做的是一个中国大学中前所未有的柏拉图式的校园,是一个自由的校园,学生不再受到传统教育的束缚,大胆得想象。正是这样,王澍设计时的角度被他自己称作为“哲匠式”的角度,即带有哲学气质的工匠。这也与他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所吻合,将文人与工匠结合在一起。

13 当我漫步在校园中时,眼前的建筑学院主楼令我感触颇深,连绵起伏的屋顶,清澈的水中倒影,清晰的建筑线条,都为整座校园添色不少。

14当我走进这栋建筑时,我不由自主地体会到了一种进山的感觉,王澍用了中国式的手段通过很短的空间分出三层,使中间的空间展现出非常宁静的氛围,也就是这三层,第一层是一个通过竹子与玻璃门的结合,第二层,也就是第二道门,借景第三层的木门,通过木门就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安静祥和的地方。

15,说到这栋建筑,不得不说它的材料,一个惊人的数字将被提起,700万,王澍让工人收集了当地拆迁旧房屋的砖砖瓦瓦来堆砌起这一作为大的建筑,最终使用了700多万块,这也印证了他说过的一句话,要用一砖一瓦,在破旧中寻回中国的记忆。当我发现这些时,顿时对这栋建筑肃然起敬,觉得他是一个有尊严的艺术。

16,同时,王澍对窗户的设计也十分值得品味,他借鉴柯布西耶五大设计理念底层架空,屋

顶花园,自由平面,带形长窗,自由立面中的带形长窗,传统建筑是墙体承重。所以开不了带形长窗,而现代建筑是柱子,梁,楼板承重。所以开窗 比较自由。这也寄托了王澍对自由的信念

17说到这个起伏不定的楼梯设计,其实也是经过王澍精心构思的。

18他参照了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把佛比作了老师,游客比作学生,而佛像前连绵起伏的道路代表了人对知识的探求与了解是会经历高低起伏辗转徘徊的状态,他也希望通过整个的环境与空间的营造让学生在学习与领悟的氛围中进入自由的想象的状态,同时这也代表了一种美学,即建筑和风景,由于中国悠久的绘画与风景传统,建筑和风景是完全融入到一起的,建筑就是风景,风景就是建筑的一部分。

19当象山校区刚建成时在建筑界引起巨大反响,有的建筑师甚至声称要在杭州看最难看的建筑就去象山校区。我认为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有人仅仅关注了外表,而没去注意其内在的含义,王澍的建筑正是把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他通过隐居在杭州10年,从自然中寻找与获得原始生活的态度,从乡土建筑中寻找与未来对话的可能,作为孜孜追求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融合的王澍获得普利策奖实至名归。

20下面说说杭州这个地方,古人赞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

“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而王澍与这座城市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杭州是王澍隐居的地方,为何用隐居一词,因为王澍在开始接项目设计之前经过了10年左右的考察研习时间,把七年建筑学所学的框架与技术性的东西逐渐淡忘,他在杭州不断地搬家,为的是寻找,寻找一种杂乱之美,而正是这段看似无用的岁月的积淀,让王澍看到了差异的世界,这也对他之后改造重建南宋御街起到了深远的作用。

21 最初,王澍并不想接下这个项目,“触及的利益太复杂。”

面对找上门来的政府,王澍提了3个条件:第一,要想做好,至少三年,设计之前,必须有至少半年的时间做深入调研;第二,坚决不做强制拆迁,保持足够数量的原住民,要保持生活的魅力;第三,不做假古董;

王澍了解政府的心情:“我知道你们很急,希望我们马上就做设计。可能7月份开始做设计,年底就动工,这是中国的政府项目一贯的作风。”

本以为这3条苛刻的条件提出来,对方就知难而退了,可出乎他的预料,政府竟然全部答应了。

改造后的御街南部如今成了步行街,而且引入一条清流水渠,让御街顿时变成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美景。

这条街上各种建筑风格杂陈,什么都有。御街上的鼓楼是重建的,原来的鼓楼据说在文革期间被拆除。三层构造的新鼓楼成了杭州一个新地标,在中河高架桥上行驶远远便能望见。此外,御街没有出现像丽江、凤凰古城和北京南锣鼓巷那样满街酒吧的颓废文化,大多是江浙一带老字号商铺外加不少雅致咖啡店,是一种江南文化的体现。而看到这个异性建筑似乎看到了滕头村馆,这个物件早在金华建筑公园出现过。

22说到南宋御街,一定不能忘了那600平方米的御街陈列馆,在杭州中山中路112号,御街道路遗迹就在陈列馆入口处的透明展示区内,王澍特别设计了透明钢化玻璃和下沉庭院。门口的地面用玻璃钢铺就,游人可以看到传说中的御街发掘出的遗址以及后来直到民国时期街道的情况,有一种历史剖面图的感觉。虽然这种做法算不上是首创,但是用在这里确实能够恰到好处的反应出历史的变迁。

23在王澍眼里,历史街区的保护是要有延续性的。他认为,历史或者传统,是指一直到今天为止的连续发生的所有东西,不是说明朝是历史,清朝就不是,或者清朝是历史,民国就不是。“我们面对的是城市,而不是一个建筑,是需要从城市的角度进行梳理。中国现在很多打着?保护?的名义做的设计,形同于破坏,就是?保护性破坏?。”他说。

有一次市政府开会,王澍用非常激烈的口气,对市委书记说,整个杭州城你看一下,不是说这条街是一条破烂儿,过去20年杭州市中心区的建设,就是整个一堆的大破烂,恰恰这条街看上去破,但它还保持着一个美好城市的远远的一种影子,我们能看到有可能使得我们恢复对城市的美好感觉。

“这条街,并不只是说有一条老街要保护,这是杭州城市复兴的开端。”末了,王澍撂下这一句话。

市委书记接受了王澍的说法。

在王澍眼中,南宋御街只是个孤独的个案。“我们的政府太像一个公司,既希望至少达到收支平衡,又希望能快速完工,而不是以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为前提,而这恰好又是政府的职责。”

带着美术学院两百多名师生,集合国内其他三四家美院的老师,怀着理想主义精神,用超常的劳动量来弥补时间上的紧迫,在王澍看来,南宋御街的改造方式,“很难复制,不可推广。”同时也针对改造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理想要百分百走向终点,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信,把御街的改造比作为了中国文化的保存而作出的最后的悲壮的努力。

24说完杭州与王澍,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王澍说他选择接手宁波的项目首先是因为宁波有文化,其次是因为有史以来城市中商人居多,所以比较富裕,自然而然的建筑质量也不错。但自从中国城市化进程以来,城市基础被严重破坏,大多数美丽的村庄如今都被高大的楼房踩在脚下,王澍在设计宁波博物馆与宁波美术馆时就希望可以用建筑找回时间和记忆。

25王澍认为,现代博物馆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审美性,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特殊意义上的“展品”。宁波博物馆在设计伊始就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有机结合,使之造型简约而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

26其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突显开裂状,微微倾斜,演绎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向南滑动的独有态势,宛如行进中之巨舟,耐人寻味。宁波博物馆在外观设计上大量地运用了宁波旧城改造中积累下来的旧砖瓦、陶片。王澍这样谈到自己的设计初衷:“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了资源,体现了循环建造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一方面除了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意义在于对时间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

27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窿起出五个单体,各具状态,形神兼备,观照整个空间,虚实相间,似又成传统街区的格局与尺度;同时水域向北环绕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具意境中获得升华。

28

2006年,王澍接到宁波历史博物馆的设计工作。“我到现场去考察,给我的是一个完全被拆平的地方,它和周围所有的东西失去了联系,就像写文章一样,没有上下文。我无从下笔。” 王澍尝试着把自己扔在那个空旷的场地中,想象着如何造一个建筑,并且让它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就像一棵树,它种在这里,能够成活。”环绕四周的是新区,王澍想到了带有厚重历史感的瓦片墙。他从建筑新区拆掉的近30个村庄里,回收了600多万块废砖旧瓦,把超过40种不同尺寸、来自不同年代的旧瓦片,作为建筑原材料。

得知这个消息,委托建筑博物馆的一位负责人找到王澍,对他咆哮道:“这么现代化的城市新中心,用这么脏的材料做博物馆,什么意思?”

王澍据理力争,负责人摔门而去……“如此这般的争执经常发生,他们从不理解,到理解,到最后宣布,施工中?一切事情由王澍说了算?。”

宁波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后,原定每天3000人的参观规模,却连续3个月人数破万,当记者问及为何能吸引那么多关注时,王澍说:“有几个法国的朋友,到宁波看我的作品,顺便到城里转了转,我问他们对宁波有什么印象,他们说城市是没有回忆的,去看我的作品的人,都是去寻找回忆的。那次我在博物馆,听见有人指着墙壁说,?那块砖特别像我们家原来那个院墙上的?,这种记忆特别重要,它代表着真正的人类生活的历史。”

另外,对于宁波博物馆的设计理念,除了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之外,王澍还将力量,实用,情感凝结在一起。并将其设计理念顺其自然地融入到了他的建筑作品之中,在我全程参观宁波博物馆时,从远看全景外观到入口空间转换,周边景观的精致烘托,以及整个参观流线,建筑内部空间体块穿插,每个细节都流露着王澍的张扬个性,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王澍STYLE 。 宁波博物馆就犹如一部凝固着的大型交响乐在我脑海中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平复。

29下面最后介绍一下宁波美术馆,宁波美术馆于 2005年10月落成,是由轮船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建筑面积23100平方米,规模仅次于北京中国美术馆。美术馆于2008年10月11日正式开馆,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术殿堂。是当时宁波老三区第一个文化地标。美术馆在后来的运作中,始终尊重王澍的设计理念,也接待了世界各地来宾对其建筑特色的考察,这个作品也成为王澍事业发展的奠基之作。

篇二:王澍在普利兹克颁奖礼上的演讲

王澍在普利兹克颁奖礼上的演讲

2012年5月25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尊敬的李克强副总理,尊敬的普利兹克先生和夫人,尊敬的帕伦博伯爵和评委团的所有成员,尊敬的在场的各位嘉宾:

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多少有些不期而至的感觉。在多年孤独的坚持之后,对一个在获奖之前没有出版过(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任何作品集的建筑师,对于一个只在中国做建筑的建筑师,一位自称为业余建筑的建筑师,这个惊喜是巨大的,因此我要感谢评委会睿智而公正的评价。

作为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本土建筑师,我在深感荣耀的同时,也有几分惶恐。要知道这个有着伟大建筑传统的国家,这个几千年来没有专业建筑师制度的国家,现代建筑师这个角色,从我的老师的老师那里,到我,也只有三代人而已。这个奖对中国建筑界的意义如此重大,作为一个还如此年轻的建筑师,我必须说,要感谢这个非比寻常的时代。正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巨大的发展和史无前例的开放,才可能让我这样一个建筑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这么多的机会去进行艰难的建筑实验,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太太、我的伙伴陆文宇;也要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们,我看到其中的一些,今天就坐在这里,我非常地感谢他们。

也许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专业建筑师制度的年轻,也许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时代变化;我记得三十年前,当我在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学习的时候,什么是建筑,就是被经常提出来的问题。童寯先生,中国建筑师,第一个研究传统园林的建筑师,曾经有学生很虔诚地问他这个问题,他总是轻轻地回答,建筑,不就是那么点事情嘛。但就是这么一点点事情,在过去三十年,翻天覆地地、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面貌和生活。实验和困惑始终同时发生着,像我这样一个读过太多哲学的建筑学生,先是充满激情地拥抱现代建筑,很快就遇到后现代建筑,在厌倦了这种矫情的风潮之后,又为解构建筑的哲学而兴奋,我甚至设计和建造了,但是困惑一直伴随着我,就建筑与文化的交叉讨论而言,这是根源于我们自我文化的建筑吗?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高潮期选择了退隐,我选择退出专业建筑师制度,我选择做很多旧建筑的改造,我选择整日和地方的工匠一

起工作,我意识到,和以虚构为基调的现代建筑相比,有另一种、总是承认有某些东西、事先已经存在在那里的建筑;和强调抽象空间的现代建筑相比,这种建筑总是指向具体的某时某地;它包含着更多的时间和唯一的意味,和完全人工的现代建造相比,它更强调自然性的中国建筑传统;意味着另一种建筑学,一种我从来没有学过但可能包含着比现代建筑更加优越价值的建筑学;如果现代建筑就指这种专业建筑师制度,我宁可称自己是业余的。

迄今为止,我的建筑设计活动都发生在中国,但所涉及的问题却并不仅限于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积淀中,中国和建筑学有关的许多问题,都曾经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发生过,但中国发生的事情,其规模更大,态势更加猛烈,速度更快。在这个一百年前,还只有工匠没有建筑师的国家,发生着深刻的文明冲突。这就要求建筑师不仅作为一个技术职业者,更是要更加宽广的视野、更深思熟虑的思考、和更清楚的价值观和信念。我的所有建筑设计都和这种思考有关,都和这种问题有关。一种以工匠技艺为主体的建筑师,如何在今天生存?面对规模巨大的人工造物,传统中国伟大的景观系统在今天意义何在?在蔓延城市乡村的现代造城运动当中,如果不大拆大建,城市建筑应该如何发展?如果传统已经被拆为平地,新的城市建筑如何在废墟中接受历史和生活的记忆,重新建立文化身份的认同?在中国深刻的城乡冲突中,建筑学以什么样的努力可能化解这种冲突?面临建筑学自上而下的专业制度、普通民众自下而上的建筑活动,是否可能饱有权力和空间?面对严峻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我们是否可以从传统和民间建造中找到更有智慧的方式?从身边的生活和个人的真实感受入手,如何建造一种非虚构的、非象征的、非闪闪发光的、非标志性的建筑文化的表达方式?如何在强大的现代制度中,坚持一种独立的建筑师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我经常说,每次设计一个建筑,我都不只是设计一个建筑,而是在设计一个饱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世界,走向一条重返自然的道路。这就是我在得知我获奖的那个时刻,我正在思索的问题,也是我伸向未来的目光。谢谢大家!

篇三:王澍在第三届建筑交流会演讲

一种差异性世界的建造——— 对城市内生活场所的重建

类别:社会民生浏览量:

864

版次:SC50版名:中国建筑思想论坛稿源:南方都市报2011-12-22

作者:黄露 原创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

摘要:事实上我们讨论的传统,它和未来直接相关。保护传统的目的,是要保有我们的未来。我们在逐渐失去自己几千年积累的文化的同时,还在抄袭世界的价值观。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文化都不爱惜,又如何要求别人尊重你?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现生活在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宁波博物馆外墙。

杭州南宋御街博物馆内景。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场景。

◎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现生活在杭州。他与他的妻子陆文宇于1997年成立业余建筑工作室。他致力于重新构筑中国当代建筑的研究和工作,并体现在他的作品瓷屋、垂直院宅、宁波

美术馆、宁波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等一系列作品中。他们独特的

设计风格,将当地的、传统的、可回收材料利用的技术与现代建造技术融合。这种设计理念反映了他们对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他们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杂志和书籍上发表。同时,他们的作品也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艺术和建筑中心以及建筑机构中展示。2009年,他的个展“作为一种抵抗的建筑学”在布鲁塞尔BOZA R艺术中心展出。曾获得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2010年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2011年度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并受邀为哈佛大学研究生院2011学年丹下健三荣誉教授。语录

● 事实上我们讨论的传统,它和未来直接相关。保护传统的目的,是要保有我们的未来。我们在逐渐失去自己几千年积累的文化的同时,还在抄袭世界的价值观。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文化都不爱惜,又如何要求别人尊重你?

● 我做过一个统计,本土建筑在传统文化城市中的比例已经不到10%。我们在过去二十几年,消灭了自己过往的建筑90%以上。城市保有的剩下的一点点传统建筑,只在5%-10%之间。这还是指历史文化传统城市,其它更不用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城市里头的传统和文化基本上完蛋了。

演讲精华

在乡土建筑传统中寻找智能模式

这一次的主题是“传统与我们”,我并不太清楚“我们”的具体指向,我就来说说“传统与我”吧!传统与我的关系其实是一直很密切的。我自小时候起就喜欢读古文、写书法,上大学时每天午休时都会拿起毛笔写书法,傍晚时与人一起品评,很多传统已成为我的生活习惯。在我的案头上就有这么一幅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我经常会一遍一遍地看它。在我后期做很多建筑设计时,它会自然地跳进我的脑海里。

中国曾经是在城市和乡村都遍布诗意的国家,经历一百年的巨变之后,这种诗意还存在么?在我看来,如果建筑能穿过百年、千年持续地存在,这就是挺让人感动的事情。在我某天走过一个街的拐角时,我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堵墙看起来像是断壁残垣,但当它剥落的时候,你会看到里面的东西非常有条理,黄土、抹灰、砖头这三种东西很有序地结合在一起。我不会想到这是一堵破墙坏掉了,可以重新去翻新它,这是一种时间的过程自然产生的东西。

所以有的时候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建筑师,我喜欢和时间打交道,因为时间其实是最了不得的摄影师。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现代建筑,最好看的时候是刚建成的时候,随着时间推移它会逐渐变脏;而好的建筑,会随着时间的变长而更有味道,你会发现它的另外一面。我同时还是一个老师,我喜欢在这一类建筑的废墟当中来给学生上课,因为这是最直接的,你可以看到传统的建筑在崩溃时显露出的一些特别的意思。它不是完美的,它瓦解崩溃的时候就是最好的呈现。

是不是有可能,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我们这样的一个乡土建筑的传统里找到更有智能的模式?这两年我们在浙江一带做了大概超过200个乡村的调查,每年除了设计之外我带着学生进行了很大量的时间去调研。你在调研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使用了类自然的一种建造体系,用细碎、自然的、我称为能呼吸的材料,然后以一种我们教科书上经常没有描绘的方式来建造,而且它有那么多丰富的变化!这样的东西对我个人影响就很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我们讨论中国的年龄的时候也是类似的东西,包括中国的古建筑。这类建筑你可能做一千遍的测绘都不能理解,因为它不是可以用西方建筑学的那种以地形为基础的方式去进行分析,我觉得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筑。

用回收材料建造新建筑的完整实验

那么中国建筑的传统到底应该怎么对待呢?我觉得一定要做些什么,你反复说是没有用的,只有在做的过程当中才能体会。我做的事情很简单,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会试图对自己进行改造。我发现我想建筑的方式包括我画图的方式、施工的方式等等,这些都和中国的传统是分不开的。怎么样去理解它?首先要亲自体会它。2006年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出的我们的作品瓦园,这是一个巨量的工程,5000根竹子6万片瓦片,6个建筑师和3个工匠,13天完成,人要亲自走上去,用手触摸每一根竹子、每一块瓦片。你会体会到这样出来的建筑不同,它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活的东西。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