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泾河古代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1:27:48 体裁作文
泾河古代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2015年_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

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

1.(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1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登楼感怀①

于 谦

晚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①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

8.“晚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5分)

答案与解析:具体题型为炼字题。此类题一般作答要点是释意、描述及其表达效果,如果有手法也应指明。

“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1分)。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1分), “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2分)为后面写“愁”张本(1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6分)

答案与解析:学生需扣文本,结合注释作相应解读。作答应条理。

①在晚登楼的苍茫中,他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②在天地宇宙的经行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③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感受到了归隐不得之愁;④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成身退的期许之情;⑤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每点2分,答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山东省枣庄市九中2015届高三10月月考)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

答问题。(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简析首句中“净”字的表达效果。(4分)

(2)探究本词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与解析:

(1)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4分)

(2)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

3、(山东省滕州市第十一中学2015届高三12月段考)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 望

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

(1)颈联的景物描写,显出作者的匠心,历为人称道。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2)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案与解析

(1)“地坼”,运用夸张手法;(1分)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1分)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1分)突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1分)。

(2)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1分)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2分)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1分)

4、(2014·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 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 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韦庄是唐末乱世的漂泊者,他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首句写羁旅漂泊的身世已让他习以为常,其中“惯别家”体现了韦庄的无奈与辛酸。通过“等闲”一词可看出,诗人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只是“等闲”之事而已。诗人长久漂泊江南,远离家乡,但思乡思亲之情深埋心间,挥之不去。一觉醒来,面对无言的山月,这个孤独的游子倍感惆怅。

5.(2014·东北三校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 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②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2)①“异乡”“独上”表达了作者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②“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③“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解析:(1)颈联承接颔联写塞外风光。角声四起,和着北风,或高亢嘹亮,或呜呜咽咽;原州城外,泾河水早已被冻住了,教人不禁顿起哀思。作者耳闻声声塞角,呼呼北风,面对绝漠孤城,一脉冰河,内心涌起无穷无尽的感慨。

(2)首联采用了设问修辞手法,既为下面抒写展开了宏伟的画卷,又设定了“愁”这一主旋律。中间两联写塞外风光。西北边陲,天寒地冻,日暮时分,极目望去,眼前看到的只有边塞的雁群,心中不由涌起无尽的愁怨。作者耳闻塞角,目睹冰河,不禁感慨万千。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照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全诗景象萧瑟,感情悲怆,和盛唐的边塞诗有霄壤之别。

6.(2014·浙江杭州学军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1)请在颔联中的“乱”和“平”中选一字作简要的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乱”是自然、随意。这一“乱”字化静为动,将杏花随意开放、

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的整齐,二是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的茂盛。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郁的情绪。

解析:(1)颔联写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时令尚早,大地刚刚苏醒,山杏初发,花开得不多,点缀在湖光山色中,故谓“碎红”,“乱点”则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乱”中现出天然情趣。而湖面之水,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水新生,叶子平铺水面,“平”与“乱”相互映照,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唯在水乡,才见此景致,也让人觉得随着季节的推移,春色转浓,它们也会在湖面上不断伸展、扩大。“乱点”“平铺”使原本静止的事物有了动感,让人仿佛看到春天不断生长的力量。

(2)这是白居易遭贬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雨水冲洗,妩媚清新;早春时节,冷气袭人,阳光返照,景色秀丽,温暖明快。山杏发,水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白雁、黄鹂的飞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此前不久,诗人刚经历过人生道路上的重大痛苦与挫折。公元815年(元和十年)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缉捕凶手,洗雪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

篇二:2016高考语文测试题 专题检测12 诗歌鉴赏--词曲(含详细解析)

专题检测(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诗)

(时间:90分钟 满分:101分)

1.(2014·陕西西安五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

孤雁

崔涂①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 ①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②矰:zēnɡ,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1)这首诗全篇皆实写“孤雁”,作者是怎样突出孤雁之“孤”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说说诗的最后两句作者对孤雁有怎样的感情,又借孤雁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为了突出“孤雁”,首先写出了“离群”这个背景,“行”与“独”作对比,雁之孤就突现出来了。第三句是说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说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颈联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

影无依,凄凉寂寞。“云低”“月冷”,衬托着形单影只,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

(2)诗篇的最后两句,写了作者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从语气上看,像是安慰之词——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是更加担心了。因为前面所写的怕下寒塘、惊呼失侣,都是惊魂未定的表现,直到此处才点明惊魂未定的原因。作者飘泊异乡,世路险峻,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答案:(1)①首联用“几行”归雁之“行”与下句中“独何之”之“独”形成对比,突出孤雁之“孤”。②颔联通过孤雁在暮雨中的动作、神情、状态,突出其孤:失群之雁,声音凄厉,呼寻伙伴;面对芦叶萧萧的池塘,影单心怯,几度盘旋,欲下未下,迟疑畏惧。③颈联通过环境渲染来衬托其形单影只,突出其孤:月冷云低,孤雁就是在这样一个昏暗、压抑、恐怖的环境中飞行。

(2)最后两句写出作者对孤雁的安慰与担忧:孤雁未必会遭暗算,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在安慰孤雁的同时也透露出对孤雁处境的担心。作者以孤雁自喻,表达了他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及对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

2.(2014·东北三校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11分)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

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颈联承接颔联写塞外风光。角声四起,和着北风,或高亢嘹亮,或呜呜咽咽;原州城外,泾河水早已被冻住了,教人不禁顿起哀思。作者耳闻声声塞角,呼呼北风,面对绝漠孤城,一脉冰河,内心涌起无穷无尽的感慨。

(2)首联采用了设问修辞格,既为下面抒写展开了宏伟的画卷,又设定了“愁”这一主旋律。中间两联写塞外风光。西北边陲,天寒地冻,日暮时分,极目望去,眼前看到的只有边塞的雁群,心中不由涌起无尽的愁怨。作者耳闻塞角,目睹冰河,不禁感慨万千。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照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全诗景象萧瑟,感情悲怆,和盛唐的边塞诗有霄壤之别。

答案:(1)①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②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2)①“异乡”“独上”表达了作者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②“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③“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3.(2014·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11分)

和王中丞闻琴

谢朓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无为澹容与【注】,蹉跎江海心。

【注】 容与:徘徊犹疑。

(1)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听了琴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首闻琴诗,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前两句写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这正是“闻琴”的适宜的环境气氛与心理状态。第三句写秋夜中弥漫的香气,表现了诗人的愉悦感与陶醉感。第四句正面点题。前三句已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极富诱惑力,有未闻琴声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第四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五、六句正面写“闻琴”,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极富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最后两句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

(2)琴音古雅清澹,在诸乐中俨然有高士林泉风致。最后两句写“闻琴”引起的感慨,琴声把人们带到一个远离尘嚣、充满林下风致、山水清音的境界,使人神远心驰,更增隐逸之想,并以此告诫自己不要再容与迟延,以致耽误了归隐江湖的时间,消磨了隐逸的意兴。

答案:(1)①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清幽宁静的秋夜景色,烘托了琴声的美妙。(如果答最后两句,通过琴声产生的效果来描写音乐,也可得分)②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写“琴声”,写琴声如满林传遍的飒飒秋声,又如涧水发出淙淙作响的轻鸣,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意思对即可)

(2)诗人听到琴声后,产生了不要迟疑犹豫,赶快归隐江湖的感慨。因为琴声把诗人带到一个远离尘嚣、林静水清的境界,所以使人产生了隐逸之意。(意思对即可)

4.(2014·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

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

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1)“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意?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诗人于异乡旅夜,贫病交加,面对暮春残景,“今夜月同孤”,辗转难眠;独对晓月,自然心怀远客,“明月千里寄相思”,无限思念,欲借明月来传达。此一问,可从结构(与“梦断”呼应)和内容(表现孤独与思念)两方面,结合诗题及相关诗句作答。

(2)首联写诗人客居异乡,孤愁难眠;颔联写诗人深陷贫病交加

篇三:诗歌鉴赏专题自己整理教师版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

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的态度。

考查角度一:人物形象

定义: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或诗人“我”的形象。诗歌中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解题指导: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分析人物形象时,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风格。

2.抓住特征,准确定位。抓住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征,结合具体词句,定位人物形象。

解题步骤:形象--------形象的基本特征--------形象的意义

【典题】(2013年河南郑(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州三模) 生查子独游西岩 (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生查子 独游西岩 古诗词鉴赏答案】生查子 独游西岩 古诗词鉴赏答案。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参考答案: 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1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1分);“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1分)

答:刻画了一位被诬陷罢官独游西岩的孤独忧愤(孤高)及对国家至忠至诚却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借“青山招不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及高傲,只有明月才能理解诗人的情感,听词人诵读《离骚》,词人借此委婉的表达自己忠诚的爱国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标准答案:

【即学即练】竹轩诗兴 (中***)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6分。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答:刻画了一位孤高、闲适的隐逸诗人形象。诗人与“四季风景”为伴,看竹影,听叶声,卧看星星划过天际,闲听雪落之声,写出了诗人安闲的生活;同时,诗中又刻画了“竹、雪、梅”,表达诗人高洁的品格。

考察角度二:景物形象

定义: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诗歌往往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感情,这些加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景物形象。它是含有“意”的形象,也叫“意象”。

解题指导:

1描绘图景,具体形象。描述时要忠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氛围,准确真切。理解景物修饰语的情感色彩及情感色调,确定诗歌中画面的意境特点。如:悲凉,萧条,壮丽等。要特别注意积累专业术语。

3分析情感,深入明确。在确定诗歌意境特点的基础上理解思想情感,两者是相契合的。如色彩色调是鲜活明丽、昂扬向上的,诗人的情感就是高昂乐观,恬淡闲适的;相反,色彩色调是阴暗凄冷低沉的,诗人的情感则是低沉伤感愁苦的。答题时切忌空洞,要具体。

答题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意境)特点-----剖析情感

【典题】金谷园(中***)杜牧

金谷园

杜牧①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②。

[注]①诗人生活于晚唐时期。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唐时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②坠楼人:石祟爱妾绿珠,美而艳,大将军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请结合本诗的前两句分析景情关系。(6分)

参考答案:前两句即景生情,情景交融。(1分)面对现已荒芜的金谷园,作者触景生情,想起此处曾经的繁华,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2分)尽管眼前的流水依旧,春草依旧,不管人世间的沧桑变化。(2分)作者感慨今昔之变化。(1分。注意学生可能在第一处指出情感,可以)

答: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诗歌描绘了一幅金谷园繁华散尽流水无情的逝去,碧草自春色的寂寥与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昔胜尽衰,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

【即学即练】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难****)与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中)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1)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2)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3)“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

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诗中“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解析:景萧疏淡远,萧疏中见空阔,平淡中见真挚。寄托深挚的情愫和淡远的情趣。

答:描绘了一幅空旷山中,落叶纷纷的寂寥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凄凉的内心。在天冷斋凉时思念山中的挚友,想要安慰却不得的真挚与惆怅(愁绪与无奈),自己的寂寞之情也无从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8.(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

考察角度三 事物形象

定义:物象,即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的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解题指导:通过分析事物形象,探求象征体和本体的联系,进而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1把握事物的形神特点。咏物诗中要写出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还要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古人对咏物诗有一个说法叫“不即不离”,即不滞于物,曲尽其妙。

2联系诗人经历及社会环境,揣摩诗人的情志。虽很多诗人咏同一事物,但主题各异。如咏蝉

解题步骤:提炼物象特征-----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典题】(2013.江西高考)(易*)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参考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答:都属香草,比喻美好高洁的品行和节操。诗人植兰草,种惠树,餐菊英,都表达了词人高洁的人格。托物言志。

【即学即练】野菊 杨万里(易**)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解析] (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均为E级。颔联主要从野菊的生长环境、际遇来表现野菊馨香、高洁。(2)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情感。(3)考查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野菊的形象隐含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

参考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答:写出了野菊即使在无人的野外也不减其幽香,不随流俗的高尚节操。

总结:鉴赏诗歌形象谨防“形神脱节,顾此失彼”的错误。方法:1形象特征要鲜明。充分利用形象特征展开描述,答题语言要具体。2形象定位须准确。树立整体意识,不能满足于寻章摘句,要知人论世,结合全诗把握诗歌形象。3形象解说用术语。积累常见人物形象意象的内涵,合理运用诗歌鉴赏术语,避免用词随意,避免口语化倾向。

附:古诗中常见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4.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不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