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妇教师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17:43:20 体裁作文
篇一:教师版-咬文嚼字
高二语文探究案
编者:任幸荣 时间:2014-10-17 学号: 姓名:
《咬文嚼字》第一课时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熟习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注意筛选重点语句,整合作者的观点。
【自主探究】给文章段落标上序号,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写炼字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3-5段)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6、7段)写文学作品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第四部分(8段)总结,提倡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质疑探究】
1. “咬文嚼字”本是什么意思?在这篇文章中,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赋予这个词什么思想认识。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为证明“咬文嚼字”的必要意义,作者选了哪些例子?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 ② 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 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3.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学生思考并讨论)
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我的收获】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B“挈”应读qiè ;C“踽”应读jǔ;D“逮”应读dài)
A.跻(jī)身 敷(fū)衍 媲(pì)美 饿殍(piǎo)遍野
B.娉(pīng)婷 寒碜(chen) 谙(ān)熟 提纲挈(xié)领
C.震慑(shè) 服膺(yīng) 鞭挞(tà) 踽踽(yǔ)独行
D.炫(xuàn)耀 逮(děi)捕 缜(zhěn)密 栉(zhì)风沐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B )
A.斡旋 互相推诿 交插学科 望风披靡 B.脉搏 不可思议 不揣冒昧 进退维谷
C.焦燥 草菅人命 哗众取宠 青春永驻 D.怠慢 未雨绸缪 察颜观色 沽名钓誉
明确:B(A“交插学科”应为“叉”;C“焦燥”应为“躁”;D“察颜观色”应为“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1)陈老师说,这部著作虽语言直白,但内容,中学生现在还难以理解。
(2)睡前适量的运动可以分散注意力,使紧张的精神下来,有利于睡眠。
(3)昨晚,湖北武当山突发大火,有着千年历史的遇真宫主殿 化为灰烬。
A.艰深 松弛 顿时 B.艰涩 松弛 马上 C.艰涩 松懈 马上D.艰深 松懈 顿时
明确: A(艰深—(道理、文词)深奥难懂;艰涩——(文词)晦涩,不流畅,不易理解。松弛——不紧张;
松懈——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抓紧。顿时——立刻(只用于叙述过去的事情、局面);马上——立刻。)
4.《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唐代卢延让的《苦吟》) 1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A)
①随风潜入夜,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 ,春来江水绿如蓝。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春风。
A.①润 ②点 ③火 ④笑 B.①潜 ②翻 ③蓝 ④笑 C.①润 ②翻 ③蓝 ④春 D.①潜 ②点 ③火 ④春
【材料链接】
1.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2. 借助朱光潜先生的材料先自己咬文嚼(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字一番,谈谈自己的理解。
材料一:(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2)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材料二:(1)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2)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3)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这三则材料将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另外两则里都只有一个“石”,你认
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材料三:(1)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韩愈修改了哪个字,你认为谁的好?
材料四:(1)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2)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3)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三句,那一句更富有文学色彩?试说明理由。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斟酌文字与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2. 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质疑探究】
1. 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
(1) 郭沫若改字(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明确: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 这一组例子是说: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2) 王若虚改句(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 2 探究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探究案
编者:任幸荣 时间:2014-10-17 学号: 姓名:
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3) 贾岛“推敲”(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A.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B. 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推敲”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 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
(4) 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请简要分析“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与“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明确:第一句用的是直指的意义,第二句用的是联想的意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而 来的,它写出了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种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了艺术妙境;而前者没有这种效果。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
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举例: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2. 依据以上事例,说说它们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1)郭沫若改台词。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说明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3)“推敲”。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说明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句子意蕴丰富,会使文章增
色,达到艺术的妙境;
(5)套语的实例。说明避免套板,推陈出新。
【我的收获】 【当堂检测】
1. 填空:
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以9秒58这一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百米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三次打破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的巨星。(提示:此句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预设答案:骄傲 , 自豪 , 令人叹服 。最佳答案:眩晕。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清楚的一项是 ( )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唐代卢延让的《苦吟》) 3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A.周谷诚先生早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了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
B.本文是作者于2003年5月第一次参观哈佛大学写的游记,叙述按时空关系组合,角度独特,见解深刻。
C.蔡元培广罗人才,各派人物云集京师大学堂,北大一时既是新文化成长的园地,又是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场所。
D.目前台湾岛内按人口平均消费咖啡已达38.5杯,这一数字,显示台湾人对咖啡的喜爱。
明确:C(A逻辑混乱,两分句间没有因果关系。B成分残缺,应在“哈佛大学”后加“时”或“后”字,与前面的“于”构成介宾短语。D表意不明,没有说出是月平均,还是年平均。)
3.选出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D)
①文学是艰苦的事
②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
③你不能懒,不能粗心
④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⑤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⑥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⑦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⑧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A.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B.②④③⑤①⑥⑧⑦ C.①③⑤④②⑥⑦⑧ D.②①③④⑤⑥⑧⑦
4. 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参考答案: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鸟儿清脆的鸣叫着,树下的清澈的泉水欢快的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的鸣叫着,树下的柳树叮叮咚咚奏着曲子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的鸣叫着,树下的
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的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
寒风中无言的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令人烦躁的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
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的鸣叫着,树下寂寞的流水懒洋洋的流向远方。
5. 品读下面一首诗并思考:这首诗中的“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4
篇二:8《咬文嚼字》教师版
《咬文嚼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品味佳句,培养鉴赏能力。
3、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
者之一。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
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
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
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
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
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
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先生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
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
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会收益匪浅。
2、关于“美学”
美学是研究美的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社会、艺术,阐
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朱光潜先生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美学家,他在美学方面的重要著
作《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阐述西方美学发展的专著。朱光潜先生改变了过去
以为美是心灵主观创造的讲法,提出了美是客观与主观统一的观点。所谓客观,指的是自然
物,这是产生美的条件;所谓主观,是指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
【导学案】
一、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倒涎例yuán 斟酌zhēn咬文嚼字jiáo.xián憎恶.wù 援...
岑寂cén蕴藉..jiè 尺牍.dú 付梓.zǐ 剥啄.zhuó
2、解释词语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索然无味:多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枯燥。也作“索然寡味”。
清沁肺腑:清新得渗入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不即不离:即,接近。离,远离、疏远。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舞文弄墨:原指歪曲法律条文而作弊,后指玩文字技巧。
安土重迁:指留恋乡土,不愿轻易迁往他处。
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而白吃饭不做事。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鸣,表示。
点铁成金: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课文中指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炼字:用心琢磨,使字句精美简洁。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游离:比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兴会:因偶然有所感受而发生的意趣。
二、文题解读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有三点: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例: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B.形容卖弄才学。
例: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 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感情,因
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研读全文
(一)阅读课文1——5段
1、阅读课文1、2段,有感情朗读下列几组示例,说说哪一句更有表现力。
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是”式表示: 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 “你这”式表示: 坚决的判断,带有极端憎恶,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2、阅读课文3、4段,思考:王若虚对《史记》李广射虎的修改为什么不好?
3、阅读课文第5段,思考:“推敲”的故事为古今所称赏,作者提出了什么不同的观点?
也是意境上的分别。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
与全诗调和的。
4、小结:课文1——5段列举三个例子,阐述了切关系,强调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郭老改字:句式 不同, 情感不同
王若虚改《史记》: 繁简 不同, 意味 不同
“推敲”的典故: 用字 不同, 意境不同
(二)阅读课文6、7段。
1、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第6段:
第7段:
(各段开头两句)
2、作者举第四个例子《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说明了什么道理?
3、作者举第五个例子“套板反应”说明了什么道理?怎样避免“套板反应”?
4、小结:课文6、7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的把握,尤其是它的 联想意
义 。并列举2个例子,说明文字联想意义 的使用有 善用和误用 两
种情况。
(三)阅读课文第8段
1、第8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
2、你从这一段中得到什么启示?
(四)回顾全文
1、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必须去咬文嚼字。
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与情境有关,与意境有关,与联想有关,与创新有关,要
参透文章,写出好文章,必须学会咬文嚼字。
2、学习本文,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哪些观点?
四、当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憎(zēng)恶蕴藉(jiè)咬文嚼(jiáo)字 ...
B. 岑(cén)寂 剥啄(zhuó) 锱(zī)铢必较 ...
C. 镞(cù)没 付梓(qīn) 下乘(shèng)作品 ...
D. 援(yuán)例 尺牍(dú) 深恶(wù)痛绝 ...
2、下列词语书写有无误的一项是( D )
A. 鲁莽 迷离 索然无味 不既不离
B. 调和 乞灵 清沁肺腑 推成出新
C. 斟酌 兴会 锱铢必较 点铁成金
D. 蕴藉 炼字 自名得意 若隐若现
3、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你认为哪句更好?
A.(1)眼看朋辈成新鬼 ..
(2)忍看朋辈成新鬼 ..
第2句。“忍”的意思为“不忍”“怎忍”,含有一种含蓄隐忍的情绪,比“眼”字的含义更深刻。表达了作者面对友朋噩耗时,虽义愤填膺却只得面对惨痛现实欲哭无泪的感情。
B.(1)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
(2)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
(3)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
“摇”“映”二字,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 “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
“扶”“失”最妙。 “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了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篇三:揭秘千古“荡妇”潘金莲的真实身份! (1)
揭秘千古“荡妇”潘金莲的真实身份!
在小说《水浒传》里,潘金莲是个有名的淫妇。其实,历史上的潘金莲,出身于大户人家,根本不认识西门庆这个人。婚后的她贤淑善良,却无端被人讹传成红杏出墙、“与人苟合谋杀亲夫”的“荡妇”。
她的夫君武大郎也很冤:明明凭自己的努力当上县令,却硬被说成“走街串巷卖炊饼”的“三寸丁谷树皮”,还被戴了一顶“绿帽子”。
小说形象
《水浒传》中的千古“荡妇”
北宋徽宗年间,河北清河县一大户人家里,有个使女叫潘金莲,貌美如花。东家恋其美色,她告诉了女主人。于是东家怀恨在心,把她嫁给了卖炊饼的武大郎。 武大郎身高不足五尺(1.3米),面目丑陋,绰号“三寸丁谷树皮”。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物质上,他都无法满足潘金莲。后来,潘金莲与西门庆偶然相遇。西门庆本就好色,而潘金莲见他既有钱,人又很帅,就动了心。经王婆撮合,两人如同干柴烈火,烧到了一起。 没有不透风的墙。不到半月,两人的奸情传得满城风雨。武大郎上门捉奸,被西门庆一脚踢中心窝,卧病在床。武大郎警告潘金莲:“等弟弟武松回来,一定饶不了你们。”
这句话,为他引来了杀身之祸。西门庆与潘金莲合谋,用砒霜毒死了他。武松出差回来,很快查明兄长死因,他在哥哥灵前手刃潘金莲,随后杀了西门庆。 几百年来,《水浒传》中的这段经典情节,让潘金莲成了“淫妇”的代名词。 历史真相
历史上的潘金莲,是一位名门淑媛
历史上,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确有其人,但都生活在明朝。史载武大郎本名武植,清河县武家那村人。他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中年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令。 潘金莲是知州家的千金小姐,住在距武家那村不远的黄金庄。她喜欢武植,经常接济他,并与他私订终身。两人结婚后和睦恩爱,养育了四个子女。
1946年,武植墓被人发掘出来,墓碑铭文曰:“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yue)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武植的24世孙武书常说,从铭文不难看出,武大郎虽然出身贫苦,但从未“卖炊饼为生”。相反,他是造福一方百姓的七品父母官。而本是名门淑媛的县令夫人潘金莲,却被描述成“淫女荡妇”遭到唾骂,实在比窦娥还冤枉。另据1996发现的武植的小腿骨测算,武植身高应该超过1.8米,绝非“三寸丁谷树皮”,更不是“五短身材”。
诋毁缘由
武潘被丑化,原来是损友搞鬼
武书常介绍,武潘二人被“毁容”,其中另有缘由。
原来,武植早年贫苦,接受过好友黄堂的资助。武植做官后,黄堂家的房屋失火,他便投奔武植,希望谋个一官半职。不料,他在武家住了3个月,天天好酒好菜,却始终不见提携。黄堂觉得武植不够哥们儿,一怒之下不辞而别。
为发泄心中怨恨,黄堂在回乡路上四处编造宣扬关于武潘的谣言,并张贴传单捏造武潘二人的“丑事”。当地恶少西门庆与他沆瀣一气,添油加醋。
很快,武潘二人的“丑事”传遍了相邻州县的街头巷尾。黄堂回到家里,发现自家房屋已被重新修盖。妻子说,是武植重修了房舍,还购置了新家具。
黄堂无比懊悔,但他捏造的武潘二人的丑恶形象,早已轰动四方,并被施耐庵写进了小说《水浒传》,从此流传天下。
施耐庵怎么也想不到,他写的《水浒传》,不仅让武大郎、潘金莲两人名声尽毁,也给武潘两姓后人带来灾难:清河县的武家与潘家,几百年来从不通婚。
亡羊补牢
施耐庵后人替祖先赎罪
“作为潘姓后人,我们也为潘金莲感到委屈。但误会已经造成,一两句话是改不过来的,希望后人理解就好。”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潘姓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潘建民说,2010年清明节后,他们去过清河县的武植祠,细读了武植墓碑铭文。
“让人欣慰的是,我们也见到了《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后人给武潘的造像和道歉诗。”潘建民说,凡是去过武植祠的潘姓人,都会拍下这组照片,一来敬佩施耐庵后人的勇气,二来也告诉世人,潘金莲并未给潘家丢脸。
2009年12月18日,施耐庵的直系后人施胜辰(河北省著名书画家)专程来到清河县武植祠,代表先人向武氏后人表达歉意,为武植和潘金莲造像,并写下道歉诗,该诗至今仍裱糊在武植祠墙壁:
杜撰水浒施耐庵,
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画,
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
正容重塑展人间。
武氏祠堂断公案,
施姓欠账施姓还。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