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丁玲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5:34:28 体裁作文
丁玲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读后感丁玲《三八节有感》

丁玲 《三八节有感》 读后感

文章摘要

第一、不要让自己生病。无节制的生活,有时会觉得浪漫,有诗意,可爱,然而对今天 环境不适宜。没有一个人能比你自己还会爱你的生命些。没有什么东西比今天失去健康更不 幸些。只有它同你最亲近,好好注意它,爱护它。

第二、使自己愉快。只有愉快里面才有青春,才有活力,才觉得生命饱满,才觉得能担 受一切磨难,才有前途,才有享受。这种愉快不是生活的满足,而是生活的战斗和进取。所 以必须每天都做点有意义的工作,都必须读点书,都能有东西给别人,游惰只使人感到生命 的空白,疲软,枯萎。

第三、用脑子。最好养好成一种习惯。改正不作思索,随波逐流的毛病。每说一句话, 每做一件事,最好想想这话是否正确?这事是否处理的得当,不违背自己作人的原则,是否 自己可以负责。只有这样才不会有后悔。这就是叫通过理性,这,才不会上当,被一切甜蜜 所蒙蔽,被小利所诱,才不会浪费热情,浪费生命,而免除烦恼。

第四、下吃苦的决心,坚持到底。生为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就要有认定牺牲一切蔷薇 色的温柔的梦幻。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而不是在月下弹琴,花前吟诗。假如没有最大的 决心,一定会在中途停歇下来。不悲苦,即堕落。而这种支持下去的力量却必须在“有恒” 中来养成。没有大的抱负的人是难于有这种不贪便宜,不图舒服的坚忍的。而这种抱负只有 真正为人类,而非为己的人才会有。

感悟:通读丁玲《三八节有感》整片文章,最吸引我的就是文中提及的这四点。

现在的我身体还好,有时除了感冒难受一点外,没有其他的疾病是我痛苦不堪,所以,至今我还是无法深刻体会到让自己不要生病的强烈渴望,只是听了太多的前人,长辈之人的话,这样让我注意到了平时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的必要。

让自己愉悦,这个渴望每个人都拥有,但是,现实并不是人人都会获得愉悦,相反,很多人,一直很难获得愉悦,他们有的为生活的柴米油盐醋犯愁,有的为自己挫折密布的感情生活犯愁,总之让人不能获得愉悦的因素很多很多,比获得愉悦的因素多的太多了。但是,保持一颗积极的心,对生活充满希望又是我们有幸生存在这个花花世界的人的一项权利和义务,所以,让自己愉悦,这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听美国哈佛大学的公开课视频《寻找幸福》,主讲师谈到,一个人获得愉悦不仅仅是从他人的交谈和夸赞,还可以通过个人对自我的沟通,即所谓的心流,获得心灵的愉悦。对于我而言,千言万语,乃至口若悬河,这些都不能确切的获得我心灵的愉悦,因为生活中的很多言语笑声背后萦绕着寂寞和无归宿感。我一直憧憬和向往着《笑傲江湖》中曲洋和刘正风的情谊,英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生在世匆匆数十载,漫步人生中有一个知音,其实就充满了愉悦,欣慰和满足。我相信他们的交流是心灵上的一种沟通,而不是现在生活中通过黄段子给大家笑笑,结果大家都笑的很空虚。所以,在我看来,多读书,多静静地思考,交挚友,共寻道,心灵得到滋养,我想就可以让自己愉悦了。

用脑子。还依稀记得很老的一句话,脑子就像是一部机器,如果不运转,就会生锈。当时,小学老师都在用这句话来训诫我们不要偷懒。我不明白丁玲女士说的用脑子是为了继承东西,还是为了创造东西,亦或者两者都是,但是我还是想说说我的看法。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脑子,这就支持了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前提就是,这一千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脑子去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否则,一千个读者也不一定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用自己的脑子看待这个世界,去思考这个世界。我一直坚信着话都是人讲的,话可以说的很漂亮,但是话背后的情绪我们却无法得知,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人生观,该懂的事情你到一定的年龄你就会懂,不要让别人的想法来质疑,折磨你自己,你人生的路只有你的双脚才可以走,别人只是看客。在别人对你生活指指点点的时候,你也要看清楚,他们当时话语背后的情绪可能正在为自己的生活而苦恼,所以,坚信,用你自己的脑子去走自己的路,别人的话,可听,但不一定可信,你要用自己的脑子!

下吃苦的心,坚持到底。我们一直都追求成功,但是,对此而下定吃苦的心,坚持到底的人却不多,所以,这世界上就是很多人希望成功,但是成功者却比希望者少很多。我还记得自己开始上第一节书法课的情景,从最简单的横画开始跟手中的毛笔和中国的汉字做交流,到现在已经有九个年头了,过程中也有人对我提出质疑,他们质疑学这种东西到底有什么用,身边很多的人都质疑,虽然那时候也有人说这种东西将来会有所谓的经济价值,人生价值,但质疑的人总是比肯定的人多,那时的自己下了吃苦的心,每次练字都画半天,夏天的时候,都是汗流浃背,手肘碰过的纸都被汗水渗烂了。一年年的坚持,我获得了一些好的成绩,获得外界人的认可。如果,在曾经的某个时刻我放弃了,我想放弃之前的所有付出都是白费的。所以,但我们想放弃的时候,想想,我们为实现它花费了多少,如果放弃之前的付出都会白费,既然已经花费了,那么就坚持下去。等我们到底的时候才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篇二:读书报告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文学作业)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书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阅读书目:《莎菲女士的日记》作者:丁玲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多年的阅读中我很少刻意的去读某一个时期某一个作家的作品,在接触女性文学后,我根据老师推荐的作家和书目,阅读了一系列女性作家的文章。其中在阅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后感触颇丰。在阅读过程中每一个人面对不同的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人在审视对不同的作品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解读一部作品时受那些早已经在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意识影响每个人都会带有自己的感情,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结合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选取适合的视域来深入作品。至此,如何能更好的挖掘出新意,真正阐发出自我观念,得出独到的见解在我们赏析一部作品中变得至关重要。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女作家丁玲在24岁时创作的,她以新颖独到的日记体形式创作出一篇带有自叙性质的反映作家心灵世界的作品。作品中对主人公莎菲以行云流水似的笔触,深刻的剖析了内心在面对爱情时的焦灼与矛盾心境。在20世纪二十年末风云突转的时代背景下,以极为细腻大胆的抒写方式,揭露出一代知识女性在爱情与理想方面的种种困惑与痛苦,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把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性自主性个体性通过莎菲心里获得的描写表现的淋漓尽致。“莎菲"这一形象也成为了一个时代女性符号的象征。

小说中的莎菲敏感,感伤,悲观,孤独,并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这种种性情再加上令她迷惑而头痛的爱情更让她变得忧伤而忧郁。她读报,看书,关心社会发展,是时代的新女性,可这每一种总不能真正唤起她的激情与希望。小说在表现莎菲与苇弟,凌吉士,以及同学毓芳,云霖的交往中,表现了新时代女性的婚恋观念与生活态度。

莎菲在小说中是苦闷痛苦不被理解的的。首先她对自身爱情是不满与渴求的。苇弟是个比莎菲还大四岁的大男孩。他喜欢莎菲,照顾莎菲。可是他老实,纯真又异常的懦弱与缺乏主见,无法真正理解这样一个处于渺茫状态中的莎菲的所思所想,无法真正的走进莎菲的内心世界。有几次他都希望苇弟能哪怕理解她一点,也许她都会产生一点点缠绵的爱意。她并不是没有给过苇弟机会,她把自己私密的日记给他看,希望他能听到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与渴望被理解,被关心,被温暖的无声呐喊,然而苇弟只看到了莎菲爱上了淩吉士,只是吃醋的开始落泪,莎菲希望得到的,苇弟永远也想不到。在莎菲与苇弟这段感情的的纠葛中,我们能明显体会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在旧时代的作品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往往都是郎才女貌、才子佳人,女人总是爱情中的附属品,总是会轻易爱上追求自己的男人,然而在这部作品中莎菲的爱情观产生了质的突破,苇弟虽然深爱她,对他的关怀无微不至,但是莎菲并不能接受他,莎菲在爱情中需要的是一个懂自己的人,一个理解自己的人,女性的感受,女性的需求,女性灵魂的独立性,以及与男性在爱情中享有的平等性,在这部作品中终于冲破了破旧的牢笼跳到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天空中来,女性的自我意识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解放与救赎。

南洋人凌吉士英俊,潇洒,又颇有点情场老手的意味。莎菲在第一次看到凌吉士时就对他产生了好感,她想方设法地去接近凌吉士,但女性的矜持使她处处隐藏起自己的心思,不愿意被别人看透自己的心事。这体现了中国女性通常的恋爱观是:男人必须采取主动,否则女人就没有地位了。莎菲在面对吉凌士的爱是充满着矛盾的。一方面,她向往灵与肉的爱情;另一方面,她始终走不出以肉感为尺度的爱情的判断。凌吉士颀长的身躯、柔软的莎菲很希

望得到他的一点点拥抱和吻的抚慰,由此产生的激情和欲望使莎菲坐立难安。她沉迷于凌吉士的肉感,凌吉士的形象一直呈现在莎菲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她渴望凌吉士的理解和爱情,但凌吉士姣好的外貌和迷人的风度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卑劣的灵魂,莎菲看不起这样的吉凌士,她追求的是理解基础上的爱情,他知道吉凌士给不了她,但她就是无法摆脱吉凌士的色诱,她内心的痛苦来自理性与欲望、灵性与肉体的冲突,但是,在这种冲突中,理性与灵性并没有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她终日在这种矛盾中挣扎,这也是造成她内心痛苦的重要原因。她的理性占上风的时候,他看不起、嘲笑凌吉士粗陋的灵魂,她庆辛自己没有掉进他美好外表下的陷阱,她厌恶自己无法摆脱凌吉士迷人外表的诱惑,她知道这种爱情是丑陋的,她不爱凌吉士,她只是被那种肉感所迷惑,所以当她得到了淩吉士的吻以后最终拒绝了他,并决定离开,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在对淩吉士的情感描写中,丁玲将女性的欲望,女性在爱情中的渴求,以及女性内心的纠结表现的非常透彻。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女性都是作为被欣赏者出现在文坛中,樱桃小嘴,纤细的腰身,弯弯的眉毛,都是用来对女性的描写与刻画,女性一直作为被欣赏者,但是这部作品以莎菲的视角仔细的对淩吉士进行了描述,这是文学史上的一次突破,男性作为被欣赏者出现在了文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五四的洗礼,唤起了一代青年的心理意识。可社会又没有提供足够的环境让他们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莎菲接受了教育,获得了知识,启迪了心灵,可是在社会中却又屡屡碰壁。她唯一依赖的是爱情与友情。唯一理解她有心灵共鸣的蕴姊去世了。爱情也没有欣慰,莎菲徘徊在两个男人之间,尽管接受了教育的新女性她大胆的呼喊爱,渴求爱,可是直到最后在爱情中她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精神的相通和理解,为此她的苦恼始终没有改变。有了女性自觉意识的莎菲所寻求的爱情在现实与理想的折磨中,终究还是没有实现。所以在日记的结尾出走成了唯一的出路。这也是那(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个时代新女性的自我觉醒的不到满足的唯一出路。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女性文学创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的最大贡献在于抓住了时代浪潮中的女性的心灵世界。创作了充溢着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其实在爱情中,我们每个女人都是莎菲,在纠结中彷徨中孤独中渴望被理解。

篇三: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浅谈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08教育学 0804010133 李杏

【摘要】

丁玲作为一位对生活有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由早期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描写莎菲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苦闷和追求;到中期的小说如中篇小说《韦护》中为“革命”放弃个人爱情,写走出恋爱的羁绊,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关键词】女性意识 苦闷追求

【正文】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女性意识再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加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意识将“女”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位优秀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中贯穿了对女性生存价值及其人生道路的探索。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形象的典型,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些带血的足迹。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

而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的凸显,也是跟她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同时与她的个性也是息息相关的。丁玲从小就孤寂、敏感,骨子里藏着感伤的因子。她孤傲,喜欢默默地观察人;好幻想,思想往往脱离现实;情感炽烈,“不喜欢过于理智”;天真单纯,“太真实太爱在朋友面前裸露自己的精神”;容易冲动,情绪极不稳定。她曾经狂热地参加过一些政治运动,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和承受挫折的耐力,当“五?四”退潮和大革命失败以后,随即“陷入愁苦的深渊”;她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不愿接受任何束缚,既割断了同传统的联系,又远离革命,灵魂无所皈依,生命没有支点,终日沉溺在自我的内心世界中,“销声匿迹,慨叹人生如灰暗的深渊。”正是这种心态和对知识女性在特定时期生存困境的感受,使她与现代主义发生共鸣。不妨说,主体的感受使她从现代主义中找到了“知音”,现代主义又反过来更加强化了她的感受,并使她获得了自我表现的参照系。也许丁玲并没有刻意地向现代派学习,但由于潜移默化的作用,她还是不知不觉地与它们走到了一起,使早期创作体现出一定的现代主义特征。最大的体现就是其创作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凸显。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改变,她的一步步的成长史。

一、 不甘沉沦的求索

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作品写的是阅世未深的少女梦珂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自己的生活道路,但现实生活安排给她的是一个比一个更深的陷阱。红鼻子老师侮辱模特,而她所倾慕的温文尔雅的表哥背着她却干出下流龌龊的事??道路未找到,做人的尊严却受到损害。作者深刻地刻画了她道路追求碰

壁的痛苦历程。一个向往自由,反对束缚,向往真实,反对虚伪的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寻找出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挣扎,最终还是进入一个不如意的地方。继《梦珂》之后,1928年丁玲发表了她的另一部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在这部作品中,莎菲不再是“五四”初期那些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半新半旧式”女性,而是一个完全置旧礼教,旧道德于不顾的叛逆女性,在小说中,莎菲同时与两个男子苇弟和凌吉士恋爱,这本身就显示了莎菲在这种爱情关系中占据着充分的主动。由被选择而成为选择者,这表明“五四”女性的以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为内核的妇女解放意识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莎菲在战胜凌吉士后得到的是失落和迷惘。她叹道:“莎菲生活在世上,所要人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由失望而自然陷入孤寂、自怜之中,“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我可怜你,莎菲!”这是莎菲女士留给世人的凄凉的绝叫,也标志着丁玲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陷入了新的困惑。这种困惑,一直延续到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中。

二、 走出恋爱羁绊投身革命洪流的新女性

1930年,丁玲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作品描写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之间革命与恋爱的冲突,韦护为革命决然离恋人而去,丽嘉也开始有所觉悟。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发现作者在创作意识上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倾心于表现莎菲式的孤独、苦闷、哀叹、自怜,转变为表现丽嘉所代表的知识女性在新的境遇中的困惑、彷徨、思索与积极的追寻过程。在《一九三零春上海(之一)》中,女主人公美琳是为了追随革命者若泉而毅然抛弃了整日伏案写作、不关心革命、了无生气的丈夫子彬,这比起丽嘉的被动追随,多了几分自觉与主动,表示了作者对以往盘踞胸中的爱情至上主义更进一步的怀疑乃至放弃。在爱情与革命的对峙中,已明显绮重于革命一方。到了《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中,玛丽这位不合时宜的爱情至上主义者遭到更“不客气”的处理,她与虽然爱她但无疑更热忠于政治活动的革命青年望微的分道扬镳,标志着作者对只要爱情,不关心社会的女性意识的彻底抛弃。1931年,《田家冲》这篇短篇小说发表,我们发现其中年轻的女主人公三小姐已纯然是一位成熟而坚定的革命者,而与之具有对等质量的男性形象已被略去,整个故事已与爱情无关。这就是说爱情也已被省略,革命的内容已成为全部。而已往于爱情故事中用心设计男性主人公这种习惯做法也已改变,与女性主人公相对应的男性形象首次缺席,这种变化正暗示着一种新写作意向,即不再沿袭此前的女性通过男性革命者引领而投身革命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变化了的新的女性意识中,男性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男性集体为主所担当的整个革命事业。

30年代,丁玲仍然一如既往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心体会时代女性的心理。但她笔下的主人公不再是忧郁的女子,而是融入社会,把个人的幸福和民族的强盛结合到了一起。

三、 对女性解放现状的疑虑与不甘

如果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这一段时期丁玲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到40年代初,丁玲到达延安一段时间后所创作的作品,则标志着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进入了一个日益成熟的时期。她以往略带盲目的革命热情降温,社会理性更趋深入,怀疑意识上升,对妇女解放的现状及未来产生了一定的疑虑,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抗拒心理。特别在《“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男人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和女人本身都把这些女人的

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问题。”当时的延安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那些当初响应号召投身革命的“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们再度回到家庭中做饭带孩子,日渐变得婆婆妈妈,“皮肤在开始有褶皱,头发在稀少”,并且被指责为“落伍”,有的还遭到男人的遗弃。丁玲正是敏锐地看到了在新的体制之下女性一如既往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命运,看到了革命对女性解放所做出的允诺与实际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于是她又一次表现出了“莎菲式”的叛逆勇气,不再幻想,不再对男性充满依赖,而将女性自身的自立与自强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作者毕生关于妇女问题思考的制高点。

发表于1948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作者正式放弃女权立场的标志性作品。作为现代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这种放弃也就是带有一点女性集体“最后一课”的性质。在作品中,尽管还能从黑妮等女性形象身上依稀辨出丁玲昔日的一点女性意识迹象,但是,从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不再留恋昨日的一切,那些昔日余影只是写作的某种惯性所致,而绝非自觉所为。我们更多感觉到的倒是作者竭力向当时主导性意识形态靠拢的努力,为此不惜放弃自己作为女人的最基本的感觉。

四、 总说丁玲作品

正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独特精神个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五四”以后的新女性在时代的启发下,自我意识重新觉悟的曲折过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女作家这样关心妇女的命运,这样强调妇女的自身解放,这样深刻地指出妇女问题的关键;也从来没有一个女作家像她那样,为了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为了妇女的彻底解放手那么多的磨难。

【参考文献】

1.、张勇泉《个性主义的悲剧—解读丁玲》中国社会出版社

2、丁玲《“三八”节有感》,见《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3、丁玲《丁玲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4、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