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商山早行改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2:47:31 体裁作文
商山早行改写体裁作文

篇一: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

【原诗】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动好学,苦心砚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中第。从56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事,不再涉足名场。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受到权贵的排挤、压制,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们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于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 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可惜其集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唯《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现在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我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

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现在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虽经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

【注释】

1、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2、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3、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4、铎:大铃。

5、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6、枳: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7、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8、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9、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10、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诗意】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

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篇二:语文:《商山早行》练习题(苏教版选修))

语文:《商山早行》练习题(苏教版选修)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铎:马铃铛。 槲:树名。老叶在春天长新叶时脱落。 枳:果树名。 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南。秦时为杜县,汉宣帝葬于此,故名杜陵。 回塘。曲折的池塘。

1,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诗中的 。

2,诗中最能表现“早”的是联。”这两句从描写角度看既有,如 ;又有 ,如 。

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描写的景象有 有(只能填一字),互相映衬。诗中写到“雁”是用以表达 之情。

[解析]]

此题主要训练和考查对诗句意思、特定意象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辨识。

第1题继续巩固基本知识,依据基本格律分析,可知此诗为近体诗中的五律,韵脚为āng。 律诗首联为“起”,颔联为“承”,共同点题。由诗来看颔联承接首联的“晨”,具体表现题目中的“早”。雄鸡已叫,但残月却还在西天,打了霜的木桥上脚印十分清晰,充分表明了一个“早”字,所以题2的答案应是颔联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写景物有多种角度,从人的感觉来看,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等。分析这两句诗可知有视觉,例句是“人迹板桥霜”;又有听觉,依据是“鸡声”。(或静态和动态也可)

事物本身就是有动有静的,因此就有动态和静态的描写。如果动静有机结合,景象就会更加生动有致。古代诗人非常注意这一点,所以我们在读诗时也必须注意,并且能够赏析其艺术作用。分析颈联,可以看到“落”和“明”为“动”,“路”和“墙”为“静”,所以颈联描写景象是有动有静,互相映衬。

大雁是诗歌中十分常见的意象,一般与忧愁相思有关,例如亲友离别、闺中相思、羁旅怀乡等等。至于究竟是哪一种,必须依据对作品的具体分析来判定。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第二句就说:“客行悲故乡”,第七句说:“因思杜陵梦”,因此可以确定,他是借大雁来表达思乡怀亲、急于返家的迫切之情。

篇三: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

执教者 常州五中 岳敏

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并能初步鉴赏温庭筠的诗歌

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弄清《商山早行》的“言外之意”。

3.学习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4、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诵读与鉴赏

一、 导入

对对子 粤——闽 粤语——闽地/人 粤语歌——闽人话 粤语歌好听——闽人话难懂 这个对子里暗含了我的名字,猜猜看。

中国古典诗歌,到唐朝达到了它的巅峰。即便到了晚唐,也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晚唐诗歌的风采。《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为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 。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已成为(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众口传诵的名句。“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

二、 初读诗歌

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解,初读诗歌。(巡视)

2、注解中的错误。槲(Hu)

3、放声朗读。

4、中国诗歌讲究的是“声情并茂”,这个声就是“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5、点评。

三、 初读分析诗歌内容

1、3W原则

Who 即 知其人 诗人的基本情况(介绍温庭筠)一作廷筠,又作庭云。本名岐,自飞卿,太原人,才思敏捷,下笔万言。 为人放荡不羁, 性倨傲,为执政者所恶。屡举近士不第。流落而终。才情绮丽,与当世诗人李商隐齐名,号“温、李”。

评温庭筠的诗,往往说“词藻华艳,堪为晚唐华艳诗风代表”。但鉴赏作品时,要紧的还是要以作品实际出发。如说苏轼是豪放派,但也有情思绵邈、含蓄委婉之作;说李清照是婉约派,但她也有大气磅礴、意境雄浑的作品。

What论其事 主要内容谁什么?(题目已经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Why 明其因 诗人写作的动机,想要表达的情感(诗歌第二句已经告诉我们是为表达“客行悲故乡”的情感)

这时我们已经完成了初读感知的任务。 对一首诗歌的解读,往往是呈螺旋式的纵深,好的诗歌经得起反复品味,也需要反复品味。

2、就第二个W(what)我们再来深究一下。

这首诗写的是“商山早行”,诗中既有“早行之景”又有“早行之情”。

时间季节:春季(解释1、槲叶,枳花,凫雁满回塘 ——春江水暖鸭先知)

2、霜

时辰:凌晨(鸡声 残月 霜 晨起)

结合“杨柳岸晓风残月”问古人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刻分离?

早行之景旧社会的交通不便利,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宿”得

早,耽误的时间就得用“早行”来补偿,所以一般都是“鸡鸣早看天”。

看见天晴,就决然早行了。“荒村雨露宜眠早”。 既然在这个时刻出发,

那么往往分离也在这个时间。

这个时间段的景物容易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凄冷

地点:商山 (驿站 茅店 )

抓住“茅店” 这个住宿条件看来不怎么样。 怎么办,我们不住了,

换个三星级的怎么样? ——好像没法换。 你确定吗?那只有住下啦。 这

个时候,如果你是温庭筠,你叹口气,然后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

时难啊。”然后,你只好(睡下了,做梦了,梦到家了)梦的是“因思杜

陵梦,凫雁满回塘”。 在梦中,我看到凫雁欢腾嬉戏,落满那美丽曲折

的池塘

早行之情 悲故乡

过渡:这次分析,让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决定一首诗歌高下的关键是什么?(生发表意见)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红楼梦》里有个丫环,很喜欢陆游的两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 就拿去问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这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谁来讲讲你的理解。

这句诗里有个人,烧了香, 帘子不卷起来,香味也就不出去,有个很好的砚台,磨了墨, 还没有用。这是个什么人?

雅人、 俗人、 附庸风雅之人, 男人、 女人 似乎都可以。什么人都可以,那就等于没有这个人。因为这样的句子里没有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那么我们再来看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诗工整吗?工整之极,

而且还很有特点。 都是由名词组成,这样的诗句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是极为少见的。就如

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无法复制或超越

的。首先,在技巧上就是一个高峰。

它的好处 是没有一个闲字,选取的都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 景物非常集中丰

富。是高度凝炼的诗化的语言。

这句诗里有人吗? 有,有个旅人,早行之人。

还有人吗? 有,有个更早行的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同是天涯

行路人)

有情吗? 有,雄鸡报晓,残月未落时上路, 看到的是凄冷的景物,道路艰辛,

再加上安土重迁,怯于远行的心理,羁旅之愁透纸而出。

情景重现: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

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

店前木板小桥上 ,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元代马致远的

小令《净天沙》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话,不能不说其秋景图深得温庭筠这幅霜晨

图之妙趣。 写作技巧

除了善于围绕中心造景写情、结尾含蓄有致的特点之外 ,对仗工整巧妙地当是其不容忽视的艺术特色 。中间两联不仅写得声、色、光感俱佳,而且上、下、前、后的空间感极强,加深了人们对诗歌立体画面的形象感受。诗歌绝对是有高下之分的,技巧是一个方面,但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感情。

四、 练习

请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改写成十二字或二十四字的对联。

小结:

诗歌营造的这幅霜晨图,在带给我们视觉的冲击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艺术的享受。要品透个中滋味,没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是难以做到的。除此之外,它还告诉我们,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温庭筠笔下这一声鸡啼,一轮残月,早已超越具体的故事情节本身,它表现来的是丰富的人间情感。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便是在当下中体验永恒。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