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下酒菜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07:34:24 体裁作文
下酒菜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郁达夫的下酒菜

郁达夫的下酒菜

作者: 二毛 | 发表时间:2013.07.22

郁达夫文才风流,小说、散文、诗歌样样都是妙笔生花,还擅长多种语言,一生游历丰富,红颜知己不断。他本人最钟情的,还有美酒和那几碟可口的下酒菜。

郁达夫生就一副好胃口,他的夫人王映霞曾回忆“一餐可以吃一斤重的甲鱼或一只童子鸡”。

郁达夫生在浙江富阳,富春江里的河鲜,稻田里的时蔬,给了郁达夫敏感的味觉和美食基因。他爱吃鳝丝、鳝糊、甲鱼炖火腿等地道的本地美食。

富阳山水奠定了郁达夫嗜酒爱吃的习惯,而福建的小吃和大餐则真正把郁达夫送上了美食天堂。

在福州短短三年,郁达夫把他的美食体验化作传世美文《饮食男女在福州》,记录了大大小小的美食,如今读来还让人咽唾沫,估计当时郁达夫是沾着口水写完的。

作为一个浙江人,为什么对闽菜如此情有独钟?其实作为吃货,郁达夫爱上闽菜是很自然的。浙江与福建的口味本就有接近的地方,很多食材也相通;而闽菜位列八大菜系,博大精深,有很多独到的烹饪和顶级菜式。

福建是孕育闽菜的宝地,对此郁达夫赞不绝口:“福建菜所以会这样著名??第一,当然是由于天然物产的富足。福建全省,东南并海,西北多山,所以山珍海味,一例的都贱如泥沙。听说沿海的居民,不必忧虑饥饿,大海潮回,只消上海滨去走走,就可以拾一篮海货来充作食品。又加以地气温暖,土质腴厚,森林蔬菜,随处都可以培植,随时都可以采撷。一年四季,笋类菜类,常是不断;野菜的味道,吃起来又比别处来得鲜甜。”闽菜本身即以擅做山珍海味著称,最出名的当然是佛跳墙。

以我看来,如果在全国评国菜,佛跳墙肯定是首选之一。

闽菜的特点是清鲜,和醇,雍香,不腻,这在佛跳墙中发挥到了极致。

佛跳墙选取海鳗、鱿鱼、蛏子、海参、海蚌等海鲜原料,加上猪肉、香菇、木耳等陆上美味,用煨的做法细致入味,成人间绝品。

闽菜起源于闽侯(福州菜中心),融合闽西菜、泉州菜、厦门菜,自成体系。郁达夫最喜欢的是福州菜。

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中,他记述了肉燕、蚌肉、鸭肉面、水饺、贴沙鱼等小吃。最喜欢的,当然是海味。

他写道:“福州海味,在春三二月间,最流行而最肥美的,要算来自长乐的蚌肉,与海滨一带多有的蛎房。”

他称蚌肉是“神品”,并推断这是否就是《闽小纪》里所说的西施舌。还举出一个故事来旁证,有一位海军当局者,老母病剧,颇思乡味;远在千里外,欲得一蚌肉,以解死前一刻的渴慕,部长纯孝,就以飞机运蚌肉至都。

面对美食,吃货郁达夫自然不客气,大吃特吃,他自己写道:“我这一回赶上福州,正

及蚌肉上市的时候,所以红烧白煮,吃尽了几百个蚌,总算也是此生的豪举,特笔记此,聊志口福。”

实际上,郁达夫吃到的蚌肉并不是西施舌。这也难怪郁达夫,很多人都常把文蛤等蚌类与西施舌弄混。西施舌的最大特征是“壳长约为壳宽的两倍”,西施舌的斧足长似人舌,雪白鲜嫩,绝非文蛤类所能比拟。

对于西施舌这种美食,早在宋代就有记载了,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福州岭口有蛤属,号西施乳,极甘脆。”清代周亮工在《闽小纪》中夸:“闽中海错,西施舌当列为神品。”李渔《闲情偶寄》也说:“海错之至美,人所艳羡而不得食者,为闽之西施舌。”西施舌的常见做法是做汤,闽菜中有“炒西施舌”“油条西施舌”“汆汤西施舌”等菜式。

而郁达夫提到的海蚌,迄今还是闽菜的代表菜,现在叫作鸡汤汆海蚌。做法是将母鸡宰杀净,斩成块,将猪瘦肉切成片,加水,上蒸笼2小时取出,拣去肉片,鸡汤用干净的纱布滤净待用,海蚌洗净,料酒略腌,鸡汤煮热,海蚌肉加入,加白酱油,调味出锅。

从整个操作手法上看,这道菜是特别出彩的,用很烫的鸡汤烫熟海蚌的,最大限度保持了海蚌的鲜味,加上鸡汤的醇厚,入口肯定是极具征服力的。

海蚌还有很多做法,我收藏的一本1982年出版的《中国名菜谱·福建》中除了鸡汤汆海蚌之外,还有“粟米煨海蚌”,这让我想起现在酒店中高档菜的“小米煨海参”,起源实际上很早,并不是现在的发明。菜谱中还记录一款叫糟汁汆海蚌,糟也是福建特有的烹饪方法之一。

篇二:回忆草庙【原创散文】

回 忆 草 庙

洋县老杨

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我在原洋县草庙初级中学教书四年。时隔20余年,草庙的那山那水那人那事总是时时浮现在脑海里。

狮子垭——草庙初级中学

洋县县城往南,越过汉江河,行5公里,就到了磨子桥镇。磨子桥再向南,分出两条路,东边的一条通往南山的沙溪乡,西边的一条就通往位于沙溪西边的同样是山区的草庙乡。

从磨子桥镇出发,不久就进入南山。在蜿蜒的山道上东折西拐,起起伏伏,行约20公里,就是草庙中学的所在地——狮子垭。狮子垭的得名不得而知,听起来好像蛮恐怖的。其实不然,这里群山环抱,环境清幽。学校校门朝东北方向,有60余间房屋,分三排,构成两个院落。前面一个院落主要的老师的宿舍及会议室,后面的是学生的教室和宿舍。房子修得比较高,木板楼,下面是教室,上面是学生宿舍。记得当时学校有18名教师,300名左右学生,初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一片繁荣景象。

学校前面是一个大池塘,周围长满了刺玫瑰,每到初夏时节,刺玫瑰盛开白色的花朵,芳香馥郁,沁人心脾。沿着池塘西边的公路,就到了洋县至城固五堵门乡的公路上,这条路是贯穿草庙乡南北的主干道。听说几年前已经通班车了,但过去我去上班时一直是骑自行车往返的。

学校三面环山,其中西北面的山最具魅力。从学校的西北面登山,

山呈三级台阶状。山下这一部分树木高大茂密,山腰有一部分草坪荆棘带,山顶一段比较陡峭,砂石含量较大。山顶有一古庙,当地人叫太白庙。没有碑文,也没有塑像,无从考证其来历。年久失修,但香烛不断。站在庙前环视,群山俯首,重峦叠嶂,林海茫茫。庙的后面是一条青黑色的石梁,梁顶巨石错落,梁东侧异常陡峭,偶尔从石缝里长出一些灌木。我在草庙初中教书的时候才22岁,总有被发配到大山深处的愤懑感。当时年轻,精力旺盛,常常一个人,拿上一本书,一支竹笛,一口气跑上山顶,再到山后的大石上跳跃。累了,就躺在大石头上看书,吹笛子。一开始是发泄精力,宣泄不满,后来为自然景色吸引,也有了锻炼的兴趣。于是,工作之余或是不回家的周末,就登山,读书,吹笛子,倒也其乐无穷。

学校的西面,翻过一道山梁,下到山谷里,有个池塘,隐藏在树木丛中。一侧还有一片草坪,环境清幽。夏天,我们约几个同伴去游泳,春秋时节则坐在草坪上谈天观景,正是“静观天上云卷与舒,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大有世外桃源般的优哉游哉。

学校前面公路北侧是一条小溪,两岸长满了树木,最多的是粗大的麻柳树。麻柳树长在水边,不是很挺拔的那种,旁枝较多,树干如盘龙状,煞是好看。河道大约三米多宽,溪流清澈,沙底,夏天赤脚在水中行走,别有一番情趣。这里也是我们抓螃蟹的好地方,如果运气好,一下午可以抓半盆,拿回去用油一炸,撒点盐,特别好吃。顺溪流向下,约一公里处,变成石底,怪石嶙峋,风景别致。

龙桥镇——最热闹的地方

沿学校前的公路向东一公里多一点的地方,是一个小镇,叫龙桥镇。是两条小溪交汇的地方,呈字母y的反写形状。小溪交汇处有一座石桥,叫做龙桥。我曾经站在龙桥张仔细观看,古朴破旧,没有奇特之处,不知道何以命名龙桥。我刚到草庙的时候,龙桥镇还只是一个只有几个小杂货铺的路口。第二年便乘改革的东风,扩街兴集了。不到半年时间,一条长约800米的主街道就形成了,然后是乡政府,中心小学等,陆续在南边的丁字街上修建,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集镇。兴集的时候,镇政府请了很多客人扩大影响,我们学校还排练了节目助兴,并送去了贺词。记得县剧团还在那儿唱了一星期的大戏,也就是那时,我观看了几部传统秦腔剧。

龙桥镇是农历二五八逢场,四面八方的乡民会赶来交易,热闹的很,不逢场时街上人比较少。不过,商店、食堂、卫生院、诊所、邮电所、信用社、储蓄所等都有。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倒也给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镇上有一个姓祝的朋友开着一个三间房门面的商店,是我常常去玩的地方,年龄相仿,性格温和,待人热情大方。他口琴吹得很好,最奇特的是他不识谱,可是,只要你能唱出来,他就能按着韵律吹出来。我喜欢吹笛子,他就能用口琴和着吹奏,让我很是羡慕。

大概是镇上常驻人口比较少的缘故吧,几个单位的年轻人很快就认识并熟悉了。我在信用社也交了一个朋友,性格豪爽。他上学时曾是武术队成员,有些武术功夫。我是教书的,对这些大为新奇。就缠着他给我表演舞枪,也为我讲过擒拿的基本原理。我们来往了好长一段时

间,后来他被我早一年调到平川工作了,才联系少了。

那几年台球盛行,镇上几个做生意的自然是抓住了商机,购置了台球案。台球一般是两人玩,一盘五毛钱,谁输了谁出钱。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琢磨,我终于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击球方法,主要是要计算击球的角度和掌握用力的大小。还学会了擦边球、反弹球、倒勾球、跳球等等。当没有对手的时候,台球的主人——我们简称台主,就要陪着打。台主赢了,我们自然是要掏(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钱的,台主输了,我们就不出钱,白打。其中有一个姓李的五十多岁的老人,球艺一般,我就去占便宜了。当来了单独的顾客时,我就代替台主打球,替他赚钱,自己也娱乐。

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个头不高,身板挺直硬朗,目光炯炯,精神矍铄,相貌清奇的老头。最突出的是他半尺多长的白色胡须,飘然若神仙。经打听,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就住在龙桥镇的旁边不远的山沟里。于是,我就托熟人带领,专程去拜访,攀谈。老人挺友善,很热情,也很健谈。当问及他的养生之道时,老人告诉我:“良好的起居饮食习惯是主要的,还要坚持锻炼。”问他锻炼的方法时,老人说他经常步行很远的路程。还向我们表演了两手都用三根指头着地的俯卧撑,让我们大为惊奇。我心目中一直觉得这是个世外其人,不知道这位老神仙现在是否还健在。

漫道笔架山

在去草庙的半道,有一座高耸的大山叫做笔架山。据说从侧面望,起伏的山峦呈笔架形状。从北边沿公路上山,山路缓缓走高,绵延漫

长,推着自行车要走半个小时以上才能登上最高处。可是骑着自行车从山顶下山,只需要六七分钟。山的南边比较陡峭,公路盘旋曲折,弯度很大,坡度更大,大部分路程要下车推着车子走。这就形成一个奇特的现象,从北边上山的时候推着车走,到南边下山的时候也是要推着车走。

笔架山可能是草庙区域内最高的山了,于是它也是一个分水岭,两边的溪流流向不同的方向。同时它也把草庙乡分为前山和后山两部分。

在笔架山的西北,隔着一条山沟有一个山梁,山梁上散落着七个大小相差不多的大石头。有几个石头重叠在一起,远望过去,上面的石头随时有跌落的可能,但是人用力摇动,就是掉不下来。当地有一种传说,说是王母娘娘和几个神仙曾从此经过,走到此地,有些累了,又看到这里风景秀丽,就在此休息。休息的时候,就捡起几块石头玩抓石子的游戏,走后就留下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因此这里就叫做子石梁。

笔架山的东北方向,隔着一条山沟的山梁上长着一棵巨大的松树,树干挺直,树冠丰硕,周围只有低矮的小灌木,这棵松树静显得特别高大,当地人叫做独松树。此树估计有近千年的树龄,要两个人合抱才能抱住,直径在一米以上,树高近二十米。因为树龄长,当地人敬若神明。我想,也许正是由于迷信才使这棵千年古树得以保留至今吧。

奇异张家坝

篇三: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教师版)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