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荣辱议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0:07:28 体裁作文
荣辱议论文体裁作文

篇一:高考作文训练:“荣辱”话题作文导写

高考作文训练:“荣辱”话题作文导写

写作佳苑

10-14 0701

高考作文训练:“荣辱”话题作文导写

一、作文题目

请以“荣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一)对话题的理解及立意

“荣辱”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上的释意为“光荣和耻辱”。很显然,这实质上是一个两面辩证式的话题,这类话题往往要注意兼顾话题两面之间的关系,从两者的关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来入手。当然,由于本话题两者之间的特殊联系,重心放在其中一面,应该也是符合话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的要求的。

(一)站立在荣辱之上微笑

汪曾祺说:中国人有一种很“皮实”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想,更倾向于士大夫身上那种儒道互补的孑然气质。

天上云卷云舒,堂前花开花落,那种荣辱皆忘,宠辱不惊的淡然,正是皮实的精髓所在,它弥漫在岳阳楼的滔滔的江水之上,有了居庙堂之高的博大,它洋溢在快哉亭浩浩的雄风之中,有了处江湖之远的洒脱。

时间的风吹过历史长长的河,多少人的荣与辱在里面泛起浅浅的涟漪,傅雷先生说:所有的荣与辱对于高贵的心灵都是一样的,折射出他们不中庸,不苟且的人格,而区别于小人。

确乎,荣与辱的界线早已模糊在“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傲然独立里,早已朦胧在司马迁受宫刑的屈辱与熠熠生辉的《史记》间。那钟鼓馔玉,钟鸣鼎食之家的荣,那抑郁不得志,不容于世的辱,都只是时光里的昙花一现,最终留下的,是荣辱背后灼烧真我的眼睛。

约翰.克利斯朵夫从宫廷的演奏者到潦倒的钢琴家,冉阿让从偷面包的苦刑囚到德高望重的市长到再次变为深居简出的老人,老舍从《骆驼祥子》到自沉太平湖底,他们的人生里都充满了荣与辱的交替变幻,在荣辱间艰难地前行,但他们并未如履薄冰或欢呼雀跃地来面对这些,他们以一种从容的,镇定的而又坚韧的态度走过了这一切,良辰美景,狂风疾雨,荣耀的光环,屈辱的包

袱,并没有叫他们改变一点点神色和方向,而是在时光中守住了自己。

喜欢林雨堂老先生的一句话:一个人的荣与辱都不是生活的核心,而是一段小小的插曲。它们本就是由世俗人界定的东西,又哪里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值得在意呢?

一个人的荣与辱确实只是沧海一粟,伟大的心灵从不因此而增添或缺失什么,又想起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把草芥一样的生命汇入了浩浩天下的河流,以天下之荣辱为个人之荣辱,终于褪下黯淡的尘世杂尘,让呕哑的沉吟成为后世永恒的旋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贤者以洒脱看待荣辱,傲然成为挺立的风景,山水间有了其千古咏叹,而圣者以悲悯和博大看待荣辱,成为与苍生融为一体的高贵雕塑,屹立在岁月中微笑。

千古共荣,千古同悲。堂前依然花开花落,天上依旧云卷云舒,往来的时光,站在荣辱之上,我看见了伟大的微笑。

【点评】

本文的标题令人耳目一新,一看标题,就让人感受到那种荣辱不惊的淡然、儒雅。

文章中最大的特点是始终把握住荣与辱的结合,从不同人的荣辱沉浮中显示出君子那种“皮实”精神,每段文字都共振着“皮实”的旋律。全文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另外,旁征博引的文学功底把所有的文字都恰到好处地集中在主旨之下,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又融入自己的见解,渗透抒情议论。可见,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二)荣辱人生

荣——何有?辱——何无?轻轻一笑:荣辱人生!

“天者夜昼,地者衰荣??”走进自然界,许多事物都令我们去思考,那“接天蓬叶无穷碧”的荷花,它不以污泥为辱,而以之为荣,它珍惜上天给它这种成长的机会,让其生根,发芽,执着的成长,它把叶子长成蜻蜓旋的舞台,它把花儿开成人们美丽的记忆,它把香气弥漫成夏天可爱的理由,它成功了,它没有接受光荣的人生;那“稻菽千重浪”的田野,它们经受了冬天的沉寂,经受了严寒的洗礼,经受了风雪的肆虐,最终导致自己身心疲惫,面色苍白,但它们没有以之为辱,而将这些种种打击作为成长路上的铺路石,为赢得人们的赞扬而感到骄傲,感到光荣。

万物皆如此,而人又何尝不是?回顾历史,有多少文人志士经历了荣辱人生。

还记得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总是酒中仙”的烂漫诗人李白吗?过惯了舒闲生活的他不以宫中生活为荣,而以之为辱,虽然他经历了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生活,但他不以之为荣,相反的让他看到的是一个王朝的衰败,勾心斗角的腐败的官场生活最终让他远离尘世,去追求那种安静的生活,那是一种光荣的生活,不是吗?

还记得那个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吗?那个不啼清泪而啼血的悲鸟?不错,他就是辛弃疾。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他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他却以之为辱,他最终决定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他摒弃这一切他所认为的耻辱,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这

样他才感到光荣。

时代变迁,我多想穿越时空,和你们共醉于明月,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的诗句。可我不可以,因为你们不可以,你们的生命属于过去,而思想是永存的,不能共饮没关系,且让我们做一次心灵的朋友吧,我愿意面对荣辱的人生——尽管“长风破浪会有时”,但“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

本文从两个问句展开,并且迅速地进入作文的主题“荣辱人生”,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在文章的内容布局上,由自然界的“荷花”和“稻菽”的磨难而及文人志士的荣辱人生,衔接自然而巧妙,在文末也表达了直面荣辱人生的坦然和乐观,全篇思路清晰完整,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想法。

另外,文章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虽没有“金戈铁马”的豪壮,却洋溢着“沉吟低诉”的婉。全篇诗文的巧妙引用,信手拈来也显示了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

美中不足的是对李白和辛弃疾的两则材料的运用上缺少变化,属于同一类,也未能在两则材料的基础上收束升华

(三)直面荣辱

荣,一面胜利的旗帜,插上人生价值认同感的高地。

辱,一艘苦难的航船,载着全部苦难沉重驶向何方?

——题记

一直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荣和辱泾渭分明,于是荣辱拉着手站在楚河汉界的两边。从小就被灌输“劳动光荣,懒惰耻辱”的思想,“荣”与“辱”这两个本身不带任何色彩的汉字在中国人心里便有了不同的份量。人们追逐“光荣”“荣誉”“荣耀”,回避“耻辱”谈“辱”色变。似乎前人已经把“荣”与“辱”界定得很清楚,后人也就没必要非把“荣”与“辱”调个了。可是,人们谈论这二者真的是只谈论这二者,连怎样区分,如何对待都不曾思考便呼呼睡去,醒后倒也忘得一干二净。

在我们眼中,刘翔振臂一呼“亚洲有我,中国有我”是荣;女排姑娘用金牌唤回曾经的光荣,用胜利开启崭新的梦想是荣;潘刚用一个品牌带给一个民族营养是荣。那么什么是辱呢?是韩信的胯下之辱还是司马迁的极刑?是洪战辉的贫穷还是街角的乞讨?

其实我们根本无法清晰地界定什么是“荣”何为“辱”,为何还要早早给许多复杂的事情简单划一地贴上大标签呢?

界定是困难的,但面对是简单的。一句“胜不骄败不馁”是最浅显却又最深刻的回答。为什么韩信受了胯下之辱却成了历史上高大显赫,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什么司马迁受极刑后还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当然,也要问为什么名振一时的高官,名人眼间成为阶下囚?

或许用巴金这一生能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从《家》到《随想录》,在封建迷雾笼罩时,他呼唤青年人冲破“家”的束缚,成就了他的荣耀;经历过那场文化浩劫,他退而总结。在创作的顶峰,他没有骄傲自大,只是默默在创作的土地上耕耘;在文革期间,他用带着忧郁的思想坚持,没有像老舍一样选择立在太平湖中;在经历了苦难屈辱后,他没有跳出苦难开怀大笑,而是紧锁眉头,拿起世界上最沉重的武器——笔。他不宽恕文革,也不宽恕自己。 在人生的荣辱之间,在人生的高潮与低谷间,能做到坦然面对是多么不

易。或者巴老的经历是荣辱观的最好做答。

【点评】

本文用“界定荣辱”难,“面对荣辱”不易巧妙地与话题衔接。“荣”与“辱”是沉重的,二者泾渭分明,然而界定又是困难的,就在这似乎矛盾的关系中,将“荣辱”道得明明白白。

题记醒目而令人深思,材料丰富,说理有理有据。篇末点题,回答了坦然面对荣辱是人生的高境界。

(四)雨 雾 独 想

江南的雨雾总是断断续续,淅淅沥沥,没有大漠黄沙的迅急,也没有北国飘雪的大气。但它却更容易给人以遐想,以思考。

——题记

如果说,点点雨滴是人生屈辱的缩影,那么,不少灵魂就在雨滴中,低下了高昂的头颅,弯下了直立的身躯;但也有许多勇者,在暴风雨中挺直了腰杆,努力地抬起头,只为雨后那一抹眨眼间的七彩。

如果说,弥漫的雾气是人生荣耀的凝聚,那么有多少人在这茫茫雾海中迷失了自己前行的目标,又有多少人,在雾气中,抖落一地虚幻的水珠。

一个踉跄的身影从雨帘中走来,雨水冲洗不去他坚定的信念,脚下的水花拦不住他前行的脚步。他忍受着男子一生最大耻辱——宫刑的折磨,仍用他那支还历史真实的笔,谱写了一曲史家的“绝唱”。司马迁笑着告诉我:人生屈辱只不过像一场雨,终究会被我们从头顶上扯下来,踩在脚下。

黄州快哉亭畔,清泉寺的浣溪沙边,那一弯明月,依旧守望着一个身影。 “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用他强有力的诗句,吹却政治上的片片失意,他用他的气度,他的胸怀包容了天下所有的雨,所有的屈辱。

在跨越时间的镭射线里,一个瘦小的呻吟依旧忙碌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中。只为那一克镭,瘦小的身影奋力扎进那小山似的原料中。她——居里夫人,找到的不仅仅是那化学元素,更有那让人窒息的荣誉。在如浓雾般的荣誉中,居里夫人挥了挥手,洒落一地叮当作响的奖牌。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奖牌宠坏的人。”

屈辱是雨,有人在雨打芭蕉的脆响中暗自神伤,徘徊不进,也有人在雨滴石穿中掩面哭泣。荣誉是雾,远看时,是那么清晰,走进去时,却又迷失了旧路,直到被轻若鸿毛的雾气压折了脊骨。

荣辱是雨雾,在江南的雨雾中,品一杯香茗,品一出人生荣辱。

【点评】

本文在结构布局上的特色是采用了当前高中生中较流行的“题记”,并能与正文内容紧密相连,总领下文,营造氛围;开篇点出话题,接着便宕开笔墨,举司马迁、苏轼、居里夫人三例,说明他们对待荣辱的态度;文末照应开头,以唯美的语句点题收尾,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本文有三个亮点:一是强烈的扣题意识;二是语言清丽、流畅而富有内涵,描写、抒情使沉重的话题呈现出诗情画意的美;三是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将“屈辱”比作“雨滴”,“荣耀”比作“雾气”,表达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此外,兼有排比、拟人的运用。

美中不足的是本文在结构上虽然较为清晰,但行文缺乏层递性;对所举事例深度的挖掘明显不够。

(五)荣耶?辱耶?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有一则写那个吟《酒德颂》的刘伶:“伶性坦荡,心中无物,尝与俗人忤。人挽袖而欲必筑(拳击)之,伶消其怒曰:‘吾乃鸡肋,岂当君之拳手?’其人废然而止。”

刘伶说自己不过一鸡肋,怎么值得你动手呢?与其说这是一种自贱自辱,倒不如说是一种自嘲自怜。中国人向来重名节,遇到强者便是“士可杀,不可辱”,但若一人得道,也就鸡犬升天,大有“与其荣焉”的意思。

这重荣名里头便透露出一种自大,而像刘伶这样跳出自身的荣辱,反观自身的可怜而加以自嘲的恐怕不多,“荣辱不惊”是需要大智慧的。 二

其实,就个人而言,荣与辱是很容易变换的,这让我想起了汪精卫。 现在的历史倾向于对汪精卫全盘否定,他似乎已被盖棺论定为“天字第一号”卖国贼。

其实,汪精卫又何尝没有一段意气风发的光荣史呢?早在1907年,为了振奋革命激情,汪精卫冒险刺杀溥仪的父亲,当时的摄政王载沣,事败后,汪精卫被捕。在狱中汪写下了一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向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令无数仁人志士为之肃然起敬,大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豪情。 然而就是这个革命英雄四十年后与载沣的儿子溥仪站在了一起,成了日本人的走狗。

所以,荣焉辱焉是需要一些操守的,也不是可以随便评定的,大英雄不也成了大汉奸吗?

文人似乎是更容易忍辱而负重的。不能不提周作人,这个无数学人敬仰的大家鸿儒,这个无数旧友为之扼腕叹息晚节不保的汉奸。

有人说周作人选择留在北平是贪慕那儿舒适安逸的生活,然而我想以周作人的智慧难道还不清楚当亡国奴的无奈?在当时,选择留下比离开是需要更大的勇气的:留下便意味着承担起骂名,离开便是有气节的名士。

然而周作人选择了留下,但若没有他的留下,北平几大高校的几百册藏书恐怕早就“可怜焦土”了。谁又知道这位苦雨庵中的老僧是否早已置个人荣辱于不顾,即便被唾液淹死,也要肩起这笔文化的重债呢?

刘伶说自己是鸡肋,我们又何尝不是呢?然而又谁能否认鸡肋的气节与硬度呢,荣辱都不过一种内化的品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点评】

本文立意深刻,构思设计的层次很有纵深感,各部分独立成文而又相互照应统一,以刘伶“荣辱不惊”是需要大智慧统领各则材料,揭示“荣”与“辱”的关系,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说理透彻,选材典型丰富,不落窠臼,能一反定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名言典故信手拈来,语言富有文采,可见小平时阅读面之广,语文功底之深厚。本文卷面整洁,字迹端正,丝毫没有涂改的痕迹,全文可谓一气呵成,的确是考场佳作。

篇二:高考作文训练:“荣辱”话题作文导写

高考作文训练“荣辱”话题作文导写

写作佳苑

2012-10-14 0701 5d56b7b40102e0gt

高考作文训练“荣辱”话题作文导写

一、作文题目

请以“荣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一)对话题的理解及立意

“荣辱”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上的释意为“光荣和耻辱”。很显然,这实质上是一个两面辩证式的话题,这类话题往往要注意兼顾话题两面之间的关系,从两者的关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来入手。当然,由于本话题两者之间的特殊联系,重心放在其中一面,应该也是符合话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的要求的。

(一)站立在荣辱之上微笑

汪曾祺说中国人有一种很“皮实”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想,更倾向于士大夫身上那种儒道互补的孑然气质。

天上云卷云舒,堂前花开花落,那种荣辱皆忘,宠辱不惊的淡然,正是皮实的精髓所在,它弥漫在岳阳楼的滔滔的江水之上,有了居庙堂之高的博大,它洋溢在快哉亭浩浩的雄风之中,有了处江湖之远的洒脱。

时间的风吹过历史长长的河,多少人的荣与辱在里面泛起浅浅的涟漪,傅雷先生说所有的荣与辱对于高贵的心灵都是一样的,折射出他们不中庸,不苟且的人格,而区别于小人。

确乎,荣与辱的界线早已模糊在“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傲然独立里,早已朦胧在司马迁受宫刑的屈辱与熠熠生辉的《史记》间。那钟鼓馔玉,钟鸣鼎食之家的荣,那抑郁不得志,不容于世的辱,都只是时光里的昙花一现,最终留下的,是荣辱背后灼烧真我的眼睛。

约翰.克利斯朵夫从宫廷的演奏者到潦倒的钢琴家,冉阿让从偷面包的苦刑囚到德高望重的市长到再次变为深居简出的老人,老舍从《骆驼祥子》到自沉太平湖底,他们的人生里都充满了荣与辱的交替变幻,在荣辱间艰难地前行,但他们并未如履薄冰或欢呼雀跃地来面对这些,他们以一种从容的,镇定的而又坚韧的态度走过了这一切,良辰美景,狂风疾雨,荣耀的光环,屈辱的包

袱,并没有叫他们改变一点点神色和方向,而是在时光中守住了自己。

喜欢林雨堂老先生的一句话一个人的荣与辱都不是生活的核心,而是一段小小的插曲。它们本就是由世俗人界定的东西,又哪里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值得在意呢?

一个人的荣与辱确实只是沧海一粟,伟大的心灵从不因此而增添或缺失什么,又想起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把草芥一样的生命汇入了浩浩天下的河流,以天下之荣辱为个人之荣辱,终于褪下黯淡的尘世杂尘,让呕哑的沉吟成为后世永恒的旋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贤者以洒脱看待荣辱,傲然成为挺立的风景,山水间有了其千古咏叹,而圣者以悲悯和博大看待荣辱,成为与苍生融为一体的高贵雕塑,屹立在岁月中微笑。

千古共荣,千古同悲。堂前依然花开花落,天上依旧云卷云舒,往来的时光,站在荣辱之上,我看见了伟大的微笑。

【点评】

本文的标题令人耳目一新,一看标题,就让人感受到那种荣辱不惊的淡然、儒雅。

文章中最大的特点是始终把握住荣与辱的结合,从不同人的荣辱沉浮中显示出君子那种“皮实”精神,每段文字都共振着“皮实”的旋律。全文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另外,旁征博引的文学功底把所有的文字都恰到好处地集中在主旨之下,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又融入自己的见解,渗透抒情议论。可见,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二)荣辱人生

荣——何有?辱——何无?轻轻一笑荣辱人生!

“天者夜昼,地者衰荣??”走进自然界,许多事物都令我们去思考,那“接天蓬叶无穷碧”的荷花,它不以污泥为辱,而以之为荣,它珍惜上天给它这种成长的机会,让其生根,发芽,执着的成长,它把叶子长成蜻蜓旋转的舞台,它把花儿开成人们美丽的记忆,它把香气弥漫成夏天可爱的理由,它成功了,它没有接受光荣的人生;那“稻菽千重浪”的田野,它们经受了冬天的沉寂,经受了严寒的洗礼,经受了风雪的肆虐,最终导致自己身心疲惫,面色苍白,但它们没有以之为辱,而将这些种种打击作为成长路上的铺路石,为赢得人们的赞扬而感到骄傲,感到光荣。

万物皆如此,而人又何尝不是?回顾历史,有多少文人志士经历了荣辱人生。

还记得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总是酒中仙”的烂漫诗人李白吗?过惯了舒闲生活的他不以宫中生活为荣,而以之为辱,虽然他经历了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生活,但他不以之为荣,相反的让他看到的是一个王朝的衰败,勾心斗角的腐败的官场生活最终让他远离尘世,去追求那种安静的生活,那是一种光荣的生活,不是吗?

还记得那个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吗?那个不啼清泪而啼血的悲鸟?不错,他就是辛弃疾。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他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他却以之为辱,他最终决定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他摒弃这一切他所认为的耻辱,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这

样他才感到光荣。

时代变迁,我多想穿越时空,和你们共醉于明月,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的诗句。可我不可以,因为你们不可以,你们的生命属于过去,而思想是永存的,不能共饮没关系,且让我们做一次心灵的朋友吧,我愿意面对荣辱的人生——尽管“长风破浪会有时”,但“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

本文从两个问句展开,并且迅速地进入作文的主题“荣辱人生”,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在文章的内容布局上,由自然界的“荷花”和“稻菽”的磨难而及文人志士的荣辱人生,衔接自然而巧妙,在文末也表达了直面荣辱人生的坦然和乐观,全篇思路清晰完整,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想法。

另外,文章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虽没有“金戈铁马”的豪壮,却洋溢着“沉吟低诉”的婉转。全篇诗文的巧妙引用,信手拈来也显示了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

美中不足的是对李白和辛弃疾的两则材料的运用上缺少变化,属于同一类,也未能在两则材料的基础上收束升华

(三)直面荣辱

荣,一面胜利的旗帜,插上人生价值认同感的高地。

辱,一艘苦难的航船,载着全部苦难沉重驶向何方?

——题记

一直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荣和辱泾渭分明,于是荣辱拉着手站在楚河汉界的两边。从小就被灌输“劳动光荣,懒惰耻辱”的思想,“荣”与“辱”这两个本身不带任何色彩的汉字在中国人心里便有了不同的份量。人们追逐“光荣”“荣誉”“荣耀”,回避“耻辱”谈“辱”色变。似乎前人已经把“荣”与“辱”界定得很清楚,后人也就没必要非把“荣”与“辱”调个了。可是,人们谈论这二者真的是只谈论这二者,连怎样区分,如何对待都不曾思考便呼呼睡去,醒后倒也忘得一干二净。

在我们眼中,刘翔振臂一呼“亚洲有我,中国有我”是荣;女排姑娘用金牌唤回曾经的光荣,用胜利开启崭新的梦想是荣;潘刚用一个品牌带给一个民族营养是荣。那么什么是辱呢?是韩信的胯下之辱还是司马迁的极刑?是洪战辉的贫穷还是街角的乞讨?

其实我们根本无法清晰地界定什么是“荣”何为“辱”,为何还要早早给许多复杂的事情简单划一地贴上大标签呢?

界定是困难的,但面对是简单的。一句“胜不骄败不馁”是最浅显却又最深刻的回答。为什么韩信受了胯下之辱却成了历史上高大显赫,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什么司马迁受极刑后还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当然,也要问为什么名振一时的高官,名人转眼间成为阶下囚?

或许用巴金这一生能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从《家》到《随想录》,在封建迷雾笼罩时,他呼唤青年人冲破“家”的束缚,成就了他的荣耀;经历过那场文化浩劫,他退而总结。在创作的顶峰,他没有骄傲自大,只是默默在创作的土地上耕耘;在文革期间,他用带着忧郁的思想坚持,没有像老舍一样选择立在太平湖中;在经历了苦难屈辱后,他没有跳出苦难开怀大笑,而是紧锁眉头,拿起世界上最沉重的武器——笔。他不宽恕文革,也不宽恕自己。 在人生的荣辱之间,在人生的高潮与低谷间,能做到坦然面对是多么不

易。或者巴老的经历是荣辱观的最好做答。

【点评】

本文用“界定荣辱”难,“面对荣辱”不易巧妙地与话题衔接。“荣”与“辱”是沉重的,二者泾渭分明,然而界定又是困难的,就在这似乎矛盾的关系中,将“荣辱”道得明明白白。

题记醒目而令人深思,材料丰富,说理有理有据。篇末点题,回答了坦然面对荣辱是人生的高境界。

(四)雨 雾 独 想

江南的雨雾总是断断续续,淅淅沥沥,没有大漠黄沙的迅急,也没有北国飘雪的大气。但它却更容易给人以遐想,以思考。

——题记

如果说,点点雨滴是人生屈辱的缩影,那么,不少灵魂就在雨滴中,低下了高昂的头颅,弯下了直立的身躯;但也有许多勇者,在暴风雨中挺直了腰杆,努力地抬起头,只为雨后那一抹眨眼间的七彩。

荣辱议论文

如果说,弥漫的雾气是人生荣耀的凝聚,那么有多少人在这茫茫雾海中迷失了自己前行的目标,又有多少人,在雾气中,抖落一地虚幻的水珠。

一个踉跄的身影从雨帘中走来,雨水冲洗不去他坚定的信念,脚下的水花拦不住他前行的脚步。他忍受着男子一生最大耻辱——宫刑的折磨,仍用他那支还历史真实的笔,谱写了一曲史家的“绝唱”。司马迁笑着告诉我人生屈辱只不过像一场雨,终究会被我们从头顶上扯下来,踩在脚下。

黄州快哉亭畔,清泉寺的浣溪沙边,那一弯明月,依旧守望着一个身影。 “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用他强有力的诗句,吹却政治上的片片失意,他用他的气度,他的胸怀包容了天下所有的雨,所有的屈辱。

在跨越时间的镭射线里,一个瘦小的呻吟依旧忙碌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中。只为那一克镭,瘦小的身影奋力扎进那小山似的原料中。她——居里夫人,找到的不仅仅是那化学元素,更有那让人窒息的荣誉。在如浓雾般的荣誉中,居里夫人挥了挥手,洒落一地叮当作响的奖牌。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奖牌宠坏的人。”

屈辱是雨,有人在雨打芭蕉的脆响中暗自神伤,徘徊不进,也有人在雨滴石穿中掩面哭泣。荣誉是雾,远看时,是那么清晰,走进去时,却又迷失了旧路,直到被轻若鸿毛的雾气压折了脊骨。

荣辱是雨雾,在江南的雨雾中,品一杯香茗,品一出人生荣辱。

【点评】

本文在结构布局上的特色是采用了当前高中生中较流行的“题记”,并能与正文内容紧密相连,总领下文,营造氛围;开篇点出话题,接着便宕开笔墨,举司马迁、苏轼、居里夫人三例,说明他们对待荣辱的态度;文末照应开头,以唯美的语句点题收尾,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本文有三个亮点一是强烈的扣题意识;二是语言清丽、流畅而富有内涵,描写、抒情使沉重的话题呈现出诗情画意的美;三是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将“屈辱”比作“雨滴”,“荣耀”比作“雾气”,表达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此外,兼有排比、拟人的运用。

美中不足的是本文在结构上虽然较为清晰,但行文缺乏层递性;对所举事例深度的挖掘明显不够。

(五)荣耶?辱耶?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有一则写那个吟《酒德颂》的刘伶“伶性坦荡,心中无物,尝与俗人忤。人挽袖而欲必筑(拳击)之,伶消其怒曰‘吾乃鸡肋,岂当君之拳手?’其人废然而止。”

刘伶说自己不过一鸡肋,怎么值得你动手呢?与其说这是一种自贱自辱,倒不如说是一种自嘲自怜。中国人向来重名节,遇到强者便是“士可杀,不可辱”,但若一人得道,也就鸡犬升天,大有“与其荣焉”的意思。

这重荣名里头便透露出一种自大,而像刘伶这样跳出自身的荣辱,反观自身的可怜而加以自嘲的恐怕不多,“荣辱不惊”是需要大智慧的。 二

其实,就个人而言,荣与辱是很容易变换的,这让我想起了汪精卫。 现在的历史倾向于对汪精卫全盘否定,他似乎已被盖棺论定为“天字第一号”卖国贼。

其实,汪精卫又何尝没有一段意气风发的光荣史呢?早在1907年,为了振奋革命激情,汪精卫冒险刺杀溥仪的父亲,当时的摄政王载沣,事败后,汪精卫被捕。在狱中汪写下了一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向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令无数仁人志士为之肃然起敬,大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豪情。 然而就是这个革命英雄四十年后与载沣的儿子溥仪站在了一起,成了日本人的走狗。

所以,荣焉辱焉是需要一些操守的,也不是可以随便评定的,大英雄不也成了大汉奸吗?

文人似乎是更容易忍辱而负重的。不能不提周作人,这个无数学人敬仰的大家鸿儒,这个无数旧友为之扼腕叹息晚节不保的汉奸。

有人说周作人选择留在北平是贪慕那儿舒适安逸的生活,然而我想以周作人的智慧难道还不清楚当亡国奴的无奈?在当时,选择留下比离开是需要更大的勇气的留下便意味着承担起骂名,离开便是有气节的名士。

然而周作人选择了留下,但若没有他的留下,北平几大高校的几百册藏书恐怕早就“可怜焦土”了。谁又知道这位苦雨庵中的老僧是否早已置个人荣辱于不顾,即便被唾液淹死,也要肩起这笔文化的重债呢?

刘伶说自己是鸡肋,我们又何尝不是呢?然而又谁能否认鸡肋的气节与硬度呢,荣辱都不过一种内化的品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点评】

本文立意深刻,构思设计的层次很有纵深感,各部分独立成文而又相互照应统一,以刘伶“荣辱不惊”是需要大智慧统领各则材料,揭示“荣”与“辱”的关系,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说理透彻,选材典型丰富,不落窠臼,能一反定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名言典故信手拈来,语言富有文采,可见小平时阅读面之广,语文功底之深厚。本文卷面整洁,字迹端正,丝毫没有涂改的痕迹,全文可谓一气呵成,的确是考场佳作。

篇三:荣与辱的作文范文

荣与辱

荣与辱是一个价值观的核心部分,选择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辱,就等于你选择了怎么样的人生。(开头直奔主题,端出自己的观点)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辱。 人之所以成为人,成为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动物是因为人类会劳动,通过劳动使自己的生存环境更优越。原始人类的进化,就是通过劳动来促进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物资,无不是我们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在我们的农村里,那些搞得好的家庭,家庭成员也往往特别的勤劳肯干,就是现在的学生,成绩好的,哪个不是勤奋学习的结果?相反,那些好逸恶劳,懒懒散散的民族,群体和个人,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越来越落在时代的后头。

以热爱人民为荣,以轻视人民群众为辱。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们要依靠人民群众,热爱人民,只有热爱人民群众为荣,以轻视人民群众为辱,我们都能正确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十来个人,在一艘小船上秘密地举行了成立仪式,但是中国共产党热爱着全国人民群众,其党员都以热爱人民群众为荣,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在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人民群众纷纷支援共产党军队,让她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一位领导人曾说过:“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是人民群众有小推车推出来的。”可见人民群众是多么伟大的力量啊!中国共产党以热爱人民群众为荣为自己的前进铺开了光明大道。相反那时拥有绝对实力的国民党反动派,他们从心眼里瞧不起老百姓,不管人民的疾苦一味地搜刮,去迎合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需要,结果,人民群众纷纷起来反蒋,最终失去政权。“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请热爱我们的人民群众吧!你会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为辱。祖国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热爱祖国就要从爱护祖国的一花一草做起。故宫是祖国的瑰宝,里面的每一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中国人都要爱护他,可是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却在珍贵的文物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不但没有给自己挣来荣誉,而去引来骂声一遍。因为他的行为,破坏了国家的文物,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实在是可耻的行为。

请确立正确的荣辱观吧!它将决定你的人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