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高考作文少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1 19:27:21 高中作文
高考作文少些高中作文

篇一:高中作文教学少些模式,多点特色

高中作文教学少些模式,多点特色

作者:傅建平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04期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要更好地完成这项教学任务并非易事,而要提高普通学校普通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最终,我认为: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少教多学,适时地引导学生自主的多读多练。因为,只有少教多学,多读多练才能让学生写出更优秀的文章。

然而什么是读,怎么去读,读什么,这些就是我们作为老师要去研究的问题了。我个人认为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读书,一种是读生活。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热爱读书,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是,我自己带头买一些非常好的杂志报刊,如《读者》。我一定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先看,并把自己认为很有价值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并和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在我的带动下,班中很多学生都主动去传阅一些好的篇章书籍,看过之后,很多学生都能和其他学生一起探讨文章中的内容,并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时候我就会适时地引导他们将书上一些好的素材记在心中,例如一些名言警句,一些富有哲理的小篇章等。

二是,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我利用墙报,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和自己认为的美文粘贴在墙报上,让更多的学生得以共享。这样就充分满足了同学们的读书需要,对扩充同学们的知识面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无形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天道酬勤,付出就必然有回报。在各类写作竞赛中,我班的作文水平一直都名利前茅。多人多次获奖,这又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

三是,读生活,所谓读生活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多去生活中找素材,在生活中找真感情。我常常和学生说,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生活是一本书,是一本有着丰厚知识的书。我让学生关注时事新闻,让他们关注最美女教师,最平凡的哥,关注身边的点滴生活。而这些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最为真实的写作素材。我经常和学生说,我们不能愤世嫉俗,不能逃避生活,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蕴含着很大的学问,细心的人就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就算人生不如意,就算你的生活陷入绝境,但是也要坚信风雨过后必定会是彩虹,生活中的每一段经历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经历的越多,感受的越多,我们就会变得更加成熟。当然,读还是个初级阶段,既然是写作,那么我们最终的目的关键还在于练上。在教学中,我把高中阶段语文作文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练习。

首先是从思想上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任意创作,这也是符合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这一阶段的作文训练中,我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写日记,每天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内容不限,但必须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言之无物,不知所云,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无话可说了。这样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能力,让他们做一个有心之人,有爱之人,而不是每一天得过且过,不总结不思考。二是片段作文训练。通常我会拿来自己精心准备的一个小素材或者一位有意义有价值的对象,让他们充分想象和联想,并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文字表述成一段两三百字的文字。要求是语句要通顺,思维要开阔大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发现写文章其实也并不是很难,一段文字很快就写出来了。

第二阶段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写议论文。这个阶段的教学可谓千篇一律,当然要教出新意,教出品位也是我们当好语文老师所必须要探究的问题,也是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当然,不论我们采取哪种方式教学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

此外,我还利用每天的课上5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进行5分钟口头即兴作文,针对事件发表议论或描写景物、叙述事情都可。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最后,我每半个月布置一篇大作文,老师认真批改,点拨。同学们讨论互改,挑选佳作全班学习欣赏。最后打印成文,做成班刊,大家传阅,以此鼓励激发!

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里,让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解放他们的个性。莘莘学子从中学到的绝对比教科书的圈定内容还要宽广和精深。学生多学的不只是对知识的认知,还有对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培养,团队的协作,个人信心的建立以及利于终身自我学习的习惯的养成。这些“多学”的硕果,都是来自教师刻苦转型后汇集毕生功力的巨献——少教。师生一旦都在“少教多学”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再大的辛劳也是值得安慰的。

但是,学生心态决定学习质量的高下,也关乎母语政策的成败。母语学习既是国策,要避免双语教育跛脚,就不能不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来改变学习心态。

少教多学,多读多练,创造美好篇章。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能坚持不懈不断努力,经过反复探索、练习,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篇二:黄玉峰:高考作文要少一点逐外功夫

高考作文要少一点“逐外功夫”

201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优秀作文点评

黄玉峰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心灵闪过的微光”,题意比较显豁。材料强调人要信赖自己,相信自己内心所思考的事物,每个人都应学会观察和发现自己心灵深处闪烁的智慧之光。

据参与阅卷的老师介绍,今年确实出现了不少好文章。首先是审题准确,举例确切。例如有的文章写卡梅隆如何抓住心灵的微光,创造自己的电影;有的写罗琳如何在地铁上闪过一个念头,撰写出《哈利·波特》;还有的写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李维特开创牛仔裤品牌,道尔顿发现色盲,安藤百福创造方便面。这些例子用得好,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有考生写到,有人将易拉罐塑料袋制成艺术品,有人将铅笔与橡皮连在一起,有人发明拉链??这些创造的业绩,往往起源一些瞬间的智慧之光,有的人抓住了,而更多的人舍弃了。还有的考生写到曹雪芹写《红楼梦》,吴敬梓写《儒林外史》,也是抓住了许多文人曾想过但没有抓住的那一丝“微光”。有考生这样写道:“经历过文革的文人不知有多少,但是又有几个能像巴金那样写出《随想录》?”“经历过斯大林集中营苦难的人不知凡几,可是又有多少作家写出《古拉格群岛》、《癌病房》?” 而那些较差的文章,则往往将“微光”泛化:自信是“微光”,机遇是“微光”,道德是“微光”,同情心是“微光”,责任心是“微光”,好胜是“微光”,名人是“微光”??微光成了一个大筐。有学生套用“苦难是一笔财富”这样的滥调,说“刘伟丧失了双臂却敢于举起自己的双脚??”“霍金只有几根手指,却抓住了微光去追求真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抓住了一次舍己救人的微光,成就了她崇高的理想。”这些表述未免牵强,与题目相去甚远。

据阅卷老师反映,今年“两只苹果”和“一块生铁”是考生广为引用的例子。“两只苹果”是指牛顿被苹果砸到头发现万有引力和乔布斯开创苹果公司事业;“一块生铁”是“最美司机”吴斌开车时被飞来铁片砸中后仍关心全车乘客的安全。这些例子与“微光”何干?暴露出部分学生积累之薄弱,他们只会照搬报刊或现成作文。有考生谈到林书豪时说:“难道中国没有此微光”;还有的写道:“地大物博的中国难道没有资源的微光?”不知这样的句子究竟想表达什么观点?

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评分坚持提倡文质兼美,反对华而不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文风不纯的问题仍然存在。第一种是空话套话连篇,第二种是食古不化,用半文半白的句子来“吓唬”人。例如有考生写道:“(庄子)他宁曳尾于途中,他死后愿随地而葬之,??却何曾失却‘物与我而为一’的气度,这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游,忆起读庄子,微光于我心中闪过??”可见,这种故弄玄虚的情况还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由今年的高考作文,想到平时的训练和教师的指导,值得思考的问题还不少。读今年的一些优秀作文,很为这些考生的见识及其文字功底高兴,这决不是靠如今那些流行的训练方法所能训练出来的,也不是那些热衷于“做课”的老师所能

教得出来的。如果一个班级学生整日浸淫于试题训练,那么他们就会被剥夺大量阅读时间,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材料积累,语言表达能力也会相应下降。有的教师用陈腐一套技巧去限制学生,提供给学生一些滥俗的例子,使他们将眼光停留在那些热闹的宣传上。我知道有些教师把媒体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例子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到考试的时候生搬硬套乱装榫头,这样的作文是不可能获得高分的。因此,教师不要硬拉学生来就那个应试之“框”,扼杀学生的才华,扼杀他们思想的“微光”。

宋代学者陆九渊引一学者诗云:“自家主宰常精健,逐外功夫徒损伤。”少一点“逐外功夫”,是作文之道,也是语文学习之道。盲目地追逐“流行”,带给学生的只有损伤。我们老师在课堂里要少说废话,少“作秀”,多与学生一起扎扎实实地读书写作。只有多读书多积累,才能写出“发光”的文章来,这才是正理。

1蓦然回首,莫要放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治学的最高境界比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因斯坦也说过:“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东西方学者的共识告诉我们,灵感这一人们心灵中闪过的微光是多么珍贵和重要。(引用中西方学者对微光进行界定)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总是在抱怨灵感的缺失,尤其是所谓“搞文艺”的,精品着实不多。真是这样吗?灵感这一微光,真的只在天才心中闪过吗?我以为不然。谁没有悲苦孤独地走在寂寂的荷塘,看那出水很高的荷叶下奶白色的水?谁没有在英雄的事迹中沉浸陶醉,大张双臂感受伟大的“停顿”?谁没有见过向日葵那金黄的色调?凡此种种一闪即逝的共鸣,休说专业者,我辈凡人皆有。可为何只有天才的大家才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荷塘月色》、一首《英雄》、一幅《向日葵》?(所读的书,为我所用。积累颇丰。)

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人们往往会将它轻易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又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巧妙地插入题目,又是为我所用)如今这种情况更多见,究其根本,原因有三:一是“标准化”时代里,不允许有“异端”,“权威”、“专家”、“大师”层出不穷,他们把持了话语权,制订出条条框框的“标准”压抑了灵感,阻断了普通人成才的途径;二是“全球化”时代里人们的从众心理被无限放大,当个人被置于全球这一更大的“集合”下,汹涌澎湃的“群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将灵感扑灭,将平庸之作炒作成“精品”;三是商业化大潮将一切文化产品搞得像批量生产的肉鸡、奶粉一样。(这才叫分析!)

不错,标准的普及有助于界定,但真正的灵感、天才决不限于标准。卢梭的观点不为当时主流社会所接受,他在痛苦徘徊后醒悟:“我凭什么怀疑自己全部由思考与理智得出的结论呢?”百年后他的灵柩进入先贤祠,棺木上写“此处安息着自然和真理之人”。全球化的大潮确实有助于文化普及、大众进步,但真正的灵感却绝不能由浑浑噩噩的大众所能发扬的,须有雄心有坚持。卡梅隆在成为导演之前只是个卡车司机,他说“当看完《星球大战》后我出了一身汗,我意识到再不动手拍一部电影,好电影就要被拍完了。”当《泰坦尼克号》在奥斯卡封王的那一刻,他喊出了“我是世界之王”。(珍惜自己的思考,珍惜自己的追求,紧接上一段,具体化,形象化,语言极好!)

我们勿需羡慕卢梭、卡梅隆,事实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带来心中悸动

的光芒,抓住它、呵护它,无论它多么渺小,最终都能结出甘美的果实,也许这果实是微小的,但它带来的满足远胜于你从天才的大树上摘来同样味道的那一枚。(比喻贴切,再起波澜!)

当然,灵感也诚然来自积累和努力的铺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是人生之河航行中那“蓦然回首”见到的一尾鱼儿,莫要放手,使它溜入别人的渔网。如此方能使行程更加美妙而鲜活。(说得全面,又多么俏皮!)

【简评】 文章先是举出大量例子来证明“微光”对于成功的重要;接着从“标准化”、“全球化”、“商业大潮”三个方面分析舍弃的原因;最后,强调并不是有了灵感、有了微光就能成功,还需要积累和努力。文章如行云流水,持论平正,说理亲切,内容丰富,语言老练、活泼、俏皮,思想也较为深刻。可以看出这位考生读过很多课外书,有着大量的积累,且关心社会现实。光做习题,只想套题应付的学生,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2燎原之火,起于微光

圣人之所以为圣,凡人之所以为凡,人们的界定往往会联系到他们的成就,而成就的成立,构成的重要元素除了坚韧不拔之志以外,亦必有它——心灵的微光。(成就的原因有二,本文侧重“微光”。)

燎原之火,起于微光。但是怎样才能抓住微光,并将之扩展成燎原之火呢? 荀子说过:“吾尝终日而思”,但他脑中并没有闪过微光,“不如须臾而学也”。的确,微光来自于自身。只有勤学,把脑中的空缺补满,才可以等待那道灵光的出现,许多世界重大发现都来自于苦思冥想之后的冷却期。有如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是在梦中,他梦见一条蛇咬到了自己的尾巴,醒来之后,他便写下了化学史上的突破。人们惊叹于他的幸运之时,却忽视了他为之付出了多少日夜的努力。如果没有构成微光的物质,试问空想会有结果吗?(论微光来自何方) 然而,如何将微光培养成那股燎原之火呢?李白找到了,是酒。他将明月、美酒作为自己的朋友,以酒来触发自己的灵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豪气干云的万古诗篇。无疑,他的诗歌点燃了一个时代。酒之于我们,象征着什么?是把灵感转化为现实的勇气。但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只是一介平民,不敢与专家叫板。看来,我们的确错了,错的是把自己的点点星火抹杀在了摇篮里。(“酒”怎么就成了“培养微光”的动力?文字似乎漂亮,言之似乎成理,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著名探险家贝尔格雷尔斯曾说过:求生的关键在于不断探寻,不能放弃希望。也许你会在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慨叹如果当初自己再坚持一下,或许也可以写出这么动人的生命乐章;也许你会在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感慨如果当初自己再坚持一下,或许也可以画出这么动人的甜美微笑。可是这都只是也许,我们总是在把那些曾属于我们的微光舍弃之后,才后知后觉地在某个天才身上发现,原来自己曾经也是个天才。(这一段是呼应题目给出的材料)

如何在拥有微光之后将其扩大?当然还要有一个必要条件,那便是风。具体说来,是自然或是社会的环境。在文字狱横行,或是焚书坑儒的意识形态下,即使出现了光,也会被那时代的阴影所笼罩。人们不愿,也不敢去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每一次的革命成功,必须先打破人们古老陈旧的意识与思想。(“微光”需要有好的环境,这一节颇有想法。单凭这一段,就足以给高分了。)

那微光,就像初燃的火花,如若不供给足够的氧气,数秒后便会自动消失,不留下任何存在过的痕迹,但若细心加以保护,便可致那熊熊巨火。燎原,才是

那火芯的初衷吧。(承上分析)

火苗虽小,可以燎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把握,什么都是空谈。三毛说:我有一个想法,去做。微光之所以易于舍弃,是因为其微;然而微光之所以不应该舍弃,是因为其虽微,却有其潜质。没有人可以断定人生,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别舍弃了不该舍弃的,而导致不可逆转的悔恨。别让运势、天气成为自己的羁绊,勇敢地把微光展现出来吧,这才是一个凡人成为天才的原因。(这一段精彩)

【简评】 本文特点在层层推进,越写越出彩。由荀子的勤学,到李白的勇气,再到贝尔格雷尔斯的执迷,然后推向社会环境,结尾处从正反两方面收束上文。文章笔调灵活,气韵流动,可见作者确是能文者。虽李白一节有些牵强,但无损整体。

3让微光永驻

早年曾举办的一次画展上,一位画家站在一幅备受好评的作品面前痛哭流涕,当人们上前询问缘由时,这位画家答道:“这幅作品中的灵感曾经我也有过,只是我当时将它舍弃没有运用。”(开篇记故事,观点即在其中。可读。巧妙。下面可顺着做文章。)

正如画家一样,许多人对脑海中闪过的微光不屑一顾,认为那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将之舍弃,那就大错特错了!灵感总是转瞬即逝的,就像思想和机遇一样,这些生命中的微光总是这样,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把握并精心耕耘,从而让微光永驻!(把握、耕耘两个词是关键)

微光可以被分为三类。其一便是如同那画家一般逝去且并未被把握的;其二是被把握且最终付诸实现的;最后莫过于那被把握却未实现的。既然微光是如此易碎且易逝,那我们要如何才能让它停留,才能让它散发无限的光芒呢?(说微光分三类,似不妥。应该是对待微光的三种态度。)

用善于把握的双手,让微光永驻。虽然微光是如此短暂,但只有把握了它,才能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光芒。天才与凡人的区别就在微光闪过的一刹那,天才抓住了,所以他的生命光彩夺目,而大多数人未抓住,所以他们碌碌无为。如果想让人生得以升华,就要善于把握微光。(谈两种人的区别)

化学家李比希在检验一瓶工厂送来的试剂时,脑中闪过“这可能是个新元素”的灵感,但他未能把握住。最终,瑞士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发现了这种新的元素,将其命名为碘。

一念之差的错过,对于李比希而言是无可挽回的。生活中与灵感的错失亦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想要获得生命的价值与升华就需要有善于把握的双手,让细小的微光在心间永驻。(举例说明)

用一路耕耘的汗水,让微光永驻。微光乍现,灵感涌起,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付诸作品。将灵感实现还需要我们付出汗水,让微光停留,使其发出夺目的光彩。

莱妮·里芬施塔尔是德国纳粹时期的一位女导演。撇开其政治背景及她为希特勒工作过的经历不谈,莱妮对于艺术的执着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她在八十岁高龄时,突然有了进行水下拍摄的灵感,于是她隐瞒了二十岁去报考潜水执照。其间发生了许多波折,莱妮险些因此丧命,然而她最终坚持了下来。大难不死的女艺术家用自己的汗水浇灌自己的灵感,致使那片草地上花开熠熠。(大胆地举例。不因事废人。可贵。)

但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迷失于对名利的追逐而遗忘自己心中的那些微光。扪心自问,你有多久没有从繁冗的工作中抬起自己的那颗真心?你那美好的微光又遗失在哪个角落了呢?

本雅明说:“灵光的消失,就是水的消失。”让我们带着那善于把握的双手和一路耕耘的汗水去寻找那东逝的水,让微光永驻心间!(联系当前的失落,颇有忧时情怀。)

【简评】 从一个小故事说起,隐含对“心灵微光”的理解,推出论点:“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把握并精心耕耘,从而让微光永驻!”接着从“如何才能让它停留”,“如何才能让它散发无限的光芒”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这就是“把握”和“耕耘”的内涵,与之匹配的是李比希和莱妮·里芬施塔尔的事例。文章思路清晰,论述谨严。最后用“但是”笔锋一转,直指现代社会浮躁的现实,给人启迪。本雅明的名言总束全文,更见功力。

4破茧·重生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刚入校的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随机分班。一阶段之后,事情的发展令人大跌眼镜,被编入普通班的一些天资佼佼者落入了平庸,而编入天才班的一些中等资质者却卓有成就。这是为什么?(典型的例子引发深思)

原来很多天才学生理所当然地以为分班是根据测试的结果,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质疑,下意识地走进了自己编织的贴有标签的茧中。“我不行”三个字如同唐僧的紧箍咒,磨灭了他们心头曾经闪过的微光,束缚了所有可能。(分析原因,为后面的论述铺垫蓄势。)

而在世界另一端,有那么个笨拙的男子优雅地挣脱了枷锁毅然开启未知的旅程。他是保罗·塞尚,是现代绘画之父,是曾经被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以“滥用色彩”而拒之门外的二流画家。

勤奋嗜画如他却天资平平,汲汲营营的父亲千方百计让他投身金融业,他坚决不从;印象派席卷天下,他却不愿意放弃心头的微光,想探索一条新道路,哪怕这换来的是无休无止的嘲笑。(举出有力的例证)

然而几百年后,谁都不能再忘记,艺术史上有这样一座丰碑。是他,保罗·塞尚,在挣脱了世上唯一的束缚后开创的时代。其实,让我们迷途的,从来不是千仞之峰、百折之谷,而是隐匿在心底的自卑与怯懦,迈过了它,人生便是亿万种可能。要知道,天赐的奇才向来只是少数,而生活中如今风举云摇的,大都是曾经的我们,区别在于,他们有着对自我的信仰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分析很中肯) 没有一个人生来注定是要平庸的,只有甘于平庸的人。(警句!)

“如果你非常想成为一个作家,每天认真写作,但同学不想看,放在网络上也没人看,出版社也没人想出版你的作品。这时,你心里就要想,我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掌声会响起来。”凭着《那些年》一炮而红的作家九把刀望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豪迈一笑。难以想象这样阳光的表情出现在一个曾创作了六十多本书却一直寂寂无名的男子脸上,仿佛是在无声倾诉。(此例鲜活,且有说服力。语言极佳。)

属于自己的微光,倘若连自己都不曾去珍惜,那么拿什么去期许一个璀璨的世界?属于自己的人生,倘若连自己都不敢迈开步伐,那又拿什么去期许广阔无垠的天空?(两句反问,问得有力,问得实在!)

篇三:高考作文最忌“十多十少”

高考作文最忌“十多十少”

2015-04-01 要学习网

高考就要临近了。这是一场决定人生命运的拼搏。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这话不无道理。那么,如何才能“得作文——得语文——得天下”呢?我想,只要克服考场作文常犯的 “十多十少”的毛病,就可以如愿以偿得天下了。

考场作文常犯的“十多十少”的毛病是:

符合题意的多,切合题意的少;

泛泛而写的多,具体描写的少;

罗列材料的多,分析材料的少;

胡编乱造的多,真情实感的少;

雷同的材料多,新鲜的材料少;

牵强附会的多,扣题紧密的少;

眼界狭小的多,境界开阔的少;

无病呻吟的多,关注社会的少;

文体杂交的多,体裁规范的少;

字迹缭乱的多,卷面整洁的少。

1.符合题意的多,切合题意的少。

能做到符合题意的考生有75%,为什么呢?关键在于缺乏——

12 年前,开会,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10 年后,教授的追

800 字。 中心大多数是“细节决定成败”、 “态度决定一切”、“贵在坚持”、“论坐前排后排的利与弊”、“学会聆听”;甚至有人脱离材料内容,写日本的强国之路、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等。

很少有人冷静思考,为什么爱坐前排的学生成功的比例高?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其实,只要经过思考,不难得出结论:是积极进取的心志、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勤奋好学的精神早就了人们事业的成功。而这些正是平时一点一滴长期培养出来的优秀品质这才叫“切合题意”。

命题作文,如《不要轻易说“不”》。很多人都写了“不”,比如我们不要干什么事。但是却都忽略了“不轻易”这个重点,所以都是符合题意的,只能达到二类文.只有把“不轻易”和“不”都突出了才是切合题意,有望进入一类文。

“开放性和限制性”并举是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本文的开放性是指,对成功的关键因素探讨不具有规定性,只要符合事理即可;限制性是指,不可以随心所欲的立意,不能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2.泛泛而写的多,具体描写的少。

写人记事只是泛泛叙述,没有重点部分的具体描写;切记,没有细致描写的文章不能叫记叙文。什么叫描写?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大和尚和小和尚,大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这叫叙述。

从前有座巍峨的高山,山上树木葱茏,野花点缀林间。在绿树掩映之中,有个香烟缭绕的古庙,庙里坐着个胖胖的大和尚和一个瘦削的小和尚,大和尚正在眉飞色舞地给小和尚讲故事。——这叫描写。

我们的作文就是缺少这些生动的描写。

3.罗列材料的多,分析材料的少;

部分同学似乎掌握了议论文的一个错误的公式:一个论点+三个事例=一篇论文。没有对所举实例的分析,没有理论的阐述,这不是论文。叙事不能代替说理,故事不能没有分析。

4.胡编乱造的多,真情实感的少。

“真”是作文的灵魂,作文就是真实的“你”。即使虚构的故事真实的自己也应该在里面。如果你写我应经大学毕业当了市长,不会感人。常有同学说,我写“随笔”个真实的自我。心有所动而作,情有所感而发,因思而作,顺理成章。没有枷锁,没有敷衍,没有卖弄,生活的本色反而尽现。

“写”是倾诉、宣泄,“读”一不可以信手拈来,斐然成篇。“刹那”的引发, “一页心灵史”。随笔妙在“随便”“北东西流淌而已。”

同时注意,“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5.

大家都爱写爱举古人、名人的例子,甚至几十年了;爱迪生天天发明灯泡。我曾对考生提出一个口号,叫做“消灭爱迪生,保护司马迁”。意思是不要再在作文里出现爱迪生发明灯泡的事了,不要让司马迁再受宫刑了。多用点新颖的材料,比如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就很好。

6.牵强附会的多,扣题紧密的少。

高考作文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论点:有时跳出事物却能看到更美。

论据:一个女人,她披上龙袍,登上宝座,威仪震慑四海。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她是流芳百(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世的名主还是遗臭万年的贵妃。一座无字碑,功过后人评定,如那花香,风吹万里也有淡出的一天,融融月,淡淡风。她治理的国家兴盛是世人所能看到的,同为女性,我更偏爱于她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明君。

论点归纳正确,论据却牵强附会,不能支持论点,更不能表现中心。

7.眼界狭小的多,境界开阔的少。

行文“低幼化”现象严重。自从1998年高考小作文《妈妈只洗了一只鞋》开始,作文选材的低幼化越来越明显。从选材区间来说,许多考生热衷于写幼儿园、小学的生活;许多人在写家中的小花瓶破碎了,究竟是谁打坏的;放在抽屉里的几元钱不见了,是谁偷的;有一本复习资料究竟借不借给同学看,自己的橡皮找不到了,是谁拿的;题目做不出来怎么办……或者自编童话“月亮姐姐”、“太阳公公”、“龟兔赛跑”。2009年全国1卷考题“小动物运动会”也有此倾向。我们不是说这些材料不能写,而是说一个高中毕业生有价值的生活不应该只是这些。

写高中阶段的生活也很少,涉及教育改革、学习思想的变化,或自己经历的挫折曲折及其感悟等更少。因为作文是要考察考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及创造性思维的.我们的同学视野境界应当开阔一点,思考问题应该深入一点,关注社会生活,探索事物本质,感悟世间真理,从而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来。

8.无病呻吟的多,关注社会的少。

无病呻吟的第一表现就是滥用题记。题记应是高度概括本文中心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可是

“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记忆中曾被爱的味道······

——

也是在怀念着一种味道吧。”

(选自某生作文《怀念你的味道——)

其实,将“——题记”

什么上车让座,买饭“”“5.12地震”……毫无新意,无病呻吟。

9.

高考对文体的要求是“”。而许多考生不考虑文体要求,写议论文,讲了一堆故事不讲道理;写记叙文,开头结尾都议论,中间夹个故事。还有的平分秋色,记叙议论各占50%的比例,说不清是何文体。要不然,就充斥网络语言,无法判断文体。所以,我们应该规范文体。

虽然,在历年高考中,都有考生用古文作文或写诗歌获得了满分,但是我们不提倡这些另类文体。我们还应该从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出发,进行常规的记叙类、议论类的文体训练,而不应该投机取巧、凭侥幸取胜。

10.字迹潦草的多,卷面整洁的少。

高考作文要得高分,给阅卷老师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的确很重要。先说什么是不好的印象。字迹潦草,歪歪斜斜,勾勾抹抹,全篇涂改混乱之处太多;还有字数不足,到800格就停,或过多分段、以空格充数,800字的文章分出20段。不论内容如何,这些就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反之,就会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会有意外收获。

另外,谈谈高考作文“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这四个层面的要求问题。这是高考大纲中作文发展等级的层面的要求,是满分作文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但是,很多考生望而生畏,

认为做到一个方面都很难,何况四个方面都做到了?

这是一个误解。我们是否发现,我们所见到的满分作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实际情况是,评卷老师掌握的标准为,四个方面中,只要有一个方面突出就可以得满分。因此,我们尽可以发挥长处,回避短处,突出一点,向满分的目标前进。

最后,谈谈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走向的预测问题。要看清未来,必须回顾历史。纵观恢复高考30年,作文考试经历了这样一种走势:

从上表看,每种作文形式约经历10年时间。相对不太理想的“话题作文”还持续了7年。依此类推,目前比较理想的“新材料作文”,至少应该以10年为一个周期,而到2010年才实行了5年。

在这距离高考仅几个月的时间里,考生的作文备考重点有两方面:一是了解并掌握“新材料作文”的做法,也就是作文?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ǖ幕疽螅欢亲魑淖钚滤夭牡乃鸭绺卸泄?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物事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