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亲历民主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0:57:29 体裁作文
亲历民主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本书是作者刘瑜过去几年给报刊杂志写的专栏文章的结集。全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将“美国的民主”这一模糊的概念拆分成一点一滴具体的事件。正如梁文道对这本书的评价中所提到的——今日中国的公共讨沦常见一种病理化的倾向,总是困在“民主”、“自由”之类的名词面前,大而无当地浮游表层,夹缠不清,难以寸进。所以刘瑜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她替这些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

民主问题是当下中国社会政治讨论的焦点话题之一,民间关于民主的讨论,若非抱着看戏的心态冷嘲热讽,就是愤青式的狂喷。而讨论的结果,无不归结到这两个原因:专权的政府和政体以及民众的普遍较低的政治素养。而若是普通人希望通过阅读一些书籍从中国当下学界新左派和自由主义的争论之中汲取一些富有洞见的发现、探索和问题,这些充斥着种种学术界的专业名词和术语、模糊的措辞和长篇大论的缺少实例分析根本无法让普通大学生找到这些争论和现实的联系。学术的讨论似乎有意识的利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将自己和世俗隔绝以求庇护。于是只能任凭缺乏洞察力和经历的人们像无头苍蝇一样的在民主讨论的漩涡中乱转。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刘瑜的《民主的细节》这本一百来页的书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她把“民主”从禁忌的神坛请了下来,把“政治”从教课书上无聊的感念转化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般日常熟悉的小事。并且从她所提到的这些细节我们可以发现,“民主”并不是什么有了它一切都变得更美好的东西,相反她的文章中所针对的都是一些美国社会中最最尖锐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所有现代国家都会面临的问题。我们无法得到民主,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权力的制衡,司法的健全以及民众的政治参与,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适于人们的生存以及使大多数人幸福。

刘瑜将书本分成了五个大的篇章:“权力制衡篇”、“公民社会篇”、“福利—平等篇”“法治-自由篇”以及“人物篇”。她在这些篇章中,从美国公民的投票、言论、文艺创作、思想交流、生存、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劳动权益等诸多切实的权益,到美国联邦政府及地方政府和议会、法院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所引发的一系列在中国不可想象的实情;从上至美国总统的言行,到普通政府职员乃至校园里的清洁工的生存状况;甚至是非法移民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权力以及南美咖啡农和苏丹福尔达难民的未来,都与民主息息相关。她通过很多具体的事例和细致严谨的分析,将美国社会民主建设中的精华和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扰揭示给我们,而不仅仅是通过毁灭一些东西,树立一些标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认为中国社会很多时候政府的专权和腐败来源于一党制所带来的弊端,而且一党制也使得中国的选举制度和人大制度变得流于形式阻碍了中国民主的发展,因而便把希望寄托在了多党制之上而对中国未来的政治改革失去希望。然而刘瑜在“权力制衡篇”的第一篇文章“选谁都差不多”就扫除了我们这一个误区。

美国社会实行两党制,确实他们的选举制度比我们要好很多,通过选举可以“给民众一次机会将他们不满的政治家赶下台”。然而真的是美国的两党制给了民众更多的选择吗?并

非是这样的。虽然来自不同政党的候选人在竞选时都会鼓吹不同的执政方向和理念,但通过是刘瑜给我们细致的分析会发现,这不同的政策理念实际可能产生的差异微乎其微。在刘瑜看来,“选谁都差不多”这个现象的发生,其实恰恰是两党激烈竞争的结果。正是因为两个政党在竞争中都要争取大量的“中间选民”,所以它们的政见日渐“趋中”,最后,两党的政见往往稳定在最大多数选民比较赞同的位置上。而一个上台的政党,代表多数人的利益,这恰恰是民主的含义。

然而关于美国两大政党在选举时提倡不同政策是否给了选民更多选择也有不同的声音,我在一个关于美国五一节劳工游行的相册中看到一队美国劳工拿着反对政府的标语上写道“这是资本主义独裁”。那么究竟“选举”民主体现在哪里呢?在我看来,美国选举制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民众可以从不同的政党中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选举制的成功在于它真正实现了从政者有公民产生,使得民众能够切实的参与到公共政治生活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行使自己的权力。刘瑜在之后的文章中也提到“同样重要的是选举动员过程所激活的公共生活:它带动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讨论。??它向政治家传达民间的声音,迫使他们根据民意的风吹草动来调整自己的议程;它给民众提供一个参政的渠道,每次美国大选都有无数普通人通过捐款、志愿者行动等方式卷入选举进程;它促进公民的公共意识,训练公众的组织能力:选举带动了政党的产生,政党带动了草根民间组织的产生,草根民间组织将普通人卷入公共事务??总之,‘真正的民主不仅仅选举’,但是真正的选举也不仅仅是投票,而是一个无数公民向公共生活凝聚的动态过程。”两党制只不过是给选举民主锦上添花而已,甚至美国也存在“资本主义独裁”,但是选举制度的完善保障了民主的实现。所以中国未来并不是无法实现政治改革,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将我们一直所提倡的、宪法中提到的人民的权力——人大制度和选举制度落到实处。

另一个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观点认为中国的民主难以实现的原因在于公民的政治素养普遍太低。这只是不愿意仔细分析和正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具体问题,以精英身份自居而把现代社会问题的责任轻描淡写的推到自己同胞身上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现在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底层人民生存权利受到威胁的例子。地方政府的暴力强拆导致流血事件,农民工拖欠工资上访被拘留,城管和小摊贩之间的争斗,弱势群体在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很少有通过正规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的,我们听到的故事往往都是遵循了“官逼民反”的套路。在这些恶性事件的背后并不是弱势群体不想寻求正规渠道解决这些问题,而是中国社会中并没有这么一个组织或者团体(如工会)真正能够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来制衡政府和其他强势集团(资本集团)的权力。而现行的司法制度并没有专门为表弱势群体申诉的机构设置(如劳工法院,家庭法院),更别提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了,现行的听证制度基本成为政府用来炫耀民主建设成果的工具。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政府和权力集团成了社会的大家长,作为家庭成员的普通公民的政治素养都是“被训练”,而不是自觉地“养成”。

在“民主与效率”中刘瑜写道——“中国由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非常设机构,主要政府决策落在行政部门,所以听证会主要也应由行政部门召开。目前政府的决策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许多政府部门开始在公共决策中加入听证程序。但是它还不够普及,而且许多听证会形式重于实质。某些地方听证会拒绝记者采访、发言代表的产生方式不透明、其联系方式也不能公开等等,甚至有些地方听证还要“彩排”。显然,这种神秘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风与听证会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据说民主的实施需要民众具有“民主素质”,我不知道有什么比公开透明理性的参与本身更能训练民众的“民主素质”,就像我不能想象除了跳到水里

学习游泳,还有什么别的学会游泳的方式。”

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还多次提到“他人‘瓦上霜’”这个感念,有人说美好的人性源于美好的制度;但美好制度的出现则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到顾及集体的利益乃至关心“他人‘瓦上霜’”,这也是人性本身美好的体现。社会的和谐来源于不同权力间的制衡和利益博弈,这与大的制度和体制本身有关,具体的做法能否成功,“程序性正义”和“补偿性争议”的矛盾处理,就要看对于具体细节的认识和把握。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就给我们每一个普通的公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能够清晰的看见民主本色的细节而不用在隔着模糊的玻璃。

篇二:《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最近,上完入党培训课后我利用闲暇时间读了刘瑜《民主的细节》,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给我们普及了有关美国“民主的细节”。在我周围的大多数人没离开过中国,对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有一些好奇。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美国发生的很多事情似乎让我们有些不可理喻:纽约公交工人拿着超过大学教授的工资,享受着终生的福利,却仍然在工会的带领下举行全市的大罢工;作为世界上第三有钱的人——股神“巴菲特”,却嫌政府对其收的税太少,要求政府对富人增加税率;有人可以一边吃着麦当劳,一边打官司告麦当劳使其肥胖,要求巨额索赔,我十分惊讶也难以理解,因为这些事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从来没发生过。

刘瑜认为,美国民主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其制度。拿公共资源来说,作者举了这样的例子:据报道,抛开公车购置、出国考察、政绩工程、高干医疗,中国 04 年的公款吃喝高达 3700 亿元。当年军费也就 2117 亿元,中央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才 100 亿元。而美国,涉案200多万美元就已经成了“现代过会史上最耸人听闻的受贿案”。除了私吞,美国人很反对财政资金浪费,从05年纽约申办2012年奥运会,07年的拨款改革以及诸如”公民反对政府浪费“一类组织的出现便可见一斑。而中国高校却出现”大学请客,政府买单“的轻浮现象,导致投入多、产出少,公共资源不明不白地被花掉。

究其原因,在于美国人的财务有立法机关管,而中国政府自己开支票,才会出现那么多的陈水扁、胡长清。事实证明,中国政体内部的问责体制不够完善。我们不是要去效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但是我们的各种法律体系急切需要完善。 除了这些,在制度层面,我们还应该注意各项法令后的配套措施,更重要地,及时去改进制度。

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并不是政府做的不够,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自己。在美国,由于公众反抗,州长被迫睡办公室,只为让财政预算快一些通过;各大工会的势力让政府生畏;宾夕法尼亚州未听证给官员加工资而被告“违宪”,甚至连一个清洁工都敢于为自己的权利说话,正因为有这样的公民,在美国当总统才会无限艰难,除了要接受各类媒体的批判外还担心有人跑家里来闹。所有的这些都在告诉我一个事实,那就是抛开所谓的意识形态,从细节去解读一个国家。正如作者试图提醒人们的那样:别忘了细节!美国是一个细节的美国,政治也是细节的政治,我们从个人的细节往往能更好地解读一个人,对于国家同样也是一个道理,我想“民主的细节”正寓意于此。

而当下的我们总是习惯于说“我不关心政治”,美国之所以“阿猫阿狗都关心”,是因为美国公民勇于并积极去捍卫自己的权利。哲学家柏克说过“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不要在一味地沉溺于私人生活,去关于一下一度被我们遗忘的公共领域。 有人说,一个人做出善行,是“好人”,一群人做出善行是“文化”。从小就听着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有爱的人,做一个善者,做一个不在政治领域沉默的善者。中国民主的未来,中国国民素质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真正地去努力。

我非常喜欢她的一句话:美好的人性源自美好的制度。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胆小怯懦,而是没有良好的制度做后盾,没有这种制度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做背景,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往往是顶不住从众压力来特立独行的。

这本书不仅仅让我们对美国的民主制度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识,更大的意义在于将政治这个貌似虚渺、无关于己的词汇变得亲切平和起来,于它更多一份关注,于己于人更多一份责任和关怀。当然由于我的身份和阅历的局限性,我的见解和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篇三:《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细节的启示

——读《民主的细节》有感

班级:混合0901 学号:0900000114 范晓娅

内容提要:《民主的细节》是一本有关国际政治的专栏收集录,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文笔阐述

了美式的民主与自由,并伴随着一个个社会案例的剖析。而在这些日常生活的琐碎故事中,正藏着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民主的细节。在作者眼里,政治就是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基础设施”。本文着重于由美国的民主细节产生的对中国式民主进程的启示,试图思考制度性问题。

关键词:自由平等 权力制衡 民主进程 社会权利、责任意识

正文:

同样引用法国青年托克维尔在参观了一圈美国之后的一段话:“我考察美国,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合理的好奇心,我的愿望是找到一些我们自己都够从中受益的启示… …我承认,在美国,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美国。在那里,我寻找民主的形象本身,它的倾向、特点、偏见和激情,从而了解它的发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恐惧或希望。”

作为一个拥有不同制度、文化、语言背景的中国人,我对美国的了解是影像和书本给予的,没有切身的亲见亲历难免有些片面。但《民主的细节》就实例出发,展现了一个中国留洋者的切实观点,让我有了着力点。暂时收起美国利用我们当廉价劳动力替他们买单,为他们输送人才等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所带来的不公平引起的愤怒。事实上,是我们应该反思,发展才是硬道理!至少,美国这个民主国家毋庸置疑的强大,也充分肯定了其社会制度的价值。

一、缓慢变革,点滴改良

作者对美

亲历民主读后感

国的历史进程做了一个简述,让我看到了一条民主进步的长河,也让我意识到美国不是生来就会高觉悟的自我改进。以“制衡最大化”为中心原则而构造的三权分立制度、联邦制度以及著名的“权利法案”等才是美国平等、民主进程的动力源泉。

首先,不得不说美国这个国家“生正逢时”。两百多年前,各种社会制度似乎都被证明为不可持续,而此时,美利坚合众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公民种族混杂,没有太大宗教纷争。“开国之父”们开始构建一种没有世袭君主、不要暴政的“民主制”,他们虽然不清楚“美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但他们很清楚“美

国不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看到美国的“平等化’进程,第一步是权利的下放,第二步是才是均匀的渗透,所以现在美国总统不仅仅只能是白人男性,也完全可以是黑人、女性。我还看到美国迫于各种压力,逐渐实现种族平等、男女平等、工会构建并一点点地走向福利国家道路。

美国政治史解释了一个道理:要想避免革命,就要及时响应改革的呼声。美国联邦党人的“精英治国”和“充分制衡”精神,以及反联邦党人的“平民自治”和“权利底线”精神至今仍然是美国政治的两大支柱,所以美国得以在妥协中进步!

我也赞同作者的说法,就是:社会主义并没有在美国彻底失败,它只是以一种缓慢变革、点滴改良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发生着,是一场漫长而安静的“革命”。

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这本书的第一篇讲的就是制度,它权责明晰、相互制衡。政府机构、司法机构间的制衡,总统、参议院、众议院间的制衡,选民、候选者之间的制衡,联邦宪法、州立法律间的制衡,民主党、共和党间的制衡,甚至企业主和工会之间的制衡。姑且不计传说中美国社会的杂乱,在这样的制度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民主、公正、自由、平等、廉洁,并不是因为美国人的道德素质、自制能力或者宗教信仰让他们一派正直,而是制度比道德更有效的维衡着整个社会。

“哪怕只增百分之一的税”似乎反映了老美较真儿的性格。就算是为了下次选举的选票,为了政绩上的完美,为了和政见向左者唱唱反调,即使是百分之一的改动,也是要开几个会来讨价还价,最后相互妥协成交。和我国那些来路不明,或一拍脑袋决定的百分之十形成鲜明对比。另外,科学透明化的公共财政,以服务人民为第一目标在中国是在还很欠缺。我们国家或许轻视了公民的承受能忍,我们不需要在公共问题上处处磨砂,再大的问题在经过摇摆之后也会回归中庸。两会上各种提案只能是提案,不断的调控只能是得过且过。

“咱们工人有力量”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每一个公平享有平等的权利,展现了民间协会组织应有的办事效率和积极作用。工人工资比教授高,是非常合乎平等交换的原理的。人人都想要有闲适体面有成就感的工作,那么那些承担脏活累活的人理应得到补偿(当然这在发达国家压榨发展中国家上不适用)。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我们的煤矿工人,干得如此不爽,安全得不到保障,万般无奈投身矿井,在最基层为国家做贡献,却也是最见不得光的污点。在频发的矿难中,国家终于有了建设性举措,将矿工升级为国企工人。工人的生命安全或许得以保障,而另一边国企垄断说又闹得沸沸扬扬。

中国有很多不成气候的“愤青”,在这个居然出现“五毛党”的地方永远弘扬着主旋律。每每谈及官员腐败,各种潜规则等社会丑态人人都免不了有吐槽的冲动,颇有怒其不争的意思。当满腔怒意平息之后,我们又开始肯定中国其实已经很伟大不易,我们也开始在马列毛的熏陶下觉得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资本主义终将回归社会主义。但这是一个浮躁、迷茫的时代,人人都知道这个社会出了问题,但都苦于没有出路。好吧,有人说时制度问题,要改,可是从何改

起。一些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使改革之路无比艰难。我们的制度缺失缺少更加有效的权力制衡体系,内部没有利益的矛盾体。希望诞生新的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社会主义路线,希望党的先进性能够解决它。

三、公民社会,自由平等

“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面前,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穿在记忆的责任… …权力固然封锁了记忆,但是社会本身、公众本身又有多少回忆的冲动、诉说的冲动、用历史的火炬去照亮未来的黑暗的冲动?… …事实上,当我们的文艺作品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放荡、恶搞,以及最重要的,沉默去包裹怯懦时,它正在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

相对美国人民的“不忘记,不原谅”,我们似乎并没有这个习惯。“敏感词和谐”政策实在是让人失望透顶,言论自由是多么宝贵的权利。政治的肮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人们的政治冷漠造成的。我们国家曾是个缺少民主的文化底蕴、充满看客的国家。现在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越来越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言论,我们应该直面它,接受它。

“非诚勿扰”这一相亲节目名扬四海十分火热,最近更是有一个叫安田的海龟让我们看到了美国教育下的创造性生活和强大的社会责任感。有钱有势的哈佛的校训就是用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美国人平均捐出收入的2.2%,他们更有民主平等意识、人道主义精神。很明显,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而我们,或许正是在用沉默去包裹怯懦。所谓主人翁精神,是需要文化底蕴去落实的。我想,制衡的制度,自由平等的宪法,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就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充分必要条件。

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似乎越来越倾向与社会主义,对人民有吸引力的社会就是好的。有人在的地方就会存在美好与丑陋,或在江湖之远,或处庙堂之高。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弊病四处蔓延,虽然快速的经济发展掩盖了丑陋的事物本质,但作为每一个存在当下中国的愿意去自由思考并站在独立的角度的国民却是无法忘却的纠结和酸楚。美国也曾经有过我们现在这样那样的困惑,美国现在也藏污纳垢有各种不和谐的声音,我们要从历史长河中总结汲取教训,然后才能来日方长。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