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乡情,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1:19:16 优秀作文
乡情,作文优秀作文

篇一:乡情,作文

浣撹锛?a href="/xiaoxue/liunianji/zhuangwuzuowen/" target="_blank">鐘剁墿浣滄枃浣撹锛?a href="/xiaoxue/liunianji/xiejingzuowen/" target="_blank">鍐欐櫙浣滄枃浣撹锛?a href="/xiaoxue/wunianji/xiangxiang/" target="_blank">鎯宠薄浣滄枃浣撹锛?a href="/xiaoxue/sannianji/duhougan/" target="_blank">璇诲悗鎰?/a>浣撹锛?a href="/xiaoxue/ernianji/kantuzuowen/" target="_blank">鐪嬪浘鍐欒瘽

篇二:乡情,作文

八岁时,妈妈想带我回娘家看看。我本是不愿去的,但在妈妈的苦苦哀求之下,我只好答应了。
妈妈小时候住的地方,是一个既偏僻又古老的小村庄。说它古老,是从妈妈珍藏的照片上看到它的沧桑和老派。妈妈却一直觉得这是她小时候度过童年的地方,是最美最好的地方。
夏天的天气怪难受的,闷得很,太阳也照得厉害。没人敢抬头去看太阳在哪儿,只觉得到处都耀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路边的大树张开无数的臂膀,遮住了火热的阳光,却让那宽阔的马路上蒸发出难闻的气味。经过长时间的巴士车程,这只 懒 得像猫一样的巴士,终于 气喘吁吁 地到达了目的地,这个印象中陌生的老村庄。
不是破损的黄土泥巴墙,而是用白色油漆精心、仔细粉刷成的水泥墙。一条迂回的、平坦的小路直通大路,上面被车轮压过的辙印清晰可见。在小路的尽头,站着一群可爱的人们。至今还记得那些焦急的、期待的脸。我们在这头,他们在那头,两相对望,竟能摩擦出火花,这是亲情的火花。这强烈的火花,牵引着我,来到了这个可爱的大家庭。
我和我那异常兴奋的妈妈,快步走到这群人面前。
这群傻傻的人们,傻呵呵地对着我们笑,天边的霞辉都羞愧地躲到了山际下面。
随后,他们热情地将我们迎进了客厅。这是一个有着大圆桌、小板凳的房间。一大群人围着这个圆圆的桌子坐下,不紧不散,刚好形成一个圆满的圆圈。就像那十五的月亮,团而满。
进屋后,这群人便没有屋外的那种矜持了。
哎呀!我的女儿终于回来了! 老两口很是激动,脸都涨红了,抖擞着双手, 来,让爸妈来看看你。
妈妈赶紧走了过去,小女人似的答道: 哎。
女儿啊,在外面受苦了吧,你看,都瘦了这么多。 外婆用她那粗糙的双手抚摸着妈妈的脸颊,一条条沟壑遍布满了整双手。
妈妈摆了摆头,把我从身后拉了出来: 来,妈看,我把您外孙给带回来了。
外婆慈祥地看着我,拉起我的手,慢慢地轻抚着。我可以感觉到那双饱经沧桑的手在和我的手摩擦时,产生的阵阵暖意,很舒服。然后,外婆牵着我,把整个屋子里的人都认了一遍。我记住的并不多,只记住了本家的几个。
记得那对人老但精气神还茂盛着的夫妻,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菊花,眼睛笑眯眯地看着眼前这群笑笑嘻嘻的孩子们。是的,我们都是孩子,在他们眼里,我们一直都是孩子。
记得那长着浓眉大眼的大舅舅和高挑漂亮的大舅妈,还有他们的孩子们。表哥长得很帅气,可以看出以后一定是一个大帅哥。表妹是一个长着一双水灵灵大眼睛的可爱女孩,两个羊角辫翘在两旁,眨巴着大眼睛看着我。
回乡的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我实在是累了,便早早地睡了。
第二天醒来时,听说他们要去河边玩,我感觉很稀奇,便和他们一起去了。
听表哥说,那里涨了水,要是以前,还可以捕捕虾,捉捉螃蟹。现在只有一些鹅卵石了,但也不碍事,因为还有更好玩的事可以做。那里果真被水淹了,还有许多石头和沙子。河水很清澈,可以很清楚地看见近处河底的细沙和彩色的石头。我们用脚拍打着水面,宁静的河水泛起了微波,反射着太阳的光芒,就像铺满了碎银。
乡下的孩子比城市里的孩子懂得要多,他们会打水漂,而且打得很漂亮,可以在一瞬间在河面上打出好看的波纹。两姐妹玩得很开心,我也不甘示弱,捡起一枚卵石来投,使出自己最大的力气,奋力出臂,扔出老远去,最终只 扑通 一声便坠入了河底。我失望地看了一眼,便摆手表示不玩了。
这时两姐妹走过来拉着我一起玩,经过她们的指导,我恍然大悟,在打水漂的时候应该用比较扁的物体(受力面积大)尽量平行于水面以尽量快的速度扔出去(获得比较的流速),打水漂的物体掠过水面的时候可以带动它上下的水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快速流动,从而压强减小,而下面的水是静止的产生的压强大,可以把物体压出水面,然后出现第二次或者出现多次的物体入水情况。
知道了方法后,我挑了一个扁圆的鹅卵石,按照他们说的去做。我抛出一枚鹅卵石, 扑通、扑通、扑通、扑通 地连跳了四下,在河面上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我激动得一下子跳了起来,两兄妹也咧开了嘴,面带微笑地看着我。
一时间,一颗颗石子伴随几声欢悦的笑声,在河道上穿梭。
回来时,我们捡了一些漂亮的鹅卵石,大的,小的,椭的,圆的,每个都觉得漂亮,于是就揣了满满的一大荷包。
隔天,跟着外婆姥爷一起去割猪草。
我们拿上镰刀,戴上小帽子,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出发了。乡间的小路不好走,特别是田梯间的。墩起来的小路又窄又高,一不小心,就会有掉下去的危险。对于这种窄小的路,我是很惧怕的,深怕一个不留神,就掉了下去。我胆战惊心地跟着外婆姥爷走,可是他们在前面走得通顺,步如平地。表妹见我走地吃力,便蹦蹦跳跳地跑过来: 表哥,你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 没有。 我咬了咬牙,摆手说道。 可是我看你走得很慢呢。 她又继续追问。没办法,最后只好招了: 就是路太难走了。 路太难走了? 我想她一定很想笑吧, 很难走吗?我怎么不觉得?
她大摇大摆地在前面给我做示范,说真的,她怎么走的一点都不困难呢?我学着她的样子,抬头挺胸,迈开步子走。果真如她说的那般,并不难走。
田间的路边开满小小的黄花,虽长得小,但是很耀眼。
乡间的空气如此清新,田间的黄花多么的可爱,我第一次发现有地方可以这么清净。
当天空渐渐地揭开那层黑色的面纱时,东方便飘起了一朵朵红色的云霞。
该是告别的时候了,在这的几天里,每天都过的不同平常。一反初来乍到时的忐忑心情,现在竟有些恋恋不舍了。
再见了,可爱的人们!再见了,欢快跳跃的鹅卵石!再见了,可爱的小黄花!我只是暂时告别你们,终有一天,我会再来......来看望我最可爱的亲人,一解我愈来愈浓的乡情。

 高二:高子新

篇三:故土乡情作文素材(二)

作文素材积累(二)

故土乡情篇

姓名 班级

【写作导航】

农村生活天广地阔,乡村素材取之不竭。农村的学生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在写作上,他们有着城市的学生所无法模仿的姿态、生活沉淀,这就是农村学生的优势。要想在高考考场上脱颖而出,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学生最好挖掘乡土资源,表达浓浓的乡情!

写乡土作文,是我们深入地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真实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其中的人、事、物,能有效地激发我们的情感,从而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好文章。培养我们写作乡土作文的能力,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家乡意识是写好乡土作文的前提。我们只有真正的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去关注家乡的人和事,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乡土作文。当然在课堂学习中,结合有关课文如:《乡土情结》的学习,体会作者在描绘家乡时所包含着的深厚乡情,同时联系实际,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可爱之处,应该如何反映家乡面貌,抒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养成观察习惯。乡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则是取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我们用朴朴实实的语言写自己实实在在的感情,写出自己亲见、亲闻、亲历、亲感的真实生活。

3.提高反映能力。在我们掌握了足够的生活素材以后,如何将其所见所闻反映出来,确是一个关键问题。一方面利用学习小组,围绕一个中心畅谈家乡的各方面情况;还可以听家乡德高望重老年人关于家乡的故事。在书面表达的训练方面,我们要养成多写勤写的好习惯,日记周记的形式经常写一写;还可以在班级开设乡土专栏,让学生在专栏里发表反映家乡新貌的文章。

【诗文名句】

1.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

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4.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5.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好段选登】

①对故乡的情感,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它好像很巨大,又好像很琐细。具体得如一撮土、一滴水,又大得无从搬移,无法传递,不可替代。它是天,它是地,它是山,它是水,它和民族.和祖先,和各人逝去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岁月,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个人的经历镶嵌在一起,盘根错节地联在一起。它对别人毫无意味,对自己却无比亲切: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又令人终生难以忘怀。

②啊!对不起,家乡的秋,我笨拙的双手描绘不出你的美妙与神圣,但你使我震撼。作为家乡的女儿,我在心里了解你,你打扮的花枝招展,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回报生你养你护你的家乡和父老乡亲们。我真心感谢你,家乡的秋,你给乡亲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与希望;你给我带来了生活的勇气与自信;你让我感悟了生命的真谛,我真心感谢你!

③《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④我们每个人都是家乡的儿予,家乡给了我们善良,高尚的品格,给了我们博大丰富的胸怀。我们诞生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痛饮过这里明净的山泉,我们赤脚踩过山坡上带着露珠的草地,我们在茅屋里听过农夫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我们在家乡的怀抱里见到了奔腾涌荡的朝霞。

⑤在故乡的那段日子,风里来,雨里去。有时一阵风来,把头上的草帽吹走,吹落到山塘那面的草丛里。于是你想去捡回来,但当你拾起草帽时,说不定草帽下正罩着一窝小山雀,还吱吱啾啾地叫呢。故乡的日子,一个个是可以抚摸的。如前年栽的橘,今年挂果子了:去年放养的鱼,今年可以出塘了;地里的油菜、麦子,都摇着昨日的芬芳;那小拱桥、那石板路、那眼清泉、那塘荷叶,永远那么清新,那么有神,那么勾魂摄魄。

【经典品读】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故乡的芦花

李笙清

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愣愣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关的工艺品,竞成了一项创收的渠道。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如今,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

姥姥的端午

王 瀛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参阅】

1、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

2、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史铁生《我与地坛》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3、必修四专题二“此情可待成追忆”

篇四:高考写景作文(乡情篇)

高考写景作文(乡情篇)

真情导语

在我们心里,有一种温暖的怅惘:离开故乡,然后那曾经鲜明的村庄的影子竟朦胧地传递出生命的疼痛。不论是陌头的落日,如水的清霜,南翔的飞雁,暗夜的繁星,还是昏黄的灯光,锐利的风刀,开裂的田地,沧桑的岁月……在秋天的深沉里酿造的都是思念的酒。恰似大雁对北方的思念,落叶对大地的思念,流落的心情对母亲的思念,漂泊的灵魂对家园的思念。 游子呀,是否流浪的双足已经疲倦?何不在秋夜里,驾一叶思念的小舟,乘着月色归去……

“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这句话也许可以这样说:人的一生就是寻找故乡的一生!

叶落归根,每个人都渴望将谢幕留在生命的起点;人生如歌,每个人都想将生命的休止符画向故乡的山林。唯有如此,故乡才成为古今中外文人心底最柔情的歌吟。最平常的事物,哪怕是大柳树上的铁制挂钟,哪怕是曾经“咿呀”而今喑哑的石碾……都浸润了最动情的诗性光辉!

例文精批

趑趄的梦

一条长长的覆雪之路伸向远方,风是那么的凛冽,雪是那么的寒冷,路是那么的崎岖。看着路面上折返的脚印,十八岁远行的少年倔犟而孤独地继续前进。

一位年迈的老人深邃而犀利地凝视着远方。那远去少年的背影,忽地被风吹散,而那老人的嘴角边,似乎还存留着淡淡的微笑。 一座曾经古朴的村庄位于“辉煌”的远方,它似乎在诠释着什么,又似乎在默默地祝福着什么。但谁又会知道村庄中的那条覆雪之路到底伸向何方?又有谁会知道老人明眸深处的期望究竟是为了什么……

村庄位于半山腰上,远远望去,好似一个巨大的梯田,又似一座古代的城池。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气息,散发并弥漫着悠久的历史。少年漫步其中,心中升起阵阵暖意,大概是因为跋涉后恬静的休憩,竟使他那摇曳的梦开始举棋不定。他茫然地面对着这山,这雪,这村,这人,这里的一切!一条主道将村庄从中劈开,两边是新建的楼房,仿佛两军对峙。这永远对峙着的楼房一字排开,每层都有五十米左右,而高处的楼层比这低处的还要高出两米多,它们就这样层层推进。在这里有这样一个现象至今使人一头雾水——越是年迈的老人往往住的是最上层。少年曾经这样猜测,大概是出于晚辈对他们的尊重吧,要不就是为了老人们“走街坊”时可以顺便锻炼锻炼身体吧!梯田的最顶层,有一座庙,近年来香火鼎盛,可庙里并没有僧人。门前有棵粗壮的树,大概需要两个成年人才可以抱得住吧!这是本村唯一的一棵

老树,它代表着这个村子的历史与繁盛,但也只有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时,乡亲们才会聚在这里一起扭扭秧歌儿,踩踩高跷。

盛夏到来,庙里的香火依然很旺,门前的松树也更加茂盛了。梯田式布局的村庄,主道两旁的“新生军队”依然默默地对峙,不一样的是少了人们可以自由地从我家里到你家里的老房子以及如土地一般的沙土路。“新生军队”一色都是欧美式的,中间的那条水泥路更是平坦至极。原先愿意聚在一起晒太阳的老人大都被孝顺的儿女们安排在楼里住下了,村子改变后他们也大都不愿走动了,只是偶尔在阳台上独自看看前面的楼房。就是从前最爱活动的老人现在也都销声匿迹了。

路在改变,人也在改变,当然生活也在改变。村里的人们似乎有了文化,有了素质,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滋润,越来越富足,但同时也日渐少了一份自然、一份惬意、一份朴实、一份简单。

伸向远方的覆雪之路依然是那么的漫长,风依然是那么的凛冽,雪依然是那么的寒冷。出门远行的少年在风雪中忘情地凝神、凝视,他拿出照相机——一个日本产的佳能相机想拍下这变化中的家园:那曾经古朴的村庄现在的“辉煌”,那年迈的老人深邃而模糊的眼神里莫名的期望,还有那棵庙前的大树以及那正在消失的供养我们的田野……看着远方消失的梦,不屈的少年笑笑,继续艰难而孤独地前进,但他的心里永远牵挂着那个从古朴走向“辉煌”的村庄。

开篇描写了一个在风雪中远行的少年形象,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感伤叹惋的情感基调。

通过连续的发问来暗示本文的主旨,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趣味。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村庄曾经的古朴与今日的“辉煌”。今昔景象的叠加,特别是对老人们生活的细致描绘,突出了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这一段是作者情感的集中抒发,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两种文明冲突的迷惘。

作者选取“拍照”这一细节进行描写,表明了对传统的农耕文明的留恋,但继续在风雪中远行又表明了对现代文明的追求。这样写既照应了题目“趑趄的梦”,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得文章的结尾余音绕梁,很有韵味。

真情感言

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农耕文化、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形象地再现了现代文明带给乡村的巨大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带给人们(特别是老人)的不适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自足、简单、惬意的乡村文化的眷恋,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全文描写细腻,将自己的心理感觉诉诸文字,表现了作者完成一篇佳作的必备能力;同时清晰的思路,深入的思考,也体现了当代中学生关心国事、关注社会、思考生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者善于通过环境与景物的描写来铺垫情节、烘托心情、抒发情感。如对曾经古朴的村庄走向辉煌的描写,

不仅烘托了作者对往昔的眷恋和今日的迷茫之情,也为后面写自己怀念“那正在消失的供养我们的田野”埋下伏笔,更为作者抒发情感作了精巧的铺垫。同时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描写了“风雪”之景,这使得文章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佳作展评

故乡的风筝

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宽阔的田野上,放飞我儿时的梦想。 ——题记

说起故乡,每个人都会扯出一大串童年的记忆。故乡的亲人,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故乡的小路,分享了我们的快乐。过年的时候,没有法令条例约束的爆竹声响个通宵,伙伴们在街上游走玩耍;秋天的时候,独自坐在院中的槐树下,听着秋蝉的残唱,偶尔拾起掉落的槐花……

然而,最令我怀念的,还是故乡田野上放飞的风筝。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惠风和畅,是放风筝的好时候。一到傍晚,田野上便有了许多孩子。一个孩子是放不起来风筝的,经常是两个孩子一起放。一个孩子拿着风筝,另一个孩子开始放线,当觉得线放得够长时,放线的孩子喊一声“起”,拿风筝的孩子便放手,同时另一个孩子快速向前跑,边跑边继续放线,风筝也直直地射向天空。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