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读论语有感1200字以上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11 14:19:09 体裁作文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读论语有感1200字以上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读论语有感1200字以上作文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读《论语》有感

孔子,众所周知,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位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誉为“天纵之圣”的传奇人物。他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更影响全人类。而孔子的代表作《论语》,更是他儒家思想的精髓。

《论语》,这本启迪人们智慧的书籍;书中的每一句话,都精辟到位,见解独特,充分的表现了孔老夫子的思想——礼,智,仁,义,信。让人回味无穷。每每诵读,都好像看见了这位聪明绝顶,睿智无比的伟大人物。

很多人认为,文言文是枯燥的,常常让人读得头昏脑涨,但是论语却不同。它深奥却简单,简单也深奥,里面各种大道理,小认识,都是智慧的结晶,让人受益匪浅。这也是我喜爱《论语》的原因。

《论语》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孔子说过的一句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这句话就是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譬如在平地上用土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却是我自己要向前的。

在我第一次读这句话的时候,并不是太理解,但在读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之后,对这句话的感受与见解就越发深刻。

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形象的比喻,易懂却深刻,让人有更具体的认识与了解。

古今中外,纵观无数名家伟人,他们各自坚持不懈的事迹,都印证和践行了孔子的这句话。

就比如中国着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他的一生有许多成就,都是因为他持之以恒的不懈精神。而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这位只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六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着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的辉煌。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65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单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在他不懈努力的几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终于取得巨大成就。

而此时的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不止是陈景润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许多人们也是如此,就像爱迪生,这个人尽皆知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想必人人都知道,他和一个精选的助手苦心孤诣地研究了近十年的时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辛与失败,一会儿他以为走到目的地了,但一会儿又知道错了。但爱迪生从来没有动摇过,而再重新开始。大约经过五万次的试验,写成试验笔记一百五十多本,方才达到目的。五万次的试验,十年之久的时间,这是要多么惊人的毅力才可以坚持下来。爱迪生的锲而不舍,不得不让人佩服啊!

不论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即使你做得不好,但只要你坚持下来了,你就要比那些做得再好却半途而废的人要好得多。

只有坚持下来的,才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信念与毅力,是支持你坚持不懈的筹码;只有怀着远大的志向,坚持下来,才得以成功。

孔老夫子的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读论语有感,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也解读了这部经典。本文先用洗练的语言评价了《论语》的地位,接着对其中的语句进行了细致地剖析,论述深刻。

篇一: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读论语有感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读论语有感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读《论语》有感

孔子,众所周知,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位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誉为“天纵之圣”的传奇人物。他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更影响全人类。而孔子的代表作《论语》,更是他儒家思想的精髓。

《论语》,这本启迪人们智慧的书籍;书中的每一句话,都精辟到位,见解独特,充分的表现了孔老夫子的思想——礼,智,仁,义,信。让人回味无穷。每每诵读,都好像看见了这位聪明绝顶,睿智无比的伟大人物。

很多人认为,文言文是枯燥的,常常让人读得头昏脑涨,但是论语却不同。它深奥却简单,简单也深奥,里面各种大道理,小认识,都是智慧的结晶,让人受益匪浅。这也是我喜爱《论语》的原因。

《论语》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孔子说过的一句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这句话就是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譬如在平地上用土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却是我自己要向前的。

在我

而此时的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不止是陈景润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许多人们也是如此,就像爱迪生,这个人尽皆知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想必人人都知道,他和一个精选的助手苦心孤诣地研究了近十年的时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辛与失败,一会儿他以为走到目的地了,但一会儿又知道错了。但爱迪生从来没有动摇过,而再重新开始。大约经过五万次的试验,写成试验笔记一百五十多本,方才达到目的。五万次的试验,十年之久的时间,这是要多么惊人的毅力才可以坚持下来。爱迪生的锲而不舍,不得不让人佩服啊!

不论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即使你做得不好,但只要你坚持下来了,你就要比那些做得再好却半途而废的人要好得多。

只有坚持下来的,才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信念与毅力,是支持你坚持不懈的筹码;只有怀着远大的志向,坚持下来,才得以成功。

孔老夫子的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初一:蒂韫奕祺

篇二:论语有感

我最喜欢的一则论语

孔子,众所周知,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位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誉为“天纵之圣”的传奇人物。他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更影响了全人类。而且孔子的代表作《论语》,更是他儒家思想的精髓。

《论语》,这本启迪人们智慧的书籍;书中的每一句话,都精辟到位,见解独特,充分的表现了孔老夫子的思想——礼,智,仁,义,信。让人回味无穷。每每诵读,都好像看见了这位聪明绝顶,睿智无比的伟大人物。

很多人认为,文言文是枯燥的,常常让人读得头昏脑涨,但论语却不同。它深奥却简单,简单也深奥,里面各种大道理,小认识,都是智慧的结晶,让人受益匪浅。这也是我喜爱《论语》的原因。

《论语》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孔子说过的一句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这句话就是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譬如在平地上用土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却是我自己要向前进的。

在我

而此时的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不止是陈景润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许多人们也是如此,就像爱迪生,这个人尽皆知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想必人人都知道,他和一个精选的助手苦心孤诣地研究了近十年的时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辛与失败,一会儿他以为走到目的地了,但一会儿又知道错了。但爱迪生从来没有动摇过,而再重新开始。大约经过五万次的试验,写成试验笔记一百五十多本,方才达到目的。五万次的试验,十年之久的时间,这是要多么惊人的毅力才可以坚持下来。爱迪生的锲而不舍,不得不让人佩服啊!不论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即使你做得不好,但只要你坚持下来了,你就要比那些做得再好却半途而废的人要好得多。

只有坚持下来的,才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信念与毅力,是支持你坚持不懈的筹码;只有怀着远大的志向,坚持下来,才得以成功。

孔老夫子的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篇三:读《论语译注》有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

“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古至今,《论语》已经渗透了中华儿女的言行举止,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而<论语译注>是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能让我们更加正确的理解《论语》,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在学而篇中说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这些话都是人们谙熟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而其中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令我受益匪浅。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

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在现实中我们都在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信条。我们都要求自己对人,不要太过苛求,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心情愉快,和睦相处。我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嚎叫,便说:“牧人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牧人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所以说,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对自己的心去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遇事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多体会他人的难处,就可以做到仁者爱人。海纳百川,靠的是宽容的心。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多为他人着想,实际上是为自己铺路,宽容不是纵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考虑别人的自尊和承受度。善待别人,等于就是善待自己,无论生活受到怎样的伤害,不必忿忿不平、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学会忘记,学会感恩。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才能使自己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多向身边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要想在本职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就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思,以我们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能使我们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在教育上,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即受教育部分高贵低贱;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在教育的目的上,孔子看来,进行教育服务。

对于治国之道,孔子的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属于封建社会产物于当今社

会发展无多大借鉴意义。孔子还指出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要严于律己,端正自己本身,以此来带动下级,使之产生上行下效的效果。

《论语》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其中有不少至理名言值得我们借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篇四:读《论语译注》有感

读《论语译注》有感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而对于《论语》而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而对于《论语译注》而言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那个学生学习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