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风俗,要特别的、有趣的,随便几个.急求!快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6:45:08
少数民族风俗,要特别的、有趣的,随便几个.急求!快点.
少数民族风俗,要特别的、有趣的,随便几个.急求!快点.
少数民族风俗,要特别的、有趣的,随便几个.急求!快点.
宗教信仰
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 在西双版纳、景谷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人们认为只有入寺做过和尚的人,才算有教化.因此,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十分辛苦.也有的人读完中学,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然后再请一周或一个月的假,入寺学习.回家后仍然算是“康朗”,即还俗的僧人.
民族文化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文学 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说、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天地起源神话有《英叭开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费梅嘎帕》(《大火烧天》)等,人类起源神话有《葫芦人》、《葫芦生蛋》、《人类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话有《葫芦传人种》等,图腾神话有《鸟姑娘》、《象的女儿》、《神牛之女》等.史诗有《巴塔麻嘎捧尚罗》、《变扎贡帕》(《古老的荷花》)、《细木过》、《天地万物的来历》.英雄史诗有《厘俸》.歌谣主要是情歌、习俗歌、劳动歌、童谣等. 傣族人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述长诗.佛教的传入,傣文的创制,都对叙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傣族民间艺人接受、翻译和传播外来的佛经文学,同时还把傣族民间故事吸纳进来,创作了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据研究,仅阿銮叙事诗(即以佛本生经为核心内容的佛祖轮回转世的修行故事)的数目就多达550部. 总的来说,常见的傣族叙事诗有《金蛙阿銮》、《口袋阿銮》、《大叶子阿銮》、《金羚羊阿銮》、《香谷阿銮》、《酸鱼阿銮》、《十二位王妃的眼珠》、《朗兑罕》、《兰嘎西贺》、《相勐》、《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金皇冠》、《三牙象》、《七头七尾象》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1]. 民歌舞蹈 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族民居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坝区民居
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如今,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山区民居
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坡面进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两层或上中下三层的单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级别有关.屋面按纵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最高,使庞大威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