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和孔孟的哲学哪个更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01:24:39
老庄和孔孟的哲学哪个更高?
老庄和孔孟的哲学哪个更高?
老庄和孔孟的哲学哪个更高?
文 汪亚民 图片来自百度新知 我觉得老庄和孔孟的哲学观点比较起来是一个很大的哲学命题.简单的说老庄哲学一般认为是出世的哲学来源于上古时代的自然主义思想,孔孟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来源于西周时代的德治思想,人们是很难区分出他们所表述的哲学观点的高下来滴.我个人更推崇孔孟哲学.因为这些哲学观很容易融入当下,更便于应用于当下的社会实践中,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嘛!一个有志于为融入社会为社会做点贡献的人显然就乐于亲近孔孟.当然我在精神层面更推崇老庄,那种亲近自然,敬畏生命,追求道和德,主张无为而治的智慧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借此文简要的阐述一下老庄哲学和孔孟哲学的主要观点,以便于博客人追求新知时对此问题做出自己的比较和判断. 先说老庄的哲学.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了《道德经》这部著作上.老子提出了“道”这个哲学概念,衍生“无”和“有”的概念.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和“无”这一哲学范畴相对应,“一”是和“有”这个哲学范畴相对应的.这样“无中生有”就符合逻辑啦!老子挖掘出了“柔弱”、“低下”、“无为”等为“道”这一概念的内涵.针对乱世统治者违背“道”胡乱作为强化统治,造成民生灾难的现实,老子提出“无为”的哲学思想.“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尊崇“道”顺应“道”的作为,但不是无视“道”的瞎作为、乱作为.庄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那部著作上,展现了庄子继承老子的“道”统,主张遵从道、顺应道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敬畏生命”,以及不为世间俗事、俗物所困惑的那种悠闲、自在、自由的君子风范和直面生死的豁达人生态度,是乱世保全自己生命和保留自己人格尊严以及提高生存质量坚守“道”的人生哲学.老庄哲学后来演化为道教,成为道教的发端和思想源泉,道教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老子的“无为”思想在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对于西方的崛起起到了重要推动的作用,后来出现的“自由资本主义”信条就是在市场把规则制定好后,让经济主体自由竞争,自我生存发展.这和老庄的“无为而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老庄的思想崇尚“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庄反对人们刻意为之的东西,认为人为的东西就是“伪”;这对我们追求“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老庄哲学对于克服人们的物质崇拜和减少人们的物欲、贪欲是一剂良药.老庄哲学成为知识精英的信条成为中国知识阶层的精神支柱,在于它追求、遵从、顺应“道”或者是我们今天说的客观规律,主张依“道”行事,同时在追求“道”的过程中认清“道”从而获得人生的自由.知识精英要追求真理,还要少一些功利心和物欲、贪欲,要清心无为,淡薄物质占有欲,重新塑造内在的精神气质. 再说孔孟的哲学.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了《论语》那部书里了,孔子提出的核心哲学观念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在仁的概念体系下又阐述了“义、礼、智、信、忠、孝”等概念.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与施人”.孟子主要的哲学贡献在于提出了“性善论”这一哲学命题,也就是说人性是向善的.这就很好的回答和解决了孔子不曾解决的人是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问题,人心向善,“仁”就可得矣,孟子把这个哲学难题解决了.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以“性善论”为依据,进而提出了民本主义哲学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开篇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民本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尊重民意.孟子说:“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章句下》).这里孟子举了三个例子:可用、不可、可杀的判定依据就是“国人”,“国人”在这里大概就是孟子经常说到的老百姓了.这确实体现了孟子要求遵从民意的的价值取向.尽管孟子的民本主义哲学在封建时代还是“为王之术”、“役民之方”,是指导王者、统治者“为民做主”的政治统治工具,但这种在中华文化内生出的“民本”或者“民主”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尽管它和现代“民主法治\'观念还是大相径庭有很大差别的,但对于当代中国借鉴中国和国外先进文化建设“民主法治”国家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的. 孔孟学说成为后来儒家或者作为国教的儒教的发端和重要思想源泉.孔孟通过“仁”这个概念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人被塑造为外“礼”内“仁”的文明生命;同时他们的哲学主张被改造成为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孟的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成为汉代以后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一种政治统治工具,这对于约束人们的行为,指导人们的实践,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是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的进步作用的.毋庸讳言,孔孟学说被上升为封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之后,在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羁绊.明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对孔孟哲学思想的继承发展,在当代仍然有现实指导意义.孔孟的哲学思想在社会稳定期和建设期,特别是在今天的经济转型期,在道德滑坡与缺失的时候,对于重塑人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底线指导执政者和公民“致良知”“知行合一”,亲民、爱民、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推动社会文明和道德的重建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老庄和孔孟的哲学思想也是有交集的.它们的共同出发点都是出于“仁”心,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孔子主张:“施“仁”政”,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它们的区别在于道相同而实现的方式不同.老庄和孔孟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一根轴上的两极,是两朵生命力旺盛的思想奇葩,这两者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包容和融合,我们讲中华文化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孔孟对应的是“儒”,老庄对应的是“道”,这个问题没有涉及佛教也就是“释”;三者是“合一”的、“互补”的,如何能分出高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