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根源一词到底如何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9:57:05
社会根源一词到底如何解释
社会根源一词到底如何解释
社会根源一词到底如何解释
社会根源就是一个事物产生的社会原因,也就是它产生的最根本的因素
就好比婴儿从他母亲那生出来一样,母亲就是社会根源,婴儿就是所产生的事物
怎样分析重要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方法提示】方法一,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原理进行分析.具体是⑴看看持这种思想的人所处的时代,他代表哪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⑵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形势有什么特点?⑶这个阶级或阶层在这种形势下的处境如何?要求是什么?按照这一原理,顺着这一思路,答案就出来了.
方法二,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进行逆向分析.具体是从内容出发推断当时的情况.如“兼爱”是互爱、互利的意思,墨子主张人们要互利互爱,说明当时剥削和压迫很重,人民不堪忍受.墨子主张“非攻”,说明当时战乱不已,人民渴望安定.再如,韩非子主张“法治”,说明当时矛盾尖锐,反抗激烈.想想韩非子所处的时代,就知道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不仅要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而且要镇压奴隶主残余势力的反扑.为确保稳固自己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维护自身的利益,必须依靠严厉的刑法来镇压人民的反抗.
【例题释疑】
例1 (1994·全国)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述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答案要点:
思想核心:“兼爱”、“非攻”.
社会根源: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产破坏,生灵涂炭.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争,渴望安定.
积极意义: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潮流.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
例2 韩非、董仲舒二者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试分析各自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答案要点:
同:⑴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君主专制.⑵都适应了历史向统一发展的趋势,代表地主阶级意志,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异:⑴韩非思想有较强的改革意识;董仲舒的思想则有守成固本的特点.⑵韩非主张以法治国,董仲舒提倡仁政,以德治民.⑶韩非主张用严厉的刑法镇压人民的反抗;董仲舒则主张“大一统”;宣称皇帝代表天统治人民,借此欺骗人民.
社会根源:⑴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迫切要求取得统治地位,实行国家统一以发展封建经济.为此,新兴地主阶级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夺取政权,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另一方面,为稳固自己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维护自身的利益,必须依靠严厉的刑法来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奴隶主残余势力的反扑;必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和地主阶级统治.韩非思想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上述要求和社会现实.⑵秦以法治国,排斥儒学,结果法治过度而亡.汉批判地继承了秦的治国思想,一方面“削藩”解决王国问题,一方面休养生息,推行“仁政”,加强了集权,繁荣了经济.封建制度至西汉基本稳定,激进的法家思想已不适应巩固封建制的需要.董仲舒正是适应了西汉统治者建立集权统治巩固封建制的需要,提出了他的理论——新儒学思想.
例3 清朝时有人说:“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试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原因.
答案要点:
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占主导地位,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作坊远不如拥有土地使生活更有保障.⑵中国的封建地租剥削一直很重,拥有土地可以榨取更多的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比较稳定,因此是发家的最好手段.⑶中国封建统治者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手工业者实行歧视政策,对工商业者进行种种限制并征收重税.⑷这种地主阶级的经济思想,正是由于以上经济的政治的特点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