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对现代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1:41:12

酒文化对现代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酒文化对现代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酒文化对现代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酒,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它和烟不同,烟对人们而言完全是对人身体展现出得有害的一面,而酒则不同,利与弊同时存在着.喝酒,那么就像是一种食物一样,进入的是人的消化道和胃,所以酒的好与坏,喝酒的多与少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大事.
  那么对于酒文化,又有中国酒文化和外国酒文化之分.有的人这样说: 在远古时代,当人们采集果实吃不完储存时,果实变质发酵后,偶尔被人发现其中有使人食用后会产生愉悦的物质,那就是最原始的酒;后来随农业发展,谷物和由谷物做成的食品变质发酵也会有类似物质产生;慢慢人们学会了控制发酵,酿酒工艺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人们会认为这,就是酒的起源.
  我们知道了酒的起源便会很惊奇的发现,原来我们当今社会的各种社交礼仪即日常生活对酒的依赖是如此之深.
  打个比方来讲,我们的上一辈,或者隔代观察,是不是爸爸,爷爷,叔叔,大爷,一一俩俩会有每餐都离不开酒的,酒醉了或许是一种状态,但更多的也许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吧.
  也许你会听刚刚下班的父亲这样讲过,今天累了,喝点酒,解解乏.这也是酒的好处,因为酒会有一种麻痹神经的功效,虽然它不会像一些药物一样对人的神经有着很大的作用,但也正是如此,对人身体也不会有太大的害处,如果喝酒的量恰到好处,那么还会对人的身体有益健康的功效.所以很多人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如此的依赖酒.
  再说说礼仪,因为中国是礼仪大国,所以从最初的中国伊始,中国就离不开酒.一直到现在,无论是各国的有人来访,还是家里的亲戚朋友做客,我们会把好酒端上来以表自己对对方的欢迎,接着我们讲讲中国的各种传统结算日受酒的影响,下面是我找的一部分资料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节日的全新解释是:必须选举一些日子让人们欢聚畅饮,于是便有了节日,而且节日很多,几乎月月都有.代代相传的举国共饮的节日有:1、春节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饮用方法也颇讲究,由“幼及长”.“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饮用方法与屠苏酒一样.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2、灯节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汤元).3、中和节又称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宋代李在诗中写道:“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据《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据清代陈梦雷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载:“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4、清明节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5、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同时还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酒的习俗.最为普遍及流传最广的是饮菖蒲酒.据文献记载:唐代光启年间(885—888年),即有饮“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尧藩在诗中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后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历代文献都有所记载,如唐代《外台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类钞》,明代《本草纲目》、《普济方》及清代《清稗类钞》等古籍书中,均载有此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时令饮料,而且历代帝王也将它列为御膳时令香醪.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也有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由于雄黄有毒,现在人们不再用雄黄兑制酒饮用了.对饮蟾蜍酒、夜合欢花酒,在《女红余志》、清代南沙三余氏撰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记载.6、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文献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的反映比较多,《说林》记载:“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韩愈在诗中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我国用桂花酿制露酒已有悠久历史,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已酿有“桂酒”,在《楚辞》中有“奠桂酒兮椒浆”的记载.汉代郭宪的《别国洞冥记》也有“桂醪”及“黄桂之酒”的记载.唐代酿桂酒较为流行,有些文人也善酿此酒,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有“刘禹锡传信方有桂浆法,善造者暑月极美、凡酒用药,未有不夺其味、沉桂之烈,楚人所谓桂酒椒浆者,要知其为美酒”的记载.金代,北京在酿制“百花露名酒”中就酿制有桂花酒.清代酿有“桂花东酒”,为京师传统节令酒,也是宫廷御酒.对此在文献中有“于八月桂花飘香时节,精选待放之花朵,酿成酒,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酒香甜醇厚,有开胃,怡神之功……”的记载.直至今日也还有在中秋节饮桂花陈酒的习俗.7、重阳,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纪原》记载:“菊酒,《西京杂记》曰:‘戚夫人待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登高,《续齐谐记》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令家人作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祸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还, 0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制菊花酒.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清代则是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从清代开始,所酿制的菊花酒,就称之为“菊花白酒”.8、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夜.时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始于南北朝时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守岁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写有这样的诗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宴”.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除夕饮用的酒品有“屠苏酒”、“椒柏酒”.这原是正月初一的饮用酒品,后来改为在除夕饮用.宋代苏轼在《除日》一诗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来年七十岁”.明代袁凯在《客中除夕》一诗中写道:“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唐代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阿成家,椒盘已颂花”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
  从以上资料显示,酒,对中国各个节日的影响都这么大,那么,对中国的人们的生活的影响也更是之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