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宋太宗的评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2:28:08
对宋太宗的评价
对宋太宗的评价
对宋太宗的评价
比起他的兄长,赵光义显然更加令人不喜欢.赵光义的发家分明是赵匡胤的连带,要不然,这个没多少战功的家伙要爬到开封府尹的位子,这可是件很难的事. 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的阴谋中,貌似很不情愿地被拥戴他的人披了一身的黄袍,事实上,在这场活动中,赵光义起了很好的穿插作用.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要谋划这么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当然离不开赵光义.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完成之后,赵氏兄弟心照不宣,而前面说过的赵匡胤重情的性格就开始埋下了斧声烛影的伏笔了. 比较这两兄弟而言,赵匡胤是比较大气的,不管在对待属下、对待朋友,还是在对待前朝故主和其他亡国之君,他都能用宽容的心态处理.赵匡胤当皇帝以后,始终偏心着他的这位弟弟.他自己的长子赵德昭,只是个“贵州团练使”“同平章事”的职务,名义是相位,却没有宰相的权力,并且终宋太祖一世,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都未封王.而赵光义的爵位是晋王,任开封府尹,有名有实,算得上是实力派人物.开封府尹是首都的最高长官,关系着皇族的安危,这已经表明了赵匡胤对他的坦城和完全的信任.而我们从赵光义的所为里不难看出,他对乃兄却完全不是这个调调.按理说,赵匡胤如此信任他,他更该多替哥哥分点责任,担点骂名,唱唱黑脸,做好捧哏才对.可是,他显然是个很有野心的家伙.他在任开封府尹的时候,大力培植亲信,网罗可用之材,利用士人亲近皇族的心理,把许多人才收为自己的亲信.他还把触角伸到了皇宫大内,以后在政变中起到莫大作用的宦官王继恩也在他的心腹之列.史书里还提到他示恩于赵匡胤的心腹田重进,想把他也拉过来,不过碰了一鼻子灰.可见,他跟着赵匡胤起家以后,把赵老大广交朋友的优点临摹得很不错,只不过,他的良苦用心,却比赵匡胤深得多了. 那么,是赵匡胤如此昏庸透顶,看不出来他的野心吗?当然不是.前面说过,赵匡胤是五代十国以来难得的一个明君,而且开封府尹是个什么样的位子,他岂有不心知肚明的道理,后周的柴荣在继郭威的位前就当过这个重要的职位.虽然史书不可全信,不过史书里有时候透露的一两句话其实是很耐人寻味的.在他被“斧声烛影”掉的那年三月辛巳日,他到了洛阳,透露了想迁都洛阳的想法,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最后在赵光义说了一句 “在德不在险”(意思说开封府虽无险可守,但是皇权是否巩固,不靠地势陷要,靠的是人君的仁德),赵匡胤不再坚持.回来以后,刚给弟弟光义、光美和儿子德昭加官晋爵后又“诏益晋王食邑,光美、德昭并加开府仪同三司,德芳益食邑”.然后,九月,一向没什么病,也不爱喝酒的赵匡胤,和赵光义喝到半夜后就在醉梦里“崩”掉了. 事实上,赵匡胤是不是被赵光义搞掉,这已经是无关紧要的问题了.我认为,赵匡胤的死,实际上是他性格中的“重情”给害死了的.他的心地不坏,对于朋友、结拜兄弟、甚至从前的敌人,他都能能以诚相待,对于他自己的手足同胞,他更没有理由要猜忌亏待.赵光义为了解释自己继位的合理,后来和赵普一起炮制出所谓“金匮之盟”,这东西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我觉得,以赵匡胤的性格,多少对这种兄终弟及的事情有过考虑.在当初“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光义是重要的主谋,对于赵匡胤来说,他当然不会忘记这份功劳.在他的儿子还没有长大的时候,他一定在心里有过今后传位给光义的打算,甚至有可能在两人密谈时透露过,让赵光义当开封府尹、爵晋王已经很曲折地透露了他的心事.不过,在皇位越坐越顺、儿子一天天长大,但是赵光义的权势也越来越大的时候,他的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丝变化的.只是他也许至死没有想到,还没等他拿定主意,他自己就在阴谋中被抢了皇位,而且这个布置阴谋的人,还有九成九的可能就是他倚为肱骨的亲兄弟. 不管历史书是怎么写的,总而言之,赵匡胤是莫名其妙地死了,他一死,赵光义就在王继恩的通风报信下,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然后就登上了皇位.赵匡胤的儿子就远没有柴家的后人那么幸运了,等待他们的,只有一个在权力斗争里最赤裸裸的结局,虽然它始终包裹着很光明正大的外衣. 赵光义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甚至连虚伪地推辞一下下也没有,从这一点看,他还算是个有点真性情的货色.当皇帝对他来说当然是一件很美的事,可是他当皇帝的水平实在是差劲地让人无法恭维.从他当了皇帝以后,就开始留给我们很坏的遗产,一直到现在,汉民族的性格里都留下了他烙下的印记. 赵光义的一生,最成功的事情就是“斧声烛影”,而这件事已经实在没有什么好写了.因此,我认为,所谓的宋太宗赵光义的故事,写到这里已经足够了,其余的事,不妨留在写其他人的时候给他再补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