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亦我所欲也》前半部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8:36:22
《鱼亦我所欲也》前半部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鱼亦我所欲也》前半部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鱼亦我所欲也》前半部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
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
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三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