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钟是什么时候竣工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7 21:47:23

永乐大钟是什么时候竣工的?
永乐大钟是什么时候竣工的?

永乐大钟是什么时候竣工的?
永乐大钟简介 北京的大钟寺,原名觉生寺,觉生寺的大钟是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所以叫“永乐大钟”.铜钟悬挂在大钟楼中央巨架上,通体褚黄,高6.75米,直径3.7米,重46.5吨.钟唇厚18.5匣米,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内外铸有经文230184字,无一字遗漏,铸造工艺精美,为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撞击之,音色好,衰减慢、传播远.轻撞,声音清脆优扬,回荡不绝达一分钟.重撞,声音雄浑响亮,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方圆5o公里皆闻其音.据冶金部门分析,该钟配方科学,钟体强度达最佳值,故受撞五百多年,仍完好如初.此钟的悬挂方法符合力学原理,悬钟木架采用八根斜柱支撑,合力向心,受力均匀,大钟悬挂在主梁上,全靠一根长一米、高14厘米、宽6.5匣米的铜穿钉,穿钉虽承受几十多吨的剪应力而安然无恙.钟体内外皆铸有经文,外面为《诸佛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弥陀经》和《十二因缘咒》,里面为《妙法莲花经》,钟唇为《金刚股若经》,蒲牢(钟纽)处刻《楞严咒》等,计有经咒17种,皆汉字楷书,字体工整,古朴道劲,匀称地分布在钟体各处,相传是明初书法家沈度的手笔.当初明成祖铸造这么多佛经於钟上,为的是弘扬佛法,使佛经传诸久远.二十三万多字的佛经铸在钟上,击钟一下,字字皆声,等于诵读一遍经文,自然是功德无量.15世纪初叶,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营建京师有三大工程,即故宫、天坛、永乐大钟.明成祖铸造大钟,是为宣扬“壮举”.大钟铸好后,先挂在宫中,明万历年间移置万寿寺,清雍正十一年移置觉生寺.钟身内外铸满阳文楷书佛教经咒,是明初馆阁体书法艺术代表作.大钟所铸经文,几百年来误传是《华严厉经》,故有“华严钟”的叫法.近年查明钟上所铸乃以明永乐帝御制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和以《法华经》为主的八种经,并无《华严经》.大钟铸造精致,钟形弧度多变,周身无磨削加工痕迹,充分显示铸造工艺高超,奇妙独特. 永乐大钟的历史 明永乐大钟是采用泥范法(中国的三大传统铸造工艺-泥范法、铁范法和失蜡法之一)铸造.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内壁,上面涂上细泥,把写好经的宣纸反贴在细泥上,刻好阴字,加热烧成陶范,然后再一圈圈做好外范.铸时,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炉火纯青,火焰冲天,金花飞溅,铜汁涌流,金属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范,一次铸成.永乐钟铜质精良,致密坚固,合金纯度考究.大钟含铜80.5%,含锡16%,还有铅、锌、铁、硅、镁等元素.这种成分配比,与《考工记》中的“六齐”项下的“钟鼎之齐”的记载极其近似.钟壁薄而经得起重击,音质音色驰名天下.大钟铸好后,待到冬天,先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沟引水,泼水结冰,然后开始搬运;大钟在路上步步滑行几十里才至宫中.再滑到冰土堆上,然后建钟楼,钟挂于楼顶,春天解冻后取土而钟悬.大钟支架四臂八叉,钟纽分上下两节,中间用穿钉固定于横梁上,用木杵轻轻一撞,便发出震心惊魂的钟声.永乐大钟是在德胜门内铸钟厂铸造的.铸好后存放在汉经厂(遗址在产今嵩祝寺一带),直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才被移到西直门外万寿寺悬挂起来,并为它专门建了一座方形钟楼,每天由六个和尚专司撞钟之职.据明人蒋一葵记述:“昼夜撞击,闻声数十里,其声谹谹,时远时近,有异它钟.” 永乐大钟在万寿寺悬挂了20年左右,到明末,人们看到它已经躺在地上了.到了满清八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经过朝臣们的一番争论,根据阴阳五行生克之说,认为大钟属金,北方属水,金水相生,因此,应该把它放在京城之北.于是雍正皇帝最后决定,将此钟置放在地处“京城之乾方,圆明园之日方”的风水宝地觉生寺.移钟工程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才完成.乾隆帝题“华严觉海”大匾高悬于钟楼之上.为了悬挂这口大钟,特地在寺后设计了一座两层钟楼,上层圆形,下层方形,楼内有梯盘旋而上.钟楼上各面都有窗,因之里面光线充足,能见度良好,可以清楚地看到钟纽和钟身顶部.悬钟的架子,是用粗大的木梁制成,它的四柱顶部内倾以散力,结构合理,所以经过二百多年毫无倾斜、歪闪的迹象.为了减低钟架的高度,在钟的下方挖了一个深70公分的八角形坑穴,人们可以在坑里观看大钟内壁的字迹.据专家们概括,永乐大钟有“五绝”.第一绝是形大量重、历史悠久.第二绝,永乐大钟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一口大钟.大钟奇妙优美的音响是第三绝,有位声学界的权威人士给永乐大钟的钟声下了八个字的评语:“幽雅感人、益寿廷年”.科学的力学结构是永乐大钟的第四绝.永乐大钟的悬挂纽是靠一根与钟体相比显得很小的铜穿钉连接的.别看穿钉很小,却恰恰在它所能承受四十多吨的剪应力范围之内.永乐大钟第五绝是高超的铸造工艺.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