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简短文言文,只要原文!有多少给多少!注意要简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8:36:53
谁知道简短文言文,只要原文!有多少给多少!注意要简短!
谁知道简短文言文,只要原文!有多少给多少!注意要简短!
谁知道简短文言文,只要原文!有多少给多少!注意要简短!
简短文言文寓言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10-4 10:01
寓意翻译都要!
提问者: 庚宝达妖精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
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出 处 先秦·韩非《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触柱折颈而死.”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岂是良图?”
近义词 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反义词 通达权变
灯 谜 柳
典 故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提示]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掩耳盗铃 ( yǎn ěr dào líng )
解 释 掩:遮盖;盗:偷.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觉得可以保住自己的清高,岂非~?”
近义词 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 开诚布公
灯 谜 聆
典 故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凡是 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去偷.
有一次,它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偷,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 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那可就得不 到铃铛了.那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 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他伸手 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
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他踩 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 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 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提示]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间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吕氏春秋》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普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椎(chuí)——槌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南辕北辙
发音 nán yuán běi zhé
释疑: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亡羊补牢 ( wáng yáng bǔ láo )
【解 释】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用 法】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 例】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以上所陈,皆今日维系人心,~之计.”
【近义词】 知错就改
【反义词】 时不我待、知错不改
【典 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词 目 拔苗助长
发 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 释 比喻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
出 处 郭沫若《雄鸡集·关于发展学术与文艺的问题》:“命令主义就合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叫做'拔苗助长'.结果被拔起的苗不仅不能成长,反而枯槁了.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不切实际地办事,欲速不达
示 例 《文汇报》1989.1.18:“不少教练员~,随意调整运动员的训练计划.
近义词 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反义词:循序渐进
典 故 (此文典故与原文不完全相符 摘者注)
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太阳当空的时候,没个遮拦,宋国人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湿,但他却不得不顶着烈日躬着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时候,也没有地方可躲避,宋国人只好冒着雨在田间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头来,和着汗一起往下淌.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劳动了一天,宋国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动也不想动,连话也懒得说一句.宋国人觉得真是辛苦极了.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庄稼,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地说:“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
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什么?你……”宋国人的妻子大吃一惊,她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都枯死了.
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
[提示]
“拔苗助长”是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它的出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我们都应该以宋国这个农民为戒.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孟子》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⑤趋——快走.往——去,到..去.
⑥槁(gǎo)——草木干枯.
回答者: fly_fly_fly - 魔法师 四级 10-4 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