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和《牡丹花》俩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18:18:36
《海棠》和《牡丹花》俩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海棠》和《牡丹花》俩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海棠》和《牡丹花》俩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苏轼的《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选自《集注分类东坡先生》.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开门见山地托出春风和海棠花、明月和回廊.“东风袅袅”形容春风吹拂之态,通过描写东风吹绽了满树绚烂的花朵,来点明时令,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崇光”是指高贵华美的光泽.“香雾空蒙”写海棠的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业,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笔锋一转,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诗人,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诗人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嫉妒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天真与可爱.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达观、潇洒的胸襟.
罗隐的牡丹花:
牡丹随着东风一起开谢,当是别有原因吧,是不是因为它能赢得东君眷顾?就好比昔日杨贵妃的玄宗的一枝解语花......是啊,牡丹也是一样,只要有着倾国之美,即使无情,不也一样动人么?美艳的芍药也只是牡丹你的近待罢了,芙蓉也为了避开你的芳尘而挤入了池中去,可怜啊,没有想到,如此美艳的牡丹,也有被韩弘这种人砍掉的时候,当韩令做成了事之后,牡丹的秾华也便被辜负了.
教:让、使.
绛罗:红色纱罗.
解语:解语花.原是比喻美人,这里指牡丹.
倾国:比喻牡丹象绝色佳人.
任:即使,就算.
韩令,指韩弘,唐元和十四年曾为中书令.末联所咏之事见《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岂效儿女子邪?’”韩令调任京城后,见家有牡丹,就说:“吾岂效儿女子邪?”然后命人把牡丹花砍掉了.
秾华:繁盛艳丽的花朵.也指女子青春美貌.
罗隐的诗常常带有没落的冷冷讽刺意味,讽刺着世间的不公.他把关注的目光更多放在了审视考场与人际之上,对许多凭借谄媚,奉承而飞黄腾达的人,罗隐常会投去凌厉的目光,即使在赏着牡丹的时候,也不忘讽刺一下那些趋炎附势之人
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