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看法麻烦多写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21:26:10

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看法麻烦多写些
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看法
麻烦多写些

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看法麻烦多写些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吃自助餐”是洋思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策略之一.它要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切实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尤其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与能力、行为习惯等差异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反馈,也就是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命运我掌握”,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提高的课堂,要求让学生全过程“吃自助餐”.在“先学”时,由于各人情况不同,有的学得快,有的学得慢,有的学得深,有的学得浅,有的学得全面,有的只限于局部,有的能前后贯通,有的则前后不联系,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自备一两本与课本相关的教材,或辅导用书,在需要用时,自取.这样,对于尖子生而言,他们可以在自己学好的同时,不受课堂学习的限制,自找内容,自学知识;对于后进生而言,如有不会的,则可以请教辅助资料,从而帮助解决问题,“先学”中的“吃自助餐”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要求;在“后教”环节上,同样强调让学生吃好“自助餐”,好学生如有不明白的完全可以与其他好同学或教师一同研究,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提高;差同学也可以与好同学一同研究,提高对问题的认识,这样各有所得、相得益彰;在“课堂训练”时,训练题一般由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三种题型组成.三种题型难度逐步升级,目的不一,作用不一,但满足了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必做题针对所有学生,务必全部会做;选做题在必做题的基础上完成,这种题型一般是中上等学生做的,教师鼓励中下生去做;思考题则是针对特尖生的,是一种高难度的题型,是拔尖的需要,但不排斥其他同学参与完成,这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所吃的“自助餐”.由于课堂上有了“自助餐”,就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实际,让好学生“吃得饱”,让一般学生“吃得了”,最终达到“水涨船高”,使我们的课堂更能走近学生实际,更人『生化、班本化、学本化和高效化,学生在“自助餐”的引领下就会变得好学、乐学,其效果自然能不断提高,真正让课堂成为“培尖补差”的主阵地,成为“因材施教”的主阵地.
“因材施教”与“吃自助餐”是针对学生实际教育的不同说法,都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实际教学”“针对问题教学”的思想.素质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由此出发,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施以有区别的教育即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的个陛得到健康和完善发展.而洋思中学能够把“因材施教”与“吃自助餐”有机融通,不断实践,终于真正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现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目标,赢得了家长的高度信任,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四“教学相长”与“互动生成”

由“闻斯行诸”谈孔子的因材施教

山东财政学院 王蔚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在《论语》中多有体现。对于不同学生同样的问题,孔子往往给予不同的解答。比如,在《论语 为政篇》当中,关于孝这个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提问,孔子给予不同的答案。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

全部展开

由“闻斯行诸”谈孔子的因材施教

山东财政学院 王蔚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在《论语》中多有体现。对于不同学生同样的问题,孔子往往给予不同的解答。比如,在《论语 为政篇》当中,关于孝这个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提问,孔子给予不同的答案。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9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zēng)是以为孝乎?”
对于仁,也是同样如此。比如在《颜渊篇》当中,孔子的三个学生颜渊、仲弓、司马牛同样问什么是仁,孔子所给的回答是不同的。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至于说君子与小人,那答案就更不一样了。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不胜枚举。
但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出现在《先进篇》。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与冉求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给予不同的回答: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为了使读者诸君更容易理解,我们先看这一段话的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孔子对子路与冉求是了解的。孔子一生有学生3000人,通六艺者72人。这72贤者在论语中出现了32人(包括了孔子的儿子孔鲤)。子路出现的次数比较多,达37次,冉有出现了15次[1]。子路是孔子学生中比较大的一位,比孔子少9岁;冉求则比孔子小得多,小29岁。子路跟随孔子的时间最长,冉求也不短。这两个人并且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政事才能,(都做过季氏的家臣,见《论语先进篇》的最后一章)。深受孔子信任。尤其是子路,孔子最为了解,曾预言过子路会“不得其死然”[2]。子路的特点是“片语可以折狱”、“无宿诺”[3],听到风就是雨,风风火火,说干就干。孔子始终担心这种性格会给子路带来麻烦。所以当子路问孔子是否“闻斯行诸”时,孔子就告诉他,有父亲在,有兄长在,凡是应多请请教,不能够自作主张。而冉求呢,也是孔子很信任的学生,在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曾经给孔子驾车[4],后来的成就比较大,做了季氏的家臣[5],很有管理才能。但冉求的性格比较拘谨,不像子路那样敢打敢冲。所以当冉尔向孔子请教是否“闻斯行诸”时,孔子给予肯定的回答。
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对“材”有所了解,甚至是透彻的了解。这需要老师与学生多接触。这在现在的本科生教学中已经很难做到了。以我为例,便难以做到。我这个学期(2008-2009之第二学期)一共有400多学生听我的课,都是合堂。最小的合堂班也97人,最大的班219人(全校选修课《论语选读》)。时间那么短,面对的学生又那么多,怎么可能因材施教。但这在自己所带的几位研究生中可以做到。听说有的博士生导师前后三年可带20至30位研究生,这怎么能带的过来?这不是“贼夫子之子吗”!所以因材施教要有条件。一是老师与学生的比例不能太高,二是老师与学生要多接触,爱学生。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因材施教肯定是一句空话。

收起

因材施教,因地施肥。最优化解决问题。

每个人生来都不一样 孔子是根据每个人的性格 来教
这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 你说 苹果 和 稻子 一样吗?
不一样吧 学生也是一样
所以也需要因材施教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