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汝忆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5:27:39 初中作文
汝忆否初中作文

篇一:《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情感与价值目标:

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自读,并用一课时检查自读情况,解答疑难,讲评练习。

【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

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

2.通假字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3.一词多义

[竟]

A动词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终了,本课)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汉书、霍光传》)

轻舟竟川(从头到尾,曹操《善哉行》)

B副词

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刘禹锡《天论上》)

神农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将军山林》)

[身]

A名词

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国殇》)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本课)

B代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师表》)

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C副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陈涉世家》)

4.词性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幼,疼爱)

B. 名词用作状语

汝泣告我(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样)

C. 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使??尽)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

E. 形容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

5.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 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6.句式解析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难句解析】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全句译为: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把信写完就搁笔了,又很担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了你去死,说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着悲痛跟你讲讲这种苦衷。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春衫”实际是“青衫”,原句是《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太上”就是“太古”,最远最古的,引申为最高尚的人。全句译为: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汝忆否)于世理人情。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乐”意动用法,以??乐。全句译为:你在哭不成声以后体察我的苦衷,也能把天下人(的福利)放在心上,(那么),就应当也把牺牲我跟你的福利作为乐事,去为天下人谋福利啊!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适”,合适的意思。“筛”名词兼动词,既表动作又表动作使用的工具。“依稀”作“仿佛”、“朦胧”讲。译作:新婚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的某个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象筛孔一样,筛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胧地互相掩映。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牺牲”和“百死”同义,这里复用,为的强调死。译作: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目标告诉你,是我的不是;但是,如果告诉了你却又很怕你天天替我担忧,我即使牺牲一百次也不退避,使你担忧倒的的确确不是我能忍心的。

(二)检查自读情况。

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三)学生讨论,教师解答疑难。

1.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讨论此题旨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全文7段,每段都有一些关键性的句子。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

【内容主旨】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2段开头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纲。烈士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第4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说明延缓此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死;次讲破镜难以重圆,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把磁头后人的任务托给妻子。

第三部分(5、6、7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第5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与无言矣”,似乎要收住话头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写出自己死后的愿望:灵魂永远陪伴妻子──以此进一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

第6段再一次申述自发一前“未尝以吾所志”告诉妻子的原因,并慨叹夫妻二人的“幸”与“不幸”,从“幸”与“不幸”的角度,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忍舍汝而死”的思想感情。

第7段是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写作特点】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此外,本文的语言也非常好。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同时,因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不觉冗赘艰深的毛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

【解题指导】

一、见【内容主旨】

二、见【文言基础知识】

三、1.可是遍地血腥阴云,满街狼狗(横行),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那些所谓)“太上之人”,泯灭了喜怒哀乐之情。

2.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笔来形容的。

3.(写信的)方巾短而(我的)衷情长,(还)未(写)完的,还有万万千千,你可以想象得到我的万千衷情。

【资料窗】

黄花岗起义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强鸣岐(两广总督)已逃走,黄兴等人就和返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寡不敌众,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起义爆发了。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篇二:文言句式

高考文言文阅读(三)

文言句式

【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文言句式的类型;

2、训练文言句式。

【预习材料】

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及各种用法:

1. 判断句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或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1)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古汉语判断句共有五种基本形式。 ① 主语,谓语+“也”。(“兵,凶器也。”)

② 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③ 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④ 主语,谓语+“者也”。(“兵,凶器者也。”)

⑤ 主语,谓语。(“兵,凶器。”)

(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① 表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② 表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③ 表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④ 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

⑤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3)注意事项

①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在先秦古汉语中少,汉以后则多起来。

问今是何世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②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

③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

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身非草木 是非君子之言也。

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④ 有时“为”也表判断。

余为伯儵

2. 被动句式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承受者。

(1)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① 用“于”表示被动。

动词后用介词“于”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而君幸于赵王

② 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 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 用“被”表示被动。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2)无标志的被动句,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3. 倒装句

(1)主谓倒装(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文言中并不多见。)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①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②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 用“是”“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唯利是图 唯马首是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多在后面加“者”字)

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4)介宾短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注:有的句子中介词省略了。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张衡传》)

4. 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更普遍,在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

(1)省略主语

① 承前面的主语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② 呼应下文省略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 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3)省略宾语

有省略动词宾语和省略介词宾语两种。

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指南录》后序)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秦王不怿,为(之)一击否。(《廉颇蔺相如列传》)

权以(之)示群下。(《赤壁之战》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张衡传》)

赐之(以)彘肩。(《鸿门宴》)

5. 疑问句

在古代汉语中,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有疑问词。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等)。

在句子中,有时二者全用,有时不全用。

(1)有疑问代词的

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2)有疑问语气词的

天地有法乎?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3)有些句子不用疑问词,而用否定词表疑问。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云??

(4)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

不亦??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何??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以??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何??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

6. 否定句

否定词包括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圣人无常师。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当堂训练】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 )

A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B、 蔺相如者,赵人也。

C、 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D 、其人勇士。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

A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B、 庭中始为篱。

C、 灭六国者六国也。 D、 夫天者,人之始也。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 、故木受绳则直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 、梁父即楚将项燕。 B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 、郡之贤士大夫……,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 、若即若离。

5、“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 、今君乃亡赵走燕。 B、 嬴乃夷门抱关者。

C 、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6、“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 )

A 、是天下之大贼也。 B、 是胜之舍人也。

C 、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

7、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禹,汤被之矣。 B、恐为操所先。

C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8、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同舍生皆被绮绣。 B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 、受制于人。

9、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行将为人所并。 B、 视为止,行为迟。

篇三: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古汉语的常见句式

根据语气分,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下面要讲的不是这类分类标准,而是根据常见的情况例: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而君幸于赵王。 来分类。

一、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

标准形式: ??者,??也。 变化形式:??,??也。 ??者也。

??也者,??者也 。 例a.臣之所好者,道也。

b.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2.意义上表判断

例:a.晋鄙,嚄啫宿将。 b.刘备天下枭雄。 3.用“乃”“即”“则”“为”“是”表判断 例:a.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b.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e.巨是凡人。(“是”作判断动词从汉朝开始)

二、被动句 1.标准格式: 为??所?? ??为所?? 于、见、为、被 见??于?? 受??于??

上述的词都是介词(只有“所”是助词,但中学生可以不理会它)

暴见于王。

e.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f.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古汉语不多见) g.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h.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2.意义上表被动

无明显标志,但从语境上可以判断。 例: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这一种考得较多,要留心辨认。

三、 疑问句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 疑问词{

疑问语气词:乎诸欤耶(与邪) 否定词:不毋无勿弗未否非莫 例:a.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b.若不阕秦,将焉取之?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与妻书》) e.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f.孔子曰:“何陋之有?”

反问、设问,在句式上都属疑问。

四、 否定句

文言文中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副词。 例:a.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五、省略句

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谓语省略,等等。

例:a.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b.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 c.史朝夕(俟于)狱门外。

六、倒装句(4种) 1.主谓倒装

例:a.痛哉斯言。 b.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有几种特殊规定。下列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正常语序,非这样做不可。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介宾也一样)

例:a.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b.时人莫之许也。 c.莫我肯顾。

d.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一点古代要求很严格。 例: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左传》) b.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c.子归,何以报我? d.而今安在哉? e.子何恃而往?

③用助词“之”作标志 例:a.夫晋,何厌之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用助词“是”作标志 例:a.唯命是从。 b.唯余马首是瞻。

⑤“是”当代词作宾语,可前置。(少见) 例:a.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这是根据前后文来理解判断的。)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后置后作补语。 例:a.俱告以事。 4.定语后置 正常语序,定于在中心语前面。在古汉语中,为了突出定语,把定语置于中心于之后。 ①用助词“者”作标志 中心语+定语+者

例:a.楚人有涉江者。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荆州之民附操者。

以上形式可改为正常语序 : 定语+之+中心语

②用“之”和“者”共同作标志 中心语+之+定语+者 例:a.石之突露偃蹇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以上形式可改换为正常语序: 定语+之+中心语 ③用“之”作标志

例: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④数词定语后置(也包括数量词) 例: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这句有争议) b.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篇四:与妻书

* * 与妻书林觉民作者作品简介林觉民,(1886――1911 ),字意洞,号抖飞,福建闽侯人,生活在“逼地腥云、满街狼犬”的清末,早年就志存高远,立志反清革命,19 岁结婚,20 岁留学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 年4月27 日参加广州起义失败,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是他在广州起义前三天,以必死的决心给妻子陈意映写的一封“绝笔书”。字里行间,既有对妻子至真至诚的纯洁爱情,又有决意为国赴难的爱国情怀,内容感人,广为传诵。学习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三)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1913 )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与妻书》的写作经过时代背景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0 年11 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 年4月23 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 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

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本文一些关键字句其吾望其言是实这,指示代词今则望其真有它,代词卒不忍独善其身自己,代词汝其勿悲表示祈使,规劝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他们,代词朗读并整体感知文本至吾至爱汝极,最,副词 吾爱汝至到了极点,副词竞竞日不出门全、终,形容词不能竞书而欲搁笔完毕,动词与与妻书给,动词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与“无宁”组成表选择的固定结构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跟,介词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和,连词吾先死留苦与汝给,动词词类活用1、汝幸偶我名词“偶”用作动词,“嫁”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前“老”为形作动,“尊敬”,后“老”作名词,“老人”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幼”为形作动,“爱怜”,后“幼”为名词,“孩童”4、称心快意“快”,使动,使意快句式1、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判断句2、何情不诉倒装句3、何事不语倒装句全文分为几段?并分析每段的关键性句子。文意理解文章开头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妻子解释的?一方面表明他是爱妻子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当前时势,愿“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三忆六七年前远行欲告又止的情景一忆生死之争论二忆新婚燕尔,两人双栖之所三忆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灵魂常相依文章的三、四段写了哪三忆三愿?“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有人说,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然,而《与妻书》为何如此委婉,“汝忆否?”一节,近乎闲情逸致?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妻子不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作安慰与解释;再则,写爱得深――爱妻子,爱生活,更见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伟大。第5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

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篇五:意映卿卿如晤

琴儿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言谢矣!吾作此书时,尚是浑浑度日者;汝看此书时,吾已为梦奋斗矣。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梦而度日,谓吾不知汝予吾之希冀也,故遂舍乐为汝言之。

吾至念汝,即此予汝一念,使吾勇于向学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高考无情,分数狼藉,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回忆同窗之时,吾常与汝相斗,吾自视清高,常怀胜汝之心也,然今年高考,吾终觉察吾之不足也,而吾回天乏术,故吾欲复读以明吾之能也。今吾充吾念汝之心,助吾坚吾向学之心,所以敢先滞念汝之心而向学,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笑之余,亦以吾之学业为念,待吾一年有余,如若如此,吾不胜感激。汝其勿笑,吾之言非诳语也。

汝忆否?四年前某夕,吾尝语曰:“爱莲虽美,却非昨日之花,故人虽忆,却非今日之情。”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故时谓汝之言常带“物是人非”之意,此乃吾之过也,吾昨日不知“花非昨日之花,亦足之以香气袭人也,人非故时之人,亦足以寸言励人也。此时乃吾与吾之未来,危急存亡之秋也,吾得汝寥寥数言以勉,于此之混沌不见天日之际,犹如得驱暗之强光也,坚吾复读之决心也。

吾与汝一别已三年有余,仍时时不忘汝之情也,忆故时放学之路途,幸得汝为伴,得以畅舒心事,别汝之后,已无处寻似汝之友也。忆故时,于汝家之门,吾天文地理,滔滔不绝也,汝知吾之诳语,然汝仍信也,笑也,应也。忆故时,吾常立侍汝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汝恩之广,汝情之挚,不能一一尽数。然三年故去,昨日之乐,仍常系于吾之心也,譩!当年之快,至今不再复得焉。思及至此,泪复纵横。 俱往矣,吾苟活十八年,而此复读之难,吾深感力不从心也,然汝仍能倾汝之光阴,伴吾之左右,倾汝之全力寄190个希冀于吾,吾无以为报,叹微斯人,何处可寻,故汝非吾之故友,汝乃吾之挚友,亦倾心之交也,吾常寻安琪儿,何苦如此,汝即为吾之安琪儿是也。今日,吾观吾之一生,何其悲也,然识汝又何幸也。古之高山流水,管鲍之交、廉蔺之谊,无不于尔等前而黯然失色也。吾于今后一年,定常系汝之希冀于心,全力以赴,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癸巳七月廿六夜四鼓,劲仁手书。

汝之礼,吾已得乎,深感寥寥数字无以敌千千纸鹤,愿汝收之莫怪。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