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人文精神作文素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10 00:28:44 写作技巧
人文精神作文素材写作技巧

篇一: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蕴涵例说(作文素材)

蕴涵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古诗文

1.情感

忧国忧民——《离骚》《屈原列传》《书愤》

《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念家国——《虞美人》;

感时伤事——《愚溪诗序》《雨霖铃》《扬

州慢》《临安春雨初霁》《石

头城》《兵车行》《咏怀古迹》

《阁夜》《登岳阳楼》;

傲世嫉俗——《将进酒》;

追求爱情——《孔雀东南飞》《柳毅传》《长

亭送别》《杜十娘怒沉百宝

箱》《诉肺腑》;

思亲念友——《祭十二郎文》《一剪梅》; 感慨人生——《登高》;

故国哀思——《哀江南》《虞美人》;

恬然自适——《山居秋暝》《归园田居》; 感怀盛衰——《越中览古》;

自伤漂泊——《旅夜书怀》;

纯朴恋情——《邶风·静女》; 离别相思——《迢迢牵牛星》; 睹物怀人——《项脊轩志》;

慷慨豪迈——《秦风·无衣》; 天涯罹恨——《琵琶行》;

蔑视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

壮志难酬——《蜀相》《念奴娇·赤壁怀

古》;

如梦情怀——《锦瑟》;

真爱无价——《鹊桥仙》;

忧愤忠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

理想幻灭——《抄检大观园》; 爱国情感——《白马篇》。

2.意志

励精图治——《勾践灭吴》;

专心致志——《弈秋》;

不耻下问——《香菱学诗》。

3.人生态度

自强不息——《勾践灭吴》《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锲而不舍——《劝学》;

持正不阿------《五人墓碑记》; 深思慎取——《游褒禅山记》;

谏诤广纳——《邹忌讽齐王纳谏》《谏大

宗十思疏》《触龙说赵大

后》;

风节自律——《梦游天姥吟留别》《归园

田居》《归去来兮辞》;

谦逊自知——《秋水》;

豁达乐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

怀古》;

求真务实——《石钟山记》《师说》; 求索攻坚——《报任安书》;

崇尚自由——《闽塾》;

平均平等——《季氏将伐颛臾》;

个性解放——《林黛玉进贾府》《病梅馆

记》;

秉公执法——《失街亭》;

正道直行——《离骚》。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人文精神作文素材)

4.道德观念

仁政爱民——《齐桓晋文主事》《孟子见

梁襄王》《寡人之于国

也》;

仁爱孝悌——《齐桓晋文之事》; 顾全大局——《廉颇蔺相如列传》; 兴学祟教——《齐桓晋文主事》; 注重家教——《触龙说赵大后》; 尽职尽责——《廉颇蔺相如列传》; 扬善惩恶——《窦娥冤》

5.哲学观念

死生之大——《兰亭集序》; 任物自然——《逍遥游》;

超然物我——《赤壁赋》。

6.思维模式

贵和尚中——《季氏将伐颛臾》;

生态平衡——《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

文之事》。

7.人本精神

足智多谋——《智取生辰纲》《鸿门宴》; 鞭挞吏治——《促织》;

反封叛逆——《宝玉挨打》;

民本思想——《庄暴见孟子》;

心忧战祸——《蜀道难》《兵车行》; 仁而下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安民牧民——《过秦论》;

追求幸福——《卫风·氓》;

机智善辩------《烛之武退秦师》;

呼朋唤友——《客至》;力戒骄奢《伶官

传序》《阿房宫赋》;

抨击时政——《病梅馆记》;

借古讽今——《六国论》《过秦论》《阿房

宫赋》;

社会不均——《寡人之于国也》; 讽刺小人——《齐人有一妻一妾》; 忧劳兴国——《伶官传序》;

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

篇二:高考作文素材:物质与精神

高考作文素材:物质与精神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960年,美国贫富悬殊,社会矛盾突出。有一天,一个叫罗伯特的电视记者,拍摄到这样两组画面:一组的主人公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此人在办公室里超负荷地忙碌着,虽然西装笔挺,但神情憔悴、满面疲惫;另一组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写字楼工作的清洁工,他身着蓝色帆布衣服,破旧但不脏乱。只见他一边清扫垃圾,一边哼着乡村歌曲,一幅怡然自得的样子。

总经理是美国典型的富人代表,而清洁工是美国典型的穷人代表。这两组镜头在电视上播出之后,奇迹出现了:许多穷人不再仇恨富人,也开始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居然还有很多富人开始羡慕穷人的生活。

请根据对上则材料的感悟,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二、考场要点

1、结合时代背景揣摩材料主旨 方法:认真审读原文提炼关键词看原材料看提示)

2、补充材料留下的思维空白(对关键词进行排列组合,优选最佳写作角度)

3、精心锤炼标题

4、确定擅长文体

5、罗列可选材料

6、在草稿纸上写好关键语句

友情提示:这是考场作文的重中之重,成败的起点,控制在5—10分钟为宜。请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也是阅卷教师在快速浏览的时候能留下印象的部分。

三、探究最佳写作角度

(一)、当事人语:

不妨让罗伯特道出其中的秘密:

“以前,许多镜头都习惯于对准富人的资产和穷人的疾苦,矛盾便出现了。我将镜头对准富人和穷人的内心,富人因为欲望太多,所以神情疲惫;穷人因为生活简单,所以满脸自得。富人和穷人不能只比物质,还要比幸福感。”摘自2010《人民文摘》第1期 作者沈岳明

(二)、考场点睛

【分析品悟】不能只比物质。以前,许多镜头都习惯于对准富人的资产和穷人的疾苦,矛盾便出现了。这位记者将镜头对准富人和穷人的内心,富人因为欲望太多,所以神情疲惫;穷人因为生活简单,所以满脸自得。

【最佳立意】 不能只比物质,还要比幸福感。

【适用主题】物质与精神、幸福感。换个角度

素材:

1、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的颜回

2、青海玉树地震(热门素材用好不易,建议回避 尖新示例)

车辚辚,风萧萧,行人远望各心焦。山川河流走相送,尘埃不见西宁桥,千里驰援志如刀!前方有生命的等待,后面有国家的催促,这些志愿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征程。

3、曹德旺、曹晖父子 黄富荣 陈光标 才仁旦舟

4、著名作家阿来拒上《百家讲坛》

5、为什么贫穷的尼泊尔、不丹、老挝、智利人均幸福指数那么高?为什么经济发达的日本、韩国自杀率节节攀升?

6、知名心训师林A的心灵富豪榜——参见所转博文(我关注信义兄弟时看过《武汉城市圈》对林A的专访,专为收集反面素材而用)

信义兄弟怎么用,反面材料有哪些:黄光裕入狱、刘晓庆逃税、史玉柱“伪信用”、荣智健黯然退出

示例一:

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当然是诚信和道义的象征,但光“信义”两字还无法诠释他们价值的全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元素,“伪诚信”、“伪道义”在我们国家比比皆是。我记得大名鼎鼎的史玉柱“重出江湖”做脑白金时,第一件事情就是还债,把自己包装成一个“诚信典型”,其实目的还是获得银行的信任。所以,其后来被曝出的“漏税”丑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孙水林、孙东林兄弟不同,他们的信义行为因为哥哥一家五口的灾难而凸显出来,更因为弟弟的主动接力而得到彰显。中国人讲究“人死账消”,但孙水林一家五口都死了,但他的账不但没有消,而且在没有账目的情况下由民工凭良心领工钱。这说明孙水林、孙东林兄弟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而不是为

了信义而信义。这种内心的信义之心、责任之心和良善之心,才是我们社会的最珍贵宝藏。

示例二:

黄光裕曾数次被评为“中国首富”。但取得商业成功后,他根本无暇也不愿回头构建自己的心灵大厦和道德天空,而一度沉溺于官商勾结和无道德环境的长袖善舞。因为出身贫寒和“原罪”心态,黄光裕虽然有百亿身价,但他的心灵是贫困的。 中国像黄光裕这样拥有巨额财富数字内心却十分赤贫的人非常多,这样的富豪是不能算真正富豪的。但我们的社会,现在就是迷恋这样的富豪,这不是不说是个时代的“杯具”。在一个经济财富得到不断累积而心灵财富得不到张扬的社会,会造成很多畸形的社会问题。

7、证严法师《静思语》

富中之富、富中之贫、贫中之富、贫中之贫是法师经常提起的四种贫富人生。早会时法师申言,贫者,沉浮于种种秽恶苦境之中,然心若知足,即可转苦难为快乐,若是徒具丰足的财物,却不懂得善用,反会受其诱引,心灵永不满足。

(1)富中之富者,富有物质,更富有爱心。如企业家开展事业,安定了许多人的家庭生活,也将有余的财富为社会、为人群付出。知道如何运用有形物资助人,心灵富足才是真富有。

一个财力丰裕的富翁,如果也能发慈悲心尽量去帮助社会上一些不幸的人群,则其内心也必定感到很充实,精神上感到很富足,那么他也会成为一个“富中之富”的人。

(2)富中之贫者,“有一缺九”──拥有十就想要一百,有了一万更想要十万??因为永远觉得不够;不够,就是缺乏,这是心灵的贫穷。法师解释,富中之贫的人除了捨不得付出,也缺乏情与爱,害怕他人向自己寻求协助,故与人疏离;所以不唯自觉有形的财物不足,更是缺情、缺爱,富中之贫者实堪怜!

精神方面感到很空虚和苦闷,则不管拥有多少财富,住着豪华的别墅,开着进口的名车,吃着山珍海味或满汉全席,穿着名贵华服和钻饰,也会觉得这些一切都索然无味,毫无意义,甚至觉得非常无聊、孤独和痛苦。这些人便是典型的“富中之贫”。

(3)贫中之富者,就是我天天都可看见的人间菩萨──他们生活并不富有,却富在肯做、肯投入,虽然天天辛勤工作才能维持生活,但他们仍尽一己之力帮助社会、帮助更穷困的人。

法师以环保志工为例,他们多是默默无闻的市井小民,或是学历不高、识字不多的老者,却心心念念助人为善,努力做回收、分类,一举手一投足,都为人间做出最有意义的贡献。“尽管回收所得微少,但是他们爱心充分,也能集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一个人如果在物质上或财富方面很匮乏,但是如果能发心行善,纵然布施的能力很有限,然而也可以在精神上感到很富足,成为一位“贫中之富”的人。

(4)至于贫中之贫者,不仅生活贫困,心灵也困顿,永远想要依靠别人的帮助。“菩萨度人,先以利济。”法师教示,对于贫者,可先抚平其民生之苦、济助其生活来源,但更重要的是要以清净善法化导、循循善诱,慢慢度化其心灵步上善的方向,产生尊严和自信心,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够帮助别人。

8、热播剧《老大的幸福》、毕淑敏《破译幸福密码》

由范伟主演并监制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在央视一套开播后,当天收视率高达5.03%,创下今年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段首播集的历史最高。剧中笑中含泪的感动,简单幸福的老大,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而傅老大四个弟妹到底是否幸福,也如猜谜一般引人深思。

电视剧中,傅老大的四个弟妹有房地产大亨、官迷、房奴、股疯,都是外表光鲜的人物,但他们的生活却充满着压力、紧张、迷茫和无意义。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寻求满足的都是病态的欲望,这种远离生命本源的欲望好像一个无底洞,永远无法满足。

剧中佳佳有一句名言,说追求身外之物的人都是奴隶,再光鲜都是不幸福的。傅老大的四个弟妹正是因为心底的迷茫、空虚,才会缺乏幸福感和满足感,才会不择手段地追求不属于他们的权力和钱财。这是一种神经症性的病态欲望,即便拥有再多权钱,也填不满欲望沟壑,反倒作茧自缚。

9、钱学森

精神和物质是对立统一、密不可分的。我们怀念五六十年代人的精神风貌,但我们绝不愿回到那个时代的物质生活中去。同样,当我们今天生活在相对物质丰富的年份,人们又是多么想望那份曾经拥有的精神家园!有了物质基础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因为经济充裕了,人们可以求知求学,可以知书达理,可以乐善好施。但物质丰富也容易带来享乐、攀比、仇隙。这种时候非常需要有好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引导。

依钱学森老人的家世,他尽可以享受锦衣美食的生活,甚至可以在大洋彼岸做着无数人羡慕的科研工作。而他却选择了报效祖国,而且是要冲破各种阻挠、迫害的漫长之旅。当他融入祖国,看到那一代伟人以身作则,亿万人民精神饱满地为新中国建设而忘我奋斗,钱老被中国的领袖和人民的精神感染着。而今,他又感染了我们无数人。

10、沈浩日记

“电影《牧马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许灵均的父亲在美国是一个亿万富翁,他回国本想让儿子出国继承财产,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当他听到了许灵均讲述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后看到儿子有那么丰富的

精神生活,反而羡慕起来,感到自己的物质生活虽然十分优裕,但并不幸福。因此不得不感伤地承认:“在财产上,我是富翁;在感情上我却一贫如洗,准确地说,是个乞丐”。

亿万富翁居然成了乞丐?细细想来,并不奇怪。因为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由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来确定的。如果精神空虚,即使物质财富再多,也无法感受人生的真正幸福。

当然,我们说人离不开高尚的精神生活,绝不是说可以不要必须的物质生活。我们搞四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这种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用革命的精神去创造。现在有的年轻人不讲革命理想,不讲做人的道德,一心只做金钱梦,这种人应该从亿万富翁是“乞丐”的感慨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3.一次成功就够了

以下是一个人一生的简历:5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14岁时,他从学校辍学,开始了流浪生活: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了军,而军旅生活也是处处不顺心; 18岁时,他娶了个媳妇,可只过了几个月,媳妇就变卖了他所有的财产逃回了娘家;他曾通过函授学习法律,可不久又放弃;后来,他卖过保险,卖过轮胎,还经营过一条渡船,开过一家加油站,但都失败了。

人到中年,他成了一家餐馆的主厨和洗瓶师,可因政府修公路而拆了那家餐馆,他又失业了;时光飞逝,眼看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而他仍一无所有。 65岁那年,邮递员给他送来了他的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他用这105美元保险金创办了自己的一份崭新的事业。 88岁高龄时,他的事业终于大获成功。他,就是肯德基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士!

分析:一辈子都在追求中,只要一次机会,你就会成功;如果你放弃追求,再多的机会,你都不会成功。

材料作文训练(2011-05-06 16:38:45)转载▼标签: 杂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比喻型材料。材料很简单,关键就是穆罕默德的名言——“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原话是:“谁有两个面包,卖掉一个吧,用来买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是精神的粮食。”这是一个比喻。“面包”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水仙”是用来看的,让人精神愉悦、心情舒畅。

“水仙花”指的是“心灵和精神追求”。要从呼唤精神文明,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光辉的角度进行写作。

篇三:高考作文的人文精神培养

高考作文精神补钙系列之人文精神⑴

编者按:考场作文首当以意取胜,“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古人作文讲究“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警策之句从何而来?来自思想火花的迸发。而目前学生作文多重情感而轻理性,重文辞而轻立意,患有精神缺钙症。

因此,在高考之前,学生需要来个精神快速补钙。为此,辑录了几组带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文章供同学们阅读。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

㈠关于人文主义

“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

我在昏暗的森林中醒悟过来,

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道路……”

这一年,被逐出故乡的诗人但丁,在荒芜、寂寥的流亡地,用手中的鹅毛笔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这是公元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律师家庭出生的诗人但丁,在漂泊之途布满废墟的阴郁的阳光下,静静地讲述发生在公元1300年复活节前的星期四那个离奇的故事——诗人在一座密林里踽踽独行,迷失了道路,遇见了一头豹子、一头狮子和一只母狼。在他感到万分绝望的时刻,伟大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披着一身圣洁的光芒,指示给诗人一条从地狱通往炼狱的道路。

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在风雨交加的流亡路上,形单影只的诗人使这个梦幻般的故事具备了14世纪人们的全部思想感情,让它包罗了这一个时代的一切学问,对整个以“中世纪”命名的文化以百科全书式的总结。它让人看到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人类如何从迷惘与苦难中挣扎出来,一步步走向真理与至善的境界。 但丁在梦幻中一步步走进茫茫密林深处。当然他并不知道,他的身后,一个时代正在终结——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时代,它在欧洲大地上整整滞留了400年。当它开始时,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基督教会的统治。神学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规定了所有人的思想与行为,如同划地为牢,让一切人不能自由地思考。于是,从11世纪到14世纪,人们从唯一的一部书中得到一切知识,这本书就是《圣经》。此外,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祈祷与忏悔。这是一个“上帝”的概念充斥一切领域的时代,人们把所有的激情都奉献给了教会所描画的天国世界,与此同时便冷淡了世俗生活,轻贱人世间的一切,由此人的生命便变得无关紧要了。

后来的历史学家称这一个时代为“中世纪”——此刻,中世纪正在无可奈何地落下最后的帷幕。 大地上活着的人们数诗人最敏感。看,就在那密林深处,但丁听到了中世纪最后的挽歌。他是看见中世纪远去的第一人。而在维吉尔出现时那一簇熠熠闪动的白色光影中,他又看到了一个新时代来临前的曙光。 被佛罗伦萨教会永远逐出故乡的诗人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当然,他也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位诗人。很多年以后,人们看见文艺复兴的扉页上,镌刻着的正是但丁以《神曲》命名的伟大诗篇。

“钟表滴答滴答地走。喏,文艺复兴开始了!”很多年以后,讲述《人类的故事》的房龙,是这样描述文艺复兴的起始的。

这是一个魅力无穷、光彩夺目的新时代,人们从思想与个性遭受禁锢的中世纪一跃而出,在遍布欧洲大地的歌特式教堂尖细、冰冷的锥形塔顶之外,突然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满目生机与飘扬生动的活力。

此刻震撼整个欧洲的是活跃与繁荣。“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恩格斯这样评价文艺复兴的300年。直到今天,我们只要一回首,便能在已经远去了的14、15世纪的地平线上,一眼望见高高站立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哥白尼、伽利略、弗兰西斯〃培根以及莎士比亚与笛卡尔——他们通通都诞生在这个弥漫着十四行诗的旋律与洋溢着大卫王雕像崇高悲壮之风的时代里。

但是,重要的不仅仅是出现了巨人,重要的是那个时代曲折幽深的城市与朴素的乡村,处处都充满了一种对“人文主义”的渴望——人文主义(humanism),是此刻飘荡在欧洲上空的一面闪烁的大旗。巨人们高擎它,向世界宣讲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人的创造、人的伟大;他们颂扬人的个性与人的自由,赞美科学与理性,斥责中世纪的专制与盲从。

——此刻,人们重新发现了自己,发现了生命。

文艺复兴就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文主义者的节日,因为天地间突然在这300年里展现了一个如此巨大

的舞台,一切渴望去发现与创造的人都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但在此之前,人生是卑微、渺小、有罪的,这是中世纪欧洲市民从教会印发的小册子里得来的常识。15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奋力掀掉了这些精神桎梏,他们在诗歌里热烈地咏叹人生的欢乐,在绘画里尽情地展露生命的圣洁与和谐,在雕塑里精心地塑造人类的高贵、伟健、雄浑——15世纪的一切艺术品,都在挖掘生命的崇高与悲壮。

但文艺复兴肯定不仅仅是一场生命的狂欢。十分擅长讲述历史故事的房龙,认为文艺复兴不是一个政治或宗教运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他说。这或许是很有道理的。当我们离开文艺复兴那风云际会、磅礴恢宏的300年,又风雨兼程赶过几个世纪走向今天,我们回头去看,人文主义者留给我们的,显然不仅仅是那么一点点

瞧,这个人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我们在讲述文艺复兴的许多往事时无论如何也躲不过的一个人,研究者们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对于这个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普通村庄的15世纪的公民,我们除了了解他举世皆知的《最后的晚餐》与《蒙娜丽莎》之外,他一生更多的故事都鲜为人知,但又让人强烈地震惊。

列奥纳多代表了人文主义最完美的理想。当中世纪已被获得胜利的文艺复兴乘胜追击时,列奥纳多在他那安静的小屋里正孜孜不倦地研究艺术与科学;他既学习绘画,也学习冶金、水利、建筑工程、解剖学、军事学以及光影学、地质学、机械学、生物学、天文学与数学——对人类与自然的一切知识,他似乎都怀着强烈的兴趣与不竭的探索欲,这正是列奥纳多最让人惊讶的品质。1542年,达〃芬奇30岁以后,他相继完成了飞翔机降落伞与大炮的设计,装臵了最初的聚光镜、望远镜、烛光幻灯机以及人造眼珠,发现了正六面体与圆柱面积的关系,发展了杠杆原理,丰富了阿基米德的液压概念,预见了物理学的惯性原理与物质的原子原理学说。他还主持了巨大的运河工程以及灌溉工程,设计了城市的桥梁与下水道以及大型剧场。他是第一位发现血液功能的人,研究者们因此推崇达〃芬奇为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这一切之外,还有更让人吃惊的——我们今天无人不知的“+”(加)“-”(减)符号,其最初的发明者,竟然也是列奥纳多〃达〃芬奇。

而列奥纳多明显地将自己对人类的情感更多地倾注在绘画与雕塑上。事实上,自《蒙娜丽莎》在达〃芬奇23岁那一年诞生以后,这一张著名的画布上的女人那极其纯朴、柔美的微笑,便征服了全世界,“她无限安静的肖像仿佛包含了人类的元素、其它的一切东西……”诗人里尔克这样评价她。在这一个星球上,那一缕永恒的微笑被翻译成的语言,大概比任何书籍都要多。

达〃芬奇无疑站立在文艺复兴时期那一列长长的巨人阵的最前列与最高处。相隔几个世纪以后,遥望人类历史的星空,我们会发现,屹立在整个人类史的巅峰极顶上的,无疑也有列奥纳多〃达〃芬奇。

这就是文艺复兴的功绩——人文主义养育出来的精神巨人不仅是属于那一个时代的,也是属于人类所有历史的;人文主义精神不仅是属于欧洲的,也是属于整个人类的;人文主义的光芒不仅照耀了欧洲大地300年,也如一股不断绝的源泉,潺潺流向此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间与空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文主义就不再是隶属于文艺复兴的一个专有名词。它辐射出了一股不息的光芒,成为一个有着普遍内涵、蕴蓄着无限丰富的含义、能够让我们站在今天的时空去挖掘的词汇。

达〃芬奇一生最动人的品质无疑是他面对自然与人生的那一种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在一切孜孜不倦的求索中所展示出来的生命的能量。这能量竟然是无所不往、无往不胜的,它爆发出了如此巨大、如此绚丽的热情与光彩,以至于似乎能够照耀一个人面前的全部客观世界。

精力浑健的生命,探索与创造的激情,发现世界与自我,追求意义与价值——这就是更加深广的人文主义,是人文主义展示给我们、给这个世界的更加珍贵的涵义。

从大地深处挖掘出来的“人文主义”

想当年,这算得上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在文艺复兴的战场上冲锋在前、一马当先的勇士们,他们最感兴趣的不是新鲜时髦的东西,而是一些从泥土深处挖掘出来的蒙满灰尘的古董。

彼特拉克是第一个对古希腊罗马的文物发生兴趣的人。据说,这个出生于佛罗伦萨名门望族、曾在丘彼特神殿接受过国王桂冠的诗人,是个不知疲倦的人。他一边用格调轻快的十四行诗歌咏大自然、太阳、爱情,一边却钻进被人遗忘了的阴暗的图书馆,苦心搜寻荷马、维吉尔、奥维德与索福克勒斯,与这些用拉丁文写作的古代希腊诗人一一晤面。他们显然大大地让他吃惊了——古希腊罗马的古籍与手抄本展现在他眼前的,简直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异彩纷呈、浪漫之极的世界。在这一个世界里诸神活跃,人神和谐,天地间弥漫

着一种浓烈的情趣。彼特拉克沉浸其间,眼前冷漠的中世纪悄悄遁去了。仿佛一束透明的阳光照耀下来,驱散了一大团浓重的阴影。

“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恩格斯说。

彼特拉克只是第一人。在他身后,潮水一般涌来了一大批人,他们心情急切,共同朝着被中世纪隔开了数世纪之遥的古希腊罗马,狂热地搜寻那些在铁锹之下一点点从泥土中重见天日的古代塑像,还有斑驳鳞鳞但雄风犹在的古代罗马废墟。这是一个荒芜了但依然洋溢着人的充沛精力、强大创造力量的世界——只要我们认真看一看那些精美的出土文物,就可以知道那是一个怎样激动人心的年代。

古希腊罗马的文物一件件抖落尘土,陶醉了十四世纪的佛罗伦萨以及整个欧洲。一篇从未听说过的古罗马手稿的发现,可以成为市民们过节日的借口。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历经长途跋涉,来到佛罗伦萨,不惜住在马厩或拥挤的阁楼上,只为聆听希腊语教授教给他们那种古老的语言,以便亲自去学习古代的荷马史诗与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诗篇。

看来人文主义的确不是15世纪的一种发明创造。既然“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宣称自己是在古典文化中发现了时代所需要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想见:人文主义就像一粒未熄的火种,它从历史深处的祖先们那里远远地传递了过来,在远隔400年之后,子孙们一把接住了它;这粒火种很快燎原成势,把处于中世纪末端的天空照得一片光亮。

希腊人的神

彼特拉克在古希腊罗马的世界里到底寻找到了什么诱人的东西呢?

法厄同是所有古希腊传说中最没有声望的一个神。他身为太阳神福玻斯〃阿波罗的儿子,却早早地因为自己过份的自信与冒险夭折了。法厄同死于一个狂妄的梦想:他希望父亲让他有朝一日能驾驶太阳车巡回在天际。太阳神因为深爱儿子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闪耀着火焰的太阳车在这个没有经验的年青人手中终于失去了控制,它触到了地上的高山,大火蔓延。太阳神的儿子向大地跌落下去。他在空中激旋,有如在晴空中划过的流星。

据说,法厄同的父亲,太阳神阿波罗,看着这悲惨的景象,褪去了头上的神光。这一天,全世界都没有了阳光,只有大火照亮了广阔的四野。

法厄同失败了。他是以神的身份失败的。

古希腊的神不仅仅有骄傲与荣耀,他们也有失败与悲伤,就像普通人那样,命运坎坷,或辉煌或悲壮。这就是古希腊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们的世界,其生存状态与人类毫无二致——彼特拉克与后来的人文主义艺术家们,准是在这一点上得到了最深刻的启示。

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们在公元前10世纪曾经左右过希腊人的精神与生活,但他们仿佛都是些实实在在的人。譬如宙斯,这个星际间最高的统治者,在古希腊人心中既伟大神圣,却又有诸多人的弱点。他喜欢恶作剧,偶尔十分地狂暴,一旦甩起闪电霹雳,就让世界如同到了末日一样;他还想尽办法惩罚普罗米修斯,让这个给予人类火种的英雄永远被缚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之上。而宙斯与塞墨勒的儿子,酒神狄奥尼索斯,却是人间丰美之果。

葡萄的发现者,他被养育于印度,却奔走世界,教会人们如何种植这种令人喜悦的植物,以及如何酿制葡萄酒。他就这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赢得声名,并给所有信仰他的人以慈爱。当然,他也会用最严厉的方式教训那些不承认他是神抵的人,让他们痛苦不堪。总之,希腊人心中的神与地面上的臣民们息息相关,以至于他们就混同在希腊尘世里,与山间牧羊的小男孩或者溪流边哼唱着小曲的姑娘们嬉戏在一起。

古代的希腊人竟然就这样建立起了自己的宗教——这一个民族崇拜神却用自己的生活来拟想神的世界。或者说,一群匍匐在大地上的人,他们敢于在仰头望天时,将神秘莫测的神的天国拉回到自己生活的大地上来,让神像自己一样地生存。这正是古希腊人非凡的自信与勇气,是他们面对不可知的神秘世界时一种充满自由的超越精神。

后世的人文主义艺术家显然在这一点上得到了深刻的启迪。这启迪当然是有关人的自由意志的。

于是,1498年的米开朗琪罗才有勇气用大理石这样塑造圣母的形象:头披长巾的圣母玛利亚端坐着,把裸体的、遍体鳞伤的基督耶稣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低头俯视自己的儿子,仿佛万箭穿心,欲哭无泪——这

组《哀悼基督》的雕像和以往所有描绘圣母的作品截然不同,把圣母塑造得异常美丽,甚至看上去比自己的儿子还要年轻。但从这位母亲的身上,仿佛涌出了人世间全部的母爱,与人世间最深重的悲哀。

25岁的米开朗琪罗因此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从未见过如此大胆的艺术品。传说因为人们普遍怀疑它竟然出自一个年轻人之手,米开朗琪罗因此深夜拿着刻刀,在圣母左肩的衣带上将自己的名字足足刻了一米长。

在面对心中神圣的世界时,米开朗琪罗与古希腊人有同样的勇气与胆量。此刻,我们仿佛看到古希腊的传统就如同一块寂静的土地,虽被时光遗弃却从未彻底荒芜,它在原野上生生不息。果然,几个世纪以后,这片土地上重新郁郁葱葱,硕果累累。如同米开朗琪罗一样的人文主义艺术家们,是古希腊精神忠实的传人。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厌恶中世纪对人进行禁锢的彼特拉克,之所以回头去寻访古代的希腊罗马,是因为他首先听到了来自自己心底的呼唤——

人啊,你当关切你自己!

事实上,这呼唤不仅来自彼特拉克的心底,也来自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不仅回荡在文艺复兴时代,也回荡在每一个年代的每一个日子里——听一听我们的心,再摸一摸我们的灵魂:是否我们也同样向往自由与理想的生活,渴望发现自我与世界的真谛,期待着探索与创造,希望追求世界的意义与价值?

是的!

人文主义——这一种对人、对生命的崇尚与信仰,从来就深深地埋在我们人类的精神里,生长在人类文明的原野上。它从未断绝过,从未被消灭过。

也就是说,既然它是来自我们心底的,那么它就是生生不息的。

高考作文“精神补钙”系列之人文精神⑵

㈡追求个性

独立问天

距离我们今天500多年前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是一个神奇的摇篮。在十五六世纪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候,它却温柔地摇动着,将它怀抱里的孩子一个个养育成顶天立地的巨人。

真不可想象,文艺复兴前期的几乎所有文学艺术巨匠,从但丁到彼特拉克、薄伽丘以及马基雅维里、米开朗琪罗,他们都诞生在佛罗伦萨。这座城市一时间群星璀灿,耀眼的光芒远远穿透这座小城,播撒到全世界。

但现在不同了——文艺复兴已经从意大利席卷到了欧洲人的中部与西部。看,又一位巨人诞生了,他的故乡在波兰。

波兰的哥白尼后来举世闻名——他是天文学史上首先提出“日心说”的人。在此之前,欧洲的人们普遍信奉教会所宣传的“地心说”,即地球静止不动,是宇宙的中心。这一理论统治了欧洲1500多年,作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它牢固不破。但此刻,哥白尼发表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见解,他宣称:太阳才是中心,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

哥白尼的故事是所有读过中学历史课本的人都知道的。所以,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应当是那些不被许多人知道的事。

1512年哥白尼买下了波兰弗洛恩堡西北角那座墙体斑驳的古老箭楼。在此之前,他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地球在运动这一理论,并由此打开了“地心说”的缺口。这一些划时代的科学发现都发生在1500年到来之前。当他独守箭楼每夜遥望星空观测天体时,时间已经从1500的刻度上向前迈动了十几年。

这十几年他在想些什么呢?

时间飞快地移动着。在哥白尼的箭楼上,时间每过去一天,都意味着地球自转了一圈。而箭楼之外,事情却不是这样的。人们依然相信,太阳正围绕着我们的地球不停地旋转。

30年就这样过去了——哥白尼在箭楼上守过了30年。当然,这期间他干了许多事情:他通宵达旦地观测天象,不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积累了大量资料;他还写了一部书《天体运行论》,系统阐述了“太阳中心说”。显然,这本书是将震动整个欧洲的。准确地说,《天体运行论》应当是在1536年完成的,但哥白尼没有将它拿去公开发表。1540年,这本书经过了最后一次修改,但哥白尼仍旧没有把它拿去发表——“由于害怕教会的迫害,他一直未敢公开发表”,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上都写着这句话。

我们不能想象一位科学家不能将自己发现的真理公诸于世的痛苦。但此刻,哥白尼正在经受这样的折磨。他默守一个伟大的秘密,一个日后将成为地球上所有人都引以为常识的秘密,度过了1540年最后的时光。

应当说,1540年的哥白厄已经感到自己身心的憔悴了。他将所有的事宜托付给他唯一的学生,雷提斯卡。这个年轻人似乎具备一丝勇气,他将老师的手稿送往纽伦堡,交给朋友奥西安德出版。这之后,他便逃走了——他深信哥白尼的学说将招来灾难。

奥西安德不愧是一个善于折衷的人。这位牧师在手稿前面塞进了一篇怯懦的序言,这序言完全改变了作者的主张,否认了哥白尼的理论,却使牧师逃脱了被惩罚的结局。

1543年5月,哥白尼在病榻之上收到了《天体运行论》的样书,这时,他那一双用来遥望星空的眼睛已经失明了。他用手摸了摸书的封面,便与世长辞。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颗灵魂终于得到了抚慰。

但我们在这里要说的,却是独行者所需要的勇气。文艺复兴养育了巨人们独立思想的个性,惟有凭借这个性,16世纪的天空之下,才有了那一束如此深邃的仰望苍穹的目光。但是,当一个勇敢的真理发现者终于怯懦时,我们就知道,与一个社会大多数的人所持定的思想相抗争,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问天的人

布鲁诺是一个终生行走在大地上的流浪者。他在20岁以前便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口——在他之前,曾有多少人冒险穿过了这个古老的山口,希望能在自由的欧洲大地里找到梦想的生活啊!但这仅仅只是布鲁诺一生行走的开始。他来到日内瓦,在城里读到了一本书,书中说:中世纪教科书所宣扬的暴政不能打碎,世界便不能进步。在从法国里昂行进到图卢滋的旅行途中,他开始研究天文学,成为哥白尼学说的赞同者。当然,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这是极其危险的一步,因为刚刚辞世的那位波兰老学者,正在遭受当权者的严厉攻击。布鲁诺怀揣着波兰老前辈的书,横穿法国,接着又渡过英吉利海峡,来到英国。

这位流浪者一路这样风尘仆仆,他到底要找到些什么呢?

说起来,这位出生贫困的意大利孩子似乎一切都很平凡,但唯有一点与众不同。他成长在一个一切都要人俯首听命的环境中,却天生桀骜不驯,热爱自由,渴望了解人生与宇宙的真理,为此他不惜激烈地与环境抗争。

布鲁诺一边无休无止地行走,一边在旅店的烛台下不停地读书写作。等他走到巴黎,行囊里的手稿已经积得很厚很厚了。在这座大都市里,他公开出版了用意大利文、拉丁文写作的许多著作。当然,这些著作仿佛以石击浪,在人们中间产生了不小的喧哗。

漂泊的布鲁诺后来又到过德国与捷克。他不知疲倦地向人们宣传哥白尼的学说,让“日心说”传遍了整个欧洲。当然,我们难以想象他所遭受的那些痛苦的打击:一路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当权者都不欢迎他,试图驱逐他。

布鲁诺没有找到一生行程的最后归宿。中世纪残余的教会神权在他的家乡虎视耽耽地守候他。等他再从东向西穿过整个欧洲并又一次越过阿尔卑斯山口回到家乡时,宗教裁判所在威尼斯逮捕了他。

1593年以后的日子里,布鲁诺让罗马的监狱见识了一个终生为自由和真理而战的人所具备的勇气。宗教裁判所动用了最严酷的刑法与最非人的折磨,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让他放弃自己的观点,向教会忏悔。但布鲁诺让宗教裁判所失望了,残酷的拷打摧残了布鲁诺的身体,却丝毫触及不了他的灵魂。

他说:“高加索的冰,也不会冷却我心头的火焰,即使像赛尔维特那样被烧死,我也不反悔。”他还说:“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罗马的监狱关押了布鲁诺整整八年。

1600年,布鲁诺在火刑柱上被烧死。

一个荷戟独立的战士,一个伤痕累累又桀傲不驯的斗士,在苍茫的天地间孤独地倒下去了。

从哥白尼到布鲁诺,16世纪一个完整的“问天”的故事,到这里大概就讲完了。这或许是16世纪最不浪漫的一个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个性与人格独立所可能承担的苦难。

敢于提问

历史真是一门能够让人变得聪明起来的学问。

篇四:关于精神家园的作文素材

关于精神家园的作文素材.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关于精神家园的作文素材

一个登山者说:我登山是因为想看看山顶的雪。

康德:有两样东西永远以崭新的和不断增长的惊愕和景仰充满了我的心田,这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规。

普吕多姆(法):诗是翻腾的内心之叹息。诗是被心谱成音乐的宇宙。天生的诗人兼哲学家的人非常不幸,他最甜蜜的幻想变成痛苦的沉思;他审视所有事物的面,并因此为他们欣赏的东西的消亡而悲叹。(《读者》 2002/6)

欧·亨利: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

莫扎特:音乐是我的心声,是我的情感的反映。

莫扎特: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

贝多芬: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毕加索:我们大家知道,艺术并不就是真理。艺术是一种谎言,它教导我们去理解真理。

海明威:作家的工作是告诉人们真理。

海明威: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

唐寅:画,当为山水传神。

洗星海: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默罕穆德:如果你有两个面包,就要用一个面包去换水仙花。

钟南山: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生活在理想中,一个人要是没有任何理想和追求的话,那他的喜怒哀乐就完全跟物质的东西相关。

【音乐关怀】

音乐乃博爱之语,音乐乃心底之风。

本世纪初,我国有位音乐家,把“1、2、3、4、5、6、7”这七个音符译成“独揽梅花扫腊雪”,一语道出了音乐的纯粹之美。(《美文》96/11 李贯通)

【漂泊札记】

俄国著名的风景画家列维坦在自己的风景画中抒情,真实,朴素,坦然,优美,有一种

婉约而悠远而苍劲的意境,有一种爱而不伤的最高诗意有一种无语的却是饱含了震撼力量的深刻。这就使得列维坦的名字和他的风景画越涉了时代与国界的限定,使一切善良的、有真知的、敏锐又热爱自然的人们被深深吸引深深感动。

文森特·梵·高先生的向日葵,站于旷野与历史之岸,不露声色地将一片金碧辉煌如不朽的歌与音乐,融入人们的记忆。

诗人无悔,他只在自己的人生中,为自然,为情感,为所恨所爱,为一切正义,为这个世界唱出美和苍凉。

诗人无悔,他只在沉沉的孤独、漫漫的漂泊之中,为倾慕与崇高,为谷物与土地,为一叶碎萍,为久远的一泓萧韵,而将自己的心:

一步步移近黎明与春光。

一步步移近更深重的苦难与更博大的光荣。 (《散文选刊》97/6 谢明渊)

【重现光辉的俄国幽默大师】

1836年4月19日《钦差大臣》首次公演时,以沙皇尼古拉一世为首的权贵都去观看。演出结束后尼古拉一世走出大厅时说:“所有来看戏的都挨了骂,我挨得最多。” (《博览群书》 97/6 蓝英年)

【成长的烦恼:面对功利】

真正的幸福是超功利的,是属于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是远离权利和金钱的。即使不能说幸福总是与在贫困中相濡以沫的温暖情境关联在一起,至少,它是与尊严、自由、纯洁和高贵密不可分的。在功利主义的泥潭里,飞不出柴可夫斯基的天鹅,看不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化成蝴蝶;也听不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月光下的叹息声。在权利的阴影下,在金钱的腐臭里,也很难孕育出苏格拉底式的人格,也很难形成托尔斯泰的思想,以及鲁迅的像火一样燃烧的批判精神。一句话,凡在权利和金钱受到尊敬和崇拜的地方,就没有真正的高贵和真正的尊严,只有卑贱的感觉和虚伪的自我满足体验;也不会产生真正的文学和伟大的作家,只会产生浅薄的作家和肤浅的作品。(《书市周刊》2002年7月15日)

【罗马帝国的覆亡】

公元410年8月一个闷热的晚上,有一个人,大概是个奴隶,把粮尽援绝的罗马城城门打开了,让在城外扎营的哥德人进城。在哥德人首领阿拉里克率领下的日耳曼蛮族大军,终于进了这座800年来无人攻占的“永恒之城”,连续三天到处抢劫掠夺。消息传出,举世震惊。罗马出生的圣哲罗姆在遥远的伯利恒,悲叹不已说:“在全球最灿烂的光熄灭之时,在罗马帝国被人割去头颅之际,更确实地说全球文化毁于一旦,我愣得不能做声。”对许多人而言,不管是基督教徒还是异教徒,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的陷落,不仅意味着整个帝国的灭亡,也好象是世界末日。

【别让杂草毁掉花园】

杰克"伦敦写出《马丁"伊登》后声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加利福尼亚州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而拥有这一切之后,厌倦、空虚、落寞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给弄疯了,1916年在自己的大别墅里开枪自杀。

法捷耶夫29岁就登上苏联文坛,并以《青年近卫军》一书坐上苏联作协主席的交椅。然而,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一篇小说,因为他忙着出访、开会、作报告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人是最容易被毁掉的动物,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充满很多诱惑——金钱的威力,地位的荣耀,名誉的光环等等,它们其中的任何一种只要在人的身上滋生蔓延开来,

都足以使生命的火焰减弱或熄灭。然而人又是最不容易被毁掉的动物,因为人有理智和良智,有爱和向往,有意志和判断力,它们如养料一样滋养着人、激励着人。 (《羊城晚报》2002/7/6 刘燕敏)

【用智慧统帅知识】

台湾学者傅伟勋到美国一个大学的哲学系教书。在同事中,他与一位叫赛达的年轻教授十分要好。赛达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英才,已出版了一本精彩的伦理学著作,后来傅伟勋移居费城,突然有一天惊悉赛达吊死在自家门前的树上。原因是:赛达虽然家庭生活美满,学术研究成果出色,但是数年来在事业上逼自己太紧,攻治学问的标准过高而影响精神状态,终以自杀了结短暂的一生。

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悲叹这个时代的悲剧:“为追求哲学飞走的密涅瓦的猫头鹰,到现在还没有归来,丧失人生哲学的时代太长太长了。”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善待生命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智慧。我们需要有关生命、心灵等人本身最重要问题的智慧,作为指引知识和生活的明灯。

【大学人文精神谈片】

人文学科研究与商品经济的价值目标和原则,是不一样的。人文学科的灵魂,人文学科的真谛,是对人的命运的关切,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生和生命的意义的探寻。它的最高目标,是对人的解放之路的无止境的追求。

对于大学来说,还有一个更高的层面,是通过学术成果向社会辐射、播散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如果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对于社会人生的真理的坚守和追求。这种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研究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相通,都是对真理的追求,只是所取的对象、所用的手段不同;这种人文精神,也包含了科学精神一个重要之点;科学的也要考虑对于人的生存和幸福的价值所在,也要关切人的命运和前途。(《解放日报》2002/5/22 王铁仙)

【行者无疆】

问:爱因斯坦先生,请问,死亡对你意味着什么?

答:意味着不能再听莫扎特。

【自然悟语】

生于德国波恩的大音乐家贝多芬,童年时第一次坐在钢琴之前,启蒙他音乐灵感的,不是音乐教师,也不是琴房里那架古老的钢琴;他音乐灵感的蒙发,是在静夜中听到的马蹄声声。他窗外是一条老街,那儿原是一条石板路,子夜深更欧洲古典式的马车跑在路上,便发出特有的哒哒的声响。这种十分简单而又单调的声音,让他小小年纪就坐在钢琴之前,用琴键模仿马蹄声声,从此一位世界级的大音乐家诞生了。

贝多芬曾经说过,马蹄哒哒之声,让他接触钢琴;森林啾啾鸟鸣之声,让他编织旋律。 车窗外流淌着丝带般的多瑙河,它时而歌声舒缓,时而浪里溅玉。在这一刻,我似乎找到了约翰·斯特劳斯所以能谱写出流传于世并经久不衰的音乐乐章《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原因;以及生于美丽城堡萨尔斯堡的莫扎特,之所以能创作出那么多首音乐交响诗——并能攀上音乐顶峰,除了他们自身的艺术天赋之外,怕是这个自然之国对他们的恩泽了。 列夫·托尔斯泰有一次坐马车行驶草原,看见车论辗过的野草,迅速地挺直了身腰,于是敏感地联想到从不屈服的高加索人,反抗沙皇的英勇悲壮;从而创作出小说《哈泽·穆拉特》。我国歌词作家乔羽,有一天看见一只蝴蝶,飞进他的窗子,他立刻见景生情地写出了《思

念》——作曲家谷建芬,将它谱写成一支撩人情思的歌曲。(《解放日报》2002/3/10 从维熙)

【关于莫扎特】

德沃夏克在布拉格音乐学院执教的时候,不允许他的学生轻视莫扎特。他曾经在他的课堂上提问一个学生莫扎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学生回答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德沃夏克非常恼火,抓住这个学生的手,把他带到窗子旁边,指着窗外的天空厉声问他看到了什么?学生莫名其妙,异常尴尬。德沃夏克反问他:“你没有看见那太阳吗?”然后严肃地对全班学生讲:“请记住,莫扎特就是我们的太阳!”

巴乌斯托夫斯基的《盲厨师》那篇文章写得很美,文章写的是1786年维也纳近郊风雪呼啸的一个夜晚。给一位伯爵夫人做了一辈子厨师的盲老人,在他的破旧木屋里奄奄一息孤零零地就要去世了。在忏悔了一生所犯的过错之后,他唯一的愿望是能够重新看到早已经故去的他年轻时的恋人,依然出现在早春苹果花盛开的树下,向他走来。可是当他说完这话就嘲笑自己这是不可能的,是自己的病把自己搞糊涂了。怎么可能让一个盲人重新看见人,而且是看见岁月倒流早已逝去的年轻时光的恋人呢?走进他这间小木屋的一个年轻人却对他一连大声说了三遍我可以帮你做到!年轻人坐在盲厨师小木屋里那架落满灰尘的破钢琴旁,为老人弹奏了一支即兴曲。他弹奏的这首曲子太神奇了,在乐曲中老人竟真的看见了自己年轻的恋人走在了早春苹果花盛开的树下,老人打开窗子,扑面而来的大片大片的雪花,真的觉得就是那芬芳的苹果花。就在这美妙的一瞬间,老人幸福地合上了眼睛。这个年轻人就是莫扎特。那一年莫扎特整整三十岁。

【攀上心中的颠峰】

你可以一辈子都不登山,

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

它使你总往高处爬,

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

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

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刘墉)

【收藏阳光】

从前,田野里住着田鼠一家,夏天快过去了,它们开始收藏食物。只有一只名叫弗雷德里克例外。它说自己也在干活,是在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其他田鼠以为是个笑话,听了都笑了起来。冬天来了,天气变得很冷很冷,其他田鼠想起了弗雷德里克,让它把收藏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看。弗雷德里克拿出阳光,昏暗的洞穴顿时变得明朗,田鼠们感到很温暖。“还有颜色呢?”它又开始描述红的花、绿的叶和黄的稻谷,说得那么生动,让田鼠们仿佛看到了夏季田野美丽的景色。“那么,那些单词呢?”它们又问。弗雷德里克于是讲了一个故事,田鼠们听得入了迷。最后,它们欢呼:“弗雷德里克,你真是一个诗人。”

【在文学中多活几辈子】

上海女作家王周生曾经有个错误的观念,自卑地认为没有文学,社会照样运转;而一旦没有了自然科学,社会将停滞不前。后来她的想法发生了转变。当科学进展到相当高的层次时,比如克隆,这时人文精神至关重要,脱离了人文关怀的科学研究,只会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异化整个人类,那将是多么不堪设想的景况。

(王周生曾采访过杨振宁)杨振宁很小的时候就能倒背《论语》,他认为科学的美和文学

的美是统一的,文学对于人的素养的熏陶,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小王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星球上的小王子每天浇一朵玫瑰,可当他来到地球后发现世界上竟有那么多的玫瑰,伤心极了:我以为我的那朵玫瑰是独一无二的,怎么还有这么多漂亮的玫瑰?直到狐狸告诉他:“你的那朵玫瑰是不一样的,因为你驯养过它。”小王子才恍然大悟。

陈村说过:“一个人只能活一辈子,但是爱好文学的人,在文学中能够多活几辈子。”

【对理想的思索】

据说,一个人如果在14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40岁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未免幼稚得可笑。

我们或许可以引申说,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都陷入某种理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年轻人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者,又实在太堕落了。

理想有何用?就处世来说,如果世道重实利而轻理想,理想主义会显得不合时宜;就做人来说,只要一个人看重自己的精神生活,理想主义便永远不会过时。

对于不同的人,世界呈现不同的面貌。在精神贫乏者眼里,世界也是贫乏的。世界丰富的美是依每个人心灵丰富的程度而开放的。对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对于终年在名利场上奔忙的人来说,大自然的美等于不存在。

想一想,一生中有多少时候,我们把自己放逐在世界丰富的美之外了?

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文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生活在多么不同的世界里!

那么,你们还要说,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是无用的吗?

(摘自2003年5月30日《深圳商报》作者 周国平)

【生命的支柱】

加德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原来是一名医生。他竭力反对把实情告诉癌症患者。他认为,在美国死于癌症的病人中,75%的病人是被吓死的,其余才是真正病死的。

加德纳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死囚躺在一张床上,并告诉他将被执行死刑,然后用手术刀的刀背在他的手腕上划了一下,接着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水龙头打开,让它向床下的一个容器里滴水,伴随着由快到慢的滴水节奏,结果那个死囚昏了过去。1987年,加德纳把实验结果公布出来时,却遭到了司法当局的起诉,但他用事实告诉世人:精神才是生命的支柱,一旦从精神上摧垮一个人,生命也就变形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是活在物质里,而是活在自己的精神里,因为对于人的生命而言,要存活,只要一箪食、一钵水足矣。但要活得精彩,就需要有宽广的心胸,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化解痛苦的智慧。如果精神垮了,没有人救得了你,更无法奢谈什么成功了。 (摘自《当代青年》2003年第7期 作者 韩如意)

【恭维会使人变得平庸】

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若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总是快乐的;遭到别人反对,多半是不舒坦的。那么,能否由此得到结论,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我们应该以此为言行的出发点与终极目标?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倘若真把这点作为一种生活信条,成为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欲望时,言行的是非将正误难辨,生活的许多快乐也将随之丧失,人生的不少沮丧挫折将会接踵而至。

如果你希望得到赞许,那么在你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懊恼,这正是自我挫败的因

篇五:作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作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西安石油普教中心 陈萍

简介: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的弊病是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写作作为高度综合的语文活动,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显示了学生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差异,它折射出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从细微之处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发展实现双赢。

一、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许多学生的作文过多地把视线锁定在学校家庭的狭小空间内。一个真正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应该和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为农村解决不了温饱的农民而忧心忡忡,为山区失学儿童潸然泪下,为社会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为信仰危机而振臂呼号。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是为文的要义,失去了这些,我们的作文就少了几分动人心弦的力量。语文是一个外延宽泛,内涵复杂的学科,和数理化比较起来,语文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要巨大的多,因为语文教育不只是一个知识体系谱,它同时具备了塑造人心灵,建立人格以及培养审美趣味的功能,并且语文伴随人的一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育才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学生语文成绩的好与差,出校门后发展的快与慢,事业成绩的大与小,全在乎教师是否具有大语文教育观以及能否做个合格的指路人。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焦点,关注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如最近神舟六号发射成功,我们立即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在日记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激动之情,赞美之情,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现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其次,引导学生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教学中,经常引入一些热门话题,让学生评论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如:“清华大学刘海洋向棕熊泼硫酸”一事,我曾将这一热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学历和道德水平成比例吗?德育和智育哪一个更重要?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讨论中激发了学生对社会进程中“危”的深层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自己的作文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潜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二、 阅读名著名篇,吸纳人文精华。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除了课堂的教材外,还要广闻博记,感受语文本色。

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体会诗人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的人生哲理与人文精神,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不断提升自我品位。其次,在阅读中品味人文精神。在教读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一文时,要求学生补写出有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和事,即为中心论点补充论据。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在课外练笔或日记中,学生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思想,感悟了人文精神之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指导学生在经典名著中汲取营养,师生共同拥有属于自我的精神乐园,在文学的永久魅力中修筑永恒的精神家园。

三、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察人文精神。

走向社会生活,打造美好心灵。作文是源于生活的,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活水,我们的作文课堂要向生活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走向社会和自然,深入生活,接触人民,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同情弱者、爱护生命的赤诚之心,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愫,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胸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体味“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精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生活中打捞湿漉漉的作文素材。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大语文”的理念。

所有这些,都是让学生去审视“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做人理念和作文理念,让生活去陶冶人,让人去生活中观察自己,继而磨砺和打造人文的眼光与精神。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从中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为了不让学生在作文时陷入“无病呻吟”的误区,我们举行了不同形式的作文实践活动,即通过学生实践来进行写作训练,给学生以写作的大舞台和空间。我们的实践作文正是让学生高度张扬个性—思想的个性、情感的个性、体验的个性、语言的个性,在实践活动中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体味、感悟细微之处的真善美。如组织志愿者到社区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到风景名胜古迹去览胜、写生,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满足了学生的活动需求,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之新奇,又掌握了第一手写作素材,增加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学会用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一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生活的投入,一次视野的扩展,一种情感的体验,一段思想的磨砺,一次道德的自我完善。

四、 在作文评语中体现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评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僵化的模式,这样的评语千篇一律,索然无味,失去了评语应有的激励、鞭策作用,它使学生“反感”,家长“漠视”,教师“徒劳”。

根据心理学上“罗森塔尔”效应,在给学生写评语时尊重学生,鼓励为主。这样的评语使学生心理上受到鼓舞,从而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在评语中,取消“该生”,改用第二人称“你”。如“你聪明好学,发言很积极。”“你的歌唱得真好,不愧为我校‘十佳小歌手’,但为什么不能写一手好字,赢得老师更多的喜欢呢?”平等亲切的话,学生容易理解并树立起自信心。

实践证明,一篇好的、因人而定的评语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它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使学生更信任老师,而且能给学生以信心,以方向,加快他们前进的步伐。作文评语是师生间联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是师生间多方面的反馈途径,是评价机制最具体的表现。教师的评语风格也是学生了解你的窗口,学生喜欢有修养大度的教师,这样能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一般来说,学生喜欢带有人情味的评语,即商量的语气,关爱的语气,幽默的语气,睿智的语气,而不喜欢冷面孔,教训人的、武断的、生硬的语调。当学生喜欢了教师的评语后,评语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本身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由“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了。

教师人性化、人文化的评语让学生有如坐春风之感。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关怀鼓励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感到老师时刻都在身边,在温暖着自己。浓浓的师生情让学生更爱作文,这就是人文关怀的效果。

总结:

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及专业知识,时时把培养人文素养作为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来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精神教育。一位曾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说:“科学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究竟打开哪一扇门,则取决于人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它要求作文教学必须从应试的舞台中切实解放出来,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作文教学的局面,引导学生去走近“人文”,真正撑起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大旗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无论体制有何种差异,都把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即母语的教育放在首位,因为它是传承、延续、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在语文教改之路上,虽“路漫漫”而“修远”,吾亦愿“上下而求索”!注重人文关怀,注重以生为本。让我们以爱心造就爱心,以宽容培养宽容,以成功呼唤成功,使作文教学闪耀着人文之光。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