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滨州秦皇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2 12:34:23 优秀作文
滨州秦皇台优秀作文

篇一:千古圣境秦皇台 九朝重镇滨州城

千古圣境秦皇台 九朝重镇滨州城

以秦代古迹秦皇台为依托建立的秦皇台风景旅游区,是渤海沿岸最大的现代化古文化旅游景观。享有“江北第一风水宝地、渤海旅游明珠”美好称誉。

滨州秦皇台一带地理位臵优越,南靠千古黄河,西依滨州古城,北接渤海老区纪念园,东与渤海隔滩相望,左有滨港铁路,右有205国道,素有九朝齐鲁重镇、京津军事“咽喉”、京沪交通“枢纽”之称。滨州秦皇台一带名胜古迹众多,滨城西北城垣内的卧佛台龙山文化遗址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城西二十里堡附近的兰家商周遗址依然神光凌厉。秦台的前身便是商周时期渤海沿岸的一坡高地。台上曾建有烽火台。蒲湖附近的三姑台,就是汉朝湿沃县令蒲茂女儿的陵墓。

滨州秦皇台一带历史源远流长,曾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九朝历史重镇。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滨州秦皇台一带就有人类聚居,夏朝,境内为青州地。商朝为蒲姑国。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滨州秦皇台一带为齐国故地。西汉武帝年间,境内设湿沃县,湿沃县城就在今滨城镇的西莫、周集一带。南北朝北魏时期,湿沃县城由西莫周集一带迁至乱城(今北镇)附近。 596年(隋开皇十六年),原湿沃县改为蒲台县,(因境内有蒲台得名),县城仍在今天的北镇附近。唐朝垂拱四年,蒲台划分为浦台、渤海两县,渤海县治所距今滨城东北4O里。746年(唐天宝五年),渤海县城移至李邱村(今滨城北垣外)附近。从746年滨州建城至今,滨城附近设县城已有1250年历史。956年(五代时期),渤海县改为滨州,(以毗邻渤海之滨而名),治所在李邱村一带,下辖渤海、蒲台二县。自此以来,“滨州”之称谓至今已有1050年历史。进入元朝以后,境内仍为渤海县,1265年移渤海县城于故城南垣外(即今滨城)至今。因县城平面图酷似凤凰,又名凤凰城。1192年(金明昌三年)再设蒲台县,县城由隋朝故城(北镇)南移蒲湖附近,时至1945年,蒲湖一带一直为蒲台县城驻地,1976年7月6日,因黄河水漫灌,蒲台故址漫为水库。自西汉、东晋为湿沃县开始,继隋朝改为蒲台县之后,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九个朝代,蒲湖一带均为郡县驻地,时间延续达两千二百年之久;同时,自隋朝在滨城一带建立渤海郡开始,历经唐、五代后周、北宋、后金、元、明、清时期,滨城一带同样也是九朝郡县驻地,时间也达两千年左右。时至2000前后,滨州市被列为地级市以来,市委市府实施新区开发建设,方圆50里蒲台、滨城境域连为一体,滨州市成为矗立在我国东部沿海的一支绚丽的现代化旅游城市,古老的滨州蒲台故地,终就再展昔日“九朝重镇”雄姿。

滨州秦皇台一带素有江北第一风水宝地之称。高官达爵,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实施首次东巡,途经琅琊一带时,派遣徐福入东海求取仙丹妙药,以求终生长生不老。徐福是齐国方士,深知仙丹妙药不会存在,人生更不会长生不老,于是,便带着秦始皇赐于的三千童男童女和大量金银财宝,“入海求仙”,一去不归。秦始皇求仙心切,沿海东巡途经蒲台古地之际,就蒲台高坡实施一番加高加固后,登临蒲台面海远望,企盼徐福携带仙丹妙药归来。滨州古城又名凤凰城。相传,元朝初年,身为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看好滨州秦皇台一带的风水景致,便在秦皇台上空吹箫游乐,悠扬的箫声,引得一对凤凰前来聆听,地面便遮下凤凰图形。元朝平章于保保奉命依照凤凰所遮阴影在今滨城一带建立城池,因县城平面图形酷似一只腾飞的风凰,名曰风凰城。

秦汉以来,秦皇台所处的滨州故地历来就是华夏名邦重镇,曾先后多次围绕秦台附近的北镇、蒲湖、滨城、西莫周集、李邱村一带设立郡县州府驻地。在方圆不足百里的秦皇台境

域内,先后建立过湿沃、乱城、渤海、蒲台、滨州等五个郡县建制。隋唐时期,秦皇台境域的滨城区内,曾同时建有滨州、渤海、蒲台三个郡县机制。期间,滨州下辖、沾化、利津、五个县市。明清以来,还先后领属过广饶、垦利、、桓台、等十三个县市。最近,国家又把滨州列为全国主要交通枢纽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京津“门户”和京沪“枢纽”。

滨州秦皇台一带自古就是军事要地,从商周到秦汉,各类军事防御设施屡见不鲜。秦皇台南部的小营镇,相传是赵匡胤抗击辽兵的沿海大本营。秦皇台距小营镇不到10公里,这里却修建了两处烽火台。新中国成立后,秦皇台还曾是北京某部的雷达兵驻地。

滨州秦皇台一带物化天宝,人杰地灵,一代兵圣孙武子就出生在秦皇台所在的滨州境内。战国时期稷下学派的传承人茅焦,曾一度身兼齐国和秦国两国的上卿之职,为纪念茅焦,故里人曾在他的故居建起茅焦祠以示怀念之意,事隔2200年以后,茅焦祠虽不复存在,但是,昔日修建茅焦祠时奠基的茅焦台,至今依然傲立于滨城东北城垣以内。清朝时期,故地就曾出过杜受田、游百川两名隶部尚书。1944年,滨州秦皇台一带划归渤海行政区,毛岸英、李鹏、陈毅、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

秦皇台是方圆百里最高的古台遗迹,庙宇林立,香火旺盛。隋唐以来,秦皇台一带相继建起泰山奶奶庙、红狐仙庙、玉皇大帝庙,普济寺等庙宇,每年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南起淄博,北至庆云,西到临邑,百里内外的人们,纷纷前来秦皇台赶会进香,拜佛敬神。秦皇古台故地神灵大显,有求必应,声震300里鲁北平川。

2005年2月,山东秦皇台旅游集团公司借助滨州秦皇台这一风水宝地,辟地430亩,投资1.26亿元实施秦皇台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目前,投资9000万元的秦皇台旅游风景区一期工程顺利峻工。景区内包含汉阙式大门,兵马俑石雕像,秦始皇铜像、天坛祈年殿、黄河第一壁、龙王庙、龙吟湖、八角龙井、秦台碑亭、民俗文化院、秦台书院、生态艺术陵园等主体工程业已建成,形成了历史遗迹观光区,庙会文化区,民俗文化休闲区,综合娱乐区以及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成的五大风景旅游功能区域。景区内亭台楼阁傲然林立,殿堂庙宇古朴典雅,石刻、雕像栩栩如生,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2006年,山东秦皇台旅游公司在开展旅游风景区建设的同时,投资5000万元实施秦皇台公墓开发建设。公墓座落在积淀了两千年孝道文化的秦皇台故地,总占地面积350亩,左有青龙秦台河玉带缠腰,右有白虎205国道纵惯南北,前有朱雀蒲湖公园,后有玄武千年古迹秦皇台,吸纳了当地天地人水自然灵气,延续着古老文明之德风。秦台公墓的建成,使已故先贤安详在环境宜人,风光优美的环境里,不仅为逝者提供了安乐净土,也为后人在祭奠之时感受陵区的高雅品味,提供了优雅的环境条件。秦皇台公墓已经成为滨州境域的“八宝山”陵园,是实施传统教育、开展风景游历和祭贤凭吊活动的花园式游历与祭祀场所。是滨州秦台风景旅游区的又一靓丽景观。

篇二:2014年滨州最新公交车途经线路

滨州2014年最新公交车途经站点

篇三:滨州的庙会

保护民俗载体 承袭民族民间文化

——滨州的庙会

庙会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与其他民俗一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庙会是从古代祭祀祈年、祈福和民间信仰中孕育诞生的,属于民间信仰的酬神活动,后来纷纷与佛、道两教结合,从而成为重大的宗教节日活动,其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寺庙文化特征。庙会也是最古老最原始也是最风行的传统集市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庙会还是中国民间风俗活动最为集中的场所,民间艺人在庙会上卖艺为生,因此也最大限度的集中了民间舞蹈、杂技和民间手工艺品,是民间艺术的摇篮。我们滨州各地的庙会也体现了这些特征,每逢庙会之时,善男信女,求神祈福;文人墨客,吟诗作画;商贾做买卖,艺人说书唱戏。盛世兴隆,庙会为齐鲁大地平添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

火把李庙会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惠民县火把李村都要举行庙会。尽管称其为庙会,但是如今村里早就没有了庙。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村里曾经有皇姑庙、团圆宫、关帝庙、小关帝庙、三义庙、土地庙等。

火把李庙会是一个村落庙会,以前叫香火会,曾经这里的庙上香火很盛。每逢庙会,老百姓都到寺庙求神拜佛来祈福消灾,妇女们不生孩子的话,就拿着一根线到庙上去给神仙拜拜,就叫拴娃娃。附近的河南张村制作泥娃娃,而火把李每年一度的二月二庙会成为河南张泥娃娃的主要兜售地,来此赶会的人们都会买个娃娃,拴上红绳抱回家,因此又叫作“娃娃会”。老人们栓个“娃娃”回去,以求多子多孙,繁衍昌盛;新婚夫妇来抱个“娃娃”回去,企盼早生贵子;青年姑娘们也抱个“娃娃”回去,装点一下自己的闺房,孩子们买个“猴哨”“响哨”,也吹玩个痛快,如此这般,娃娃会越办越红火,越闹越热闹,以致时几百载而经久不衰。

每逢庙会这天,老姑少姐都来此赶会,并趁二月二这天回娘家,每逢这天这里村里家家户户就像过年一样。并且有着这样一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愁”,这种“回娘家”的仪式是村民利用这一盛会时机,巩固和加强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这也体现出一种村落尊严,女儿在这天回娘家诉冤愁,从而获得一种心理的平衡。

为了庆祝这一盛会,近些年,二月二这天,村里晚上有歌舞团献艺表演,歌舞团主要是来自河北吴桥和山东阳信,他们在村西头的棉花地里扎棚表演,表演剧目有魔术、歌舞、杂技、戏曲等。过了二月二人们就开始农忙了,庙会及欣赏表演成为人们关于自然变化的一个文化调适。

雕窝峪山会

雕窝峪位于邹平县青阳镇西阿陀村之南,长白山西段,摩诃山群西北侧。雕窝峪山会始于隋末,因祭祀农民起义领袖王薄而兴起。人们为了纪念王薄,就在每年重阳节登山设坛,告慰英灵。后来,逐渐发展为集燃香祭祀、商贸、风俗文化为一体的盛大山会。

雕窝峪山会的另一个起源,源于一个神话传说。相传神仙泰山奶奶曾经在这里的碧霞祠居住过。泰山奶奶是当地最敬重的神仙之一,传说她可祛病防疾、保佑平安、嗣子降福,因此更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而九月初九恰是她的生日。所以,很多民间香客们不远千里来此“祈愿”,祈求什么的都有,许下愿望还要还愿。一旦实现愿望,随之而来的就是还愿报答。还愿报答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捐资修庙、挂袍送匾、铸送香炉,乃至绿化环境等。香客是虔诚的,时至今日,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把到碧霞祠朝拜进香当作不小的夙愿。

雕窝峪山会保留了一种最原始的山会形式,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及前后几天,方圆百里,人们从济南、淄博等四面八方赶来赶会,烧香购物,品小吃,逛山游玩,休闲、娱乐。进山路上,满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进香还愿的游客络绎不绝。路边摆满了各色山货和特色小吃,各种民俗纪念品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这里地理和气候条件独特,造就了各种物产十分丰富,像传统的煎饼,卷上生菜叶、

大葱、甜酱等,吃起来相当可口;有山区特有的花生、小米、山楂,还有各种山果,应有尽有。山会期间,香客、游客、商家云集,生意买卖兴隆,还可以观看到现代歌舞和传统戏曲演出。雕窝峪山会不仅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发展山区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碣石山古庙会

“碣石山古庙会”又称“大山古庙会”,它盛行于山东省无棣县碣石山镇(原大山镇),庙会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是由盐山县千童镇、海兴县高湾镇共同参与的民间盛会。

据民间传说,大山是商周时期黄飞虎去商辅周时,为躲避商纣追杀,将三个妹妹隐居民间所居住的地方。三姐妹在民间利用各种方式协助周军,为消灭商纣作出了贡献,周朝建立后,姜子牙受女娲娘娘之命封神,让她们化作高山接受民间朝拜,大山是老大,封为碧霞元君,民间都叫她大山奶奶,泰山是老二,民间叫泰山奶奶,河北小山是老三,民间叫小山奶奶。让她们的正气压制世间邪恶,并作为玉皇大帝的信使传递人间的喜怒哀乐,而三姐妹为保群众平安,有求必应。

史料记载:远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法号“演静”的尼姑,为碣石山下“青莲庵”主持,募化三年,在山顶峰建“碧霞元君宫”、继建“玉皇庙”、“吕祖庙”、“文昌阁”、“关帝庙”、“达摩洞”等,方圆百里百姓纷纷赶来,烧香祈福,有求增福增寿者、有求升官发财者、有求人丁兴旺者、有求祛病免灾者,每逢大旱之年,各村村民阖庄出动,敲锣打鼓,求神布雨,庙宇香火日益兴盛,由此,每年农历四月,大山举行两次香火庙会,四月十七为“小会”,二十七为“大会”。时因麦收之前,正是农民购置农需物品之际,山中香火兴旺、市场活跃,堪称鲁北、冀南之首。

碣石山古庙会由文化、商贸、祭祀三部分组成。有剧团、杂技、大鼓、舞狮、秧歌等助兴;展销古老儿童玩具、服装鞋帽、冷饮冷食、风味小吃、消夏用品等;特邀崂山道教人士主持祭祀,还有来自盐山县千童镇的“上信子”、海兴县高湾镇为碧霞元君送“銮驾”等活动。祭祀活动由碣石山镇三十余支村锣鼓队、滨州

舞狮队、河北海兴秧歌队开路,后有民间鼓号队、彩球队、民族乐队、崂山道士、千童信子队、河北高湾銮驾队以次而行,由东至西沿主街道游行,后登上山顶碧霞元君祠举行仪式,香火盛况空前。

秦皇台庙会

公元前219年春天,秦始皇实施首次东巡,先是在泰山封禅后,再沿渤海东岸巡行,途径成山、芝罘、琅琊、蒲台等地,并派方士徐福出海求取长生不老之药,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座神奇的千古圣迹秦皇台。

秦皇台庙会源于汉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相传在东汉时期,为了避瘟疫降瘟魔,青年恒景带领乡亲们到高坡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当瘟魔扑到山下正想做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紧追不放,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在山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瘟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当地百姓便把九月九日作为登临秦台驱瘟避疫的日子,并作为秦皇台庙会立会的时间。进入唐宋以来,秦皇台一带相继建起玉皇大帝庙、观音庙、泰山奶奶庙、红狐仙庙等庙宇,秦皇台又是方圆百里最高古台遗迹,于是,秦皇台庙会人声鼎沸,香火极盛。

进入明清以来,庙会改为每年四月十八和九月初九两次举办。据《滨州志》载,泰山奶奶的娘家是秦皇台一带的柳木皂村,四月十八泰山奶奶生日,秦皇台曾建有泰山奶奶庙,每逢四月十八泰山奶奶生日之际,方圆百里的人们都到这里来为泰山奶奶进香祈祷。每每都是有求必应。

明清时期,秦皇台庙会进入鼎盛,历任知州、知县、县长分别兼任庙会会长,周边二十四个村的村长辅助办会。庙会融民间信仰、民间娱乐、民风民俗、民间工艺、民间伦理、民间商贸与一体,形成一个很大的民俗文化展示空间。每逢庙会之际,南来北往的人们,带着各自的心愿和祈求,来庙会烧香磕头,求福求财,求婚姻美满,求袪病消灾,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挥金如土。为扩大庙会影响力,庙会期间要搭棚筑台唱戏三天,说书的、唱戏的、跑龙灯的、扭秧歌的、套圈的、

玩魔术的、跑马戏的、卖花边花线、窗花枕花、鞋样花、泥塑观音、大头娃娃、烧瓷关帝的,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三天庙会期间,农家百姓则进入玉皇庙祈求五谷丰登;青春少妇则进入碧霞元君祠烧香求子;花甲老妪更是每神必拜,以求子孙满堂,合家平安,日子红红火火;红男绿女则进入红狐仙庙求伴寻侣。

千年古迹,千年庙会,年复一年,连绵不断。院内香火极盛,院外歌舞升腾,秦皇台庙会一派繁华吉庆景象。时值解放战争时期,秦台庙宇毁于战乱和黄河水患,庙会中断达半个多世纪,二〇〇七年九月初九秦皇台庙会恢复举行。

红庙庙会

邹平县的红庙庙会产生于明朝后期,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红庙、高旺、兴安三个村联合组织、周边上百里的群众共同参加的民间盛会。

明朝正德年间红庙村有一姓高女孩人称高大姑,母亲早逝。父亲出兵到东海剿灭贼寇,殉难于海上。高大姑当时13岁,年龄虽小孝心有佳,她为寻回其父亲尸骨得以还乡,竟徒步赶到东海,并且绕大海边哭了七昼夜,其父尸体浮出海面。随后她变卖房舍、卖身葬父的故事流传开来。400多年来,当地老百姓对她的孝道争相传颂,为纪念这位大孝女,一代一代的当地人慷慨解囊,为她塑像,并修建了此庙。由于整个建筑的庙门庙墙皆是红色,故人称红庙,又称“高大姑庙。自那以后,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庙会,方园上百里的群众前来祭拜,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并延续至今。

据史料记载,古庙在历史上修缮了很多次,从草厅到砖房又到木质结构的殿宇。现在的庙为第三次重修,整个庙宇占地800余平方米,其建筑仍保持明代风格,重檐耸脊,古朴典雅。庙由三大殿组成,中殿为老姑阁,西殿为文昌阁,东殿为三霄殿,殿内分别有高大姑,魁星,碧霞元君等塑像,庙内外有清雍正12年、乾隆44年、嘉庆18年等碑刻,石碑现尚保存完好。

红庙庙会由文化、商贸、祭祀三大部分组成。期间,邀请曲艺剧团前来助兴,有吕剧、京剧、杂技等精彩节目;各类民间经贸团体纷纷亮相,展销古玩收藏、纪念品等;周围的服装鞋帽等日用品经销商也摆摊经营,各种特色民间小吃也纷

篇四:滨州

滨州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西北与河北省隔漳卫新河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现辖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邹平县六县一区和滨州经济开发区、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70多万。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全市上下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科学发展是主题,改善民生是根本,调整转型是主线,招商引资是重点,创新实干是关键,和谐稳定是基础,清正廉洁是保证”的“49字”工作方针,按照“123456”的总体发展布局,深入实施追赶超越战略,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17.6亿元,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130.76亿元,增长21.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10.7亿元,年均增长20.3%。同时,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城市、山东省园林城市等称号。

中文名称

滨州市

外文名称

Binzhou City

别 名

滨城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

滨城区,惠民县,无棣县等

滨城区

电话区号

0543

邮政区码

256600

地理位置

山东省北部,黄河下游

面(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滨州秦皇台) 积

9453平方千米

人 口

374.85万(2011年)

方 言

山东方言

著名景点

惠民孙子兵法城,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魏氏庄园等

机 场

滨州大高机场

火车站

滨州火车站

车牌代码

鲁M 鲁X

行政区划代码

371600

历史名人

孙武,董永,东方朔等

GDP

3103.51亿元人民币

市委书记

篇五: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滨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戏曲曲艺、民俗活动、口头传说和手工技艺等,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凝聚着滨州人民的想象力、创造力,有着浓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滨州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其中主要有:

一、 民间文学(8项)

董永传说(博兴县)、白龙湾传说(惠民县)、陷棣州传说(惠民县)、东方朔传说(惠民县)、丈八佛传说(博兴县)、魏休庵传说(博兴县)、蒲菇城传说(博兴县)、泰山奶奶传说(沾化县)。

二、民间美术(4项)

清河镇木版年画(惠民县)、惠民泥塑(惠民县)、滨州剪纸(滨城区)、长山门笺(邹平县)。

三、民间音乐(4项)

锣鼓经(博兴县)、打击乐三翻九转(阳信县)、聊斋俚曲《八仙过海》(邹平县)、鸳鸯嫁老雕(沾化县)。

四、民间舞蹈(6项)

秧歌(石庙大鼓子秧歌、大年陈秧歌、龙灯、中幡、花篮秧歌、姜楼旱船) (惠民县)、落子(惠民县)、武秧歌(无棣县)、鼓子秧歌(阳信县)、长山芯子(邹平县)、东峪车子灯(邹平县)。

五、戏曲(6项)

吕剧(博兴县)、东路梆子(惠民县)、渔鼓戏(沾化县)、哈哈腔(无棣县)、哈拉虎(阳信县)。

六、曲艺(5项)

鲁北大鼓(无棣县)、毛竹板(阳信县)、木板大鼓(阳信县)、渤海大鼓(沾化县)、东路大鼓(滨城区)。

七、民间手工技艺

手扎灯笼(惠民县)、武定府酱菜(惠民县)、踩鼓刘制鼓(惠民县)、博兴草编(博兴县)、柳编(博兴县)、老粗布(博兴县)、布老虎(博兴县)、欢喜团(无棣县)、刺绣(无棣县)、苇帘(无棣县)、无棣草编(无棣县)、锡壶制作(阳信县)、面塑(阳信县)、虎头鞋(阳信县)、芝麻酥糖(滨城区)等。

八、消费习俗(2项)

滨州锅子饼(滨城区、无棣县)、大山烧鸡(无棣县)。

九、传统体育与竞技(3项)

荡秋千(博兴县)、长拳(无棣县)、狮包(无棣县)。

十、民间知识(2项)

一溜十八营(惠民县)。

十一、文化空间(7项)

胡集书会(惠民县)、火把李庙会(惠民县)、洪福园庙会(博兴县)、碣石山古庙会(无棣县)、灵霄阁庙会(阳信县)、秦皇台庙会(滨城区)、雕窝屿山会(邹平县)。

下面主要针对几项进行介绍:

一、 沾化渔鼓戏

渔鼓戏发祥于山东省沾化县胡家营村,距今已有284年历史。据《沾化县志》《山东艺术志》《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载:1723年(清雍正元年),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有道士来此说唱,村民学会其腔调,并逐渐予以衍化,把说唱形式的渔鼓搬上舞台化妆演出,遂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渔鼓戏。渔鼓戏以沾化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无棣、阳信、惠民、滨城、博兴等县区,山东

省东营市及河北省黄骅市等沿海一带,渔鼓戏也广为流布。沾化境内胡营村、双陈村、樊桥村、大蔡村、付家村、韩家村以及河北省黄骅市的冯家堡、赵家堡、岐口等村都曾有颇具规模的业余戏班。

渔鼓戏集渔鼓(道情)、地方歌舞、武术和渔民号子于一身,吸纳弋阳腔(高腔)和其他剧种之优长,使其衍化为一个以板式变化体为音乐体制的古老剧种,其主要艺术特征:

(一)、唱腔音乐:

1、旋律旋法:在五声调式的框架内,其唱腔旋律以高亢、古朴、明快、跳荡见长,尤以五度、八度至十一度的旋法跳进促成唱腔的极度灵活变化,为其它剧种所少见。

2、句式结构:以主要板腔[三句一扣]为标志,这种俗称“三条腿”的句式结构,打破了一般唱词音乐的对称规律,明显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上下句式及起承转合式的规整结构。加之结合当地船号形成的“一人唱众人合、领合呼应”和“帮、打、唱”三位一体的演唱形式,以及弱拍反强、强拍反弱的锣经,形成了跌宕起伏、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这在戏曲剧种中极为独特。

(二)、表演形式:渔鼓戏以武当派的”福寿长拳南宫靠”之一脉——孙家拳为基础,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构成了“硬功为实、花架为辅”亦功亦舞的套路,全然有别于其他剧种。 渔鼓戏的重要价值:

1、渔鼓戏的板式和演唱形式独树一帜,对研究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的嬗变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2、渔鼓戏“三句一番”、“引腔、腹腔、锁腔”唱词句式结构,与当地民歌如出一辙,加之平起仄落的韵脚别具一格,对探索渔鼓戏古老文化内涵、研究戏剧文学、民间文学及其文学价值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3、渔鼓戏的唱腔、表演、伴唱、锣经非常独特,不仅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也为其他剧种丰富演唱和表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渔鼓戏遗存着道教文化、异地(山西、河北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历史血脉,对研究多种文化的融合具有不同于其他剧种的历史价值;

5、渔鼓戏剧目始终张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抢救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建立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渔鼓戏作为绵延近三百年的稀有剧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改革开放后社会急速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趋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多元化传媒技术的普及,渔鼓戏的保护、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目前,绝大部分渔鼓戏艺人已经亡故,既是幸存者也大多年逾古稀,渔鼓戏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为抢救、挖掘、整理、保护这一古老剧种,滨州市戏曲音乐专家王永昌自1983年开始曾先后四次到胡营村、付家村采访渔鼓戏老艺人,积累了大量原始唱腔及口述笔记等可贵资料,为挖掘、整理和研究这一稀有剧种奠定了坚实基础。沾化县成立了中国沾化渔鼓戏剧团,复排了部分传统戏,还创作排演了新戏应邀晋京演出并获成功。

2006年底,沾化渔鼓戏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 胡集书会(惠民县)

胡集书会也称为胡集灯节书会,始于元朝,兴于明清,距今700余年。每年元宵节前后,几百档说书艺人从四面八方云集胡集,纷纷登场亮艺,说书卖场,久年不衰,代代相传。书会的历史渊源无翔实的资料记载,通过召开老艺人座谈会,走访当地群众,经过多方面考查,不外乎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胡集镇是周围方圆百里最大的集镇,正月十二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大集,周围数万群众为了欢庆元宵佳节,蜂踊前往,置办灯节用品。人们在灯节期间闹元宵,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艺术演出,如跑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抬芯子、唱戏、说书等。解放前,说书卖艺为糊口,艺人们都想卖个好场,不怕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赶到胡集划场子,登台献艺,艺人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大,岁岁如此,就形成了这一盛大的灯节书会。

其二,据史书记载,宋朝时期在我国北方民间就流传着一种音乐与唱词相结合的说唱艺术——

说浑话。到宋朝末年,赵德麟又创作出一种说唱艺术“鼓子词”。这时,“平话”在惠民一带非常盛行,据说惠民城里每年有书会,艺人们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书目。到元代初兵乱时期,艺人们把书会迁至惠民城东南70华里的胡集村。

其三,传说很久以前,在胡集大集上,从南边来了一伙唱渔鼓的艺人与北边一伙唱落子的艺人互不服气,闹起了矛盾,相持不下。第二年又各自约来了更多的同行艺人再次对垒,如此连续几年,艺人越来越多,观众也越来越踊跃,影响也随之扩大,这就是书会之始。后来艺人们慢慢地意识到书会要扩大影响,艺术上相互竞赛交流是好事,不能视同行为冤家,再说都是穷说书的,为了混碗饭吃,不能互相敌视对抗,应该和解团结,亲同一家人,化干戈为玉帛。于是就约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来胡集聚会,借说书之便,畅叙友情、交流书目、传授技艺、拜师收徒、各续门户,解决艺人中的一些问题。就这样,胡集灯节书会世代相传,繁衍至今。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胡集书会已经成为中国曲艺发展的一个缩影,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木板书、毛竹板、沧州木板、评书、相声、山东琴书、山东快书、渔鼓、窑调、捽缰大鼓、河间大鼓、东路大鼓、数来宝等诸多珍贵的艺术形式都曾经在书会上吸引过万千观众。

2006年,胡集书会以其在中国曲艺界的深远影响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 滨州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艺术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千百年来,她伴随着劳动人民渡过了一个个春秋冬夏。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雅俗共赏的内容,形象深刻的象征寓意,跟随着一个个民俗的节日,呈现出她那亲切而动人的神采。深深扎根于黄河泥土的滨州民间剪纸,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倾吐着人们对自然、对劳动、对生活、对爱情、对生命的颂扬和赞美。表达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他们高尚质朴的情操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滨州民间剪纸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世代相袭,不断创造,不断丰富,经久积淀的结果。滨州民间剪纸内容丰富,主要反映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民俗活动、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和在民间流传的戏剧故事、民间传说等。从众多的题材反映的内容来看,有反映孝道的“王小卧鱼”;有反映尚文内容的“牛角挂书”;有反映爱情、亲情的“牛郎织女”、“走亲戚”;有反映义勇双全的“关公出陈”;还有反映耕耘劳作勤俭持家的。诞生于滨州一带的地方戏——吕剧,深受人民群众尤其广大劳动妇女的喜爱,滨州民间剪纸中有很多题材就取自于吕剧剧目。

民间剪纸中的吉祥纹样,吉祥题材和所表述的吉祥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像吉祥人物中的孔子、老子、鲁班、秦琼、尉迟敬德、关羽、岳飞;神灵中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观音、钟馗、八仙等;还有那祥禽瑞兽中的龙、凤、麒麟、仙鹤、狮子、鹿;祥花瑞草中如牡丹、桃子、灵芝、石榴、竹、菊、兰、梅等;吉祥器物图案有八仙、八吉、八宝、八卦、宝瓶、如意及福、禄、寿、禧、盘长、方胜等文字和符号。

民间剪纸的制作工具主要是剪刀和纸张,也有刀、剪并用的。作品种类繁多,样式多变,多具构图简单、造型夸张、装饰性强的特点,常见的有:做刺绣的底样:鞋花、枕顶花、门帘花、帽花、荷包花等;春节贴的门笺、窗花;元霄节的灯彩、纸扎纹饰;装饰新屋的顶棚花、墙围花;纸糊容器的笸箩花、面斗花。图案多是花鸟虫鱼、瓜果菜蔬、吉祥纹样和人物故事等,造型夸张大方,构图饱满和简朴,粗犷古拙,强烈、浑厚、率真的气质,体现了滨州人质朴的性格。

滨州有众多的剪纸艺人和剪纸爱好者,人才辈出:有德高望重的吴鸿禧老先生;有大众喜欢的杜秀贞、张金娥、赵恒英、王德荣、刘桂兰、刘根英老人;有兰福梅、耿延祯、王秀英、张艳枝等五六十岁的传承人;这些艺人们有的剪技熟练、剪法讲究、精细工整、玲珑剔透;有的下剪大胆、粗犷简练、生动传神;有的不用画稿,信手剪来,充分反映出他们热爱生活的真实感受。更多的是分布在城镇、乡村中的剪纸爱好者,还有众多的年轻人和中小学学生,他们是滨州剪纸的未来和希望。

滨州民间剪纸的传承主要是祖辈相传和师徒相传。祖辈主要是母、女、奶奶、姥姥等亲属关系。师徒相传主要是以剪纸为主业或副业的剪纸艺人,他们生产的剪纸主要批发给当地走街串巷的货郎,也有走街串巷的游方艺人,农闲时节游走四方,出售剪纸,以资补生活。

建国以后,滨州民间剪纸艺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显著成绩。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文化主管部门和剪纸艺人的努力下滨州剪纸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一传统民族艺术形式,滨州剪纸已经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许多中小学都已开设了剪纸课程,滨州学院、滨州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也开设了剪纸艺术欣赏等课程。

近几年,滨州市连续举办剪纸展览:2007年6月的“首届滨州市民俗文化节——民间剪纸展”,2007 年9月的“滨州市文博会——民间剪纸精品展”、“滨州市妇女剪纸大赛”,2009年9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等。

市文化主管部门还多次推荐“滨州剪纸”作品参加国家级的剪纸展览,并不断取得佳绩: 2007年10月,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国风归来 国际剪纸艺术节”上,耿延祯的作品“招财进宝”获得银奖;

2008年4月。“东风颂 迎奥运 中国剪纸艺术大展” 耿延祯的作品“水浒英雄”获得“金奖”;

2009年11月,在“第三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及首届全国剪纸创意大赛”上,耿延祯的大幅作品“西厢记”荣获 “十大神剪(金奖)”,兰福梅的“团花”荣获 “优秀奖”,王德荣的“福寿安康”荣获 “入选奖”。

2006年11月,“滨州剪纸”被评为“山东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6月,“滨州民间剪纸”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6月,王德荣被山东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12月,兰福梅被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四、 吕 剧(博兴县)

1870年前后,这里沙碱土薄,加之自然灾祸频仍,迫使一些农民以当地俚巷歌、谣、乡野小调,扮演具有当地风俗民情的小故事来谋求生路。音乐唱腔上吸收民间说唱——“北路琴书”和“东路大鼓”的音乐成份;借鉴北路琴书的坠琴、扬琴作为主弦乐器;后又汲取当地戏曲“扽腔”、“东路梆子”的音乐素养和表演样式,利用皮黄的部分锣鼓经,逐渐形成简单的表演歌舞形式,初具地方小戏的基本特征。

因为地方小戏的创始人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后来的传承人也全是农民子弟,决定了题材必然是具有浓郁乡土况味的乡土百事;“数黄瓜,道茄子,打老婆,骂孩子”,就是这种乡土题材的俗称,“邻里人唱邻里的事”,“庄户人唱庄户的歌”,是这种乡土题材的形象说法。“‘二板’、‘四平’、‘浪荡腔’,你能演来我能唱”,就是说小戏的音乐是以“二板”和“四平”为基本板式,后又创作了“反四平”、“快板”等板式。音乐旋律简单、平实、朴素,无高亢、激越 、跌宕和大起大落,是其基本特征。源于生活,演生活中的人,唱生活中的事,甚至直接搬用生活的原始动作,而缺少高歌阔舞和高难度的武打表演,所以“你能演来我能唱”,说的就是这种乡土表演情态。

1880年(清光绪六年),滨州市博兴县纯化镇王文村的民间艺人孙中新,同邻村的唱曲艺人张保光、张贵兰和刘銮峰四人搭伙,把带有故事情节的曲子,如《后娘打孩子》、《审青杨》等,按照故事中的人物分扮角色,仿照戏剧的样子化妆演出。演出的剧目主要有《后娘打孩子》、《审青杨》、《吕洞宾戏牡丹》、《三打四劝》、《骂鸡》、《看瓜》、《双配合》等;继而发展到《卖油郎独占花魁》、《小西关》、《三贤》、《站花墙》等表述历史故事的大段子。常用的曲牌也由原来的俚曲、乡野小调扩展到《铺地锦》、《靠山调》、《迭断桥》、《迭落金线》、《大汉口》、《小汉口》、《四大景》等20多个曲牌。登台演员由原来的2-3人,增至5-6人,表演形式由原来的演唱人员兼操乐器,以第三人称表述故事情节,发展为代言体演唱故事情节,刻画人物。这时新型小剧种的表演形式上基本完备。

《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载,“二十世纪初,博兴县艺人孙中新改为化妆演出后,与同伙流动演出。孙中新幼时学过皮黄、东路梆子,会唱“扽腔”,另外还能司鼓操琴。他在提高化妆扬琴的表演艺术和吸收借鉴其他剧种的锣鼓经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上记载,说明孙

中新等艺人在完善和提高化妆扬琴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他们的演出突破了山东琴书的局限性,化妆扬琴的出现也标志着一个新剧种的诞生。孙中新等人因此成为新剧种的主要创始人。 1880年至1890年,孙中新在流动演出过程中带出了张兰田、孙长东、张树德等十几名徒弟。1891年至1930年,第二代艺人又带出了第三代艺人,组成“顺和班”,先后在博兴、蒲台、高苑、桓台等地演出。1924年去济南新兴市场“洛生茶园”演出近两年的时间。剧目增加了《王天保下苏州》、《对龙棚》、《老少换妻》、《鸿鸾喜》等。1930年,第三代艺人培养的第四代艺人张传海、张明然、张传河等,又分别组成“义和班”、“庆和班”进入济南新市场和南岗子演出。剧目增加了以章回小说为底本的连台本戏《王华买父》等。角色行当由原来的“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发展到生、旦、净、丑四大行当。音乐唱腔形成了“四平”、“二板”、“流水”、“娃娃腔”等基本板式。至此,一种新型地方戏已趋于成熟。

新剧种在起源、形成、发展、兴盛的过程中曾有过不少称谓。如“小戏”、“驴戏”、“捋戏”、“闾戏”、“旅戏”、“化妆扬琴”、“吕戏”等等。因为最早演出的小戏《王小赶脚》中,剧中人“二姑娘”骑的驴是个驴形道具,而被俗称为“驴戏”,后改称“吕戏”;又说演员多为“小俩口儿”,扮演的多是“小俩口儿”的戏,而称双口“吕”戏----等多种说法。“吕剧”之名称是随着渤海根据地的“耀南剧团”中彭飞同志的剧本出现的。1944年,渤海根据地的《渤海日报》上刊登了彭飞创作的“吕剧”剧本《双寻夫》,从此,“吕剧”这一名称广泛流传开。“吕剧”这一名称广泛流传,树起了这一代代民间艺人向山东代表剧种拓荒的里程碑。

1945年前后,吕剧的剧目更加繁多,内容也更加丰富,成为深受当地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种。此时,上演剧目除增加《借年》、《站花墙》、《丁僧扫雪》等历史剧外,还有配合当时政治形势而自编自演的小剧目。其中《尹洪英送郎参军》一剧,在全地区演出深受欢迎,影响很大,受到了渤海军区政治部和司令部的嘉奖。1952年春节,博兴县城举行了全县吕剧大汇演。1951年,博兴县民间艺人张传海,张明然等人成立了一支近30人的农村业余吕剧团。这是山东省境内最早的吕剧团。1956年,张明然、张传海的剧团转为国营职业剧团,正式定名“博兴县吕剧团”。演出剧目,除《王定宝借当》、《小姑贤》等古装剧外,又增加了《李二嫂改嫁》、《社长的女儿》等十几出现代戏。演出内容更加丰富,艺术水平更加提高。每年演出300余场。演出领域更加扩大,除遍及当时的惠民地区各县以外,还经常活跃在淄博、潍坊、烟台、青岛、德州等地。

1958年,博兴吕剧团上调淄博专区,时称淄博专区吕剧团(当时惠民地区撤销并入淄博专区)。1961年又划归惠民专区,时称惠民专区吕剧团,现为“滨州市吕剧团”。1958年7月,博兴县政府为了纪念吕剧在本县起源,把刘官村、马家村、夹河村一带命名为吕艺乡。2002年,博兴县吕剧团正式成立。。

吕剧自1870年孙中新等艺人首创以来至今140余年。由开创者4人,发展到全滨州市专业吕剧团5个,专业吕剧工作人员300余人。业余吕剧团50多个,演职员约1300余人;吕剧票友约2000余人。专业吕剧团已发展到全国8个省、1个自治区,遍及山东省的100多个市、县。全国解放后,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纯化镇一带,先后有百余名吕剧艺人被邀请到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河北、江苏、福建、河南、新疆建设兵团的30多个市、县去组建吕剧团传艺带徒。目前,山东省的100多个市、县都有滨州市的吕剧老艺人。奔赴全国、全省各市、县的吕剧艺人都是第五代、第六代传人,绝大多数留在了当年所在地和所在团。

吕剧已跻身为全国大剧种,它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蕴涵着浓郁的乡村气息,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映出齐鲁民俗风情,内容健康活泼,戏词风趣诙谐,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而雅俗共赏,成为亿万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著名地方戏曲。吕剧为推动山东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繁荣基层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 董永传说(博兴县)

董永传说分布的核心区域是山东省博兴县,2000多年来,在全国广为流传。董永传说在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三国曹植的《灵芝篇》、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都有相关记载。嘉祥县东汉武氏墓群石刻中就有董永鹿车载父、田间劳作的情景,并有“董永,千乘人也(今山东省博兴县)”的文字记载。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的记载因主题突出、情节完整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