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幼时记趣日记初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1 01:32:34 体裁作文
幼时记趣日记初一体裁作文

篇一:《幼时记趣》初一年级语文随堂练习及答案

涟水县黄营中学初一年级语文随堂练习

课 题:《幼时记趣》1 编写:黄培兵 审核:严汉如

班级 姓名 日期 等第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项为之强( ) (2)故时有物外之趣( ) (3)则或千或...

百果然鹤也 ( ) (4)见藐小微物 ( )(5)余年幼,.

方出神 ( ) (6)驱之别院 ( ) ..

(7)必细察其纹理( ) (8)徐喷以烟 ( ) ..

(9)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 (10)鞭数十 (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B.又/留蚊/于素帐中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私/拟作/群鹤舞空

4.用原文填空。

(1)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2)课文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树”指的是

(3)表现作者观蚊时神态专注的句子是:

5.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像成云、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

二、阅读《言 默 戒》,完成6~9题。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

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

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

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

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

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6.写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或旦而不鸣 或: (2)皆足取祸也 取: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译文:

8.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

答:

9.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

涟水县黄营中学初一年级语文随堂练习

课 题:《幼时记趣》2 编写:黄培兵 审核:严汉如

班级 姓名 日期 等第 阅读下面的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

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

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

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

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

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私拟作群鹤舞空 .....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怡然称快 ...

(5)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6)鞭数十,驱之别院 ..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私 拟 作 群 鹤 舞 空 (2)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

(3)作 青 云 白 鹤 观 (4)果 如 鹤 唳 云 端,怡 然

称 快

3.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5.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6.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

样的思想感情?

7.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

是什么?

涟水县黄营中学初一年级语文随堂练习

课 题:《幼时记趣》3 编写:黄培兵 审核:严汉如

班级 姓名 日期 等第

[课外延读一]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

人大姓文不识(文不识,人名),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

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

1.上面讲的就是著名的 、佣作读书的故事。讴歌和褒扬了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穿壁引其光: 大姓: ....

资给以书: 遂成大学: ...

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⑵衡 乃 与 其 佣 作 而 不 求 偿

⑶愿 得 主 人 书 遍 读 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邻舍有烛而不逮 ⑵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课外延读二]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

峨兮若泰山。” .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

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

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

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若: 念: 卒: 辄: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时有物外之趣 B昂首观之 ..

C项为之强 D钟子期必得之 ..

3.“于”一般是介词,相当于“在”,或者是“到”,下面两句中 “于”分别是

哪种用法?

A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 B止于岩下( ) ..

4.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

5.过去以“高山流水”称知音或知己,典故出自这篇文章。这个典故主要是扣

住文章的哪两句话?

课 题:《幼时记趣》1

1.答案:(1)颈,脖颈 (2)经常 (3)或者 (4)小 (5)正在

(6)驱赶 (7)仔细观察 (8)用 (9) 被 (10)用鞭打

2答案:(1)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2)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小虫蚂蚁看做野兽。

3.【解析】选C。C项正确停顿应为:故/时有物外之趣。

4.答案:(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癞蛤

蟆 土砾凸者 丛草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答案:他是一个富有情趣(可爱),充满想像力的孩子。

6.答案:(1)有的 (2)招致

7.【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句式特点以及关键词“夫”“祥”

“其”“自为”的含义。

答案: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8.【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或夜鸣,鸣之非其时

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一句作答即可。

答案: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

不鸣非其时也。)

9.【解析】本题考查对故事寓意的把握。由文章最后的议论“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

皆足取祸也”得出寓意。

答案:不该说而说和该说不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附【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

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它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课 题:《幼时记趣》2 编写:黄培兵 审核:严汉如

阅读下面的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1、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及其细小的东西。 拟:比。 强:僵硬。 怡:喜悦的样子。 壑:山沟。 鞭:用鞭打。 2、⑴私/拟作/群鹤舞空 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⑶作/青云白鹤/观 ⑷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3、总领全文,总叙“物外之趣”。

4、三个方面: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5、如明察秋毫、夏蚊成雷、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6、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7、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谈:⑴富有童心、童趣;⑵观察仔细;⑶想像奇特等。

课 题:《幼时记趣》3 编写:黄培兵 审核:严汉如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1、凿壁借光 匡衡的勤学精神 2、在墙壁上打洞 大户人家 报酬 大学问家

3、⑴.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⑵.衡 /乃 与 其 佣 作/ 而 不 求 偿

⑶. 愿 /得 主 人 书 /遍 读 之 4、⑴隔壁人家有烛光却照不到自己。 ⑵匡衡就到这户人家去作下人,却不要工钱。

[课外延读二]

1、像(如,如同等) 心里所想的 突然 就 2、A 3、A到 B在 4、伯牙到泰山北麓游历,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面避雨,心里凄凉,就拿过琴来弹奏。 5、“志在登高山”,“志在流水”。

篇二:语文初一上幼时记趣与往事依依

中小学课外辅导专家

旭文教育辅导教案

篇三:七年级《寓言二则》《幼时记趣》一词多义整理稿

七年级《寓言二则》《幼时记趣》词语、句子整理 而: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4、拔山倒树而来

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宁信度,不自信也

自:1、宁信度,无自信也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3、先自度其足

其:1、先自度其足

2、而置之其坐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遽契其舟

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7、使其冲烟飞鸣

8、常蹲其身

9、神游其中

之:1、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而忘操之

4、反归取之

5、何不试之以足

6、是吾剑之所从坠

7、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故时有物外之趣

9、心之所向

10、昂首观之

11、项为之强

12、观之正浓

13、驱之别院

为:1、项为之强

2、以丛草为林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于: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又留蚊于素帐中

3、于土墙凹凸处

以:1、何不试之以足

2、徐喷以烟

3、以虫蚁为兽

神1、方出神

2、神定,捉蛤蟆

通假字:1、以土砾凸者为邱

2、项为之强

3、反归取之

4、而置之其坐

重要实词:

1、至之市

2、操之 取之

3、及反

4、市罢

5、遂不得履

6、是吾剑之所从坠

7、张目对日

8、明察秋毫

9、藐小

10、私拟作群鹤舞空

11、心之所向

12、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3、素帐

14、鹤唳云端

15、怡然称快

16、观之正浓

17、鞭数十

18、驱之别院

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何不试之以足?

3、宁信度无自信也。

4、楚人有涉江者

5、是吾剑之所从坠

6、不亦惑乎?

7、徐喷以烟

8、使与台齐

9、以虫草为林

10、二虫

11、驱之别院

七年级《寓言二则》《幼时记趣》词语、句子整理 而: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表顺接关系

2、而忘操之 。 表转折关系 但是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表转折关系 但是

4、拔山倒树而来 表修饰关系

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表承接关系 便,就 度:1、先自度其足 量长短 动词

2、吾忘持度 量好的尺码,鞋的尺码 名词

3、宁信度,不自信也 同上

自:1、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己,自己的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

3、先自度其足 自己

其:1、先自度其足 自己的 代词

2、而置之其坐 自己的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他的 人称代词

4、遽契其舟 那个 指示代词

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他

6、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它的

7、使其冲烟飞鸣 它

8、常蹲其身 自己的

篇四:苏教版七上《幼时记趣》预习

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

预备训练

1、给下面的字注音

藐( )唳( )砾壑( )庞( )

2、解释下面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明__________ 物外__________ 私_________

神游________ 拔_________

课文学习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注释:

1、节选自《浮生六记》,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字三白,苏州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

2、【余】我。

3、【稚(zhì)】幼小。

4、【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5、【藐(miǎo)】小。

6、【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7、【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8、【私】私下,这里指自己。

9、【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10、【心之所向】心中所想的景观(鹤舞)

11、【昂首观之】抬头看这奇妙的景象。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12、【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13.【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徐:慢慢的。以:用

1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拟,比。

15.【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16.【素帐】白色的蚊帐。

篇五: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幼时记趣》练习 苏教版

《幼时记趣》同步训练

(一)

1.《幼时记趣》选自《____ 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 ____,字___

_____。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明: 物外: 私: 素:

称快: 神游: 拔: 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下列各句是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择了三个

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B.课文第二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去接触画面,而是心

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

含夸张的修辞方法。

D.课文第三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为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

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二)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哪两件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以土砾( )凸者为邱 ②怡( )然自得

③凹者为壑( ) ④盖一癞蛤蟆( )也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凹者为壑( ) ②不觉呀然惊恐( )

③捉蛤蟆,鞭数十( ) ④以土砾凸者为邱( )

4.解释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

①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 ②使与台齐( )

③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 ④余年幼,方出神(

5.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常蹲其身( )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 ) ④鞭数十,驱之别院(

6.翻译句子:

①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__________ ____

幼时记趣日记初一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__________ _____

(三)

一、基础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藐小( ) (2)鹤唳( ) (3)怡然( )

(4)土砾( ) (5)丘壑( ) (6)庞然( )

(7)童稚( ) (8)凹凸( ) ( )

(9)癞蛤蟆( ) ( ) ( )

2.为下列加点词的词义选择正确答案。

(1)作青云白鹤观 ( )

A.作为 B.当作 C.造成 D.制造

(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 )

) ))

A.观察 B.明白 C.考察 D.苛求

(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 )

A.完成设计 B.成全 打算 C.现成 横行 D.成为 比作

(4)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

A.明亮 B.光明 C.眼力 D.透明

(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

A.僵硬 B.强硬 C.强大 D.超强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

A.机关 B.神气 C.精神 D.神灵

(7)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 )

A.白色 B.单纯 C.原有 D.向来

(8)故时有物外之趣 ( )

A.特意 B.故意 C.原因 D.因此

3.“为”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为”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做 B.当作 C.认为 D.因为 E.被 F.是

(1)项为之强 ( )

(2)以丛草为林 ( )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

(4)凹者为壑 ( )

4.“其”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其”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第三人称代词 B.自己的 C.这、那 D.连词

(1)神游其中 ( ) (2)常蹲其身 (

(3)使其冲烟飞鸣 ( ) (4)必细察其纹理 (

5.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1)拔山倒树而来 ( )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

6.写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 ( )( )

A.观之正浓 B.驱之别院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项为之强

7.先解释加粗字的意思,然后翻译句子。

) )

(1)盖一癞蛤蟆也。

解释:________________ 翻译:__________ ______

(2)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8.填空。

《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 _______》,作者_____ ___,字____ ____,苏州人,________代作家。

二、综合题

1.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作者笔下的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

有生活情趣?

2.仔细阅读课文第一、二两段,然后答题。

(1)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词句加以分析。(不少于两处)

(2)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1.浮生六记、清、沈复、三白、群鹤舞空图、青云白鹤图、神游山林图和鞭打虾蟆图

2.明,眼力;物外,物体本身以外;私,私下地;素,白色的;称快,喊痛快;神游,精神游历。意思是说感觉中好像亲游某地。拔,用力拉出,这里是搬开的意思。方,正。

3.①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②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好得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③心神安定下来,赶快捉住虾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4.C

(二)

1.①神游山林 ②鞭打蛤蟆 2.①砾(lì) ②怡(yí)③壑(ha)④癞(lài)3.①山谷 ②惊异的样子 ③用鞭子打 ④碎石 4.①在 ②同 ③把 ④正 5.①自己 ②丛草、虫蚁、土砾 ③二虫 ④癞蛤蟆 6.①用鞭子打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 ②舌头一吐,二虫全部被它吞下。

(三)

一、基础题

1.(1)miǎo(2)lì(3)yí(4)lì(5)ha(6)páng

(7)zhì(8)āo tū(9)lài há ma

2.(1)B(2)A(3)D(4)C(5)A(6)C(7)A(8)D

3.(1)D(2)B(3)E(4)B 4.(1)C(2)B(3)A (4)A

5.(1)连词,表修饰(2)连词,表承接 6.A、D(均代“情景”)

7.(1)句首发语词,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原来是一只癞蛤蟆。(2)均为动词,意思分别为“鞭打”,“赶”;(我)心神安定下来,赶忙捉住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8.浮生六记 沈复 三白 清

二、综合题

1.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三件趣事:观蚊如鹤、观虫相斗、鞭打蛤蟆。因为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2.(1)如“夏蚊如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比喻的修辞手法。“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是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