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彝族火纹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29:51 体裁作文
彝族火纹样体裁作文

篇一:彝族的色彩崇拜和纹饰

浅谈彝族的色彩崇拜和纹饰

摘要:彝族的色彩崇拜和纹饰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极具文化内涵,对加深理解和认识彝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彝族 色彩崇拜 纹饰 图腾

一、色彩崇拜

彝族崇尚黑、红、黄三种颜色,他们的服饰和很多生产生活用具都会以这三种颜色为主色调。对于颜色的喜爱,用“崇拜”一词也许很不合适,但却能最好地反映出彝族对于颜色的选择和认同中的近乎偏执的情感取向的程度。

黑色代表庄重和尊贵。汉族的祖先就有尚黑的习俗,比如他们祭祀的太庙是黑色的玄堂,祭器都用墨染其外。而彝族祭祀用的羊、猪等牺牲,盘钵等祭器,一般也都讲究用黑色。其实,彝族文化自形成之日起,就应当是受到中原汉文化影响的。我们都知道,解放前彝族社会的阶级等级是非常森严的,其中居第一等级的就是被称为诺伙的黑彝,他们是奴隶主贵族,人口只占7%却竟占有60%-70%的耕地,是至高无上的统治阶级。而且在不同地区,彝族还有“诺苏”、“纳苏”等自称,也都是黑色的人的含意。在彝族的图腾崇拜中,曾视黑虎为他们的祖先,他们居住的高山丛林也都是青郁深沉的颜色。由于彝族尚黑,所以其土司在作战、祭祀等重大活动中都要使用黑色;主持宗教活动的毕摩(即巫师)也都穿黑色的法衣;彝族青年结婚新建的房子都要用烟熏黑以后方可居住;彝族男女老幼的各款服饰均以黑色为基本颜色,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点,在

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充分的展示。

红色象征着彝族人民对太阳对火的崇拜。汉族视红色为喜庆吉祥之色,彝族更是视其为生命之色,寄托了浓厚的情感。彝族著名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查姆》,以及神话《天地万物的起源》和传说《火把节》等中均记载了在开天辟地、与自然斗争的漫长岁月中,彝族人民产生了对太阳的敬畏与崇拜,学会了用火来照明、取暖、加工食物,使人的生存能力和体质状况大为提高和改善。因为太阳与火成为生命之源,成为世间万物赖以生存之本,自然也就成为彝族崇拜和祭祀的对象。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也是祭火节。村村寨寨合家欢聚,吃团圆饭,杀猪宰羊,祭祀火神,祈求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彝族人生前敬火,死后火葬,足见火在他们心灵中所占据的特殊地位。同时,红色也被彝族视为勇敢、热情的象征。

最后来谈谈黄色。中原王朝历来尊崇黄色,历朝历代的帝王都自诩为真龙天子,而其身着的龙袍就是黄色的。宫廷中凡是为显示尊贵、威严、至高无上的地方,无一例外都会使用黄色。远在西南夷地的彝族也很喜欢黄色,但却没有代表至尊地位的意思。彝族视黄色为美丽、光明、富贵的象征。在许多民间文学作品中,描写到黄色或相近颜色时,总是充满褒扬之意和喜爱之情。在日常生活中,也喜欢用黄色词语来修饰描述某些物品或景象,寓意吉祥。比如黄色的麦浪,金灿灿的油菜花以及美丽美丽善良的女子身上的各种装饰等都会用到明丽的黄色。

二、纹饰

彝族人民热爱生活,善于美化生活。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从生活中、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搜集素材,创造出丰富的纹饰,应用于服装、衣饰、漆器、酒具、炊具等各种生活用具,无处不在营造着美和幸福。

根据纹饰的内容和取材,大致可以作如下分类:

1.源于自然崇拜。彝族祖先经历长期的生活实践,对变化着的自然界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把自然界人格化、神秘化。他们信仰万物有灵,于是就祭天地、日月星辰、山水火石等,祈求自然界永远给人类造福,不要让灾难降临。因而纹饰中就有了日月纹、云彩纹、星纹、山脉纹、水波纹、波浪纹、石阶纹等纹样。

2.源于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的发展和深化,彝族崇拜虎、鹰、龙、竹等。从彝族的家支家谱看,往往把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做姓氏,尤其是在第一代祖先的名字中必然冠以动植物或自然物的名称。比如凉山彝族有姓:“拉(虎)马”、“吉妈(竹)”、“切的(雕)”的;云南武定彝文文献《艾及族谱》中每一支第一代祖先名为:“彻(谷)克卢恧”、“黑(河川)阿土”“耄(竹)乌基”、“模(马)阿奇”、“福(鸡)以库”、“地(凤凰)是彻“等。这就反映了彝族原始氏族或部落把图腾物曾经当作自身集团的祖先。与这种世代相传的图腾表征相适应,生活中的纹饰就有了马、凤凰、鹿、鹰、虎、龙、蝴蝶、蛇、蛙、羊角、鸡冠、虫、竹、山茶、荷花等纹样。

3.源于自然界的普通动植物,取其部分,加以修饰创造。例如鸡冠纹、羊角纹、鱼刺纹、马牙纹、虫纹、鸡肠纹、牛眼纹、花蕾纹、蒜瓣纹、螃蟹脚纹、火镰纹、渔网纹、栅栏纹等等,造型非常丰富,形象十分逼真,无不透露出彝族人民对自然界敏锐的洞悉力和感知力。

4.富有寓意的。由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彝族的纹饰中也会有诸如寿字纹样、凤穿花纹样、双凤朝阳、鸳鸯戏水、蝶恋花、双燕牡丹、二龙抢宝、龙凤图等生机勃勃、栩栩如生、寓意吉祥喜庆的纹样。这也充分反映出彝、汉两个同源共祖的民族在一些传承性的东西上显示出的共同的本源风貌。

5.抽象的造型图案。有弦纹、链纹、回纹、格纹、窗格纹、发辫纹、指甲纹、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这些纹饰被事先制作在小块土布或绸缎上,然后按需要缝缀在需要装饰的地方,如裤脚、衣襟、袖口、衣领、围腰、挂包、香袋、帽檐、鞋舌等处,非常美观,而且还有使服装加厚,坚实耐磨的作用。

彝族的纹饰取自生活,源于生活,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都和彝族人民的居住环境、生产条件、生活习俗、历史渊源,以及朴素的宗教意识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对自然界各种物象的简单搬移层次,而是经过了提炼与升华的理性思维和创造过程的。

彝族的色彩崇拜与纹饰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作为艺术形式应用于生产生活,创造出美观实用、又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彝族丰富的

传统文化美也尽显其中,不仅成为反映本民族文明衍进的物质文化,也成为各民族共享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2]《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民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3]车云川.少数民族服饰的伦理学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7.

[4]王明东.彝族木刻的文化解释.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5]冰河.彝族的漆器及装饰图案艺术.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4.

篇二:彝族花腰刺绣的纹样组织方式探析

彝族花腰刺绣的纹样组织方式探析

作者:彭瑶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2期

摘要:复杂多变的刺绣纹样组织方式,把彝族花腰服饰点缀得分外妖娆、璀璨夺目。而刺绣纹样组织方式的变化,其实同刺绣的功能密切相关。

关键词:彝族花腰;刺绣功能;纹样组织方式

巧夺天工的刺绣工艺像附着在服饰上的精灵,让服饰变得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彝族花腰服饰有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按用途划分,可分为劳作装、嫁装(盛装)、寿装。劳作装即干农活时穿着的衣服,丝线绣花的衣物粘到泥土不易清洗,所以多为布条拼接或十字挑花制成,目前已不多见,以常服取而代之;嫁装为结婚时的穿着,多为“花口锁塔”;寿装即去世时穿着的衣服。另一种是按照年龄段划分,可分为儿童服饰、青年服饰、壮年服饰、老年服饰。无论按照哪种划分方式,服饰的区别一方面表现在布料颜色的不同,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刺绣纹样和配色上的区别。而服饰上刺绣纹样的组织方式其实是同刺绣的功能密不可分。服饰上刺绣的功能随着时代变迁其表现的侧重点亦不一样,刺绣纹样的组织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1彝族花腰刺绣在服饰上表现的功能

彝族花腰刺绣在服饰上表现的功能首先是实用性。从收集到的资料和部分研究表明,彝族花腰服饰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彩色布条拼镶或几何图形挑花图案到贴绣的过程。彝族花腰女服中的领褂是罩在长衫外的坎肩,主要由领口、坎肩开襟、坎肩大边、坎肩后片心这四个部分组成。老式的坎肩领口上仅镶着一条太阳光芒的齿形布镶边,发展到今天的坎肩领口的一条太阳光芒齿布镶边和两条花口;坎肩大边是镶在坎肩肩部到腰际的长条贴绣,其长度为对折后从肩到腰际的长度。[1]老式的坎肩大边由四条颜色不同的布条镶拼而成,发展到今天一件坎肩袖口由四条大边贴绣和八条花口组成。这样的发展过程可看出早期彝族花腰服饰中的图案造型、装饰部位及纹样组织方式,都是以实用为目的。针法、色彩和布料也要服从于用途的需要。彝族花腰最初在服饰中加上一层布条或挑花图案,究其缘由主要是在劳动过程中服装容易受到磨损,而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其耐磨度。另外,从刺绣针法形式演变来推测,早期刺绣重在实用。早期针法主要以挑花技法为主,因为挑花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挑花行针浮线短,不挂丝,可增加服饰耐磨度,不因身着挑花衣袂而影响劳作、生活。

其次,彝族花腰刺绣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美化。彝族花腰自称尼(聂)苏,而他称“花腰”则来源于彝族花腰妇女全身处处皆彩,无处不花。她们所穿戴的服饰由色彩斑斓绚丽的刺绣图案组成,将她们打扮得彩绣辉煌,达到了一种“近看是个人,远看是丛花”的艺术效果,从而不仅美化了穿着者本人,也美化了环境。而她们是通过刺绣特有的艺术语言——针法,及其不同的组织方式和独特的色彩语言营造出这份独特的美。

最后,彝族花腰刺绣还具有寓情作用。彝族花腰刺绣,作为花腰彝民族精神外化的具体存在方式,直接对应着民族精神的各种层面,成为民族精神的再现。花腰服饰中精美的刺绣渗透了无数妇女的聪明智慧和美好的愿望,十指春风,充满了炽热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帽子上绣的“八鸟朝凤凰”的图案,象征着富贵、吉祥和美丽;鸡冠花的图案,象征着赶走黑暗、放出光明的火炬和纯洁忠贞的爱情;“比翼鸟”、“连理枝”、“鸳鸯”、“彩蝶双飞”等等,表达对男女之间相亲相爱、比翼双飞、长相厮守、美满幸福的祝愿;多子的石榴花、荷花,则体现了他们对发展家族势力和劳动生产力的渴求;而老人帽子上常绣的“寿”字,暗含了人们对无限生命的美好祈求和愿望。另外,在彝族花腰村寨,挑花绣朵不仅是彝族花腰姑娘所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男子择妻的标准之一。故母辈视教女挑花绣朵为己任,女孩到了八九岁,母辈身体力行亲自教授绣花技巧,到十六七岁就要学会绣花衣和背被。虽然随着彝族花腰村寨通婚方式的变化,这种情形也悄然改变,但挑花绣朵仍是彝族花腰人评价妇女是否能干、贤惠的不可取代的重要标准。可以说,这是彝族花腰青年女子取得自身社会角色身份的一种社会认可方式,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彝族花腰刺绣的三种功能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互相渗透、组合在一起,有时由于时代不同其侧重亦不一样,也因此会对不同时代的纹样组织形式带来一定的影响。在以实用功能为主的过去,纹样的组织形式就越显得简单,主要以挑花为主;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到了实用性和寓情作用逐渐淡化,而美化生活的功能却日益突出的现在,纹样的组织形式越显复杂多样。

2彝族花腰刺绣的纹样组织方式

一套精美的彝族花腰服饰刺绣,除了要求有巧夺天工的绣技之外,绣纹的组织方式更是其灵魂所在,一切栩栩如生的效果都因它而生,通过指尖演绎出的各种轨迹最终组合成赏心悦目的刺绣图案。因此,研究彝族花腰刺绣的各种针法极其不同的组合方式也显得尤为重要。每种针法都按一定的规律运针,反映在绣品上就是绣纹组织结构以及纹样附着于面料的各种手段。彝族花腰刺绣工艺主要分为:绣花、挑花、锁花、拉花、狗牙绣、裹花。其挑绣工艺最具特色的是绣品采用“花口锁边”。1985年“云南民族刺绣”展览期间,英国、美国、日本等服饰研究者观看后均称“尚未发现世界上第二个民族有此绣法”。[2]彝族花腰刺绣的纹样组织方式灵活多变、各式各样,但从收集到的有限资料中可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纹样组织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2.1绣花、狗牙绣和花口锁边组织方式

在彝族花腰服饰中这种刺绣纹样的组织方式是最为常见的,主要用于领褂、系腰、花腰带、手巾裢、帽子、背被等。主要有二种搭配方式:一种是以绣花为主,花口锁边为辅;另一种是以绣花为主,狗牙绣和花口锁边为辅。两种搭配方式都表现为大面积绣花技法的运用,使整个绣面不仅细致入微、纤毫毕现、富有质感,同时,由于绣线排列的方向一致,使其具有整体统一的趋势感觉;再辅以规则纹样的花口锁边,对绣面进行分割,使整个绣面有了大小和主次的对比;有的再配以少量赋有节奏和韵律的狗牙绣,在保证图案纹理和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纹样组织的不同,产生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进而使整体图案达到“变中求整”“平中求奇”,变化与统一完美结合的审美效果。

2.2依侅(彝语发音)、花口锁边、绣花、狗牙绣和挑花组织方式

这种组织方式的搭配比较灵活,大致可细分为以下三种搭配方式:1)以依侅为主,辅以少量的花口锁边、绣花和狗牙绣。这种搭配主要见于背被上,如前所述依侅处的图案大多为火焰纹、葫芦纹和青蛙纹三种纹样,这三种纹样在造型上都有共同的特点:棱角突出、对比强烈。再配以依侅这种本身就具有强烈表现性的绣法,使整体纹样饱满、突出、光芒四射,充满勃勃生机。四周再配以少量的花口锁边、绣花和狗牙绣使之层层递进,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装饰效果。2)依侅、花口锁边、绣花、狗牙绣和挑花等量搭配。这种搭配方式主要见于面襟长衫的衣尾处,该处从下往上排列五或七条绣花布条,其排列法是:最下面一条是花口锁边,然后依次排列不同的花朵图案花,它们或是绣花、或是挑花,中间还会配以花口锁边和狗牙绣,最上面一排是以依侅的方法绣成的葫芦花和火焰花。每种绣法基本等量。依侅绣法依图案边缘会形成很立体的一条小边,不仅使图案更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而且使形象流动、起伏创造出生动而赋有活力的画面。这种流动、变化的曲线和规则纹样的花口锁边以及几何纹样的挑花组织在一起再加之平静如水的绣花,形成了曲与直、方与圆、刚与柔、动与静、规则与不规则等形式对比,使整体效果非常丰富。3)依侅和绣花等量搭配,再配以少量花口锁边和狗牙绣。这种组织方式主要用在系腰上。此种组织方式中依侅和绣花大致等量,再配以少量的花扣锁边和狗牙绣。依侅和绣花有明确的界线,各占整个绣布的一半。依侅绣出的纹样粗犷豪放、跌宕起伏,和绣花纹样的细腻、平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3挑花、绣花、花口锁边组织方式

这种组织方式主要分为两种:1)整套服饰以挑花技法为主。挑花即十字绣,是最普及的刺绣工艺,在平布上按经纬纹路挑绣等距离、等长度的十字形,排列成各种花纹图案的刺绣形式,形式感和装饰性极强,产生强烈的力度美。2)以挑花为主,绣花、花口锁边为辅。这种组织方式主要在领褂、系腰、花腰带、手巾裢、帽子中常见。有的是以挑花为主,再辅以花口锁边;有的以挑花为主,再配上少量的绣花、花口锁边对绣面进行调和。挑花是一种使用很广泛的技法,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都会。此种技法形成的图案纹样一般都是左右对称,曲直衔接,有虚有实,整齐美观,其形式感和装饰性极强,产生强烈的力度美。但彝族花腰人的挑花通常和她们特有的花口锁边和绣花进行搭配,使其赋予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 普梅笑.花腰彝服饰的变化[J].河池学院学报,2007(08).

[2] 李朝旺.花腰文化走廊[M].华夏文艺出版社,2008:156.

[3] 李朝旺,孔繁武.彝族花腰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 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篇三:彝族花腰刺绣的纹样组织方式探析

彝族花腰刺绣的纹样组织方式探析

摘要:复杂多变的刺绣纹样组织方式,把彝族花腰服饰点缀得

分外妖娆、璀璨夺目。而刺绣纹样组织方式的变化,其实同刺绣的

功能密切相关。

关键词:彝族花腰;刺绣功能;纹样组织方式

巧夺天工的刺绣工艺像附着在服饰上的精灵,让服饰变得绚丽多

姿、异彩纷呈。彝族花腰服饰有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按用途划分,

可分为劳作装、嫁装(盛装)、寿装。劳作装即干农活时穿着的衣

服,丝线绣花的衣物粘到泥土不易清洗,所以多为布条拼接或十字

挑花制成,目前已不多见,以常服取而代之;嫁装为结婚时的穿着,

多为“花口锁塔”;寿装即去世时穿着的衣服。另一种是按照年龄

段划分,可分为儿童服饰、青年服饰、壮年服饰、老年服饰。无论

按照哪种划分方式,服饰的区别一方面表现在布料颜色的不同,而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刺绣纹样和配色上的区别。而服饰上刺绣纹

样的组织方式其实是同刺绣的功能密不可分。服饰上刺绣的功能随

着时代变迁其表现的侧重点亦不一样,刺绣纹样的组织方式也发生

相应的变化。

1彝族花腰刺绣在服饰上表现的功能

彝族花腰刺绣在服饰上表现的功能首先是实用性。从收集到的资

料和部分研究表明,彝族花腰服饰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彩色布条拼

镶或几何图形挑花图案到贴绣的过程。彝族花腰女服中的领褂是罩

在长衫外的坎肩,主要由领口、坎肩开襟、坎肩大边、坎肩后片心

这四个部分组成。老式的坎肩领口上仅镶着一条太阳光芒的齿形布

镶边,发展到今天的坎肩领口的一条太阳光芒齿布镶边和两条花

口;坎肩大边是镶在坎肩肩部到腰际的长条贴绣,其长度为对折后

从肩到腰际的长度。[1]老式的坎肩大边由四条颜色不同的布条镶

拼而成,发展到今天一件坎肩袖口由四条大边贴绣和八条花口组

成。这样的发展过程可看出早期彝族花腰服饰中的图案造型、装饰

部位及纹样组织方式,都是以实用为目的。针法、色彩和布料也要

服从于用途的需要。彝族花腰最初在服饰中加上一层布条或挑花图

案,究其缘由主要是在劳动过程中服装容易受到磨损,而这种方式

可以增强其耐磨度。另外,从刺绣针法形式演变来推测,早期刺绣

重在实用。早期针法主要以挑花技法为主,因为挑花不仅美观而且

实用。挑花行针浮线短,不挂丝,可增加服饰耐磨度,不因身着挑

花衣袂而影响劳作、生活。

其次,彝族花腰刺绣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美化。彝族花腰自称尼

(聂)苏,而他称“花腰”则来源于彝族花腰妇女全身处处皆彩,

无处不花。她们所穿戴的服饰由色彩斑斓绚丽的刺绣图案组成,将

她们打扮得彩绣辉煌,达到了一种“近看是个人,远看是丛花”的

艺术效果,从而不仅美化了穿着者本人,也美化了环境。而她们是

通过刺绣特有的艺术语言——针法,及其不同的组织方式和独特的

色彩语言营造出这份独特的美。

最后,彝族花腰刺绣还具有寓情作用。彝族花腰刺绣,作为花腰

彝民族精神外化的具体存在方式,直接对应着民族精神的各种层

面,成为民族精神的再现。花腰服饰中精美的刺绣渗透了无数妇女

的聪明智慧和美好的愿望,十指春风,充满了炽热的生命力和美好

的情感。帽子上绣的“八鸟朝凤凰”的图案,象征着富贵、吉祥和

美丽;鸡冠花的图案,象征着赶走黑暗、放出光明的火炬和纯洁忠

贞的爱情;“比翼鸟”、“连理枝”、“鸳鸯”、“彩蝶双飞”等等,表

达对男女之间相亲相爱、比翼双飞、长相厮守、美满幸福的祝愿;

多子的石榴花、荷花,则体现了他们对发展家族势力和劳动生产力

的渴求;而老人帽子上常绣的“寿”字,暗含了人们对无限生命的

美好祈求和愿望。另外,在彝族花腰村寨,挑花绣朵不仅是彝族花

腰姑娘所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男子择妻的标准之一。故母辈

视教女挑花绣朵为己任,女孩到了八九岁,母辈身体力行亲自教授

绣花技巧,到十六七岁就要学会绣花衣和背被。虽然随着彝族花腰

村寨通婚方式的变化,这种情形也悄然改变,但挑花绣朵仍是彝族

花腰人评价妇女是否能干、贤惠的不可取代的重要标准。可以说,

这是彝族花腰青年女子取得自身社会角色身份的一种社会认可方

式,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彝族花腰刺绣的三种功能不是截然

分开的,有时互相渗透、组合在一起,有时由于时代不同其侧重亦

不一样,也因此会对不同时代的纹样组织形式带来一定的影响。在

以实用功能为主的过去,纹样的组织形式就越显得简单,主要以挑

花为主;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到了实用性和寓情作用逐渐淡化,

而美化生活的功能却日益突出的现在,纹样的组织形式越显复杂多

样。

2彝族花腰刺绣的纹样组织方式

一套精美的彝族花腰服饰刺绣,除了要求有巧夺天工的绣技之外,

绣纹的组织方式更是其灵魂所在,一切栩栩如生的效果都因它而

生,通过指尖演绎出的各种轨迹最终组合成赏心悦目的刺绣图案。

因此,研究彝族花腰刺绣的各种针法极其不同的组合方式也显得尤

为重要。每种针法都按一定的规律运针,反映在绣品上就是绣纹组

织结构以及纹样附着于面料的各种手段。彝族花腰刺绣工艺主要分

为:绣花、挑花、锁花、拉花、狗牙绣、裹花。其挑绣工艺最具特

色的是绣品采用“花口锁边”。1985年“云南民族刺绣”展览期间,

英国、美国、日本等服饰研究者观看后均称“尚未发现世界上第二

个民族有此绣法”。[2]彝族花腰刺绣的纹样组织方式灵活多变、各

式各样,但从收集到的有限资料中可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纹样组织

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2.1绣花、狗牙绣和花口锁边组织方式

在彝族花腰服饰中这种刺绣纹样的组织方式是最为常见的,主要

用于领褂、系腰、花腰带、手巾裢、帽子、背被等。主要有二种搭

配方式:一种是以绣花为主,花口锁边为辅;另一种是以绣花为主,

狗牙绣和花口锁边为辅。两种搭配方式都表现为大面积绣花技法的

运用,使整个绣面不仅细致入微、纤毫毕现、富有质感,同时,由

于绣线排列的方向一致,使其具有整体统一的趋势感觉;再辅以规

则纹样的花口锁边,对绣面进行分割,使整个绣面有了大小和主次

的对比;有的再配以少量赋有节奏和韵律的狗牙绣,在保证图案纹

理和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纹样组织的不同,产生千变万化、丰富

多彩的视觉效果。进而使整体图案达到“变中求整”“平中求奇”,

变化与统一完美结合的审美效果。

2.2依侅(彝语发音)、花口锁边、绣花、狗牙绣和挑花组织方式

这种组织方式的搭配比较灵活,大致可细分为以下三种搭配方式:

1)以依侅为主,辅以少量的花口锁边、绣花和狗牙绣。这种搭配

主要见于背被上,如前所述依侅处的图案大多为火焰纹、葫芦纹和

青蛙纹三种纹样,这三种纹样在造型上都有共同的特点:棱角突出、

对比强烈。再配以依侅这种本身就具有强烈表现性的绣法,使整体

纹样饱满、突出、光芒四射,充满勃勃生机。四周再配以少量的花

口锁边、绣花和狗牙绣使之层层递进,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装

饰效果。2)依侅、花口锁边、绣花、狗牙绣和挑花等量搭配。这

种搭配方式主要见于面襟长衫的衣尾处,该处从下往上排列五或七

条绣花布条,其排列法是:最下面一条是花口锁边,然后依次排列

不同的花朵图案花,它们或是绣花、或是挑花,中间还会配以花口

锁边和狗牙绣,最上面一排是以依侅的方法绣成的葫芦花和火焰

花。每种绣法基本等量。依侅绣法依图案边缘会形成很立体的一条

篇四:凉山彝族传统图案特征及图案再设计思路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图案特征及图案再设计思路

【摘 要】构建新彝族图案的方法在于深入研究和探讨传统民族

图形文化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用现代设计观念将传统图案重新诠

释,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使之呈现出新的活力。本文从创作手法、

构成特征和风格特点三方面对凉山传统彝族图案进行分析,在此基

础上提出彝族传统图案再设计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设计;彝族传统图案;符号语义

世代生活在巍峨绵延大凉山中的彝族人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

资源,创造了独特的民族艺术。彝族图案作为漆器、服饰、建筑的

装饰纹样被广泛运用,绽放着独特的美丽。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具

有丰富语义和强烈地域特征的装饰图案,可以说是表彝族艺术的代

表。

由于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凉山的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奴隶社会

时期,受到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彝族文化艺术发展变化相

对较缓,这使装饰图案得以保持原生状态的面貌,呈现出图案发展

早期原始、粗犷、质朴天真的美。这也给彝族图案创新设计提供了

很大的设计空间。

“图案设计在每个历史时期的演变都不是对原始母题的彻定否定,

而是用新的审美观念赋予新的形式,使母题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发

展。”如果要把传统彝族图案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就必须梳理其特

征和符号内涵,便于我们撷其精华,深化其视觉语言。

一、凉山彝族传统图案的特征

1.彝族装饰图案的创作手法:凉山彝族图案和新石器时代中原地

区仰韶文化的陶器图案在创作手法上非常相似--源于自然,来自生

活。他们摄取山河日月,花鸟虫蛇,和生产生活用具的形象,通过

直接模拟,再加以提炼、概括,并逐步抽象,并赋予其象征意义。

两大类的纹样比较写实,一是表现大自然的图案:日、月、山脉、

水波纹,二是表现植物的图案:菜籽纹、蒜瓣纹、南瓜子纹等。表

现动物的图案:牛、羊、鸡、鱼等图案多采用象征手法,使用动物

的局部特征来借代整体。反映生产生活的图案如鱼网、火镰、织布

的经纬等图案又采用写意的手法来创作。总图案的创作手法总的

说,是观念化。基本没有客观写实的图案,这是凉山彝族图案的一

大特色。

2.几何纹样被大量使用。客观地说,几何纹样是最富于变化、作

法最易,最易适应各种器型,又能取得较好艺术效果的一种装饰纹

样,彝族先民们深谙此道,无论是漆器还是服饰都大量使用几何纹

样,如点、线、三角形、半圆形等。点与线、线与面、面与点之间

相互渗合运用,或者和器具的廓形相结合,变化出许多美丽的纹样。

3.凉山彝族图案的构成方法:相较其它民族的装饰图案而言,彝

族图案的母题是比较少的,大概只有50种左右,但是却通过连续、

反复、对称、均衡等构成手法的使用,创造出丰满繁复的视觉效果。

图案排列都较均、齐整。其构成方式非常注意线和面的组合,面、

线、点或交织或重置或镶边,灵活地组合在一起,使纹样丰富多变

各具特色,有简洁明快、刚劲豪放的,有生动清新的。凉山彝族图

案常见的是二方连续的使用,无论是漆器还是服饰的纹样构成多是

二方连续,少见四方边续的使用。主要原因可能跟图案造型有关,

几何化的纹样更适合二个方向的等距排列。因为没有较写实的缠枝

纹样和动物纹样,如果要作适合图形是比较困难的,聪明的彝族先

人将一大面积的黑底分割成几个等大的小几何形,以一个圆为中

心,由中心向四周发散,再用线和点进行装饰。其创作手法是以一

心控制全局,特别容易吸引人的视觉注意力,做到匀而不乱,张驰

有度。可以说适合形图案的创作手法是别具一格的特点。等距分割

重组的适合形构成方式对我们现代设计大量使用抽象形装饰有很

好的启发和借鉴的作用。

4.彝族图案和文字一样,有明白的语义。从现代符号学的观点来

看,彝族图案是具有完整的艺术符号语义的。“符号的本质在于表

达一个意义而非指代一个实体。”比如点纹,从形态上看,和植物

种子相似,它的能指是苏麻种子,所指则是粮食,它的意指则是丰

收和富足。用三角形表示动物牙齿,所指是马,意指则是富贵和地

位的尊贵。相同的单个的纹样组合在一起后纹义不变,“这些类似

象形文的纹饰,成为处于社会发展低级阶段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

一种艺术特点。”因为有纯朴直白的语义,凉山彝族装饰纹样的选

择一般要和被装饰物的用途有关,并非随意而画的。一般服饰上多

出现和纺织有关的纹样,如网纹、金链纹、缠线架纹等还有代表富

足祈盼的羊角纹、牛角纹等。装肉的食具上的主纹一般是代表动物

的纹样,饭盒一般主要装饰点纹、南瓜籽纹等代表植物的纹样,器

具的用途一目了然。

二、凉山彝族图案融入现代设计的思路

1.彝族图案再设计的原则。

将传统图案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应该强调二次原创性,既保留民族

传统,但又不是简单的位移和局部的复制,更不能脱离民族文化内

涵的全部改观,而是对彝族图形在当代语境下的再创造,达到符合

时代审美的全新视觉效果。

2.彝族图案再设计的思路。

思路一,完善彝族图案的构成方式、表现技法。彝族图案的传承

基本上是靠民间手工艺人家传,其美感的是直接体验中得来的,感

性经验是最主要的,其创作基本原则主要靠代代相传的口决和传统

的规范与程式,图案基本是信手而画,虽然不失天真拙趣,但是其

审美和工艺技术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图案装饰难以适应当代

的设计要求。如果图案要作为现代民族特色工艺商品的紋饰,就必

须完善图案的黑白布局,点线的构成的虚实效果,块面的高底轻重

的安排,并进一步拓展装饰图案的表现母题,制作更加规范细腻才

能适应当代的艺术品市场。

思路二,与其它相近的通识艺术符号组合使用,使其语义更加丰

富和易于理解。现代的科学技术使各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分界越

来越模糊,文化、经济联系越紧密。可以说,现代设计是这文化融

合趋势的直接反应。彝族图案的所指和意指的连接比较稳定,在本

民族内部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如果用于现代工艺品的装饰上,却显

的地域性特征太过强烈,不利于阐释和交流。如果能和现代通识的

艺术图案相结合,则可加强可看性和理解性。如可以和现代网络符

号、其它写实图形相结合,用置换、同构等现代图形创作方式来进

行创新设计,不光是图案语义形成交集,而且还可拓展彝族传统图

案的新的样式。

【参考文献】

[1]陈原川.中国元素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9.

[3]凉山彝族文物图谱[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

[4]吴山.中国新石器进代陶器装饰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

[5]黄建明.走进彝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会,2006.

篇五:彝族的火崇拜

神话提纲

题目:《彝族火神话与信仰习俗》

中心论题:彝族火神话对彝族信仰习俗形成的影响

写作意图: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羌人南下在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彝族人民能歌善舞,葫芦苼、唢呐,乃至一片树叶,都能成为彝族人的乐器,他们也用舞蹈开庆祝丰收、表达对爱情的追求,比如说跳锅庄、跳“都火”等舞蹈。他们有形式多样的服饰,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彝族历史的悠久的,文化是深邃的,写这篇文章,是想给大家呈现彝族文化的多样化和独特性,让大家对彝族多一层了解。

一.彝族关于火的神话

火,光灿闪烁,灼灼发光。远古时期,人们还没能利用火,都是生吃食物,后面慢慢学会用火,彝族先民从实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系列的关于火的神话。在四川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说到:“天上坠下一火球,掉在恩接介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白天烧得黑烟滚滚,夜晚烧得火光闪闪,天是这样烧,地是这样烧,为了创造人类燃,为了诞生祖先烧。”在这个神话中,彝族先民认为是火创造了人类了,是大火的燃烧诞生了祖先。云南红河彝族的史诗《小细的先基》中关于火的神话是这样说的》“天上打起雷来,有一样红通通的东西,从山上掉下来,这样稀奇的东西,人们从来没看过。姑娘和儿子们,在旁边的树蓬了,折了一些小树枝,拿来撬老树,撬着撬着嘛,撬出活来了。人们有了火,会把生的肉,烤成熟的吃,会把生的东西,烤成熟的了。”在云南楚雄的彝族神话中,有彝族始祖阿普独摩(笃摩)用石撞击取火的神话,其中说到:“有一个人王,有两只眼睛,世界上没有火,他造出火来。他吃不动果子,用室友打,打出火来啦”。还有一个关于彝族始祖阿普独摩(笃摩)与仙女婚后生下三十六哥小哑巴的关于火的神话,用火帮助他的孩子开口说话,“涅浓撒萨歇,帮阿普独摩想了一个办法,山中坎颗竹,烧在火塘中轰的一声竹爆炸,火星四散烫着下哑巴,你叫一声“阿子子”,我叫一声“阿抖抖”,……一群哑巴说了话。”

彝族《勒俄特依》神话中的火创造了人类,火“为了创造人类燃”,也诞生了祖先,“为了诞生祖先烧”,在彝族始祖阿普独摩(笃摩)的神话中,是火让人类开口说话。火对彝族人的文化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二.彝族的信仰习俗

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自视为火的子孙,在他们心中,火已从具体的实物上升到抽象的至上神,火即神,神既火。火能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吉祥。在节日里,人们燃起篝火,围火弹琴唱歌,踏歌起舞,尽情欢乐;在平常生活中,他们依靠火来占卜吉凶。活着的时候他们以火会友,离开人世时,也要有火为伴。在彝族人的观念中,人是火创造的,没

彝族火纹样

有火就没有人,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火的陪伴,所以,彝族人的一生都有火的陪伴,火对于彝族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彝族人对火的发明、应用。崇拜,形成一种独特的火文化。而其中火塘是彝族火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彝族谚语说:“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足以看出彝族人对火的感情之浓厚,所以彝族人在火方面有很多禁忌和信仰习俗。

(一) 火塘。彝族人把火塘看成是火神居住之地,是祖先神灵取暖的地方,也是他们

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生活工具,在他们的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每一户

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彝族人把它视为家庭的象征,把它与佳人的命运祸福紧

密相联,所以,火塘里的火长年不能熄灭,称为“万年火”。因为这种信仰,所

以火塘不允许被跨越,也不能在火塘边做一些污秽的事,甚至不允许产妇和孕

妇坐在火塘边。

(二) 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热闹的几日,是由古代火崇拜发展而成的民族

节日。关于火把节的又来有很多传说,但不管是哪一种传说,都表现了彝族人

对火的崇拜。

(三) 祭祀活动。在祭祖时,要烧稻草,方烟火,用袅袅的青烟为信号,迎接各代灵

祖回来享祭赐福。在行叫生魂仪式十烧干松毛卷,使失魂顺着青烟而归。在新

娘的转魂仪式上,也要在火塘边进行,这样,新娘的魂便转到夫家。

除此之外,还有兆卜、火葬焚尸、烧草灰、跳火绳、穿火草衣等等。

结语

彝族火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它以大量的火神话和有关火的信仰习俗组成一个立体的神圣文化叙事机制,承载了彝族对火的崇拜和信仰。事实上,早期神话的起源和传承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和个性逐渐养成的过程。彝族繁杂的火神话和火习俗折射出来的远不只是其文化事象表层的片断记录,它是彝族人民传统信仰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它们已经有效地融入了彝族民俗生活方式中,并以顽强的传承和再生能力世世代代植入彝族整体和个体身上,由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彝族火的民族个性与民族文化模式。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