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世界三大建筑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40:36 体裁作文
世界三大建筑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世界三大建筑作文)

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

08设计 杨先树 学号:09

传统的世界园林分为三大体系:东方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西亚园林体系。

东方园林体系:典雅且精致

东方园林体系以中国为代表,

影响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

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典雅精致,意

境深远。东方园林尊崇与自然和谐

为美的生态原则,属于山水风景式

园林范畴,以非规则式园林为基本苏州拙政园 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

合,自然和谐,浑然一体,涵蕴人伦

教化,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

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

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

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

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

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日本园林 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

悟渗入到一草一

木,一花一石之

中,使其达到佛教

所追求的悟境,在

一个微小的庭院

里营造出内心的

苏州狮子林 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峰的气势,造水要达到浩汤似河湖的韵致。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扑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

在这样的园林中,可

以达到“身心尘外远,

岁月坐中忘”的境界,

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

枕面待之归”的生活以

及“野坐苔生席,高眠

挂竹衣”的趣味。东方

园林的石有情,水有情,

花木也有情味意趣。窗中国皇家园林 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

拟枯木竹石图。东方园林妙在含蓄和

掩藏,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东

方园林精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因

而有“遥知杨柳是门外,似隔芙蓉无

路通”。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

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中国园林

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不过

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

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

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

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

用。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中国园林

有所改变。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

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

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

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

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中国园林

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在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的修建。王维的诗画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对于意境的 追求是其重要特色,这座与自然山水风景结合的宅院也贯彻了这一思想。到北宋,

抽象自然和象

征自然在园林

建筑中日益明

显,成为中国

园林的主要特

色。从宋至清,

是中国园林艺

术的成熟期,

其间名园举不

胜举,单在苏皇家园林 承德避暑山庄 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此间东方园林对自然的模仿手法还传到西方,对欧洲园林的发展和现代园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欧洲园林体系:规整而有序

西欧园林体系以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为代表,以规则式的建筑和植物配置为主,布局有明显的中轴线,严格对称。

欧洲园林,又称为西方园林,主要是以古埃及和古希腊园林为渊源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两大流派,以人

工美的规则式园林和自然美

的自然式园林为造园风格,思

想理论、艺术造诣精湛独到。

欧洲园林的两大流派都

有自己明显的风格特征,规则

式园林:气势恢宏,视线开阔,

严谨对称,构图均衡,花坛,

雕像,喷泉等装饰丰富,体现

欧式园林 庄重典雅,雍容华贵的气势。

欧洲园林早期为规则式园林,以中轴对称或规则式建筑布局为特色,以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的堆砌雕刻、花木的整形与排行作队为主要风格。文艺复兴后,先后涌现出意大利台地园林、

法国古典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近现代以来,又确立了人本主义造园宗旨,并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出现了城市园林、园林城市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率世界园林发展新潮流。

欧洲的园林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当时的园林就是模仿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的自然,是几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园林就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其中的代表为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及古罗马园林,其中水、常绿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凡尔赛宫后花园 法国 凡尔赛宫 造园要素,为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奠定了基础。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带来了伊斯兰的园林文化,结合欧洲大陆的基督教文化,形成了西班牙特有的园林风格。水作为阿拉伯文化中生命的象征与冥想之源,在庭院中常以十字形水渠的形式出现,代表天堂中水、酒、乳、蜜四条河流。各种装饰变化细腻,喜用瓷砖与马赛克作为饰面。这种类型的园林极大影响到美洲的造园和现代景观设计。

西方的造园起源于古西亚的波斯,即古波斯所称的“天国乐园”。它是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来源于人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欧洲的造园艺术有三个重要的时期:从16世纪中叶往后的100年,是意大利领导潮流;从17世纪中叶往后的100年,是法国领导潮流;从18世纪中叶起,领导潮流的则是英国。法国的奢华与浪漫,意大利的热情与理想,英国的优雅与自然都深深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园林发展。而西方的园林艺术中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其气魄宏伟、瑰丽多姿的皇家园林。

经历了古埃及的几何式园林,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所带来的伊斯兰庭园文化,直到中世纪文化光辉泯灭殆尽,社会的动荡不

安促使人们开始在宗教中寻求慰藉,因此中世纪的文明基础主要是基督教文明。园林产生了宗教寺院庭院和城堡庭院两种不同的类型。两种庭园开始都以实用性为主,随着时局趋于稳定和生产力不断发展,园中装饰性与娱乐性也日益增强。

而园林的实用性则

更多的是体现在皇家园

林的建造中。15世纪初

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

动兴起。欧洲园林逐步

从几何型向巴洛克艺术

曲线型转变。文艺复兴

后期,甚至出现了追求

欧洲皇家园林 主观、新奇、梦幻般的

“手法主义”的表现。

中世纪结束后,在罗马

帝国的本土——意大

利,仍然有许多古罗马

遗迹存在,时刻唤起人

们对帝国辉煌往昔的记

忆。古典主义于是成为

文艺复兴园林艺术的源

欧洲拜占庭园林 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向往罗马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富豪权贵纷纷在风景秀丽的地区建立自己的别墅庄园。由于这些庄园一般都建在丘陵或山坡上,为便于活动,就采用了连续的台面布局。台地园的平面一般都是严整对称的,建筑常位于中轴线上,有时也位于庭院的横轴上,或分设在中轴的两侧。在园林和建筑关系的处理上,意大利台地园开欧洲体系园林宅邸向室外延伸的理论先河,它的中轴以山体为依托,贯穿数个台面,经历几个高差而形成跌水,完全摆脱了西亚式平淡的涓涓细流的模式,开始显现出欧洲体系特有的宏伟壮阔气势。而且庄园的轴线有些已不止一两条,而是几条轴线,或垂直相交,或平行并列,甚至还有呈放射状排列的,这些都是从前所没有的新手法。

篇二:一二三

一、读我国青藏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地理事物的名称: ,(城市), 泊),(铁路)。

(2)图中E、F、G三条河流,表示雅鲁藏布江的是 。

(3)青藏地区的代表牲畜是 ,它被称为“高原之舟”。

(4)青藏高原因“高”而“寒”,不仅如此,由“高”随之而来的

还有其他特征,如( )

①太阳能丰富 ②人口密集 ③大江大河发源地 ④农业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青藏地区的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特色是 ,主要农业区有 和 。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

(6)该地区农业分布在河谷地区的原因是

(7)在青藏地区,青稞粒大饱满,单产量高原因是

(8)青藏地区丰富的能源有 ,日光城指 ,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9)青藏铁路以桥带路的目的 ,京沪高铁以桥带路目的

(10)青藏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钾盐生产基地,它位于

二、读“我国西部地区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⑴图中A__________被誉为“塞外江南”。

⑵图中B代表的省区有古老的引水工程__________,被

称为吐鲁番盆地的生命之泉。

⑶北京时间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 “神州九

号”飞船搭载一名航天员在卫星发射中心C______成功

发射,完成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任务后安全返回。

⑷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该铁路经过我国

四大盆地的________盆地。

⑸由图中信息看见,甲乙两个地区发展经济的共同优势条件是什么?

⑹乙地区有丰富的新能源,请列举两种; ,甲地区的优势能源是

(7)甲地区农业特色 ,制约因素 乙地区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8)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 、 、 、三条江的发源地,位于 省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9)甲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其中最严重的是 省区,乙地区的环境问题是

(10)修建青藏铁路和兰新铁路克服的困难有什么不同?

(11)藏族的服饰为藏袍,主要是适应当地 气候特点。

(12)亚欧大陆桥东起 ,西至荷兰 ,在中国境内主要包括 铁路和 铁路

(13)请从河流汛期以及汛期主要的水源两方面比较甲地与东部季风区的主要河流特点有什么不同。

(14)我国西北地区东西方向上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15)华北地区的沙尘暴主要发生在 季,说明其自然成因。

(16)近年来,内蒙古畜牧业发展迅速,蒙牛、伊利、鄂尔多斯等企业闻名全国。试分析内蒙古发展畜牧业

的有利自然条件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2分) 三、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从季节分配看: ;从空间分布看: 。

(2)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解决水资源 分配不均的问题;该工程是把 水系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 、 地区。

(3)我国耕地资源北方比南方相对较 (多/少),而水资源北方比南方相对较 (多/少),由此可知,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 (合理/不合理)。

(4)据图分析华北地区近几年来缺水逐渐严重的原

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5)南水北调东线方案是从扬州 沿 调水北上,

中线方案从长江最大支流 江北部的 水库调水北上。

(6)位于山东境内的调水工程

四、读日本、印度两国图,回答(8分):

1)联系A、B两大洋的重要水上交通通道是

2)日本、印度是世界重要的钢铁生产大国,但分布差异大,日本钢铁工业多分在因 。 而印度钢铁工业多分布 ,原因是 。

3)制约两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同,制约日本发展的突出因素制约印度发展的不利的人文因素突出地反映在 。

(4)日本的工业分布特点 ,原因

(5)日本的气候类型 ,具有 特点

(6)日本的文化特点 ,传统服饰 ,日本将中国领土 岛合法化。

(7)根据图中风向判断,此时印度正处于 季,印度与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具有相似性,共同特点是

(8

)我国北京中关村的某软件研发公司到印度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发展情况,他们应去的城市是

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及名称)。他们结束了印度之行后,如果他们乘客轮到天津港,再回到北京,沿途依次经过海域是印度洋—— ——南海——台湾海峡——东海——渤海

(9)七月份,一艘从B城市起航前往欧洲西海岸的货轮。沿途,船员可能见到的地理事物有( )。 ①沿途见到许多运输石油的船舶②红海两岸河网密布,船只如梭③地中海上空凉风习习,阴雨连绵 ④大西洋上海满载着汽车、机床等机械的船只正驶向非洲

(10)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是________(地

区)面积最大的国家。现在该国粮食能够自给,还

要归功于20世纪6o年代推行的________(政策)。

五、读我国部分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1)上海比南京、武汉发展现代港口物流更为优越

的位置条件是 。

(2)济南的小明去上海参观世博会,他经过的最近

便的铁路干线是 。

(3)武汉所在的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请

你从地形、气候两方面简要分析当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

(4)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工业基地,请你从交通、科技两方面简要分析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5)用“”在图中准确标注三峡水利枢纽的位置,并且请简要分析三峡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6)举例说明武汉主要的工业部门,并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7)上海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

(8)说出图中两个湖泊的名称

(9)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是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借鉴香港的成功经验,请对上海的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回答两点即可)

(10)读长江沿江地带矿产和能源分布图,说出上游地区比中下游地区更丰富的资源(至少两种)

(11)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钢铁工业十分发达的地带。找出上游地区以钢铁工业为主的一个城

市, 并说明其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

(12)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地区在资源与工业生产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且二者之间有极强的互补性。从区域联系的角度,说明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地区在哪些方面可以相互支持。

(13)近年来,长江含沙量不断增多,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趋势,请你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措施。 。

六、(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图一中A是 (海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了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这种合作属于 (填“南北对话”或“南南合作”)。

(2)该图显示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特点是什么?

(3)说出甲、乙两地气候特点的异同。

(4)我国是农产品出口国,每年还从东南亚进口香蕉等热带农产品,说说东南亚国家农产品大量出口我国的优势条件。(2分)

(5)①为重要海上通道海峡

(6)中南半岛上农业区主要分布特点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分析原因

(7)东南亚最长的河流 ,上游在中国境内叫

(8)印度的地形特点 ,南部的高原名称 ,流经印度的河流 ,印度主要的气候类型 ,主要的自然灾害 ,原因 对印度农业产生重要影响的季风是

(9)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经济作物 印度主要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10)印度的代表建筑

( l1 ) 世界三大宗教中,发源于印度的是__________。(l 分)

(1 2 )南亚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原因是 ( 13 )孟买有利于发展纺织工业的原料条件是

(14)印度大部分国土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___带,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15)印度和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同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七、读澳大利亚相关地图,回答问题。(7分)

(1)澳大利亚畜牧业发达,是绵羊最多的国家之一,被誉为“ ”

(2)简述澳大利亚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分)

(3)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 地区,试分析这种分布特点的成因。

(4)填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_____________洋 ②______________(首都) ③_____________(全国最大城市)

(5)看到上述地图,有人马上得出:“澳大利亚是一个以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为主的国家”的结论。图中支撑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

(6)根据澳大利亚地形图中的信息,可以认定,该区域的地形以 为主(在下列四项中选择填空)。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盆地

(7)根据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可以推断,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比粗放牧羊带 更具有的优势应该是 (在下列四项中选择填空)。

A.地形更平坦 B.气温更高 C.降水更多 D.光照更充足

(8)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著名的矿石出口国,其中两种矿石的出口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试描述这两种矿产的分布特点 。

(9)请写出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至少二种): 。

(10).图中澳大利亚东部两种气候类型呈南北狭长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因素B .地形地势C .海陆因素 D.人类活动

八.图13为澳大利亚和美国农业带及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比较两国地形剖面图,归纳两国共同的地势特点。 。

(2美国的乳畜带和澳大利亚的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发展的共同有利条件是 。

(3)两国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是 。

(4)两国均为农产品出口大国,但出口的农产品有所不同,试列举两国主要出口农产品。美国: ;澳大利亚: 。(至少两种)

(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的主导产业都发生了变化。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 ;而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 。

九.读三条亚欧大陆桥示意图,完回答问题。

(1)图中①线为第一亚欧大陆桥,其穿越的大地形

区有亚洲部分的中西伯利亚高原、

平原、亚欧分界线 山脉、欧洲部分

的 平原和欧洲西部平原。

(2)②线为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起我国连云港西到

荷兰鹿特丹,在我国境内的铁路线名称依次是

线、 线、北疆线;沿线自然景观呈

现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试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⑶③线为构想中的第三亚欧大陆桥,起点城市为广东省 ;该线建成之后将对我国西南地区产生重要影响,不仅增加了出海通道,还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便于将东南亚、 、西亚 和 洲联系起来。

⑷拟建中的第三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形区地震频发的原因是什么?(2分)

十.【关注生活】小华表哥在利比亚的班加西打工,今年2月份

利比亚国内安全形势发生突变。读图完成以下问题。(9分)

(1)小华帮助焦急的家人了解利比亚的位置,他应该选择

( )图最合适。(1分)

A.世界政治地图 B.世界地形图

C.利比亚地形图 D.非洲气候类型图

篇三:中考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

1、题型特点 半命题作文,如同在蓝天里放风筝,限制性与开放性兼具。因为这种题型指定了某些词语,有较大的限制性;同时又留有一半空间让考生自由发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半已经给定,一半尚需补充,给定的预示着限制,待定的意味着开放。作为一种常见的作文命题形式,半命题作文既有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又有命题作文的严肃性和限制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综观2008年中考,单独选用半命题题型的考区约占10%;另外,笔者收集的82道选题作文中,采用半命题题型作为备选考题的考区有29个。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半命题作文的重要地位。

1 题型解码 半命题作文在试卷上出现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单独出现,约占三分之二;另一种是在选题作文中出现,约占三分之一。从命题形式上看又可分为两种:有提示语的半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相像;无提示语的半命题作文,距全命题作文较近。2007年以来半命题作文最显著的变化是有些考区在待补充的部分,题目给出选择提示,且作了限制:必须选填提示中的一个词。还有少数考区出现了给材料半命题作文和要求写读后感的半命题作文。这就加大了限制的力度,这些新情况可能会成为未来半命题题型的走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根据要求补全题目的位置,半命题作文可分为四种:一是前空式,即要填的文字在题目的前半部分;二是中空式,即要填的文字在题目的中间部分;三是后空式,即要填的文字在题目的后半部分;四是前后空式,即要填的文字出现在题目的两端。有专家分析,2008年半命题作文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提示语更加明确,命题者巧妙借鉴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长处,把“材料+题目”和“题目+要求”的合理形式引入半命题作文,出现了题型不同、思路却一脉相承的命题新特点,预计这种趋势在2009年将继续保持;二是内容有所扩展,考题由过去的以自我为主的写作内容,逐渐向社会、文化、人生等延伸;三是限制逐渐增强,不少考区改变在横线上自主补题的做法,要求考生在提供的几个词语中任选一个作文,命题形式更趋公平合理。

2 命题揭秘 2008年全国中考作文试题的内容和能力考查主要表现在加强了对“人”自身的思考与认识,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四大能力考查:“关注社会与生活”、“关注自我与成长”、“关注人生与思考”、“关注审美与情感”。

①关注社会与生活。 收集的82道作文题,以关注社会与生活为主流,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引导广大青少年关心自我成长的环境和生活中的变化,并且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命题者力求结合考生的生活实际,让每位考生都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比如:四川泸州的“当_____来临”、河北唐山“那一刻,我们_____”。显然与本年度重大事情有联系。

②关注自我与成长。 注重以考生生活经历、成长历程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感悟自我、思考自我,是中考作文命题的又一走向。比如:山东威海的“______的肩膀”、湖南郴州的“______使我 们 ______”、安徽省的“我

在_____得到快乐”等,都把考查的目光投向了考生自我及成长的体验。

③关注人生与思考。 关注人生,突出人生思考和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点在2008年中考作文命题中体现得非常突出。比如:四川成都的“震撼心灵的______”、江西的“有时,我也想______”等。

④关注审美与情感 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试题中,不乏关注文化积累与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与情感体验的题目。这些作文题表明,命题者试图借以引导考生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比如:北京密云的“传递______”、天津的“______,你好!”等。

2.审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拟题支招 文题,乃一篇文章之眼目。好文章,不仅要有慧心,还要有一双明眸。在半命题作文的拟题中,如何打造一双诗意盎然的明眸,达到一笑惊宫闱的效果呢?

①审清题旨,找诗意触点。

审题,就是要辨别题目在哪里限制、在哪里开放。开放之处就是诗意的触发之点,只有找到了这个点,才能有的放矢,拟出靓题。有些题的限制性极强,如“______,想说爱你容易”,第一空只能填“想说”的对象,第二空也只能填“很”、“不”等副词,像这样限制性极强的半命题,只能在内容或体裁上去下工夫。有些半命题看似限制性强,其实是很开放的,如“如果感到______,你就______”,乍一看,可填的无非是“快乐”、“拍拍手”、“痛苦”、“哭出来”之类,仔细审视一下,你就会发现第二空是可以挖掘的出彩点,如“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撷一路落英”。而有些题,只是在句式上给出了限制,选材、立意的自由度很高,如“最爱______”、“______我______”如果遇到这样的题,就可以尽情发挥。

②匠心独运,采诗意文眼。

以下面这道作文题为例吧:“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过去的日子去得那么匆匆,现在的日子如指间滑落的轻纱,在这如烟似雾的日子里,你体验着成长的快乐与烦忧,释放着青春的朝气与才情,思索着人生的梦想与遭际??请你选择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以“在______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可借鉴古诗词。我们平时在课文中所学的古诗词都堪称经典,借鉴古诗词既能使文题文采斐然,又能显示出良好的语文素养。如“在浅草弄春的日子里” 《钱塘湖春行》 、“在情满秋池的日子里” 《夜雨寄北》 、“在暗香盈袖的日子里” 《醉花阴》 、“在举杯邀月的日子里” 《月下独酌》 等等。

可借鉴精妙的歌词。有些歌词是词作名家的杰作,借鉴他们的作品,不仅事半功倍,而且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如从《明天会更好》中我们可以“借”得这样一些题目:“在记忆风干的日子里”、“在心灵被敲醒的日子里”。从《菊花台》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些题目:“在夜凝成霜的日子里”、“在笑容泛黄的日子里”

等等。其实还可以借鉴公益广告、书名、影视剧名、经典台词等等。

可虚实相生。如“重重的赞美把嫩嫩的花蕾压得在春寒中瑟瑟发抖,柔柔的和风把深深的期待幻化成神话中的玫瑰迷雾”,本是虚化的“赞美”、“期待”,却因“重重”、“玫瑰迷雾”而变得形象可感,这样化虚为实,使语言美不胜收。拟题若能变虚为实,题目一定诗意盎然。如“在梦想拔节的日子里”、“在心灵久旱的日子里”、“在乘梦飞翔的日子里”等。

可拟人。“而海呢??欣然地溅跃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海的生动活泼。拟题时,也可用拟人的手法将题目拟得意趣动人。如“在阳光偷懒的日子里”、“在风歌云舞的日子里”等等。

可提出一个象征体。“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拟题也像蚕吐丝那样,要善于思考,从内容中提炼出一个传神的象征体,并把它拟到题目中去。如同样以汶川大地震为素材,颂扬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有的同学将题目拟为“在地震的日子里”或“在地动山摇的日子里”。这样的题目比较直白,而有的同学却能找到一个象征体来拟题。如“在红旗飘扬的日子里”,这红旗既是北川中学傲然不倒的国旗,也是团结、坚韧的民族魂的象征。

③用心推敲,炼精妙文题。

半命题作文的拟题,要特别重视检查。一是检查通顺不通顺,主要看语言是否连贯,文理是否通达。有的同学为了题目的标新立异,不惜题文不对,这就本末倒置了。二是检查精彩不精彩,但要特别注意:不能以词害意,题与文要圆融和谐。如果题目通顺又精彩,那么这个半命题拟题就成功了。

2 立意点拨

考场应试作文立意的好坏决定着作文的成败,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应建构自己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思维方法,从而掌握审题立意的技巧。

①立意应有鲜明的时代感,紧扣时代特征,反映当今社会以及人物的精神面貌,突出当今社会的重大变革与发展,体现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倾向。无论写什么文体,其立意都必须抒发、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进取的创造精神,立意不健康甚至错误,其他一切便均无从谈起。

这里的鲜明,是指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应清楚、明确,绝不含糊。要做到鲜明,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理”,一是“情”。所谓“理”就是表现一定的思想;所谓“情”就是表现某种感情。立意时可根据不同的题目,确定应表现“理”还是表现“情”。请看2008年的一篇佳作《人生三境》选段:

人生必然是这样,渐行渐远。有言曰:少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看山不是山,看水亦非水:老年看山还是山,看水仍是水。此言得之。人生就是从单纯到复杂,又归于平静简单的周而复始。而我们要做的,是享受每一种滋味,感受每一种境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纯生活之意义。

这位考生在文中引用寓理颇深的名言来深化主题,破解三种“境界”所蕴含

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可谓妙不可言。再看2007年的《回归母语的本源》选段:

远离浮躁,回归母语,我们的灵魂将更加充实和美丽,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双壁,盛唐两宋的诗词雅韵,明清的小说散文,都源源不断地为精神注入营养。“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求贤若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缱绻情思:“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壮志难酬:“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瑰丽风光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深处。

作者从国人的语言浮躁这一现象切人,喊出了“远离浮躁,回归母语”的强音,充满民族自豪感和对母语的忧虑与呼唤,情感充沛,时代感强。

不过,文章立意的“理”和“情”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表现“理”的文章有很浓厚的“情”,有时表现“情”的文章也有很浓的“理”趣,只是各有侧重罢了。

②立意应有厚重的历史感,要善于用小事件、小题材来反映大主题、大思想,要使作文折射出深刻的思想光芒。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考场作文篇幅一般都不长,要在几百字的文章中反映出大主题和深刻的思想,绝非易事。不过,只要加强练习,掌握一定的审题立意的技巧,做到这一点也并非难事。我们常用的立意方法是大题小做或小题大做,也就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大题小做、小题大做的“题”,指忌讳的是考场作文中的话题或主题。所谓大题小做,就是指在构思立意时,采用化大为小的方法,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化为自己要写作的具体而微的事情,或者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具体内容,为大而空、宽而虚的话题找一个具体而又小巧的突破口,便于从小处着手,以小事件、小题材反映大主题、大思想,从具体而微的内容或事件中折射出深刻的思想光芒。与之相反,小题大做则是把具体窄小的题目从大处着手,来反映大主题、大思想。

大题小做、小中见大是使文章立意深刻、具有厚重历史感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要及时掌握这种化大为小、化整体为局部的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事件中的小角度,来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请看2007年的一篇佳作《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的开篇:

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坚韧的犹太民族已似“一笑泯恩仇”?没有!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没有忘记。当犹大纪念日那天,德国总理跪在营前.默默悔过。男儿跪地惊天动地,何况总理!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忘记。

作者采用大题小做、小中见大的方法,站在全人类的立场,对历史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主题可谓大矣,然而这位考生却独辟蹊径,大胆地将关注的目光射向了二次大战中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德国总理的一跪,一个小小的窗口,却收到了“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的效果。

③立意应有崇高的使命感。这是就立意的深刻特点来说的。学生正处在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世界、社会、人物、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多,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其复杂性越来越困惑,对人生和前途有时比较迷茫,因此,在写作中常常表现出疑惑、困惑、消极、悲观,甚至仇视社会和他人,导致文章的立意片面或消极,缺乏一种昂扬向上、积极奋进的使命感,造成考场作文的失误或失败。

立意的使命感要求学生在审题立意时,要善于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和思想倾向,要善于联想社会生活中的亮点,善于选取一些具有崇高使命感的古今人物和事件,从中提炼出高远的立意来。当然要学会辩证地思考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在认识问题时不可一概而论,因为世界是复杂多变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

识,我们唯有作辩证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 点题艺术

考场作文不喜欢含蓄,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火,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是喝不出滋味来的。也就是说,考场作文必须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阅卷教师在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而点题是最有效的方法。点题的艺术可谓异彩纷呈,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先声夺人,题记点。

题记如凤冠上的明珠,用它点题,能先声夺人,让读者对文章承载的思想与情感有明确的体味。如中考满分作文《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一文的题记为:“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题记用三个排比句夺人目光,整饬一致,指出了三种人对待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态度,于鲜明的对比中点出文题,为下文阐明自己的观点作铺垫。

②开宗明义,篇首点。

落笔紧扣标题,为全文定下基调,使读者一下就抓住意脉。如中考满分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开头:“青春,在我的眼里,仿佛就是那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字母,每一个字母都能激起我无穷的想象。青春是A,像一座金字塔??”开篇点题并领起下文,在作者眼里,每一个字母都是一种事物,一种能给人启示或力量的源泉,一个能展示

青春激情与风采的舞台。

③卒章显志,结尾点。

结尾点题,卒章显志,水到渠成,既能让读者充分、准确地把握主旨,又能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如中考满分作文《诗――中国文化的亮点》结尾:“诗,是在这尘埃中绽放的绝世之花。诗,是中国华夏千年的不老传说。诗,是中国古文化幻化万千的绮丽亮点。在历史中,在传说里,诗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亮点。”用形象精当的排比收束全篇,回扣了文题,升华了文意。

④蕴涵深沉,含蓄点。

篇四:材料作文高分秘籍

【学科加油站】材料作文高分秘籍——2013高考作文规律探究及2014备考指津

(2013-12-24 11:24:39)

转载▼

标签:

材料作文

2014作文指导

高分秘籍

高考语文阅卷组

教育

分类: 教学我思

【学科加油站】材料作文高分秘籍——

2013高考作文规律探究及2014备考指津

高考语文阅卷组 武 强 于克彦

一、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要诀

审题三大原则:读透材料——提炼出材料所讲的主要话题,立意便围绕着其制定;读清提示——明白出题人设题的思维方向,便于选取符合要求的最佳立意;看准要求——有哪些特别允许或特别要回避的细节,便于在允许范围内自由发挥。

立意四大方法。1.抓关键词(句)法,作文材料为突出中心,常常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主要位置在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准确理解材料,把握材料主旨并正确立意。2.因果追溯法,任何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探究材料内在的因果联系,从结果追溯原因,由原因入手立意,是简单可行的方法。3.明确褒贬法,出题人在拟定作文材料的时候,不可避免会有潜在的价值取向和教化意图,我们可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爱憎分明地亮出观点。4.比较异同法,作文材料往往不止一条而是多条(多条材料作文题也成为新材料作文题),有的是同质强化,内容、情感一致,如2013浙江卷“三句话看童心”;有的则是辩证互补,甚至完全对立,如2013广东卷“面对捐赠的三种态度”。前者要求理清材料层次、点面结合,后者要求任选其一为立场或辩证思考、综合分析。

我们以2013湖南卷做示范:根据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地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

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审题。第一则材料写一只鸟儿因被彩云吸引而飞上高山之巅,尽管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但它内心充实满足;第二则材料写孩子静静陪伴剪报的父亲,充溢着幸福。关键词“彩云吸引”“筋疲力尽,伤痕累累”“无法阻止”,体现的是一旦有了目标,无论磨难多大,付出多多,都要执着坚定;第二则“静静相对”“您辛苦了”“陪陪您”是对父亲的理解、感恩与回报。再看提示上语“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记叙文或议论文”,就从选材、文体上做了限制——不能全用参考书上的素材,还要写自己的故事;不能写文体不明或创新体裁的文章。

立意。从材料异同看,两则材料属于同质互补的关系:从个人奋斗和家庭幸福两个层面,展示无悔付出、执着以求的境界。

从因果关系看,为什么“我愿意”?“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祥和的面容、宁静的幸福”,这些意味着目标、理想、追求是令人愉悦的,为此付出才是值得的。如果有同学哗众取宠,从反面立意,写“为了功名利禄和身外之物而筋疲力尽、伤痕累累是不值得的,应该过一种平淡、平凡的生活”,那就完全偏题了,没有读出材料中的因果关系。

从情感褒贬看,“毅然决然”“内心充盈而满足”“祥和、宁静、幸福、辛苦”,意味着命题者在情感上对这些做法潜在的肯定,我们的立意当然也应该是积极、正面的。如果有同学立意为“为了目标不择手段”则有悖材料情感倾向。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从如何实现或坚守梦想,如何追求幸福或者追求怎样的幸福,守孝爱家等角度来准确地立意。上等立意包括“幸福需要付出”“态度决定行动,实干成就梦想”“我付出,我幸福”“陪伴也是爱”等;如果能提出“追求精神的富足”和“慰藉父母精神需要也是尽孝”就容易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如果只立足“我愿意”而提出“我付出,我愿意”,就只能算中等立意,虽没有偏题,但忽视了“幸福、宁静、祥和”这一结果。

笔者从阅卷场上摘录如下立意佳句佳段供同学们学习:

记得有这样一句名言:上帝,请不要移掉那座高山,但是请赐予我征服它的勇气!梦想就像那天边的彩云,要拥有它必须翻越千山万水、历经重重磨难,每一个平凡的追梦的人都值得尊敬、每一次为梦想而拼搏的努力都值得喝彩!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坚守梦想却是平等的。坚守梦想,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一考生

二、关注热点不能照搬作文素材

现在书店里的作文类辅导书什么卖得最火?相信同学们都会告诉我答案——作文素材。为什么作文素材最受青睐?因为作文命题指导思想要求关注当下,同学们就不得不关心一下时事热点,而高三学习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去看新闻、看报纸、看电视、看著作,一本浓缩世间百态的作文素材便呼之欲出。

然而,作文命题哪有这么简单。作文中仅罗列古今中外之素材岂能得高分?作文命题要求关注当下,并非考查同学们知识的渊博,而是考查你对热点的解读,对生活的感悟。说到

底,没有个人的思考和体验,对热点的把握就流于表面,文章会跟几年前空谈李白、屈原之“伪文化作文”一样,不入阅卷老师法眼。

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的热点无非三大类:影响人们生活的重大变革,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探讨。2013北京卷“杨振宁和莫言谈爱迪生穿越玩手机”,材料来自于撒贝宁主持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重庆卷“大豆的逆袭”,来自于CCTV热播的科教系列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再如全国卷Ⅰ“同学关系”、全国卷Ⅱ“丢失手机”的社会现象、江西卷“学生有三怕”、浙江卷“三句话看童心”,以及广东卷“面对捐助的不同态度”等都逃不出这个套路。因此,同学们在备考时,要加强对这三类热点的关注。

那么对于热点,我们该关注它的哪些方面呢?第一,人物或事件的背景;第二,前因后果;第三,社会影响和反思;第四,我该怎么办。

拿暑假期间的一个社会事件为例来形象说明:

今年7月四川洪灾。洪灾中一个汉子不停救人,但对自己的妻子见死不救。妻子埋怨说:“别人死活关你‘球’事(不关你事)。”汉子回答得干脆:“你晓得个锤子(你不懂)!”这对夫妻被网友戏称为“球嫂”和“锤子哥”。

这则素材看什么?肯定不是看热闹。先看背景——天灾。灾难面前人有私心是不是情有可原?从悲悯角度去看,境界一下就高了。再看前因后果——人与自然。从环保角度去反思未尝不可。第三,影响和反思——汉子不顾妻子埋怨,从洪水中救出了30多名受困群众,这种奉献精神是值得赞扬的。第四,我该怎么办——面对社会中各种两难选择,我们该如何抉择。同学们看,一则简单的新闻,是不是能引发我们许多的思考呢?

再看下面这则材料,我们能否从中准确立意呢?我们再来活学活用,看材料写作文:

2013年7月20日,历经近3个月,安徽卫视《我为歌狂》总决赛正式上演。由歌手跨界担任主持人的田震自述曾经远离歌坛的心路历程,她感叹都是不良生活习惯惹的祸,让她重病缠身;田震告诫有不良生活习惯的朋友:“一定要关爱自己,善待自己。”田震表示自己一度不愿再接触音乐,宁肯学做饭和看足球,但自从主持《我为歌狂》后,她却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我发现自己找到了年轻时的紧张感。”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田震跨行业做主持人,重新审视自己角度立意,提倡人要勇于挑战才有新境界;从不良习惯致病感慨说,提出习惯决定命运和未来;从兑现诺言角度,讲究尊重他人,诚信为人;从勇敢谈论自己的心路历程和不良习惯说,提出勇于面对,等等。

训练辩证思维,追求个性表达

材料作文拿高分,审对题、立好意是施工图,明确方向;用好素材是建筑材料,确保不偷工减料;而在辩证思维指引下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才是筋骨,体现作文的核心价值。

2013年高考中,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是关于个人对“善”的价值观坚守与生活

关系的思考;辽宁卷“沙子与珍珠”是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安徽卷“为什么能(或不能)这样”“过一个平衡的生活”,则更多是对世界观的认知。还有上海卷“更重要的事”、福建卷“忧天”等,都透露着强烈的思辨色彩。

针对这样的题目,如何才能写出具有辩证思维的好文章呢?

在班里同学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井陉之战》时,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韩信以少拒多背水一战、出奇制胜的冒险行为呢?经过一番争论,大部分同学站在了肯定韩信知己知彼艺高人胆大的一面上,他们立足教材,用事实说话,表明太史公也是赞赏的,并广泛联系,搬出了张飞当阳桥喝退曹操、诸葛亮智退司马懿的典故;但是也有同学提出了“艺高更须谨慎”的主张,因为关羽胆大而大意失荆州,“河里淹死的多是会水的人”,善于思考现实,指出我们的安全事故频发,很多也是因为“艺高胆大”惹的祸。这样的逆向思维令人眼前一亮。学生的这些观点也许不一定全对,但毕竟打破了僵化的思路,能从多侧面考虑,进行逆向的思维,这是应该鼓励的。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三柄利器。它可以拓宽作文思路,体现广度和深度,避免局限性和片面性。而这种辩证思维的能力,不可能靠考场上的即兴发挥,必须在现实中锻炼才能形成。

至于个性化表达,还要落实在平时的小训练中。比如学完《唐诗宋词选读》,我就命制了这样一个小题目——“在唐诗宋韵中穿行”,鼓励同学们学着把唐诗宋词的语言和意境融会在自己的文章里。

一位同学则大胆尝试古诗词创作,他写了一首《一剪梅?泰山游》:

曾记夏至满林芳,花也香香,草也香香。山川秀美胜苏杭,山下风光,山上风光。 熙来攘往青石阶,女儿上冈,男儿上冈。王孙到此亦匆忙,早把家乡,当做他乡。

有个同学别出心裁,用唐诗宋词的知识给自己的宿舍重新命名,也别有风情:有借助《春江花月夜》起名“明月斋”,有借助刘长卿“塞上长城空自许”名为“长城苑”,有的借助刘禹锡“便引诗情到碧霄”起名“碧霄阁”,等等。

更有个同学这样写道:

回想那些年,衣带渐宽的奉旨填词柳三变,知晓与仕途无缘后,高声唱到:“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那时,东坡在他酒后听得雨打竹林,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且任了那平生!那时,就算事事不尽如人意,太白依旧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了剑气,一张口便是半个盛唐!时光流逝,岁月渐渐褪去了原本的光环,而我却迷失在唐诗宋韵的优雅风度里,不肯回头??在你风华绝代的文字氤氲中,我明白了,唐诗宋词,不再是文学的河流,而是历史的风云留下的清脆回响,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傲然独立的人格绝唱??

知识的迁移运用,文字的创新组合,形式的大胆尝试,思维的由浅入深、由远及近,这就是一种醉人的个性表达。

篇五:朱涛:建筑写作十年

建筑写作十年

人过四十,我第一个发现是:搞了半天,人生没几个十年好折腾!第二个发现是:其实,我自己没剩几个十年可折腾了!这次南都的“中国建筑传媒奖——建筑评论奖”提名我,给我机会回望一下:在过去十年,消耗了这么多人间资源——食物、水电等,向地球排泄了这么多废物后,到底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东东。于是,我的第三个发现是:天呢,十年真是一眨眼就没了!

在2001年,我在哥大读硕士时,也是互联网开始闹得欢的时候。我和一帮在纽约的热血华人建筑青年(尹一木、钟文凯、李抒青、刘宏伟等),合办了一个建筑网站(“华筑网”),想以此为阵地,为中国建筑做点事。在我们的经营下,网站发展很快(几年后也凋谢得很快)。我当时感到网络给我们带来至少两个新东西,我至今还在享用:

一是我们开始扭转传统的发表重心和程序。我们写东西都是有感而发,随性而为。写好马上放在网站上,在虚拟空间中广为传播。然后各建筑杂志、大众媒体才来询问,能否将文章“正式”发表在它们的纸媒上。这种现象直到现在我转用个人博客,仍时有发生。

二是我们开始能整合世界各地不同的信息资源。我印象很深的是,2001年我和西南交大的邓敬合写《“背时”的成都“天府广场”?》。他坐镇成都,负责收集地方关于“天府广场”的资料。我在纽约,利用哥大的东亚图书馆研读成都历史和地方志,向贝聿铭事务所里工作的朋友要“内参”,并借助网络调查那个要赞助天府广场的以色列富翁因非法贩卖军火被捕的案件,等等。就这样,多渠道、多方面的历史和现实调查,汇成一篇对成都天府广场的低劣设计、破坏性开发和武断决策的批评。

我和邓敬对该文的内容和份量十分自信,但可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时缺的是宽松的政治气候和强大的公众媒体。为保护邓敬同志的人身安全,我决定将该文联合署名为“徐望川”——徐徐地打望四川。这害得很多成都人长时间叨咕,这“徐忘川”到底是什么鸟人,怎么在城里没听说过,而他又对成都如此了如指掌?我们在网站上公布此文后,在一些网站引起强烈争论,在《时代建筑》上被节选发表,甚至据说在成都的政协会上还引起一帮老干部的共鸣——但是,仅此而已。这篇蕴含能量的批评最终不过是在小圈子里传阅,没能找到既敢言又有影响力的大众媒体转载,没能激起大规模社会讨论,似乎也没能给后来天府广场的建设起任何建言作用。

但该文的社会效果如何,尚是第二层次的问题。我在纽约的同道李抒青一边帮我把该文向网上传,一边摇头,问了我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你本在哥大专攻“学术”,花这么多精力写这社会批评干嘛?她一问,我也诧异:就是啊,为啥?

同样的问题也出在我在同年写的另一篇文章《为什么我们的世界现代建筑史研究仍一片贫瘠?》。我读了王受之的《世界现代建筑史》,惊骇:如此低劣之作,竟能成为国内的建筑史“经典著作”。我忙乎了好几天,写了《为什么》。在系统批驳王书后,我还在结尾呼吁大家宁可把精力放在系统译介国外经典之作,也不要再继续炮制烂货。该文发出后,在荷兰留

学的建筑师朱亦民问我:那么烂的东西,你批它又是为哪般?难道不是在浪费你的生命?我一愣,也是哈,意义何在?

没想到一年后,朱亦民回国教书了。再碰到我时,他居然回赠我一个答案。他说:我总算明白批评的意义了!你那篇文章照理说已经把王书批得够透了吧,可居然现在还不停有人在论文中引用它。这学术环境如此恶劣,四处都在制造狗屎。你不主动出击,为自己开辟点空间出来,迟早那些屎就会堆到你身边,糊到你脸上,让你没法呼吸,最后大家都在屎中闭气而亡!这就是朱亦民的感悟:批评的最初出发点恐怕是自我保护,通过抑制丑恶东西的滋生,来为个人或一些同道争取一个正常的生存环境。

今天回望,2001年那两篇文章,不管当时写时多么偶然和无意识,不妨看作我以后连续建筑写作的开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在川上徐徐回头一望,我晕,这一写就是十年!单篇文章很难衡量意义,但感谢南都给我机会,把这十年写的主要东西串在一起,就可以整理一下思路了。它们或许都是从 “自我保护”那基本点出发,但似乎逐渐织出三条线索:建筑的专业解读、社会关怀和历史反思。它们,或好或坏地,记录下我过去十年脑子里琢磨的一些东西。而最近,我也越来越肯定推动我写下它们的激情和动力,跟二十多年前——八十年代,那场哺育我精神成长的“新启蒙”有关。(题图是80年代我就读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学生自办的刊物《建卒》第2期封面)

我现在最激动的是,要花力气写一篇“走向新批评宣言”,作为对过去十年写作的告别,和对下个十年工作的畅想。12月19号晚,南都将宣布传媒奖结果。如果我得到“建筑评论奖”,我就在台上“正式”发表宣言。如没得,我就在台下念,在网上散播——其实效果都一样!

朱涛主要建筑文章目录2000-2010(仅列中文作品,点击各标题可阅读或下载)

2010

《“巴比”慈善晚宴,发生在“波将金城”》

《》

《》

《》

《圈内十年——从三个事务所的三个房子说起》

2009

《》

《双城双年展:变化的催化剂?》

《实验需要语境》

《》

《》

《大跃进中的人民大会堂》

《》

《》

《守护胡慧姗纪念馆》

2008

《》

《建筑评论:追寻意义》

《》

《》

《》

《莫把地震当免费拆迁莫把灾后重建当大跃进》

《》

《》

《真的假和假的真——评点深圳大芬美术馆》

《深港(不)一体化:评点07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

《》

2007

《》

《香港:剖面城市!》

《问题与主义:关于“批评性”之争与朱剑飞对话》

《 》

2006

《关于城市穷富人分区、大众居住等问题——szhome访谈》

《》

《》

2005

《“华存希望小学”小传》

《》

2004

《》

《》

《》

2003

《》

《》

《批评的贫瘠》

2002

《深圳大梅沙海滨集合住宅设计介绍》

《》

2001

《为什么我们的世界现代建筑史研究仍一片贫瘠?——读王受之的<世界现代建筑史>有感》

《“背时”的成都“天府广场”?》

2000

《》

被提名人 朱涛

提名理由

朱涛是在公众领域十分活跃的建筑评论者,他能够清晰地洞察诸如建构、现代中式或后批评等时髦的话语背后的社会文化的现实问题。面对我们的理论和现实世界的现象或观点,能够以一种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立场和原则,进行坦率的评论和分析。

其勇于发表言论,敢于批判,观点犀利独到,热心震灾公益事业,是土木再生专业志愿者联盟的主要成员之一,关注建筑的社会性与历史性,不仅具有强烈的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且积极主动地付诸实践,而且具有一名评论家冷静、客观的特质,为中国建筑界的现状把脉打针,指引方向。

朱涛在过去十余年中撰写的大量建筑评论文章,深入洞察了当下的建筑问题,其近期撰写的《大跃进中的人民大会堂》、《西九龙》等文章具有重要的专业价值,体现出高度的人文关怀,亦在大众传播方面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他在博客的页首这样写道:“坚定不移地走三结合的道路!”所谓“三结合”,指的是实践、理论与批评,即身兼建筑师、理论家和批评家三重身份。在这三方面,他在建筑批评领域近年来以率直、宏篇和强烈的使命感而负声誉,而且这些文章往往是并不依赖于主流、专业媒体(往往先在网上流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提名人:王路、叶长安、史建、饶小军、于冰、马卫东、李晓峰、支文军

人物介绍

朱涛,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候选人,ZL建筑设计公司创建人之一。于1990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获得建筑学工学学士,于2001年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200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哲学硕士。

除了在中国进行建筑实践外,他还通过写作广泛地探讨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问题。2001年,尚在纽约攻读硕士学位的朱涛,籍两篇建筑评论引起国内建筑界的广泛关注:《为什么我们的世界现代建筑史研究仍一片贫瘠?》和《“背时”的成都“天府广场”?》。前者在学理和学识等多方面对王受之的《世界现代建筑史》一书提出质疑,后者通过深入的历史和现实调查,对成都市市中心天府广场的低劣设计和破坏性开发提出批评(该文合作者为邓敬,鉴于当时的政治气候,为保护合作者,该文联合署名为“徐忘川”。)这两篇文章可视为朱涛随后长达十年建筑写作的开端,它们显露出他以后众多文章所共有的一些特点。比如,在写作风格上表现为调查翔实充分、理论基础坚实、分析鞭辟入里、言辞犀利有力,在写作主题上开始呈现出两条线索,即建筑的专业解读和空间的社会关怀。这两条线索在朱涛以后的写作中,或平行展开,或相互交织,持续得到发展。

在2002-2006年间,朱涛在哥大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的同时,创作出一批重要的建筑批评文章,在建筑专业解读和空间社会关怀两个维度上都对中国建筑界构成强烈冲击。例如,《建构的许诺与虚设》(2002)为当时国内兴起的“建构”讨论立下了理论新标杆;《大跃进》(2003)将刚中标的央视新总部大楼设计纳入到二十世纪现代建筑与政治、经济发展的脉络中,揭示出该项目内含的深意和荒谬之处;《八步走向非常建筑》(2004)是对张永和十年建筑探索的综合性评论,其中既涵盖了建筑学本体的课题,也涉及到一些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问题;《是中国式居住,还是中国式投机+犬儒?》( 2005年)突显出作者对空间的社会关怀。该文对近年来的中国别墅开发进行了批判性检视,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物质状况下,建筑师仅为新贵阶层服务的过于美学化的态度,体现了一种深刻的职业伦理危机。通过回顾现代建筑参与社会的优良传统,该文呼吁中国建筑师发展出一种清醒的社会、政治意识,以强调社会整体的需求;《近期西方“批评”之争与当代中国建筑状况》(2006)可算这一写作阶段中总结性作品。该文本意是对朱剑飞《批评的演化》一文的回应,但实际论述范围远远超过原话题。在概括了西方现代建筑批评文化的演变,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与西方建筑之间的关系后,该文从“本体语言批评性”和“社会性实践批评性”两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中国当代建筑状况。在文章结尾处,朱涛针对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呼吁中国建筑师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

随着2007年到香港大学任教,得以对中国社会有更贴近的观察,朱涛的建筑批评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可概括为三方面的发展:

1)在建筑的专业解读上,论述更加细致、深入,语言也更具可读性,广受专业人士和大众的欢迎。比如在2010年发表的《圈内十年》和《规划三剑客决战西九龙》等文。

2)在空间的社会关怀上,议题更加精确,更具针对性,因而更具批评的穿透力和建设性,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这既表现在他在2008年5?12大地震后所写的一系列关于震后重建的文章(如《台湾921震灾重建的启示系列》、《“新校园计划”倡议书》、《守护胡慧姗纪念馆》、《美好的“坂房”》等),也表现在他一系列对空间和公民社会建设之间关系的论述上(如和南都合作的访谈《这个支持那个——建筑、媒体与公民社会建设》(2008)、《从发动群众到公民参与,从小区开发到社区营造》(2009)等)。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