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用灵魂写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2:39:30 单元作文
篇一:诗,诗人的灵魂,人生的领悟
诗,诗人的灵魂,人生的领悟
——关于三首诗的我知我见
诗是诗人内在灵魂的外在表现。
诗是诗人同上帝交流的一种方式,那样的上帝,存在于每一个诗人心中,而且,只属于每一个诗人。所以,所有的真正的诗人都是为世人所不理解的。真正的诗,都是孕育着人生的哲理。读诗,就是与一位哲学家交谈。中国浩瀚的诗史中,总有那么几首,在每一个读它、爱它、慢慢知它的读者心中画下了轻轻的一笔,用于不断地回忆与沉思。
做一个幸福的人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这位卧轨自杀的诗人,他用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来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其实,我对海子了解的并不多,甚至,对于他的作品,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或许,真正去品味过的,就是这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其实,我与海子也有着许多的相同点。我也想去周游世界;我也想有那么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也想为陌生的你们祝福,祝福你们有着灿烂的前程,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人生应当如此,简简单单,学会知足。海子的幸福,是那样的简单,而当下我们的幸福,是太多的世俗。本应该挣脱物质的枷锁,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可是,我们不是陶渊明,不会不为“五斗米折腰”,更不会像他一样,逍遥山水间,悠然见南山。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一句,是我最为熟悉的一句,也是这一句,让我发现,其实,幸福,就是喂马,就是劈柴,就是去周游世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便只有自己孤身一人,那也有自己的灵魂与自己相伴。每一次旅行,重要的不是每一次遇到不同的人,每一次看到不同的风景;重要的是,每一次旅行,每一个目的地,给了你不一样的心境,给了你不一样的感慨万千。“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种恬淡,一种宁静,就比,你喜悦着你的前程似锦,两情相悦,我独享着我的大海与花开。 尘世的脚步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
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
却仍有那么多人
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一念之差便落叶纷纷
凉了每滴泪都温暖着诸佛
世间事旧得不能再旧了
却依旧落花流水
我天高地阔地看着想着
却不能转过身去——
你穿过世事朝我走来
迈出的每一步都留下了一座空城
这时一支从来世射出的毒箭
命定了我唯一的退路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我喜欢这一段话,如同对“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的喜爱。最先看到这句话是在一篇关于白岩松访谈的文章中,白岩松对于的自己的工作,用了这样一段话来解释。当读着这一段话时,心中充满着无限的悸动,仿佛于他,一见钟情。
这一首诗,是一位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诗人写的。他叫仓央嘉措。他是六世达赖,传说他是莲花生的转世,长大的他将入住那座高原上的那座宫殿,成为那座高原上最无上的法师。可是他的年代,注定了他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拉藏汗与桑结嘉措为争夺青藏高原之主,使他的生命中失去了三个他挚爱的女子,尽管有一个与他只相欢了一晚。最后的他被康熙废除了“达赖”之名,传说中,后来的他行走于蒙古、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传播佛理,而非早早地死于押解途中。
虽然他吟诵着“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诗谣,但不否认,他是一位真正的上师。他有一双慧眼,看透人世间的百态,看到了世间之人为那小营小利奔波。但当他们匍匐于山脚渴望进入天堂时,他们永远地与它失之交臂。每一个人不是单纯地活着,他们的活着,是为了在人前掩饰真正的自我。许多人的一生坏事做尽,或许没有得到律法的制裁,可是天堂永远是公平的,她会让恶人一辈子在礼佛的途中匍匐,因为,恶果的重量堆积在他们的心中,使他们寸步难行。仓央嘉措走过了万水千山,与芸芸众生相遇相知相离,他不忍众生痛苦于身后的不断匍匐不起,他用诗来传达自我内心的各种哀伤,亦是他对人的一生的最诚挚的忠告。
人们正因为有了太多物质的包袱,迷失了精神的信仰,才会在茫茫高原中遇不见那一片佛光。学会看清,放慢行走在尘世中的脚步,听听内心的寂静与祥和,掸去身上渐渐积累的尘埃,让自己可以学着向高原之主轻轻地叩问,重重地膜拜,虔诚地跪倒。
只愿做桃花仙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颇有圣僧济颠和尚的那种超然脱俗之感。或许,唐伯虎可算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一位疯诗人,一位看穿世事的诗人。其实,唐伯虎像五柳先生,有他那种走入深林,融入自热的风情。可是,他们又是有着那么大的区别。偏偏一个爱菊,一个喜桃。终究,菊花是隐士最真实的随身物;而桃花,似乎更接近世俗。
爱世俗之花,却秉持一颗远离世俗之心。这便是唐伯虎被后人所欣赏之处。桃花是世俗之花,唐伯虎却将之作为自己隐逸之花,隐逸之爱。大隐隐于市,或许并不是最恰当的比喻,可是,唐伯虎还是当之无愧的。“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面前”,好豪放的一句随心之话,可谓道尽诗人内心的种种不羁。人生当如此,以天为地以地为庐,畅游山水间,将自然藏于胸中;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于功名利禄,人生一遭走下,才发现,丢失了自己最初的自己。
一座桃花坞,一间桃花庵,一颗桃花树,一壶桃花酒,一位桃花仙。可以想象,在那落英缤纷里,一位诗人醉了,醉倒在桃花庵前的那棵桃花树下,醉倒在桃花树下的那块桃花石
上,醉得自然,醉得融入进那个世界,与自然,与桃花,那一刻的他,浑然天成。这也许,就是一种淡泊之美。
三首诗,三位诗人,海子希望“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仓央嘉措吟诵“闪闪的佛光即在你我最纯洁的灵魂的身边”,唐伯虎醉唱“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他们都同一个宁静的孤单的灵魂交流。告别人世间纷纷扰扰的纠缠,摒弃众生中繁繁复复的追逐,他们行走在天地的一角,与他们的灵魂相伴。或许,与他们相伴的,只剩下自己的灵魂。 物质不断丰富的当今,我们缺少了精神的信仰。也许,我们该回归诗的国度,于四月暖阳之下,静躺在摇椅之上,泡一杯淡淡的清茶,翻开那一篇篇诗章。轻轻地抚摸每一个含有诗意的文字,缓缓地诵读每一句深藏佛理的诗句,然后跪倒在自我的灵魂面前,一直一直??
篇二:写诗,能给诗人带来什么
写诗,能给诗人带来什么?
齐凤池
一,写诗,能给诗人带来什么?
俄罗斯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因写了一首《斯大林警句》的诗,在海参威集中营被秘密处决。他在诗中写到:《斯大林警句》:我们的生命再也不能感觉到脚下的大地/十步之外你们就难以听到我们的声息/但无论何时都会有人在议论/克里姆林宫的山里人/他的手指是十只肥厚的虫子/他的话犹如标准的砝码/可笑的大蟑螂趴在上嘴唇/长统靴锃亮/身边围着一群细脖子的头头脑脑/他戏弄着这些不人不鬼的家伙们的歌功颂德/有的吹口哨/有的学猫叫/还有人假哭/惟有他指指戳戳/一个人在那儿咆哮/他伪造的一道道“法令”就像马蹄铁/嵌入腹股沟/嵌入前额、太阳穴和眼睛/处决这个词在他的舌头上浆果般滚动/他想紧抱住它犹如抱住家乡的老朋友。(诗人晴朗李寒译)
曼德尔施塔姆为斯大林画的肖像,被人告了密,使诗人惨遭杀身之祸.意象派诗人庞德,因抨击罗斯福总统,被关押在比萨监狱,在艾略特,弗洛斯特,海明威等诗人作家的呼吁下,才被营救获释。中国著名诗人王昌耀一生坎坷,身患绝症后无钱医治坠楼身亡。年轻的大师海子卧轨他乡。一个个大师远离我们而去,他们一生为人类留下咀嚼下尽的文学佳作。而写诗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诗人的天性总是和诗人自己做对,他们不知道选择了诗歌就意味着选择了孤独和寂寞。我知道,不论哪个朝代,诗人的命运都不会掌握在诗人手里。诗人的命运,一部分掌握在权势手中,一部分掌握在读者的心里。
诗人始终生存在布满鲜花和掌声的陷阱旁边,稍有不慎就会落入美丽的陷阱里。诗人无法调和这种杂乱有序的生存环境,在他们生存环境里,也许他们在说第一句话时,就犯下了表达方式的错误。他们说不清,也解释不清,是言语的修辞格出现了病变,还是形容词的华丽伤害了一些丑陋的贬义词?
我在警告那些随地吐痰的人时说,请不要将身体内的分泌物,用器官排泄在地上。这也许无意伤害了那些爱向人吐口水的君子。
我认为,在市场环境下,诗人要想生活的滋润些,首先要放下笔,掐死诗的灵魂。其次要放弃操守,毁灭纯真的童心,再次,要学会谄眉。与权势同流合污。
我听说,如今诗刊举办的“青春诗会”要花几万块钱才能参加。是真是假我不清楚,但是,唐山有个不会写诗的真的参加“青春诗会”。至于他花了多少钱,给某个编辑多少钱就无人知晓了。这绝对是诗歌的耻辱,他绝对不代表唐山诗人。
我记得当年,诗人张学梦没花一分钱,就邀请参加了青春诗会。现在,是诗人出了毛病,还是诗歌出了问题。我真不好说。还是那句话,诗,能给世人带来什么?
如今,诗人已不是才华风度潇洒倜傥吸引女人的标榜,诗歌早已成了文化货架上无人问津的最昂贵的奢侈品。如果我们还把诗人和诗歌当作今天的一种时尚,那是对诗人的一种致命的伤害。
被经济大潮淹没的诗人,要保持睡眠中的清醒,要暗藏好沉淀凝缩的激情。人们知道一首诗的诞生要比一个人的诞生更痛苦。因为,一首诗是用两种东西凝成的,一种是泪水,一种是血液。泪水是人性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血液总是奔涌在离伤口最近的地方。每一首诗都是诗人的灵与肉。用利刃划开诗中的每一行,每一个字,诗人的心都会流血,诗人的心都会疼痛。
诗人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后,还保持天性的童心,这才是真正的诗人。 我认为,诗人,就是当今世界仅存的最后一批拥有童心的人。
诗歌,是诗人呈献给成人的天真童话。
诗人,是为了引领日渐迷茫的人们回到早已失落的童年和精神的家园。
诗人的语言是深刻的,但诗人能正确把握言语的走向。诗人是每个时代使用语言最出色的人。布罗斯基说:“一个处在对语言的这种依赖状态的人,我认为,就是称之为诗人。” 奥登也说:“诗人就是语言赖以生存的人。”诗人是通过语言进入诗歌的,最后又通过语言离开诗歌。
诗人韩东说:“诗到语言为止。”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语言流行方式,诗人在不断翻新人类说话的方式,洗刷人类陈旧的舌头。
于坚的口语诗的溪流,已经由若干分支汇成口语诗的河流。口语诗的河床深处潜藏着诗学元素的各种贝类,卵石和蔓延的藻类连同大面积赤潮。但我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到,口语诗的功能是巨大的,它清除了伪抒情和传统的陈词滥调抑或情感的无节制浪费。口语诗的创造力决定了于坚派的前途和命运。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向诗而生。”因此,我们不能凭着诗歌语言的直白,表面修辞的贫血来判断一个诗人的健康状态和一个诗人的水平高低。
今天的诗歌写作,诗歌已不重要,写什么也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写,诗歌呈现了什么。诗歌在写到一定程度时,诗人更不重要,检验诗人综合实力的标准更重要。宋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古人早已定论盖棺。
有人说,灵感对于诗人的创作起着决定性作用。我感觉,光靠灵感和激情是不够的。诗的产生需要酝酿,沉淀,凝缩和内省。作为一个诗人必须打破靠灵感写作的神话。诗不是泛滥无形的结果。诗歌需要诗人的心智和技艺的经营。诗人要学会节制或控制突如其来的激情,让写作的速度缓慢下来,让激情沉淀后发酵质变成醇酽的佳酿,诗歌才能获得更宽广的时空,和更强大的穿透力。
诗,能给诗人带来什么?用布罗斯基的话说:“写诗的人写诗,并不是因为他指望死后的荣光,虽然他也时常希冀一首诗能比他活得更长,哪怕稍长一些。”
我非常欣赏诗人的这句话。
二,诗人的命运
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命运,在全世界诗人中算是最惨的了。她的丈夫是白军的一名高级军官,十月革命胜利后,她的丈夫流亡到国外。几年后,他悄悄地回到国内与家人团聚,结果,逮捕后被枪决了。
诗人的女儿也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唯一的儿子在二战中也为国捐躯了。诗人帕斯杰尔纳克在诗中这样写到:“她把头伸进绳套,如同把头埋进枕头下面。”她永远的睡去了。 他究竟算不算诗人,他不敢肯定。但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干了近三十年的写诗勾当。他写了近千首诗,发表了近百万字的作品。国内的《诗刊》、《星星》、《诗林》等诗歌大刊物露过多次脸。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的刊物也发许多诗歌随笔。分行的文字浩浩荡荡挤进多种文本。各种荣誉证书排得整整齐齐伫立在书柜里,红得很清冷。至今,他也弄不清他算不算个诗人。
他曾经直率地说过一句伤人自尊的话,有的人写了一辈子诗也算不上诗人,尽管他出了几本诗集也算不上诗人。他只能算是一个将文字分行排列比较熟练的人。
而真正的诗人,也许一生只写几首,甚至就发表了一首,他也是个响当当的诗人。比如唐代的张若虚,他的《春江花月夜》载入了中国文学史,朗朗上口几代人。其实,他写诗三十多年了,他并不指望今后有多么荣光,活的有多么风流倜傥,他只希望我的诗能让人记住几行,他希望我的诗歌能活得比他更长。
尽管如此,他仍然不敢说我就是个诗人,但他的命运却和写诗有关。
在三十年的工作中,他从事过多种专业。他下过乡,打过铁,教过书,当过油漆工,干过美工,当过秘书,做过记者,还在路边卖过西瓜,他先后调动过十几次工作,下岗的绶带他光荣地佩戴过三次。
在下岗寒冷的日子里,他靠诗歌的火苗取暖;他用笔尖上的炉火温暖着精神的家园;他用诗歌微弱的光芒,照亮了血液深处和透明的良心。
在幼儿园时,他用血液的颜料为孩子们描绘出一幅幅天真的童话乐园;
在酒厂时,他用智慧酝酿出一份酒香味浓的醉人的厂报;
在报社时,他把脚印发表在了燕赵大地的每个角落;
在路边卖西瓜时,他称出了良心换来了一把把干净的钱。
一路风雨,一路艰辛,坎坎坷坷走过了大半生。
博尔赫斯说:“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诗,他就是为诗而存在的。” 经过几次跌倒爬起再站立,他终于像一个不太顺手的工具,被人重新使用。
总结三十年坎坷的经历,他悟出了诗人命运坎坷的根源所在。他曾经对朋友说过,是写诗害了他,又是写诗救了他。假如他不写诗,也许不会招来这么多不幸;假如他不会写诗,也许不会再有人接纳他。这就是矛盾的双重性。
不管受几次磨难,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信条,如果仅仅受到一次打击,就不再写诗,他将失去他生存的价值和拥有的位置;他宁愿让人们永远把我忘记,也不愿人们忽视了他的诗歌。 在第一次下岗时,他扮演了一个汉子的形象。他把三分之一希望奉献给了两位女同事。他没有指望她俩如何如何感激他,他只是不愿看到两位刚为人母的女人在他面前哭鼻子抹泪。
第二次下岗是莫名其妙的。他在家休息了一年,但心里始终隐隐作痛。他利用这段疼痛的日子,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作品,在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反响,被人们称为重金属。因此,他又得到了领导的重视。
艾略特说过:“如果你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你将会毁灭;如果你仅仅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你也将会毁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浪漫与抒情之间,他精心建构自己的诗歌宫殿。《宁静的山村》、《音乐天堂》、《知青岁月》、《我记忆的汶川》、《农历情怀》等组诗,在一些大刊物上纷纷亮相,再次产生反响。创作有了收获,而工作的责任田又出现了旱情和蝗虫。他第三次披上了下岗的绶带。
这次的佩戴是深刻的,是终生难忘的。在上司面前,他学会了低头。他认为,暂时的低头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今后的抬头是为了更高的生存。其实,在上司面前,无论是低头还是抬头,都是为了生存。在生存和死亡两难之间,来自最基本欲求和精神欲求都得不到满足时,愤怒向雪崩一样随时都会发生。经历三次下岗的洗礼,他用纯洁的思考向企业文化理念的倡导者说句心里话,一个和谐文明进步的企业,文化工作的管理者,如果不注重一个诗人的社会功能是危险的;如过分注重诗人的社会功能也是危险的。企业虽然不是诗歌的制造工厂,但企业应该制造出象诗一样精美的产品。他还想说,如果一个几十万人的大企业,连一个诗人也没有,他敢说这个企业肯定有问题;如果这个企业养着很多诗人,他更要说,这个企业的领导者大脑里更有问题。 当企业文化工作的管理者在把握不好诗人的脉搏时,请提前向缪斯女神发个信息,请求指教。
在诗人的群体里,他虽然是个弱者,但他还算是幸运的。比起茨维塔耶娃,布罗茨基,庞德等大师们的命运,他只算是遇上一个因视力偏瘫而分不清良莠的郎中,被误诊为精神小疾的另类罢了。
诗人布罗茨基被俄罗斯作家协会驱除出国,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写信给美国作家协会,请求他们的帮助。美国作家协会不但给予了布罗茨基精神上的帮助,而且在物质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援助。1987年,布罗茨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世界级的大师。
诗人的命运是不幸的,也是万幸的。一切不幸不应怪罪诗人,也更不该怪罪诗歌。究竟怪谁,历史自有公论。
三,诗人的归宿
整理揣摩(本名揣玉东,今年因车祸去世)的诗歌作品,我发现了一首与生命归宿有关的诗歌。这首诗每行每字都包含了一个男人对家庭的眷恋和儿子对母亲的孝心——你的头发白得像雪,你的血压高,我却低得不成样子,咱们娘俩匀匀,就都健康了。
作为一个儿子他没有别的本事,他每天上班,下班,在三个地方穿梭,一个是自己的家,一个是母亲那里,一个是单位。现实生活中的揣摩确实很累,他每月三班倒。有一次,上夜班他睡着了,被公司领导逮住罚了二百块钱。我劝他换个工作,他说考上高级工后,岗位工资高点再说。
揣摩每天都为生活所累,为家庭所累,唯一轻松的就是写作。作为一个年轻诗人,他似乎还不相信现实生活根本就不像诗歌所描绘的那样美好,在经历种种坎坷不a顺的时候,他显现出了很多的不适应。内心的苦闷不能和妻子说,他只能在诗中和白发苍苍的母亲说——妈妈,我累了,从肉体到心灵,我想睡去,不再三班倒。他唯一的想法就是,“我想走,回米城庄,睡在山坡上,留下骨头,不要血肉;留下叹息,不要眼泪。”
米城庄是诗人诞生的地方,揣摩经常和我说起在米城庄生活淘气的故事。去年他多次回到老家,在他四爷的坟前伫立。其实,他的家人就应该有预感,频繁地回老家,在诗歌中反复提到死后就葬在四爷的身旁,像一种告诫。他回老家的目的好像是在为自己归去的路线踩道,或是认真选定永远居住的地方。他选好的住地,在作品《然后》中写得很清楚:“在山脚下,他指着一个土堆,告诉我:那是你大爷的坟。我知道,十步之内有一个坑等着他。我还知道,二十步之内,有一个坑等着我。”他想和四爷离得近点,每天陪伴着四爷。
其实,在揣摩很多作品中都提到过死亡、归宿、劳累、厌倦、爱唠叨的妻子、不争气的孩子,只是他的妻子和孩子没有看到这些疼痛文字,没能理解一个诗人心中的苦闷哀怨。揣摩生前的最后一首诗《小镇上》,把现实生活中的窘况以及诗人内心的压抑,通过诗歌呈现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宿,只是寻找的方式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诗人的归宿似乎在诗歌中寻找,揣摩的归宿就是在诗歌找到的。
附:揣摩《小镇上》
或许那些过期的药片埋怨粗心的主妇
那个逃学的孩子泡在网吧和陌生人聊天
那个不愿回家的男人独自在小酒馆买醉,他的烦恼
不为人知,出门化作一缕青烟
手捧骨灰盒的孩子指敲盒底,仿佛那里藏着键盘
喋喋不休的女人哭诉死鬼的种种不是
男人在天上懊恼,玩笑开得实在过火,他已无力操控
天上没有直达小镇的长途车
他眼巴巴地望着人间,对身边的仙女不感兴趣
他只希望再次回到那个有老婆唠叨、孩子气人的家
他是谁?或许是你,或许是我,或许是那河边的垂柳。
214—3--8
篇三:诗人寂寞灵魂的象征
诗人寂寞灵魂的象征
作者:魏彦平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10期
《寂寞》一诗中运用了“野草”这一象征性的意象,巧妙地将诗人的寂寞感形象化。寂寞感是诗人要传达和反映的情感,是概括的,典型的,但它在艺术表现上则是具体的,形象的,这种寂寞就如同“园中的野草”,“长得如我一般高”,诗人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意象,将抽象的情绪化为生动的具象,把诗人的情感形象化。
“野草”作为诗中的意象,它是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结合而成,它是一种表意之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戴望舒笔下的“野草”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兴,整首诗都围绕“野草”的意象而展开。他捕捉了“野草”作为诗中贯穿性意象,也就为他力图表现的寂寞情怀找到了载体,并通过这一载体使不具象的精神性存在找到了具象的表达方式。刘熙载《艺概》中说“山之精神不写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不写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无所寄矣”,可以想象,如果诗人不是借助于“野草”的意象来传达寂寞感,那么《寂寞》一诗必然流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
诗人一开始并没有直言“寂寞”,而是引入了“寂寞”这一意象,勾勒了一幅“园中野草渐离离”的境界。诗人望着园中的离离青草,忆起他旧时在园中“星下盘桓”的情景,可以想象的出园中遍布诗人的足迹,而如今,“野草”却从旧时的足迹中长出来,诗人旧时的足迹已被野草遮掩住了。
直到第三段“寂寞”两字才出现,“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寄魂于离离的野草”。看到此,我们才感到诗人是怀着一种寂寞感在园中的“星下盘桓”,尽管诗人现在已不再到园中徘徊,但那时的寂寞并没有消减,而是随着野草的滋长寄托其中了。寂寞“寄魂于野草”,而野草却“像那些可怜的灵魂,长得如我一般高”。这种回环往复的句式,构成了“寂寞的灵魂”与“野草”之间的一对同构关系:寂寞凭借野草体现,而野草又是寂寞的负荷者,二者达到了统一。也就是说,野草作为一个意象,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借助这一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寂寞情怀。 诗的最后一段中,“寂寞已如我一般高”,实为一个暗喻,它仍以“野草”为中介。既然野草已“长得如我一般高”,那么“寂寞已如我一般高”也就不难理解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随着野草的生长,寂寞感也潜滋暗长,因此,尽管诗人已不复到园中去,但象征着寂寞的“野草”却如水随形的伴随着他,这也暗示了诗人的寂寞无所不在。
诗的最后两句“我静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让我们看出诗人在一种大寂寞的心态之中试图领悟的是自然与宇宙的沧桑恒变,体验的是一种地老天荒的亘古之感,这寄寓于“野草”中的“寂寞”是一种苍凉的寂寞。
通过以上对《寂寞》一诗的简单分析,不难发现,作为意象的“野草”是诗人对于过往形象记忆的一种重现和描绘,它是诗人“心物交融”的产物,是“人心营构之象”即艺术创造的产物,更是诗人主观的“意”和真切可感的客观的“象”的融合,诗的文本意义正是通过意象的创造而得到传达的。“象”实际上成了“意”的载体,正如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变象易言,是别为一诗甚且非诗矣”。
思想感情和内在精神是意象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所以作为抒情写意的文学形象,意象的特点在于化虚为实,以实显虚,也就是刘勰所说的“神用象通”和“拟容取心”。《寂寞》一诗中,诗人正是借用“野草”这一实物为意象,来寄寓自己某种情怀,换句话说,诗人正是把自己难以言说的寂寞感情借“野草”而使之具象化。意象的构成由两部分,一个是主观的情欲,一个是客观物象。《寂寞》中,诗人将“寂寞感”这一主观的情寓附于“野草”这一客观存在的物象上,使得“野草”这一意象具有了心物交融,主客观相统一的特点,从而使一种浑然无形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
诗的世界总是通过诗人的自我来表现的。人们不能只看诗人表现的是怎样的“自我”。它是客观世界的自我反映,自我反映的还是客观世界,而不是诗人自我的唯一天地。诗人表现自我的手段是意象,用意象来直抒胸臆,因而意象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是诗人的思想与世间的万事万物,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诗人把自己灵魂中的虚幻之物,借助于真实的物象表现出来,从而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这种真实的物象也是意象。“野草”在《寂寞》一诗中就是这样一个既主观又客观,既真实又虚幻的意象。
《寂寞》一诗体现了戴望舒高超的艺术技巧。诗人为难以言传的“寂寞”找到了“野草”作为喻体,从而为不具象的精神性的存在找到了具象的表达方式。《寂寞》一诗昭示了生命的个体性,也正是借助于“野草”这一意象。在诗中,诗人并没有迅速超越开头“野草”的比喻而直接抒发寂寞感,相反,他使“野草”的比喻贯穿全诗,并且巧妙地把明喻转化为暗喻。一旦诗人多次重复运用“野草”这一意象,“野草”便超越了比喻这一层次而上升为象征——诗人寂寞的灵魂的象征。
篇四:走进诗人灵魂深处——《念奴娇_赤壁怀古》教学案例评点及其他
走进诗人灵魂深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评点及其他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77 更新时间:2007-6-6
苏版高语.刘占泉.走进诗人灵魂深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评点及其他.语文建设,2006(9)
叶老诗云:“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这是精读的基本规则,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尤其要遵守这个规则。—— 也就是要咬文嚼字,含英咀华,体会底里,经过对作品文字的细读、感悟、体验,达到深入作品意境、与作者相知相亲的程度。这个过程,也是较高质量地学习和鉴赏的过程。朱文成老师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叶老所指示的精读要义,师生密切合作,一步步走进作品,乃至于走进诗人的灵魂深处,显示出相当深度的教学追求。请看朱老师的教学脉络:
第一步:起步于课前预习和集体诵读,初步感知作品概貌。
第二步:解读开篇三句。学生体会到词句融入了“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却又无从把握“淘尽”与“怀念英雄”的联系。此时朱老师站出来,比较苏词与《三国演义》开卷词立意方面的区别,指明鉴赏的路径:江水洗尽了“千古风流人物”的形体,而其功绩不朽,感召后人,于是找寻赤壁战场、追怀英雄豪杰。—— 这是给鉴赏教学作出的基本定位,避免四面出击,浪费时间。
第三步:围绕叙说古事、描写壮景来“赏析”,引导学生捕捉氤氲于篇中的“英雄情结”。其间,分辨“周郎赤壁”与“孙吴赤壁”这个环节显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使鉴赏教学更为丰满。顺势推出结语来收束:“?周郎赤壁?一语虽普通,但含有赞美与尊敬双重情感。看来在阅读时,显性的精彩不能放过,平淡中的奇蕴也要留心。”—— —心思缜密,善于处理细节,安排具有启发性的引导,留下了余味。
第四步:转入下片,先由学生分析周瑜在词中的形象特色,情况尚好。需要往深处探掘时,朱老师适时地引用清人吴乔的评述,托出比照的例子:杜牧《赤壁》诗借对周瑜的否定,来倾吐自己胸怀韬略却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之气。然后,聚集探究的焦点:这首苏词的“己意”是什么?带着问题品味“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为把握住鉴赏焦点,突破全篇难点,铺设了一个非常好的台阶,乃是全课的一个亮点。
第五步:赏析直接抒情的语句和下片之结。有两个细节,气力都花费在咬文嚼字上了:头一处是解说“多情”,后一处是揣摩“还酹江月”
。学生表现出很好的悟性,思维活跃,体会得有一定深度,这与前
边教学思路清晰、品味鉴赏扎实有关,并受益于朱老师的两次点拨:可否把“多情应笑我”改为“失意应笑我”、关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两句的语意关系。学生借助点拨,得出精彩的品评:“多情”是嘲笑自己自作多情,比用“失意”更能体现苏东坡此刻壮志难酬的痛苦;从“还”字可知这两句是转折关系,既然“人生如梦”,就别再为心中的英雄梦忧愁啦,还是借“酹江月”推掉一怀愁绪吧。— —全课高潮涌动在这里,力求穿透词作的思想和情怀之内核,达到了预设的教学高度:尽量走进诗人的灵魂深处。 第六步:播放名家诵读录音,整体感受全篇,巩固鉴赏成果。
—— 课上得流畅,有品味钻研的乐趣,有清晰的层次,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一位青年语文教师能够上出这样的好课,得力于执教者具有鲜明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阅读、积极地解读、勇敢地质疑,进而开启他们的智慧、发掘他们的潜能”;立足文本语言,“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阅读来诠释语言,从而准确解读文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发掘出潜在的意义;重视引导生成,反对“泛个性化解读”,“抓住时机进行引导,重视引导下的动态生成,并对学生的不当理解进行适度的评价、匡正,以帮助学生反思,走出思维与认知的误区”。
也略陈一些可供参考的个人想法。
1.希望能够重视美读和吟唱。全课的教学节奏比较快,学生思维处于激发状态,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不是也潜藏着某些粗疏的因素?一部分学生不断提出新见解,与教师形成互动交流,另外的学生呢?促进全体学生素养提升,是课程改革的一条基本原则。试想,若是将美读穿插在鉴赏过程之中,理性分辨的结论与相对厚实的感受、体悟相结合,是不是更符合面向全体学生,求得教学之真与实的要求呢? 美读是文学鉴赏尤其是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舍弃它,太可惜了。笔者浏览台湾高中名校的国文教学网站,发现那边很重视在赏析过程中加入体悟的元素。比如,在高雄市立瑞祥中学开设的“学习加油站”里,我就听到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吟唱。我们这边也有这首词的吟唱光盘等教学资料,如果搜集来,能为鉴赏教学添加新的亮色。
美读的要义乃是让“理性”与“感性”联结在一起,使全体学生都能缓步进入文本,实现与诗人灵魂的近距离接触,并生发出个性化阅读与鉴赏的新鲜感受,这对高质量地获取语感积淀不无益处。篇篇都这样做,显然时间不够,也没有这个必要,但少量精读示范课,若不这样做细做实,不利于显示“示范”的功用。
2.希望能够重视运用比较的鉴赏方法。这一课,局部的比照做得不错。我所说的“比较”,乃是更大范围里的“比照”,比如让学生读读苏东坡在黄州同一时期的其他经典作品,这对吃透“大江东去”的精髓不无裨益。
3.希望对苏词鉴赏的某些细节给予关照。苏词是宋词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值得学界研究的内
容太多了。我想,本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从中采撷一二,改造之后充实到我们的教学内容里,是件好事。比如,小的方面,周瑜什么时候打的赤壁战役、什么时候娶的小乔,东坡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到的黄州、在黄州写了什么想了什么、之后又去了哪里写了什么,“月”这个意象在苏词苏文里有什么特色..凡此种种,备课时最好全面涉猎,应需而择,为的是能够让重点篇目的鉴赏教学更加饱满。
目前,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常规的做法还是一篇一篇地学习。在此,也介绍一种新的思路,即创建专门的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平台。湖南有一所中学,几年前开发使用了“宋词专题学习网站”,基本内容为五部分:(1)古词常识了解,(2)词牌专题研究,(3)词人专题研究,(4)填词技巧学习,(5)按谱填词。词牌专题研究、词人专题研究是宋词阅读教学的重点,按谱填词是宋词教学的难点。据说那所中学高中生创作的旧体词作已逾半千,有力支持了鉴赏教学。这样系统地求索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新路,预示着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国文教学有了空前开放的实验视野。希望青年语文教师们发展已有的经验积累,冲击新的高度,走向更加开阔绚丽的语文教学境界。
篇五:《我是肉体的诗人》诗评
我是肉体的诗人
——沃尔特·惠特曼(美)
我是肉体的诗人
也是灵魂的诗人
我占有天堂的愉快
也占有地狱的痛苦
前者我把它嫁接在自己身上使它生殖
后者我把它翻译成一种新的语言
啊,我的灵魂
我们在破晓的宁静的清凉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我的声音追踪着
我目力所不及的地方
我的舌头一卷
就接触了大千世界
我是丑陋的诗人
也是伟大的诗人
我享有快乐的极致
也享有痛苦的深渊
前者我把他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使他青春永驻
后者我把他赋予成一种理性的执着
啊,我的灵魂
我们在漫长的凄凉的躅行中
找到了通往光明的前程
我的呐喊鼓动着
我幻想所不及的空间
我的臂膀一张
就拥抱了整个宇宙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是在一个路边的书摊。惠特曼的那本诗集上竟然还有一块儿血污。或许它来自一个动荡的年代,已经发黑的血污,却让我闻到了一股浪漫的味道,而在浪漫的词句当中,我却体会到惠特曼所拥有的令人敬仰的理性。我们始终是在犯着各式各样的错误,原因是我们经常希望能够避免犯错,而当我们真正避免了所有的错误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走到人生终点的时候了,当我们只拥有最后几分钟来追忆整个生命的时候,发现那些错误让我们觉得忧伤,同样是那些错误,让我们觉得欣喜。人的一生总是在追求着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但是却总是被自己定下的愚蠢规则桎梏。“在破晓的宁静的清凉中”,大多数人找到的不是归宿,而是大雾弥漫的石板路街口。我们往往是肉体的诗人,用自己的智慧规划了完美的人生版图,它像是一块巨大的拼图,终将完成的时候,我们却因为太累而拿着最后一块儿拼版倒在了拼图之前;而我希望我们也会是灵魂的诗人,在我们目力所不及的地方,在我们无法了解的地方,用心来感觉,整个漆黑的宇宙。你听到了吗?扑通扑通的心跳声,那是心灵自由的标地,这个时候,请伸开双臂,拥抱你最后找到的自由。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