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3:14:57 作文素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作文素材

篇一:李清照(如梦令二首)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1151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

极强,但流传不多。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解题】

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

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溪边的亭子。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 沈醉;大醉。沈:同“沉”。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不该入而入。藕花:荷花。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 ○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

争渡,争渡, 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争:争着,抢着。○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争渡,争渡”,按《如梦令》词牌规定要用短韵叠句,这里巧迭“争渡”,突出了沉醉之态和急追之情,妙造自然。

惊起一滩鸥鹭。 惊飞了栖息在沙滩上的水鸟。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满滩。鸥鹭:鸥本指海鸥,鹭即鹭鸶,这里泛指水鸟。 ○鸥鹭惊骇,拍翅飞起,与主人公的“争渡”融合一起,形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极天真之能事。

【译文】

我时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亭子里游赏,面对夕阳,开怀畅叙,游兴高,酒兴也高,陶醉得竟忘记了回家的水路。我尽情的游赏够了,已错过光线明亮的辰光。船一掉头,胡里

篇二: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如梦令》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小传】: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常记:长久记忆。

沉醉:大醉。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船渡过。有注“怎渡”者,不宜从。

滩:明·毛晋汲古阁本《漱玉词》作“行”。

【赏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篇三:如梦令 李清照

如梦令 李清照

【年代】:宋

【内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注释】: 常记:时常想起. 兴:指兴致.误:指错.争渡:指急速行驶.滩:指河.湖边上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①,沉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争:同“怎”。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作者背景

张志和(约730-约810),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少年有才学,擅长音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注词释义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古诗今译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名句赏析——“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而春色中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这风、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难怪他要流连忘返了。“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

. 【白话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最早见于唐朝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后来李珣、孙光宪等词人用过此调。

《渔歌子》,又名《渔父》《渔父乐》《渔夫辞》,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入“黄钟宫”。原为单调廿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后来此调多用为双调。“子”即“曲”,《渔歌子》即《渔歌曲》。

渔歌子 [1]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原文注释】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前白鹭飞

[2]2.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3.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 箬笠: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雨具。箬,一中竹子。 6.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7: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8.归:在文中是指回朝廷

【白话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

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诵读赏析】 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 西塞山前白鹭书法作品

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风景,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生活。

篇四:李清照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阙,一是广为传颂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此篇。这首词是李清照早年的记游之作。开头两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点明记游。“常记”两字总领全篇,说明以下所写全都是对某一次郊游的回忆。“溪亭日暮”交待了时间和地点,“溪亭”就是溪边的亭子,一说是作者家乡的泉名之一。那么“溪亭日暮”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作者没有进行一番描绘,留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可以这样想象:作者站在溪边的亭阁之上,观赏夕阳西下的景色。清清溪水,落日鸿雁,朦胧村落,袅袅炊烟,近处田塍如画,远处群山连绵。面对这样的自然美景,女词人忽然酒兴大发,一面欣赏美景,一面举杯痛饮,不知不觉就醉了。

“沉醉”是醉得很厉害的样子,那么醉到了什么程度呢?是醉到了“不知归路”的程度,连回家要走那条道都不知道了。“不知归路”四个字把女词人的醉态刻画的惟妙惟肖。“沉醉”这一句也从侧面揭示了女词人嗜酒任性的丈夫气概。李清照在词中很多地方都写到了喝酒,而且常常喝醉,这是跟一般的闺阁女子大为的不同的地方。“沉醉不知归路”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作者为“溪亭日暮”这种迷人的景色所吸引,陶醉,乐而忘返。正因为“沉醉不知归路”,所以就有后面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两句承前而来是“不知归路”的结果,引进另一番境界。词人这次郊游乘兴而来,兴尽而归。所谓“兴尽”的“兴”既是指“酒兴”,又是指“游兴”。怎样的“兴尽”呢?作者也没有进行具体描绘,大约也留给读者想象吧。也许词人带了几名侍女,赏罢“溪亭日暮”的景观,酒也喝醉了,既然“游兴”和“酒兴”都得到了满足,那就回家去吧。于是她们一行驾着画舫,乘着酒意,在夕阳的映照下驶向归途。写到这里词人笔锋一转,别开生面“误入藕花深处”,“误入”自然是由于“沉醉不知归路”所造成的。作者走错了路“误入藕花深处”,非但没有丝毫的懊丧,反而喜不自胜。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夫误入“桃园”一般,对眼前无意中看到的景象惊喜不已。 “藕花”就是荷花,她们的画舫驶进了一片荷池,一朵荷花亭亭玉立,一团团荷叶随风摇曳,一阵阵荷香沁人心脾,所以她们误入藕花丛中非但没有察觉,竟然还入到了深处。这个“深”字,用的很好,既体现了荷塘之广,又体现了荷花之盛,更体现了她们一行人迷途之远,为下文做了铺垫。尽管荷塘的景色如此美好,但已日暮时分了,既然已入藕花深处,得管快找到归路,回家。 “争渡”就是强渡的意思,连用两个“争渡”,就是把她们手忙脚乱地奋起划船的情态,分生动的表现出来。也许在她们当她们突然意识到误入迷途的时候,片刻间显得有些惊恐,酒也醒了不少,于是呢,大家就奋力划起船来。有人把“争渡”的“争”字解释为“怎么”的“怎”字,虽然词义可通,词曲中也常有这种用法,但不如解释为“强渡”更为生动形象,上下文衔接的更为紧凑。正因为她们奋起“强渡”才惊起“一滩鸥鹭”。栖息在沙滩上的“鸥鹭”,被她们一行人的嬉声笑语和争渡时划桨击水声所惊吓,扑棱棱拍打着翅膀,飞向暮色苍茫的天空。这是又是一番何等美妙的景象,多么动人的场面哪。 “一滩”的“滩”字也用的很好,不仅表现了鸥鹭之多,还告诉了鸥鹭栖息的场所,更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鸥”“鹭”是两种水鸟,这里不一定就是实指这两种“鸥鹭”,也可以是泛指水鸟。作者在这里虽然只写到惊飞的鸥鹭,没有写到人,但她们一行自由活泼,开心玩乐的神情早已传达给了读者。

这首词语言通俗,质朴无华,完全采用白描的手法,把一次平平常常郊游中经历的“溪亭日暮”“误入藕花”“鸥鹭齐飞”的几幕场景,毫不经意的点了出来,形象生动,意境开阔,情趣盎然,一首仅33字的小令却蕴含有那么丰富的内容,充分显示了词人善于剪裁的功夫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篇五:《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3.13~1155.5.12),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语言清新自然;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语言哀婉沉痛。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二)文意赏析

注释:(1)如梦令:词牌名。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词牌名,选自《漱玉词》。

(3)常记:时常记起。

(4)溪亭:临水的亭台。

(5)日暮:黄昏时候。

(6)沉醉:大醉。

(7)兴尽:尽了兴致。

(8)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9)回舟:乘船而回。

(10)误入:不小心进入。

(11)藕花:荷花。

(12)争渡:快速划船通过。

(13)惊:惊动。

(14)起:飞起来。

(15)一滩:一行。

(16)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因为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船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鉴赏:这是一首忆昔词。李清照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虽然尺幅较短,但给人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意境当中。“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是“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之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辨识不出来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地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着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遥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忘情的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曳的船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那里的水鸟都吓飞了。到这里,整首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得想要随她一同在荷花丛中荡舟,沉醉不归。

三)阅读测验

1. 这是一首忆昔词。词中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

2. 词人在出游时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3. 既然是“沉醉不知归路”,又怎么能“兴尽晚归舟”呢?这两句是否矛盾?根据文意回答。

4. 有人把“争渡”的“争”字改作“怎”字,你认为是否能改?为什么?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