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维吾尔族习俗作文40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25:31 作文素材
维吾尔族习俗作文400作文素材

篇一:维吾尔族作文

维吾尔族作文

维吾尔族作文(一)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一些风俗。

维吾尔族有特色的是他们的花帽。他们戴花帽很有讲究,不同年龄,不同场合,要戴不同的花帽。男性老年人一般都戴巴旦姆花帽和吐鲁番花等。巴旦姆花帽是用巴旦核变形和添加花纹的一种图案,其纹样姿态丰富多样,多是黑底白花,感觉庄重、古朴、大方。吐鲁番花帽的特点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颜色火红鲜艳、艳丽夺目。姑娘、妇女都很喜欢再尔花帽,即金银线盘绣花帽,所绣的花多是立体的,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给人以华贵端庄之感。伊梨花帽,是流行在伊梨地区的一种大方、雅致,小男孩、小女孩都喜欢的花帽。五瓣花帽,维吾尔语称为“白西塔拉多帕”。一般的花帽是四瓣拼缝成的,而这种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了一瓣,帽子较小,纹样比较简单。

维吾尔族住的房子,一般都是用泥土建成的。用天窗采光,屋里设有壁炉,屋顶平坦,可以晾瓜果和粮食。饮食以面食、玉米和大米为主。日常的食品有:烤饼、瓜果、面条、抓饭、茶、奶等。

维吾尔族是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我喜欢新疆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作文(二)

在我们的国家之中,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我已经忘记得七七八八了,但是,我的脑海里,却一直地紧紧地记住了一个民族的名字,就是在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聚居着一群能歌善舞的人。他们的歌舞,从来不受任何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论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侯,想跳就跳。

维吾尔族的人热情奔放、性格豪迈,所以他们的服装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妇女爱穿宽袖轻盈的连衣裙,衣料一般选用著名的“艾得里斯绸”。男袍称“袷袢”。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巾扎腰。过去女子多在宽袖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今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

维吾尔族不论男女老幼都戴绣有各种花纹的多帕(花帽)。女子喜戴耳环、手镯、项链等装饰物。维吾尔族的少女,她们都是梳十多条发辫,因为她们全是以以长发为美的。但婚后一般改为两条,辫梢散开,头上别产月形梳子作装饰,也有将双辫盘成发髻者。

我向往着,我一直,一直都是在向往着,我一直都在向往着维吾尔族的人民,能歌善舞,想跳就跳,不受任何限制。

我为祖国有一个这样的少数民族,而感到骄傲!

维吾尔族作文(三)

中国的版图上有56个少数民族,而每个民族的特色都是与众不同且别具特色。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维吾尔族。因为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维吾尔族目前有800多万人口,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了苗族,位居于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前五名。

维吾尔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例如家喻户晓的“新疆舞”,那婀娜的舞姿使人着迷,还有>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等,这些都是闻名中外的。还有维吾尔族位于我们“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新疆盛产葡萄,且新疆的葡萄汁多味甜,使葡萄成为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水果。

维吾尔族的人很喜欢跳舞,所以他们的舞蹈也分好几种,最常见的就是: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而伴舞的乐器,当然也不下数十种。

以上关于维吾尔族的介绍都是耳熟能详的,但可是有一样可能很少会提起,那就是维吾尔的民族医术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维吾尔族的人不单只舞跳得精美绝伦,并且医术也是如此高明。

虽然维吾尔族的文化传统远远不止这些,但仅仅是这些也足以让人不禁感叹:中国56个民族,果真与众不同、别具特色啊!

篇二:维吾尔族的习俗

维吾尔族的习俗

民族简介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总人口达987万人(2009年) “维吾尔”是“团结”、“联合”之意。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

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

民族语言

全民族使用维吾尔语。

民族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民族节庆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房屋建筑

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制图案。 宗教习俗

当前,维吾尔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于逊尼派。

饮食习惯

一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

服饰特色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

民族禁忌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蒙古族的习俗

【民族概况】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现在通用的文字蒙古文。

【风俗禁忌】

(1)礼仪往来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 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2)婚礼习俗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

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新娘梳着少妇的发式,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轿后要哭泣,表示不忍离开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进洞房。

【宗教信仰】

宗教:蒙古人大多信奉的是萨满教。

祭祀:

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宗教音乐,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使用圆形单鼓伴奏。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

【优美服饰】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

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

【节日庆典】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 鲁班节, 燃灯节。 节日后,各村寨忙着收小麦、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这些农活后,工匠们又成群结队外出承包建筑。

【草原人家】

“”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篇三:作文《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

六年级(3)班 (大)艾克旦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名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名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北方有一个古老的名族,那就是——维吾尔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的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风情。提到维吾尔族,大家眼前就会浮现出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维吾尔人能歌善舞,维吾尔人的舞蹈主要特点就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没有歌,维吾尔人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为了维吾尔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歌舞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无论什么人,什么地点,什么时间,想跳就跳。维吾尔人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花,又似花园里一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维吾尔人聚餐形式花样繁多,规格不限。有时男孩儿割礼,有时女孩扎耳朵眼。亲朋好友都要聚餐唱歌跳舞,以示庆贺。聚餐的日子不在于吃,而在于歌舞,聚餐时非常热闹······ 这就是豁达乐观的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篇四:维吾尔族生活习俗

当代维吾尔族生活习俗的发展与转变 内容摘要:维吾尔族的服饰与穿戴,饮食习惯,交通居住习俗与娱乐休闲活动,独特的民族习惯,与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当代维吾尔族人的生活习俗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的现状与转变,维吾尔民族的生活习俗与其他民族文化【主要是汉民族文化】不断交融中的变化。 关键字:差异 转变 文化交融

正文: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维吾尔族作为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主体民族,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与内地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不同,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的习俗也就自然不同。维吾尔族的生活习俗包括其服饰,饮食,人生礼仪,建筑居所,交通,喜好禁忌等古老遗风和民族性格,维吾尔族的这些生活习俗是在其本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但它随着时代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着,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通过了解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可以看到其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发展历程。

维吾尔族的服饰习俗。维吾尔族男性出门时,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女性则要戴头巾。男的参加送葬或丧后宴则一定要戴帽,否则被人为不礼貌或不尊重对方,同时参加喜庆活动时也要戴帽子,这种习俗也是维吾尔族的一种美德,由于地区,职业和年龄的差异,维吾尔族的帽子也变化多样,各有不同,所以帽子也是辨别维吾尔族人的籍贯,职业和年龄的重要依据。维吾尔族的帽子主要分为三种,即皮帽,

单帽,花帽。每种帽子的地域性很强,分布不一,南疆的人带花帽多喜欢以巴旦图案为主的“巴旦多帕”,吐鲁番人则喜欢红花绿叶,颜色鲜艳的帽子,而北疆的群众小帽上则无花。维吾尔族姑娘在婚前与婚后戴的帽子也不同,婚前一般以地毯图案构成的“吉连姆多帕”和在金丝绒上绣小花的“杜哈瓦多帕”,而婚后则不戴这种帽子,中年男子和知识分子喜欢戴浅绿色小红花的“齐满塔什干多怕”,家庭较富有的妇女则戴一种用珍珠串成的“玛江多帕”。这种花帽做工细,颜色亮丽,光彩夺目,是一种精湛的工艺品。出花帽外,皮帽的种类也很多。

维吾尔族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其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规定;所有的穆斯林女子都要佩戴面纱。维吾尔族妇女的面纱和盖头因经济条件不同,质量也不同。并不是所有的都一样,面纱和头巾有棉织的,棉丝混织的,也有完全丝织的,颜色有咖啡色,褐色,黑色和白色等。其大小规格也不完全一样,一般可蒙到腰部以上,但大的却可蒙到臀部以下,维吾尔族妇女蒙纱巾的年龄没有统一的规定,最早从十几岁开始,五六十岁的妇女也有蒙面的。

维吾尔族男子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巾,它是随着维吾尔族的服装蛤袢而产生的。其是一种长外衣,这种外衣没有扣子也没有口袋,腰巾可以其到扣子的作用,也可在腰巾携带一些东西和食品等,维吾尔族男子穿上蛤袢,系上腰巾显得雄姿勃勃,精神抖擞,腰巾长短不一,长的可达2米多,可以在腰间绕几圈,也有方形腰巾,系在腰间漏一个角,显得很有风度,腰巾多为黑,蓝等深色,一般不用白色,

其质量有布,绸和织棉等,腰巾上有花,印花,青年人的腰巾色彩艳丽,中年人的较为雅淡。

到了冬季,维吾尔族男子都要穿大衣,最暖和的大衣要数“居瓦”,他是皮大衣的意思。这种大衣多是冬季外出的人穿,新疆的天气十分寒冷,“居瓦”的领子有30多厘米左右长,袖子也比手长30多厘米,下身可拖到地面,腰围比一般大衣大一倍多,其材料都选用黑色的老羊皮,制作时皮板朝外,毛朝里,外面不挂布面,起重量可达10多公斤,这种长耳肥大的皮大衣在外过夜,即可当被和缛,又可隔潮和保暖,过去冬季坐马车,赶路人与车夫离了这种“居瓦”,一般是不“敢轻举妄动”的,非常重要。

维吾尔族是个喜欢绣花的民族,把各种花卉汇成图案,秀在衣服上,是生活富有诗情画意。妇女们穿的长外衣,短外衣,背心,裙子,衬衣,裤子几乎所有的服装都印有花的图案,连男子的衣服上也秀有花纹。如男子合领长短衬衣,在领口和胸前都绣有十字花的图案,显得很有活力,维吾尔族妇女品种多,所绣的花纹也丰富多彩。她们衣料多用布,绸,平绒金丝绒等,在各种服装的领口,胸前,袖口,肩等部位,用金,银线和彩线绣成几何形小花,小叶,表现出维吾尔族的艺术格调与浓郁的装饰美感,维吾尔族男女都用穿套鞋的习惯,其中以老年人居多,套鞋多用橡胶做成,里面称有紫色的绒面,即可以保暖,有可以保护靴鞋。套鞋分为两种,一种圆头的叫套鞋,主要套在马靴外面或皮靴外面,另一种尖头的叫软底皮鞋套鞋,这种套鞋多为老年人和宗教人士所用,特别是宗教人士进清真寺前,要脱鞋才

能进入大殿,他们穿软底皮靴,外面套套鞋,进大殿时只要脱掉套鞋就可进入,十分方便。

现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商品经济的影响,维吾尔族人在穿戴方面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对于戴帽的习俗,现在并不是所有的维吾尔族人都戴帽子,在北疆和许多城市里,很多年轻的维吾尔族青年都不再戴帽子,或者有一部分人也转戴从内地传入的鸭舌帽和其它较为流行的帽子,只是在过节或参加隆重的民族活动时才戴传统的帽子,而在南疆地区,由于人们思想较为保守,尤其是农村,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还保留着戴帽的习惯,不过,由于夏季炎热,传统的帽子并不能帮助人们遮太阳,所以现在在农村很多农民也开始接受其他非本民族的帽子,如遮阳帽,草帽等,能让农民在地里干活的时候,免受阳光的照射,颇受人们欢迎。对于妇女戴纱巾的习俗,如今在新疆戴纱巾的妇女越来越少,只有在南疆喀什,和田地区的偏远农村,有少数妇女戴纱巾,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妇女的地位不断提高,她们和男子一样从事各种劳动,参加各种社会劳动,蒙面纱会妨碍她们进行正常的交往和生产劳动,对于维吾尔男子系腰巾,穿大衣的习俗,由于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很多外来时尚的衣服的传入,大部分维吾尔男子不再系腰巾,只有在南疆一些农村和年长的男子才系腰巾,而对于大衣,如今,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人们不再穿其上路,使用的人也渐少,不过由于其良好的保温性以及其实用性,现在很多内地的汉族人也开始穿着,现在的维吾尔族套鞋,不仅维吾尔族穿,其他少数民族也穿,就连有的汉族同志也开始穿起套鞋

来,很是流行。总的来说,维吾尔族人在穿戴方面受外来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影响,已发生了很多改变,现在城里的维吾尔族人与北疆的很多维吾尔人在穿戴方面以和汉族人差不多,但是其并未遗弃本民族的习俗与服饰,身上还是保留了许多本民族的特色。

维吾尔族的饮食习俗。维吾尔族的日常饮食有抓饭,奶茶,烤羊肉串,烤包子和薄皮包子,香馕,凉面,羊杂碎,烤全羊,木塞莱斯。抓饭是维吾尔族最喜欢的食品之一,抓饭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和清油,做出来抓饭油亮生辉,香气四溢,味道可口,营养丰富,那香喷喷的气味,让人垂涎欲滴,逢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的日子里,维吾尔族人一定要做抓饭来招待客人,因为做抓饭的主料胡萝卜,洋葱,羊肉等营养价值都很高,所以抓饭是营养极为丰富的大补之饭,同时也是省时,省力,饭菜俱全,众口好调的理想食品,特别是在招待上百家人之时,做抓饭能让人都满意。

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小吃,其实把肉切成薄片,用铁杆穿上。放在燃烧的无烟煤上烤,然后洒上些辣子面,精盐和孜然,数分钟即成。其色呈焦黄,油亮,味微辣,不腻不膻,嫩而可口。其之所以风味独特,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新疆羊的品质优良,这是与本地水草条件有密切关系,另一个是新疆的烤羊肉串选用了特殊的调味品-孜然,这都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

烤包子,也是维吾尔族的主食之一。深受其欢迎,烤包子是在馕坑里烤,用死面,皮子擀的很薄,做成方形,馅用羊肉丁,羊油,

篇五:维吾尔族民俗后部分

第一章 维吾尔族传统民俗和节日

第一节 成人礼

无论少数民族还是汉族,婚姻都是男性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但在维吾尔族,一个男性人生的另一件大事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就是割礼。作为父母,他们有义务为儿子操办这一神圣的仪式,即使负债也要操办,而且场面越大越好。

割礼原为阿拉伯半岛古代居民的习俗,后被伊斯兰教沿袭,成为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通行的重大人生礼仪,属于“圣行”。

割礼在我国新疆维吾尔族中受到格外重视。维吾尔族进行割礼的时间多在春秋季进行,一般是在单月,孩子的岁数也要求是单数,如5岁或7岁。在这个仪式中,由专门的人员(古时候由专门施行割礼术的长者,现在是由医院医生来施行)割去男孩的包皮。

图为妈妈带着要割礼的男孩前往举

维吾尔族习俗作文400

行仪式

过去,在举行割礼仪式前一天,受割

礼的孩子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在村里同龄

小孩的陪同下,骑着马走亲串友,痛痛快

快地玩一天,并通知他们参加割礼仪式。亲朋好友要送衣服、衣料、腰巾等礼物给男孩,并给骑来的马头上挂满了各种颜色的布条。

许多地区施行割礼时,专门施行割礼术的长者把锋利的“吾斯吐尔”(折叠式小钢刀)藏在袖内,不让受割礼的男孩发现。开始,长者对男孩进行蒙哄,把男孩裤子脱光,用手摩挲男孩的生殖器的包皮,佯装若无其事地给小孩讲故事,或是用其他方法分散他的注意力,趁男孩不备,敏捷迅速地用板夹住其生殖器的包皮并割掉。手术前后仅用1分多钟,等男孩感觉痛疼准备哭喊时,忙把剥好皮的鸡蛋塞进男孩的嘴里,堵住孩子的哭声,等孩子吃完鸡蛋,剧痛早已过去了。割礼后,男孩卧床休息几天,受到特殊的照顾。如今农村牧区仍然保持这个习俗。

近年来,城市维吾尔人的割礼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一些变化。现在大多数家庭请医生给孩子施行割礼术,割礼仪式也通常在割礼以后举行。割礼后象征着成年的开始。

男孩的爸爸和男宾们握手表示欢迎和感谢

女宾也由女主人接待,但不握手,行注目礼

宾客们排队随礼

各种水果糕点

第二节 婚礼

维吾尔族人从提亲到结婚一般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1、选亲

男方家长从亲戚朋友、邻里或从别处为儿子物色姑娘,选中以后,就通过别人告诉儿子,征求儿子的意见;儿子也可自己物色对象,但须经父母同意。

2、接亲

姑娘一经选定,由家长出面拜托亲戚朋友中的两名中年男子到女方提议结亲,经女方家长同意,才可以订亲。

3、送订亲礼

送订亲礼时由男方的母亲带上事先准备好的聘礼,在三四名妇女的陪同下去女方家。女方备餐热情招待。餐中,把带去的礼物一一拿出,当面交给女方,并商定送大礼的日期。

4、送大礼

作为大礼送的衣物、食品及其他东西要比第一次送的多得多。送大礼时,陪同人数和娶亲人数一般由双方商定。男方的父母在亲友及邻居的陪同下到女方同女方的父母和主要亲属正式见面。送大礼的客人要受到

女方的热情款待。之后,双方共同商定结婚日期和婚礼事宜。

5、婚礼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把举行婚礼需要的东西送到女方家里。当天,新郎新娘两家同时在各自的家里摆席招待来宾,现招待男宾,后招待女宾。男女不同席;庆贺礼物由女宾带去。新郎、新娘由各自的陪伴陪同,聚集在女方院内一间屋中弹唱跳舞。举行婚礼,要请伊玛目或宣礼员诵经。仪式上,新郎新娘同时吃一块在盐水里泡过的馕,意思是“同甘共苦,永结良缘”,因为盐和馕是维吾尔人生活中最离不开的两样东西。

第三节 葬礼

在维吾尔民间,当老人或就要被病魔夺去生命的病人处在弥留之际时,其亲属就请来一位阿訇到家里念经驱鬼避邪,同时,由阿訇用小木勺往弥留者的嘴唇上不断滴着“符水”。

维吾尔族的葬礼讲究“落叶归根”

“落叶归根”——许多民族都有这种习俗,而维吾尔族却非常讲究这一点,他们愿意在自己家里静静的死去。如患重病治疗无望时,他们便出院回到家里,而不愿死在病房,有人突然在外地去世,家属也要千方百计把尸体运回家乡埋葬。维吾尔族人在家里去世后,并不马上报丧,而是对死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