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三国演义刘备性格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3:21:47 体裁作文
三国演义刘备性格特点体裁作文

篇一: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故事情节

一、“仁”的代表——刘备

1.形象: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性格: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狡 诈、有心计的人,是“圣君”的代表。

情节:桃园结义 三顾茅庐 占领荆州 夺取汉中 建立西蜀 夷陵之战 白帝托孤

2.精彩片段

桃园豪杰三结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三英战吕布(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董卓得知华雄被杀,便领大军与盟军大战于虎牢关。吕布勇不可挡,接连杀败八路诸侯。一天,吕布又来挑战,北平太守公孙瓒大怒,迎战吕布,没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张飞截住吕布连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见张飞不能取胜,便上前来助战,刘备见两个弟弟战不下吕布,也挥动双股剑上前助战,终于将吕布打败了。

青梅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赚城斩车胄)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障、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

简析“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情节中曹操刘备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答:“煮酒论英雄” 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

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巧度难关,体现了他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第三十四回 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夫人早对刘备怀有戒心,当他听到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时,就对刘备起了杀心,遂与弟蔡瑁密谋,以刘表的名义在襄阳设下“鸿门宴”,请刘备赴会。在宴会上,伊籍将蔡之害计密报刘备,并引其从西门单骑速逃,蔡瑁随后追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马前蹄忽陷,刘备挥鞭急呼,马忽似龙驹,纵身而起,跃过檀溪,刘备脱险。

三顾茅庐(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由于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小僮说诸葛刚外出远游。第二次刘备只见到诸葛均,就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然后冒雪回去。第三次恰好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得以相见。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刘玄德携民渡江(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曹操大军压境时,刘备率部从荆州向南撤退,荆州十余万百姓自愿跟随刘备撤退。有人对刘备说:“我们应该赶快退保江陵。现在带着这么多老百姓,能作战的人不多,若曹操大军追上,何以拒之?”刘备说:“夫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刘备为关羽报仇,率全国之兵讨伐吴国,兵败退守白帝,一病不起,诏诸葛亮等大臣到白帝,抚其背说:“我有先生相助而成就帝业。然而我甚浅陋,未采纳丞相之言而伐吴,自取其败,悔恨莫及。我死在旦夕,不得不以大事相托。”于是将遗诏递给诸葛亮,一手掩泪一手把着诸葛亮的手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刘禅软弱,先生以为可辅佐则辅佐,若不可辅佐,则请先生自为成都王。”诸葛亮听罢,手脚无措,流泪跪拜在地说:“臣怎敢不尽全力辅佐后主,以尽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呢!”

3.其他典型故事情节

刘备摔阿斗

赵云与乱军中救回阿斗,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日:“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日:“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二、一代奸雄——曹操

形象:面色惨白,目光锐利。

性格:奸诈狡猾 自私残暴 纵横恣肆 权谋机变 从容不迫 志向远大 飞扬跋扈 目光敏锐

情节:煮酒论英雄 华容道 官渡之战 许田打围 挟天子以令诸侯 梦中杀人 杀杨修 杀华佗 杀吕伯奢家

曹操献刀(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见董卓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相问。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公。”董卓接刀一看,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逃之夭夭。

错杀吕伯奢(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曹操与陈宫逃亡,躲到吕伯奢家,吕家杀猪款待,曹操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又听见有人说:绑上再杀。于是,不问青红皂白,连杀吕家八口,最可恨的是,当他发现杀错人之后,并没有放过吕伯奢这一无辜的老人。当陈宫责怪他残忍时,他振振有词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著名的京剧传统剧目《捉放曹》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情节改编的。下面是京剧中陈宫唱词:“我先前自道他(曹操)宽宏量大,却原来贼是个无义的冤家,马行在狭道内我难以回马。”陈宫为何骂曹操“无义”?“狭道内难以回马”又为何事?请简要叙述《三国演义》相关的情节。

【答案】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割发代首(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跣足迎许攸(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3.其他典型故事情节

割须弃袍 曹操被马超击败溃逃,听见有人叫:“穿红袍的是曹操!”便脱下红袍。又听见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便惊慌割了胡子。又听见:“短胡子的是曹操!”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曹操乘机逃走。马超追去,被曹洪拦住。曹操逃脱。

横槊赋诗 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众将好不威风。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

请你们来,为我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梦中”杀人 曹操身居高位,怕被人暗害,便对手下说自己梦中好杀人,睡觉时,旁人不要靠近。一次睡觉时被子滑落,近侍替他盖上,他跃起杀了近侍,又躺下睡觉。醒后故意惊呼:“何人杀我近侍?”左右以实告,才假装悲伤,命厚葬之。

杀粮官王垕 寿春伐袁术时,曹操与袁军相持月余,粮食“不敷支用”,曹操便让管粮官王垕“以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垕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将士的愤怒,纷纷传言丞相欺众。他暗中派人探得消息,不惜用毫无过错的王垕之头来稳住军心,平息众怒。

三、“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

继承父兄基业 (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决计破曹(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演义》里曹操也说过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话。曹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请简要叙述这一情节。

[示例](1)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东吴 (濡须口),孙权率兵七万抵抗一月之久,曹提多次进攻仍不能取胜,休战期间便去观察孙权军营,(2分)他从远处看到东吴将士纪律严明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2分)不禁脱口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1分)

孙权遗书退阿瞒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曹操起兵进攻东吴,双方对峙于长江两岸,僵持不下。时近开春,江水上涨,曹营不少已经进水,兵卒叫苦连天。曹操已经有些退兵的想法,但一时骑虎难下。孙权给曹操送来了一封信,先是指责了一番曹操,然后暗示曹操要趁回避江水上涨撤兵,果然曹操即刻退兵。

篇二:刘备的性格分析

刘备的性格分析

摘要: 人物性格和历史事件是双向选择,互相制约。“性格决定命运”,人物性格是决定历史事件的内在因素。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其性格极其复杂。他重义爱民,但心存诡诈,是一个两面性突出的悲剧人物。这种仁义与诡诈并存的二元对立性格,是他成为一方之主的前提,也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刘备 两面性人物 性格悲剧

刘备的形象在历史发展中也在不断变化。随着“帝蜀寇魏”“颂刘非曹”的议论,曹操的形象江河日下,成为“奸雄”的代表,而刘备则声誉渐长,成为“仁义”的化身,博得后人的广泛同情和爱戴。但是一个人的性格决不是单一化的,远非“仁义”二字可概括形容的。他的总体性格可用“折而不挠”概括,细分就是仁义与诡诈的二元对立。同时,其性格中的悲剧因素也是他政治悲剧的重要原因。

一、折而不挠,败而不馁

《三国志》作者陈寿说:“先主(刘备) 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刘邦) 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国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曹操) 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1] 这段话相当精炼地概括了刘备的性格特征,他是三国中个性较为丰富的人物之一。

作为一个英雄,《三国演义》一开头介绍刘备就是“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2 ] 说他有政治远见,比别的统治者更懂得“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而且也非常机智,能屈能伸,并能竭力隐蔽自己的英雄本色,体现出他“折而不挠”的总体性格特征。

刘备的性格形成与他的出身背景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三国志·先主传》说:“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3 ]这样的出身对他的成长及为人处世自然产生了微妙影响。因在讲究门第等级的汉末他经常遭人歧视,所以,刘备非常看重自己的出身。

刘备的人生道路非常曲折,在创业过程中,他经常像丧家之犬一样惶惶不可终日。毛宗岗曾批注:“前乎此者,依托吕布,又依托曹操,后乎此者,依托刘

表,又依托孙权。茕茕一身,常为客子,然则备之为君,殆在旅之六五云。”[ 4 ]他的一生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危机和生机,撇开刘备的政治动机不讲,这的确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折而不挠,败而不馁,为了憧憬的目标而始终不懈奋斗着。

二、宽厚仁慈,人心所向

刘备的性格主要表现为仁义,这与他的政治背景有关。他既没有过硬的军事实力又没有广大的革命根据地,既无“天时”,又无“地利”,只能占“人和”一条。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出“宽厚仁慈”,待人以诚的性格特征。他曾说:“我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他的这些仁义表现使他的名声在民间迅速扩大。因此他在落难之时仍然有强大的号召力,有军民十万愿背井离乡追随他。

刘备爱民得民,他曾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他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为政在宽,史无岢敛记载。更是注重社会安定,他非常赞同赵云的意见,“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避免了试图“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 5 ] 的一次重大的伤及民利的决策失误。最受人们赞扬的是他宁知不利而不弃民的举动,他因此而博得了广泛同情,对其以后的发展和历史评价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刘备用人重义,待人以诚,对于人才的吸引的确收到了“以性情相契”的效果。孔明自诩“凤翱翔于九仞,非梧不栖。”他之所以应刘备之聘,是因为备乃“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6 ]毛宗岗第三十七回评:“玄德望孔明之急,闻水镜而以为孔明;见崔州平而以为孔明,见石广元,孟公威而以为孔明,见诸葛均,黄承彦而以为孔明。”无论是德行、名分,还是对人才的态度,都符合孔明心目中的明君条件。首先,政治上是“仁义”之主,能够建立一种君民上下相亲和谐的封建政治秩序。次之,人伦上应是“知己之交”,

[7 ]能建立一种君臣亦兼师友的和谐的封建人际关系。他对人才的吸引力并非来自

家世、地位和实力。而是由于他的政治伦理素质符合先进知识分子的理想愿望。

三、隐忍韬晦,权谋诡诈

身处乱世之秋而想成就一番霸业,需要极高的智慧。如刘备者,曾依托吕布、曹操、刘表、孙权,都能够逢凶化吉,非隐忍韬晦、随机应变而不能存其身。他是一位颇有政治头脑的野心家,能够随机应变,度过重重逆境。他善于团结部下,从诼郡起兵,一生打了不少胜仗,常常是寄人篱下,但他所领导的集团,却始终

是败而不散,最后进入益州,取得根据地,建立蜀汉王朝。[ 8 ]

刘备的出身在汉末各个军事集团首领当中可算是最没有地位的,其奋斗历程也相当艰辛,经常东窜西逃,甚至兵败到老婆孩子都不顾的地步。这些独特的生活经历,让他学会了处事谦恭小心,养成了隐忍韬晦的性格特征。

刘备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有着很深的城府。在很多时候,他的仁义都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这些体现了他性格中权谋诡诈的一面,也是他隐忍韬晦性格随着现实环境改变的发展趋势。不利的政治环境迫使刘备在世人面前戴了一副假面,将真实的东西深藏心底。[10 ]李贽评本在篇末批道:“刘玄德不受徐州,是大奸雄手段,此所以终有蜀也。盖大贪必小廉,小廉之名既成大贪之实亦随得也。奸雄举事,每每如此,非寻常人所能知也。”[ 11 ]

刘备收买人心的手段更是高超,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这一谚语便源于人人熟知的典型事件。当阳长坂坡,赵云单骑救回阿斗,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试想刘备臂长过膝,弃此子于地,能伤之乎? 他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是哭,用眼泪和假装的殉百姓来收买更多人民的归附之心。最体现他收买人心手段的便是他送徐庶一事。

刘备的仁义其实就是他的政治策略。《三国演义》六十回引正史曰:”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他明示诚敬、阴怀诡诈。特别在他对待刘表父子的态度上,使他获得了很大的政治资本。刘备阴怀诡诈的一面也应从另一角度看待,成大事者往往不以小义而废大谋。道义上固然不足为鉴,但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角度分析,似乎无须多责。

四、性格复杂,悲剧人生

刘备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出身卑微形成了他复杂的性格,而他的性格又是造成其政治悲剧的主要原因。《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载陆逊上吴王书说:”备于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寻备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畏惧。”这是深知刘备悲剧之言。但就”群”的连锁反应而言,刘备必继关张而死———因为他们的鲜血流在一起,一人流血,别人亦必血尽而亡。[12]

刘备为二义弟之死而伐吴,从道德上讲,无可厚非。然而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刘备却是失败的,这点与曹操相比就差了一截。政治家要综观全局、冷静理智的处事。刘备是一个不够格的政治家,虽然在道义上他是胜利者但在现

实中他是一个失败的君主。自从关公死后,他就丧失了基本的理性,错误连连。张飞再死,终于使他作出了或许连他都终生遗憾的决策--伐吴。刘备将兄弟之义看的高于一切,最终也为这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和国家的前途。

刘备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从更大一个层面上讲是时代的悲剧。“性格因素是他悲剧的内在原因,而时代因素则是他悲剧的外在力量。”[13]虽然刘备定国西蜀励精图治,诸葛亮努力发展经济,使得蛮夷之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但与中原相比,西蜀无论是地域、人口,还是经济繁荣方面都远远落后。在经济实力上,西蜀小国很难与曹操的中原大国相抗衡;对于军事人才的录用和培养上,刘备让很多有志之士失望。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刘备的实力都要比曹操逊色许多。历史选择了曹操,也只能选择曹操。因为在各方面曹操是那个时代的最强者,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刘备则只能是一个逆历史潮流的反动者,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牺牲者!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中华书局,1982

[2(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三国演义刘备性格特点)][4][9]毛宗岗.三国志演义回评[M].辽海出版社,2002 (第一版)

[3][5]罗贯中.三国演义[M].岳麓书社,1986(第一版)

[6] 张作耀.论刘备[J].文史哲,2002

[7] 刘上生.《三国演义》和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J] .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卷

[8] 雍国泰.《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J ].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卷,1992

[10] 王前程.《三国演义》圆形人物论[J ].明清小说研究,2003

[11] 陈传席.明反曹,暗反刘[J].明清小说研究,2000

[12] 萧兵.《三国演义》里的性格悲剧[J].明清小说研究,2003

[13] 赵文慧.刘备的性格分析[A].淄博师专学报。2009

篇三:论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的塑造

德州武城 张艳美

指导教师 吕高超 潘庆玉

关键词:三国演义 刘备 重德尚义 礼贤下士 计谋过人 坚韧不拔

摘要: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霸道昌而王道衰,诸豪强为了夺取天下而攻城略地,杀人盈野,弃仁义而不顾,凭恃的是实力、武力和暴力。《三国演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与诸豪强相比,刘备势单力薄,既无实力,又无地盘。尤其是与曹操、孙权相比,劣势明显。曹操占尽天时,孙权占尽地利;刘备几乎是靠白手起家来与他们争天下,依靠的主要是人谋,即以仁德忠义来争取人心,招揽人才,扩充实力。刘备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更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而从起事之初就刻意树立自己的仁德宽厚形象,并由此广泛地赢得民心。作为“采小说,据正史”的《三国演义》,虽然如实地描写了历史人物的主要经历,但却不囿于正史和某些历史著作,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的艺术虚构的方法,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情趣,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其中又以刘备最为突出. 罗贯中极力在《三国演义》中塑造刘备胸有大志、重德尚义、仁德爱民等方面的理想化的封建仁君形象,以“仁德”赢得了民心,人民纷纷归附他。罗贯中对刘备仁义之师,仁政之举,可以说是尽情颂扬彰显。同时又抓住其礼贤下士、重用人才、慧眼识英才等来塑造刘备的善于用人。他聚揽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臣武将,特别是感动了诸葛亮出山辅佐,竭忠尽智,死而后已,最终奠定刘备三国鼎立有其一的基业。作者对刘备“仁君”形象的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理想。也反映出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百姓渴望贤君明主的出现,渴望太平盛世的到来。这部文学作品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封建统治者的价值观以及正统思想在封建社会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

同时,作者在塑造刘备“仁德”形象的同时,还向读者呈现出善于审时度势,精于谋略的天下“枭雄”的 形象。刘备打起“汉室宗亲”的旗帜,标榜正统,使其自然成为他与群雄争霸的一张王牌,为自己赢得在政治上的优势。同时,作品又赋予刘备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各路军阀穷兵黩武、逐鹿中原的时候,他还是位卑职小,势单力簿,无处安身,只得带着兄弟寄人篱下,委曲求全。他先从吕布,再事曹操,又投袁绍,后依刘表,直到曹操统一北中国、孙权坐领江东之时,他还几乎没有什么势力,更没有一块地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虽连遭挫败,但刘备败而不馁,折而不挠,不懈奋斗,拥有雄心壮志的刘备何时何地都坚持“忍”为上策。他暗暗积累力量、蓄势待发,就为有朝一日复兴汉室。

绪论《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段历史中,政治事件风云变幻,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三国演义》在曲折紧张,舒展自如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人印象深刻,其中又以刘备最为突出. 本文就罗贯中如何在《三国演义》中塑造刘备的重德尚义,礼贤下士,计谋过人等性格及其成因加以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人物,感知社会,认识历史,借鉴历史.

一、少年刘备虽贩履织席为生,但胸怀大志

《三国演义》开篇置当时诸多显赫人物于一边,首先将后起的、出身孤寒、名不见经传的刘备作为第一英雄推向读者,以期收到先入为主的效果。渲染他的出身,描绘他的异形怪貌,凸显他的远大志向,预示他将获得成功而贵为天子,进而不断完善他的形象,提高他的身世。

(一)据《三国志》陈寿记载,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是汉景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备少年丧父,家道衰落,与母亲贩履织席为生。在刘备家东南角有一棵高五丈多的桑树,远远望去,“童童如小车盖”,刘备儿时与一群小孩在树下游戏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1】可见少年刘备虽出身贫寒,却胸怀大志。家境清贫使得刘备没有纨绔子弟的坏习气,反而坚定了他的志向。他“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时,立誓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兴复汉室。自桃园三结义至白帝城殒命,刘备为实现大济天下、兴复汉室的理想壮志,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二)出身于皇族

首先在书中编造了宗族世谱。《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编造了一个自汉景帝到刘备共十九代的直系传承世系,虽然祖父、父亲未及封侯,但使刘备出身皇族的“世爵之家”在书中得以明确。其次,让皇帝认刘备为皇叔。《三国演义》第二十回记载: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候。自此人皆称刘皇叔。

二、“仁德爱民”形象的塑造

作者用艺术虚构的技法来塑造刘备“仁德”形象,体现其“收民心之智”罗贯中在塑造刘备“仁君”形象时,始终让其“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贯穿于小说始终。首先, 刘备是以“仁”立世的。刘备的“仁义”是众所周知的,他在汉末诸强施虐时以宽仁誉满天下,感召百姓,聚拢英才,从而建立帝业。 是“仁义”使刘备成为东汉之末的乱世的人心所向,由一个贩履织席之徒

而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天下枭雄,成为蜀汉开国的贤君仁主。

作者从生活小事和心理言行等微观方面来塑造刘备的“仁德”

任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入主益州后“开仓赈济百姓”, 因此当督邮来到安喜县要淘汰刘备时,五六十个老人一齐到督邮馆驿为刘备苦告求情。后来刘备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投奔荆州刘表,受命屯驻新野多年,他以安民为务, “军民皆喜,政治一新”,因而受到新野百姓歌颂:“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刘备的一生始终牢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结义誓言,即便到了穷途末路,也心系百姓。在生死关头,刘备表现出的仁德爱民品德更为感人。当他由樊城经襄阳向江陵撤退时,十几万百姓愿追随他渡江,因而只能日行十余里,曹兵追来,情况危急,众将劝刘备“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竟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民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行至当阳,果然被曹操率兵赶上,十余万军民顿时大乱。刘备在张飞保护下且战且走,至天明,身边仅剩百余骑,他不禁大哭道:“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虽遭到惨败,但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胜利。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名扬天下,远得人心,近得民望,成为刘备迥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因而刘备入川时,其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满路瞻观,焚香礼拜”。刘备虽无权无势,但他靠自己对百姓的“仁德”征服了百姓。

(二)同时,作者还从人心所向、为人处世、教导后世等宏观大方向塑造刘备的“仁”。刘备的仁德品格给他带来了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凝聚力。原本被曹操打散的军队很快又集结到他的身边,参加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已归顺曹操的很多刘表的部下又纷纷投奔刘备,短时间之内,刘备的势力迅速崛起,形成三国鼎足之势。甚至刘备临终时仍不忘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他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也自然成为历史上最有人缘的平民皇帝了。

(三)作者除了注重塑造刘备的“仁德”,还着重塑造刘备的“义”。

1、由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需要而正史中又没有依据的内容,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是采用民间传说为蓝本进行再创作,来展示刘备集团的向心力、凝聚力,颂扬他们的“义”。[2] 自桃园三结义刘备对结义弟兄关羽和张飞,视如手足,同食同寝,情同骨肉,患难与共。即使当了皇帝也从来不摆架子。为报关羽张飞之仇举全国之兵攻打吴国,后被吴国儒将陆逊火烧七百连营,大败蜀兵。刘备遂退兵白帝城,卧病不起。从"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到"雪弟恨"兴兵伐吴,为义而死,履行了当初桃园三结

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2、在整个三国时代,刘备的人气和号召力是第一的,这无可置疑,因为他重情重义.化名单福的徐庶刚投奔刘备,曾试探刘备的仁德之心,说刘备所骑“的卢”马妨主,让他将此马先送给意中仇人。刘备闻言变色,斥责徐庶“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刘备对徐庶坦诚相待,拜他为军师,打败吕旷、曹仁之后,刘备更视徐庶为天下奇才。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要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允其离去。刘备拒绝了孙乾所设留住徐庶的计谋,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挥泪送别,甚至"伐树望徐"。可见刘备爱才之深又仁义之极。

3、曹操攻打徐州时,公孙瓒应徐州太守陶谦的求助,派刘备带兵解了徐州之围,陶谦让刘备接掌徐州之印。关羽、张飞等都劝他接受,刘备一再推辞,认为这是陷他于不义。刘备对同宗刘表父子也表现出大仁大义。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刘备垂泪答道:“吾兄临危托孤于我,今若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于是决定走樊城以避曹操。这体现了对同宗兄弟的“义”。

4、作者除了正面直接描写刘备讲义气,还从刘备集团的“忠”侧面烘托、刻画刘备的“义”。如在第二十七回和二十八回,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张飞与见面怀疑他背叛兄弟投降曹操。而刘备相信兄弟,见了关羽也丝毫没有责怪。从侧面来看,关羽愿意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追随刘备而去,以及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的金钱美女所动。以及公孙瓒败落后收了赵子龙、赵子龙救阿斗杀了七进七出和马超投向刘备,诸葛亮为其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等事例,刘备集团的“义”,都从侧面烘托了刘备的“义”。是刘备“义”的感召,使部下甘愿为其抛头颅,洒热血。树立“仁德宽厚”的形象,争取人心。刘备曾对庞统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此段话清楚地表明刘备之所以行仁履忠,是出于一种反曹操之道而行的政治智慧或曰权谋,是以仁义忠厚为招牌,争取天下人心以达到自己夺取天下的目的。”

三、用人之智

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和蜀汉政权的开创者,既是靠“仁德”来服民心,同时又是靠计谋来来立世的。既有“仁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作者罗贯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刘备“谋略大智”

的。

(一)礼贤下士 尊重人才

说起礼贤下士,尊重人才,大家自然会想到“三顾茅庐”。作者在描绘这一故事时善于铺陈,使妙笔生花.例如,为塑造刘备礼贤下士,求贤如渴的性格时,将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渲染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凡三往乃见”几个字,至《三国志平话》也只是简单讲述了三谒卧龙的经过,且文字粗率,缺少文采。而《三国演义》则对此进行精心构撰。先是以司马徽、徐庶等人的评论和推荐,使诸葛亮人未出场以经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时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3]且看对此事件的精雕细琢:初见孔明,刘备见其仰卧在草堂几席上休息,便不顾关,张二人的劝阻,愣是拱立阶下半晌;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但闻孔明"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渲染铺叙,生动的刻画出刘备思贤如渴的情怀。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始终敬重,委以重任,君臣之间可谓肝胆相照,如同鱼水。他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对此,西晋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末曾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4]感恩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后,感恩戴德,励精图治,鞠躬尽瘁,为刘蜀集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慧眼识英才

1、知人善任的政治情怀和美好品德在《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刘备形象上也有充分体现。对几经周折而追随他的赵云,刘备予以重用,危难时刻也深信不疑。长坂坡惨败,糜芳见赵云冲入曹阵,他和张飞都说赵云是投奔曹操寻求富贵去了,而刘备却坚信赵云“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也。”果然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寻救出阿斗冲杀回来。

2、在对魏延马谡的认识和任用方面,刘备更表现了超出诸葛亮的知人之明。魏延原为勇略过人的荆襄名将,刘备兵败投襄阳刘琮,魏延违背刘琮之意开城门迎刘备,后又在长沙斩韩玄、救黄忠、投拜关羽。诸葛亮主观地认为魏延有反骨、久后必反而欲杀之。刘备不仅救下魏延,而且用其长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史载“刘备为汉中王还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可见刘备对魏延的重用。马良之弟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

篇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刘备,关羽, 张飞的故事情节及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的故事情节及性格特征

诸葛亮

经典情节

隆中对

隆中对可以说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场。在此之前,种种铺垫,徐庶的走马荐诸葛,水镜先生的卧龙凤雏论,以及对崔周平等人的描述,都深深的吸引了刘备,也深深吸引着读者,而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终于千呼万唤的出来了,那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有什么才能呢?他会不会像传说中的一样?或者会让刘备让读者失望呢?所以读者就像舌战群儒中张昭说的一样,睁大眼睛在盯着诸葛亮呢。所以,诸葛亮一出场,就是个神仙派头,羽扇纶巾,身长八尺,面如冠玉,种种描写,让人们认识到,起码诸葛亮相貌不输人(相貌在东汉末年也是评定人才的一个标准),接着就是诸葛亮和刘备的一通对话。这就要介绍诸葛亮的谋略了,刘备去找诸葛亮,不是让他搞公关,不是去发掘演员的,所以相貌,没有用,关键还要看谋略。于是诸葛亮就开始论述天下大势,当然,他说的内容我们都知道,就是“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的典故了,其间诸葛亮指出了刘备现如今的最大难题,在于他没有地盘,之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说的入情入理。到此,不止刘备,就是读者也会对这位未出茅庐的年轻人刮目相看了,他太厉害了!整个诸葛亮的形象也活了起来。

表现出的性格

个人认为:

第一表现了诸葛亮的超然脱俗。从形象到他所居住的环境都可以看出来。

第二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确实惊人,谁都知道三国最终是三个国家,但是在当时,诸侯混战,曹操强大,孙权很弱小,至于刘备更是寒碜的到家,诸葛亮就敢说将来是个三分天下的局面,就敢说刘备可以与曹操、孙权这两个大军阀抗衡,确实了不起,基本把时事看透了!

第三表现诸葛亮的务实精神。易中天先生说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没有一句空话,句句关乎刘备的切身利益,这也是为将来那个鞠躬尽瘁的蜀汉丞相做伏笔吧。

第四表现了诸葛亮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终于正统的思想。否则他不会跟刘备。刘备在演义中是大仁的人,诸葛亮之所以辅佐他,主要还是因为这个,诸葛亮一来怀才,想成就不世之功,二来也确实为了解救苦难中的百姓,当刘备说出为了复兴汉室而不自量力时,我相信诸葛亮已经就同意出山了。

第五表现了诸葛亮的出世精神。在随刘备走之前,他吩咐弟弟照看好农田,待功成后来此隐居。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思想。说明他不贪恋世俗,一心修身。

刘备:

经典情节

三英战吕布

刘备的行为,很容易让人误解为一个只会哭只会跑,像是女人一样的人。所以作者安排了这场撼人心魄的“大比武”。吕布,三国第一勇士,武功无敌,这样一个人,普通人见了就得腿软,但是刘备和他的两个弟弟不是这样。他们都是英雄,所以敢于挑战对面这个“怪兽”。于是先是张飞,之后关羽,之后刘备,挨次冲上去,四个人走马灯似的战斗在了一起,旁边人都看呆了!吕布支持不住,最终败下阵去,刘关张看着败走的吕布,哈哈大笑,这是何等的豪气!这说明刘备是个英雄!

摔孩子

个人认为这说明了刘备有其狡猾的一面,看着满身鲜血的赵云,是在想不出安慰之辞,于是想这么个招。感觉刘备有些不地道,但是换了我们自己呢?摔孩子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在说永安托孤。这个不细说了。

表现出的性格

体现了刘备的大仁大义,竟能举国托于贤人,真不容易!即使他不是真心的,但起码也说明刘备是个英雄,是英雄他才不放心诸葛亮,是英雄他才想出这样的话来钳制诸葛亮。

张飞

经典情节

当阳一吼

一声吼死曹操一个战将,真是把张飞的勇烘托到了极致。一个人,一匹马,一支枪,站在桥头,曹操数万大军楞是没敢往前走一步,不但没往前,在张飞吼过之后还掉头就跑,这是何等的气魄!真个张飞这个人物完全活在了读者眼前,也展现了张飞那种无畏的气魄,以及震慑寰宇的那种能量!

义释严颜

义释严颜的时候诸葛亮还对刘备说,翼德懂得用智谋了,真是主公之福!这是对张飞另一面的展现,说明张飞的粗中有细,张飞不是个只知道一味的猛打猛冲的莽夫,他有智谋,也会用智谋,

张飞的肖像

一方面是个勇武无敌,有些莽撞的将军

另一方面还是关键时候会用智谋,懂得灵活取胜的帅才。

关羽

经典情节

千里走单骑

有这一出戏,关羽的武圣人之名就不虚!一个人护送这嫂嫂过五关斩六将。在曹操极端的礼遇下,依然不忘兄长,挂印封金,毅然去投奔刘备,而且临走的时候所有事都处理的井井有条,来去分明,真是大丈夫!后来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依然不为动摇,最终终于找到了刘备,不愧是义绝!这体现了关羽武艺超群,而且义薄云天!

华容道

对方阵营的首脑,只为当年对自己礼遇有加,就放走了他。明知回去就是一纸军令状在等他,仍然放走了曹操,可见关羽把恩义看的比生命还重要!

荆州拒婚

孙权为了讨好关羽,想为自己的儿子说媒,娶关羽的女儿,关羽二话没说,一句“虎女焉嫁犬子”把人打发了。这时候的关羽已经变质了,他早已被骄傲自大侵蚀了。这也为他后来的败走麦城埋下了伏笔。

篇五: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1)江渚上(2),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三国世界,在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个性十足。先来说说蜀王刘备吧。 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

一、宽仁爱民

在《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二、敬贤爱士 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其中就有三顾茅庐的故事。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刘备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次往访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足智多谋

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当曹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

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明君”范型。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