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宜阳虎头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9:14:37 优秀作文
宜阳虎头寺优秀作文

篇一:洛阳佛教文化

洛阳与佛教的渊源

经学兴于洛阳,佛教传于洛阳,理学渊源于洛阳。此文化史上之三大学术主流,无一不发源于洛阳,流传于四方,垂传于后世。关于佛教传入中国内地,见于史籍的最早为三国魏鱼豢所撰《魏略.西戎传》。文中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但这时还没有宗教活动,到了东汉初年,佛教才开始逐渐流传。

东汉时期,洛阳是帝国之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交通便利,商客云集,为佛教传播提供了优越条件。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谙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回到洛阳,次年于雍门外建白马寺。一般认为以白马寺的创建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摄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东汉时期绝大部分佛经都在洛阳翻译,该寺是最重要的佛经译馆。此后,西域僧人不断来到洛阳,参与佛经翻译。从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至献帝延康元年(220年)间,译经者12人,译出佛经292部,395卷。译经的同时,也开始讲经。如安世高,善汉语,在洛阳讲经,听者云集。东汉时期的佛教传入,佛经翻译,讲经活动,

最早佛寺的创建都集中在洛阳,洛阳成为中国佛教的发祥地,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早期传播和佛事活动的中心。

自从白马寺落址于洛阳后,洛阳便成为中国的释源和北方佛教的重镇。杨衍之《洛阳伽蓝记》中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有佛寺一千多座,虽然经过周武宗毁佛的影响,到隋唐时期,洛阳佛寺数目大减,但是由于国家的支持、外来高僧的交流,浴阳佛教文化并没有沉寂,而是更加发达,并且随着佛教不断地本土化,佛教文化逐步走进百姓生活,成为当时城市生活的重要方面。

洛阳诞生了佛学巨人。洛阳游子玄奘遍学华夏佛学后,西天取经,在印度论法无人可敌,被印度佛教界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可谓学贯中西第一人。他又是中国历史上翻译佛经最多的人,论研究、传播佛学,功名盖世,永载史册。洛阳一带,特别是龙门山间,埋葬着众多像玄奘一样终生献身佛学的高德大僧,他们的名字在佛教传播史上灿然耀目。洛阳是一些佛教流派的诞生地和光大之地,禅宗诞生于少林寺(历史上长期属于洛阳)。玄奘创立的法相宗,随着遣唐使和游方僧的足迹传到东瀛。洛阳与佛教有关的民间文化同样珍贵。玄奘故里、白马寺、唐僧寺、花果山奠定了“西游记”故事的根基。龙门卢舍那、东郊古唐寺、宜阳灵山寺、汝阳观音寺、嵩县云岩寺等流传着诱人的传说故事。

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佛寺陡然增加,最盛时达一千三百六十七所。洛阳有佛教石窟造像,始于迁都之时营造的龙门石窟,北魏晚期,相继有巩县、偃师水泉、嵩县铺沟、伊川、渑池鸿庆

寺、宜阳虎头寺等石窟的开凿。宣武帝时,洛阳居住“百国沙门三千余人”。“时佛法经像,盛于洛阳,异国沙门,咸来辐辏,负锡持经,适此乐土。”北魏迁都洛阳后,由于帝室、王公、贵族的狂热奉佛,寺塔的兴建,石窟的开凿,在洛阳掀起一个空前的高潮。下层人民多有信奉,相继出家与日俱增。京都洛阳当时已成为我国佛教文化的中心,被外国僧人誉为“佛国”和佛都。由此可见洛阳北魏时佛教的盛况。然而这些同,巍峨壮丽的寺塔都早已随着历史上的战火化为灰烬,泯灭无存,为今日所永远不能再见。唯一留存下来的却是这一时代开凿的龙门石窟。它为我们今日研究北魏时期洛阳的历史、佛教、艺术等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实物资料。

在唐高宗与武则天执政时期(650至704年),洛阳佛教进入了极盛期。显庆二年(657,唐高宗李治首次来到洛阳,同年十月,就诏令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从此以后,李治在位期间,他曾经九次来往于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之间,共寓居洛阳达11年零3个月。显庆四年,李治还诏迎法门寺的护国真身释迦佛指舍利至洛阳大内供养,皇后武则天还特意为舍利制造了金棺银椁。

684年,武则天执政后,立即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实际上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洛阳已经成为全国的政治与佛教中心了。武则天对洛阳有特殊偏爱,她总共寓居洛阳达49年之久。武则天临朝执政时期,龙门开窟造像之多居历代之首。在此期间,朝野上下又特别重视佛法,当时的佛教大师如义净、神秀、实叉难陀、菩

提流志等人都曾经受到了武则天的优礼,他们传法译经的主要地区也在洛阳。高宗麟德元年664,沙门静泰就在洛阳撰写成了《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录》五卷,对后世的佛经编目工作产生过重要影响。洛阳佛授记寺还是当时的一个译经中心,华严宗的法藏、印度僧人慧智,以及义净等高僧大德们均活动于该寺。再加上武则天对佛法极端地推崇,终于使洛阳的佛教成为全国之冠。武则天授命怀义上演的伪造《大云经疏》之剧,以及制作超巨型的佛像,都是在洛阳完成的。一时间,地处伊水两岸的龙门石窟就成了唐王朝皇室的开窟造像中心区域,上自皇帝、皇后、太子、亲王、公主,下至朝廷显贵、黎民百姓,纷纷来到这个风景秀丽的河畔山崖间,出资镌刻佛像,以寄托自己和亲人们的各种祈盼。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佛教能够在东方地区好多国家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的吻合。我们特别要说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发生的变化。灵帝时有印度竺佛朗在洛阳宣讲佛教,并著有《牟子理惑论》主张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调和。佛教教育传遍了整个国家,对于我们的生活文化思想起了融合作用,与我们中国儒道思想融成为一体,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基础。佛教教育从汉

朝起一直到清朝,国家社会以及百姓都非常喜爱与认真的学习,带给中国几千年来的长治久安,是个很大的稳定力量,这是我们应当认识与不可忽视的。

篇二:梳理一下中国历史各朝代为洛阳留下的“文化遗迹”

梳理一下中国历史各朝代为洛阳留下的-文化遗迹 历史上洛阳为十三朝古都,每个朝代都为洛阳这片神奇的地方留下“历史印迹”;珍惜我们的文化资源,善待先辈留下的遗产,发扬并传承这些优势资源,是当前我辈需要做的事情。

夏代:二里头宫殿遗迹(偃师)、杜康村(汝阳)、孔甲墓、帝皋(洛宁崤山)等;

商代:尸乡沟商城遗址(偃师)、商王庙(偃师)、伊尹祠(嵩县)等;

周代:周成周城(洛阳瀍河两岸)、东周王城(洛阳涧河两岸)、韩国故城(宜阳西韩城)、滑国故城(偃师)、老子故里(洛阳瀍河东岸)、孔子入周为礼处(老城东关)、战国粮仓(洛阳涧西九都路南)、东周王城宫城区(涧河东岸九都路北)、上清宫、下清宫(老城邙山翠云峰)、周王陵(涧西周山)、周公庙(老城)、苏秦墓、张仪墓(洛龙楼)、 周代王陵(邙山、 白马寺东、~1928年洛阳金村大墓事件)、武王会盟台(孟津)、召公听政甘棠遗址(宜阳)等;

秦代:三川郡(白马寺汉魏城)、白起擂鼓台(龙门)、项羽坑杀降卒(新安县西)、马陵道(洛宁崤山)等;

汉代-西汉;南宫(白马寺汉魏城)、薄姬庙(新安)、汉河南县(洛阳西工)、田横 就义处(偃师尸乡沟)、汉函谷关(新安东关)等;

汉代-东汉:东汉洛阳城(白马寺汉魏城)、东汉礼制建筑(洛河南)、光武庙(宜阳汉山)、 东汉帝陵(邙山)、白马寺(汉魏城西)

等;

三国-魏国:曹魏洛阳城(白马寺汉魏城)、魏明帝陵(汝阳)、妥灵宫(老城)、曹操阅兵台(瀍河西岸)、关林(洛龙关林)、金墉城(汉魏城西北)、洛神庙(现在偃师宓妃落水处和洛阳老城东关都有洛神庙的遗址,在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的“洛出书处”,有一洛神庙,庙内张洛神之像,供洛神之位)、关帝庙(洛阳市县均有)等;

西晋:西晋洛阳城(汉魏城)、金谷园(汉魏城西北)西晋帝陵(偃师首阳山)等;

北魏:北魏洛阳城(汉魏城)、永宁寺塔(汉魏城内)、龙门滨阳三洞(龙门)、帝后礼佛图、帝王礼佛图(龙门现国外)、嵩岳寺塔、法王寺塔、永泰寺塔、少林寺(登封)、虎头寺石窟(宜阳)、万佛山石窟(吉利)、水泉石窟、(偃师)、石窟寺(巩义)、尔朱荣诛杀宫人(孟津黄河南岸)、北魏帝陵(邙山)等;

后梁:皇帝朱温墓(伊川)等;

隋朝:隋唐洛阳城(洛阳老城)、隋西苑(洛阳涧西)、隋唐大运河(伊洛河)、隋唐粮仓(老城含嘉仓,回洛仓)、周公庙(王世充所建老城)、李密城(汉魏城西北)、兰昌宫、福昌宫(宜阳三乡)孟昶墓(邙山)等;

唐朝:隋唐洛阳城(洛阳老城)、东、西上阳宫(西工、涧西)、兴泰宫(宜阳)、兰峰宫、崎蚰宫(洛宁)、兰昌宫、福昌宫(宜阳三乡)、龙门奉先寺(龙门)、合璧宫(洛阳西郊)、白居易故居、狄仁杰故居、太平公主故居(洛龙)等;

北宋:北宋洛阳城(洛阳老城)、北宋衙署(老城十字街)、赵匡

胤故居(瀍河夹马营)、北宋洛阳园林十八(洛龙区)、司马光故居(偃师)、范仲淹墓(伊川)、邵雍墓(伊川)、李煜墓(邙山)、吕蒙正故居(偃师)等。

篇三:洛阳文化产业

关于洛阳文化资源开发

一、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概况及其特点

洛阳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之圣地,是中华文化之源、文明之本、三教祖庭。以各类文物为依托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但凝聚了中国历史各个阶段的精华,而且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也占有重要的份额,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现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类历史文化资源遍布洛阳各地,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不但构成了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促进洛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概况

概括起来,洛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有形历史文化资源和无形历史文化资源两大类。

1、有形资源。可分为8小类:

遗址类:主要有五大都城遗址。从目前考古工作的成果来看,已探明并发掘的有夏朝二里头遗址、商都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隋唐东都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既是我国都城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灿烂历史,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古墓葬类:洛阳已发掘的古墓葬数以万计,以洛阳为中心,在周围形成了庞大的古代墓葬群,尤其是邙山古墓群最为壮观,是中国的“金字塔”。此外,周王陵、东汉皇陵、曹魏皇陵、西晋皇陵、北魏皇陵、唐恭陵、后梁宣陵、后晋显陵、烧沟汉墓、西周贵族墓群、东汉刑徒墓、伊尹墓、狄仁杰墓、

杜甫墓、白居易墓、颜真卿墓、范仲淹墓、劭雍墓、二程墓、王铎墓等,都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博物馆类:洛阳现有洛阳博物馆、关林古代艺术馆、“天子驾六”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洛阳都城博物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偃师商城博物馆等,洛阳文物众多,馆藏文物达40多万件,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古建筑类:佛教建筑有白马寺、香山寺、灵山寺、龙马负图寺等;道教建筑有上清宫、吕祖庵、洞真观等;名人故里祠堂有伊尹祠、周公庙、光武庙、关林、府文庙等;会馆主要有山陕会馆、潞泽会馆等。

名人故居类:出生在洛阳,生活在洛阳,成就在洛阳的名人无数,名人故里、名人文化类资源十分丰富。如玄奘故里、二程故里、李贺故里、老子故宅、狄仁杰故居、邵雍故居等,以及围绕他们所发生的一些故事、传说,都具有开发挖掘的具大潜力。

石窟、碑刻类:龙门石窟,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等朝代,经过400多年的开凿。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还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此外,还有千唐志斋墓志铭及散落在民间的大量碑刻等,也都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洛阳周边还有偃师水泉石窟、新安西沃石窟、宜阳虎头寺石窟、嵩县铺沟石窟、伊川石佛寺古窟、吕寨石窟、孟津谢家庄石窟和吉利万佛山石窟等,

书法类资源:洛阳历史上书法大家灿若群星,留下了《龙门二十品》等碑帖瑰宝。颜真卿的书法,在中国的影响很大,他和唐代另一位以楷书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被人合称为“颜柳”。颜真卿死后,葬在偃师北山。王铎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代大家,其书法艺术从明末清初直到现代影响了中国400余年,向有“神笔王铎”之誉,这些都是洛阳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

传统产品类:最能代表洛阳,且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品种有:

洛阳唐三彩、洛阳宫灯、黄河澄泥砚、仿古青铜器、洛阳杜康酒、洛宁竹帘等。

2、无形资源。无形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根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牡丹文化和古代科技文化等八个方面: 根文化:洛阳是中华文化之源: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古老、最权威的文化经典,孕育了中国最原始、最具生命力的艺术萌芽,《河图》、《洛书》、《周礼》、《诗经》等,都堪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华。洛阳是中华民族之根: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无论是上古传说,还是历史记载都反映了河洛地区在中华民族起源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即使在今天,根在河洛也仍然是全世界华人的共识。

宗教文化:洛阳是三教祖庭。宗教的产生、发展和融合是中国历史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儒教起源于洛阳,道教创始于洛阳,佛教首传于洛阳,理学光大于洛阳。儒道释三宗的汇聚大大提高了洛阳作为中国宗教圣地的作用和优势。

民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洛阳风物民俗就是中华风物民俗的渊源和缩影。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民风、历史传

说、民间故事、民谣谚语、民歌民乐、民间舞蹈、杂技等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

名人文化:洛阳历史上杰出人物众多。比如伏羲氏、伊尹、周公旦、苏秦、白圭、贾谊、许慎、桑弘阳、玄奘、刘禹锡、李贺、白居易、司马光,以及武则天等众多帝王。留下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洛阳纸贵”、“程门立雪”、“武皇贬牡丹”等众多典故,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 饮食文化:洛阳传统名食名菜主要有洛阳水席、洛阳浆面条、烫面角、洛阳胡辣汤、牛肉汤、羊肉汤、洛阳燕菜、鲤鱼跳龙门、清蒸鲂鱼、长寿鱼等众多品种。特别是洛阳水席,风味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目前,在中国能称为“席”的只有“满汉全席”和“洛阳水席”。洛阳水席是一张难得的城市品牌。洛阳燕菜、 长寿鱼、鲤鱼跳龙门、清蒸鲂鱼等历史名菜,都有一些十分美好的传说故事。

牡丹文化:洛阳是牡丹之乡,洛阳人爱牡丹、养牡丹,千年如一,始终不渝。古往今来,以洛阳牡丹作为艺术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胜枚举,给洛阳牡丹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目前,洛阳已成功地举办了二十三届牡丹花会。随着牡丹成为国花,洛阳牡丹文化资源及牡丹文化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牡丹文化资源的开发将出现一个更加光明的前景。

古代科技发明:主要有青铜铸造技术、陶瓦、铁器铸造及使用、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蔡伦造纸术、指南车、雕版印刷术、火药、浑天仪、地动仪、候风仪等,均最早出现于洛阳。

古代文学作品:洛阳是历代文人骚客集居之地,他们在这里著书立说,成就了许多撼世之作。《尚书》开启了中国散文之门,《诗经》汇集了洛阳最早的诗篇。历史上曾有汉魏

文章半洛阳的佳话,还有太康文学、唐宋诗词等。千百年来,洛阳人文昌盛,杰作并出,全唐诗5万余首,其中与洛阳有关的就有5千余首。与洛阳有关的众多文学名家名作是洛阳宝贵的文化资源。

(二)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

洛阳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大市,文物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数千年,“多、古、高、少”构成了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点。具体可概括为四性:

一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体现一个“多”字。截止目前,洛阳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24处。仅以博物馆为例,现有洛阳博物馆、关林庙、天子驾六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洛阳都城博物馆等7处,馆藏各类文物多达40万余件,精品荟萃,琳琅满目,许多藏品及国家级文物,堪称华夏文明的瑰宝。 二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厚重性,体现一个“古”字。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4000多年历史中,洛阳就做了1300多年的京城。洛阳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就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伏羲氏、高辛氏、后稷、契,以及仓颉造字、伶伦作乐等人物及传说,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三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品位“高”。洛阳长期作为都城存在,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艺术之精湛,在国内外极为少见。如洛阳龙门石窟,如今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河南仅此一处,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五大都城遗址,已被国家列为大遗址保护计划,其在东西50里的范围内汇聚了五大都城遗址,其开发价值不仅在中国,在世界都将是一个巨大的震撼;白马寺长期作为

篇四:古建筑资料

河南地处中原,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样地之一,历史文物非常丰富, 古代建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四十年的考古发掘, 发现了异常丰富的建筑遗迹.南召县云阳镇小空山, 发掘出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猿人居住的洞穴. 安阳县小南海北楼顶山上发掘出距今一、二万年前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址。各地还发掘出大批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房基窖穴。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成排的房屋基址, 部分残墙高达1米许,国内罕见。河南龙山文化分布范围相当广泛,而且发掘的遗址也比较多、如汤阴县白营遗址,出土纵横排列有序的房基四十多座。房基底部有清晰的夯印, 说明四千年前我国已有夯打技术。在安阳八里庄、淮阳平粮台、永城王油坊等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不同形状的土坯, 询为我国已知最早的土坯。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址。且平粮台城址发现有四座城门和十几处高台建筑。并发现我国现存最早的陶排水管道,郑州和堰师尸乡沟两座商代遗址、以及安阳殷墟,都发掘出规模较大的官殿基址。有的还发现有城门、道路及排水设施。信阳县出山店西周遗址,发掘出简易的水上建筑遗迹。河南众多的东周城址有丰富的建筑遗存。登封县告成北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阳城遗址, 除残存高大城墙,城内还发现有砖铺地的大型建筑基址, 以及贮水设施和供水管道。洛阳市已探出西汉时期的地下粮食仓窖50 余座。并已发掘两座。为研究西汉储粮建筑提供了重要资料。

河南现存地面上的古建筑, 从东汉到清代连绵不断, 且石阔、石窟、寺庵、庙观、砖(石)塔、城垣、书院、牌坊、华表、石柱、天

文台、园林、桥梁、会馆、衙署、陵园、祠堂、民居、水利工程等建筑品类齐全,多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

汉代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时代。这时期建筑群的布局和木结构、砖石结构技术已趋于成熟, 独特的中国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但由于历史原因, 汉代木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解放后我国有发掘的数以千计的砖石结构的两汉墓葬, 以及出土的砖石建筑模型,为研究同时期的建筑结构、形制、建材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地面上存留的石构建筑—阙, 更是研究东汉建筑的直接实证,登封县的太室阙(建于东汉元初五年)、少室阙(建于东汉延光二年左右)、启母阙(建于东汉延光二年)、正阳县东岳庙阙(建于东汉)、现仅存东阙,这些阙均为庙阙。南阳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厅堂、楼阁、阙观等图像, 也是研究汉代建筑的重要资料。

南北朝时期的木构建筑也已不存,我省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寺、义马市鸿庆寺石窟、堰师县水泉石窟、宜阳县虎头寺石窟、淇县前嘴石窟、安阳县灵泉寺石窟、新安县西沃石窟、鹤壁市五岩寺石窟、嵩县铺沟石窟、安阳县小南海石窟、林县千佛洞石窟、方城县佛沟摩崖造像等。除这些石窟本身真实的表现出南北朝时期营造制度外。洞窟内所刻的砖石、木构建筑图象, 再现了当时佛塔、厅堂、楼阁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登封县城北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平面十二角形, 十五层叠涩密檐式砖塔。通高近40米、用青灰条砖垒砌, 砖与砖间黄泥桨粘合, 塔身内中空呈筒状, 系我国现存最

早的砖塔。形制独特,询为塔中孤例。安阳县灵泉寺旧址上矗立着北齐时建造的双塔— 道凭法师烧身石塔, 单层方形, 塔形秀丽, 雕刻精美。两塔基本相同,通高分别为2.22米和2.14米,西塔刻有? 大齐河清二年三月十七日? 的楷书题记。我国除几座殉葬的小石塔和石窟塔柱外,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隋代虽然历史短暂, 但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隋文帝代周建隋的第二年,就建造规模宏大严整的大兴城。炀帝时大兴土木,每月役使二百多万人修建东都洛阳城。修桥建塔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曾在全国八十多个地方的佛寺内,先后三次建塔一百多座(统一绘制图样、确定日期、同时开工兴建),如今豪华的宫殿建筑和木质佛塔早已不存,现存山东四门塔和河北赵州石桥已成了凤毛麟角,非常可贵。我省现存的隋代文物不多。省博物馆所藏洛阳出土的彩绘陶房、安阳张盛墓出土陶房、开封博物馆收藏的邴法敬造像石刻(上部雕刻歇山殿顶、龛额雕刻单层方塔)。较真实的表现出隋代建筑形象。临颖小商桥长21米、宽6.8米, 系三拱石桥,桥体雕刻多种花纹图案。桥梁专家茅以升派人调查后推测此桥建于隋代,且早于赵州桥。但一些文物专家认为该桥可能晚于隋代。安阳县灵泉寺大住石窟, 开凿于开皇九年, 是研究隋代建筑和石窟艺术难得的实物资料特别是隋代开凿的佛塔、殿堂、亭阁等窟龛最引人注目, 是研究隋代建筑的宝库。另外,南阳县石桥镇鄂城寺塔、邓州市城内福胜寺塔、鄢陵县城内乾明寺塔, 有关文献记载为隋代建筑。在公布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也误将前两座塔公布为隋代建筑,经勘察考证或考古发掘, 证明三

塔均为宋代建筑。登封县法王寺塔,是平方方形的叠涩密檐式砖塔,具有明显的初唐建筑特征。部分学者认为此塔可能建于隋代,有待进一步考证。

唐代建筑文化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存唐代木构建筑全国仅有七处, 河南尚未发现唐代木构建筑、但存留着丰富的唐代砖石建筑。就目前所知文物价值较高的砖石塔多达三十余座。除前述的登封法王寺塔外,还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砖塔,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的登封县净藏禅师塔;唐代稀有的六角形石塔,登封县少林寺肖光师塔;全国现存砖雕艺术价值最高的唐塔, 安阳县修定寺塔;造型秀丽的密糖式方塔, 汝州市风穴寺七祖塔等。河南现存的唐代石窟中的建筑, 都是研究此时期建筑的绝好资料。

五代时期, 历史短暂, 战争频繁,中原虽为建都之地,但存留文物不多。禹州市城内原有一座五代石幢, 雕刻精美的建筑图像,不但具有重要的石雕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建筑史研究价值, 惜‘文革’时被打毁。现存的建筑文物有卫辉市城内后晋时建造的陀罗尼经幢, 幢顶刻有房屋建筑等;温县慈胜寺大雄殿前伫立有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建造的石经幢, 幢身第四层刻有八角形亭顶,第六层雕刻方形城堡,每面皆有城门, 其上有重檐歇山城楼。并刻有双阙,其上有阙楼和角楼;武陟县妙乐寺塔,建于后周, 十三层叠涩密檐砖塔, 平面方形,中空呈筒状,外轮廓为抛物线形。用青灰条砖不岔分垒砌而成,砖与砖间用泥浆粘合,为我国现存不多的五代时期大型砖塔。登

封县少林寺行钧禅师塔, 建于后唐同光四年(924年)。平面方形, 单层单糖亭阁式砖塔。保留着唐塔的建筑风格。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瓦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同时, 总结了唐以来建筑成就制订了设计模数和工料定额制度。编著了《营造法式》, 是中古时期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建筑著作之一。成为我国建筑史上一个重要阶段。我省北宋文化遗存较为丰富, 除众多的瓷窑和村落遗址、砖室墓葬、码该四造像外, 建筑文化占居着重要地位。现存此时期的木构建筑有两座, 一座是建于宋开宝年间的济源市济渎庙寝宫, 单檐歇山, 面阔五间, 进深三间, 檐下使用五铺作双抄偷心造斗拱。单材耍头上臵齐心斗。柱头仿上隐刻慢拱,宋初的建筑特征比较明显, 为我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另一座为登封县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营造法式》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年),二者仅差25年。所以建筑史学界把初祖庵大殿作为研究《营造法式》的实物例证。这座距今八百多年的木构建筑, 虽经元、明、清时期重修, 但大木构架改动不大, 斗拱等多为宋代原件。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为了保护、研究这座珍贵的建筑。数次派专家制订修葺方案并拨专款, 历时三年, 进行了复原性修葺

宜阳虎头寺

, 更换了宋以后的木构件, 恢复了剪边瓦顶。河南现存北宋砖石塔近四十座,这是我省建筑文物中的一大优势。综览全国宋塔, 绝大多数平面为八角形, 六角形者极少, 这是宋塔的基本特点之一。然而河南境内的宋塔, 则与此相反, 除少林寺附近四座宋塔为方形外。其余比较重要的开封市铁塔、开封市繁塔等24座北宋砖塔, 就有17座

篇五:城市旅游文化之古建筑

城市旅游文化之古建筑 城市是旅游文化中心、游客活动中心。大力发展旅游城市文化,构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城市文化体系,是优秀旅游城市发展趋势。

说到旅游城市文化,我个人比较喜欢古建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商标。而建筑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文化和特色的表现形式。

参观古城民族文化建筑,我们可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感受城市文化品位,及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这些都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旅游观光休闲价值。 我们祖国有着悠悠数千年文明史,曾经长久引领世界文化之大势。中国古代建筑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河南地处中原,乃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古代建筑成就灿烂辉煌。 历经沧桑保存下来的中国古代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信息,是一本厚重的书,又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还是一种美妙的语言。

弯弯河畔,水光山色相映;绿树丛中,亭台楼阁相望。庭院重重进深,花木自然点缀;门窗融会天地,廊榭沟通人和。正中安居辛劳一生的父辈,两厢长幼序列、男女有别,各个家庭及其成员相互独立又联系自然,欢声笑语间偶闻鸡犬之声。老有所养,幼有所爱,其乐融融。村内晨曦中袅袅飘升的炊烟,村头淙淙流水浮起的拱桥,村外古塔上落日的余晖,还有飞翘屋檐下的明月,无不诉说着乡村绵长的温柔。

河南的古代建筑与中华文明同样古老。南召县云阳镇有距今四、五十万年的猿人居住洞穴,安阳县小南海有一两万年前的人类居住洞穴遗址,郑州、安阳、淮阳、登封、汤阴等地分别保存着目前我国最早的城址、排水管道、房屋基址和土坯。商周时期在淇县就建造了称为“淇梁”和“鉅桥”的著名桥梁。

河南现存地面以上的古代建筑十分丰富。源远流长,从东汉至清代连绵不断;品类繁多,有石阙、石窟、寺庵、庙观、古塔、城垣、书院、牌坊、华表、观星台、园林、桥梁、会馆、衙署、陵园、祠堂、民居、水利工程等多种;数量之大,仅古塔就有530多座,明清建筑千余座。

汉代建筑在全国留存很少,登封县的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和正阳县东岳庙阙,是中国仅有的四处庙阙,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有登封嵩岳寺塔和安阳灵泉寺双石塔,还有石窟寺建筑,如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义马鸿庆寺石窟、偃师县水泉石窟、宜阳县虎头寺石窟、嵩县铺沟石窟、安阳县小南海石窟、林县千佛洞石窟等。 隋唐时期,留存了古塔30多座,有著名的登封法王寺塔、净藏禅寺塔、少林寺萧光师塔、安阳修定寺塔、汝州风穴寺七祖塔等。宋代建筑技术有了长足地发展,制定了设计模数和工料定额制度,编撰了《营造法式》,这是中古时期世界上内容最为详实的建筑著作之一。北宋时期的济源济渎庙寝宫、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是河南早期木结构的古代建筑。宋代古塔有40多座,如开封祐国寺塔、繁塔、邓县福胜寺塔、南阳县鄂城寺塔、鄢陵县乾明寺塔等。临颍小商桥是全国不多的早期桥梁。

河南现存金代木结构建筑5座,其中以济源奉仙观三清殿、临汝风穴寺中佛殿较著名。金代古塔18座,如洛阳白马寺齐云塔、三门峡宝轮寺舍利塔、沁阳县天宁寺三圣舍利塔、修武县百家岩寺塔等。河南元代木结构建筑,有温县慈圣寺大雄殿、博爱县汤帝庙大殿、济源大明寺中佛殿等。元代古塔留存90座,登封少林寺塔林有53座,临汝县风穴寺塔林16座,还有闻名的安阳乾明寺塔等。登封县观星台是重要的元代天文建筑。

河南明清时期的建筑非常丰富。明代单体木结构建筑约50多座,古塔200多座。清代规模较大的木结构建筑群有60多处,古塔一百余座。明清还留存下来大量的桥梁、牌坊、城垣,还有至今仍服务于世的水利工程。

河南人杰地灵,古代建筑之家珍难以数清。然而,在人们的脑海里,都会有那沧桑古

塔、精致拱桥和大屋檐金碧辉煌的图像。自中原名城郑州,向西南驱车几十分钟来到登封。这里,中岳嵩山沉静苍茫,太室山南麓峰峦叠嶂,陡壁如切。就在巨大屏风般的陡壁之前,葱郁万木托出一座醒目的宝塔,米黄色,十五层密檐,平面呈十二角形,坐落于山岗之上,高37.04米,外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这就是著名的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距今已有1475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该塔内部中空呈筒状,整体为青砖黄泥砌筑,山地坡积物自然地形地基,人工素土夯筑基础。如今,建造这么十几层楼高的房屋,基础处理和各种柱梁,不知要耗费多少铁筋水泥。嵩岳寺塔,素土夯基,青砖黄泥砌就,历经千年沧桑而巍然屹立。

说起古塔,人们还对开封铁塔有着清晰的概念,或许为那凌云的气势和响彻数华里清脆悦耳的风铎铃声所震撼。铁塔外部整体以褐色琉璃砖镶嵌,色似铁,故名。琉璃砖有佛像、飞天、降龙、麒麟、伎乐、狮、虎、宝相花等50余种图像。铁塔十三层,平面呈八角形,仿木结构楼阁式,层层檐角飞翘,悬挂风铎104口,塔内有盘旋梯道可登高望远。千余年来,铁塔受到了38次地震、10次冰雹、19次风灾的袭击,遇河患6次、雨患17次,遭日寇飞机扫射和数百发炮弹的轰击,历经种种天灾、兵火之劫难。迄今,仅塔基沉淤地下,塔身仍平地拔起55.123米,高高耸立于广袤的豫东平原。

河南的石窟寺建筑成就相当杰出,不说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沁阳县一个偏远的悬谷山太平寺石窟建筑,就令人叹为观止。悬谷山为当地俗称,属于太行山脉。一涧自平地而起,蜿蜒曲折北上,两侧峭壁悬崖,怪石嶙峋,林木繁茂;涧谷幽深,溪流潺潺,盘旋而上。当行至海拔五百米时,环境豁然开朗,呈现一巨大的天井地貌。雄奇的天井,平面圆形,直径里许,东南方开门,周围绝壁百丈,蓝天白云之下,古木横生,许多石灰岩溶洞悬挂着各色的钟乳石笋,雨季泉水瀑布飞流直下。在北侧绝壁根部,有一个在自然地形基础上建成的平台。平台沿绝壁东西走向,宽约50米。平台之上分布着悬谷寺建筑遗址,建筑遗址对应的绝壁上建窟造像,布置摩崖石刻。隋代始建一千多年以来,悬谷山太平寺石窟及房屋遗址,与其绝佳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展示着我们先民的智慧和理念,乃不可多得的古文化遗存。

……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其包括古建筑在内的旅游资源是数不胜数的。我在这里只是简略地介绍了一下。

欢迎老师以后有机会去游玩!

辽科大信息技术学院 某生

2011.05.20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