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桥的变迁资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13:49 体裁作文
桥的变迁资料体裁作文

篇一:关于桥的作文:桥的变迁

关于桥的作文:桥的变迁

桥有很多。从古代的独木桥、石拱桥,到现代的长江大桥、立交桥。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夫,他砍完了柴,回家的时候,刚好走到一个悬崖上。他正在思考怎么办的时候,一棵大树忽然闪进了他的视线。他急中生智,拿出砍刀,砍下了这棵大树,正好搭在了悬崖上。老农小心翼翼的过了桥,回了家。这就是独木桥的建造过程。

可是,独木桥也有缺点。比方说:每个独木桥不能超重,每一次只能过一个人。独木桥也很危险,万一你踩空了,你就会掉下万丈悬崖,摔个粉身碎骨。 到了三国时代,人们就开始建造石拱桥。石拱桥它比原先的独木桥更坚固,更安全了,桥上还可以过马车。可是,石拱桥不能在长江上建,只可以在小河上建。

中国解放以后,武汉建造了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很长,可以在江面上过车,还可以过火车。长江大桥就像一条巨龙一样横卧在江面上。连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也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到了21世纪,我们开始试着把桥搬到陆地上来,建造了立交桥。早上,立交桥像一个巨人坐在地上。晚上,等到灯火辉煌的时候,立交桥像一个威武的剑士,披着黑色披风,挺立在地上。

22世纪的桥,肯定比我们想像的更坚固、更宽、更美。

篇二:桥的变迁

历史的脚印

我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伟大国家。幅员辽阔,地形多种多样,河流众多;从古至今中国人建设了数以千万计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与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公路交通的迅速发展,桥梁的发展也得到进一步扩大,它已不在局限于河流之上,大峡谷、城市路面以上以及岛陆连接都开始修建桥梁,对桥梁的技术和外形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我国当代的桥梁技术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下面综述我国桥梁发展的历史过程。

1、 古桥的萌芽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

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据史料记载,我国周朝时期已建有梁桥和浮桥。1972年,在春秋时期齐国的京城山东临淄的考古挖掘中,首次发现了梁桥的遗址和桥台遗迹,两处桥梁的跨径均在8 m左右。

2、古代桥梁的初步发展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

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坐落在咸阳故城附近的渭水三桥,在古代是很有名的。三桥包括中渭桥、东渭桥和西渭桥,都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灿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在东汉时期,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3、 古代桥梁发展的辉煌阶段(以唐宋为主,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

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卒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 m,宽9 m,拱矢高度7.23 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2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唐朝时期出现了不少名闻天下的石梁桥。据《唐六典》记载,天下著名的石梁桥有4座:河南洛阳的天津桥、永济桥和中桥,西安的灞桥。

4、桥梁发展的饱和阶段(元、明、清三朝)

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万历年间建的放生桥,全长70.8 ITI,宽5.8 m,五孔联拱,构造精巧,形状美观,是朱家角十景之一。放生桥顾名思义,就是放生积德从善。僧人性潮曾规定在桥下只准放生鱼鳖,而不得撒网捕鱼。今天,在这里常有人兜售活鱼供游人购买放生。 其他主要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几乎没有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但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

5、 停滞发展期(近代中国)

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时期中国的桥梁主要是有外国人建造。长江是天堑,黄河上的三座桥梁:津浦铁路济南铁路桥,京汉铁路郑州铁路桥和兰州市黄河桥以及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中的一些桥梁也无一不是由洋商承建的。

旧中国的承包商还没有建造大桥的能力,而政府交通部门也没有大桥施工队伍,只能做一些公路小桥涵的工程。只有茅以升先生主持兴建的杭州钱塘江大桥。该桥由他带领一批留学生自行设计和监造,但实际施工仍由丹麦康益洋行承包下部结构和沉箱基础工程,上部结构钢梁则由英商道门朗公司承包制造和安装。当时水平

最高的中国桥梁工程队伍当推由赵祖康先生领导的上海市工务局,他们在解放前已设计建造了几座跨苏州河的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至今仍发挥作用。这支队伍也是解放初期我国桥梁建设的重要技术力量,后来组建成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

6、 现代桥梁的学习阶段(建国初期)

新中国诞生后,面对美国的经济封锁和制裁,向苏联学习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在桥工程领域我们也派出了许多留学生赴苏联学习他们的预应力混凝土和钢桥技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铁道部筹建了山海关、丰台、宝鸡和株州桥梁厂。交通部组建了北京的公路规划设计院、西安的第一设计院和武汉的第二设计院以及从事施工的公路一局和二局。各省的交通厅也都建立起公路桥梁的设计和施工队伍。

1952年政府决定建设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使天堑变通途。为此专门设立了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和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全面学习研究苏联在钢桥疲惫、焊接、振动,以及桥梁上下结构设计、制造和施工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中国第一片预应力混凝土也在丰台桥梁厂基地研究试制,并于1956年首先在东陇海线新沂河铁路桥上建成了跨度为23.9米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第一座20米跨度的京周公路桥也同时建成。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它是五十年代中国桥梁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苏友好的结晶,为中国现代桥梁工程技术和第二座南京长江大桥的兴建以及桥梁深水基础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4年建成的南宁邕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按苏联闭口薄壁构件理论设计的主跨55米的钢筋混凝土悬臂箱梁桥,具有非凡的意义。 六十年代建造主跨50米的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T型钢构桥——河南五陵卫河桥,主跨124米的广西柳州桥以及主跨144米的福州乌龙江桥。

7、圬工拱桥(“文革”时代)

历时二十年,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建筑材料的贫乏和资金的不足使中国的交通建设陷入了困境。少用水泥和钢材的圬工拱桥成为修建大跨度公路桥梁的首选桥型,宝贵的钢材主要用于三线的铁路建设之中。

1959年建成的湖南黄虎港桥,主跨50米,是当时跨度最大的石拱桥,也是首次用苏联夹木板拱架技术施工的拱桥。

双曲拱桥于六十年代诞生于江南水乡无锡县,农村小跨轻载桥梁的合理桥型,为农村地方交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双曲拱桥的构造和施工特点使它仍然难以适应大跨度和重载以及软土地基条件,在使用若干年后出现了不少病害,影响了桥梁的寿命。

8、中国桥梁技术的崛起(八十年代)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开始复苏。六十年代已传入中国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斜拉桥的信息终于在七十年代初于四川、上海和山东同时开始修建实验桥,其中四川云阳汤溪河桥于1975年2月首先建成,是中国第一座主跨为75.84米的斜拉桥。由于当时国内尚无平行钢丝拉索的产品,该桥采用钢芯缆索制成斜拉索,而另一座主跨54米的上海新五桥则用粗钢筋为拉索。

1980年建成的四川三台涪江桥,主跨已达128米,斜拉索采用24Φ5高强度钢丝组成,外涂沥青后缠包玻璃丝布,待全桥完成后再用三层环氧树脂缠绕三层玻璃丝布防腐,工艺十分繁复,是早期斜拉桥采用的拉索防腐系统。

1982年,上海泖港桥,和山东济南黄河桥相继建成。前者也用多层玻璃丝布的拉索防腐工艺,至今仍继续使用,而后者改用铅

桥的变迁资料

皮套管压注水泥浆的新防腐工艺,却在15年后被证实防腐已失效而被迫于1997年进行换索。

1987至1988年间建成了多座斜拉桥,如海南西樵桥,天津永和桥,南海九江桥,重庆石门桥和广州海印桥。拉索的防腐系统改用PE管压浆工艺,其中广州海印桥的拉索于1997年发生断索事故,调查表明管道压浆工艺未能保证拉索顶部的饱满,造成拉索锈断,被迫在使用仅12年后全面换索。

1988年,广东省同时建成了采用节段预制悬臂拼装施工的七孔110米江门外海桥,和主跨达180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桥——番禺洛溪桥。可以说,这两座桥代表了八十年代我国梁式桥的最高水平。

八十年代,在拱桥方面出现了两种新型的结构——钢管混凝土拱以及无风撑的下承式系杆拱桥。前者以四川旺苍东河桥,和广东高明桥为代表;后者则以芜湖元泽桥和广东惠州水门大桥为代表。无风撑拱圈的侧向稳定性由吊杆的非保向力效应保证,反映出国际的新潮流。

9、中国桥梁的进一步发展(90年代)

1991年开工的上海杨浦大桥是第一次攀登。主跨602米的结合梁斜拉桥在1994年建成时居世界斜拉桥跨度之首,现名列第三。它是中国大跨度桥梁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桥梁强国之列。

第二次攀登开始于汕头海湾大桥,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悬索桥的建设。主跨虽仅452米,但采用混凝土桥面的悬索桥不仅居同类桥型的跨度之冠,而且由于桥面较重,其主缆和锚碇都相当于900米左右的钢桥面悬索桥,为随后建设的广东虎门大桥、西陵长江大桥和江阴长江大桥起了示范的作用,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在拱桥方面,我国实现了第三次攀登,继主跨312米的广西邕江桥和主跨330米的贵州江界河桥之后,主跨达420米的四川万县长江大桥的建成,使我国的拱桥记录跃居世界首位。这座采用钢管混凝土拱作劲性骨架的箱形拱桥,运用现代非线性分析和施工控制技术,充分考虑了多种材料混合使用,分层分段逐步施工中的各种非线性时变因素以及所引起的内力和应力的重分布。对该桥在施工和运营节段的强度、变形和稳定性进行了全过程分析。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作为一个建造拱桥最多的大国终于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在钢桥方面,九江长江大桥的建成是继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之后的我国钢桥的第三个里程碑。该桥采用国产优质高强度、高韧性钢,完成了由铆焊结构向栓焊结构的过渡。此外,在九江长江大桥中成功地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深水基础形式,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桥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香港的回归使三座大桥:青马大桥,汲水门桥和汀九桥也成为中国桥梁大家庭的成员,增强了中国桥梁的实力。

中国桥梁在古代是基本上保持在领先水平,近代虽然筑桥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奋起直追,五十年的时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虽然我国桥梁建造在设计上还不够新颖,在管理上还不够科学,但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桥梁技术会更加先进,应用会更加广泛。

关于桥的古诗句

苏州桥:青山绿水百花苑;聚龙醒狮万年城。

淮清桥:淮水东边旧时月;金陵渡口去来潮。

杭州半山桥:欲泛仙槎向何处;偶传红叶到人间。

西湖断桥: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

浙江新安白沙桥:姿若虹霓,为湖山争秀色;固如磐石,与水月竞久长。

颐和园中绣漪桥:螺黛一丸,银盘浮碧岫;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谐趣园里知鱼桥:月波潋滟金为色;风籁琤琮石有声。

鬼斧神工赵州桥: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苍龙背上行。

篇三:马营桥的变迁

马营桥的变迁

本报记者 陶宏彦 司发展

位于人民胜利渠上有座桥,它在武陟县詹店镇马营村西北…… >>>缘起

在武陟县,在武陟县东,在武陟县东人心中,“马营桥”既是一个商业名词,又是一个历史符号。

如果疏通历史的脉络,你就会猛然发现,历史其实是件很有意思的东西。在历史的榜单上,惊涛骇浪、繁花似锦往往被甩在一旁,而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小事件却成了“座上客”。比如今天我么要讲的马营桥的故事。

清澈的渠水荡漾着从桥下面向北淌去,岸畔的垂柳枝条婀娜婆娑,三月里的马营桥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人群。桥头东面的草丛里零散地躺卧着那些从老桥身上拆下来的大青条石,它们被遗弃在那里,半个世纪以来,但它们依旧安如磐石,在悄悄地诉说着马营桥商业的历史。

★ 追根溯源

马营桥的前世今生 每当夜幕降临,咖啡馆的迷离、KTV娱乐总汇的热情、酒吧的疯狂、茶馆的清雅、食府的喷香??勾勒着如今詹店镇马营桥商业街的繁华,渗透着詹店镇从五六十年代到现在的独特发展之路。

马营桥商业要从詹泗路和郑(州)石(石家庄)公路说起。这两条公路在这个区域有个交叉点,它就是马营桥。沿着人民胜利渠的左侧向北可以到达新乡,再更远的地方是安阳、石家庄、北京。向南则可以曲折前行过来之后黄河老桥远赴郑州、武汉。詹泗路以这个地方为起点向西穿过火车站走向了县城。每天打此地经过的各种车辆少说也有几万,所以这里形成了一个停靠汽车,方便旅客上下车的临地点,客运公司也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候车站牌,马营桥的故事就有这个时候开始了。

最初的商业状况包括手工业的自产自销。70年代初期,马营桥最初的王氏玻璃店、秦氏照相馆、魏氏百货店等开始零星的出现。1979年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和调整,马营桥的商户逐渐的多起来。80年代,个体工商户达到145户,集体商业21户.,涵盖了缝纫加工、花圈、玻璃、制镜、理发、照相、食堂、浴池、停车场、医药、茶社、粮食、牲畜、木料、五金、百货、农技、家用电器、钟表、皮具、农机等数百个门类,形成了一马营桥为中心的巨大商业网。

1983年马营桥太阳能浴池开业,1985年小马营建立汽车大修厂,1986年马营桥组合式全覆盖贸易市场开放。同年,马营桥被规划为“詹店镇商业区”,成立了“詹店镇文化中心”。1986年12月,“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詹店镇马营桥商业区大会筹委会”成立,1987年1月1日,马营桥第一次物资交流大会隆重举行,继而决定每逢一皆为物资交流大会日。从此开

始,马营桥商业区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时至今日,在这里,你能吃到来自河北大名府的“张三包子”,吃到美味的“陈二眼道口烧鸡”和香酥脆的“靳贤书烧饼”,喝到滑县逍遥镇的“胡氏胡辣汤”和开封第一楼的“张氏小笼包”,住上有电脑、空调服务的旅馆,顺便还可以到“东方新娘”留下靓丽的倩影、到“欢乐谷”去迪厅??,这些平日里在电视上看到的情景和独特享受,马营桥这个地方都用,它可以满足你的所有欲望了。

★ 浪漫回忆

马营桥的多彩生活

“以前这里有什么?啥都没有。最早的时候,也只是一个上下汽车的一个站牌。所有的地方都是庄稼地、坑塘,蚊子都能把你吃了。白天的时候,还会有个人在这里等车或接亲人,一到了晚上,谁愿意来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现在的马营桥,非常热闹,整天都跟干大会似的。”提起马营桥的当年和现在的变化,今年65岁的秦新合津津乐道。

四十年前,秦新合伙同其他四个人在马营桥的路西开了第一家照相馆。每天早晨,他都要早早起来吃过早饭,匆匆的赶往自己的照相馆,因为前一天剩下的好多活计还没有完工。而路两侧的等待吃早餐的人们已经排起了长龙般的队伍。当时的浴池就在现在的家私批发城,花费5毛钱就可以洗上一个通身的热水澡,且就一个大池子,要男女分时段洗澡,每周秦新合都要动员全家去新一次澡,这在当时是件奢侈的事情。路西是大车店,如今的临河商业街,那些货运的商户都会把车辆寄存在那里,里面还有拴马的地方,还提供马饲料。

在秦新合的记忆力,最美好的日子莫过于去文化中心的舞台听听戏。邀上左邻右舍,花费上三、五毛钱,就可以听上几场戏,这在当时是颇有情调的文化享受。如果经济条件好,,也可以多花几毛钱,买上记几包子瓜子,一边享受一边嗑着瓜子,唠着闲话,聊聊家长里短,真是好不惬意。当时有好多名角来舞台唱戏,常香玉、马金凤、毛爱莲、申凤梅等都在这大舞台上亮过相。

说着说着,秦新合老人笑开了花,他在回忆过去,回忆自己最美好的青年时代。 ★ 展望明天

马营桥的商业希望

记忆是美好的永久的,而未来更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2002年,在武陟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詹店镇政府加大了对马营桥的规划建设。到了2012年,马营桥形成了一轴两线四纵六横的多个商业街区联合开发规模,形成了目前武陟县东最大的商贸交易物流中心。

谈起“马营桥”未来发展,小马营村已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张锡同如是说:“按照武陟县委、县政府的‘八区建设’战略,马营桥商业区被定位集物资交流、餐饮服务、休闲娱乐、商贸流通、物流交通、住宿等为一体的大型商业交流贸易区,将马营桥商贸活动建设成为‘武

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截止目前,已有1487家商户入驻马营桥商业区,基本上实现了一站式多角度立体化综合服务,全国10多家知名度较高的企业都在此地设立了服务连锁销售网点,生意持续火爆。

如在“吃”上,有百年老店“怀庆老董家”驴肉店,山西的一尊黄牛、武汉的小蓝鲸、开封的“迎宾楼”、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阿瓦山寨;在“娱“上,有欢乐谷、金鼎歌舞厅、苹果酒吧;在“健”上,“鑫鑫洗浴中心”、“旖旎沐浴会所”;在“够”上,“博大商场”、“浙江大卖场”、“春兰服装广场”、“温州商行”;在“住”上,有“荣广旅行社”、“红玫瑰”、“豫河宾馆”??。总之,凡是涉及文化产业、商贸流通、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等的项目在马营桥都可以找得到。如今的马营桥商业区已成为武陟县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马营桥商业街发展的步伐仍未停止,它承载着武陟人对商业文化的理想、承载着明天的繁荣、兴旺和发达。

篇四:桥 的 变 迁 - 中国南昌

桥 的 变 迁

——湾里区信访局 你是一座桥

一座名叫信访的“连心桥”

因为有了你

“庙堂”不再高不可攀

“江湖”不再遥不可及

因为有了你

政府可以“零距离”触摸民意 百姓可以“无障碍”表达民声

凝眸回望

1949年10月

这个在史册上熠熠生辉的日子 一个伟人

带领数亿民众

推翻三座大山

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击鼓鸣冤”、“拦轿告状”随之抛入故纸堆 老百姓从此有了自己的连心桥——信访

然而

一场突如其来的阴云

遮蔽了新中国上空的太阳 否定,否定,否定一切

整整十年

无人呵护,无人理睬

连心桥成为没娘的孩子

成了一座岌岌可危的“危桥”

希望的曙光必将冲破阴霾 1978年12月

一次伟大的会议

送来了春的气息

也注入连心桥新的希望和生机 第二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信访条例》出台

国家信访局成立

连心桥从此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时间流转

跨入日新月异的新世纪

“连心桥”通过网络无限延展 政府和百姓的距离无限拉近

足不出户

轻点鼠标

你的声音

我们正在倾听

三十年的风雨磨砺

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一代代信访干部的赤诚情怀 站起来当伞

俯下去做牛

张云泉、吴天祥、潘作良 一串串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

铺就了一座更加辉煌的“连心桥” 也必将走向更加绚烂的明天!

2008年8月28日

篇五:从清江桥的变迁看恩施巨变

从清江桥的变迁看恩施巨变 ——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恩施市又一座地标——集公路交通和城市景观于一体的施州大桥,在建州25周年前夕竣工通车。至此,进出恩施城区的“瓶颈”开始打破,该桥也将成为正在紧张建设的恩施火

车站、沪蓉西高速公路和施州工业园区的重要通道。

在恩施市的历史上,桥曾经寄托着人们多少年的梦想,恩施市的原住居民,对山城的桥感受更深。十几年前,恩施城区只有两座桥:一座是建于1942年的清江桥,解放后在原址多次翻修扩容,是连接州城区中心地段的唯一通道;另一座是建于“文革”时期的小渡船大桥,这座桥历经多年已不堪重负,变成了进入城区的“肠梗阻”。面临人流物流的日益增

长,仅靠这两座桥已远远不够,市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因此受到制约。 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近10年来,恩施市的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桥梁建设也必然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期。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恩施市在不到2公里的恩施城区段清江河道上建起了5座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桥梁。在具有防洪功能的亲水

走廊的衬托下,桥梁已成为这座城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桥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恩施城也因桥的出现而更加繁荣:城区不少地方如凤凰居住小区、官坡居住小区等,都因附近相应的桥而知名,因桥而网络人缘。有桥的地方是当年的繁荣之地,新建桥的地方也变成了当今经济繁荣的热土。如今,恩施城区的桥梁建设已产生

“乘法”效应,交通条件大为改观,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桥,不仅是架在江河上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建筑物,而且是构成城市风貌的基本建筑元素;桥,不仅是市民不可或缺的交通要道,也是城市特有的人文景观,巧夺天工而又凸显民俗风情的风雨桥,彩虹乍现的凤凰桥,气势宏伟的施州大桥??真是一桥一景。这些桥不仅横跨江河之上,还延伸到森林公园、休闲广场和居民生活区内,大大地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

量。

可以说,桥梁建设在扩大恩施城区外延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它的内涵。桥梁建设在推进恩施城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恩施城区的交通设施,而且成为

推动城市发展的助力器,是恩施市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

桥梁建设是随着经济发展、交通运输需要和建筑技术的提升而发展的。桥梁建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恩施城区的桥梁建

设,随着恩施市乃至全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走过了一段快速路。

桥梁伴随着城市的兴起而生,又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据悉,恩施市已计划在城郊的清江上再建两座大桥。展望未来,笔者相信恩施市的桥梁建设必将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州庆前夕,走进州城,每一处都在向你诉说着州城正在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建筑中,反映在一束束五光十色的灯光里,反映在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街区里,反映在一个个州城市民幸福的笑容中??

道路,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最大的功能在于延伸和沟通。如今,恩施市“三纵四横”道路主框架已贯通城市南北东西,而且宽阔通畅,车辆来往穿梭自如,道路交通环境、景观建设及服务功能全面提升。 在先后改扩建了航空大道、施州大道、学院路、土司路等近十条路,新建了原市委党校路、体育馆路等道路,完成了清江桥扩建、东门黄石大桥、舞阳人行天桥、凤凰桥、施州大桥的建设后,2009年,恩施市把握建州26周年的契机,又适时推出“四路、两桥、一走廊”城区路网建设。

如今,“四路”中的金桂大道建设即将完成,施州大道(施州大桥至黄泥坝段刷黑完成,黄泥路至红庙老街段改造基本完成,红庙老街至桂花树段改扩建正待启动),旗峰大道改扩建正在实施,209国道绕城线一期工程民族路至松树坪段道路建设已经启动。“两桥”中的红旗大桥进展顺利、连珠大桥即将合龙。“一走廊”中的清江河城区段防洪库岸整治及亲水走廊凤凰大桥至小渡船大桥两岸建设工程已具雏形。

如今的州城,已形成了方便、快捷、功能明确、人车分流的城市道路体系。公共客运交通也因此日新月异。目前,全市拥有公交车辆达191标台,开通了26条线路。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0台。城市出租车达到600多台。

道路照明是城市公共照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州城主次干道、小街小巷及大小广场共计路灯5355基,13888盏,总功率1015.53千瓦。供电线路总长度148.87公里。清江两岸亮化工程各类灯具共计12103盏,总功率842.13千瓦,供电线路总长度35.67公里。

每当夜幕缓缓降临,映入眼帘的是华灯齐放。五峰山的灯光俯瞰了整个州城,显得格外轻柔,富丽堂皇。

绿化是一个城市的“肺”,建设中,恩施市以建成“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几年来,通过规划建绿、拆墙透绿、建路扩绿、见缝插绿等多种途径,在全市开展了以片区、道路绿化为骨干,包括凤凰山公园、亲水走廊、单位、小区和城市防护林等在内的点、线、面全面推进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使城市绿地布局日趋合理,园林绿化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绿化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品位日益提升,城市形象更加鲜明,并成功创建了“省级园林城市”。

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覆盖总面积712.87公顷;绿地面积625.87公顷;绿化覆盖率40.74%

人均绿地面积9.14平方米。行道树种类有:樟树、法桐、杜英、黄葛树、楠树、榕树、广玉兰、银杏、灯笼树、桂花、杨树、重阳木、水杉、榆树及其他杂生树等数十种,共10225株。

与此同时,恩施市在城市建设时还以提升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数为切入点,从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入手,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近几年来,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供排水、燃气、环卫等项目得到巩固和完善。数字显示:现在,州城供水规模已达10万吨/日,供水普及率达到99%;州城污水处理能力由2006年日处理3.10万吨提升到4.46万吨;年供气能力是16950立方米/年;生活垃圾日处理约200吨,清扫保洁面积180万平方米。

城市形象是城市文明、进步的外在标志。在州城建设中,恩施市特别注重了整治城市 “五乱”(乱吐、乱扔、乱堆、乱倒、乱撒)行为。如今,行走在恩施城大街小巷,看不到飞扬的纸屑、塑料袋和乱堆乱放的垃圾。

与此同时,城管进社区,门前“四包”责任制的落实,城市交通秩序、市场经营秩序、环境卫生、建

筑施工现场等专项整治,城区主干道停车收费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科学、以人为本的精细化城市管理模式在州城得以全面推行。

城市建设的机声轰鸣“乐章”送走了60年的日日夜夜,在建州26年、建国60周年之际,全州人民可以尽情享受到恩施市城建人用汗水与心血描绘出的州城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