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孝经的读书感受1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2:02:47 体裁作文
孝经的读书感受100字体裁作文

篇一:读孝经有感

读《孝经》有感

石埠中心小学 五乙班 李秋婷 指导老师:梁朝娟

最近我有幸能够阅览《孝经》这本含有很多大道理的书。《孝经》是儒家思想在“孝”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体现了古代贤者们对“孝”的解读及重视

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大道理,也教会了我该怎么孝敬父母。里面有很多孝的故事,如:老莱子专挑好吃的侍奉父母。70岁了,不说自己老,还常穿五色彩衣,手里拿着拨浪鼓如孩童般戏耍,博取父母开怀;仲由早年家中贫困,自己常吃野菜,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自己做了大官,面对佳肴,怀念双亲;闵损的后母对他极为不好,被父亲知道后很生气,要休了她,闵损哭着为后母求情;曾参上山砍柴时,家里忽然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急盼儿归,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在山上砍柴的曾参忽感心痛,于是背上柴急忙回家去了;刘恒每天处理完政务后,总是陪在母亲病床前。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吃的药,他怕失调,每次都是亲口尝过之后,再让母亲服下;郭巨家里很穷,儿子很能吃,奶奶很疼爱孙子,常常把自己的饭给孙子吃。看着母亲快被饿死,郭巨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忍痛将儿子埋掉... ...像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不常见。孔子曾经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顺父母都不会,那他还算是个人吗?

《孝经》里提到:“爱亲者,不敢无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是啊,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每每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总会渐渐涌出惭愧之情。那天,我下午写完作业,然后看一本从同学那里借来的书。就在我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妈妈叫我去收衣服,一连叫了很多声。虽然,我一声声应着,但是并没有一丝要去收衣服的意思。妈妈上来拿东西的时候,看见我还在看书,没有去收衣服,她很生气。训了我一会儿,可是我还是不为所动,继续看书。她看见我还是保持着看书的姿势,理也没理她,气得脸一会儿青、一会儿蓝、一会儿紫的。终于,她大吼出声:“你信不信我把你的书给烧了!”这一句话可把我吓了一跳,我只好恋恋不舍的从故事的海洋里冒出头来,在慢

悠悠的走上楼顶收衣服。这是我才发现,天已经黑一大半了。我一直都很自责,怪我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呢?这样妈妈就不用生那么多气了。都怪我,都怪我!那件事以后,我暗暗下定决心,不能让爸爸妈妈为我操那么多心,我要乖乖的才行,这样他们才会开心!

《孝经》是一本好书,带我遨游书的海洋;它是一位好导师,教我一个个大道理;它是一个好朋友,给我一个个榜样。

篇二:读孝经有感

《孝经》读后感

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装扮,才显得静谧安详;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家庭,因为有了亲情的滋润,才显得平和温馨;一个人,因为有了孝悌的熏陶,才显得稳重踏实。而孝则是绽放在人伦之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支七色花朵。

孝是什么?孝就如童心未眠的孩子嘴下溜出的半粒糖,亲切而又纯真。

孝是什么?孝就如一盅回报恩情似海深父母情的香茗,温馨而又甜美。

孝是什么?孝就如久经事态沧桑蓦然回首时的一丝微笑,真诚而又安详。

孝是什么?孝就如灵魂深处盛开的一朵鲜花,它比大自然盛开的更为持久永恒,永远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徳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孝心是酷暑里投撒的一片绿荫,遮住了炙烤的骄阳;孝心是久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孝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你知道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于毁,孝之始也”。我的全部都来自于父母,作为儿女,应该像孔子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好自己;作为儿女,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拥有一个严父慈母,应该满怀感激;作为儿女,父母无

私的给了我们这样一副容颜、这样一个躯体、这样一颗心灵,我们还有什么感到不满足的呢,我们还有什么什么值得抱怨的呢?然而,事实却相反,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副面孔,羞涩闭门不出,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容貌;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个身材,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得日终,矮的想尽办法把自己拉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甚至是绝食;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如此般不爱惜自己,回头想想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吗?到头来还不是逃不过岁月的雕琢,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你有听过吗?“夫孝,始于侍亲”。孝最基本的就是供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至少不要让父母跟着我们受冻挨饿。但是,转眼看看现在,我们都已经二十多岁了,又有几个人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膛说:“我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助了”,“我每个月还可以给父母存一些钱”吗?又有几家父母闲居在家里,享受着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数父母仍在辛勤的劳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现在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群新人类——啃老族,他们从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长大了还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这种人的孝又在何方呢?

你有听过吗?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挚虞说:“事亲以敬,美过三牲。”。其实,他们说的主旨只有一个——尊敬父母。反观现在,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父母不知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父母都在尽力培养一个最优秀的儿子,一个最优秀的女儿,但我们呢?在外面大手大脚的花父母的钱,转过脸就又和父母吵架,顶撞父母,父母辛辛苦苦养了我们二十多年,到最后却连子女一句感恩的话,甚至一句“爸、妈,您们辛苦了”也听不到,是我们害羞吗,是我们应该做的吗?可笑又无奈的是很多人,借用同学的一块橡皮擦,知道要说声“谢谢”;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要说一句“对不起”;托欠别人的东西,很久不还,内心还会很愧疚,遇见彼此还挺不好意思的。可面对父母呢?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多少,买了多少学习、生活用具给我们,我们又何曾说过一声

“谢谢”;我们顶撞过父母多少次,我们又惹父母生过多少次气,我们又何曾对父母说过一句“对不起”;我们拿了父母那么多东西,借了父母那么多钱,父母有要我们还过吗,我们有感到过愧疚吗?难道真的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达,让我们的感情淡化了吗?

你有听过吗?孔子曾说过“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说过:“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他们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的境界——孝顺父母,顺从父母的意愿。古语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我们不需要像王祥一样,赤身卧寒冰,求鲤归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样,百里负米为亲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样,抱竹而泣,持笋归做羹。我们能做的就是: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的意愿,父母让做的,我们努力去做,父母不让做的,我们呆着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气;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静静的帮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轻轻的擦掉父母额头上的汗珠;父母孤单了,默默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温馨的问候。这样,父母只要看到这些眼睛里面也会满含泪水;我们只要可以做到这些就很不错了,而不是让父母洗自己的衣袜,也不是坐在电视前面和父母争遥控,更不是一声不响的出去玩,而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你有听过吗?“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于青史,以彰显父母的恩德。每一个父母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儿女成才,希望儿女能健健康康的长大,希望儿女在学校能吃好、睡好、学好。为此,他们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供我们上学、给我们买复习资料、为我们请家教,等我们长大了还为我们的婚姻、事业奔波忙碌,还为我们的子女担忧。而作为子女呢?在学校经常逃课,浑浑噩噩,虚无缥缈,没有自己的志向,更没有实现志向的不懈努力,终日无所事事,不时还会违反校纪校规,让父母来学校,家长会丢尽父母的脸面,让父母为我们担心、难过。我们又何曾好好的为我们的父母想过呢?不要以为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在

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会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呢?他们希望子女早些回家,可他们的子女又不知道在哪里彻夜狂欢呢,我们会经常郁闷,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和对生活的得过且过,又是为了什么呢?有时候经常看着忙忙碌碌的人群、林立的高楼和宽敞的马路发呆,总是在不停的问自己,这个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呢?

你知道吗?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岁月赋予了母亲鱼尾纹,上帝带走了她青春的美丽,母亲放弃了这一却只为让子女幸福快乐,当你身处异地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那位白发沧桑的母亲,多少次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呆呆的坐在门槛上,青筋满布、瘦骨如柴的双手捧着你留下来的照片,松弛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她多么希望儿女能来一通电话,多么希望儿女能够回家来看看,哪怕是回家吃顿饭,陪她静静的坐一会。晓寒凛冽、北风呼呼,冬雪寒彻了整个大地,雪野里一位银丝缕缕的老人,静静的立在雪地里,手里夹着一支点燃的香烟,他缓缓的将烟递进嘴里微微的吸了一口,眯起眼睛来,吐出一片烟雾,老人呆呆的望着远方,那是儿女离开的地方,快过年了,他在等待,等着儿女们回来团聚,等着儿女们回来叫他一声“爸”,岁月的磨砺,使他的背在坚挺,却使他的步履在蹒跚。天边一行大雁飞过,似乎演绎着回家的序曲,远方的儿女,为了金钱四处奔波,何时想过家中的父母已经年迈,需要他们的陪伴。物质的生活是美好的,但父母不会向我们索求任何东西,难道作为子女的不应该时常回家看看吗?

也许,同学、朋友、爱人的生日我们牢牢的记在心里,并时时准备一份美好的礼物,而父母呢?又有多少人记住了自己父母的生日,又有多少人亲自送上了一份美好的祝福?父亲节的时候,给爸爸买条鱼,学习、工作再忙,也要亲自给爸爸送过去,爸爸会乐的嘴也合不上;母亲节的时候,给妈妈买双袜子,亲自给妈妈穿上,妈妈眼睛里也会含着泪水,实在抽不出时间,三天两头打个电话,问问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别的,只需望子女能够惦记着。这些,你能做到吗?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着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

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

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篇三:孝经感受

学习《孝经》有感

摘要:

《孝经》一书集成了儒家的“孝道”思想,指出“孝”为所有德行的根本,《孝经》一书所提出的观点乃我们祖先历代传承与奉行的,它能传承两千多年而不衰,是因为它所提倡的思想是天经地义的,是万物沿着正确美好途径发张所必须具备与准守的道理。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道第一步”、“诸事不顺因不孝”当今社会所出现的道德败坏现象以及各种关系日趋紧张的局面,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孝”。可见学习《孝经》是多么重要,而在实践中传承“孝”更是改变社会现状所必须 提倡的。

所以,学习《孝经》不应该只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更不应该只是为增长见知见解为目的,学习贵在践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也是儒家经典论语所提到的。真正的儒家科学知识,不只是光有理论,是有真实实践手段的。学习经典,晓义明理,努力践行,迎难而上,以身作则。

关键词:儒家 孝道 天经地义 践行 传承

一、《孝经》的简介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二、学习《孝经》的意义

《孝经》所讲的都是天经地义,是我们人类所不能违背的,它指导着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我们的父母、上级以及国家,是我们的行为准绳。倘若我们违背了它,轻则我们将会使我们的家庭破碎,重则将会导致国家动乱,可见《孝经》的地位之高。何为经典,经典就是每句话都是真理,每句话、每一个字都不能被

改变的。经过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以及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检验《孝经》依旧为人所认可,被人视为经典,所以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有责任与义务去学习《孝经》。 现如今的社会里会出现过不少子女虐打年老父母,职员工作松懈,官员贪污腐败等案例,这些事情发生的缘由是人们都将《孝经》所推崇的教义都抛在脑后。《孝经》所讲的“孝”不止只包括子女对其父母的孝顺,还指下级对上级的尊重以及人民对国家的爱戴,《孝经》对不同身份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其目的在于人们相互之间能和谐相处,在于国家社会能平稳安定。我们国家领导提出要创建和谐社会,而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孝经》的思想。 《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经典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孝经》不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同时也是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中国传统精神的蕴涵是极为丰富的,这就是弥漫在整个文化中的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道德观念、生活情理;是中国人民的信念、良心和善。

三、践行《孝经》所提倡的内容

学是为了做,为了成就人生。不是为学识,应该是努力践行,真正落实去做才能得真实利益,这本书教会我们认识自己、放下自我,谦和进取、包容别人,接纳世界,最终做到立身处事的究竟圆满,从而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真正用孝心、博爱心对待一切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家看到了这么做,也会纷纷效法,也就不会嫌弃、不会亏待自己的父母。“陈之于德义”是教学,自己做好之余,还要去讲、去教学,推广、宣传德义忠孝的道理,传播善知识,大家学到了,自然就能够行孝。每个人都应该、也都能够行天子之孝、行诸侯之孝,都能做到五孝,这才叫活学活用。只有用到生活中,圣贤之教对我们才有真实的益处,否则学到最后,只是增长一些皮毛常识,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灵性的提升,不会有太大的用处,“学儒”和“ 儒学”的区别就在此。我们学这些儒学典籍,学儒,学得跟圣人一样,学得跟孔子一样,落实了德行,这是学儒。我们不是单纯搞儒学研究。单纯做学问,搞研究,写报告,写论文,“长浮华”,对人民百姓,对真正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没有什么真实利益。我们学习儒学典籍,学儒,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

重在落实。

光学不做就只是空想,根本无法从源头上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无法实现大同社会。只有在学习了《孝经》的经典教义后加以思考,并付诸实践才能让《孝经》起到作用,服务于我们自身、服务于社会。

其次,我们践行《孝经》所提倡的内容更是为了弘扬《孝经》的思想,为了发扬光大。经过我们的践行,我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缓和,国家社会更加和谐。《孝经》之所以能历经两千年而不衰,一方面是因为《孝经》的内容实为经典,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两千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通过他们的践行,对《孝经》的内容进行不断地验证,正是他们的践行以及经验,我们后辈才能知道《孝经》的重要性。

所以践行《孝经》的内容,不光我们自身收益,也能对《孝经》的传承作出贡献,这是一个相互作用过程。

四、结束语

《孝经》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去学习《孝经》,读懂《孝经》并践行《孝经》。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能够找到心灵的一方净土实属不易。生活中的名利。财富等因素总在引诱着我们朝着罪恶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精神上的支撑,我们需要对我们行为进行规范,不然一不留神我们将在利益的驱动之下走向歧途。所以我们需要《孝经》,虽然它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但它所讲的内容永远都不会过时,它就是经典,它就是天经地义。

只有践行《孝经》,在生活中做到《孝经》所要求的内容我们才能真正获利,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为和谐社会,否则一切都为空想空谈。只有践行《孝经》,它才能更好的被传承下去。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孝经》并践行《孝经》。

篇四:孝经读后感

百善孝为先

——读《孝经》有感

“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这是今年春晚给出的一副春联。孝,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

自古以来,孝感动天的故事数不胜数。每次看到电视上播出天仙配这类讲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时,很多人是被他们之间的爱情感动,其实,这个故事的最初向我们讲述的,是董永卖身葬父,体现的就是这个“孝”字。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一个小伙子,父亲死了后没有钱给父亲置办丧事,自己把自己卖了,这是任何人都难做到的。董永做了,成了古今人们称道的大孝子。也因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几千年,孝感这地方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指子女对父母谨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祭祀等等。因此,“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用于处理家庭中长辈同子女之间关系;然后,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然而,所谓“君要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为不孝”就是典型的愚忠愚孝思想,在此略举几例: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等,现今已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恐怕现代社会很少人不去理发吧,又有很多女士去美容吧;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里娄章句上》,是至今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以批判或毫不吝惜地抛弃。

在当今日益高速运作化的信息时代里,忙碌的人们为了事业奔波于世。一首《常回家看看》唤醒了众人久违的感动和对亲情的依恋。于是,人们从忙碌中驻留,回家看看父母,尽尽孝心。科学在不断进步和创新,人类乃至自然界的亲情却如陈年老酒愈久愈醇。

有时,漫步街头,经常能看到一些老人。他们衣衫褴褛,要么蹬着三轮车,要么拎着蛇皮袋,流连于大街小巷中,捡起人们丢弃的饮料瓶,或在垃圾中翻找可利用的“资源”,动作僵硬而麻木。

他们都是没有亲人的孤寡老人吗?当然不是。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他们的子女都还“健在”,准确地说,过得还不错。但那只是他们的子女。至于他们呢?有那么一小部分被送到了养老院。其余的,就是你在街上看到的了。他们游走于街头巷尾,构成了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母亲从小帮你们洗澡到大,你们可曾为她洗过一次脚?父亲从小把你拉扯大,你可曾亲手为他盛过一碗汤?当囚犯嚼着母亲一粒粒剥的瓜子仁时,当失意的儿子靠在父亲肩膀痛哭时,他们可曾感到父母对他们浓浓的爱意?这种爱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它应当和孝一起,充当亲子间关系最好的润滑剂。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孝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跟不上历史的步伐。虽然每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不乏至孝之人的身影,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孝已渐渐地游走到了主流之外,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它数千年的储蓄,也被物质的洪流冲得无影无踪。它就像一个没落的贵族,看着时代变迁,看着大权旁落,却无能为力。或许它曾奋力地追赶上了“80后”明媚的忧伤的脚步,却又眼睁睁地看着“90后”们乘着“幸福摩天轮”远去。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孝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虽然暂时游走在主流之外,但最终,它将重归主流之中,但愿当它搭上“幸福”的末班车时能看到“00后”们在向它招手。

我们应当有所继承孔孟儒学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鉴古代的孝悌思想,用以谐调、亲和家庭成员的血亲关系,促进家庭的和睦与稳定,进而在社会上形成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的风尚,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让我们一起来营造一个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让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得到发扬光大!

篇五:《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装扮,才显得静谧安详;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家庭,因为有了亲情的滋润,才显得平和温馨;一个人,因为有了孝悌的熏陶,才显得稳重踏实。而孝则是绽放在人伦之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支七色花朵。

孝是什么?孝就如童心未眠的孩子嘴下溜出的半粒糖,亲切而又纯真。 孝是什么?孝就如一盅回报恩情似海深父母情的香茗,温馨而又甜美。 孝是什么?孝就如久经事态沧桑蓦然回首时的一丝微笑,真诚而又安详。 孝是什么?孝就如灵魂深处盛开的一朵鲜花,它比大自然盛开的更为持久永恒,永远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徳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孝心是酷暑里投撒的一片绿荫,遮住了炙烤的骄阳;孝心是久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孝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你知道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于毁,孝之始也”。我的全部都来自于父母,作为儿女,应该像孔子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好自己;作为儿女,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拥有一个严父慈母,应该满怀感激;作为儿女,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这样一副容颜、这样一个躯体、这样一颗心灵,我们还有什么感到不满足的呢,我们还有什么什么值得抱怨的呢?然而,事实却相反,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副面孔,羞涩闭门不出,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容貌;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个身材,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得日终,矮的想尽办法把自己拉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甚至是绝食;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如此般不爱惜自己,回头想想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吗?到头来还不是逃不过岁月的雕琢,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你有听过吗?“夫孝,始于侍亲”。孝最基本的就是供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至少不要让父母跟着我们受冻挨饿。但是,转眼看看现在,我们都已经二十多岁了,又有几个人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膛说:“我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助了”,“我每个月还可以给父母存一些钱”吗?又有几家父母闲居在家里,享受着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数父母仍在辛勤的劳作,仍

在流汗、流血。甚至现在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群新人类——啃老族,他们从小吃

父母的,喝父母的,长大了还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这种人的孝又在何方呢? 你有听过吗?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挚虞说:“事亲以敬,美过三牲。”。其实,他们说的主旨只有一个——尊敬父母。反观现在,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父母不知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父母都在尽力培养一个最优秀的儿子,一个最优秀的女儿,但我们呢?在外面大手大脚的花父母的钱,转过脸就又和父母吵架,顶撞父母,父母辛辛苦苦养了我们二十多年,到最后却连子女一句感恩的话,甚至一句“爸、妈,您们辛苦了”也听不到,是我们害羞吗,是我们应该做的吗?可笑又无奈的是很多人,借用同学的一块橡皮擦,知道要说声“谢谢”;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要说一句“对不起”;托欠别人的东西,很久不还,内心还会很愧疚,遇见彼此还挺不好意思的。可面对父母呢?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多少,买了多少学习、生活用具给我们,我们又何曾说过一声“谢谢”;我们顶撞过父母多少次,我们又惹父母生过多少次气,我们又何曾对父母说过一句“对不起”;我们拿了父母那么多东西,借了父母那么多钱,父母有要我们还过吗,我们有感到过愧疚吗?难道真的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达,让我们的感情淡化了吗?

你有听过吗?孔子曾说过“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说过:“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他们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的境界——孝顺父母,顺从父母的意愿。古语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我们不需要像王祥一样,赤身卧寒冰,求鲤归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样,百里负米为亲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样,抱竹而泣,持笋归做羹。我们能做的就是: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的意愿,父母让做的,我们努力去做,父母不让做的,我们呆着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气;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静静的帮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轻轻的擦掉父母额头上的汗珠;父母孤单了,默默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温馨的问候。这样,父母只要看到这些眼睛里面也会满含泪水;我们只要可以做到这些就很不错了,而不是让父母洗自己的衣袜,也不是坐在电视前面和父母争遥控,更不是一声不响的出去玩,而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你有听过吗?“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于青史,以彰显父母的恩德。每一个父母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儿女成才,希望儿女能健健康康的长大,希望儿女在学校能吃好、睡好、学好。为此,他们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供我们上学、给我们买复习资料、为我们请家教,等我们长大了还为我们的婚姻、事业奔波忙碌,还为我们的子女担忧。而作为子女呢?在学校经常逃课,浑浑噩噩,虚无缥缈,没有自己的志向,更没有实现志向的不懈努力,终日无所事事,不时还会违反校纪校规,让父母来学校,家长会丢尽父母的脸面,让父母为我们担心、难过。我们又何曾好好的为我们的父母想过呢?不要以为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在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会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呢?他们希望子女早些回家,可他们的子女又不知道在哪里彻夜狂欢呢,我们会经常郁闷,人与人之间的尔虞

我诈、勾心斗角和对生活的得过且过,又是为了什么呢?有时候经常看着忙忙碌碌的人群、林立的高楼和宽敞的马路发呆,总是在不停的问自己,这个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呢?

你知道吗?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岁月赋予了母亲鱼尾纹,上帝带走了她青春的美丽,母亲放弃了这一却只为让子女幸福快乐,当你身处异地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那位白发沧桑的母亲,多少次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呆呆的坐在门槛上,青筋满布、瘦骨如柴的双手捧着你留下来的照片,松弛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她多么希望儿女能来一通电话,多么希望儿女能够回家来看看,哪怕是回家吃顿饭,陪她静静的坐一会。晓寒凛冽、北风呼呼,冬雪寒彻了整个大地,雪野里一位银丝缕缕的老人,静静的立在雪地里,手里夹着一支点燃的香烟,他缓缓的将烟递进嘴里微微的吸了一口,眯起眼睛来,吐出一片烟雾,老人呆呆的望着远方,那是儿女离开的地方,快过年了,他在等待,等着儿女们回来团聚,等着儿女们回来叫他一声“爸”,岁月的磨砺,使他的背在坚挺,却使他的步履在蹒跚。天边一行大雁飞过,似乎演绎着回家的序曲,远方的儿女,为了金钱四处奔波,何时想过家中的父母已经年迈,需要他们的陪伴。物质的生活是美好的,但父母不会向我们索求任何东西,难道作为子女的不应该时常回家看看吗?

也许,同学、朋友、爱人的生日我们牢牢的记在心里,并时时准备一份美好的礼物,而父母呢?又有多少人记住了自己父母的生日,又有多少人亲自送上了一份美好的祝福?父亲节的时候,给爸爸买条鱼,学习、工作再忙,也要亲自给(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孝经的读书感受100字)爸爸送过去,爸爸会乐的嘴也合不上;母亲节的时候,给妈妈买双袜子,亲自给妈妈穿上,妈妈眼睛里也会含着泪水,实在抽不出时间,三天两头打个电话,问问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别的,只需望子女能够惦记着。这些,你能做到吗?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着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

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

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沾益一中高三:倾晨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