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1:29:11 体裁作文
作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体裁作文

篇一:作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作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作者:张计尧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年第04期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学中美育缺失的一个有力的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手段。语文老师要把作文教学和审美教育联系在一起,明确审美教育的意义并掌握方法。做到:在生活中发现美 ,为写作积累素材;在教学中感知美,发掘美的因素;在写作中创造美,给读者美的享受。

关键词:作文教学;审美教育;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10-02

美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作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曾经说过:“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智育之手段。”而作文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指出了语文学习中美育的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美育的任务。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学中美育缺失的一个有力的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手段。

学生写一篇作文,从构思到成文,是一个创作性的思维活动,我们可以推断出作文活动存在着大量的美育基因,作文教学和活动含有许多美育现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努力渗透美育于写作中,把作文教学和审美教育联系在一起。这样最终起到陶冶学生性情,塑造健康人格的作用。

一、作文教学中的渗透审美教育的意义

新课程推行以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作为一名中学一线教师,我经历了从教师一言堂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巨大转变,并在新课程理论学习中认识到审美教育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

1、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此话不假,许多发明创造全开始于想象。从苹果落地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从水车转动到飞机螺旋桨的问世 ;从带着扫帚去扫雪到电动除雪器的诞生等等,全缘于想象。想象是审美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推陈出新,敢于创新大胆想象地引导,学生才会写出立意新颖文彩斑斓的好文章来,只有松开

学生心中各种顾虑,放开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的脑海中才有可能流绘出五色缤纷的梦想汹涌澎湃的抱负,此等思绪此等胸襟成文,定不会只是小花小草般狭隘偏激,相反,大江大河的气度和心系人民情牵祖国的情怀才会跃然纸上,扑面而来。

2、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人常说:“美无处不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自然,并领略到其中之美进而表现在作文中呢?我认为:课外应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心情和视野,让他们到风景悠美的地方去感受美 ;到纯真可爱的孩童中去寻找美;到贫寒却充满真情的农家去品味美。丰富自身的视野和情操,丰富自己的知识矫正对美的偏见。课内教学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的情境,设身处地地对换角色,真真切切地贴近感情,长此以往,学生的感受能力定会有所发展,到那时,他们跳跃的笔下定会是一片锦绣、一片灿烂。

二、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作文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必须从过去狭小的技能训练的小圈子里跳出来,走向审美教育。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必然给写作兴趣、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前景。

1、在生活中发现美 ,为写作积累素材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而生活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充满着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接触的人、事、物,对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和艺术美的理解,对生命的认识和敬畏,对美丽人生的追求与创造,都可以成为写作材料,但学生对身边存在的美往往“熟视无睹”。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熟悉的地方挖掘出美来,引导他们融入生活,关注社会,体验人生,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无处不在的“美”。

首先,引导学生捕捉自然之美。我们生活的大地处处充满诗意:色彩斑斓的花朵,形状各异的树叶,蔚蓝深邃的蓝天,洁白飘逸的白云,波浪起伏的山峰,曲折蜿蜒的山路,波澜壮阔的大海,悠然澄澈的小溪……经过仔细观察,抓住稍纵即逝的各种美,就可以披美入文,让沁人心脾的美涌于笔端。

其次,引导学生捕捉人情之美。只要学生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灵,就能在熟视无睹的生活中挖掘出人情之美来。在《我的母亲》中,学生这样写道:“一天,我在厨房里做饭,母亲扛着煤气罐进来,一不小心,煤气罐轻轻碰了我一下,母亲马上揉着我被碰着的地方不安地问:碰伤了没有?在确定我没受伤之后,她才觉察到她的腰被扭了。我心里一热:母亲首先想到的,永远是他的儿子。”这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生活细节,一旦被捕捉到,便成为父亲无声的真爱、母亲溢于言表的慈爱的最好诠释。

再次,引导学生捕捉艺术之美。大街的艺术广告、公园雕塑的造型、美术馆的画展、展现力与美的舞蹈、商品的商标、运动会的会徽……都蕴含着作者的匠心,是学生进行再造想象的绝妙载体。

2、在教学中感知美,发掘美的因素

爱美之心,人皆有知,青少年对美的向往是他们共同心理。因而把审美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我们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感知,发掘美育的因素,把学生带入社会,带进大自然,欣赏日月星辰,大千世界,让学生的耳、眼身心获得真切的美的感受。因为大自然集结了一切神奇美妙的东西,它的壮美秀丽将对学生的身心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既深化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写作欲望,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要写好作文,就要培养中学生阅读作文的好习惯,因为中学生作文及好的美文、时文中有不少揭示人物心灵美,风格品德高的篇章,作文教学中也应该以教材为借鉴,激发学生“审美心理情感,进行实物写生”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平时接触的人的周围发生的事,日常看见的事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发现大自然之美,用自己的新鲜语言来描写,赞叹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有意识地将审美教学渗入作文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在写作中创造美,给读者美的享受

要写好作文,就要培养中学生阅读作文的好习惯,因为中学生作文及好的美文、时文中有不少揭示人物心灵美,风格品德高的篇章,作文教学中也应该以教材为借鉴,激发学生“审美心理情感,进行实物写生”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平时接触的人的周围发生的事,日常看见的事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发现大自然之美,用自己的新鲜语言来描写,赞叹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有意识地将审美教学渗入作文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把作文的审美教育放在第一位,对于传统的教学是一种极大突破。其核心在于一个“美”字,这样可使学生改变自己以往对作文的看法,不再把写作文看成是应付的不得不做的事;能在根本上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变到“我要写”,自发地去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从长远意义上讲,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意识上的超前性不是短期内就能获得,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渐积累才能缓慢形成,正如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一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意义。那种传统的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早应该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惠宏涛《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美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6期)

[2] 朱光潜《谈美感教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篇二: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李琨章

来源:《学园》2015年第12期

【摘 要】本文详细阐述了审美教育与作文教学间的密切联系,指出审美教育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对作文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力作用,鼓励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

【关键词】作文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118-01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所谓“语文”,“语”即“说”,就是表达能力;“文”即“写”,就是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作文集中反映了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及语文技能的运用等方面的情况,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主要承担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审美教育以不同的独特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审美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看似审美教育和作文教学是两种不相同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从作文教学的意义、任务和作文训练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看到审美教育和作文教学之间密切的联系。

一 从作文教学的意义和任务来看审美教育

作文集中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及语文技能的运用等方面的情况,因此,作文教学主要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上看,作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审美教育主要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它具有形象性、体验性、愉悦性等特点。在把直观的美的形象转化为内心的美的感受的这一过程中,是需要调动多方面的能力来共同参与其中的,这里面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等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作品中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而人们眼里的哈姆雷特却有成百上千呢?在这里,思维能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糅合了人们的观察、情感、经验等各种因素,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审美能力。而作文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到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仅仅靠苦思冥想,是写不出优秀的作文来的。需要有平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丰富的体验,需要通过积极的思考,把种种体验化为内心真实的感受,才能下笔如有神,做到真情流露,把文章写到读者的心坎上,通过共通的体验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培养良好的思维

综合能力正是进行作文教学的意义所在。从思维训练这一点上来看,审美教育可以为作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特别是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上,可以为作文教学助力不少。

二 从作文训练的内容看审美教育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上的作文教学活动就能够实现的。作文是借用书面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作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考、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要靠学生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累积。审美教育以其形象性、体验性、愉悦性等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常常有一个“作文难”的问题,每到写作文的时候,总是眉头紧锁、唉声叹气,不少学生觉得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往往很难确立一个中心点,无从下笔,或者无话可说,只能泛泛而谈,硬凑字数,造成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原因就在于素材积累的缺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生活体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丰富多彩的素材,只是学生没有用心去观察、去发现,而造成素材积累的匮乏,写作时无材可用、无话可说。

法国现实主义雕刻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学生在素材积累的训练方面,有一个方向就是留心观察那些能够给人以美感的事物,使人在美的熏陶中陶冶性情,获得美感的体验。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各种美存在于自然,比如雨后天空中美丽的彩虹,除了朦胧的色彩,还带给我们清新怡人的感受。又如溪水流过的潺潺声,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间符,带给我们活泼动人的感受。美还存在于艺术创作,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学生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验,就能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把这些美的写作素材恰当地运用于作文写作中,让写作更加得心应手的同时也能让文章增色不少。学生在积累此类写作材料的同时,也获得了美的感受,同时得到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具有愉悦性的特点,因此,作文教学融入了审美教育,反过来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美育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具有愉悦性,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从学生喜欢上美术、音乐课,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学生也渴望创造美,因此,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把美融入作文当中,学生也能从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而激发其写作的兴趣。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可以为作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审美教育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对作文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力作用,而反过来作文教学也可以使审美教育形式更加多样。美术、音乐借助于形象、色彩、声音等直观因素,成为审美教育的常用形式。而作文教学则可以利用文字的排列组合来对学生进行美育作用,它使审美教育在形式上更加趋向于多样化。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多去发现美、体验美,让美的感受徜徉在作文的一字一句中。 〔责任编辑:林劲〕

篇三:浅谈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片面强调作文的应试技巧而忽视其中的审美教育,从而使作文教学带上了某种功利色彩。本文试着从几个方面说明如何做到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其意义。

关键词:作文教学;审美教育;途径;意义

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它的重要程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许多老师仅仅看到的是作文的可观分值,忽视它本来应该具有的审美意义。于是在一些个人观念的驱使下片面强调作文的应试技巧和应对方法,把它本身的内涵抛到了一边。这是教育的损失。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点,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为什么要进行作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意义。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

杨安仑在《美学纲要》一书里这样解释“审美教育”:“美育,是在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中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健康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操、深层次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条必由之路。而且,审美教育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是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的。”由此可看出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审美教育是意识的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若欠缺这种能力的话,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看法将混成一团,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将不符合美的标准。

二、为什么要重视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首先,中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思想和心理都不是很成熟,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也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这时老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名师出高徒”这句话说明老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作文教学的方法与理念,都将影响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注重审美教育,把作文的文学性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以后的文学造诣。试看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有哪一个不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他们在成为名家以前都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审美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之后才能胸有成竹地写出旷世佳作来。当然我们不希冀每个中学生以后都能成为作家,但是这作为一个基础,是应该打牢的。毕竟谁也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正如鲁迅从文之前一心在日本学医,为的是医治国人身体上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然而当他在一部电影中看到国人的麻木后毅然弃医从文,因为他认识到身体的疾病远不如思想的疾病那么严重。

这也是时势发展所趋,现在提倡的是全面教育、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所有的老师要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考试是第一位的,从本质上意识到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三、学生作文的问题

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就是因为他们怕写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他们便觉得写作文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不把其看成是一种美的创作。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作文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无话可说,内容空泛,在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时感到很茫然,觉得无从下手,心里找不到与之相关的材料,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会经历和人生阅历太少,平时基本上是学校——食堂——寝室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根本没办法去了解外面所发生的事情和国际上的热点聚焦,整天都对着为数不多的基本教科书;感情虚假,辞藻平淡,很多时候学生抒发的感情和前面写的内容毫无联系,毫无文学性可言。这也和他们人生阅历和社会经历的缺乏有很大的关系,没经历过的事情怎么能很好地表达对其的看法?他们在作文写作中陷入了一种机械的重复,虽然作文的主题和要求不一样,但是他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重复着自己向来形成的固定模式和思维;情节平淡无奇,缺少波澜,这主要是针对记叙文而说的。由于读过的文学作品比较有限,自身经历的平凡,他们写的故事基本就是按时间顺序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写下来,这样肯定会缺少文学性和欣赏性。毕竟作文作为作品的一种形式,不同于我们平时写的日记和总结。

四、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去了解生活,最好的办法便是观察。观察以后才能产生感受,把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感情结合起来。作文教学时,老师应该重视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

在,但由于观察的途径、方法不同,就产生导致了科学的观察与文学的观察不同。科学的观察要求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观色彩,有时为摆脱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和影响,科学工作者常常又借助一些精密仪器排除错觉,以避免得到有背真实情况的实验结果。然而文学的观察除了要有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睛外,还得有自己的眼睛,用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把客观的意象和个人独特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使观察的结果带上个性的情感色彩。文学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碰撞,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观察往往处于一种感性状态和朦胧状态,搞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去观察。也搞不懂要观察什么,比如他们看到乡间的百花盛开、新房林立的景象,所感受到的是五彩缤纷的色彩和新房子的漂亮,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他们很难把把这些景象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民的重视结合起来。往往只知其果。不思其因。所以,老师要在这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鼓励他们去思考,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不仅是文学的精神,也是科学界所提倡的精神。

有效利用课本和相关读本,注重对精美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当然,要想做到这点,应建立在上述第一点的基础上,即——观察。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进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再如马致远(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在人面前的是一幅极为凄凉的画面:秋风萧瑟,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叫着,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瘦弱赢马,驮着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只廖廖数语,便将人在天涯的秋愁刻画得淋漓尽致。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描写自然环境的美去领悟其中的理性内容。如茅盾写的《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赞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工过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这一段话,作者表面是对白杨树的赞美,实际上是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抗日军民的礼赞,赞美广大军民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革命精神。只有理解到这一层,才能真正知道茅盾何以要花这么多的篇幅去写看起来极为普通的白杨树,知道这看似朴实的描写后面所蕴涵的精神。又如孙犁写的《荷花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干净得很。”“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银壁一样。粉色荷花箭样高高地挺出来……”以及其他的景象,诸如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展现出人们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着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对精美文章的分析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这是他们汲取文学营养的重要来源。

开展课外活动,把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感

受生活,拥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事物和人的情感。只有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出亲切感人的作品。恩格斯说,文学起源于劳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到,文学起源于原始歌谣,古时劳动人民在劳动时为了减轻劳作疲劳用有节奏的歌谣来缓解疲劳。这大致也和恩格斯说的一个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和实践对于文学产生的重要性。比如长江沿线一带的地方,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长江,让他们自己真实地感受一下长江奔流直下犹如天上来的气势;沿海的地方,老师可以让学生多去海边看看,目睹大海的波涛汹涌从而产生一种博大的情怀:有高山的地方,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去攀登高峰,体验往上攀登的艰辛和达到顶峰后的快乐,以及随之而来的“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而平原的地方,则可以要求学生多参加田间劳作,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珍惜劳动果实。当活动结束以后,让大家在一起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心得交流。那么在以后碰到诸如《登泰山记》、《勤劳》、《克服困难》之类的作文,学生便可以从自己真实的经历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感情。

老师应该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声音——即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很多老师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觉得自己的分析才是比较准确的,认为学生的阅历浅,不可能把问题分析得很透彻。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的分析只代表他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的得出是建立在自己的社会人生经历和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中学生和老师有着必然的思想和认知代沟。但这并不说明他们的看法就不对,很多时候学生的看法往往由于角度新颖而更具有价值。

五、作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把作文的审美教育放在第一位,对于传统的教学是一种极大突破。其核心在于一个“美”字,这样可使学生改变自己以往对作文的看法,不再把写作文看成是应付的不得不做的事;能在根本上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变到“我要写”,自发地去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从长远意义上讲,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意识上的超前性不是短期内就能获得,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渐积累才能缓慢形成,正如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一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意义。那种传统的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早应该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篇四:作文教学与美育

作文教学与美育

摘 要:在学校美育中,语文美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文教学美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途径多种多样:透导学生感知人物的心灵美、培养学生领略自然风光的能力、提高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 审美情趣 审美观点 加强培养

新课程推行以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经历了从教师一言堂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巨大转变,并在新课程理论学习中认识到审美教育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因此,多年来,本人一直进行着审美育人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现就其深远的意义的价值归纳如下:

一、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许多教师都有同感,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味同白水,无一点新意可言,还有许多七拼八凑的抄袭现象,这就是学生没有审美素养的反映。审美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不可想象的学术概念,而是包括充足的理论和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在内的一门科学,审美素养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或决定着学生审美情操的优与劣,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审美知识提高自身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此话不假,许多发明创造全开始于想象。从苹果落地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从水车转动到飞机螺旋桨的问世;从带着扫帚去扫雪到电动除雪器的诞生

等等,全缘于想象。想象是审美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推陈出新,敢于创新大胆想象地引导,学生才会写出立意新颖文彩斑斓的好文章来,只有松开学生心中各种顾虑,放开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的脑海中才有可能流绘出五色缤纷的梦想汹涌澎湃的抱负,此等思绪此等胸襟成文,定不会只是小花小草般狭隘偏激,相反,大江大河的气度和心系人民情牵祖国的情怀才会跃然纸上,扑面而来。

另外教师要提倡学生写外在美和内在美统一的人物。契诃夫说

过:”人应该什么都美,容貌、衣服、心灵、思想。”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有千百,各种各色。的确有一部分人,不仅相貌美丽,内心也善良,是美的统一,美的楷模。但是,也确有一部分人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还有一部分人相貌漂亮,而灵魂丑恶。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以相貌的美丑来作为判断人物美丑的标准,而要通过观察人物言行来看他是美是丑。因为人物的内在美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美、语言美表现出来的。

在生活中,到处可见美的人:忘我劳动的工人、农民,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认真听课的学生,礼貌待客的服务员??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普通人身上发掘美来。

二、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俗话说:“针刺如芒在背。”我们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在不断变化中,只有教育并引导学生增强自身感知能力,才能让他们感同身受在想象中触摸历史那早已冰冷的真实。眼下许多学生对国际国

内新闻充耳不闻,对父母的期待老师的教诲不理不采,相反,他们更愿意蜗居于网吧一角,把美好的青春年华浪费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之中,这是丧失感知能力或漠视生命的一种体现、教师更应该予以关注。人常说:“美无处不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自然,并领略到其中之美进而表现在作文中呢?我认为:课外应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心情和视野,让他们到风景悠美的地方去感受美;到纯真可爱的孩童中去寻找美;到贫寒却充满真情的农家去品味美。丰富自身的视野和情操,丰富自己的知识矫正对美的偏见。课内教学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的情境,设身处地地对换角色,真真切切地贴近感情,长此以往,学生的感受能力定会有所发展,到那时,他们跳跃的笔下定会是一片锦绣、一片灿烂。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做到情景交融。因为观察自然景物,除了它本身美的特征起作用外,还受欣赏者的生活体验或者愿望的影响。对于同一景物,不同心境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一个人的心境不同,观察同一事物所得的感受也不同。因此,使学生写出不同的感受的作文是很有必要的。

三、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

审美是对美的境界进行审视品味欣赏,从而使心灵得以净化和洗礼、思想得以启迪和充实、情操得到陶冶、品格得以升华的过程。一个品行高尚知识渊博、情感丰富的人绝不会做出自私低俗丧失灵魂的文章来。足可见精神世界完美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立身

行事的方法问题。因此,在引导和准备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观察力,这样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变得丰富多彩,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百花齐放,才能有真知、有见地、有思想。

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人格包括兴趣、爱好、性格、能力、世界观等因素,而完善的人格是寻真、持善、求美的和谐统一。现代社会中学生人格组成中的任意一部分形成及发展都缘于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文教学还必须注意到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

刚学写作的学生一定要从典范之作的思想、语言、技法等方面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语言文辞的模仿至关重要,因为写作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但是写作往往苦于语言积累不够,文辞贫乏,致使难以表达思想感情。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要求学生多读优秀作品,训练语感,积累词汇,妙用语句。文章模仿也很重要。我们都有感受,有时当写不出东西的时,不必冥思苦想,而放下笔杆去翻阅一些有关文章作品,这将给你一个感情积累的机会,感情酝酿的时间,也是你得到文章启发的契机,写作思路往往豁然开朗。但教师必须耐心地给予模仿指导,使他们模仿不落俗套,有创见性,不把模仿当抄袭;三要让学生写自由文。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以命题作文为主要形式的,学生老是被动地接受作文训练。他们拿到一个题目,往往头脑一片空白,无从着手,于是任意编造。为文造情,时间一长,作文的兴趣消失殆尽,这就很难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这种情况急需改变。教师应布置学生写一些自由文,让

他们有所想而作,有所为而作,有所求而作。比如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自找调查对象,安排时间采访参观,自拟题目成文。

总之,一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审美教学和作文育人相给合,只是一种尝试,但其作用及价值却如春天的种子,已经发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收获一缕灿烂的阳光。

篇五:浅谈作文教学与美育

浅谈作文教学与美育

镇江市八叉巷小学 张白梅

养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作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王国维曾经说过:“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智育之手段。”而作文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因此,将作文教学与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解美、识别美、创造美的能力,愉悦学生的身心,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与此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作文教学就能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近几年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一、 以美激趣,学习写作经验。

“客观存在的事物,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于是,人们便被美的事物所吸引,从而情不自禁地沉醉于美的欣赏之中,并进而做出美的判断,这就是审美活动。”(《美学基础》第八章《审美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将审美教育与学习写作方法相结合,能让学生在愉悦中学到写作知识,并激发写作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篇篇是“美”文。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有河流山川的壮美,花草树木的秀美,名胜古迹的神奇美;在描写人物的文章中,有亲情美,友情美,人格美等。这些章还兼有结构美、表现手法美的特点。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就是这样的“典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张小兴安岭的全景幻灯片并播

发优美的观赏音乐,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讲,尽情地欣赏小兴安岭几百里连成一片的林海美景。这样,小兴安岭的整体美就自然映入学生的脑海,孕育了爱美情趣。紧接着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依序观赏春、夏、秋、冬几幅树景的幻灯片,结合学文品赏小兴安岭四季树景的不同色彩,及各类珍贵物产,美妙的林间花园。最后,再启发学生从部分回到整体,由表及里剖析小兴安岭既是祖国的花园,又是艺术宝库的整体艺术形象美。这样,观察、阅读、思维三结合,学生不仅受到美的感染,而且从中掌握了“开门见山”揭示林海,引人入胜;中间详写四季特色,令人惊奇;篇末点题,画龙点睛,催人奋发的整体文章结构的美,取得了学写、悟道、审美三大效益。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产生审美满足,获得了一次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不断增加就会使审美主体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产生一定的审美趣味,孕育一定的审美理想。”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次次的审美体验中,伴随着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知识,产生了写作的冲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以美为源,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产生了写作的欲望,还让学生有话可写,因而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正如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所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要求学生放眼看世界。春天,嫩嫩的柳枝,青青的小草,鲜艳的花朵;夏天,茂密的树林,火红的骄阳,雨后的彩虹;秋天,湛蓝的天空,飘落的黄叶,累累的硕果;冬天,浓浓的晨雾,皑皑的白雪,挺拔的松柏无不向人们展示自然的魅力。那层次不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建筑,那四通八达,平坦宽阔,造型别致的道路;还有那数量繁多,品种多样,玲珑剔透的工艺品等无不显示出人的神奇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理解、帮助,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体贴;

朋友之间的互相理解、帮助;同事、同学间相互协调与配合等,无不显示出社会的温暖。这一切都是美的,我要求学生好好地观察、细细地体味。而通过审美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的学生对这一切并不陌生,他们能自觉地感受美,认识美,及时地发现身边的美,从而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这就为作文——创造美,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三、以美为本,写出“美”的作文

“美的创造就是创造者的审美理想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体现在创造成果之中。”(《美学基础》《美的创造》)小学生的写作虽比不上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然而他们是在用稚嫩的心和别人进行交流,是实实在在的美的创造。因此,我尽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用美的语言、美的结构形式,写出美的形象来。

1、在动笔时创造美。在指导学生认真审题的前提下,发动学生议一议,本次作文可选用哪些关于美的素材,用什么样的结构方式最好。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可以用上哪些好词好句,老师也向学生提供些好词好句,并把它们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写作时用。

2、在批改时发现美,。我坚持热情增大,因势利导的原则,以真情打动学生。平时的练笔等第用“很好”、“好”、“较好”等醒目的字眼给予勉励。无论是大作还是练笔,尽量多写一些表示肯定、赞美的眉批或总批,多圈出些作文中的好词好句。学生看到了老师的鼓励,情感得到愉悦,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变浓了。

在评讲时欣赏美。学生的每篇作文,我都从语言文字是否美,文章结构是否美,描写的景物或人物是否美等方面进行评点,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自己是在创造美,而不是在写作文。每次评讲我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或片断,把自己认为美的地方读出来供大家欣赏。每次尽量多谈一些学生有朗读的机会。总之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样学生不仅能将在阅读课文中培养起来

的审美能力运用到审美实践中去,而且能体验到创造美的喜悦,自信心得到增强,其创造美的能力——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将美育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能让学生在愉

作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悦中学习写作,收效显著。经过四年的训练(三至六年级),我班学生作文兴趣大增,写作水平有明显提高。我班学生的习作以选材新颖,结构美,内容生动具体而著名。校红领巾广播经常播出我班学生的稿件,《镇江日报》、《京江晚报》等报刊上常刊登着我们学生的习作。仅98-99两年我班学生发表近二十篇习作。三年中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得过三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八个三等奖。98年10月,我班张菁菁获江苏省教委举办的“我眼中的改革开放”征文大赛二等奖。(这是镇江市唯一的奖项),99年12月在江苏省和镇江市教委举办的“爱国主义读书征文活动中,我班获省三等奖一个,京口区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我班是全校唯一获奖的班级)。在今年6月,我班石蕾在全国首届“长江杯”征文大赛中获三等奖。近几年来,本人也多次获得各类作文大赛的辅导奖。可以说成绩喜人。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总结努力提高,使它变得更完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