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国古代建筑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9 01:29:56 体裁作文
中国古代建筑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

姓名:

学号:

所属班级:建筑学

所属学院: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

摘要:建筑是一种具有时代烙印的文化,我们国家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形成了世界古代建筑中一个独特的体系。这一体系从简单的个体建筑到城市布局,都有自己完善的做法和制度,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体系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我国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古代建筑 特征 结构 艺术形式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的古代人民在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的斗争中渐渐的产生了古代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在历史的不断变化中,中国的古代建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中国从上古至清末,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其建筑形态及营造方式远播东亚各国。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我国古代建筑所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其中以宫殿、庙宇占主要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外形上的特征最为显著,它们都有上,中,下

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台基,中间

为屋身。

而各部分的

造型与世界上其他建筑迥然不同,这种独特的建筑外形,完全是由于建筑物功能、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结合而产生的。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木构架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

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架是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

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

成一间,一栋房子由几间组成。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

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

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

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

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

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

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其次,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最后,木构架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是由

若干方木与横木垒叠而成,用以支挑深远的屋檐,并把其重量集中到柱子上。

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斗拱不仅在结构和装饰方面起重

要作用,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而且在制定建筑各部分和各种构件的大小尺寸时。都以它作为度量的基本单位。斗拱在我国历代建筑中的发展演变比较显著。早期的斗拱比较大,主要作为结构构件。唐、宋时期的斗拱还保持者中国特点,但到了明、清时期,他的结构功能

逐渐减少,变成很纤细的装饰构件。因此,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时,又常常以斗拱作为鉴定建筑年代的主要依据。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故宫为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与

色彩。中国古代建筑上的装饰细

部大部分都是由梁枋、斗拱等结

构构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发挥其装

饰作用的。我国古代建筑还综合

运用了我国工艺美术以及绘画、

雕刻、书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作文

色彩运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最显

著的特征之一,如黄色的琉璃瓦,朱红色屋身等。彩画是我国建筑装饰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所谓“雕梁画栋”正是形容我国古代建筑的这一特色。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既丰富多彩又具有统一的风格,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

参考文献:《建筑初步》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

篇二:中国古代建筑赏析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

摘 要:文章从中国古建筑的构成分析,屋顶样式,建筑类别,建筑材料,结构构造,建筑平面布局,建筑色彩,建筑装饰以及建筑环境等方面出发,讨论中国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展现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梁柱式结构体系;琉璃瓦等建筑装饰的运用

一、概述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中国古代涌现出了许多建筑大师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的诸如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中国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个组成部分。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的构件称之为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以承托屋檐和屋梁与天花板的荷载,又具有装饰的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了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二、中国古建筑平面布局赏析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大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 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 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的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

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三、中国古建筑用材构造赏析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

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四、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赏析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庑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五、中国古建筑装饰艺术赏析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琉璃瓦的色泽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等。一般以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并以黄色为最高贵,只用在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上。就是在皇宫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绿色和绿色“剪边”(镶边)。在王府和寺观,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黄琉璃瓦顶的。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可以使用全部黄琉璃瓦,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琉璃瓦件大约可分作四类:一类是筒瓦、板瓦,是用来铺盖屋顶的。第二类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级而决定。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是十一个,最少的是三个,它们的排列是,最前面为骑鹤仙人,然后为龙、风、狮子、麒麟、獬豸、天马??等等。第三类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类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

六、中国古建筑与环境和谐之赏析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讲究阴阳五行的“堪舆”之学,也就是看风水之学,其中虽然夹杂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特别是其中讲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部分,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所谓的“龙脉”即考虑到周围数里、数十里,甚至数百里范围的地形、风水。园林更是综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景随时换,步移景转。对园内外环境的关系,相互配合最为讲求。“借景”就是造园技法中巧妙地运用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明计成《园冶》一书中专门有“借景”一章。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把园外远处的山峰冈峦、楼阁塔影以至山林树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园内成景。景与景之间,也相互为借,隔院楼台,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综合上述,中国古建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给我们以审美享受,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实证,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借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 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M】.北京-线装书局,2006.

[3] 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篇三: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

三年级(二)班 王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班开展了一个“传统文化故事会”有的小组收集了春联,有的小组收集了传统节日,还有的小组收集了传统建筑,所有的小组收集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中国古代建筑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蛇山之峰上,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称。黄鹤楼高54.1米,相当于16层楼。平面为四边套八边形,形如黄鹤,展翅欲飞。

黄鹤楼建于吴黄武二年(公元233)年各朝屡建屡毁,形态各不相同,极富个性,四面看上去就像一条线。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这座楼不但美观,而且有许多诗人立下了不朽诗篇。像李白写的《望黄鹤楼》、崔颢写的《黄鹤楼》、毛泽东写的《菩萨蛮.黄鹤楼》........... 黄鹤楼表现了我国人民精湛的建筑工艺,我希望黄鹤楼一代一代相传下去,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去发现更多的古代建筑。

篇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作文

我和博物馆的故事

北京育才学校小学部 四年级5班 李泽一

北京之宏大,拥有的博物馆之众多,令人叹为观止,但在众多的博物馆中,令我最欣赏的就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我对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记忆是从孩儿时开始的,记得小时候因为博物馆离我们家近、环境又好、而且人员稀少,妈妈经常带着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那里玩,博物馆院子里的大树,大石台,石台边上的一片绿地,还有那与众不同的大建筑物都是我游玩时的参照物,然而那时的我对博物馆的内容全然不知。现在我已是北京育才学校的四年级学生了,这几年我还是依旧的像过去一样经常到博物馆里去玩,我已知道脑海中的大树是那六百年的松柏,大石台是那皇家的观耕台,石台边上绿地是那皇帝亲自农耕的一亩三分地,还有那与众不同的大建筑物是著名的北京先农坛。

现在我每当走进古代建筑博物馆,就好像回到了几百年前的北京。当时没有起重机来搬动沉重的石头和砖头,也没有汽车来运输建筑材料,只有马车、人力车运送石头和砖块。那时也没有现代化的电脑来设计建筑方案和图纸,当时只有毛笔在羊皮纸上一笔一划地画出来。当时的窗户不像现在一样用玻璃和纱窗制

成,只能用羊皮纸来代替。但是,勤劳的中国人民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建造出许许多多宏伟的建筑,正如在博物馆里所展示出的照片:北京皇家颐和园、紫禁城和北京平民居住的四合院,这些都是北京经典的古代建筑。

感染我的不仅是博物馆的环境,还有它向世人展示的内容。我认识北京也是从这里开始的,这几年我所参观过的北京古代皇家园林如天坛公园,故宫博物馆,颐和园等都能够在这小小的博物馆里体现出来。我对那古建筑上的彩绘,雕刻,和各种各样的吉祥物的问题都能够在这里找到答案。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内的环境和它向世人介绍的丰富的古代建筑文化的内容是独一无二的。这里不如首都博物馆现代化,也不像北京科技馆那样人流涌动,古代建筑博物馆给我的是宁静,而她的宁静仿佛让时光倒流到百年前的北京,使我更加了解、更加热爱北京的建筑了!

篇五:中国古建筑

1.阅读教材1-8问,22,23问;

答:已认真仔细阅读。

2.用图片举例说明建筑发展过程及古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痕迹; 建筑发展过程:1.橧巢

2.山洞

3.穴居

4.半穴居

5.地面上建造住

古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痕迹: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古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

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3.烫样举例(图片);

4.历史上著名高台建筑举例;

答:黄金台: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听取谋士郭隗的建议,修建黄金台,设黄金千两,招纳天下贤士。此举为燕国招来很多人才,这些人才为燕国跻身战国“七雄”做出了贡献,黄金台在夕阳照耀下闪闪发光,景观绮丽,后来在金章宗时被文人墨客选为“燕京八景”之一,流传至今。

5.阅读教材9-21问,25-28问;

答:已经认真仔细阅读。

6.不同形状城池的图片集成此的原因;

1.方形:中国人认为中国居中,不偏不倚,任何情况下都要居

中。

2.圆形:大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会发生“变形”。导致这种改变的最为主要的应当是经济方面

的原因

3. 夹河而形成的双城:往往与军事有关,如以关羽水淹七军及金庸笔下的大侠郭靖和黄蓉而闻名的襄阳和樊城。

4. 卵形:有些城市因地形的限制无法修建得很规整,如宁波受到余姚江、奉化江等河流的约束。

7.你认为古代建城池为方形的原因;

答:和中国人思想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人认为中国居中,不偏不倚,任何情况下都要居中。从西周开始,城市做成正方形,后人不愿意违背先人的定制,于是世代相传。由于中

国封建制度通知漫长,长期遵循宗法制度,方形的城池逐步成为建城的章法。

8.西安城墙介绍(图片、文字——历史、数据,城门方位及名称等); 答: 西安城墙(The Xi’an Circumvallation)又称西安古城墙。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长城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公里,历经了隋朝兴建,唐末缩建,明朝改建。城墙有主城门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

9.解释瓮城,举例,并说明自己对瓮城的了解与接触;

答: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著名的例子有:南京瓮城。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南京瓮城对传统瓮城进行了改进,大大增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

10.北京各城门的名称、方位、清代时专门用途、现存的实体墙门(图片、文字)。

答:内城九门:正阳门(正门,除皇帝别人不许走)、崇文门(运输酒)、宣武门、

(走囚车)朝阳门(运输粮食)、阜成门(运输煤)、东直门(运

输木料)、西直门(运输水)、安定门(走粪车)、德胜门(走兵

车)

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龙脉口四门:中华门、端 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宫城四门:午 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现存的实体城门: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