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范仲淹我想对你说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28:07 初中作文
范仲淹我想对你说作文初中作文

篇一:学生作文《我看范仲淹》

我看范仲淹

作者:何凯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范仲淹一生真实的写照。

范仲淹,他一生都在为国家和百姓奔走效劳,他提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一直影响者中华儿女。今天,我们要向范仲淹看起,看范仲淹的爱国忧民,看他的“不以物喜,必以己悲”的胸怀。

在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范老的一篇佳文《岳阳楼记》。本篇文章用了大量的笔墨抒写了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目的就是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必以己悲”的情怀形成鲜明的对比。

范仲淹一生也确实做到了这样。

他在做官期间,曾受到朝廷的贬谪,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一颗爱国忧民的心,反而为国家和百姓做了更多的好事,并且他还把这种思想传递给他的好友们。他时时刻刻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浮躁、不悲伤。

看到范仲淹的这一切,再看看当代的中学生。我们拥有比范仲淹好上千倍百倍的物质生活,但我们却不肯满足于现状,总是心浮气躁,外界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动静,我们都能受到影响,甚至动气抱怨,又怎能谈什么认真学习呢?

如今有范仲淹这一伟人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相信我们也能够重新思考一下我们的价值观和矫正自己的行为。

范仲淹一生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国家兴隆,百姓安康。为此他付出了很多精力和心血。 他曾带兵驻守在边疆之地,为的就是能够保家卫国,还百姓安宁的生活。“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短短的诗词就显示出了他的报国心切,虽然自己很想念家乡,但是想到功业未建,只能倾尽青春和精力。

他一生胸中装的都是国家百姓,因此我们不得不想到当代的一些官员。徐才厚,周本顺,郭伯雄。。。。。一个个贪污分子,一个个饱食俸禄,尸位素餐,却不为国做事,不为民着想。所以,这个时代,我们常常会想起范老。

范仲淹,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爱国忧民。我看范仲淹,看他聚于一生的品质与精神。

篇二:我眼中的范仲淹

我眼中的范仲淹(一)

一千多年了,多么遥远的岁月,足以让沧海化作桑田。又是多么短暂,就像光阴的火,一闪一灭的距离。历史的时空风云浩荡,曾经显赫辉煌的北宋王朝也不过是在史册上做了一场春秋大梦,多少盛极一时的帝王将相,也只是在北宋的天空上闪烁过的一颗流星,稍纵即逝的璀璨,瞬间灰飞烟灭。

曾经富丽堂皇的宫城,如今是一座寂寥的遗址,白天有摩肩接踵的过客,夜晚却是亡灵的影子在徘徊;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也只能在自己专有的那片天空,君临天下。而一代又一代的文武百官、后宫嫔妃,以及太监宫女更是渺小如粉尘。但我们依旧可以在皇城,闻到他们微弱的呼吸;在那片曾经属于北宋的土地上,感受到他们余留的温度。北宋王朝,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深邃的孤独,一种高贵的寂寞。

时光仍在,是我们在飞逝。推开北宋朝关闭的重门,封尘的记忆如同冰河破裂,在历史的河道奔涌。退隐在岁月帷幕后面的,是无数风流帝王,金戈铁马、逐鹿中原的故事;无数折腰的英雄,驰骋疆场、碧血黄沙的故事;甚至还隐藏着许多儿女情长,肝肠寸断、催人泪下的故事。有这样一个人,用他旷世才华、傲然风骨、坚韧意志,拨动了北宋朝那根冷韵冰弦,在庆历年间弹奏一曲人间绝响。

他,范仲淹。公元989年8月2日,一个酷暑的时节,降生在徐州。这么一个幼小的生命,与生俱来就好似有着坚强的意志。

仲淹两岁便没了父亲,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无奈抱着两岁的仲淹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

长大成人。

仲淹虽是朱文瀚的继子,但继父仍是对他关爱有加。但当他得知抚养自己多年的父亲竟是自己的养父,毅然离去,不顾朱家与母亲的阻拦,血浓于水,骨肉之情不可磨灭。这样一个被后世称为传奇的人物,一个才华横溢、风骨傲然的政治、思想、文学、军事家,他的成长历程,必定有着不同凡响的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两句诗,是他一生的写照。每个人都有双重性格,仲淹也不例外,他耿直、坚毅、多愁善感,无疑,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因为他雷厉风行的去除贪官污吏,他被贬做了知州,可他并没有因为被贬谪而颓废,从他在那些年中写的一篇文章《岳阳楼记》就可以看出,他忧虑国计民生,爱国爱民,虽在偏远的小城中,仍然没有使自己高尚的品德沦落,无论身处何方,总会心系国家与人民,始终如一的保持着自己高尚的品德,不会因外物的改变而改变什么。

我喜欢范仲淹,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探究他。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朱熹评说:“范文正杰出之才。”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在他仙逝后,在历史文坛上,留下了他浓浓的一笔。

篇三:范仲淹

语文 导学案 年级 五年 主备人: 张秀娟 审批人: 吴秀田 日期:

篇四: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我想对你说作文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1] 人物评价编辑

总评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174],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

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175-176]历代评价

范文正公像[177]

《宋史》: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

范文正公遗像[203]

[204]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庆历年间,张海(一说王伦[205]率领人马攻打淮南,路过高邮,高邮知军晁仲约料想无法抵挡,就昭示当地富人捐钱献酒,前去慰劳,“盗寇”很高兴,没有施暴就离开了高邮。事情传开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范仲淹说:“若郡县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防守;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赦免了晁仲约。[206-207]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208]严谨治学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

篇五: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

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

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

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ppt:

划粥割齑

(1)读词

(2)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范仲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ppt:

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1)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

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pt: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绝佳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ppt: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ppt: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

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设计: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绝佳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

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

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

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ppt: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