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白族的火把节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32:45 字数作文
白族的火把节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白族火把节(改6)

上海体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从大理白族火把节分析云南民族体育发展 学 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公共事业管理

姓 名:陈伃涛

指导老师 :王程程

上海体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篇二:白族火把节的由来

火烧松明楼

——白族火把节的由来

历史背景

唐代云南洱海地区有六个部落联盟,称为六诏。公元737年,南诏王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开始了征服六诏的战争,经过几年终于成功。739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南诏国成立。《火烧松明楼》就取材于这一事件。

情节

蒙舍诏国王仗着国势日盛,意图灭掉其他五诏。一天,邆赕诏国王请蒙舍诏国王到邓川作客,其妻子慈善夫人(也成柏洁夫人)也出席作陪。慈善夫人聪明美丽,蒙舍诏国王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夫人于是借故离开了宴席。从此,蒙舍诏国王吞并五诏的心情更加急切。

六月二十五日,蒙舍沼国土以祭祀祖先为名,邀请其他五诏的国王到大理赴宴,宴席就摆在他新盖的松明楼里。慈善夫人得知,极力劝阻他的丈夫前去赴宴。丈夫不敢不去,临行时慈善夫人只好将——只铁镯头戴在丈夫的手腕上。正当人们在松明楼里饮酒作乐、欢歌狂舞的时候,蒙舍诏国工借故下楼,并火将请来的客人通通烧死在松明楼里。慈善夫人得知消息,心如刀绞,立即叫人们点起火把,跟她连夜赶赴大理营救丈夫。当她赶到大理,松明楼已变成一堆灰烬。她不顾一切

地用手挖刨,十个手指都刨得血淋淋的。她终于发现了一具手上戴着铁镯头的尸体,断定这就是自己的丈夫,放声大哭。蒙舍记国王得知慈善夫人如此聪明贤慧,下令把她找来,要强迫她和自己成亲。 慈善夫人说:“只要你答应我在松明楼的灰烬旁边搭上一座孝堂,让我给丈夫守孝一百天,痛痛快快哭一场,等到孝期满了,我就和你成亲。”蒙舍记国王答应了她的要求。为了表达水火不相容的决心,七月二十三日那天,慈善夫人来到洱海岸上哭祭丈夫,然后纵身投入茫茫的洱海里。人们为慈善夫人的精神所感动,便在大理城外修了一座柏洁庙,并奉她为柏洁圣妃。为了纪念她,人们每年六月二十五日晚上还要过火把节。这天晚上,人们骑上飞马,举着火把,绕着大理城奔来奔去,表示搭救柏洁的样子。同时,女人们也都用红色的凤仙花把十个指甲染得鲜红,以纪念慈善夫人对丈夫的坚贞。

流传及影响

该传说除了白族地区有流传,还在彝族、回族、傈僳族中流传。文人作品也有用慈善夫人为题材的,比如无名氏的七言诗《星回节》,该诗以有力的语言叙述了火烧松明楼的过程:“奸雄叵测皮逻阁,笙歌召会松明楼,脱簪牵裾不得留,铁钏约臂红泪流,阿奴火攻酒发半,炎鸟夔煨飞神丘,残娥埃煤一彗妇,金钢融腕遗骸收??祁连冢上血流霞,娘子军光夺血,死守何异巡远坚?忍饿甘共夷齐洁??一炬销残万劫灭,琼瑙台上招星回,不敢举火竞生食,反燔焰助夫人哀,喋

血誓齿仇雠肉,生吞活剥遍山谷??”其他有关的诗还有杨南金的《登德源城有感》、杨履宽的《星回节悼慈善夫人二首》等。

篇三:传统文化 ,彝族、白族火把节不同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有关少数民族的节日:火把节。提到火把节大家都比较熟悉这名字,脑海里对火把节的投射都逃不过篝火晚会,但是火把节真的就只是篝火晚会般的狂欢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 彝族、白族火把节的不同

大纲

关于彝族、白族火把节的不同,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比较:火把节的时间、装饰道具、传说、风俗活动等。

在比较火把节之前,会简单介绍一下白族、彝族这两个名族,具体来说会讲到各民族的基本资料、衣、食、住、宗教等。

讲稿

Ⅰ 白族简介

1、基本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昆明等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约为185万。 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二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丰富多彩。 如白族火把节传说《慈善夫人》,后面会具体讲到。

2、历史演变:先唐时代——原始白民族的预备期

唐时期——白民族稳定共同体的形成期

宋朝——白民族的成熟期

南诏灭亡后,经过35年的三个迷你王朝后,大理国成立

明清朝——白民族被同化

明朝对白民族行了民族同化。种族上则实行稀释政策。明朝征服云南,焚毁了白族的历史文化书籍。白族人丧失了文化遗产,白文因此灭绝。

民国时期——白族几近消失

清末及民国时期,白族几乎失去了独立民族的身份

新中国时期——白族意识的再唤醒

1956年白族获得官方认可的民族身份。大理成立自治州。白民族的民族意识在濒临灭绝的条件下死而复生。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和恢复。

总结: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了起起落落,但她作为历史的一部分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但是在当前社会大转型的情况下,白族又面临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境。记得当时问过一个当地的导游阿姨,既然没有文字怎么去传承他们的文化; “口耳相传”,这就是她的答案,看得出她对此很乐观。其实,少数民族的文化根基是很难被汉文化影响的,一般情况下汉语(汉文化)都是作为他们的二外在学习,好多少数名族更多接受的是周边国家的文化,比如:新疆人接收西亚文化,西藏接收东亚文化。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何况白族没有他们的文字,随着时间的变化,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会不会渐渐汉化,渐渐淡化他们的文化,最后失去它们。

3、衣: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 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或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

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 大理地区的妇女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丝绒领褂,

下穿蓝布裤,盘辫于顶,围腰下摆的边缘多绣有几何图案。

4、食: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雪梨、柑橘和茶是著名特产

? 住在坝区的白族以稻米为主食,兼食小麦面;

? 山区白族以玉米、荞麦为主食。喜酸辣,爱吃凉菜,爱饮烤茶。著名的“三道

茶”是待客上品 属茶文化范畴。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5、住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以木土结构的瓦房为主。住房多采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格式。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听白族人说,大户人家飞檐上是龙的图案表明这家人是男性当家,凤则是女性当家,在白族,女人的地位相对是比较高的),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6、花: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如:火把节使用的凤仙花,凤仙花具有强大的渗透能力,用它的根或者花染的指甲,除了血红的颜色令人心醉外,与化学染剂容易褪色的毛病从不沾边。一旦把它请进来,要么用时间的利器,等日夜的更替带动指甲的新陈代谢,看着那一抹鲜红慢慢退场。此外,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带有花字,如:未婚的姑娘称金花、已婚的姑娘称银花。

7、宗教: 白族崇拜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受佛教影响实行土葬,骑车在洱海白族,墓地随处可见,尤其在半山腰,有点恐怖,但是从远处看和景色很协调,很引人注目。

8、婚俗,一夫一妻是白族婚姻的基本制度,招赘、抢婚。

Ⅱ白族火把节

火把节流行于云南北方民族集团内,即氐羌集团,包括白族,彝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内部。根据一般的认识,氐羌民族来自寒冷干燥的青藏高原。火对这些民族的生存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火堆火把在过去数千年的民族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由此产生对火的高端价值评判和精神信仰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反观地处热带的云南南部民族,比如傣族,水对他们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傣族有泼水节。地缘地理环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造就了相关文化特色的发育。这是对火把节起源的思考的起点

1、 时间:农历六月二十五。火把节最早的记载见于南诏时期(迄今1000多年前)白族创

作的汉诗中。当时火把节的时间在冬天。而今天的火把节则移到夏天。

六 白语读音【fv】,对应汉语里为“夫”,隐喻在婚姻制度中把握主动权的丈夫。

二十 白语读【nai】,即为汉语里的“捏”“拿”之义;

五 白语读【v】,即为汉语里的“妻子”之义;

六月二十五即“丈夫娶妻”,按此说法可见白族婚姻与火把节是有一定关联的。

2、 传说

白族的火把节何以如此隆重热烈?除了民族学方面的各种因素,核心是其中有个“火烧松明楼”的传说,寄托着人们对一位民族女英雄的追思和景仰。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白洁圣妃的故事。白洁夫人,又称慈善夫人,唐开元年间人。嫁与邓赕诏(今洱源县邓川)诏主为妻。蒙舍诏(今大理巍山)诏主皮逻阁欲吞并其他五诏,向唐朝称臣,与五诏诏主谈判无果,便假意邀请五诏诏主前往蒙舍诏祭祖。

白洁夫人知道此中有诈,劝丈夫不要前往,但如果不去,便会被冠以对祖宗不敬的罪名,邓赕诏诏主思前想后,最终还是按期前往蒙舍诏。白洁夫人见无法劝服丈夫,便送给丈夫一只铁钏,戴在臂上。 果然,皮逻阁在松明楼设宴,趁众人尽兴吃喝之时,火烧松明楼,五诏诏主当场死亡,无一幸免。 听闻丈夫死讯,白洁夫人连夜率军赶到蒙舍诏,途中火把照亮夜空,形成蜿蜒的火龙。到达后,她以双手从废墟中挖出丈夫尸首,为此双手流血。尸首早已面目全非,辨认的标记,便是臂上的铁钏。

皮逻阁认为此女美丽而有勇有谋,便提出要娶她为妻,白洁夫人假意答应,称要回邓赕诏劝服众人,让皮逻阁给她数月时间,皮逻阁同意了。但白洁夫人一回到邓赕诏,便即刻招兵买马,准备与蒙舍诏对抗。

数月之后,皮逻阁率军前来,遭到了武装抵抗,随即大败邓赕诏军队。 兵败后,白洁夫人站在城墙上,纵身跃入护城河,就此玉殒 。

于是,人们为纪念这位女英雄,久而久之相约成俗,亦发展为节日,火把节这天村村寨寨不仅要竖大火把,还要耍小火把,青年妇女要焐红指甲,小伙子们要跑马,海边的渔民要举行船赛等等,都是对白洁夫人一举一动的纪念。直到八月初八,沿洱海的白族还要举行象征打捞夫人遗体的耍海会。

3、火把节的火烛装饰器

白族火把节树立的高大火把:① 挂彩旗,使得祭祀场所变得神圣无比,吸引众多的信众来参加祭祀活动。

②升斗和豆子----“载生载育”的寓意。

③海棠----妊娠行为

关于记载海棠的最早文献是《尔雅》其中写到:“杜,赤棠,白者棠。”意思就是说,海棠分红海棠、白海棠两种。在汉语里面,海棠的辅佐意义有很多,比如:表达妻子对从事远

征的丈夫的怀念。(有枤之杜,有完其实;有枤之杜,其叶萋萋---《小雅,有枤之杜》)。 海棠花语

代表意义:游子思乡、离愁别绪; 温和、美丽、快乐

秋海棠象征苦恋。当人们爱情遇到波折,常以秋海棠花自喻。

古人称它为断肠花,借花抒发男女离别的悲伤情感。花语就便有“苦恋”了。

亦有人言,海棠花语为呵护、珍爱。

但是在白族里,这些都不是海棠的隐喻。在白语里面,读音【ta】,对于汉字就是“棠”,名词是“大腹”,做动词便是“怀孕”。

总结来说有两点:从女性来讲,是悔弃春华而得来的生命的果实;从男性来讲,他们的权利赢得妇女的忠贞。

(参考书目,《中国祭天文化》,作者:陈烈,宗教文化出版社)

4、 风俗活动

树火把

节日前夕 ,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来的松树制作而成。费用由当年生小孩的人家负担。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大火烛上最耀眼的装饰器,用竹子编成,外用彩色纸装裱,画上象征吉祥的图案),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点火把,抢升斗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 驱禳(汉语称法)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①男女青年各持一个小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松树脂液浸凝成的柴块,是照明引火的好材料)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会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用美好的希望迎接新的开始。②之后,孩子、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烧害虫,保丰收;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们爱劳动勤耕耘。③男女之间到田间尽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火苗轻的代表关切、怜爱;火苗重的代表对感情的诚笃、深厚。(参考文献:元代政治家 李京的 《云南志略》)

凤仙花染红指甲----“宜其室家”的展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主宰家庭地位的男性要求妇女要信誓旦旦,忠贞不渝,就像白洁圣妃一样。于是女孩们把这种象征寄托于用凤仙花染红指甲 。久之成为白族人过火把的一大风俗。火把节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拿着凤仙花根,用南瓜叶子包着,再撒点碱,到井边、河边的大青石上用石头舂碎,纯天然的染色剂就准备好了。睡觉前,用南瓜叶子裹了凤仙花根,或一两根手指,或全部——手指甲、脚趾甲都行,再用线扎紧,一觉醒来,鲜红如火焰的美甲行为即大功告成。谁的最红,最美,最忠贞,家庭最幸福。

赤指和赤趾-----“宜而子孙”的追求

赤子(子,指和趾的谐音),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男权社会里,妇女的地位直接与能否生育有关,生男孩儿得到的尊重最大。于是女性祈求得“嘉祥”的凤仙花的默佑,并通过它染出十个,二十个红彤彤的赤子,以此来祈求产子的能力和妻子的资格。

白族的火把节作文

总结:⑴反映了白族以男性为中心的对女性的主动追求和对生儿育女的向往。

⑵隐喻和隐语是表现“火把节”内容的主要形式。

Ⅲ彝族简介

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拥有渊远的历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目灿烂多姿。此外,他们还拥有独特的饮食、起居、婚丧、服饰,待客及庆典礼仪尽可让人返朴归真,体验古老的文明之韵味。

1、彝族历史:羌族的后代

2、人口分布:云、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3、彝族人口总数:2000年统计,约七百万

4、彝文:其起源和历史,说法很多,迄今无定论,传说有毕阿史拉则(1500年前)在大森林听神鸟传经记写毕摩经书一事。据彝族谱系,其可推至汉晋时期。到隋唐时期,彝文已具有一定规模,后世又续有增补,明清时代已相当发展,现在遗存的许多彝文碑刻,经典抄本,都是这段时间的产物。到目前为止各地的彝文总数在万字左右,但较常用者只有一千多字。1974年,制定了统一的彝文规范方案,简化统一的819个单字。 5、彝族服饰:由于彝族在历史上宗族观念深、支系多、所处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生产经济类型各有差异,以及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彝族服饰在其质地、款式、饰品、纹样等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一方面强烈地反映着自己的传统特点,同时也反映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分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东南型。

这里介绍一下凉山型(图片解释),凉山型服饰主要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沿金沙江地区。由于历史上受外界文化影响较少,相对封闭,所以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彝族的服饰风格和面貌。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习于头顶蓄一绺长发,缠头巾,头巾前端束一20~30厘米的尖锥体,偏立于额前,俗称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妇女着裙,戴头帕,育后戴帽或缠帕,喜鸡冠帽。双耳佩金、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参考书目:《少数名族服饰》主编:刘魁立、张旭 中国社会出版社)

6、饮食:彝族喜食酸辣,嗜酒,白族有以茶待客的礼节,而彝族以酒待客。饮食禁忌: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7、婚嫁: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多的聘礼

篇四:白族火把节的传说

白族火把节的传说

讲大理故事,说人间传奇。

常常有外地朋友问,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其实这并非是哪个民族才有的问题。在云南,白、彝、纳西、哈尼、傈僳、拉祜、普米等七个民族都过火把节。节期于农历6月24日至26日,各民族日期不尽相同,过法和传说也各有特色。白族火把节是6月25日,对于白族来说,这是个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白天人们忙着扎制巨大的火把树,备办筵席,大宴亲朋,入夜则万人空巷地相聚火把树下,禳灾祈福,吹弹歌舞,彻夜狂欢。其全民性、自发性无与伦比。景象之壮观正如元代诗人文章甫描写的“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落人间”,年年如是,自古不渝。

白族的火把节何以如此隆重热烈?除了民族学方面的各种因素,核心是其中有个“火烧松明楼”的传说,寄托着人们对一位民族女英雄的追思和景仰。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白洁圣妃的故事。

相传唐朝开元年间,洱海地区分布着蒙舍诏、蒙嶲诏、浪穹诏、邓赕诏、施浪诏、越析诏等六个部族小王朝。他们本来各自都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各诏主也当任着各州刺使,受唐王朝剑南节度使管辖。后来,蒙舍诏日渐强大起来,攻下了河蛮部族,诏主皮逻阁顿生吞并五诏的野心,图谋独霸一方,便用金银珠宝贿赂节度使王昱,得到朝廷默许。当时的六位诏主都属同源同宗的远亲,日常素有往来,有一次皮逻阁应邓赕诏主皮罗邆的邀请赴邓川做客。宴席间,他发现邓赕诏夫人慈善公主美丽非凡,而且举止优雅,谈吐不俗,便产生了想要霸占为妻的欲望。两个图谋联在一起,于是心生一计,在都城建了松明楼,以六诏的年节六月二十五日共同祭祖为名,邀请五位诏主赴宴,用一把火剪灭五诏。

话说邓赕诏夫人慈善公主,原系浪穹诏老诏主罗铎之女,自幼美丽善良,罗铎与邓赕诏主的父亲咩罗皮是好朋友,便将女儿嫁给邓赕诏主皮罗邆,因公主出身于浪穹宁湖之北,故又称为宁北妃。这慈善公主宁北妃不但美丽善良而且聪慧贤淑,深爱着秉性忠厚的皮罗邆,一心辅佐他造福一方百姓,做个仁德之主。此刻,接到蒙舍诏松明楼祭祖的请帖。夫人寻思,那皮逻阁素来野心勃勃,年年攻城掠地,搅得民不聊生,还以枭雄自居,不可一世。此番邀请,必定窝藏祸心。于是苦劝丈夫万万不可赴约。而皮罗邆却慑于蒙舍诏主的淫威,如若不

去反遭欺祖的罪名。便明知山有虎,也只得向虎山行。夫妻俩万般无奈,临行时,慈善夫人给丈夫戴上一对铁手镯,依依不舍地含泪而别。

那松明楼果然建得巍峨壮观。六月二十五这天,邓赕诏主皮罗邆、浪穹诏主铎罗望、施浪诏主施望千、蒙嶲诏主原罗等四位诏主都已到齐,只差越析诏主于赠远未到。松明楼灯火辉煌,舞乐声中,众诏主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皮逻阁却不知何时已溜之大吉。突然之间,只见楼下四面火发,烈焰腾空,四诏主未及酒醒便全部葬身火海。 且说当天慈善夫人越来越感觉事情不妙,便带领人马高擎火炬星夜赶往松明楼,可惜她们赶到时,现场已完全成了一片灰烬。夫人呼天呛地,边哭边用双手在灰烬中刨认尸骨,直刨得十指鲜血淋漓,终于凭那对铁手镯认出丈夫尸首。此时皮逻阁却假惺惺地谎称松明楼失火缘自焚烧纸钱不慎,实为意外,并涎着脸对慈善说“夫人足智多谋,孤王心仪已久,如蒙不弃,当迎娶为贵夫人!”慈善只恨得咬碎牙关,却装出若有苦衷似的说:“丈夫尸骨未寒,怎能另寻新欢,且容归葬,守孝七七四十九天。”皮罗阁答应了。

慈善夫人回到邓赕,立即加固城池,聚积粮草,训练兵士,决心与皮逻阁决一死战。当皮逻阁发觉中了缓兵之计,怒火中烧,立刻兵临邓赕。慈善夫人亲自披挂上阵,军民同仇敌忾,蒙舍兵尸横遍野,邓赕城仍久攻不克。最后由于蒙舍兵发现邓赕城供水的瓦管,断了水源,城池终于被攻破,慈善夫人被俘。焦头烂额的皮逻阁一见夫人,却又被她的美丽和英勇折伏,禁不住怒气全消,恳求夫人非嫁他不可。夫人提出三个条件:一是在海边设祭坛,祭奠松明楼亡灵;二是皮逻阁必须披麻戴孝;三是迎娶之日必须乘船走水路,(暗示水火不能相容)。皮逻阁一一应允。八月初八这天,只见慈善夫人穿一身纸做的素衣白裙,默默伫立船头。皮逻阁问:“夫人为何不穿绫罗素衣?”夫人答道:“这是最后一次祭奠亡夫,过此一时便没用了。”船到海心,突然风浪大作,慈善趁势纵身投海,众人忙去拉时只抓住了一把纸屑。

慈善夫人殉节的大义行为深深触动了皮逻阁的良知,便当即册封她为“柏洁夫人”,邓赕城也被封为“德源城”。

这便是白族地区流传千年的火把节的传说。因此,火把节这天村村寨寨不仅要竖大火把,还要耍小火把,青年妇女要焐红指甲,小伙子们要跑马,海边的渔民要举行船赛等等,都是对柏洁夫人一举一动的纪念。直到八月初八,沿洱海的白族还要举行象征打捞夫人遗体

的耍海会。柏洁夫人被许多地方尊为“本主”。其封号也从“柏洁夫人”升级为“白洁圣妃”、“白洁圣妃阿梨帝母”,成为与佛同尊的神祗。而其中最说明问题的是邓川德源城柏洁神祠的一块横匾,题为“铁钏千秋”。

白洁圣妃的传说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它歌颂的是坚贞不屈,不畏强暴的英雄行为,并不涉及是否赞成六诏统一的问题。其主旨不在对历史的评判,而在于对崇高美德的弘扬。

凤仙花染红指甲

红指甲 染红指甲是白族人过火把的一大风俗。火把节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拿着凤仙花根,用南瓜叶子包着,再撒点碱,到井边、河边的大青石上用石头舂碎,纯天然的染色剂就准备好了。

睡觉前,用南瓜叶子裹了凤仙花根,或一两根手指,或全部——手指甲、脚趾甲都行,再用线扎紧,一觉醒来,鲜红如火焰的美甲行为即大功告成。

凤仙花 凤仙花具有强大的渗透能力,用它的根或者花染的指甲,除了血红的颜色令人心醉外,与化学染剂容易褪色的毛病从不沾边。一旦把它请进来,要么用时间的利器,等日夜的更替带动指甲的新陈代谢,看着那一抹鲜红慢慢退场。想要一举清除,参照前文所列两种凶残的手段。

每次在火把节看到一片一片的鲜红,白洁夫人双手刨地,十指流血的场景就会跳出来,让人每到夏秋之交就要把白洁夫人的故事传唱,一遍又一遍,直到永远。

故事的开头充满历史的宿命意味。实力稍逊的五诏国王,虽然知道南诏王的邀请是鸿门宴,但生怕正愁找不到用兵理由的南诏国以此为由发兵攻打,于是面笑心忧去赴宴。邓赕诏诏主夫人白洁,聪慧娴淑,既知此行多吉少,又晓得不去不行,无奈之下,洒泪送别,行前拿出铁镯一只,亲自戴在丈夫手上。

宴会的地点民族味道浓郁,在一个由松树枝搭成的楼上,二楼的木板上面还铺了一层软软的、散发着林木香味的松毛(直到现在,大理以及很多彝族地区,请客的时候,客厅、院子里都会铺上松毛),于是叫松明楼。在这里聚会,从满大自然的味道,气氛很好,但也因为木头和松毛都是易燃物,有着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南诏王演技一流,热情、真诚的和其他五位国王喝酒、聊天,大家称兄道弟,好像从来没存在过你死我活的争夺。南诏王乘气氛融洽,大家的酒都喝得差不多的时候,随便找个借口便下了松明楼。刚下楼,一把大火腾空而起,易燃的木板、树枝,加上松毛和松香的助燃作用(火把节上,松树枝和松香是两种最重要的原料),已经喝得晕晕乎乎、反应有些迟钝的五位国王来不及大骂南诏王的阴险毒辣,来不及逃生就被疯狂的火焰吞噬。

火光冲天,两百里外的白洁夫人都知道了消息,连夜向南诏国赶去。等她来到,火熄了,人去了,松明楼一片乌黑,夹杂着五位国王烧焦的尸体味,令人心碎,令人反胃,如同这场阴谋的主旋律。

白洁夫人悲痛欲绝,哭喊着用双手拼命挖,在烧焦的松明楼上寻找丈夫的遗体。鲜血马上从指头上流了出来,在充满祭奠意味的黑土上留下一滴又一滴的暗红,像是一串省略号与惊叹号。和白洁夫人一同赶来的,还有其他四诏的人,他们都在烧焦的,粘在一起的尸身前面束手无策。只有白洁夫人不停的挖,直到铁镯从焦土中露出来,她才告诉随行的人说:这就是你们的国王,临走前我亲自在他的手臂上戴上了这只铁镯。

白族火把节,以染指甲拉开序幕,就是纪念白洁夫人十指十指连心的疼痛。

大理四景——风花雪月传说

标签:云南 大理 分类:国内游记 发布:yshm 时间:2007-3-13

大理四景——风花雪月传说

大理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在诸多风景之中,以风、花、雪、月四景最为著名。即大理“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四景。

下关风

大理市下关,四面环山,四洱河入口地势形如喇叭,印度洋季风顺四洱河四十里山谷吹到下关收口聚集,风力特大;苍山十八溪冷空气亦吹向下关坝区,互相搏击,其狂如虎。每年秋末冬初,有35天尤甚。但是“风高而不寒,无沙亦无尘”。故“下关风”有益无害,美名远扬。有时风力达八级以上,年平均风速每秒达4.2米。

下关风日夜呼啸,因而被称为"风城"。说起风城,在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在很久以前,观音化作一老妪,背负着一个风瓶,经过天生桥。守桥士卒按惯例检查过往行人的货物。老妪好言说服士卒不要检查就放行。但士卒固执要检查,没待老妪说明利害关系,士卒便硬将瓶盖打开。顿时风从瓶中冲出,一放而不可收拾,等士卒明白过来,老妪已经不在了。从此大风日夜不停地从天生桥吹向下关, 因此人们就把下关叫做风城。

篇五:白族火把节

白族火把节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十分热闹。

节日前夕 ,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这个火把是用松树做杆,上面捆着麦秆、松枝,顶端插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要插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以求吉祥;升斗下面则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到了(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则要带上小火把、 纸钱、香烛、供品等的物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大家才能回家。

这一天太阳落山前,各家要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求祛邪得福。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列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分外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就由抢得升斗的人准备。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

火把节的尾声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