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金融风暴启示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17:08 作文素材
金融风暴启示录作文素材

篇一:全球金融风暴启示录

全球金融风暴启示录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住房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本来平常的一桩破产案却引发了广泛关注。事后证明,这正是美国金融界爆发次级贷款危机的标志。以此为肇端,一场巨大的金融浩劫粉墨登场。

时至今日,整整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这场金融危机非但没有平息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从次级贷款向各类衍生品、从金融向实业、从美国向全球逐渐蔓延开来,给全球经济前景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那么,这场危机是如何形成的,对经济产生了多大影响,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

一. 硝烟四起

2001年是美国的多事之秋。年初,美国网络科技股票泡沫破裂,许多知名上市公司又爆出会计丑闻,美国经济面临衰退之忧。雪上加霜的是,下半年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进一步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为了应对这一不利局面,在此后两年半时间里,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1%,达到50年以来的最低点,并维持了一年。利率如此之低,一方面使金融机构可以借到大量“便宜”资金用于投资,另一方面推高了物价水平,催生通货膨胀。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因此被拉下神坛,扣上“泡沫先生”(Mr Bubble)的....

帽子。从2004年6月起至2006年7月,为应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威胁,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达到5.25%。

正是这轮过快、过猛的加息刺破了超低利率带来的经济泡沫。随着利率上升,很多人还不起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率骤增。在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后,参与次贷市场的机构纷纷报出严重亏损,房地美和房利美、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对冲基金乃至保险公司,无一幸免。美联储和美国政府官员当时纷纷出来表态,声称美国金融体系健康,经济不会陷入衰退。但是这样的掩饰并没有数据和事实支撑,这些官员们也很快改弦更张: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携手各国央行向金融体系注资数千亿美元。到2008年3月,金融危机形势骤然恶化,金融风暴呈螺旋式上升。11日,美联储、欧洲央行、瑞士央行和英格兰银行共同向市场注资,仅美联储一家就达2000亿美元。不到一周,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就崩盘,被摩根大通廉价收购。7月以来,形势更是急转直下。经营住房抵押贷款的IndyMac Bank被国有化;房地美和房利美被政府接管,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AIG接受政府注资;冰岛政府资不抵债接受IMF援助,乌克兰等东欧国家也向IMF求援;英国经济出现负增长,已在衰退边缘;欧美主要国家消费者信心指数都降至冰点,银行惜贷,实业企业步履维艰……“噩耗”不断,令人触目惊心。

二. 追本溯源

探究这场危机的根源,我们大体可以总结出三个原因。

1、负债经营。一方面,以美国投资银行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高杠杆运行。由于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时间过长,投资银行可以在市场上以低成本借到大量资金,这正迎合了他们的高杠杆经营模式。用通

俗的话来讲,就是借别人的钱来投资,自己的钱只占总数的一部分,这样无论是收益还是亏损都会成倍放大。在美国几大投资银行经营的最高峰,杠杆率都高达几十倍。也就是说,他们借了相当于资本金几十倍的资金在市场上投资。投资银行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经营模式在顺境下可以赚得钵满盆满,而亏损却成为他们无法承受之重:随着次贷市场崩溃,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等高杠杆投资机构的亏损被迅速放大。首先倒下的贝尔斯登就是因为旗下一只对冲基金亏损过大触发赎回而走上不归路的。可以说,正是高杠杆负债经营的策略使这些昔日的华尔街贵族在金融市场恶化时发生了灭顶之灾。另一方面,美国人超前消费,负债累累。其实不仅仅是普通美国人习惯于透支,美国政府也保持常年的双赤字政策。依仗于美国和美元的国际地位,美国每天要向世界其他国家借来数以亿记的美元填补国内资金不足。现任总统小布什上任以来不仅把克林顿政府留下的财政盈余挥霍一空,还让美国背负上大笔债务。这种从国家、投资机构到个人的负债经营模式终于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受到了根本性的打击。

2、金融投机。美国的华尔街无疑是世界金融的中心。这里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金融人才,所控制的资本实力也最为雄厚。但是正是这些优越条件引发了金融危机:高端人才需要高人一等的收入才能留住,雄厚的资本拥有巨大的能量。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华尔街的金融机构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激励机制:员工平时只拿底薪,根据每年完成的任务——也就是给公司创造多少利润——来确定年终分红。而这笔分红一般都是工资的数十倍。这种风气在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中最

甚。2007年,高盛的CEO贝兰克梵的收入为六千多万美元,而雷曼兄弟的CEO富尔德在过去五年的CEO生涯里积累了三亿多美元的收入。正是这种巨大的金钱诱惑使华尔街人士开始滥用资本的力量,在各种投资市场上肆意投机。尤其是投资机构的交易员们,他们手握重金,又善于发明创造,于是就在自己发明的衍生品交易中展开了财富游戏。这种畸形的激励机制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当八十年代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倒下的时候,当九十年代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的时候,这种模式的弊端都已经显露无疑。但是没有人站出来呼吁改革。于是又过了十年,系统性金融危机排山倒海般到来。

3、监管不当。美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机制向来是全球学习的典范。但是近年来,金融投机行为在加剧,而监管的步伐显然没能跟上。目前,美国采取多重监管政策:首先是“双头并进”,联邦政府和各州都有监管权力;其次是“九龙治水”,由美联储、财政部、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存款保险公司等多个部门共同监管,存在上下失和、同侪掣肘、权力真空的问题。尤其是随着金融混业经营如火如荼和金融投机行为愈演愈烈,陈旧繁杂的监管机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对这次危机的罪魁祸首——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就产生了巨大的漏洞。金融机构发现金融监管在有些领域叠床架屋,在有些领域却又无所作为。金融衍生品正是监管盲点之一。很多银行都把资金借给投资银行或对冲基金,通过表外运作的方式避开正常监管。而他们输送的这些资金就变成了金融衍生品玩家手里的赌注。总结美国1929年经济危

机以来的金融监管演变,我们看到的是自由放任与“拧紧螺丝”的交替往复。现在,也许又到了新一轮变革的时候了。

三. 回天乏术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和央行也在积极应对,试图阻击风暴蔓延。仅在2008年10月各国就密集出台一系列救市措施。10月初,美国国会通过了7000亿美元救助计划。欧盟国家也出台了类似大规模救援措施。10月8日,全球六大央行史无前例地同时降息。10月末,新一轮全球降息行动又已展开。但是这些努力既没有立竿见影,也没能挽回投资者信心。美国道琼斯指数10月9日就跌破8600点,比一年前下跌近40%。之后虽有回暖,但仍处在振荡格局。10月15日,道指又重锉7.87%,创造了20年来最大单日跌幅,这也是历史上第二大单日跌幅。整个十月全球股市损失达创纪录的5.79亿美元。近日来,大宗商品市场亦有退潮之势。原油期货价格已经跌到60美元/桶下方,黄金期货价格也回落到800美元/盎司以下。主要农产品(000061,股吧)和金属期货市场同样惨淡无光。如今,全球投资市场已无避风港可言。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形势呢?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各国目前的救市政策并不能在短期内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全球实体经济面临衰退,整体上硬着陆的可能性很大。有评论指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1998年即告结束,因为欧美国家经济仍处于上升期;2000年美国科技网络股票泡沫破灭也只持续了三年,因为美国房地产泡沫还在膨胀;如今,美国房地产市场这个最后的泡沫破灭了,有什么力量能在短期内重挑大梁呢?

篇二:留学生金融论文《亚洲金融风暴启示录》

10 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风暴,直至今天, 日本仍在努力从“失去的10 年”中艰难复苏, 地区第三大经济体韩国还在困境中苦苦挣扎, 中国台湾和泰国的表现令人沮丧, 那些残酷危机仍旧笼罩在东亚上空, 阴影难散。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 看来认真回顾过去的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当前与今后经济发展都是一个极好的借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正如前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一针见血所说, 出口导向的经济战略与政策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这种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大政方针, 以出口为导向, 人民高储蓄为主要特色的发展模式, 显然, 这是一种完全背离了“华盛顿共识”所极力推销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独特发展模式, 它自然吸引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兴趣。 20 世纪 60 年代末, 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出口大国, 但从 1981年开始, 这个国家的贸易顺差就如脱缰野马般节节上涨, 大量资本流入带来的信用扩张因此拉开了序幕, 日本国内信贷与 GDP 的比率,从 1970 年的 135% 增长到了 1989年的 265% 。到了此时, 日本的房价和股价终于“升天”了。金融危机东京的“帝国花园”价值可以买下整个加利福尼亚州还绰绰有余, 日经指数 1989 年冲破了 38 000 点。但信用扩张举办的“盛宴”在高潮中戛然而止, 日本过度投资造成的国内生产能力过剩, 最终在 1990年导致泡沫破裂, 股价和房价开始“跳水”, 其中股价下跌 75% , 房价缩水 50% 以上。接踵而来的是“四小龙”和“四小虎”接过了出口导向战略的接力棒。1980 年初, 日本为了应对美国人施加的日元升值压力, 开始把制造业转移到亚洲各国。不论是模仿还是承接, 泰国、韩国、马来西亚以及印尼

等国开始了日本奇迹的复制。这样四面八方的繁荣之花在东亚“盛开”。1984 年 ~1996 年间, 泰国外汇储备由 19 亿美元上涨到 377亿美元, 韩国由 25 亿美元上涨到340 亿美元, 印尼从 50 亿美元上涨到 190 亿美元, 金融危机马来西亚从 40 亿美元上涨到 270 亿美元。无论当初这些货币进入该国的原因为何, 最后资金进入这些国家银行体系后, 货币供应出现爆炸性增长。相同的宿命再次发生, 无论是资本账户顺差、贸易和经常账户顺差还是短期债务, 资本大量流入引发的信用泡沫, 在带来经济高速繁荣的同时, 也在不断蒸发社会财富,将经济推向危险的边缘。1997 年 7 月 2 日, 泰国的泡沫首先被大鳄索罗斯击破, 泰铢贬值超过 50% , 股市市值跌去 95% 。随即, 崩溃瘟疫般遍染了壮观的东亚“雁阵”, 风暴横扫亚洲, 一直延伸到万里之遥的俄罗斯和巴西。艰辛的重建之路10 年在历史长河中非常短暂,但作为那次经济危机爆发地的泰国, 整整 10 年的修复时间, 仍是度日如年。———金融系统重建。在金融危机过去后, 泰国在金融系统重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泰国的金融机构在上次的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 当时有 56 家金融机构倒闭, 整个金融系统的重建是泰国政府的首要任务。金融危机该领域的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2004 年 1 月份开始实行的金融系统总规划(FSMP)以及 2004年年初开始实行的泰国金融系统改革总规划(FSRMP)。

篇三:(简体)金融危机启示录

第四章 金融危机启示录

自16世纪以来,所有金融危机的背后,都有金融创新的影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从事金融创新的根源,在于对金融风险的恐惧,或从中牟利的贪婪,而如果创新失去控制,则在引发的危机中,饱受新风险带来的损失。

金融创新不能逾越底线

华尔街有句名言,如果要增加未来的现金流,就把它做成证券。如果想经营风险,就把它做成证券。其实,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只要能够透支的,都可以在今天就想办法让它变现。

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社科院副所长于祖尧在其文章《贪婪导致危机——从“次贷”危机透视美国经济》中写道: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改革创新热潮,把金融创新、混业经营、开发金融衍生品列为改革的重要任务。金融衍生品成为融资和牟利的重要工具,名目繁多的抵押贷款证券便是其中之一。

金融创新特别是其中的衍生品创新,必须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以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原则。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在于违背了这个原则,突破了这条底线,终于酿成灾难。

从“次贷”膨胀的背景看,注定它是证券市场上的一颗灾星。证券市场是实体经济融资的重要渠道。发行债券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次贷”膨胀却有特殊的背景。20世纪60年代“次贷”问世后,在相当长时期并未在抵押贷款市场上占据主体地位。只是到了本世纪初,房地产热引发住宅价格上升,再加上实行低利率政策,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诱使房地产金融机构涌向“次贷”,把它当作尚待开发的金矿,导致“次贷”规模和品种快速膨胀。美“次贷”余额2001年仅为1200亿美元,2006年增加到14000亿美元。“次贷”形成了房地产市场巨额虚拟购买力。

美国花旗集团高级副董事长兼美国花旗银行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威廉·罗兹在200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道:

伴随金融创新出现了一些新的金融投资产品,如信贷违约掉期(CDO),但由于缺乏集中的清算系统,信贷违约掉期产品只在金融机构之间交易,好比产生了一个黑洞,增加了金融风险。

早在2003年,投资大师巴菲特就警告说,金融衍生产品“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参与其中的当事人和经济体系的定时炸弹”。但是,美国政府对此置之不理。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主任杨涛在其文章《所有金融危机背后都有金融创新影子》中写道:

自16世纪以来,所有金融危机的背后,都有金融创新的影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从事金融创新的根源,在于对金融风险的恐惧,或从中牟利的贪婪,而如果创新失去控制,则在引发的危机中,饱受新风险带来的损失。

金融创新的路径大致有三条,即金融产品、机构和制度创新。三者共同构成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金融创新是人们为追求新生存模式而不可避免的,由此要防止金融风险向危机的过渡,就必须在这三条路径上设立防火墙。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在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时说道:

美国金融市场过度自由化的发展模式走到了极端,衍生品过度泛滥,监管长期缺位,直至出现系统性的崩溃。摩根斯坦利亚洲区前主席曾表示,在全球所有金融市场中,东京和纽约的金融市场可能是两个极端。东京市场是全世界最没有创新的证券市场,而纽约市场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市场。他说,两个市场迥然不同的原因可能非常小,那就是,在两个市场上对证券的定义有所不同。在东京市场,证券被定义成为“Stock or Bond”——也就是,股票或债券。如果一个金融产品不是股票或者债券,上市之前政府的审批可能长达两年。而纽约是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 “Anything Under the Sun”——太阳底下的任何东西,只要你能想到,“上午一包装,下午就能卖出去”。所以各种金融衍生品和证券化产品在美国非常多,金融机构不停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复杂产品,通过柜台交易(OTC),不需要论证,也没有监管,只要有对手方买,能够成交就行,当然这些对手方大都也是金融机构。这种模式使得金融产品极大地丰富,但有时候容易走过头了,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金融衍生品过度泛滥。“一旦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时候,危机就来得很快。”

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王广谦表示不能一味否定创新的积极意义是不可取的。中国金融领域在过去30年里所取得的成就,与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那问题出在哪儿?他在“经济大讲堂”上演讲时说道: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要受理念的支配和规律的约束,还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适应。这是我想表达的第二个观点。

从这次由美国华尔街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来看,概括起来,有这样几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第一,金融危机的形成与华尔街金融创新过于脱离实体经济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技成果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涌现,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也出现了金融创新“过度”和“方向迷失”的问题。一方面,创新日益脱离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金融机构通过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过度的货币供给和货币替代品,导致了实体部门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另一方面,金融系统内部各种衍生产品的创新使金融业开始出现自我创造需求与供给,形成了金融系统内部的自我循环。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形成与这两个方面的金融创新“过度”有密切的关系。

……5大投资银行的倒闭或转型,是金融业日益脱离实体经济和系统内部自我循环以及缺乏约束和监管的结果。

……华尔街金融创新中的社会责任缺失加剧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金融机构由于高负债经营使其自身具有内在脆弱性,而金融机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又使这种脆弱性不断加剧。

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市值已高达681万亿美元,其中半数在美国,另半数主要在欧洲,这就是欧美成为金融危机重灾区的根源所在。

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在法国《星期日报》周刊上表示 金融过度创新和美国债务的不断扩大使美国经济变得很脆弱,也使外国投资者失去了信心,这些因素也是当前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美国房地产泡沫的

金融风暴启示录

破裂引发了当前金融形势的逆转,但原因并非如此简单。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美国债务的不断扩大使美国的经济变得更加脆弱,也使外国投资者失去了信心,这也是诱发当前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次贷危机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被发现得很晚,这是因为新的金融产品已经达到了相关机构风险评估的极限。一些评估机构对于新的、复杂的金融产品没有经验,它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制订更严格的监管制度

陷在全球金融危机下,金融界依然麻烦不断。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精心编织了20年的骗局,在一一被揭穿之后,500亿美元的黑洞掀翻了全球金融业。在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风险管理教授谢世清看来,麦道夫事件充分说明了美国金融监管的不严。

以美国对冲基金的监管为例,由于多种原因,美国国内对冲基金的监管体系本就脆弱,而某些对冲基金还涉及到国际监管,这方面的监管更是松懈。

国际知名投资人索罗斯建议:

美国(应该)重新审查整个金融体系,制定相应措施,阻止金融泡沫的形成。同时,投资银行应该背靠储蓄银行,贷款应该以和货币市场同样的方式受到监督。

***********

金融市场的过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监管当局未能实施适当的控制。一些新推出的金融工具和方法是基于错误的前提之下的。它们已证明自己无法持续,因此,应该中止。但是应当保留另外一些有助于分散或对冲风险的工具和方法。监管当局应该对近来的创新有更好的理解,对还没弄懂的业务就不应该批准。那种认为风险管理应完全由市场参与者自负的想法是不对的,监管当局应该管理系统性风险。为此,它们应获得充分的信息。市场参与者,包括对冲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其它未受监管的实体必须提供此类信息,尽管这样做既费钱又麻烦。但与市场崩溃的代价相比,这点花费又算得了什么呢。

从监管者的角度,由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监管者的头脑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在格林斯潘和鲁宾执掌美国经济大权的时期,美国政府漠视金融风险特别是衍生品交易泡沫的案例并不少见。

20世纪90年代末,时任美国CFTC主席的女律师布鲁克斯利·波恩提出,市场泡沫严重,需要进行严格监管。波恩在当时的一次国会听证中警告说,缺乏监管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对市场和整体经济带来巨大威胁,而联邦监管机构却对此毫无察觉 ”。但她的警告遭到了当时执政的格林斯潘和财长鲁宾的坚决反对,两人联手迫使波恩最终在1999年辞职。 美国国会1999年通过以允许金融混合经营为核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代《1933年银行法》,正式取消了对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进行分业经营的限制性条件。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商品期货交易现代化法案》,规定非在柜台交易的商品,不受商品交易委员会的监管。这两项法案为投机猖獗、金融衍生产品膨胀创造了条件。

而普遍上市的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目标驱动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

在现代科技应用和金融创新的推动下,金融机构出现了过度竞争和过度冒险的局面。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全球扩张的观念主导下,金融机构呈现出无限膨胀和多层虚拟的业务扩张态势。在监管方面,也出现了许多真空。过度竞争和过度冒险与疏于监管是华尔街金融风暴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围绕次贷和次债进行的各种衍生过程中,监管是严重失控的。首先,从源头次贷发放来看,一些金融机构为更多更快地发放次级贷款,有意放松对贷款人基本贷款资质和条件的审查。因为他们只要把次贷转卖给“两房”后自己就是安全的。

围绕次贷和次债进行的一系列衍生过程中,每个环节掌握的信用评级和有关信息都只是一个碎片,以至于一些人、机构甚至不清楚自己买的是什么时,就把口袋里的钱交给了衣冠楚楚的金融精英们。

被《纽约时报》为“新末日博士”的鲁里埃尔?鲁比尼在2008年5月陆家嘴论坛演讲时

表示:

过去我们强调很多市场要行业自律,要规范化,特别是对于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评级机构要进行相应的评级、正确的评级等等,但不幸的是从去年(2007年)的经验当中我们学到了一点,就是说虽然大家一直讲要行业自律,但是实际上没有自律,特别是在资产证券化方面,所以至少在这个行业自律是行不通的。我觉得我们经常会看到整个金融行业会处于两个极端,要么是过度的监管,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监管。我觉得在资产证券化之后,我们需要一种平衡。的确作为监管机构来说,我们需要思考一下到底需要多少自律和监管之间的结合。资产证券化今后还要继续发展的话,我们要保证这些资产证券化的产品有严格的标准、严格的规范,能够进行场外的交易,合理的正常的交易,避免出现过度的风险和提前赎回的大规模风险。

还有原来这种传统的价值风险估值模型似乎不适应新的资产证券化的产品。此外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到新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当中的流动性的风险。很显然目前现在有很多的金融机构在承销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时候,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本金来覆盖这些风险。这就需要金融机构重新调整自己内部的风险控制机构,重新来分析这些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风险,不要过分依赖信用评级机构,因为同样这个机构也必须调整他们对于证券化产品的评级方式。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才发现,与原来的预算相比,现在金融行业的透明度远远不如我们相信得那么高,特别有很多场外的交易产品,一旦出现流动性的问题,就容易产生风险。所以产品怎么样定价、怎么样估值,的确一开始我们就应当好好的做深思熟虑。

现在随着贝尔斯登崩溃以后,大家都意识到,不仅要注意到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还有很多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管理问题,因为他们也在授信当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他们的风险管理是不是足够,这是有问题的,我们应该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也许我们应该加强对全球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他们的金融业务越来越多的同银行产生了趋同。所以如果要保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不能仅关注银行也要关注非银行金融机构。我们希望这场危机至少能够让我们意识到世界金融体系,特别是每个金融体系当中的缺点,可以让我们改进措施,从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埃里克·马斯金教授曾表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的监管失误。”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这样说道:

金融创新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我们永远无法充分理解所有的产品和交易,与此同时,我们的监管根本跟不上业界的脚步。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8年全球风险》报告认为,这场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金融系统的种种危险。过去20多年,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从为刺激金融业发展而逐步放松金融监管,到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再到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大力推进,全球金融体系在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风险的传递。过去几年,美国金融业获得了极大发展。但金融创新在推动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同时,金融机构在企业内部治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这种局面为危机爆发埋下了伏笔。

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大中华主席胡祖六同样认为,正是美国的监管体系造成了如今的金融危机:

美国的监管体系这些年来有很多的演变,很多的改进,但是也是非常不完善的,有很大的缺陷。尤其是对房地产按揭贷款,特别是对这种信用等级很低的低收入阶层的贷款的次贷债监管非常松驰,这个导致这种不幸的金融灾难。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表示:

我希望看到旨在使实体经济尽可能地免受金融创新影响的监管体系。这或许需要限制商业银行的行动自由。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主席丹尼斯·斯诺尔表示::“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国际问题是如何监管金融市场,各国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抵抗金融体系的庞然大物。对冲基金几乎不受监管,也几乎不纳税。怎么会这样?”

曾为央行副行长的吴晓灵认为:

既要管住中央银行也要管住商业银行,然后放开所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放开市场投资主体,给他们以自由的选择权,这样才能既控制泡沫,又能够搞活经济。

2008年3月,美国时任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提出一项大力改革金融监管体系的计划,建议美国政府强化市场监管力度,以恢复市场信心。在这项计划中,保尔森呼吁由统一联邦机构来监管大型投资银行与非银行的中小金融服务机构。保尔森指出:

美国次贷危机和由此造成的一系列震动,暴露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呈现四分五裂状态。美国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目前存在问题的实质是,一个过时的体制正吃力地跟随着市场发展的脚步。

2009年,美国政府将根据新法案对信贷市场进行监管,防止雷曼事件重演。金融危机开始以来,美国的银行遭受了超过8000亿美元的资产损失。信贷紧缩使得欧美,日本的经济进入了衰退。失业率的猛增和房价的暴跌使得有毒资产增加并且导致银行不愿意轻易贷款。与白宫一样,国会正努力改革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

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就金融监管问题与国会议员和财经官员举行了会谈。在会后举行的记者会上,奥巴马表示,美国从当前金融危机中学到的经验就是

20世纪的金融监管不适用于21世纪的市场。

奥巴马说,金融危机不是不可避免的。他指出:

必须制订更严格的监管制度,促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透明,金融高管不能违反公众的信任。金融市场的稳健需要透明的管理制度,这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并最终有助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

要相对控制高杠杆模式

投资银行从诞生之日起,就作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桥梁。它可以用极低的资产充足率,通过杠杆效应撬动更大体量的资本。(通俗地说,财务杠杆是用公司的资本金去翘动更多的资金,在金融学中,经常用杠杆比例这一指标来表示。杠杆比例是总资产与净资产之比,这一比例越高,风险就越大)这一模式本身就极易埋伏风险。当资本价格趋势向上时,表现为一片繁荣景象,投资品的高收益令人咋舌,而风险被边缘化;而当资本价格趋势向下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显露无疑,风险不仅难以掩盖,而且被极速放大。

正如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大中华区的合伙人邓俊豪(Tjun Tang)所言:“华尔街投行运用了很高的杠杆率,有的甚至达35倍,因此很难弄清楚其资产状况究竟如何。”

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20-30采用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 ,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亿

15。有过国际投行经历的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说道:

这类投资银行过去都是靠不断提高杠杆比例操纵资本。在它们的杠杆操作里,已经超过了30倍的幅度,过度使用杠杆,很容易引起资产的膨胀,造成资不抵债。如果我们简单地以30倍杠杆为例:在资产价格上涨情况下,只要赚1%就相当于赚到股本金的30%的收益,而一旦价格下跌导致亏损3.3%,即意味着破产。

篇四:浅析华尔街金融风暴对我国建立新的金融体系的启示

摘 要

本文从阐述美国经济背景出发,全面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指出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居民储蓄率长期过低而造成的金融资源严重不足。进而根据我国目前金融体制现状,结合美国的次贷危机,从体制、法律、政策等多方面提出了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和建议,旨在为拓宽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提供参考。

美国次贷危机无疑为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了教训,引起人们对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潜在风险的高度关注。我国会不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之覆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次贷危机对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危机,次贷危机,金融体制,改革

目 录

摘要……………………………………………………………………….I 1 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原因……………………………………………1

1.1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居民储蓄率长期过低而造成的金融资源严重不足?????????????????????????1

1.2次贷危机另一重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过度证券化而导致的信用秩序混乱??????????????????????????2

1.3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利率变动对次贷市场的巨大影响????????????????????????????2

1.4过度的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风险,孕育了美国的次贷危机????????????????????????????2

1.5金融市场的利益攸关人违背市场规律的违规操作,加速了次贷危机的爆发?????????????????????????3 2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建立新的金融体制的启示…3

2.1根据国情,选择合理的金融发展模式及经济成长模式?????4

2.2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4

2.3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慎重推进资产证券化??????????5

2.4谨慎地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健全存款准备金运转机制?????6

2.5把握金融创新的合理方向,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6

2.6规范金融衍生品市场,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合理、有效利用金融衍生工具????????????????????7

2.7审慎有序地推进中国金融体系开放????????????????????????????8

2.8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建立国际金融风险预防机制????8 参考文献…………………………………………………………….. …9 致谢……………………………………………………………………10

1 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美国的次贷危机主要源于它的次级按揭住房贷款。2001-2004年,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格林斯潘主政的美联储多次调低利率,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还利用减税政策,鼓励居民购房,并以建筑业来拉动整个经济的成长,从而带动了美国房地产价格大涨。在这种情况下,放贷机构借此大力扩张住房贷款,产生了很多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如只付利息抵押贷款,即允许借款人在借款的前几年中只付利息不付本金,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但在几年之后,借款人的每月还款负担不断加重,从而留下了借款人日后可能无力还款的隐患。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而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并不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证明的情况下购房。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开始连续多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引起人们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爆发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危机。这次次贷危机涉及面广、原因复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成因:

1.1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居民储蓄率长期过低而造成的金融资源严重不足。

美国人喜欢消费而不喜欢储蓄,这是世界公认的。美国人往往是拿着明天的钱来满足今天的消费需求;消费过多而储蓄过少,必然形成贷款消费的现象。这实际上就是在透支购买力(包括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表明政府也处于透支状态)。由于大家都在贷款消费,负债消费,因此,还贷就成了伴随许多人一生的头等大事。而整个社会信用链条,整个金融支付链条能否顺畅运转,也往往取决于贷款能否及时充分收回。这次次贷危机就是由于贷款人无法偿还到期的贷款,导致次贷抵押贷款公司破产进而引起整个金融市场支付链条断裂,造成严重的流动性不足,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因而,次贷危机实质就是由于储蓄不足、消费透支引发的金融危机。

1.2次贷危机另一重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过度证券化而导致的信用秩序混乱。

几乎与次级贷款业务并行发展的,就是美国经济的证券化。作为原始贷款人的按揭贷款、转手卖给投资者的贷款打包证券化投资品种、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等,客观上有着投资回报的空间。在一个低利率的环境中,它能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许多房贷机构降低了贷款条件,以提供更多的次级房贷产品。这在客观上埋下隐患。同时,他们把手中超过6000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包括欧亚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均参与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投资。

1.3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利率变动对次贷市场的巨大影响。

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的周期。此后的13次降低利率之后,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因为利率下降,使很多蕴含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地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扩张的机会。表现之一,就是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占总按揭贷款的发放比例迅速上升。与固定利率相比,这些创新形式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担负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这样,从表面上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支撑着过去连续多年的繁荣局面。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到2005年6月,经过连续13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标志着这轮扩张性政策完全逆转。连续升息提高了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房屋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触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1.4过度的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风险,孕育了美国的次贷危机。

美国虽然金融市场很发达,可是由于储蓄不足,相对于其经济规模的维持来说,其资本相对而言显得不足,表现之一就是政府和民间都积累了庞大的债务。美国国会预算局2008年3月4日估计,在今后10年里,美国的财政赤字总额将达2.58万亿美元,每年的赤字额都将超过2000亿美元;而美国财政部公布的一

篇五: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前因后果Microsoft Word 文档

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前因后果 金融风暴启示录

对冲基金(Hedge Fund)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原指广泛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投资保值的一类基金,现今指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一种投资模式。

亚洲金融危机,又称亚洲金融风暴,是指1997年发源于泰国,之后进一步影响到临近亚洲国家,甚至全球货币、股

票市场和其他资产价值的一场金融大危机。其过程十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年7月,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投机者瞄准泰铢注入大量热钱,迫使泰国政府于7月2日宣布放弃实行了14年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并很快波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其它东南亚国家;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香港,香港恒生指数自1996年以来首次跌破10000点;11月中旬,韩国爆发金融风暴,随之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由此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随之日元也大幅贬值,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使其遭遇失利。继而因俄罗斯国家政策的突变,在俄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

再次大伤元气,并带动美欧国家股市、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由此亚洲金融危机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

胡进、张才进:“全球金融动荡加剧的四大成因”, 《港澳经济》,1997年第3期。

而且过分集中于简单加工业。结果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冲击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东南亚国家出口扩张势头放缓,带动经济增长下降,从而导致经常项目赤字、外汇储备减少,进而对固定汇率产生压力,最终使金融风暴在区内广泛爆发。相比之下,在金融风暴中“四小龙”的损失之所以低于东盟国家,从根本上看就是因为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快于后者。

第二,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的外贸逆差递增、经常项目赤字高企、外汇储备递减、外资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是构成本次金融危机

的直接隐患。以金融风暴发源地的泰国为例来分析【注6】,其危机的隐患早在90年代初期就已经埋下。从1990年起,泰国的外贸逆差逐年递增、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外汇储备每年只减不增,分别从1990年的74.94亿美元、72.82亿美元和32.3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92.68亿美元、82.22亿美元和41.75亿美元。另一方面,泰国的外债从90年代开始也急剧膨胀,从1990年的280亿美元,膨胀到1996年的900亿美元,仅1998年即将到期的短期外债就达400多亿美元,超过其全部外汇储备。

第三,东南亚国家金融体系存在根本缺陷是爆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东南亚国家在金融体系上的根本缺陷,一是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长期债券市场不发达,短期贷款高于长期贷款,非生产性贷款(特别是房地产和消费性贷款)高于生产性贷款,外资大多以短期资本形式进入国内。结果客观上导致泡沫经济大量出现。二是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增加普遍高于中央银行,结果使得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下降,金融动荡得以在东南亚各国普遍出现。三是银行资产质量不高,金融风险加剧,导致金融危机在区内广泛产生。

第四,在金融制度不健全的基础上实行金融盲目自由化,直接加剧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进程。金融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

中国金融改革中的“推倒重来”(谢平)

20多年的金融改革中有许多推倒重来的案例,其中最为经典的是上面提及的四个:外汇改革、统一货币市场、信托业改革和城市信用社改革

改革无坦途。“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一直是中国的改革优势,金融领域的改革自然秉承了这一传统,而且无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总体上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固然常常走对,却也往往难以避免错误路径。这个时候,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选择结果:一是沿着原来的路径继续走下去,因为改变路径往往要很高的成本;另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