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意境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17:04 字数作文
意境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画面意境与作文中心

画面意境与作文中心

画面意境与作文中心

冉正方

实验目的

运用幻灯投影手段,创设意境,丰富学生感知,形成作:

构思的明确中心,并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表达中心思想。

实验内容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八次作文训练,具体要求如表:

结合重点训练,每次作文指导都提出对作文中心的具要求。

实验步骤

(一)开展活动,提供素材

根据教学大纲“教师要结合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等活动”和八项作文训练的具体的要求,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有益、有趣的活动,并把活动实况摄成幻灯片,用于指导学生作文.例如基础练习2,要求写一篇赞美一件事物的作文,我们就组织学生参观州宾馆伪金鱼池和假山;基础训练3要求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我们就组织一次有意义的美化校园——填花台活动;基础训练4要求记一次比赛活动,我们就组织了一次登山活动,基础训练8要求记一次野炊活动,我们就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有趣的野炊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治了学生的情操,而且为编制幻灯片提供了素材。

(二)摄制灯片,创设情景。

幻灯片的拍摄,要按照作文的要求,事先设计,精选镜头创设意境。例如拍摄填花台活动时,重点突出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拍摄登山插红旗活动时,围绕“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拍摄了6张片:第一张是高陡的山峰,第二张是山脚下站着几队准备比赛的少年队员,第三张是比赛的场面,第四、五张特写,第六张是胜利红旗在山顶上高高飘扬。用这套片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诱导观察,研究画面

在运用幻灯投影创设意境时,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即一要有重点、有次序地观察,使文章中心明确、主次分明、有系统地表达;二要观察细致,以形成清晰形象,使文章内容具体,三要捕捉事物的特点,把文章写活;四要展开联想,使文章有真情实感;五要观察与思考结合,及时比较、分析、综合、概括,逐步提高分析能力,使文章涵义深刻。如在指导学生观察“野炊”这组幻灯片时,我们先引导学生观察整个活动的场面,观察人物的各自活动——拾柴、找泉、挖灶等,最后观察学生们吃饭的神态。又如在观察“登山插红旗”的一幅幻灯片时,我们要求学生领会画面意境。开始有的学生说:“这幅图上是一座陡高的山峰,山上怪石嶙峋,杂草荆棘丛生。”有的说:“这里环境优美,是比赛的好地方.”有的说:“这里突出的是山峰之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启发学生“山峰之高说明什么?”有的说:“说明我们登山插红旗的环境之险,登上顶峰会遇到很多困难。”有的说;“把红旗插上山要克服重重困难。”还有的说,“这为我们登山插红旗如何克服困难作了铺垫。”这样引导,就克服了平铺直叙、立意肤浅的倾向。

(四)指导议、改,突出中心

指导写《填花台》这篇作文共分以下七个步骤:复习例话《文章的层次》放映幻灯片,明确要求,分析画面,回忆劳动情景,说说特写人物;根据画面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材,拟定提纲;起草作文,互议开头;边议边改。站在议、改开头时,三个同学念了各自文章的开头,“每当我走进书声琅琅的校园,看到雄伟壮观的新教学大楼和新大楼旁漂亮的花台里新栽的花苗时,一件件往事浮现在眼前。”

“我们班里的陈浩同学,有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张苹果侧的脸,那或浓或淡的眉毛下嵌着一

双小眯眼,鼻梁上还架着一副宽边近视眼镜,大家都管他叫“眼镜”。

“四月二十六日下午,我们舞阳小学四级的三、四、五班硼“记一次美化校园的活动——填花台。”下面是对以上三篇文章开头的“评、改”。第一篇采用倒叙手法,开头新颖,但这次作文是要求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而开头没有写.出中心人物,应该把“一件件往事浮现在眼前”改为“就想起陈浩同学填花台的事来.”第二篇用肖像描写开头,可以改为“陈浩同学鼻梁上架着一副宽边近视眼镜,同学们习惯地叫他‘眼镜’,别看他像个书呆子,可他劳动起来还挺棒呢!”

效果:

l、1985年全市统一命题考试,实验班作文成绩统计如下表:

2、实验班参加市教育局、广播电视局举办的“优秀作文展播”成绩如下表。

讨论:

1、电教手段提供的画面色彩鲜明,能动、能静、能分、能合,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激发写作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集中注意和调动作文的积极性。

2、电教手段形象直观,符合儿童认识规律,能把抽象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儿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

意境作文

理性认识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有利于学生展开讨论、活跃思维、展开联想。

3、观察幻灯画面,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中心思想,从不同角度突出作文中心。

4、采用电教手段指导写活动、写景,有独特的作用.但用以指导写特定人物,却有局限性.因

为通过幻灯投影很难把熟悉的同学观察清楚,要写好人物,还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观察。

篇二:追求作文美妙的意境.doc

追求作文美妙的意境

作者:程逸汝

来源:《儿童时代》2008年第10期

问一下 “追求作文美妙的意境”是什么意思?

问:什么是“作文美妙的意境”?

答:“意境”是指作文所描述的情景,而“美妙的意境”是指作文所描述的动人情景,诸如:优美的风光,高尚的人品,创造的成果。

问:作文一旦有“美妙的意境”,会产生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答:作文中的“美妙的意境”是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化身,它会产生感人的表达效果,这也是作文的魅力。有篇作文写“我”小时候,冒着夏天的炎热,手里紧握着一块同学送的巧克力,特地带回家给奶奶吃。不料,巧克力全融化了。奶奶亲热地喊“我”“巧克力娃娃”。至此,“我”对奶奶的“爱”及奶奶对我的“爱”全表露无遗了。

问:我也想“追求作文美妙的意境”,能举个例段吗?

答:能。请你读读作文《百家饭》的例段:“春天,全班同学来到银锄湖畔。中午,我想去买点吃的,不料,一掏兜,钱没了,偏偏肚子咕咕咕地响。突然,几个同学走上来,有的递给我一个面包,有的递给我一包饼干,有的甚至把装满食品、饮料的书包都塞给了我。我不再推辞,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这顿饭,我吃的花样比谁都多,真是?百家饭?。”

学一招 怎样让作文有“美妙的意境”?

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

生活蕴藏着“真、善、关”,就看你能否发现。比如:真诚的友情,善良的心愿,美丽的景色,含情的物品……都会让你看到“美妙的意境”,就看你能否做个“有心人”。

从阅读中发现“真、善、美”

从我国现代作家冯雪峰爷爷的短诗《杨柳》阅读中可以发现“真、善、美”:“杨柳弯着身儿侧着耳/听湖里鱼儿们的细语/风来了/它摇摇头儿叫风不要响。”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那颗童心。

从作文中表达“真、善、美”

作文《西瓜》就描述了“真、善、美”的情景:“我刚把西瓜送到嘴边,手又停住了。厨房里闪动着妈妈忙碌的身影,妈妈辛苦了一天,回家没顾得上擦把汗,却又在厨房里忙开了。于是,我转身拿起调羹,往那半只西瓜上一插,又拿了一条凉毛巾,疾步向厨房走去……” 读一篇 老师甜甜的笑

教我们数学的陈老师很喜欢笑,她每次笑起来,让人感到那笑是甜甜的。

一天,又上数学课了。陈老师让大家回答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能回答,但是,我没有大胆举手,因为怕答错了,也许会挨陈老师的批评。这时,陈老师望了我一眼,甜甜地笑了。这甜甜的笑就像在热情地鼓励我。于是,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右手一下举了起来。

果然,陈老师叫了我的名字。我站起来,还有些紧张,再看看陈老师,仍是那张笑脸。我开始大胆地回答问题,说了好多好多,心想:陈老师肯定会当众表扬我的。

这时,我从老师特有的眼神中看出来,真糟糕,我答错了!不料,我看到的陈老师的脸,仍然是那张保持着甜甜的微笑的脸。啊!那甜甜的笑仿佛正在亲切地对我说:“赵小蝶,别怕,哪怕是答错了,也不要紧的。只要你说出来了,就离成功不远了。你答错了,就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知道吗?以后就不会再错了。”

然后,陈老师什么也没说,只让另一个同学说了正确的答案。在我的心目中,留下的是陈老师甜甜的笑,永远,永远……

(习作者:上海市北郊学校四年级 赵小蝶)

评一点

这是篇写人物的孔雀作文。小作者在描述课堂提问、答题的过程中,让陈老师“甜甜的笑”反复出现,贯穿全文,从而将一位和蔼可亲、呵护学生的陈老师写得入情入理,栩栩如生。这一来,人物心灵美的美妙意境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试一回

哪些句子让你想到“作文美妙的意境”?选出来在括号里打√。

清晨,几个年轻人并肩走在宽阔的林荫大道上。( )

我向爸爸要钱买巧克力。( )

我们的小区有座雕塑——“母子情”。( )

我来给奶奶洗脚。( )

写一次 “孔雀作文”我来写

从下面的题目中选一个,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孔雀作文”。

小区的雕塑 床边的留言 妈妈送我一个吻 “爱”就是这样的

亲爱的同学,请你赶快将你的“孔雀作文”寄来(信封上请注明“孔雀作文”),请程老师给你“开窍点评”,好吗?

篇三:中学必备古诗(用于作文的意境)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菊花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杜甫《曲江对酒》)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忆梅 李商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竹亦得风, 夭然而笑。 ——苏轼 修竹凝妆, 垂杨系马。 ——宋·陆睿词句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庭 竹 唐·刘禹锡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忆梅 李商隐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李煜

落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李商隐《北青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微风不动天如醉,润物无声春有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春风双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舟》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山亭夏日》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陆游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甫《山行》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瀚海澜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梅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

月亮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梅花》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太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如有意 长伴小窗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母爱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亲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友情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篇四:如何在作文中营造一种文化意境

如何在作文中营造一种文化意境

大抵阅卷老师皆为“文化人”之故罢,抑或国人不堪物质生活的竞逐而生发回归传统的寻根冲动罢,总之,近年遴选的高考佳作多了些悠悠古韵,淡雅书香。不铺秦砖,就漆汉瓦;不说唐风,就道宋月。或感叹文化,或文化感叹,以引发思古之幽情。士为知己者用,文为阅文者悦。既然炫示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使“阅文者悦”的又一制胜之招,那我们就不能不研究如何在作文中营造一种文化意境这个问题。说文化意境或许有些玄乎,那就说文化味儿。一篇文章的文化味儿怎么来的呢?不妨先读下面这两段文字:

1. 就连鲁迅经过了坟前的彷徨和铁屋子里的呐喊之后,也会在柔柔的灯光下,点上一支烟,轻轻地朝花夕拾,让自己早已干涸的心田,在童年水乡的润泽中,在金黄圆月下的西瓜地里,在百草园,在社戏台,静静地安睡。——节选自冯泽立《漫游的心》

2.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节选自陈荣力《流浪的二胡》

第1段文字便充满鲁迅的气息和味道。这气息和味道从哪儿散发出来的呢?便是从一些暗示着鲁迅信息的词语中散发出来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坟”,这是鲁迅先生小说集或散文集或杂文集的名字。“铁屋子”、“水乡”、“金黄圆月下的西瓜地”、“百草园”、“社戏台”,分别是鲁迅先生《〈呐喊〉自序》《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里的物象。正是这些物象的组合为读者构筑了一个鲁迅的世界。第2段文字亦是如此,分别用几个物象写出旷远的草原风情、苍凉的黄土文明以及柔媚的江南情调。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营造文化意境的方法,那就是在文章中巧妙组合能传达一种文化气息和味道的词语。如果给这种词语命名,可以称之为文化元素。说语言的丰厚沉重是因为语言能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最终是以文化元素为载体的。为此,只要我们掌握一定量的包孕着文化信息的词语,也就是文化元素,并能娴熟的将其和谐地组合在文章中,我们的文章也就会有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定能受阅卷教师青睐的。

文化元素从何而来?文化元素其实是文化的沉淀物。譬如有关“陶渊明”的文化信息,我们在熟悉了陶渊明的生平诗文后,便可概括提炼出以下文化元素:五柳先生(因宅边有五柳树得名),五斗米(诗人有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遂挂冠隐居),东篱(诗人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代归隐之意),篱下菊、种菊、采菊(同前),南山(即九江庐山),带月荷锄(诗人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菊花酒,桃花源、桃源(诗人有美文《桃花源记》),素琴(诗人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倘若作文需要“陶渊明”的信息,我们在表述中,将以上这些文化元素点缀在语言之中,那么,我们的文章就能营造出一种文化意境。不妨读读下面这段文字:

文化需要“杂”,杂便多元,多元即丰富,丰富才灿烂。三闾大夫缚石投江,中国文化从此有了一缕永不飘散的汨罗魂。这种忠君爱国的文化固然可贵,当为文化之主流,但那独善其身的隐居文化我们也应欣赏。陶渊明归隐田园,或采菊东篱,或饮酒草堂,或醉抚素琴,或读书吟诗,或临谷长啸,或种豆南山……这样的人生难道不应是文化的一部分?当然,我们提倡文化多元化,也要遏制阻止消极甚至恶俗的文化浊流。(以“杂”为话题)

明白了文化元素的来源,我们再谈谈文化元素的组合。其实,从前面的例子中,你可能已经领悟

了组合的策略。组合策略的本质不过是用词语造句罢了。当然,文化元素的组合应符合情理,倘若只求堆砌,反倒会弄巧成拙。最后,我们再留一些文字,供你品读、感悟、消化。

读书是跨越时空的邂逅。在书中,你可以和李白一起攀登天姥山,采摘白云红霞;你可以和李清照共赏绿肥红瘦、梅子时语,和她在荷花丛中争渡;你可以和徐志摩在康桥上信步徜徉,共同采摘桥下河中的水草;你可以和海明威帮助老渔夫桑地亚哥抗拒鲨鱼的肆虐,感受“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一伟大崇高的精神境界;你还可以和孔子、司马迁、曹雪芹、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成为知心朋友,你的腰板也会挺得特别地直。

清灯下,左手执黄卷,右手捧一杯茶,如果窗外有一轮明月就好了。月光下,呷一口浓茶,聆听作家们用笔敲响的岁月回声,激起你心海浪花朵朵。让浪花撞击心灵,闪烁出五彩缤纷的火花,汇成一条美丽的彩虹,连接着心和月亮。所以,读书时你湛蓝的心空上也会点缀着一轮明月。——节选自《书海泛舟》

让你的作文言之有味

学者钱穆曾说,文章者,花样也。语言就是文章的最出彩的花样。没有智慧的表达,只有表达的智慧,那不能算好文章。作为即兴的应试之作,高考作文首先吸引阅读老师眼球的,也应是语言。从历年的高考佳作来看,也确实如此。因此,在高考作文训练中,语言的磨砺与提升始终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我们许多同学,甚至老师,对语言的训练是没有信心的,这缘于一个陈腐的观念——语言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物也。当然,欲使语言炉火纯青,有自家风格与个性,委实不易。但是,通过有意识的训练,练就足够得高分的作文语言却并非一件难事,关键在于得法。

其一,语言问题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

语言是情感化的,是智慧性的,是美的。一个从未真正为语言感动过的人是不能获得一流语言能力的。譬如下面这几段话: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节选自刘亮程《对一朵花微笑》

因此,意欲获得语言,首先就要亲近语言。因为亲近而能感受语言的美,因为美的经验而唤起对语言的热爱,因为热爱而愿意琢磨语言,因为琢磨而提升了语言能力。这便是获取语言的流程,流程里最重要的就是须花时间阅读经典,在阅读中精心琢磨语言。亲近着,琢磨着,这是一个意欲提升语言能力必须的态度。

其二,文辞积淀是提升语言的基础

文辞不足则意不能达。章句终究是一个个词语元素构成,没有丰富的言辞,言语便落俗老套而枯干生涩。请看下面这段话: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口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这是一篇高考佳作的开篇。短短一段,言辞丰富,书卷气浓郁。如此开篇,哪有不征服阅卷老师的道理呢?而我们许多同学的文辞积淀多是缘于口语,而非来自经典的阅读。好的语言应当依托于大量的书面文辞的积淀。如何积淀呢?最简单最笨而又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背诵,尤其是对文辞量丰富的篇章的背诵。

其三,模仿和借鉴是提升语言的捷径

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文章必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就连说“惟陈言之务去”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窥陈编以盗窃”。北宋“江西诗社宗派”的开创人黄庭坚说得也明白:“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由此可见,“抄”是一定的,要看会不会抄,会抄就是会模仿会借鉴。千古文章有二端:可变处和不可变处。可变的是自己创新的,不可变的,便是前人留下的,思想、素材、技法……我们要模仿借鉴的是不可变处。

语言也可借鉴。前人遣词造句的技巧,说话的语气,也是可以模式化的。拣前人三二好句子,或改名家二三好句子,移花接木到自己文章中,往往就是文章“亮点”。不妨看看下面这篇高考作文的语言:

我是二胡,漂泊似冬雪之夜、幽怨似深秋桂子的二胡。从一开始,我就在流浪,我想忘记流浪,我要有个安稳的家。

我到过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可那儿有马头琴悠扬的声音;我到过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原,可那儿天生就是唢呐的故乡……

我闭上眼,试图让自己忘记所有的冷遇。

我依旧在流浪,依旧在忘记,可我踏着犹豫的脚步怯怯走近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人家绕的江南时,我知道一切凝固了,我的脚步像钉住了似的,步履蹒跚。

——节选自2005年陕西考生《二胡?江南》

再看看下面这篇散文的语言: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虽然高山流水,传世的是俞伯牙的那架琴;浔阳江边,令白居易动情的是一把琵琶。虽然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听到二胡的那一声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但是谁能说,倘无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节选自陈荣力《流浪的二胡》

比较一下,不难发现前者对后者的模仿和借鉴,甚至已经不是模仿、化用,而是引用、搬用。或许,这就是高考作文的语言突破的快捷方式。当然,这篇文章的做法也有抄袭之嫌,但言其抄袭,其实不过是说他在一篇文章里借鉴得太多了些罢了。倘若我们的同学遵循下面四条原则:

1. 不在一处借。模仿化用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几篇甚至更多的文章,那就不是抄袭,而是创新。

2. 不在熟处借。在大家都熟悉的篇章中借鉴,自然容易当成抄袭,但倘若避熟,用一些相对陌生的篇章,相信这样会好一些。

3. 鼓励借自己。我平时将一些东西早早表达好,表达精致,考场上我用我自己的,那自然不能算抄袭吧?

4. 提倡自己借。别人可能会借鉴的,我不借鉴,我借鉴的,别人压根不用,避免雷同,便是创新。

其四,语言问题终究是一个思维和思想的问题

人有语言,动物没有语言,那是因为人有思维和思想,动物没有思维和思想。所以,研究语言技术,关键是要研究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作为一名高考学生,掌握四种思维方式足以写出好的应试佳作了。

1. 比。所谓“比”,就是指作者有话要说,但不单调地直说,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描述,使道理与形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自己的话变得有趣、易懂、形象。说直白点,就是为了说清、说好一种情景,就拿另一种情景来与之比较。照朱熹说的:“比者,比也,以彼物比此物也。”欲说女儿腰如何纤细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围几何,庸才则辅之以环抱的手势,天才则比描为“杨柳腰”“水蛇腰”之类。经这么一比描,女儿的腰便形象可感。看下面两个句子:

(1)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

(2)20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消散的往事……

比较两个句子,我们会喜欢第2句。因为第2句形象可感,颇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话不直说,以比之法说出的精妙处。“20世纪快要过去”与“帷幕徐徐落下”作比描,“世纪之交”与“驿站”作比描,“往事”与“如烟消散”作比,三组比,使同样一个意思传达起来更鲜活,有了情感,有了形象。

2. 换。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正如马铃薯又叫土豆、洋芋、地瓜、山药蛋。我们“换一个说法说”,意思没有变,但却可以传达一种新的情趣。

(1)有一女孩今年十九,生得毫不“沉鱼落雁”。选这个那个“小姐”肯定是没有希望的,连校花、班花都没有人会考虑到她。

——黄苗子《美丑》

倘若还原为“生得一点也不漂亮”或“生得丑极了”,则一点幽默没有,呆板得酷似面瘫者的表情。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是中国有名的四大美人:西施、王嫱、貂蝉、杨玉环,以此换元,自然可以拓宽读者的想象空间。

3. 添。所谓“添”,是指我们采用的给陈述对象添加相关信息或材料,从而使陈述的对象具体化,能够传达某种特别情味的语言技巧。

譬如,我有“暑天酷热”的经验,那么,语言只要表述为“今年太热”,我即能浮现“今年热得怎样”的具体情境,但读者尤其是北方的读者则可能没有反应。为此,我们写作,一定要处处替读者着想,要多问自己,读者读到这样的表述,是否能浮现与我一样的相同情景。倘若不能,则要改变表述方式或增添修饰。

4. 齐。所谓“齐”,是说语言要对称,也就是指语言的排列、组合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语言的对称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出句,一是应句。出句和应句在某一方面存在对应关系.比如“倒下了,就像死去的躯体倒下”一句中,“倒下了”是出句,“就像死去的躯体倒下”是应句,两句的重心都是“倒下”,这便形成明显的对应关系。而“倒下了,扑通一声”这句,尽管也由两句构成,但完全没有对应关系,所以这不属于语言的对称。

修辞的作用是让语言更美,对偶、排比、整句、联用、反复、顶针、叠词、层递、回喻、互喻、博喻、映衬、对比、回环等,均包含着语言对称的“因子”。由此也可看出,对称是语言生动的基本形式。

1.语言“形的对称”。语言“形的对称”包括三方面的对称:一是出句、应句的字数相等或相近,构成外在的对称;二是出句、应句的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构成内在的对称;三是外在内在都相同的对仗似的严格对称。例如:

一群白色的绵羊,/团团睡在天上,/四围苍老的荒山,/好像瘦狮一样。

——郭沫若《夕暮》

外在上形成了对称,内在上也相似,一三分句结构相同,二四分句相异,基本对称,再加之韵律上的对称(押韵)、意义上的对称(绵羊对应瘦狮),所以,读来饶有诗趣。

2.语言“音的对称”。语言“音”的对称通常有四种情况:

一是出句应句押韵对称,诗词无一不是,不多说。

二是词语组合平仄对称,“平仄”是古人说法,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仄声相当于上声、去声,但这只是大致分法,不确切,只是经验,不可当知识。词语组合平仄相对,语言的声音则高低徐急舒缓抑扬顿挫洪细起伏,极具旋律之美。但此点对能力要求太高,我们不展开谈,聊举一例:

不逢北国之秋,已经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雨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郁达夫古典诗词的功夫在现代文学领域堪称首位,这已是公认。其实,他的散文的韵律也是妙绝的。此句中加点处便不是随意列举,而是精心布置的。“陶然亭”念来声音绵长,而“钓雨台”却音声短促,形成对称;“芦花”音声高扬,而“柳影”音声沉缓,也对称;“西山”洪亮悠长,“玉泉”低沉剀切,也是对称;“虫唱”与“夜月”也如此。再整体看,“花——影——唱——月——声”,一起一伏,一清一浊,对称极好。

三是音节错落对称。还是以前面郁达夫的句子为例,“陶然亭”“钓雨台”,三字;“西山”,“玉泉”,两字;“潭柘寺”一词三字,变化中却遥遥呼应,对称得漂亮。

四是重叠对称。将语句适当地重叠,也是增强语言的生动感的方法。文字可重叠对称的地方很多:字词本身可重叠;出句应句可重叠,出句应句的起首可重叠,出句应句的结尾可重叠,出句的起首与应句的结末也可重叠,出句应句中间的蜂腰也可重叠,出句应句也可有前面列举的综合的重叠;段与段间也可像句子那样重叠。例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写散文,明显表现出两个“偏爱”,一是偏爱比喻,一是偏爱叠音。这个句子算是将叠音做到了极致。叠音词的制造不难,但表达效果甚好,高考作文中不妨多用,以增强文字的生动性。

3.语言“义的对称”。前面说的都是语言外观上的对称,这里说语言对称的本质——语言“义的对称”。语言“义的对称”往往是前两种对称的前提条件,意义对称了,形式的对称就容易。

秋风萧瑟,月落残云。我的城头飘扬着秦国的旗帜,我的宫殿飞扬着秦国的歌。

——河北考生《亲妻远贤终误我》

做到这种对称并不难,我们只需要展开联想,在同一情景中寻找相近或相关的物件就行了。在“深

篇五:唯美意境

想起一个人。想起已经很久没有他的消息。

有些人,不再见了,就是从你的世界消失。而有些人,却依旧清晰。 想说的,曾经都说过。剩下的,只是让它堆积、封闭然后沉默。 我想,我们都是始终不知道怎样去做才是对的人,

始终不明白什么才是自己所要的人。

为别人活着的人,又怎么能够得到快乐和幸福?

有些枷锁是自己给自己套的,有些不幸是命中注定。

那么最后,又有什么是可以让人感觉温暖的呢?

在心里,我们是否为温暖而留了一片土地?

寂寞的午后,

春天的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懒洋洋地倾洒在桌上。

在倾诉的瞬间,

我看见彼此的灵魂,冷漠而疏离地观望着。

可是在一刹那,它们却又那么贴近。

我感觉到阵阵轻柔的风在空荡荡的房间穿梭

我爱上一道疤痕,我爱上一盏灯,我爱倾听转动的秒针,不爱其他传闻。 王菲唱《只爱陌生人》唱得太天真,天真的却让人都想反朴归真。 爱浮噪人间一切擦肩而过的缘份。

许是一个眼神,许是一种体温。

如果想要的只是一个吻,那就给彼此一个吻。

我们在生命中行走,看不同的风景,遭遇不同的陌生人。

有些人只是遇见,匆匆的行程里眼光的一次对视。

不需言语,忽略情节。

有些人会在心上驻留一些时间,带给彼此温暖。

那是最美的一种际遇,留待余生去不断重复地去想起。 遇见的那一刻,没有欢喜。

分别,也无需恨意。

人与人之间的感觉,真的非常微妙。

忽然想起金城武的独白

每天你都有机会和很多人擦肩而过,而你或者对他们一无所知。 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成为你的朋友 或者知己。

我们最接近的时候,我跟她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 57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

王家卫的电影始终拍的唯美。

电影里的人物包围在他幻觉的特质里。

这是我所喜欢的感觉。

但只是喜欢而已,却不相信故事里的爱情幻觉。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