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亦真亦假歌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21:24 体裁作文
亦真亦假歌词体裁作文

篇一:真亦假时假亦真

真亦假时假亦真

摘要:新版《红楼梦》终于在各省市电视台首播,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但这犹抱的“琵琶”,虽然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但在庐山真面目的审视中,我们期待对文学原著的完美演绎,更期待对87版《红楼梦》的全面超越,可观看之后,却与观众的想象相差甚远。概而言之,新版《红楼梦》确有着让人不能理解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意境。本文针对主创人员的价值追求和观众的审美接受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理论观照,在影视作品解读中寻找创作和接受的契合点。 关键词:新版《红楼梦》 审美追求 接受冲突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不管有多少裹挟着争议的声音,它的出现都无疑再次掀起了全民重读《红楼梦》,关注国学、关注经典的热潮,这对《红楼梦》文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推广的普及有重大意义。”以红学泰斗李希凡的话作为研究和审视新版《红楼梦》的视角再适合不过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自新剧开播以来,网络及各大媒体上,观众的差评不断,红学虽然在学界是显学,在观众和读者的心中更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但为什么如此对待新版《红楼梦》呢?不得不说,我们的观众已然成为接受的主体,他们有着独特的审美需要和话语权力。在新剧热播之际,观众的主体性价值彰显无遗。这既有对《红楼梦》独特的热爱,又有对新剧表现的挑剔。但批评、指责的背后,是对艺术的热爱、执著与追求,是民族的财富,是智慧的结晶,这其中蕴含着影视剧的主创意图和观众的审美期待的不同维度的认同。电

视剧属直观的艺术作品,用流动着的画面讲故事,画面一闪而过,不可能停下来让你反复阅读。《红楼梦》这样的世界文学经典,其中的深层意蕴哪是瞬间可懂的?这种认知方式和心理体验的不同完全可以完美契合,也可能遥不可及。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寻找到主创的价值取向和观众的审美接受的契合点。

一 真得不同维度

《红楼梦》为中国经典文学巨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有些观众甚至认为,新版《红楼梦》就是在胡闹,因为文学经典是不可复制的。虽然有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剧的成功案例,但是,新版《红楼梦》的拍摄和制作之中仍然必须面对几方“势力”:曹雪芹原著,87版《红楼梦》,观众,红学家。由于先入为主,孰轻孰重,成了主创人员的创作理念和价值展现的逻辑起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在有取舍、有鉴别、有超越的情况下体现自己的创作个性。创作价值的体现是在几方认可的情境中完成的。于是新版《红楼梦》主创人员在艺术构思中横亘两座大山:一是忠于曹雪芹原著;一是超越87版《红楼梦》。同时在召唤结构中不得不考虑红学家的真知灼见,不得不担心普通观众的审美接受。所以,新版《红楼梦》的上映是矛盾中的产物,是集合了各种期待的综合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实际欣赏中,仁者看到的多是不智的层面,智者看到的又多是不仁的因素。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人们对“真”的认知和理解不同罢了。红学家眼中的“真”是学术真实、历史真实;观众眼中的“真”是生活真实、想象真实;曹雪芹原著的“真”是文学真

实、艺术真实。主创人员在生活、历史、艺术之间进行了一次创作巡礼,在87版经典电视剧《红楼梦》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选择的不是对这几种“真”的超越,而是“绕道而行”,追求一种全新的“真”——写意真实。在一片批评指责声中,这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二 裸得惊世骇俗

最为纠结的是黛玉裸死,这是新版《红楼梦》最被诟病的地方。在新版《红楼梦》中黛玉病亡之时,镜头依次扫过黛玉裸露的手臂、肩膀和小腿,再加上若有似无的吟唱背景,既诡异又香艳,以裸露的手臂暗示了这点。这明显是望文生义。稍微有点丧葬常识的人都知道,“赤身露体”不是没穿衣服,而是紫鹃不忍、也不舍黛玉死去,是没有来得及在死前穿上寿衣。也许这是新版《红楼梦》的主创人员故意为之,以为是看点、卖点,其实用这种方式吸引观众,简直是粗俗得可笑,简直就是本末倒置。但是,“黛玉裸死”确是新剧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也许主创人员想要表达的是审美,但观众眼中看到的却是惊悚。这对于观众心目中的黛玉来讲是一种伤害,但是对于导演来说未必不是一种收视率的保证。

三 乐得鬼魅阴柔

剧中为了展现曹雪芹的立场和观点的批判性,主创人员对音乐下了大工夫,可谓是推陈出新。但是在剧中,听觉效果和观众的欣赏水平距离甚大,总体评价是新版《红楼梦》的音乐是诡异的,很难让人接受。我们经常在剧中听到咿咿呀呀的诡异声,观众一般戏称

为“鬼片”。生于1978年、看着老版《红楼梦》长大的杜薇,是新版《红楼梦》的主要作曲之一,同时也是新版《葬花吟》的主唱,拒绝承认这是近乎“鬼片”的风格:“我们没有觉得很鬼片,我更喜欢用‘阴柔’形容。而且网友谈到的诡异,像聊斋,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神鬼文化。如果中国古典文化里没有神鬼文学,就不是中国古典文学了。我更愿意说我们的音乐气质有非常阴柔的一面,而这也是昆曲所具备的。”阴柔的音乐风格是新版《红楼梦》的追求,新版《红楼梦》放弃了87版《红楼梦》使用的12支曲词,插曲均采用原著中的判词,来表现出人物命运的归宿,将判词穿插在该人物出现的不同场景之中,这是该剧成功之处。特别是《大梦归》这个章节的主题音乐,声音空灵悠扬,唯美动听,使得元妃省亲画面与音乐相得益彰,视听效果绝佳。杜薇也强调新版《红楼梦》的音乐是印象主义,在观看新版《红楼梦》第13集“黛玉葬花”时,观众肯定会对剧中那“咿咿呀呀”的女高音印象特别深,这也是该剧被认为非常像《聊斋》的原因所在。其实这也不失为一种创作风格、创作理念、创作个性价值的展现,我们也不一定要批判。但是,影视音乐是为影视剧量身订做的,因此一定要符合剧情的需要。如此曲高和寡的音乐,配上黛玉呆板木讷、始终一副泪面的表情,没有把叹春—伤己—恋人的情感变化完全体现出来。

四 假得显而易见

新版《红楼梦》完全遵循小说的叙述结构,最先刻画的是“太虚幻境”。拍摄87版红楼梦时,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差,留下了许多遗

憾,比如没有拍摄整个红楼梦的核心场景“太虚幻境”,新版《红楼梦》给我们弥补了这一遗憾,但观众普遍认为“假”。为什么有这样的印象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主创人员运用的写意手法大家不太认同。在电视剧的开篇,给我们的视觉冲击首先是中国国画的意境,在国画的漫卷中再现太虚幻境,这种创作有超现实主义的元素,是先进的创作手法。我们这里必须引入意境来说明问题,中国国画向来色彩中和,这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中庸之道。笔者认为,之所以“假”,正是因为新版《红楼梦》过于追求这种国画的写意效果,加之快进镜头和无处不在的画外音,可谓相得益彰。

首先是节奏问题。节奏对于影视剧意义重大,一部好的影片应当是一首完整的流畅诗,一部好的电视剧应是一种生活哲理的咏叹调。我们不能要求电视剧和文学的叙事节奏一样,电视剧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快进镜头从本质上说违背了电视剧的创作规律,对此,导演李少红的解释是“根据红学家的意见是应该保留的,而50集的篇幅根本无法容纳,只能用快进交代”。我想,如果快进是容纳内容的惟一方法,这不是影视界的悲哀,而应该是绝望。我们不要忘记,世界上比《红楼梦》容量更大的影视作品屡见不鲜,他们在处理内容容量过大的问题上,是赋予情节更多的节奏变化形式,例如蒙太奇的运用。影视是视觉直观的艺术,是时间性、线性的艺术,这是影视相对于文学叙事的局限性。为了突破这种局限性,影视叙事需要节奏,需要视觉性和综合性,这要求蒙太奇的分切和组合更有节奏和张力。这是影视思维的本质要求。简而言之,在有限

篇二:亦真亦假

孤独时,

依偎着大树,

丛林中穿过一个背影, 那是幻觉吗?

寂寞时,

坐在河边,

独自享受夜的美好,

身后有人为我唱一首寂寞的赞歌, 那是真的么?

悠闲时,

躺在沙滩上,

浪花敲击着小脚丫,

贝壳为我而发亮,

海鸥在大声吼叫,

这一切是真的还是假的?

我们之间的友谊,

历经风雨的洗礼,

从而会变得更加“坚固” 那是真的吗?

昨夜,

晦暗的灯光下,

那高大的身影,

那是你在等候我,

那是真的吗?

不好意思,

出自你的口,

你是在真心向我道歉, 那是真的吗?

一个半小时的陪伴, 话语中夹杂着笑声。

你真实的向我诉说了一切, 你口中的一字一句都是真的吗?

真与假之间,

只有一线之差,

然而,

受到伤害的,

往往是因为“假”

使情谊得以延伸的, 仅有“真”

分岔路前,

我迷失方向,

不懂的辨别真与假, 我希望,

如我所愿,

一切都是真的,

包括你们那颗热腾腾的心。

一切都亦真亦假,

谁能在我迷失方向的瞬间, 牵引我往前走呢?

篇三:真亦假时假亦真

真亦假时假亦真

—————《郁轮袍》与《真傀儡》之比较

王维与王推真假难辨,犹如真假美猴王,唯有如来佛才能辨真假,但世间佛在哪里。傀儡戏中做傀儡,真假难辨,人生如戏;何人能辨。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不知道人世间有多少真,又有多少的假。很多假就在你的身边,也许你还蒙在鼓里,也许就生活在其中。不是不小心,不是太大意,是根本没有想到。

王衡的《郁轮袍》,讲才华出众的诗人王维科考时不肯屈身走权贵后门, 被无赖王推趁机冒名顶替而受举荐, 多亏主考官宋璟主持公正, 王维才得以中第, 失算的王推又用推荐信进行污蔑, 也被识破, 经过这些折腾, 王维心灰意冷, 最终弃官归隐。世间有多少真,有多少假;人可以作假,还有什么真呢。

与此同时《真傀儡》中也给出了一出真假难辨的戏;宋朝一个致仕的宰相杜衍, 厌恶官场的险恶炎凉, 回乡闲居二十年, 不求富贵安逸, “混迹市屡” , 以“避世逃名”。一日, 正逢桃花村社日, 搬演傀儡戏, 杜衍骑驴前往, 因平人服装, 遭当地乡绅及暴发商户的嘲弄与冷落。待演出三个历史上宰相故事之后, 朝廷派一咨访使臣来寻杜衍, 杜衍就戏场上穿戴起傀儡承相服装, 演行朝仪谢恩接旨, 听皇帝的圣谕, 并对答了条陈, 领受了恩赐, 使在场观众震惊。使臣去后, 刚才还做大装狂的绅商皆来趋奉, 杜衍一面脱衣, 一面劝训众人, 戏即结束。这局戏中戏我们怎么能去区别真假呢,一场傀儡戏,一场人生的傀儡戏;真假是什么。

篇四:亦真亦假,似明似疑

亦真亦假,似虚似实

——托班角色游戏观察记录及分析

? 引发关注:

游戏是幼儿与生俱来就拥有的一种本能表现,孩子们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异想天开、乐不思蜀。尤其是托班孩子在游戏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受到成人过多的干扰。他们喜欢用游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用游戏来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游戏来传递自己的即时想法。无论托班孩子的游戏水平如何,他们无可厚非都是游戏的主角,他们的情绪、行为、表现,都直接关联到游戏是向前发展或是原地停滞。

为了让托班孩子能身临其境地进入到游戏中,我们会特意创设温馨、形象、美观的环境。但没有料想到,孩子们不仅被虚拟的游戏场景所深深吸引,甚而将游戏情节与现实生活混为一体,瞬间游戏变成了意外的真实事情、变成了现场的偶发事件。托班角色游戏的发展是未知的,不是事先预设好的,游戏就像一股没有预兆的风波,随时席卷而来;游戏就像一阵无法预测的海浪,随时翻滚而来。于是,引发了我关注的兴趣和捕捉的视点。

? 片断一:自给自足的“泡泡浴”

(在娃娃家内,创设了一间淋浴房,提供了塑料大浴盆、沐浴露瓶子和洋娃娃,目的是增加为娃娃洗澡的游戏情节,但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却出乎意料。)

杨瀚哲和哈哈都在娃娃家里烧饭,他们把餐具、食物摊了一桌子,各自品尝了几口。接着,杨瀚哲出了一个主意:“吃饱了,我们去洗干净吧。”于是,他们把蔬菜、水果等全部搬进了浴盆,然后一起坐进浴盆里洗澡,传出了乒乒乓乓的声响,好像在洗“大杂烩浴”。

过了一会儿,哈哈指着一瓶沐浴露说:“我们倒点香香好吗?”杨瀚哲点头说:“好呀,我来倒吧。”他立刻取来沐浴露,往浴盆内倾倒几次。原以为这样就算满足了,可是杨瀚哲却惊奇地说:“怎么搞的?里面没有东西?”哈哈还追问说:“那怎么办呢?”

于是,古灵精怪的杨瀚哲想了片刻,镇定地说:“我有办法了。”他连忙站起,把沐浴露瓶子带进了盥洗室,只见他用力拧开瓶盖往里面灌水,直至瓶内盛满了水。杨瀚哲兴冲冲地把这瓶“新研制”的沐浴露递给哈哈看,随后,他们将沐浴露倒在浴盆里,泡泡的香味扑鼻而来,水珠也飞溅出来,俩人高兴得手舞足蹈,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泡泡浴”了。

? 片断二:啼笑皆非的“注射针”

(在小医院游戏中,投放了一些医疗器械,如:听诊器、针筒、体温计、盐水瓶等。目的是让孩子们借助这些材料进行模仿,再现看病的生活经验。但是,孩子们对医院的游戏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秋羽来到小医院,穿上了白衬衫、戴上了白帽子,俨然变成了一个小医生,正等候着病人的光顾。这时,灏灏路过小医院,热情的秋羽连忙向他打招呼,于是展开了一番对话:

秋羽:“灏灏,你来看病吗?”

灏灏点点头,说:“我有点咳嗽。”

秋羽看到药箱里的针筒便说:“我给你打针好吗?”

灏灏眼睛注视着尖尖的针头,皱着眉头,说:“我不要打针,很疼的。”

秋羽:“我会很轻的,不疼的。”他一边说,一边拿起针筒向灏灏走过去。

灏灏立刻摇头,神情紧张地说:“我不要嘛,要流血的。”

秋羽:“哎呀,又不是真的打针喽,别害怕。”

眼看针筒就要碰到灏灏的手臂了,灏灏忍不住地嚎啕大哭起来:“呜呜??,我不要打针呀。”

? 解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

(1)“想象和现实的混淆”

托班孩子处于直觉思维阶段,他们通过具体、逼真的事物和场景来唤起以往的生活经验,所以我们尽量提供给幼儿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淡化“游戏”、“生活”、“学习”之间的界线,营造“游戏即生活”的宽松、自由氛围。

但是,在上述两个片段中,我们发现到托班幼儿在沉溺于游戏情景时,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往往会将假想的游戏与真实的生活混淆,亦真亦假、分辨不清。特别是当游戏情节中出现十分生活化、形象化的物品时,更会置身于游戏情景当中,如:<片段一>淋浴房里投放的沐浴露瓶子,孩子们以为是平时家用的沐浴露,就往里面灌水,挤出香香的液体来洗澡。<片段二>小医院里提供的仿真针筒与实际针筒非常接近,让个别孩子误认为是“货真价实”的针筒,产生惧怕的心理。

同样是这些材料和游戏情景,倘若投放在其他年龄段里,孩子们会作为小道具,用以丰富游戏情节。但是,托班孩子是直观的、直接的、直白的,当他们面对如此真实化的材料时,面对如此情景化的场面时,会“信以为真”、会“以假乱真”,便出现了成人看似荒诞的游

戏情节。其实,年龄越小的孩子,愈加无法区分游戏材料和生活物品之间的异同,愈加无法分辨游戏情景与现实生活的区别,于是就产生了“想象和现实的混淆”,但是孩子们的这些发自本性的所作、所为、所想,都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经验,真实地折射出他们的内心想法,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用他们独有的方式在游戏、在生活。

(2)“将游戏进行到底”

观察托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你会有一大发现:托班幼儿不会预先构思游戏的情节与内容,常常是看到什么玩具就玩什么、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游戏情节带有偶然性、多变性。譬如:<片段一>当孩子看到有一瓶沐浴露,就设想出在洗澡时,喷一点香香,进而引发了“新研制”的沐浴露,也让洗澡的情节变得更加充实;<片段二>当孩子看到针筒就勾起了打针的欲望,可是由于同伴抵触打针的行为,于是彼此生成出了一番对话,也增进了角色间的语言交流。所以,托班的角色游戏始终处于“现在进行时”状态,只要孩子参与其中,就会有新的内容产生;只要孩子乐在其中,就会有新的经验引发。只有把游戏的自主权、选择权都回归于孩子,那么,孩子们在游戏中才会显得自然、真实、大胆,游戏也更加具有存在的价值。

? 教师策略选择: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游戏在幼儿的生活中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托班幼儿也不例外,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游戏中认识自我、适应环境、了解未知、形成经验。

因此,我们不能过多干涉孩子的游戏,添加过多的成人主观想法,这会抹煞源自孩子内心感受。但是,我们作为游戏的观察者、支持者、协助者,又不能袖手旁观,应在尊重孩子立场、顺应孩子想法的基础上,视具体情况做出当机立断的回应,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策略一:旁敲侧击法

当幼儿沉浸于游戏的想象和快乐时,教师不应强行干涉、盲目转移、执意修正,限定幼儿的活动。例如:<片断一>中的一个情节,孩子们将沐浴露瓶子里装满了水。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孩子们已把游戏中的洗澡与现实生活中的洗澡当作“等号”来看待;而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假设的,他们的行为表现完全是自发产生的。那么,难道就眼睁睁地任凭孩子在浴盆里倒水,洗泡泡浴吗?

此时,教师可以采用“旁敲侧击法”,即以玩伴的身份加入到游戏当中,先肯定孩子游戏的新颖玩法,欣赏孩子运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感觉到教师是站在他们的立场,是与他们平等的游戏伙伴。随后,可用语言提示、沟通交流的方式,来唤起孩子们

正在游戏的意识,如:“你在家里的时候,是怎么洗澡的?”“你觉得娃娃家里洗澡舒服吗?”(潜台词:你们正在做游戏,并不是真的在洗澡,和家里洗澡是两回事。)

如果,直截了当的告诉孩子:“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娃娃家洗澡是假的。”仿佛如“当头一棒”般打消孩子游戏的积极性,而改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既可以维持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唤起孩子的自我意识,自己发觉问题,自己调整游戏行为。

策略二:抛砖引玉法

《纲要》中说到,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通过上述两个片段,毋庸置疑,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喜欢情景性的游戏,因为与实际生活更加贴切、更加靠近。但是,他们也往往会被眼前的情景、面前的事物,诱导得失去了方向,出现了游戏假设与生活实际混淆的状况。这时,教师适宜采用“抛砖引玉法”,找准恰当时机予以介入,支持游戏继续开展下去。

譬如:<片段二>当灏灏看到秋羽拿出针筒,误以为是真的要为他打针了,他立刻变得情绪波动,神情紧张。一方面,灏灏没有意识到自己此时此刻正置身于游戏中,面对的材料、情节、角色都是虚拟的,与现实生活情境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两人都为了打针一事,誓不罢休、僵持不下,情节上的单一导致游戏止步不前。此时,教师正是采用“抛砖引玉法”的最佳时机。

一种,是在游戏现场插入,教师抛出疑问,引发孩子的思考和回应,唤醒孩子的角色意识。如:“灏灏,秋羽手里的针筒和医院里的好像不一样?”(潜台词:这是玩具针筒,放心,不会痛的。)“灏灏,你不想做病人了,可以做小医生呀?”(潜台词:这是游戏,是假的,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另一种,是在游戏后交流分享,教师抛出问题,引起更多孩子的讨论和共鸣。如:“小医生除了给病人打针,还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包括:配药、量体温、吊盐水等,以此丰富小医院的游戏情节。)

策略三:适材适所法

皮亚杰提出:“幼儿的智慧源于材料。”显然,引发孩子自主丰富游戏情节、扩散生活经验的另一个途径就是游戏材料的提供。材料虽然是无声无息的,但却能激发孩子的游戏想象力,触发孩子的游戏创新力。当然,游戏材料并不是追求越多越好,而是要有的放矢地投放,要根据不同的游戏发展情况、根据孩子的兴趣指数,有目的地提供,即采用“适材适所法”。

例如:<片断一>教师仅仅提供了沐浴露一种沐浴用品,这样就将孩子所有的关注点都聚焦在此,一旦发现沐浴露是空的,就突发奇想地往里灌水。其实,孩子们是用尽办法,使

游戏玩得有趣、玩得出彩。倘若,我们多提供一些相关材料:沐浴球、塑料肥皂、毛巾等,可能就会激发出孩子们更多的洗澡经验,还可以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洗澡的动作。

因此,材料的投放能够进一步支持游戏的深入,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生活线索,能够引起孩子更多的互动话题。“适材适所法”能让教师充分利用材料的隐性作用,站在孩子们的背后默默地支持、协助、推动着游戏的开展。

策略四:未完待续法

托班角色游戏是扑朔迷离的,会随着孩子的一个念头、一个举动、一个兴趣,而发生转折性的变化,所以托班游戏的脉络掌握在孩子自己的手里,他们支配着游戏的进程、操纵着游戏的蔓延。

当孩子们在游戏中生成出新的想法、萌发出新的兴趣点时,一则,教师予以及时的鼓励和捕捉,允许并支持孩子将自己的设想在游戏中大胆实现;二则,教师可挖掘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创设并提供孩子更多体验、操作的机会。例如:<片断一>中,孩子们对洗澡和玩水很有兴致,不仅满足于洗澡动作的模仿,更希望能亲自用沐浴露洗澡。考虑到毕竟游戏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抓住孩子们的热点,来提升孩子的生活经验,来调动孩子们多方面的感官体验,是需要借助外力的。因此,教师可采用“未完待续法”,即追随孩子的嗜好,在游戏后继续给予孩子们尝试、体验的机会。

譬如:可以结合《炎热的夏天》主题活动,开展一系列有关水的活动:“为娃娃洗澡”、“小小运水员”、“玩水”、“吹泡泡”等,既满足了孩子们与水亲密接触的愿望,亲自体验用肥皂和沐浴露的感受,又能进一

亦真亦假歌词

步感知水的特性。有时候,来源于角色游戏中孩子们的生成点,是向我们抛来的一块“石头”,一旦我们捕捉得妙、挖凿得好,也许这块暗淡的石头会磨光成一块玉石。

游戏是揭秘幼儿心灵的窗口,游戏是透视幼儿思维的轨道,游戏是投射幼儿经验的镜子。或许,孩子们有时在“亦真亦假”的游戏情景中徘徊,在“似虚似实”的游戏情节中犹豫,却一览无遗地显露出孩子们最本色的个性特质、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因为,游戏是属于孩子们的,正是有了孩子们的参与,游戏才拥有色彩、才值得期待、才富有魅力。

篇五:假作真时真亦假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读《红楼梦》有感

曾经无数次听到过这个名字,曾经无数次有拜读它的想法,有一天如获珍宝的捧起了它,读完后,不禁泪水涟涟,思绪万千,心怀感伤??.那真挚的爱情,那缠绵的思绪,那娓娓道来的情感,打动了我,让我无语凝噎。

读红楼,首先读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宝玉和黛玉这两个玉儿可谓是一见钟情,两人初次见面时,一个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连称“颦颦”为“神仙似的妹妹”。另一个想:“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于是他们开始了交往,黛玉和宝玉有相同的性格,二人“心有灵犀一点通”, 可谓互为心心相印的知己。黛玉是 “孤傲自许,目下无尘”的,同周围环境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她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于此。她是一个有叛逆精神的少女,而宝玉也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忠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薛宝钗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着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十分对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但宝黛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

通。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那是混帐话,而是认宝玉做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上的,当他们读《西厢》时,尽管黛玉看后半嗔半怒,但却也被崔莺莺和张生的叛逆爱情吸引,“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和黛玉两个人的的关系十分微妙,有时很好,有时却因假心对假意而恼了,一次宝玉见林黛玉又病了,心里放不下,不时来问.林黛玉却怕他有个好歹,因说道:“你只管看你的戏去,在家里作什么?”催他离开,于是两人争吵起来,“宝玉有一种下流痴病,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即如此刻,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良缘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反倒是两个丫头看出来了:“袭人拉着宝玉的手,笑道:“你同妹妹拌嘴,不犯着砸他,倘或砸坏了,叫他心里脸上怎么过的去?"紫鹃又道:“虽然生气,姑娘到底也该保重着些.才吃了药好些,这会子因和宝二爷拌嘴,又吐出来.倘或犯了病,宝二爷怎么过的去呢?" 有时宝玉开开玩笑,

也会引得黛玉哭泣,也许他们的感情正是在这好与恼中升温的吧。 他们毕竟与封建社会的要求不合拍,因此,尽管他们深深爱着对方,但却以“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而结束。看到这里,我的泪不禁流了下来,为的是黛玉的痴情,为的是他们的爱情悲剧??原来,有情人并不都能终成眷属?..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两位才貌俱佳的女儿各有特点,让人喜欢。黛玉尽管是喜欢使小性子的,毕竟,有贾母的宠爱自然会撒一些娇,发一些脾气,“使小性,行动爱恼人”但黛玉的优点更吸引人。她是一个美人,“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是个美人儿灯,风吹吹就坏了”:她分明是朵“莫怨春风当自嗟”的芙蓉花啊!黛玉也是一个才女,在《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三首诗得了前三,足以见得她是大观园中数一数二的才女了。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也是让人满口余香,诗如其人,感人至深,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

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更是不知赢得了多少眼泪。宝钗还这样说:“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她的才情让人哭笑不得啊; 黛玉还是善良的,视紫鹃为自己的亲姐妹,紫鹃批评她,她是断然不会恼的。

如果说黛玉是精神上崇高无比的仙女,那么宝钗则是现实生活中讨人喜欢的人。有人骂她奸诈,骂她冷酷,可当面对那走下坡路的封建社会时,你又会怎么做?宝钗其实也有很多优点。她是体谅人的,同情命运多舛的湘云,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会为湘云如何办螃蟹宴而考虑。宝钗也是在诗歌方面很有造诣的人,她的诗歌清新自然,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只有黛玉能和她抗衡。宝钗也是大度的,每次遇到黛玉吃她的醋时,她从会不计较,还对寄人篱下的黛玉给过种种钱财上的帮助。宝钗不势力,她哥哥从江南回来带来了一些东西,她便不分远近亲疏的把东西都分了出去,其中也包括备受冷落的赵姨娘。

当然,作为封建仕女,她的缺点也很明显。在“寿怡红群芳开夜

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一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她是比较冷的人,吃的也是冷香丸。她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以对金钏的死不表同情,可以冷观晴雯的死。她也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经常劝宝玉考功名。金玉良缘不是她的错,林妹妹的死她也没有直接责任,但当她面对一个不爱她的人时,心里是不是也有些悲哀?

黛玉葬花,敏感细腻;宝钗扑蝶,天真活泼。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儿,使大观园更美丽。

合上红楼,思绪万千:红楼是一首诗,一首爱的无言诗,红楼是一首歌,一首爱恨离愁的悲歌,封建大厦终要倒塌,那些痴女儿们,泪又流向何处?女儿们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啊!爱恨缠绵,长歌当哭。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是含笑的悲剧!怪谁?恨谁?我们无语,只能默默用泪水为她们送别,正如鲁迅所说的,“把好东西撕碎了,揉给人们看?..”

高一(9)班王睿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