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有卑鄙者的通行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7:41:43 高中作文
篇一:卑鄙者的通行证
卑鄙者的通行证
引言 --关于人性底线的六个实验
在故事里,观众都期待着惩恶扬善的剧情。我们总期盼着那些充满同情心、毫不自私自利、真诚谦虚的人物能有美好的结局,借此我们也坚信自己拥有善良正义的价值观。在遇到故事中同样场景的时候,会做出正义的选择。
我们都是好人,那么那些做坏事的人在哪?在游戏和现实中你获得了很多真挚的友谊,你认识了很多实打实的好人。你有没有想过,在某种情况下他们会做出你完全想象不到的事情,辜负你对他们的信任?在你家楼下那些慈眉善目,见了你热情打招呼,每天早上起来遛狗买菜的大爷大妈,你想没想过,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经向老师举起过飞扬跋扈的皮鞭,向朋友射出过陷害告密的利箭?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相信自己就是故事中那些被唾骂的坏人,他们认为自己也是受害者之一,也是故事里好人的那一部分。那么,我们到底生活在像他们声称的,根本没有坏人的美好世界;还是个人人都如他们一样,把邪恶隐藏在伪善表皮下的恐怖魔境?
人性是恶的吗?《罗生门》(1950)里的人性是恶的,人们虚伪狡诈,乐于撒谎。《飞越疯人院》(1975)里的人性是恶的,疯人院长残暴专制,代表着冷酷的国家机器。《稻草狗》(1971)里的人性是恶的,身为知识分子的男主人公软弱胆小,受到粗俗
村民们的戏弄欺凌,甚至在妻子被强奸以后还不敢发作。《魔屋》(1972)里的人性是恶的,里面只有残杀和复仇。
然而,在我们对这些恶胆战心惊的时候,却总隐隐有一种感觉,认为这些恶离我们好远,我们是在旁观别人的恶而不是在警惕我们自己的。——这完全是自欺欺人,上面这些故事里的背景设定和一些情节距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也许正因为这些让我们找到了自己能独善其身的借口,以为轮到自己处在那些场景里的时候,可以坚持原则,去做恶人们的道德楷模。当你接触下面的故事后,也许就不会再这么乐观了。
本文涉及到了电影《大逃杀》、《实验监狱》(Das Experiment)、《浪潮》(Wellle,Die)、《狗镇》(Dogville)的剧情,害怕剧透的朋友请跳过相关的章节。
1.你的善良有多大?
——旁观者冷漠实验(1968)
实验过程
1964年3月,纽约一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在公园里被罪犯杀死。在作案的半个小时里,附近有38个人目睹或者听见案件的发生,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直到最后才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但警察赶到的时候女子已经被害,罪犯已经逃离现场。这件事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心理学家John Darley和Bibb Latane为此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邀请受试者参加一个秘密话题的讨论。为了保护受试者的隐私,每个人被分隔在不同的房间里,只能通过对讲机来沟通。 在会谈中,一名工作人员假装突然病发,发出诸如“噢我的癫痫病发作了,我需要帮助,谁来帮助我”之类的喊话,并保证被其他受试者所听见。最后,演员将完全无声,暗示他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试验者发现,同一组受试者的数量越多,受试者对于这个情况的反应速度就越慢,选择帮助病人的受试者比例也越低。当受试者认为还有另外四个人参与讨论时,只有31%的人在对方发病后寻求帮助。试验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概念延伸
这并不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公共楼道里的灯坏了,给人人都带来了不便,并且修理并不费什么事,但是却迟迟没有人愿意修。附近的住户们都会把修理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有能力修但是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并且这个例子和前面的实验还不一样,楼道里的居民可能会觉得,“如果这次我修了,其他人就更不会修了,反而会觉得我修理是理所当然。”这样想并非没有道理。旁观者效应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居民从个体角度考虑,不去修理灯泡是利益最高的选择。然而从整体来说,选择结果却是让每个人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害。
1970年,这两位心理学家又进行了另一个类似的实验。他们让男性大学生在房间里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几分钟后有烟雾透过气孔进入房间,四分钟内烟会越来越多,看东西和呼吸都会变得困难.当受试者是单独一人时,他们会去查看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而当受试者与两名工作人员一起填写问卷时,工作人员并没有起来察看情况,那么只有10%的受试者会起来查看。心理学家解释说,其他人的沉默会让受试者认为这种情况是没有危险的。此外,受试者也许会觉得在别人沉默的时候自己去查看情况可能会让别人觉得自己胆子小。也就是说,人们会受到周围人群行为的影响。在修灯泡的例子里,当事人可能会想“别人都不去修,我如果去修就像是逞能,或者像是个傻子。”
游戏投射
旁观者效应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有的时候,公共道德不容易建立。网络游戏里,人们的公德意识要比现实里低得多,然而却并没有因此给谁带来什么好处。比如说,每个人都在公共频道里把一句话连续刷上好几遍只能增加系统的负担,谁也没有因此占便宜。但在别人都刷的情况下,谁不刷谁就会吃亏。在遇见不道德事情的时候,我们总去觉得“反正会有人去制止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是这类行为的写照。在同阵营或者公会的同伴被大家共同的敌人时候,有些人还会自顾自的做买卖或者练级,“反正会有人阻止敌人的”。
有时候我们会遇见盗号者在游戏里低价出售盗窃来的商品。某些情况下盗号者的身份非常明显。盗号对于每一个玩家来说都是威胁,从共同的利益考虑,每一个玩家都应该选择不和盗号者合作。但就在被盗者的朋友在游戏中大声疾呼玩家们不要购买廉价商品的时候,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去捡小便宜。公共道德在这种情况下弱不禁风。
2.你的友情禁得住多大的考验?
——《大逃杀》(2000)
剧情简介
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还被田口雅之改编成为漫画。 城岩中学三年B班的学生在毕业旅行中被绑架到太平洋的无人孤岛上,被迫参加一个残忍的游戏。每个人都领到了地图、指南针、手电筒、食物、水和随机的武器(从冲锋枪到扇子),并带上了不能摘除的特殊项圈。游戏的规则是,在这个岛上,学生之间可以不限手段随意杀人,全班同学只能有一个人活着离开这个小岛。72小时后如果生存的多于一人,就杀死全部的人。游戏的控制者可以根据这个项圈知道每个人的位臵和生存状态。也可以引爆项圈来杀死佩戴者。
我们不用讨论故事的背景是否合理,不要试图幻想“要是大家团结一致有机会逃出生天”。如果就是在一个不可质疑的环境里,在那游戏规则下,在你最好的朋友面前,你该怎么做?
篇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今天新闻联播里出现一个可耻的老家伙
173214次点击
763个回复 0次转到微评
中国新青年.于 2012-5-29 20:53:4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今天新闻联播里出现杨振宁接受采访的画面。杨振宁说“我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杨振宁年轻时在美国功成名就,老了后才回到中国,尽享荣华富贵,82岁高龄还取了个28岁的年轻女人做老婆。
与杨振宁相比,萧光琰就没有那么幸运了。1950年,萧光琰博士为了报效祖国,从美国回到中国,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出了不少科研成果。在1968年“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关押毒打,最后全家自杀,包括他的妻子和15岁的女儿。
萧光琰忠贞报国,辛勤奉献,最后却全家惨死,他们一家早已被遗忘。杨振宁为美国服务,老了后回中国享受嘉宾待遇,还娶了个年轻女人。
杨振宁和萧光琰只相差两岁,一个现在还活着,另一个早在40多年前就死去,而且是全家死光光。人的命运为何竟如此不同?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萧光琰一家之死
1950年,在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工作的萧光琰博士为了报效祖国,几经周折通过转道香港,从美国回到中国,带回大量的科技资料。他被安排到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工作。他拼命地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出了不少科研成果。他回国后一直从事“页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机理研究”和“电子酸性催化剂研究”,在应用基础理论方面,都有了进展和突破。五十年代的中国,在这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
正当萧光琰刻苦钻研,努力奉献的时候,十年浩劫开始了。这个从不过问政治,也不多说一句话的科学家,竟然也逃不过劫难。在1968年“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毛泽东思想工宣队”关押。一九六八年十月五日晚九时,萧光琰被“工宣队”抓进“牛棚”。同时,抄收萧家一切值钱的财物。
严厉的、无休止的审讯开始了。“萧光琰,你在美国挣那么多钱,生活那么好,为啥回来?”对这样的问题,萧光琰当然对这些人说不清。可是,“工宣队”对他的待遇已不再只是怀疑和控制,而是用“三角带”特制的刑具猛力抽打,他只能用惨叫来应合人们的嘲骂了。
“工宣队”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白屎”。因为当地人把“白”念成和“博”同音,于是当年的博士终于演化成为“白屎”,任人践踏。他在斥骂声中,被迫写下了二十六份“交待材料”。当然,每交上一份得到的是一阵斥责,以至“抽你的筋,剥你的皮”的威吓。
十二月十日晚,又是一次严厉的“审讯”和更凶暴无情的皮鞭抽打。十一日晨,当“工宣队员”厉声喝令“牛鬼蛇神”起床时,萧光琰再也不会爬起来,他死了,带着满身的伤痕,他刚刚四十八岁。验尸结果:服过量安眠药--巴比妥自杀。然而毫无人性可言的“毛泽东思想工宣队”却认定:反革命分子萧光琰畏罪自杀,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胜利,并贴出了“特大喜讯”,决定“乘胜前进,深挖一切阶级敌人”。
当天下午,萧光琰的妻子,正在营城子农场劳动改造的美籍华人甄素辉被拉到化学物理所,向她严肃地宣布:“反革命分子萧光琰畏罪自杀,他的问题是敌我性质的,你要继续交待。” 甄素辉没有哭,只是向丈夫的尸体看了一眼,请求准许她请两天假,回家照料多日不见的孩子,甄素辉的请求真的被批准。她当天就回家了。
萧光琰十五岁的女儿小络连在父母被揪斗后,在嘲骂、追打中过着痛苦的孤独生活。人们无从知道甄素辉母女相见的情景。直到十二月十四日,一直不见这家人的任何动静,敲门也不应。把门弄开,看到的是:母女双双躺在床上,母亲紧紧地搂着女儿,她们早巳停止了呼吸,为了免遭凌辱和折磨,母女俩选择有尊严地死去,她们随萧光琰一同而去!
三天之内,死了全家,这成为“工宣队”和一些人的“辉煌战果”。他们向上级报功,被认为是“清理阶级队伍的重大收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他们得到了上级的重视,不久,就成毛远新亲自抓的“典型”,把他们的“经验”赫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萧光琰一家三口,相继自杀身亡。当时,对萧光琰夫妇,人们当然不敢说一句表示怜悯的话,但是对小络连,邻居们都忍不住地一洒同情之泪。这孩子实在招人喜欢,她热情,聪明,美丽而健康,十五岁的孩子就长得像成年人的身材,而且特别爱学习,念小学的时候,就自己装半导体收音机……在死的前一天,她把自己的照片郑重地赠给要好的小朋友“留作永久的纪念”,在历经屈辱、折磨以至行将结束这幼小的生命之时,她还有着多么强烈的生之留恋啊!
萧光琰有着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他曾怀着怎样的热情踏上这片土地,又怀着怎样的绝望无声离去!文革结束后,萧光琰的哥哥萧光灏从美国来中国为弟弟料理后事。令人遗憾的是,萧光琰一家的骨灰没有找到,那枚从美国带回来的结婚戒指也在抄家后被人变卖了,不知所踪。
这墓碑是亲人近年为萧光琰一家新立的。由于骨灰不知所踪,仅仅将萧光琰的一件衬衫葬在墓内。
姚桐斌之死
著名科学家姚桐斌是“两弹一星”功勋中最早被毛泽东的红卫兵打死的,年仅46岁,他和科学家赵九章被批斗致死后,周恩来总理要军管会开列出了一份《重要科学家保护名单》,名单报上去后,总理说:“名单上的每个人,你们要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出了问题我找你们!”所以,钱学森每每忆及此事,都情不自禁地说:“文革中,如果没有周总理保护,恐怕我这个人早就不在人世了。”(这段谈话引自国防科工委的《双星辉映 伉俪情深——钱学森和夫人的故事 》)
姚桐斌是中国极其优秀的一位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他是江苏无锡
篇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美通工艺工程师感言
前言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回顾过往
来重庆美的之前,我在重庆通用呆了近十一年,刚工作时,对重通也是褒少贬多,经常与同分到厂里的同事痛斥工厂种种在我们眼里看来是极其丑恶的人与事,所以刚工作的头两年里是很迷茫的,但在重通技术部门呆了十年后,我改变了一些看法,起码在我的眼里重通技术的天空还是比较纯净的,重通技术称得上专家的差不多都是五六十年代毕业的大中专生,我特别敬佩机加工组的周高工,遇到不懂的向他请教,他可以详细的告知查哪本手册第几章第几节或是清晰明了的为我讲解,每次都收益菲浅,他几乎成了我人生的榜样,我决定向他学习,不断沉淀技术争取自己在他这个年龄时能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到了美的之后才知道专家是可以速成的,用不了几十年以后。
2005年一月份到重庆美的,当时是彭建华任总经理,后来还有副总经理熊杰,因为两个人都儒雅,具备大公司职业经纪人的领袖气质,领导代表着企业的形象,所以对重庆美的我们也充满希望,工作非常认真努力,工作热情很高。干了快一年,虽然很充实,但总感到很别扭,面对总部经常过来指导工作的领导,也感到很无奈,他们在家用空调领域很成功,所以也试图将批量总装生产模式的经验用在离心机上,也许在他们看来这种模式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二是觉得步伐太快,04年底筹建,05年底就要出产品,许多事情都没准备好就要产出,感觉有很多遗憾之处,在我看来太快了是做不出好东西的,常言道:慢工出细活,但这个观念后来在美的也被颠覆了,某位车间主任对员工提出要求:我们要“快工出细活”。鉴于这些原因,我打算离开美的,当时格力也开始做离心机,我的想法很简单,重新开始,准备得更充分些,所以在06年初我提出了辞职。 到了格力,才发觉格力和美的竟然是一母所生,套路都是一样的,只是格力更注重品质。也难怪,家电行业属轻工业部,而重庆通用属机械部,虽然都是做空调,但实际是不同的行业,我们不懂组装流水线,他们不懂单件小批量生产,
更让人郁闷的是,当时格力生产的离心机都是转化重通的图纸,但格力始终看其不顺眼,没有订单时,所有研发工艺人员就依据美国四大家的宣传手册和用户使用指南将开利、约克的离心机与重通离心机对比,把重通结构批驳的体无完肤,一有订单又只能按照重通的图纸去做,所以开会时,当领导将重通离心机称为垃圾时,我的内心回答:即便是垃圾,你们最多也只具备捡垃圾的能力。想起重庆美的还有很多过去重通的同事,还能产生共鸣,所以决定再回美的。 领导艺术
07年又回到重庆美的,中层以上的领导换了好多,公司总经理年轻气盛,主要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工厂进行管理,由于恨铁不成钢,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他怒斥员工,怒斥的对象包括:部门经理、采购员、工艺员、车间主任、车间班组长、一线员工等,由于对工艺部门极度的不满意,挨骂最多的是工艺经理,工艺在重庆美的确实不好做,工艺要对图纸的正确性负责,工艺要求审出图纸的全部错误,工艺要对物料采购能否按时到厂负责,叫做要及时跟进,采购的物料质量不合格影响了生产还是工艺的问题,制造过程中的任何问题都是工艺的问题,工人是不会有错的,因为工艺文件要求弱智都能看懂,我们的工人智商均正常,所以出了错都应该是工艺的错。每个工厂按理都要有自己的一套工艺体系文件,但重庆美的建厂四、五年了始终未建立起一套严谨的工艺文件,不是没有工艺文件,PDM上有大堆的文件,但很混乱,主要原因是由于美的的企业文化是开放、创新、变革,所以每年都持续引进不少中、高端人才,建厂时是和重通合资,起初大家都按重通的企业标准去做工艺文件,不久约克的来了,要求大家将文件按约克的要求去作,不到一年约克的走了,开利的来了,要求大家按开利的作,过了几个月,麦克维尔的又来了,又要求按麦克的去作,到后来特灵的也来了,大家都很迷茫,不知最终将按什么标准去作。
企业伦理
美的的管理模式是借鉴日本,据说日本的上司还可以体罚下属,但据我了解日本企业的各级主管都是从基层一步步作起,一个人基本要作了5年才会升成系
长,再作5年升成次长,再做5年生成科长,到称为部长时已完全是行家了,所以有资格骂下属,因为他说的90%都应该是正确的,但美的不是这样,由于发展过快重庆美的的领导一种是坐直升飞机上来的,一种是空降的,对重庆美的而言空降的会懂些皮毛,坐直升飞机的可能纯粹是个外行,因为美的领导的职位通常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屁股决定的,其实作为老总可以不懂技术,不懂技术就不要过多干预技术,我们这位年轻的老总不仅时常干预技术,还时常怀疑技术进而怀疑技术人员。其实我在重通时是很内敛的,尤其是面对领导,我会惧怕的,但在美的面对不懂技术的领导的瞎指挥,按捺不住免不了要冒火,于是老总为我讲解关于企业伦理:“下级对上级要毕恭毕敬”,即便上级满口胡言,因为美的强调的是执行力,有一位空降美的的部长,到美的不到三个月就总结了美的衡量人才的标准:首先要绝对听领导的话,领导吩咐的事一定要去完成,那怕这事根本不靠谱,事实是十之八九都不靠谱,因为不少领导都是屁股决定脑袋;其次要有工作激情,即使上班都没事,下班还是要加班到九点;再其次才是要有专业知识。也想起老总开会对我们说的话:一个人连作秀都不会,还会干什么?在重庆美的作秀成为衡量一个技术人员最基本的标准。重庆美的并不喜欢认真做事的人,更喜欢会作秀又会咬人的狗。
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重通工艺是按专业进行划分的,机制专业毕业的分在机加工组;学焊接、锻压的分在冷作焊接组;学铸造的分在铸造组,学材料的分在热处理组,重工行业均应如此,但美的打破了行规,美的有着惊人的塑造人才的能力,譬如:学机械的毕业生,刚来一个月由于电控工艺差人,被安排到电控组工作,据说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工作上就可独挡一面了,学机电的不用一年就可以全面掌握离心机的结构与性能,两三年后就能成为离心机的专家,重通的老专家均是在某一专长上成为专家,如:齿轮专家,机加工专家、铸造专家、焊接专家、轴承专家及气动专家,但美的年轻的专家是全方位的专家,在离心机制造多个领域都有重大的突破,同时还给研发在离心机结构、性能和可靠性三个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为美的研发在离心机结构性能的提高指明了方向。从重庆美的的用人之道来看,大学分那么多专业,还要学四年真是没什么必要。
在重通时,技术部门的领导更换,对部门员工的影响不大,大家原来做什么工作,原来如何分工都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原来的技术骨干依然是骨干。重庆美的却不同,部门的业务骨干是取决于部门领导的,譬如:A当经理时,甲是骨干,B当经理时,甲不再是骨干了,乙是骨干,C当经理后,甲、乙都不是骨干了,丁是骨干。换一个角度看当一年内某部门换了四任领导,这一年该部门80%的员工都是骨干。
在重工行业,机加工车间的主任是机加工出身,焊接车间的主任是焊接出身,铸造车间的主任是铸造出身,总装车间主任是总装出身,但美的不需要,譬如张三昨天是管理部的一般管理人员,今天被任命成离心机车间的主任,也不管他原来做的是什么行业与重工设备是否沾边,不到两个月,他居然能指导工艺的工作,后来差点成为工艺经理。李四昨天在研发作领导,今天到了工艺,从今天起他就是工艺的专家,美的孕育了不少这种张三、李四。
重庆美的每年都会从行业内的领先企业挖来不少专家,专家在领先企业也许只做过一年,也许工作年限不到五年,但依然是专家,引用前老总的话,他把四大家的产品比喻成猪,我们需然工作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但我们即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专家就算没吃过猪肉但是都见过猪跑。各种专家来了,走了,又来了,又走了,先来的弄出一堆工装,没用上割破后当废钢材卖了,后来的又弄出一堆工装,还是没用上割破后又卖了。来美的之前就听说美的什么都缺,就不缺钱,确实有钱。有钱就是好,约克、开利等用百年积累的经验,美的只需花钱请来几个专家就可以学到,且可以集四大家所长,打造物美价廉的混血儿离心机,做世界的美的。
品质与成本和谐的统一
从工艺的角度讲品质与成本是对立的,要提升品质,肯定会引起制造成本的增加,要考虑经济性,就要付出牺牲品质的代价,所以在格力每年的降成本任务不会让工艺分担。但重庆美的可以做到品质与成本和谐的统一,工艺人员作了一
件本职工作,譬如为制造所需做了个工装,也可能是买了个工具,在其它企业,他可能只得到一份工资,但在重庆美的可能还会有另外四份收入:1.可以报改善,有改善奖;2.可以报效率提升,有效率提升奖;3.品质年,可以报品质提升奖;
4.到了成本年,再拿出来报降成本项目,并且还是弹性的,领导需要降多少,就能降多少。在重庆美的改善与降成本好比文革时抓右派是有指标任务的,领导规定每人每周要报一条改善,每人需降成本50万元。开降成本动员大会时,领导痛心疾首地对我们说:“我就不明白,降成本、改善和提升效率都是有钱的,大家为什么不去做”,我们不是因为有能力做了某项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而受到奖励,而是因为有钱挣所以我们必须去做,领导的逻辑是有钱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能挣到钱的事很多,譬如:走私、贩毒、卖淫?,
我们的制造标准是什么
常说:一流的企业作标准,标准化程度越高,产品的一致性就越好,同时质量稳定,美的的离心机均是个性化产品,同一个机型的产品这台可能振动,另一台不振动了但可能跑油了,再下一台即不振动也不跑油了但导叶打不开了,出了问题,领导就问工艺在干什么?领导的概念是工艺要象保姆一样守着这台产品一米范围内,没有工艺文件吗?有,没起作用,原因有两个其一是领导需要工艺文件傻瓜看了都会操作,也就是说不需要技校培训车、铣、刨、磨,不需要评高级技师,作错了不是工人的错,是工艺文件没有指导性,结果呢?部分车间的工人认为工艺人员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制定的文件还有什么用呢,所以就自己发挥,哪怕他昨天还是农民,今天在美的冒充重通的熟练工人(因为领导太外行,看不出来),其二呢?由于美的不重视工人,工人没有归属感,大家都不知道能在美的作多久,他们的理论是:离心机、螺杆机我们都不会买,我们的工资都经常可以少一点,零件的尺寸为什么不能少一点。结果呢?我们美的本部大楼的离心机就需要特级定制,搞得跟茶叶似的,研发部门精心设计,工艺部门为此专门制定了特级定制流程卡,多少离心机专家日夜守护指导,品质层层把关,到最后还是问题多多。为了找到离心机的问题,老总都亲自组织召开多次会议,会上发扬民主,要求专家各抒己见,甲专家说是A方面造成的,乙专家说是B方面造成的,丙专家认为是C方面造成的,我为该会议节目冠名:离心机问题猜猜看。
篇四:卑鄙者一时 高尚者一世
卑鄙者一时,高尚者一世
李大钊曾说:纯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是的,“高尚”其实就像山顶的风景,而世人都站在半山腰上,有的人看见了艰难的路,有的人看见了美丽的花。于是人们便有了卑鄙与高尚之分,卑鄙者往下走,得以一帆风顺,却终究受众人轻视;高尚者向上爬,虽路途艰险,却能拥有最美的风景和万世敬仰的眼光。
正所谓:卑鄙者一时,高尚者一世。
许多高尚者为理想奋斗至死,却因为坚持着自己的准则,内心至死都安定从容。革命党人林觉民留下了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而后毅然参加广州起义。受伤被俘后,他仍坚持宣传革命,最终慷慨就义。古往今来,高尚者大多都不怕死,他们的生命完美地诠释了“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对于高尚者而言,生命的宽度永远比长度更重要,所以他们固执地将自己的追求和信仰坚守到最后一刻。高尚者不会遗憾于自己生命的短暂,因为他们已经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也有一些高尚者生不逢时,含冤而终,却永远留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世代传颂。南宋岳飞死于“莫须有”的罪名,成为千古奇冤。但在他死后,各地的百姓纷纷修建了岳王庙来纪念他的精忠报国。由此可见,但凡是高尚之人,他们的名字就永远不会被历史的尘埃湮没。古今中外,有无数高尚者生前穷困潦倒或是死时不得善终,但死后都必定流芳百世,为众人景仰,被后世传唱。更重要的是,高尚者即使生前未曾完成他们的使命,死后也仍然可以激励后人,警醒后代。
相反,卑鄙者或许能凭借其卑鄙手段大行其道,却终究逃不过世人的唾骂,遗臭万年。同样是南宋那个可悲的王朝,陷害岳飞的秦桧虽然风光一时,换来的却是十几亿国人至今皆不用“桧”作名。放眼历史的卷轴,无数奸臣叛贼或许在生前都得志猖狂,横行无忌,比忠义之人富贵百倍,可死后终究都是一场空,还背上了千古的骂名和世代唾弃的眼光。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卑鄙的手段能带给卑鄙者多少利益,他们都必须要为卑鄙付出代价。
北岛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可是请记住,卑鄙者的通行证终究只是一张罪恶的凭证,高尚者的墓志铭却永远刻在人们心中,永不褪色。
篇五:高尚者和卑鄙者都能拿到通行证
高尚者和卑鄙者都能拿到通行证,但能走出去多远,要看你有多强大。
1947年4月15日,夜已深沉。一辆轿车从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开出,穿过空空荡荡的阿尔巴特大街,开进了克里姆林宫。车子经过守卫的检查,慢慢地继续向里开,经过高耸的塔楼、雄伟的东正教教堂和空旷的广场,停在一栋小楼的门口。客人们从车上下来,坐电梯上了三楼。他们经过一条狭长的走廊,越过一道沉重的双层门,走进一间铺着橡木地板的办公室。一阵爽朗的笑声传来,斯大林起身走向他的客人们。
斯大林在这里等着见乔治?马歇尔将军。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那一天,马歇尔被罗斯福总统任命为美国陆军参谋长。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美军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1944年,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时代》周刊将马歇尔评为“年度人物”,称之为“祖国的托管人”。二战刚刚结束,马歇尔就递交了辞呈,打算回家务农。但不久,杜鲁门总统又恳切邀请他出任国务卿。
马歇尔在1947年1月就任国务卿,3月9日他就来到了莫斯科,和苏联、英国、法国等一起商议二战的善后事宜。马歇尔的谈判对手是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莫洛托夫是斯大林的忠实追随者。邱吉尔曾经说,莫洛托夫是用冰冷的西伯利亚花岗岩雕刻出来的。在外交界,莫洛托夫是著名的“不”先生。他外表谦恭、仪表端重。他热情地招待西方客人们享用鱼子酱、鲟鱼、野鸡和香槟,邀请他们到莫斯科大剧院看芭蕾舞《胡桃夹子》,但对马歇尔提出的战后重建计划毫不感兴趣。一个月过去了,莫斯科的积雪都渐渐消融了,但谈判仍然毫无进展。马歇尔决定走出最后一步棋,他要见他的朋友斯大林同志。 马歇尔认为自己是斯大林的朋友。在二战期间的几次重要会议上,马歇尔见过斯大林,并对他有很好的印象。他觉得斯大林为人豪爽直率,一见就有种亲近感。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Harriman)告诉马歇尔,斯大林亲口对哈里曼说过:“我信任马歇尔,就像我信任自己”。出生入死、并肩作战的战友之间,难道就不能有这种默契吗?
简单的寒暄之后,马歇尔直接了当地讲到,他对谈判毫无进展感到很悲观,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美国人民真心愿意伸出援手,也希
望苏联能够和美国合作。他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个多小时,斯大林静静地听着,一边抽烟,一边用红墨水在纸上心不在焉地画着狼头,时而抬头,深沉的望着马歇尔的眼睛。等到马歇尔讲完了,斯大林同志说,苏联当然会和美国合作,但是美国方面总是拖延。困难总是有的,当谈判双方最终精疲力竭的时候,总会达成共识的。不要悲观,我就比你乐观。天色不早了,美国朋友该休息了。送客。
马歇尔既不了解斯大林,也不了解俄罗斯。马歇尔或许没有料想到这样的结局,但是,凯南早就知道,一定会是这样的。1946年年初,苏联突然告诉美国,他们不会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这让美国财政部非常困惑。苏联到底想干什么,他们还是不是美国的盟友?1946年2月份,财政部给驻苏联使馆发电,请求得到一个解释。当时,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正好外出度假,出发之前授权驻莫斯科代办乔治?凯南,可以全权向国内发电。接到财政部的请求,凯南马上向国内发回了一封长达八千字的电报。凯南谈到,苏联的领导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对外国势力的警惕,并把国内的敌对力量都视为外国势力的代言人。苏联不可能和资本主义世界同一条心,暂时的妥协一定是为了忍辱负重,寻求最终消灭对手的机会。共产主义这一信念就像宗教信仰一样,不可能被彻底消灭,而且将不断扩张。凯南提出,美国对苏联的政策应该是“长期、耐心、坚定而警觉的对俄国的扩张倾向的遏制”。 如果说苏联让马歇尔感到失望,那么战后的西欧已经让他感到绝望。在去苏联之前,马歇尔先到了法国和德国,亲眼看到,战后的欧洲变成了人间地狱。欧洲各大城市中,50%以上的建筑物化为瓦砾。
上千座桥梁、上万公里的铁路坍塌破败。1939年到1945年间,欧洲死于战争的人口约达3650万。活下来的人们还要忍受更残酷的煎熬。1946年欧洲大面积歉收,1947年又遇到罕见的冰雪和风暴,这是70年以来最坏的天气。运河封冻、铁路停运、道路无法通行、工业生产停顿、配给供应比战时还要紧张。邱吉尔曾警告杜鲁门,说欧洲已经成为“瓦砾场、骸骨堂、瘟疫与仇恨滋生的渊薮”,美国人还以为他是危言耸听。一位美国记者到了欧洲,悲哀地写到:“欧洲就像一条被搁浅的鲸鱼,在阳光下渐渐腐烂”。美国政治家罗伯特?兰兴1918年曾经说,“饿肚子意味着布尔什维克,饱肚子意味着非布尔什维克”。在饥饿和贫穷的折磨下,共产主义力量在欧洲如火如荼。1945年,在法国战后第一次选举中,共产党得票最多,有500万张选票。意大利共产党得到的选票高达40%。
马歇尔为看到的这一切痛心不已。他指挥美军、带领盟军,苦战五年,战胜了纳粹德国,换来的就是这个结局?难道就这样做壁上观,眼睁睁地看着欧洲再次陷入动荡和战争,或是变成一片红色的海洋? 马歇尔主意已定。他从莫斯科回来,马上就把凯南叫过来,让他在两周之内草拟一个援助欧洲的计划。马歇尔的指示简洁明确,他要求凯南:“不要太琐碎。”接到命令,凯南颇有难色。他的专长是研究苏联,对欧洲并不了解,对经济问题更是一窍不通。凯南马上找来了一批专家,包括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罗斯托,政治学家小布莱斯戴尔(Thomas Blaisdell Jr.),经济顾问波特(Paul R. Porter)等。
但真正的幕后英雄是负责经济事务的副国务卿克莱顿(Will Clayton)。
克莱顿和马歇尔同年出生,早年在美国棉花公司做管理人员,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专门做棉花交易,被人们称为棉花大王。二战爆发之后,克莱顿开始为政府效力,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欧洲的盟国沟通,确保它们能得到及时、充足的供应。企业家出身的克莱顿深知,大多数的战争源于经济问题。自由贸易能够鼓励世界和平,但保护贸易很可能带来更多的猜疑和敌视。如果商品不能自由的跨越国界,士兵的靴子就会踏过国界。
当马歇尔计划的雏形出现之后,就要找一个对外发布的机会了。马歇尔写信给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James Conant),说愿意参加哈佛的毕业典礼,还想借此机会讲几句话。柯南特校长感到有些受宠若惊。哈佛曾经提出,要授予马歇尔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但两次都遭到婉拒。这次,马歇尔终于要来了。
1947年6月5日,哈佛大学举行了第286届毕业典礼,也是二战之后的第一次毕业典礼。这天中午,在哈佛园招待校友和贵宾的午餐会上,马歇尔念着稿子讲了大约十五分钟,介绍酝酿中的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在战争期间一向因口才好深受记者欢迎,但是他喜欢拉家常式的即兴讲话,不习惯规规矩矩的念稿子。他说话声音很低,人们几乎听不见他说了什么,听得清楚的人们也搞不懂马歇尔到底想说什么。《纽约时报》和其他大报根本没有报道马歇尔的讲话。就连英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