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高效课堂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6 05:14:27 体裁作文
关于高效课堂的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写作是一个逐渐领悟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作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感、去悟、去闯、去创。就像学游泳,必须先把学生推下大江大海,哪怕呛几口水,游去就是了;就像演员,要紧地是务必去登舞台:成功失败浑不怕,好坏皆在进行中。 关键词:作文教学 高效课堂 深入生活 练笔

走出作文课“应试教育”的泥沼。先让我们走进校园,深入课堂,看看“应试教育”在作文课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吧:①只盯“指挥棒”不练基本功的教学目的。②本末倒置以考代练的训练模式。③猜题押宝投机取巧的教学心理。④“惰性”当头的教风学风。⑤以迎合阅卷人好恶为宗旨的歪道文风。

作文课应试教学的弊端还可以历数许多许多。走出这一泥沼,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请“导演”务必把“演员”推上台

在作文课的教与学中,说到底,教师只是一个导演,一个镜头之外的局内人。“戏”演得好坏,归根结底还得看学生。写作本领的获得,尤其不同于其他知识的掌握。其他知识具有固定性或唯一性。一个字,一个词,音、形、义掌握了,就是掌握了;一种文学常识,一个语法知识点,弄懂了,就是弄懂了。而写作就有所不同,它主要表现在能力上。写作,不仅存在一个技巧问题,尤其还有一个与修养、阅历、情操有关的人文水平问题。因此,教写作,就不像教其他知识那样:懂了么?懂了。会了么?会了。那好,写去吧!如此教学,还是写不出。写作是一个逐渐领悟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作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感、去悟、去闯、去创。就像学游泳,必须先把学生推下大江大海,哪怕呛几口水,游去就是了;就像演员,要紧地是务必去登舞台:成功失败浑不怕,好坏皆在进行中。

二、如何实现中学作文课高效教学

1.教师要当好写作的领头雁。古人云:“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教作文,必须自己会作文;要学生写,必须自己会写、先写。这就像游泳教练教游泳:仰泳、蛙泳、自由泳??你当教练的必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这样做一是让学生信服,二是让学生有所遵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长于写作的老师必然会带出一茬茬长于写作的弟子。当然,当好写作的领头雁,并不是要求教师以“写”代教。恰恰相反,教师最先通过“深入虎穴”获得“虎子”,从而在具体地感受写作的甘苦中,把握寻找教与学的捷径,使作文教学“活”起来。

2.从训练听、说、读、观察、思考入手,养成天天记、天天写的习惯。据教育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来自“听、说、读、观察、思考”诸因素,这些因素的萌发与形成,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写作能力的萌发和形成。具体地说,“听、读、观察”就是训练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把生活中的那些生动、形象、深刻、真知的东西一下抓住,这就是材料。而“说与思考”的训练又是培养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整理、加工直至运用口头语言给以初步表达的能力,进而为书面写作蓄势。在此基础上再去养成天天记、天天写的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写作能力。下大气力抓基础,还要务必抓好“炼字、炼词、写句、写段、完意”的训练,反复抓,不懈地抓。慢,恰恰是最快的。

3.变教师命题为学生“找题”。在作文时,教师不再规定具体的题目,而是只指定作文范围、题材和体裁。具体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定范围自己去“找”,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一个一步一步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认识实践过程。好的文章,总是先从大量的原始生活中

(也可从文字材料中)寻得素材,再从素材中发现生动深刻的东西,然后形成观点(主张或形象),最后确定题目。只有经过这样的大量地反复不懈地训练,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的写作能力(当然也包括以更高的起点审视题目统摄材料的能力)。相反,单纯的命题作文训练不仅违背了认识规律,同时必然造成学生作文的空洞、做假、拼凑,甚至文不对题的普遍弊病,将写作引向死胡同。

4.改教师评改为学生自我评改。多年来,中学作文教学都是学生写作老师改评,这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法规。据调查,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作文批改都作了具体而又细致的规定。不仅规定了每学期至少批改多少次、多少篇、还规定了所谓“全批全改”的细则,似乎批改得愈多,教学成绩就愈大。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近几年来,不少致力于改革的老师摸索出了一套“以点评为主,主要让学生自我评改”的新路子,实在可喜可贺。其做法有四:一是表扬为主法;二是重点研讨法;三是学生互评法;四是自我批改法。总之让学生自己在写作和讲评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自觉地主动地去改掉不足。当然,这绝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多从宏观上去把握、调控、引导,多做评选、启发、鼓劲等方面的工作。

三、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练笔

深入生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成立课外写作兴趣小组。做法有二:一是教师组织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读写训练;二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小型“文学社”、“写作社”,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开展活动,教师适时地请当地或外地作家来讲学、辅导,以开阔眼界,拓宽写作思路。

2.开展多渠道写作练习。如举办人人参加的自写自编的手抄《班级日报》活动,一学期下来,每生可以轮办2~3次;又如开展课前10分钟演讲活动;再如,定期办好黑板报、学生优秀作文展示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会极为有利地促进学生练笔。

3.走出校门,丰富自己。提倡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商店去了解社会。过去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行万里路”就是:一要感知祖国的大好河山,二要感知五彩缤纷的社会。这就是积累――材料的积累、形象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写作思路的积累。这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有计划、有选择地组织学生接触各种传媒。订报刊,看电视,听收音机,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鉴赏、思辨能力。

5.有组织地开展和参加写作评比活动。每学期以学校或年级为单位搞一两次作文比赛,评出等级并给以适当奖励。有条件的还可参加一些县、市、省甚至全国级的作文竞赛活动,以此来检验促进自己。

转载,仅供参考,祝你愉快,满意请采纳。写作是一个逐渐领悟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作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感、去悟、去闯、去创。就像学游泳,必须先把学生推下大江大海,哪怕呛几口水,游去就是了;就像演员,要紧地是务必去登舞台:成功失败浑不怕,好坏皆在进行中。

关键词:作文教学 高效课堂 深入生活 练笔

走出作文课“应试教育”的泥沼。先让我们走进校园,深入课堂,看看“应试教育”在作文课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吧:①只盯“指挥棒”不练基本功的教学目的。②本末倒置以考代练的训练模式。③猜题押宝投机取巧的教学心理。④“惰性”当头的教风学风。⑤以迎合阅卷人好恶为宗旨的歪道文风。

作文课应试教学的弊端还可以历数许多许多。走出这一泥沼,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请“导演”务必把“演员”推上台

在作文课的教与学中,说到底,教师只是一个导演,一个镜头之外的局内人。“戏”演得好坏,归根结底还得看学生。写作本领的获得,尤其不同于其他知识的掌握。其他知识具有固定性或唯一性。一个字,一个词,音、形、义掌握了,就是掌握了;一种文学常识,一个语法知识点,弄懂了,就是弄懂了。而写作就有所不同,它主要表现在能力上。写作,不仅存在一个技巧问题,尤其还有一个与修养、阅历、情操有关的人文水平问题。因此,教写作,就不像教其他知识那样:懂了么?懂了。会了么?会了。那好,写去吧!如此教学,还是写不出。写作是一个逐渐领悟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作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感、去悟、去闯、去创。就像学游泳,必须先把学生推下大江大海,哪怕呛几口水,游去就是了;就像演员,要紧地是务必去登舞台:成功失败浑不怕,好坏皆在进行中。

二、如何实现中学作文课高效教学

1.教师要当好写作的领头雁。古人云:“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教作文,必须自己会作文;要学生写,必须自己会写、先写。这就像游泳教练教游泳:仰泳、蛙泳、自由泳??你当教练的必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这样做一是让学生信服,二是让学生有所遵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长于写作的老师必然会带出一茬茬长于写作的弟子。当然,当好写作的领头雁,并不是要求教师以“写”代教。恰恰相反,教师最先通过“深入虎穴”获得“虎子”,从而在具体地感受写作的甘苦中,把握寻找教与学的捷径,使作文教学“活”起来。

2.从训练听、说、读、观察、思考入手,养成天天记、天天写的习惯。据教育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来自“听、说、读、观察、思考”诸因素,这些因素的萌发与形成,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写作能力的萌发和形成。具体地说,“听、读、观察”就是训练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把生活中的那些生动、形象、深刻、真知的东西一下抓住,这就是材料。而“说与思考”的训练又是培养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整理、加工直至运用口头语言给以初步表达的能力,进而为书面写作蓄势。在此基础上再去养成天天记、天天写的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写作能力。下大气力抓基础,还要务必抓好“炼字、炼词、写句、写段、完意”的训练,反复抓,不懈地抓。慢,恰恰是最快的。

3.变教师命题为学生“找题”。在作文时,教师不再规定具体的题目,而是只指定作文范围、题材和体裁。具体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定范围自己去“找”,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一个一步一步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认识实践过程。好的文章,总是先从大量的原始生活中(也可从文字材料中)寻得素材,再从素材中发现生动深刻的东西,然后形成观点(主张或形象),最后确定题目。只有经过这样的大量地反复不懈地训练,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的写作能力(当然也包括以更高的起点审视题目统摄材料的能力)。相反,单纯的命题作文训练不仅违背了认识规律,同时必然造成学生作文的空洞、做假、拼凑,甚至文不对题的普遍弊病,将写作引向死胡同。

4.改教师评改为学生自我评改。多年来,中学作文教学都是学生写作老师改评,这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法规。据调查,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作文批改都作了具体而又细致的规定。不仅规定了每学期至少批改多少次、多少篇、还规定了所谓“全批全改”的细则,似乎批改得愈多,教学成绩就愈大。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近几年来,不少致力于改革的老师摸索出了一套“以点评为主,主要让学生自我评改”的新路子,实在可喜可贺。其做法有四:一是表扬为主法;二是重点研讨法;三是学生互评法;四是自我批改法。总之让学生

自己在写作和讲评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自觉地主动地去改掉不足。当然,这绝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多从宏观上去把握、调控、引导,多做评选、启发、鼓劲等方面的工作。

三、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练笔

深入生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成立课外写作兴趣小组。做法有二:一是教师组织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读写训练;二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小型“文学社”、“写作社”,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开展活动,教师适时地请当地或外地作家来讲学、辅导,以开阔眼界,拓宽写作思路。

2.开展多渠道写作练习。如举办人人参加的自写自编的手抄《班级日报》活动,一学期下来,每生可以轮办2~3次;又如开展课前10分钟演讲活动;再如,定期办好黑板报、学生优秀作文展示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会极为有利地促进学生练笔。

3.走出校门,丰富自己。提倡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商店去了解社会。过去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行万里路”就是:一要感知祖国的大好河山,二要感知五彩缤纷的社会。这就是积累――材料的积累、形象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写作思路的积累。这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有计划、有选择地组织学生接触各种传媒。订报刊,看电视,听收音机,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鉴赏、思辨能力。

5.有组织地开展和参加写作评比活动。每学期以学校或年级为单位搞一两次作文比赛,评出等级并给以适当奖励。有条件的还可参加一些县、市、省甚至全国级的作文竞赛活动,以此来检验促进自己。

转载,仅供参考,祝你愉快,满意请采纳。写作是一个逐渐领悟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作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感、去悟、去闯、去创。就像学游泳,必须先把学生推下大江大海,哪怕呛几口水,游去就是了;就像演员,要紧地是务必去登舞台:成功失败浑不怕,好坏皆在进行中。

关键词:作文教学 高效课堂 深入生活 练笔

走出作文课“应试教育”的泥沼。先让我们走进校园,深入课堂,看看“应试教育”在作文课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吧:①只盯“指挥棒”不练基本功的教学目的。②本末倒置以考代练的训练模式。③猜题押宝投机取巧的教学心理。④“惰性”当头的教风学风。⑤以迎合阅卷人好恶为宗旨的歪道文风。

作文课应试教学的弊端还可以历数许多许多。走出这一泥沼,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请“导演”务必把“演员”推上台

在作文课的教与学中,说到底,教师只是一个导演,一个镜头之外的局内人。“戏”演得好坏,归根结底还得看学生。写作本领的获得,尤其不同于其他知识的掌握。其他知识具有固定性或唯一性。一个字,一个词,音、形、义掌握了,就是掌握了;一种文学常识,一个语法知识点,弄懂了,就是弄懂了。而写作就有所不同,它主要表现在能力上。写作,不仅存在一个技巧问题,尤其还有一个与修养、阅历、情操有关的人文水平问题。因此,教写作,就不像教其他知识那样:懂了么?懂了。会了么?会了。那好,写去吧!如此教学,还是写不出。写作是一个逐渐领悟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作必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感、去悟、去闯、去创。就像学游泳,必须先把学生推下大江大海,哪怕呛几口水,游去就是了;就像演员,要紧地

是务必去登舞台:成功失败浑不怕,好坏皆在进行中。

二、如何实现中学作文课高效教学

1.教师要当好写作的领头雁。古人云:“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教作文,必须自己会作文;要学生写,必须自己会写、先写。这就像游泳教练教游泳:仰泳、蛙泳、自由泳??你当教练的必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这样做一是让学生信服,二是让学生有所遵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长于写作的老师必然会带出一茬茬长于写作的弟子。当然,当好写作的领头雁,并不是要求教师以“写”代教。恰恰相反,教师最先通过“深入虎穴”获得“虎子”,从而在具体地感受写作的甘苦中,把握寻找教与学的捷径,使作文教学“活”起来。

2.从训练听、说、读、观察、思考入手,养成天天记、天天写的习惯。据教育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来自“听、说、读、观察、思考”诸因素,这些因素的萌发与形成,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写作能力的萌发和形成。具体地说,“听、读、观察”就是训练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把生活中的那些生动、形象、深刻、真知的东西一下抓住,这就是材料。而“说与思考”的训练又是培养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整理、加工直至运用口头语言给以初步表达的能力,进而为书面写作蓄势。在此基础上再去养成天天记、天天写的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写作能力。下大气力抓基础,还要务必抓好“炼字、炼词、写句、写段、完意”的训练,反复抓,不懈地抓。慢,恰恰是最快的。

3.变教师命题为学生“找题”。在作文时,教师不再规定具体的题目,而是只指定作文范围、题材和体裁。具体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定范围自己去“找”,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和独立创造的空间。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一个一步一步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认识实践过程。好的文章,总是先从大量的原始生活中(也可从文字材料中)寻得素材,再从素材中发现生动深刻的东西,然后形成观点(主张或形象),最后确定题目。只有经过这样的大量地反复不懈地训练,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的写作能力(当然也包括以更高的起点审视题目统摄材料的能力)。相反,单纯的命题作文训练不仅违背了认识规律,同时必然造成学生作文的空洞、做假、拼凑,甚至文不对题的普遍弊病,将写作引向死胡同。

4.改教师评改为学生自我评改。多年来,中学作文教学都是学生写作老师改评,这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法规。据调查,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作文批改都作了具体而又细致的规定。不仅规定了每学期至少批改多少次、多少篇、还规定了所谓“全批全改”的细则,似乎批改得愈多,教学成绩就愈大。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近几年来,不少致力于改革的老师摸索出了一套“以点评为主,主要让学生自我评改”的新路子,实在可喜可贺。其做法有四:一是表扬为主法;二是重点研讨法;三是学生互评法;四是自我批改法。总之让学生自己在写作和讲评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自觉地主动地去改掉不足。当然,这绝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多从宏观上去把握、调控、引导,多做评选、启发、鼓劲等方面的工作。

三、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练笔

深入生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成立课外写作兴趣小组。做法有二:一是教师组织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读写训练;二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小型“文学社”、“写作社”,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开展活动,教师适时地请当地或外地作家来讲学、辅导,以开阔眼界,拓宽写作思路。

2.开展多渠道写作练习。如举办人人参加的自写自编的手抄《班级日报》活动,一学期下

篇二:高效课堂上的作文教学

浅谈高效课堂下的作文教学

敦厚中心小学 刘年珍 作文, 对于很多学生,都有谈起作文就皱眉的情绪。也有很多老师对于作文教学也存在很多困惑,学生每次在作文时总是有那么一部分人不知道如何动笔。每每写起作文,多数学生都觉得无话可说。但是,我发觉经过高校课堂的教学改革及指导,学生对作文不再害怕了,他们的作文不再是无条理了。我结合我们学校原来的生活需要式作文课题的研究与高校课堂结合起来,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的提高了。学生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

一、注重语言积累,丰富语言。

积累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课外。字、词、句、段等都要求积累,每天的积累当天消化,第二天要在小组内检测。(每天的积累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最少一句优美的话,三到四个词语)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习课文是能当堂把课文中的优美的词、句、段背诵并摘抄。对文中出现的某类词语和相关的名言名句进行拓展,如文中写到描写人物的外貌的词语就会把自己积累的有关方面的词语与同学分享,没有积累的同学要作笔记。写到场面描写的词语时又会拓展这方面的词语;看到文中出现的有关团结的词语时,会一起积累相关的谚语和名言,……课外要求每天读一篇文章,摘抄优美句段,第二天到学校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培养观察能力,积累素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是朱熹告诉我们要多积累实践的名言。是的,作文只有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为了给学生寻找素材,每次学校和班级举行什么活动时,我会先告诉学生认真观察。如学校举行拔河比赛,我会告诉学生观察拔河的人的动作、神态。啦啦对的表现,场面的气氛等;考试完成,试卷发下来时看看同学们的反映;快下雨时天空的变化,下雨时地面的情况;课堂交流时同学们的表现等,这样的观察指导后让学生回家写写,每天课前用五分钟时间交流,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根据需要仿写,加强练笔。

仿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仿写的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段落,还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进行仿写。如学到总分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说说,或写一写。如校园真美呀,今天天气真热呀,他真勤奋等等这样的总起句开头,学习到一些修辞方法时,能根据需要进行练习。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表现着实令我刮目相看,他们的智慧是我一个人所不能及的。多数课文的学习他们都能仿写。比如学习《匆匆》时开头部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学生很快能写荷叶黄了,有再绿的时候,小草枯了,有在茂的时候……学到描写爱心的文章是他们又开始了他们的积累及仿写大比拼,爱心是一眼清泉,给饥渴的人慰藉;爱心是一缕阳光,给寒冷的人以温暖;爱心是一杯热茶,给人以温暖;爱心是美丽花儿,给人以芳香;看到场面描写,先要想到描写场面的词语,再根据实际的场面进行描写……这样的仿写很多很多,学生能根据句子的特点进行。这样的仿写既是积累的过程,又是训练学生思维说话的过程,对于作文教学,是不可多得的教学方法。

四、引导开头结尾及过渡,训练布局谋篇。

一篇文章的开头结尾的好坏直接影响文章的好坏,好的开头结尾能给读者赏心悦目的感觉,给人想读下去的意愿。所以我在阅读及习作训练时很重视开头结尾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开头 结尾的一些方法,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运用名人名言引人正题;运用排比、对比的语言引入话题;运用语言引起读者读书愿望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先说结果,倒叙开头等方法。

文章的结尾要耐人寻味,常见的方法有①自然式结尾。②总结式结尾;③含蓄式结尾;④总结式结尾。

过渡力求要自然,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基本的方式是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每次习作时,我都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审题、选材及文章的中心,每个人说一个开头(每人运用的方法不一样)。刚开始很多同学总是写不通顺,尤其是运用排比 时开头,有些同学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去写,而是随意套,给人啼笑皆非的感觉,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课堂上每天利用开课五分钟讲评,让学生读自己的文章的开头,结尾,学生加以评议,老师再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应变能力明显提高了。下面摘录学生的作文《微笑》的片段:学生的开头——歌曲开头: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就会想起那个人?。排比开头:笑有很多种,有的笑能使人害怕,有的笑能给人温暖;有的笑能使人振奋……’我忘不了那个微笑,它留给我的是自信。名人名言开头:笑一笑,十年少。微笑是最好的名片,每每想起这些话时,我就会想起那个人,是他,让我重拾信心。……这样的开头方法还有很多很多。

由于在语文的阅读课时学生对文章的构段方式都会归纳总结并进行仿写,在习作指导时我经常要求学生运用一些表达方法,如总分总,过渡、照应等,这些方法在学生的习作中经常出现。如写的人得几个方面,学生中间会运用过渡:xxx不仅怎样,还怎样。每当看到学生文章中那些学以致用的东西,我会从心底里感到高兴——我的教学没有白费,课改让他们成长。

-优秀的作文是在长期的观察积累运用的结果。要想写好作文,就需要不断进行练笔,不断交流学习不断进行修改。我相信,通过努力,学生的作文一定会别出心裁。

篇三:谈高效课堂的作文训练

谈高效课堂的作文训练

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阅读感悟中学会表达,逐步形成“言语能力”。那么,老师们将语言训练放在了应有的位置了吗?言语训练是否切实有效呢?学生能否做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否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为了能达到教学目的,可以依托文本进行练笔,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悟,而且由于简短、易写、教师指导及时,当堂评改,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准确的用词,不通顺的句子等等;同时,学生写得比较精彩的句段,在课堂上能和同学们共同分享;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得到表扬,拥有了自信心,学生就有了乐趣,有了乐趣,一切的习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细节进行切片分析。

一、合理的想象,在补白中练笔。

有的课文在叙述过程中,基有主题和表达的需要,省略了某些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形象,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解释、补充和说明。我认为在以下地方可以进行这样的小练笔。

1、变省略号为文字描述。文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省略号,对于这些省略号千万不能轻易放过,因为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实际上却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有”。如《穷人》一课中许多省略号,在教学桑娜抱回两个孤儿后的矛盾心理活动时,抓住七个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桑娜此时此刻内心是怎样的矛盾,写出来在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想象中补白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同时也学到了独具匠心的语言表达形式。

2、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文章在描写人物时,有时只写出人物的语言、行动,而略去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我们在进行教学中

就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例如:在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抓住阮恒的动作、神情、语言来想想他的内心世界,“举起手,放下、又举起来、捂住脸、抽噎”等词语,想想阮恒当听说朋友如果得不到及时输血,就危及她的生命时,根据他的表现,可以想象得到,他非常想救朋友,有怕自己死去,最后还是想自己宁愿舍去生命也要救朋友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3、补充人物语言。有的文章处于写作的需要,在故事情节的描写中省略了人物的语言描写。那么,此时的人物究竟会说什么?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将人物说的话写出来。例如教学《师恩难忘》一课,讲到我四十年后回到家乡,在村边遇到小学的田老师,谈起往事,感谢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时,启发学生想象,我可能会说什么?一方面体会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读写迁移,训练语感。

语文课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当学生的情感受到巨大震撼时,设计小练笔,同学们,面对这一片废墟,你心里有何感受呢?你想说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此时的练笔,可使学生的情感积聚得以爆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得到升华,预感的敏锐性同时得到提高。在写中提升精神。例如在教学《一个苹果》时,苹果在八名战士手中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时的防炮洞里格外沉静,战士们心里会怎样想呢,写一写。教师是在将学生的思路有感性的理解引向理性的感悟,有语言文字的赏析品悟转化成精神世界的提升。这时的写,不仅是语言文字地学习、理解、感悟、内化、生成的过程,也是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人物形象的过程。在写中,学生会经受一次精神的洗礼,得到一种精神熏陶,再通过交流,完成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把写与读有效地结合

起来,一手抓读,一手抓写,学生会读、会写了,就是成功。

篇四:浅谈对作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谈对作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上传: 董志廷 更新时间:2014-3-4 13:36:03

一、引导学生注重积累生活素材——即“学会找米下锅”

相对而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农村学校,学生写作“无米下锅”的现象比较突出,面对这种现状,我曾经想到“给米”,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我尝试让学生“找米下锅”。具体做法:

1、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说话练习,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这虽然超出了课堂教学,但却为作文课堂教学打基础。----学生自己“找米”。

课前两分钟微不足道,但积沙成塔、集腋成裘,长期坚持下来时间还是很可观的。我们的班容量较大,一个学期每人至少可以轮到2次的训练机会。开设的栏目有:叙述事情、实话实说、名言解读、书海泛舟、开心辞典等,有的可以提前准备,有的是临场发挥。由于学生们的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他们在这两分钟内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疑也同时间接地扩大了其他学生的生活领域,并且还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2、精心课堂设计,尽量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和思维的角度。----引导学生“找米”。 比如,近期我们举行了秋季运动会,我就结合这次活动,设计了“路”------“远足”情景和话题,引导学生写作,结果学生有19公里的“远足”,联想到42公里195米的马拉松长跑,联想到了红军25000里长征,联想到了不同的生活之路,联想到漫长而艰辛的人生之路??联想到目标、方向、勇气、毅力、智慧??而且从习作的反馈来看,大部风学生写得相当不错,我很满意这堂课的设计和效果。学生“找到了米下锅”,我也很开心。

3、作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作文形式的创新。----引导学生“找米”。

从实际来看,农村学生作文不但内容“无米下锅”,就连形式也过于呆板,有些学生三段,甚至两段,那么此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找米”,比如提示学生写题记,利用小标题,写后记,采用隔行分段的形式等,这样,首先解决在形式上“无米”的问题。

4、依托生活,拓展学生的信息领域,解决“米源枯竭”的问题。----让有些学生“借米”。 “生活即语文”,学生写作的“米”大多源于对生活的积累。因此,教师教学要把写作于生活密切联系。比如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构思(写什么),自己的写法(怎样写),开头一段(或结尾一段)等,让“没米”的学生先“借米下锅”,为他们创造机会,慢慢“找米下锅”,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总之,改进作文课堂教学,由“无米下锅”----引导学生“找米下锅”----让个别学生“借米下锅”----“有米下锅”,应该是我作文教学中用心去做的。

二、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

这两年,上级在常规检查中要求:学生的作文教师必须认真批改并有评语。刚开始时,老师们的评语不受局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随着检查的深入,“评语的长短”竟成了衡量教师是否认真批改的主要标准。对代双班课程的语文教师来说,每周一百多本的作文已经是老师们最累的事儿!现在再一论长短,老师们更是累上加累!上级检查部门要求教师严格批改学生作文,最终目的是促使教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出发点无可厚非,但不应一味检查老师改得多写得多就是好,我本人认为这样并不能证明学生的习作水平就是真正的提高!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师轻松的同时,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我个人拙见:与其检查教师是否劳心费神批改,不如落实学生是否会自己修改!最新颁发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独立修改作文的能力,并指明:中年级“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高年级“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作文,掌握修改方法,提高修改能力,已成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因此,我经常用以下方法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集体修改法

习作讲评时,选择一、两篇含有“共性”问题的“例文”,引导全班学生对“例文”进行“合作”式地修改。首先让学生针对文章的某一段进行“论”,指导学生针对不具体的地方讨论怎么改才具体;其次引导学生“纵观全局”,思考文章其它地方的不足,让学生在共同修改例文的实践中,获得修改作文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技能。

2、点拨修改法

教师在批阅作文时,把学生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用符号划出来。上课时,先整体评述作文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照作文要求,读读、查查自己的作文,想想老师画的符号,自己动脑筋修改。

3、反复修改法

把学生以前写的作文、已经修改过的作文,引导学生再读读,再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能力的提高,回过头来修改前一时期的作文,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想出新的修改意见。

4、对手互评法

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有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文章。让竞争对手之间评,学生会改得更用心,然后教师把对手间获胜的学生名单张榜公布,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相信只要我们常抓不怠,学生常练不懈,不仅能使学生习作能力得以提高,我们语文教师也会随着学生习惯的养成,会感觉自己越来越轻松!

篇五:构建高效课堂作文教学

建构式高效课堂模式下的作文教学初探

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初级中学 邵月娇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怕改,学生怕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从教师的层面看,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没有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我们都习惯从教材中抓取一定的题目,按习作要求让学生作文,写完教师批阅就算完成了。至于平时的书写练习,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被忽略。此外,很多教师对作文讲评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的作品,除了本人和语文老师没有别的读者,长此以往,学生对习作练习没有了兴趣。

从学生的层面看,首先,学生对周围生活的环境熟视无睹,对发生的新事物不敏感,学生很难发现生活的美。所以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现高于观察。我觉得学生的学习如同农人播种庄稼,只有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大胆去尝试,或许会有所收获。其次,学生的生活太过单一,缺少习作素材。我们学生实际的情况是从小就没有嬉戏,没有童谣,没有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的经历,没有快乐的童年,成天就是背不完的课文,写不完的生字。第三,课外阅读的极度缺乏。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除了语文教材,其他方面的课外阅读几乎为零。生活素材的严重缺乏与阅读内容的浅薄对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的写作越来越缺乏信心。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职业作家用大约25%的时间修改作品,而中学生仅用不到1%的时间来修改自己的作文。鉴于以上情况,要想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整体性的提高,必须从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和作文的修改上多下功夫。为此,我们作了如下的作文教学改革。

一、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改变习作语言贫乏和作文素材单一的现状。

学生从七年级入校开始,每周借阅图书,抽一节课作为固定的阅读课,从源头上与时间上对学生的读书予以保证。一般以月为期限,举行定期的读书交流会,可以选读书中精彩的章节,也可以是自己独到的感悟,这好比是口头作文,便捷而有效。渐渐地学生的作文选材突破了以往的“五子登科

关于高效课堂的作文

”的窠臼,习作的语言慢慢改变了以往单一、平淡的模式。

二、改变习作练习的单一形式,在习作后附写“习作后记”。

学生按习作目标与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习作后,要求学生

针对自己的习作附写“习作后记”。在后记中要求学生写清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写;哪些地方写的最精彩;哪些地方想写却没有写出来等等。“习作后记”的书写,是针对自己作文内容的一次修改性的补充说明,有助于学生理清作文的思路,以及材料的安排、语言的运用,并且对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反思,总结。及时有效地反馈与总结有助于作文的第二次修改,所以,认真书写“习作后记”变被动为主动。

三、改变学生习作以往由教师单一批阅的方式,有教师和学生共同批阅作文。

首先, 习作完成之后,统一收缴由教师浏览式批阅,教师根据学生的习作后记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将习作中的妙词佳句用波浪线划出来,有语病的句子用横线加问号的形式化出来,教师概括学生习作中的通病与下节课讲评,同时朗读写得较好的作品和后记,提供蓝本,让学生明白如何修改。接着,发还作文本,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评和修改意见,结合自己第一次写作后记,让学生在原作上进行修改,时间为四十分钟,然后誊清作文,学生进行小组批阅。小组批阅是教师要进行指导,要找出作文中的两个方面的优点和一方面的不足,对文章的精彩之处要肯定,不好的地方要修改。小组成员交换意见,写好评语,评出成绩,推荐组内优秀作文。第三,收缴作文本,教师进行督导式总评。评价学生作文和小组批阅情况,将教师和小组共同推荐的习作有作者本人朗读,班级内再次讲评,推荐三篇优秀习作交“校园之声”播出或投稿《百草苑》校刊发表。这样就改变了习作无读者的现状。更何况来自同伴之间的信任与鼓励往往比来自教师的影响更有渗透力和感染力。

这就是我们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的“互动式作文改革”。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