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点绛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3:17:52 作文素材
点绛唇作文素材

篇一:点绛唇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人叫他和靖先生。?他生活在北宋初期,一生未做官,也没有妻子儿女,?在西湖孤山结草庐为家,种梅养鹤,过了一辈子清寂隐逸生活。他的诗风格诗风格冲淡。... > 更多介绍

①金谷:地名,在河南洛阳县西。谷中有水。古代风景名胜地。

②王孙:贵人之子孙。也是草名。

③萋萋:草盛貌。 【评解】 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的杰作。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语言美,意境更美。为历代读者称诵。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林逋的《点绛唇》为词中咏草的杰作,词境极冷绝凄楚,与

欧阳修的《少年游》,梅尧臣的《苏幕遮》,都为咏春草的绝唱。

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 。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石崇在《金谷诗序》里说,

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在金谷涧为其饯行。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 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成了典故 。“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人既去,园无主,草木无情,依旧年复一年逢春而生。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写春色用“ 乱生 ”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 、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濛濛细雨而去。“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过片直写离情。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代为亲人送行,常在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招隐士 》中“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是全词之主旨。“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在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 ,茫茫无涯。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篇二:点绛唇

浅析李清照愁情诗《点绛唇》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天涯路。

提起李清照的写愁的诗词,人们一般都会想起《一剪梅》、《声声慢》亦或是《如梦令》,而在我看来这首《点绛唇》却是写愁思的经典。《点绛唇》的这三言两语中的愁超越了她其他诗词中的愁。《云韶集》中陈廷焯对这首词有 “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的评价。 这首词主要写的是闺怨之愁。其在首句 “寂寞深闺”便点出了主题,一开篇就将她心中的愁情倾泻而出。“一寸”的“柔肠”对应“千缕”的“愁”。首先“一寸”“千缕”两个词就给人以数量上的强烈对比。一寸的柔肠中就藏着千缕的愁思,然而人肠有何止几尺,我们可想而知她肠中之愁又何止千万缕了。作者用这样强烈的数量比例上的反差,是读者清楚的感受到作者那使她愁肠欲断的孤独寂寞之愁的沉重与深刻。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是诗人的伤春之笔。“惜春春去”写出了女子的心理活动,也构成了一个春与人的矛盾。惜春,春偏去。

受人怜惜的春天,不顾怜惜它的人,自顾自的离去。“春去”与“催花”点出是暮春时节。“花”是春的代表,“几点”写出了暮春的雨的淅淅沥沥。这淅淅沥沥的雨催促着花儿落去的同时也是在逼迫着春天的离去。然而作者又从春雨催花落联想到了自己正悄然逝去的青春年华。而作者挽留春天,便是想挽留青春。由此表明了女词人写花,写雨,写春都是为了表达出对自己青春年华逝去的悲伤愁思。

在词的下片中写出了伤别之情。古人“倚阑”多是因为心中郁闷惆怅无法排解。“倚遍阑干”点出了作者的心情。“倚遍阑干”与辛弃疾的《水龙吟》中的“阑干拍遍”都是相同的用法,虽然心中寄寓不同,但也表达出相似的情怀。诗人们心中的苦闷连“倚遍”“拍遍”了阑干都无法排解。“倚遍”“拍遍”其重点都表现在“遍”字,这“遍”字表现出了诗人的愁之深的程度。同时又与下句的“无情绪”相对应。“倚遍”了阑干却“只是无情绪”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了愁之重。于此又以这寥寥几字写出了又深又重的伤别之愁。

紧接着又从伤别之愁中转入盼归之愁。“人何处”是这首词中的关键。“人何处?”这是一个疑问句,却无人能回答她,回答她的仅是满目的“连天芳草”。在表达疑问的同时也起着另一个重要的作用。“人何处?”点出了以上词文中的寂寞,伤春,伤别之愁的根源,以及倚阑,远眺的目的都是为了诗人心中所思念的人。作者以高超的手法将她之前的种种的愁的根源埋伏于此。到“人何处?”时,愁的缘由一下子浮出水面,让读者眼前一下就豁然开朗了。“望断天涯路”是明知望眼欲穿也望不到归人,却仍望着丈夫可能归来的方向。“断”

字不仅写出了自己望不见归人的失望与失落,同时也是她所有的愁情的爆发,将前面层层深入的寂寞,伤春,伤别,盼归的愁推向至高点。

所以,我觉得这首《点绛唇》在字字句句中都浸透了愁。更胜于她的其他写愁情的作品。

篇三:点绛唇

点绛唇·蹴罢秋千

《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描述少女的天真情态,上片写主人公下了秋千以后的情景,下片写主人公在来客忽至的羞赧情状,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全词语言通俗,风格明快,节奏轻松,是李清照早年的代表作。

作品原文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1-2]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点绛唇:词牌名。

⑵蹴:踏。此处指打秋千。

⑶慵:懒,倦怠的样子。

⑷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⑸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与“倚门卖笑”无关。假如一定要追问其出处的话,“倚门”是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的“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司马迁是以此说明“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道理。而“倚门卖笑”是后人的演绎,以之形容妓女生涯是晚至元代和清代的事:‘“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卖俏倚门儿”(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一折)、“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汪中《经旧苑吊马守真文》)。[3] 白话译文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含羞望着,回头嗅着青梅。[4]

3创作背景

此词为李清照的早年之作。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李清照结识张耒、晁补之及同龄诸女友,《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点绛唇·蹴罢秋千》等

词当作于是年前后。[5]

4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名篇之一。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此词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见动。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印证,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李清照这样描写也是有所本依的。唐人韩偓《香奁集》中写过类似的诗句:“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见轻薄,“和羞走”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则可描画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则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较之韩诗,有青出于蓝之胜。

这首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寥寥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篇四:点绛唇

点绛唇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点绛唇,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

南朝诗人江淹有一首《咏美人春游》诗:“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行人咸息驾。争拟洛川神”。据说《点绛唇》词名得于此。按此名甚艳,盖谓女郎口脂。故又名《点樱桃》。

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全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竹林纪事》评此词云:“情丽可爱,岂止以诗擅名。”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上片煞拍写的是: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许多。“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象“征鸿”一样展翅高飞。最后,王词将“平生事”凝聚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之中,显得含蓄深沉,言而不尽。

王禹偁此词即事即目,登览抒怀,寓情于景,格调深沉,雄浑有力,艺术上完全臻至成熟,在宋初小令中是别开生面的。具体地说,这首词在宋初词坛的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在秾丽的氛围中以清丽取胜;在狭窄的词境中以开阔见长。过去,人们一般只注意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其实,不论就思想内容,还是就艺术风格讲,这首词都很具特色,从柳永的《雪梅香》(“景萧索”)、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和姜夔的《点绛唇》(“燕雁无心”)等诸名作中,均可看出受王禹偁这首词影响的某种痕迹。因此,王禹偁这首《点绛唇》应当被视为掀开两宋词坛帷幕的重要词篇。王弈清称赞此词“清丽可爱”,并因此推崇王禹偁“岂止以诗擅名”(《历代词话》卷四转引)。

1

篇五:解读《花非花》与《点绛唇》

解读《花非花》与《点绛唇》

作者:周洁

来源:《艺术教育》2012年第10期

【内容摘要】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较有影响的作曲家黄自先生的主要创作领域是声乐,其艺术歌曲《花非花》与《点绛唇·赋登楼》在中国声乐教学中产生过重要作用。文章就这两首歌曲进行音乐本体与演唱方面的解读。

【关键词】黄自 《花非花》 《点绛唇·赋登楼》

黄自(1904—1938年),字今吾,江苏川沙人。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学习音乐。他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并在美国留学深造、于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作曲家,以自己平生所学,热情地投入到音乐创作、音乐教育等领域,培养了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等一大批音乐家,为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专业音乐院校建设、音乐教育事业与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

声乐是黄自先生的主要创作领域,尤其是艺术歌曲是他创作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方面。这些艺术歌曲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根据中国古典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其中影响较大的代表性作品有《花非花》《点绛唇·赋登楼》《南乡子》等。二是以现代诗词为蓝本而创作的艺术歌曲,其中流传甚广的作品有《玫瑰三愿》《春思曲》等。黄自的这些艺术歌曲,音乐语言通俗流畅,易懂易唱,创作风格亲切生动,平易近人,内容贴近现实生活,不仅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的精品,而且对他的弟子及其后的一些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笔者长期在高校从事声乐教学,接触并使用过近20年国内正式出版的各类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这些声乐教材大部分同时收录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如黄自、青主、赵元任、萧友梅、刘雪庵等著名作曲家的艺术歌曲,足见他们的艺术歌曲在中国声乐教学上的影响。为帮助当今声乐专业学生了解上个世纪的这些作曲家,更好地理解及准确演唱演绎他们的作品,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对这些作曲家及其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并先后解读了刘雪庵、赵元任的作品。本文就黄自先生的《花非花》和《点绛唇》这两首歌曲进行音乐本体与演唱方面的解读。谱例文本以高等艺术、师范院校声乐补充教材《中国声乐作品选(二)》和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一)》为蓝本。

一、音乐本体解读

1.词意与音乐

选用中国古代诗词的名称和内容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是黄自从事音乐创作的一种尝试。他的艺术歌曲《花非花》作于1933年,歌词选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相当有意境朦胧的同名短诗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几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首情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虽然短小,却写得空灵、淡雅、含蓄、婉约、深邃,描述隐晦而又真实,耐人寻味,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字里行间还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黄自借鉴西方印象派音乐手法,通过温柔的行板、优美深情的旋律和新颖细致的色彩和声进行,增强了词意的幻觉和意象感,表述了中国式的诗情画意,意境超脱,婉转优美。音乐和诗意很贴切,其中多少透露了黄自的心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来去匆促,淡定从容。

《点绛唇·赋登楼》根据宋代王灼的词谱曲,作于1934年。“休惜余春!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一掬愁心,强欲登高赋。山无数,烟波无数,不放春归去。”歌词凭借对暮春大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依恋不舍、愿春常驻的情怀,充满了一种广阔的浪漫主义气息。黄自把握住词的韵律格式,配以优美流畅、兼具西方音乐特色和民族气质的旋律与和声风格,把这首古典传统的诗作润饰得更加深切动人,旋律上下跌宕,表现出雄浑的气势,体现了黄自对诗意个性化的体验,很好地演绎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和对春色美景的眷恋之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炽热的追求。

2.结构与和声

《花非花》在曲式结构上采用起承转合式四句体乐段,体

点绛唇

现我国旧体诗歌一种句间的逻辑关系,四个乐句配以四句歌词相得益彰,每一乐句都是相等的两小节。歌曲开始有两小节的引子(1至2小节),其旋律是引用了歌曲第四个乐句的旋律。之后进入充满着朦胧感的主题乐句(3至4小节),音调典雅,节奏从容;第二乐句(5至6小节)继承发展了主题乐句的音乐意境和音乐材料;第三乐句(7至8小节)则与前两乐句形成一个小转折,由低音逐渐推向高音区,展现全曲的高潮,音乐意境得到了升华,而又意犹未尽;第四乐句(9至10小节)轻折婉回,并结束全曲,给人以无限的柔美感。全曲反复一遍后在高音处结束并进入4个小节的尾声,尾声重复着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的旋律。歌曲词曲较好地结合采用依字创腔,犹如吟诵,婉转而轻柔,亦柔亦刚,情景交融。歌曲的旋律音调建立在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F宫调式基础上,4/4拍子,没有运用fa、si等偏音,听起来不仅有一种中国民族神韵,而且还能感受到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情怀,体现出黄自音乐创作的独特魅力。整首歌曲的节奏不紧不松,律动从容,但有一种幽雅、深邃感;旋律线流畅,起伏不大,旋律进行以二度、三度音程为主,辅以四度以上的跳进,表达的感情深切却不缠绵。在钢琴伴奏方面,歌曲大体按照“I—VI—II—DD—V—I”的和声布局运动,和声节奏密度较宽松,尤其是右手采用分解和弦,左手在低音区弹奏旋律,从始至终非常轻盈,起伏平缓,形象平静而幽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歌曲的迷离和朦胧之美。

《点绛唇·赋登楼》这首歌曲采用西洋音乐作品常用的曲式结构——复乐段。全曲共有4个大乐句,3/4拍子,前有一个6小节的引子,后一个8小节的尾声。前三个大乐句的长度均为6小节,由其间的四分休止划为两个分句;第四大乐句稍长,8小节。歌曲的旋律基调建立在D大调式上。引子材料(1至6小节)是两个构成下行模进的短句,音调源于主题的前半句,为歌曲主题的进入做了意境的渲染。弱起的主题乐句(6至11小节),前半句由简洁的

三个音作五个发声点,配以松弛的节奏呈下行运动,由衷地表达内心对即将逝去的春色的惋惜之叹,随后引出节奏紧张、音调急剧上行的后半句,流露出想把春意留住的激动情绪。第二大乐句(12至17小节)的两个分句旋律作连续下行进行,节奏相对于第一大乐句却显得格外宽松,由此可见借景抒怀、对现实境遇的感叹之情在这种独特的音乐表现方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第三大乐句(20至25小节)旋律虽然是第一大乐句主题旋律的重复,但由于词意不同,再加上其前有一个4小节的过门,这个小过门将主题前半句的音调移高了三度,似乎将第三大乐句的音乐表现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把“一掬愁心,强欲登高楼”的词意和舒畅愁怀的情绪演绎到极致。第四大乐句(26至33小节)先是呈现两个下行模进的短句,为后半句引入高潮做足了铺垫,然后音乐一气呵成,在高潮处结束,把对无限春光的留恋与感怀,以及对人生期望的胸怀,用一种饱满的情绪充分地表现出来。尾声(32至39小节)是歌曲前奏的重复与扩充,不仅是歌曲音乐意境的延续,而且前后的呼应增强了全曲的统一性,也进一步艺术地体现了对暮春景色的回味与依恋之情。和声配置方面,全曲采取“I—IV—VI—DD—K46—V7—I”的和声布局,其间还插用II、III等副三和弦和副七和弦以及重属变和弦(增六和弦),使和声变化非常细腻,和声节奏密度加大,音乐随之得到了相应的变化发展。钢琴伴奏中左手和弦配以八分音符的均分节奏连续运动,右手基本上重复着歌曲的旋律,并附加和弦音,两手结合很好地表现了歌曲的音乐形象,非常准确、细腻地刻画出内心激昂的情绪。

通过上述的音乐本体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作曲家在两首歌曲艺术构思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其一,两首歌曲的旋律篇幅不大,结构精炼,技法娴熟,音乐形象鲜明,较为贴近地体现原诗原词的意境与情感,说明作曲家擅长运用简约的音乐材料来展现作品的整体形象。其二,两首歌曲都采用一部曲式结构。《花非花》属“起承转合”型乐段结构,这种结构源于我国古典体诗词的行文结构,作曲家继承这种内在结构,有意突出民族赏析心理习惯的文化传递。在这个标准结构的规范下,作曲家抓住主干突出重点,用心考虑主题的引入、发展、变化和最后的点题或升华,充分呈现艺术的创造性,原汁原味而又非常形象地体现出原词的意境。《点绛唇·赋登楼》属复乐段结构,这种结构属于典型的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基本曲式结构,是由20世纪初留学海外的音乐学子介绍到国内并在早期艺术歌曲创作中得到运用,作曲家在借鉴中充分保持自己的创作个性,体现出国内早期“土洋”结合的探索精神。其三,调式方面,《花非花》采用中国典型的五声调式——F宫调式,词曲结合相当完美,唱起来不“土气”,有一种中国古典的田园诗意。《点绛唇·赋登楼》虽然在整体上是用了D大调式音阶,但在歌曲旋律的局部隐含了调性游离,尤其在第三大乐句(20至25小节)的最后两小节,旋律转到了B羽调式,但唱起来很“洋气”,体现出“洋为中用”的调式色彩。其四,和声方面,两首歌曲基本吸收了西洋传统和声体系的功能性,但在具体应用时做了色彩性和声处理,有意加强VI级副三和弦的渲染作用,钢琴伴奏与声乐相得益彰,个性鲜明。

二、演唱解读

艺术歌曲是一种抒情性较强的歌曲形式。在演唱以前,我们需要做一些案头准备工作,一是要大声地朗读歌词,在朗读中揣摩歌词的内在含义和艺术形象,这样有利于清晰地吐字和设计歌曲演唱时的情绪表达。二是要将歌词表达的艺术形象转换成歌曲旋律的音乐形象,并做细

致深入的理解,这样既有利于以自己特质的音色与情感表达来精确地表现作品的内容,又可以运用适合作品风格和情绪的音量表现作品思想。

有了上述演唱前的准备工作,我们在演唱中国的艺术歌曲时,还应尽量根据汉语语言、语音的特色,结合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吐字方法,同时吸收欧洲艺术歌曲的美声唱法特点,力求使自己的演唱圆润甜美、字正腔圆。

因为艺术歌曲表现的情感十分细腻,这就决定了它的演唱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音质,细腻的声线,而且比较注重阴柔声音的处理,那样更能体现浪漫的情调。歌唱时的声音与气息的调和则要求有中庸的分寸感。在歌词方面,需要注意清晰准确地咬字,语言陈述的连贯流畅,句法的明确。同时演唱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与艺术表演经验,这有助于演唱者把握诗歌与歌曲之间的情感。另外,在演唱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中还需要咬清每一个字,交待清楚每一个乐句的情感和内涵,准确把握音量的强弱。

《花非花》是黄自先生在1933年为白居易所写的诗歌谱的一首短小而精美的艺术歌曲。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创作较注重突出声乐的演唱技巧,而这首艺术歌曲则较好地采用了依字行腔的手法,歌唱的过程仿佛是在吟诵一首朦胧柔美的诗歌,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所以从词意上理解,要想唱好此曲,声音的控制就必须非常到位,尽量运用半声的歌唱技巧去表现声音的圆润、轻柔,同时还更需要有绵长的气息支持,使其颇具朦胧之美。例如歌曲的前两句一定要咬字轻柔、圆润,特别是每句的第一个字要把握好准确力度,不能太“冲”了。第三句要注意突出“不多时”三个字,声音的力度较前两句可以稍强一点。重点是要放在第四句结尾句的高潮演唱处理上:“去似朝云”4个字在演唱速度上可稍快些,唱时要注意讲究轻柔婉转,尽量在减弱音量后再换气,唱到 “无觅处”时,保持延长音和弱音的效果,突出吟诵性,以此来表现无限的柔美感和朦胧感。

作品演唱一定要“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特别是在演唱这首《花非花》时,因为其曲调的婉转轻柔,旋律的流畅,加上词曲的独特性,使得在演唱过程中把握气息、音量的同时需特别地注意其度量值。简而言之,唱这首歌时应特别注意的特点就是:外柔内刚、培养良好感情,以提升作品的完整性。除此之外,在演唱这首艺术歌曲时,为了更好地表现“花非花、雾非雾”的朦胧意境,还需要在速度上做舒缓处理,不宜太快,否则其艺术价值就得不到最好的体现。 《点绛唇·赋登楼》这首歌曲的演唱难度不是很大,只是在乐句的划分与呼吸方面要特别注意。歌曲前半部分要唱得比较舒展平稳,力度要有控制,演唱时感情要细腻、含蓄、内敛,咬字吐字要清晰、圆润、饱满,还要注意气息的控制,避免起伏较大,太过戏剧化。但在演唱“试来把酒留春住”时尤其要把握住“春”字,这个字要唱得稍强,而且在情绪上要稍显激动,以准确演绎作曲家在谱面上所标“f”的用意。在第三大乐句“强欲登高赋”中的“登”字也要做相同的演唱处理,唱出那种登高长啸、畅抒愁怀的情绪。歌曲的高潮乐句“不放春归去”在演唱时力度加强,充满热情,特别是“春”字要做强处理,“归去”两个字要做渐慢、渐弱处理,以此来强调作者心中对美好春日短暂的感叹和惋惜之情。整首曲子结束得意犹未尽,意境也变得遥远。另外,在整体演唱时还要深刻领悟歌曲中所隐含的忧思,把握词曲中表现出的典雅的气度。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梁茂春,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卓颐.黄自艺术歌曲的特点与演唱初探——以《点绛唇·赋登楼》为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4).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专科学校音乐舞蹈系

作文素材